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A (生活多么美好), 信区: Green
标  题: 论湘军崛起于湖南的原因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12月28日16:38:15 星期六), 站内信件

  谈中国近代历史,不能不谈湖南;谈湖南历史,不能不谈湘军。湖南在中国历
史上的突出作用,始于湘军;湖南人才之盛,亦始于湘军。在此之前,三国时如蒋
琬之类人物,湖南不过一二人;唐朝开科取士三百年才有长沙刘蜕中进士,时谓破
天荒;到元明之时,人才逐渐增多;但真正声名鹊起、人才辈出,整个局面发生根
本性的转变,还是自湘军崛起之后。然而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疑问,何以原本寂寂
无闻的湖南一时竟有如此众多的人才涌现?湘军为何独兴起于湖南?个中缘由,颇
值得我们思考。 
一、社会环境 
(一)中小地主的窘迫境地 
  自明清以来,商业逐渐发达,商业资本的活动在手工业、纺织业等行业有所发
展,但由于湖南处于中国内腹,除少数大城市外相对比较闭塞,以农业为主的自然
经济仍然是经济的主体。特别是清代中叶以后,相对于沿海地区受到的强烈的西方
资本与文明的入侵,湖南的自然经济所受触动较少,在道光、咸丰年间,主要还是
传统的土地兼并的矛盾占主要地位。 
  在当时,湖南境内土地兼并的情况是很严重的。即以湘军最为集中的湘乡为例
。湘乡出卖土地的方法是一种“田不分售”的办法,据《湘乡县志》记载,“原额
买入若干亩,售出必如其额。有分买其十之四五者,少间必责全卖,否则坐拼滋讼
,甚成命狱。富户既少,原额价多,河清无期,作茧自缚,往往千金之家,负债一
二百金,其始不忍以少价让多地,其继债息孽长,减价出田,应者无人。不十年,
尽售之,不足偿债。”这种办法,是一种完全偏向大地主、大富商的作法。因为将
土地全部出卖,总价必然高,一般只有大地主、大富商进行接触,而大地主之间已
经形成联手压价的默契,其他人则摄于其势力与气焰,纵然田主“减价出田,无人
应之”,最终结局大多是以极低的价格出卖全部土地。在湘乡周围的其他地区,情
况也大都如此。 
  这种局面,不但使广大普通农民处于无地无业的境地,对中小地主也造成了极
大的压力,他们虽然不致破产,但生活是日渐窘迫了。曾国藩的家庭,在其曾祖时
还有数千金的产业,到他父祖辈时已经是个典型的中小地主了。至少在曾国藩为官
之前,他的家庭成员包括他自己都要从事一些农业劳动,乃至他为官之后仍然在家
书中叮嘱诸弟要让子侄们种菜、养鱼、养猪,多多劳动。而湘军的另一个巨头左宗
棠家境或许更差些。在左宗棠幼年时,家\*\*\* 十口人,每年地租收入不过四十
八石谷,最多也只算是个小地主。左宗棠后来也提到他父亲“授徒长沙,先后廿余
年,非修脯无从得食”。生计之窘,迫可见一斑。湘军其他将领如罗泽南、刘蓉、
李续宾等,其经济状况也大都如此。 
  正是这种相同的经济状况,形成了湘军将领共同的思想特征和政治倾向。一方
面,他们对豪强兼并、官吏腐败的现象深为不满,希望能恢复封建盛世的经济、社
会秩序;另一方面,他们又对社会的动荡、农民的怨愤深为不安,担心会一朝祸起
,毁掉他们的家业和统治地位。因而,他们迫切地希望能够由自己动手,恢复过去
的秩序,挽狂澜于既倒,同时实现自己的政治报复,改变自身窘迫的经济地位和状
况。 
  由于中小地主窘迫的经济地位使得他们与社会中下层有着广泛的接触,从而对
社会实际情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曾国藩早年的奏折中就说:民间有三大疾苦,“
银价太昂,钱粮难纳”、“盗贼太众,良民难安”、“冤狱太多,民气难申”;官
场有四大通病,京官则“退缩”、“琐屑”,外官则“敷衍”、“颟顸”。对于农
民起义,曾国藩也说过“推其本源,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
反顾。”左宗棠的分析则更为激烈,他说“上失教,故民惑于邪说而会匪以生;上
失养,故民迫于饥寒而盗贼以起。” 
  当然,虽然这些中小地主对现状有诸多不满,但对清王朝他们是非常忠心的。
首先,他们生活虽然窘迫,但仍然保有其统治地位,他们仍然可以出仕做官,政治
道路并未完全堵死。其次,他们自身所受的儒家教育培养了他们的忠君思想,他们
理想的社会模式是上下有序、尊卑有等、各安其分的社会。他们批评的目的只不过
是希望清政府能够作一些改良,革除弊政,缓解矛盾,重现“天下大治”的封建社
会。对于起义农民,他们都持坚决镇压的态度。例如曾国藩就主张“痛加诛戮”、
“纯用重典”,并说“自以杀贼为志,何必以多杀人为悔?”在后来同太平军的征
战中,他也“身体力行”,因而博得了“曾剃头”的“雅号”。 
  然而,比较困难的生活历练、对实际情况的了解,毕竟给曾、左为代表的湖南
中下地主集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首先,使得他们都具备了一种实干、实用的精神
。他们能够从实际出发,采取较为灵活实用的策略,对士气、民心的维持也比较注
重,曾国藩曾作《爱民歌》在湘军中传唱,教育官兵要爱惜百姓,作《官兵歌》以
融洽官兵关系。其次,使得他们具备了一种开通、学习的态度。湘军军制就是以他
们对清朝军制的一种大胆变革。同时,他们也是较早接受“师夷长技以治夷”的思
想的一批人,在同太平军的作战中积极学习、引进西方的军事技术,其中大多数后
来也成为洋务派的骨干。第三,使得他们具备了一种坚忍不拔的意志。湘军将领打
仗大多以坚忍出名,曾国藩、左宗棠、罗泽南、李续宾、曾国荃都是如此,因而湘
军能够屡遭重创而不倒,这与他们早年的艰苦生活磨练是分不开的。 
  而在当时,满族大员昏聩、腐败已极,就连肃顺都说“满人糊涂不通,不能为
国家出力。”清廷以往依靠的八旗、绿营也几乎完全丧失了战斗力,不堪一击。这
