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zpzheng (女朋友在哪里?), 信区: Green
标  题: 红西路军的由来和兵败祁连山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1月11日12:39:04 星期天), 站内信件

红西路军的由来及兵败祁连山 作者:三八红旗手
红四方面军主力三个军二万一千八百人,即西路军,于36年10月
西渡黄河, 孤悬河西,独立作战。造现这种局面,完全是因为四方面
军领导人没有听从毛泽东指示。
1936年10月,为了夺取宁夏, 打通通往苏联的道路, 得到共
产国际援助,红军准备发动宁夏战役。
10月11日,中共中央和军委根据敌我态势,在同朱德、张国焘
及红一、二、四方面军领导人协商后,发布《十月份作战纲领》,
要求全军争取一个月的休整时间,部署迟滞南敌和进攻宁夏的准备
工作,其中要求红四方面军以一个军迅速选择渡河地点,加速造船,
准备过河进入宁夏。
毛泽东在十月十三日致电红一方面军总指挥彭德怀:请按十月份
作战纲领准备作出宁夏计划纲要,与朱、张面商后提供给中央军委。
这个计划规定由红一、四方面军分两路西渡黄河夺取宁夏:一方面军
主力先略取灵武、金积沿黄河南岸地区,尔后渡河;四方面军以三十
军、四军渡河,控制黄河左岸,攻击中卫,吸引马鸿逵主力向中卫增
援,以配合一方面军的行动。
这时,中央令朱德、张国焘赴打拉池,会同彭德怀,商讨宁夏战役
部署。中央同时指出;三十军渡河以备足十只船为宜,原定二十日
渡河,是否推迟数日。由此可见,毛泽东不希望立即渡河, 因为情
况正在变化。
朱德、张国焘率领红军总部在十月二十三日抵达打拉池,同先期到
达的彭德怀会合,共同商讨由彭德怀拟制的宁夏战役计划,表示完
全同意。据徐向前回忆录,朱德、张国焘与徐向前、陈昌浩分手时,
交待徐、陈,前线作战事宜机断处置。此时徐、陈正积极准备渡河。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胡宗南等部进展极快,由南往北向红军逼来。
徐、陈在激战的同时准备西渡黄河。朱德、张国焘、彭德怀所部也在
备战中。
十月二十三日九时彭德怀就宁夏战役的部署给毛泽东电报。电报说:
宁夏战役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以第一方面军西方野战军主力占领黄
河沿岸,以第四方面军第四、第三十军攻击中卫,牵制马鸿逵。第二
步渡过黄河,控制宁夏门户,以一部兵力袭占定远营,相机攻占宁夏
省会。
十月二十四日毛泽东回电,同意彭德怀宁夏战役计划。
彭并致朱张,贺任,徐陈:
  甲、同意二十三日九时电之计划。
   乙、胡毛王关业占大道,如继续北进,而
地形、给养条件又可能给以基本限制,则我处南北两敌
之间,非击破南敌无法向北。现虽有各种材料判断,南敌不
能持久,但蒋介石在短期内拚命一干之可能仍是有的。因此
目前先决问题是如何停止南敌。
   丙、前电各项请即复。
毛泽东电文强调指出,先决问题是如何停止南面胡宗南等部。另外,
依照彭德怀原电,渡河当是第二步的计划。
据徐向前回忆录,"朱德、张国焘在打拉池会见彭德怀后,亦完全
同意彭德怀提出的宁夏战役计划要旨,电令三十军首先渡河,九军
跟进
二六三团的男士们,... 在河包口渡河成功。"
鉴于张与四方面军的关系,有理由认为是张国焘下令渡河的。
张发电报挂上朱的名义,家常便饭。徐向前回忆录没有提及毛泽东
的上述回电。
渡河一事,《彭德怀自述》讲: "第二天,张国焘到打拉池,
徐、陈第三天还未见到。拂晓,我到张国焘处质问:徐、陈
为什么还未见到? 张说:已令徐、陈率四方面军之主力及一方面
军之五军团从兰州附近渡过黄河北岸"
可见三十军渡河之事,完全避开了彭德怀,更避开了毛泽东。
这时,胡宗南等部在飞机掩护下向红军阵地猛扑,已先后占领会宁、
通渭、静宁等地,向朱、张、彭所在的打拉池进逼。二十五日,
毛泽东、周恩来急电朱、张、彭等:
击破南面之敌的部署 (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五日)
朱张,彭并致贺任,徐陈:
  甲、根据敌向打拉池追击及三十军已渡黄河的情
况,我们以为今后作战,第一步重点应集注意力于击破南敌,
停止追击之敌。我处南北两敌之间,北面作战带阵地战性质,
需要准备两个月时间。不停止南敌,将使尔后处于不利地位。
第二步重点集注意力于向北。
  乙、因此,部署应如下:
  (一)以九军以外之一个军接三十军渡河后,两军迅速
占领黄河弯曲处西岸头卢塘、三眼井堡、大营盘、大塘驿地
区之枢纽地带及向中卫方向延伸,侦察定远营与中卫
情形,准备第二步以一个军攻取战略要地之定远营。
  (二)四方面军除渡河之两个军外,尚余以九军为中心
三个军。二方面军除派赴七营部队外,尚余其主力。
对南敌不须多加抵抗,如在若干天内逐渐集结于打拉池南北
