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红色记忆]苏联“远东王”与中国大革命(2)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Sep 14 10:12:01 2002) , 转信

在中东铁路俘虏上万东北军官兵,未进行教育而送去矿山,致使他们在被遣返以后进行了
反共宣传而造成恶劣影响,对此他悔为最大的教训。

指挥部队在张鼓峰击败日本关东军,随后蒙冤遇难,叶剑英访苏时赋诗怀念“不见加伦三
十年”

  布留赫尔回国后,因在华的军事成绩卓著得到了嘉奖,并用了很长时间养病。1929年
夏,一向媚外的国民党政权得到美英支持,在横贯北满的中东铁路(根据中苏条约由两国
合营)挑起争端。苏联政府将熟悉中国情况的布留赫尔从乌克兰军区调到远东,组建特别
集团军同东北军作战。腐败无能的奉系军阀一触即溃,上万人投降就俘,布留赫尔对战俘
未进行阶级教育便指示送往矿山做工。同年末,中苏政府达成协议恢复中东铁路原状,俘
虏被遣返,因其多数人没有觉悟加之所受待遇不好,回东北后宣传反苏反共并造成恶劣影
响。当时,刘伯承、叶剑英等正在苏远东军区协助工作。据回忆,此役后被全苏誉为英雄
的布留赫尔深为对待俘虏的做法而后悔,一见中国同志便说:“在这件事上,我永远不会
原谅我自己。”

  1935年,苏联红军恢复军衔制,首批所授的五名元帅中便有布留赫尔。1937年,苏联
展开可怕的“大清洗”,屠哈切夫斯基元帅等人首先以“法西斯间谍”罪名被捕,布留赫
尔奉命主管庭审。这位以正直著称的元帅很痛苦,同担任总政治部主任的老友一起抱怨:
“我明明知道他们不是敌人。”据档案记录,“庭长”在法庭上竟没问一句话,无言本身
就表明了政治态度。他回到远东,便受到安全部门“注视”。1938年7月末,日军在“苏满
边境”的张鼓峰(吉林珲春边境)挑衅,布留赫尔指挥苏军反击,经过12天战斗击败了关
东军。停火后,10月末他秘密被捕,因拒绝承认有“反苏阴谋”遭受当时惯用的“肉体压
迫”,18天后便死亡。因政府长久未说明其下落,许多苏联人长期怀着美好愿望猜测他可
能又去了中国当顾问。1956年春,苏联平反大批冤假错案时,才宣布了布留赫尔的死讯并
予昭雪。

  叶剑英于1957年访苏时重游远东,忆起曾在布留赫尔指挥下参加1929年红河冬季练兵
的情形,挥笔写下诗篇——“不见加伦三十年,东征北伐费支援。我来伯力多怀旧,欲到
红河认爪痕。”对那一代中国人来说,加伦将军的名字始终铭记在心中。

中国人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苦难岁月里,苏联顾问的帮助格外珍贵,尤其是他们
带来的先进思想,帮助革命者开拓了视野

  苏联,那个在世界上曾向被压迫民族闪耀着光芒的国家已经解体,然而提起当年派来
的顾问专家,仍使多少国人怀念不已。中国人民在极其苦难的斗争岁月里,处于诗经所说
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最盼帮助的境地,只有苏联真正援助了进行革命的孙中山和
中国共产党人。当时送来的最可贵的东西还不是枪械和款项,而是先进的军事思想。

  同白求恩那样出于个人理念而毫无利己动机的国际主义者不同,布留赫尔等顾问是基
于苏联利益所派来。他出于工农出身和所受的马列主义教育,在个人情感上同情中国共产
党人领导的革命,然而在行动上却要服从其国家政策。当年的苏联从理想和国家利益出发
,援华的主流应该肯定,然而其模式的弊病对中国也产生过负面影响。在最后摆脱了苏联
模式的消极影响后,中国才走上适合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不过在最初起步时学习这一模
式积极面的作用,作为历史的重要一页还是值得称颂的。(国防大学教授 徐焰)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8.86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