就使得以曾左为代表中小地主出身的士人显得佼佼不群,当统治者们遇到巨大的危
险和严峻的考验时,很自然的将依靠他们来度过危机。 
(二)社会的动荡和矛盾的激化 
  鸦片战争以后湖南境内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极度尖锐。 
  一方面,如上文所述,严重的土地兼并使广大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和产
业,破产的农民需要寻找出路。另一方面,鸦片战争以后,对湖南的手工业特别是
运输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鸦片战争以前,因为清朝政府只开广州一口通商,凡外
国运来货物,由广东上岸后,必先集湘潭,由湘潭再分运至各地;而中国丝、茶运
往国外的,也先在湘潭装箱再运至广东。所以当时湘潭周边地区商业极其繁盛,尤
以手工业和运输业为盛,当时的运输工人竟有十余万之多。鸦片战争之后,通商口
岸增多,湘潭逐渐萧条,原来依靠这条商道的手工业者和运输工人失去了生活来源
,成为失业者。 
  这些数量众多的失业农民和工人的存在,对社会构成了极大的压力,各种社会
矛盾极其尖锐。不少人加入会党,互相联结,迫而无奈则铤而走险。而湖南人的倔
强、戆直的性格特征,又使得他们一旦“激而不复反顾”,其反抗也就更加激烈、
彻底,破坏性和危险性也更大。事实上,在鸦片战争之后至太平天国前后,湖南的
各种武装斗争和会党起义就达五十多次。旧有的秩序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这种严峻的社会环境,使得后来的湘军将领们感到极大的不安,他们担忧的盗
贼蜂起、天下大乱的时刻已经逼近了。但同时他们也看到,由于农民的淳朴和政治
上的单纯,这些失业农民和工人经过拉拢和整编,可以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潜在兵
源。他们开始积极的筹策解决的办法,少数有职有权者,开始创办团练,吸收失业
农民与工人从军,利用他们镇压农民起义。最早兴办团练的,是后来成为湘军重要
首领的江忠源,他在1847年就募勇成团,镇压湖南新宁雷再浩的起义。这为后来湘
军的创立作出了最初的尝试和成功的示范。 
(三)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和决策的失误 
  清朝的政治统治,由于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因而满族贵族对汉
族人民一直有一种歧视和戒备的心理。在中央政府中,虽然名义上满、汉各半,人
数对等,实际上无论是人数上还是地位上,满族官员都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在地
方政权中,督抚、将军、都统等封疆大吏,虽无满汉员额的具体规定,但在太平天
国兴起之前,汉族士人位居督抚的实为凤毛麟角。汉族士人要想荣升高位,实际参
与高级政权统治是十分困难的。 
  那么,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爆发太平天国运动,或者太平天国运动晚
爆发几十年,各种社会矛盾继续发展,而广大中小地主、汉族士人政治权力受到限
制,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经济地位日渐低下,“报国”无门,走投无路,其最终结
果只有走上同旧政权决裂之一途而已。 
  而太平天国兴起之后,以秋风扫落叶之势,两年之间,横扫东南,定都天京,
八旗、绿营及大批满族官吏望风而逃,充分证明了清政府现有的军事力量衰朽已极
,根本不足以完成镇压太平天国的任务。在这样危急之时,清政府被迫放宽政策,
因而给予了以江忠源、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中小地主参与政权的机会,他们感
到自己实现抱负、大显身手的时刻来临了,纷纷起而在各地兴办团练,参与镇压农
民起义,继而逐渐汇集、壮大,最终形成了近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湘军。 
  同时,由于太平军决策上的失误,给了湘军以创建、巩固和壮大的机会。首先
,在太平军初起之时,只是在湖南穿省而过,也未能在湖南迅速扩充力量,从而将
湖南广大失业农民留给了后来的湘军,使得本来可以成为太平军的潜在力量反而成
为了太平军日后的死敌。其次,在太平军西征过程中,再次轻视了湖南的战略地位
,在统军将领、战略战术上都存在严重的失误,未能乘湘军组建初期、立足未稳之
时将其扼杀。湘潭战役太平军大败反,湘军得到了喘息、巩固、壮大的机会,并逐
渐建立起了对太平军作战的信心,而太平军则节节败退,最终彻底退出湖南。李秀
成将湘潭战役列为“天国十败”之一,确实是事后沉痛的反思。 
由此可见,太平天国的兴起是湘军得以产生的催化剂,而其决策的失误又给了湘军
巩固壮大的机会。


--

                当圣火第一次点燃,是希望在跟随
                当终点已不再永久,是心灵在体会
                不在乎等待,几多轮回,不在乎欢笑,伴着泪水
                超越梦想一起飞,你我需要真心面对
                让生命回味这一刻,让岁月铭记这一回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1.94.161.12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9.92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