地区,对敌则坚壁清野,诱其深入,对我则构筑阵地,鼓励
士气,待敌前进时消灭其三、四个团,即足以停止南敌矣。
  (三)一方面军之主力于四方面军两个军控制河西枢纽
地带后开始行动,以突然手段占领金积、灵武地带。
徐陈拨造船技术队二分之一或更多些附属之,迅速造船准备
渡河。
  (四)在南敌确实受严重打击后,第九军从中宁渡河。
此时整个战局进入以北面为重点之第二步,而以四方面军之
两个军与二方面军全部防御南敌。如何盼复。
从电文来看,毛泽东继续强调南敌,并明确提出第九军不应立即
渡河。同时,毛泽东不得不默认三十军已渡黄河的事实。
二十六日,已随红三十军到达黄河渡口的红九军,要求立即渡河,
中央军委同意后过河。四方面军指挥部一起过了河。二十七日,
朱、张致电徐向前、陈昌浩,转达中央军委指示,并说:四方面军
除三十、九两军及指挥部已过河外,其余各部应停止过河。
三十日,国民党军关麟征师向靖远突进。看守渡口的红五军无法向
打拉池靠拢,就奉朱德、张国焘的命令,也撤到河西,看守船只,
休整待命。这样,河东和河西两岸的红军被国民党军队割断。
实际上, 王宏坤、陈锡联、谢富治等部也试着渡河, 未成。
因红军兵力未能集中黄河东岸, 加上胡宗南等部进展很快,到达
靖远、打拉池、中卫等地,打通了增援宁夏的通路,隔断了红军
主力同河西部队的联系,这样一来, 毛泽东御南敌计划落空,
夺取宁夏的战略计划已无法执行,被迫中止。
孤悬河西的红四方面军三个军二万一千八百人,虽然控制了一条山
地区,奋战十多日,但这一带的地形和生存条件十分不利,难以长
期停留。十一月二日,徐向前、陈昌浩致电朱、张并毛、周请示行
动方针,说明:此方人稀、粮缺、水苦,大部队难以作战。若主力
不能迅速渡河,此方各种关系不便久停时,即我方决向大靖、古浪、
平番、凉州行,尔后待必要时再转来接主力过河。九日,河西部队
经中央军委同意后改向人口较稠密的凉州地区前进。十一日,中共
中央和中央军委将红四方面军河西部队改称西路军。西路军开始独
立作战。这就是红西路军的由来。
不难理解张国焘为什么热衷于西渡黄河。不久前,三个方面军即将
会师时,张国焘就命令改变北上会师计划而西渡黄河。为此事,
张国焘与陈昌浩大吵一架。徐向前觉得,陈昌浩想取张而代之。
那次西渡,徐向前支持张国焘,因气候等有变西渡作罢。
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兵败祁连山,原因是多方面的。徐向前回
忆录对此有最好最权威的分析。但我认为,徐向前在回忆录中多少
有点推卸责任之嫌。西路军遭到两次致命打击,都与指挥不当有关。
先是九军因轻敌而惨败于古浪,一蹶不振,西路军犹如壮士断臂。
古浪之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本是给敌以致命打击的好机会,
反弄成惨败。
后来全军分驻四地,相隔甚远,兵力分散,为敌分割。董振堂五军
血战一周,被彻底吃掉,星夜驰援的唯一的骑兵师500余人大部伤亡。
接下来敌矛头指向九军,九军三天血战,突围而出。最后,全部西路军
集结在祁连山下的倪家营子,血战多日,难免惨败。前后凡三次遭敌
依次分割包围,实在看不出西路军有何主动对策。
试想,若大胜于古浪,又保持适当的兵力集中,再加认真研究对付骑兵
的战术,西路军多坚持几个月是不成问题的,到那时,西安事变得到彻
底解决,西路军必将取得最后胜利。
不无讽刺的是,张国焘在回忆录中借他人之口,称若我张某在西路军,
就不会有兵败祁连山。可惜。张某在回忆录大肆攻击毛泽东,反倒在
西路军一事上,无话可说。
1937年12月,毛泽东在接见西路军所剩部分领导人时说:红西路军的
失败,主要是张国焘机会主义错误的结果,他不经过中央,将队伍
偷偷地调过黄河。
应该说,毛泽东的话是正确的。但难免有人不高兴。
徐向前在回忆录中称完全是执行中央命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
经过认真调查研究,作出了这支部队西渡黄河与转战河西走廊,是执行
中央军委命令的结论。徐向前认为,这是实事求是的历史结论。
历史就是这么有趣。细细想下去才会发现,徐向前及中央的结论都是
对的。原来"中央"二字在36年时非常微妙。执行张国焘、陈昌浩的命令
绝对等同于执行中央及中央军委命令! 嘿嘿,都在玩字眼! 更妙的是,
现在的人恐怕大都将这里的"执行中央命令",理解为执行毛泽东的命令。
实际上,渡河一事及后来的一段日子,红西路军听命于张国焘。张受批后,
红西路军才真正听命于毛泽东。

--
                            阿拉丁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天外飞仙]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34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