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qpcwth (独翅鸟), 信区: Green
标 题: 康乾盛世到嘉庆衰落的历史教训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9月22日21:47:04 星期天), 站内信件
清代的历史,特别是17世纪到18世纪中叶,不但完成了统一祖国的大业,社
会经济也发展到我国历史上的顶峰。然而就在这个康乾盛世的鼎盛之际,统治阶
级居功自傲,放弃了文治武功、励精图治的积极进取精神,沉涸于歌舞升平、豪
华挥霍之中。奢靡腐败之风刮得原先膘悍无敌、英勇善战的八旗子弟和绿营军,
变成每战必败、祸害百姓的罪魁;清正廉洁的满汉官员,变成官无不贪、吏无不
恶的祸首。短短几十年间,文治武功俱废。到1840年在英国殖民主义发动的鸦片
战争中,虽然在汉人将领抗拒之下,焚毁了没收的鸦片,却摘除了林则徐的帅印,
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为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开了先河。自此以往,
兵连祸接,借债赔款,民穷财尽,以至嘉道中落直至宣统覆灭。这个历史教训,
值得永远记取。
这说明:如果只看到经济的发展、文明的昌盛,而不制止私欲膨胀、贪污腐
败的官场风气,那么为自己留下的只能是毁灭的祸根。
清代前期的社会经济状况,一个美国人曾说;“近代以前的各种文明中,没有哪
一种比中国的文明更先进,更优越。”①中国在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创造
了光辉灿烂的文明,与西方黑暗的中世纪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厂世纪后期到18世
纪中叶,经过清初几代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出现了康乾盛世,不仅足以傲视汉
唐,即便把它放在当时世界上看,也是领先超群的。
清朝统治者“以小兵临大国”,入关之初,保持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勤奋
与谨慎,也充满了青春向上的勃勃生机。清初统治者在血腥高压统治的同时,致
力于恢复社会秩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安定社会,休养生息,发展生产。
在政治上,清统治者非常注意争取大多数汉人的合作。清军联合吴三桂入关,
即打着“与尔等复君父仇”的旗号;多尔衷的大军到达北京时,为崇帧皇帝穿着孝
眼,感动了北京人,受到群众欢迎;接着,清王朝偷令废除明朝的“三钢加派”及
一切苛捐杂税,得到各界人士的拥护。因此,尽管有对于清朝野蛮的“雉发令”的
不断叵抗,新生的清王朝还是很快从饱经战乱的人群中争取了人心,在政治上取得
了巩固政权的有利条件,特别是平定三藩之乱后,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推及到全国。
清初的国家机构还带着关外满族人简洁、有效的传统,行政机构精干、高
效。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就比明朝的内阁六部精简有效得多。特另
是宫廷人员的减少,开支大减。“查故明宫内每年用食花银共九十六万四百余两,“
今是已充晌。明光禄寺每年所用各项钱粮二十四万两,今每年只用三万余两。
…… 故明宫、殿、楼、亭、门共七百八十六座,今……不及前朝十分之三”①。
“明朝费用甚奢,兴作甚广,一日之费,可抵今一年之用。其宫中脂粉钱四十万
两,至世祖……始悉除之。……明季宫女至九千入,内监至十万人,……今则宫
中不过四、五百人而已”②。清初统治阶层目睹了明末战乱连连、生灵涂炭而深知
创业之艰难,因此他们能够兢兢业业,励精图治,清正廉洁。而统治阶层的廉洁
奉公,勤奋尽职,正是朝代走向兴盛的首要前尾
在社会经济方面,由千历年战乱不已,社会经济遭刻了极大的破坏,人口锐
减,土地荒芜,民生凋敝。面对这样一个烂摊于,清王朝采取了垦荒、屯田、兴
修水利和轻摇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
清初的屯田,除圈占旗地及卫所军屯外,主要是戍边屯垦,这是一个以农立
国发展经济、巩固边防的良策。招民开垦荒地方面则范围大,效益广。经过开
垦,耕地面积逐年增加,入口也持续上升。据萧一山《清代通钞记载,清初的田亩
数,1645年为4.034亿亩,1661年为5.4944乙亩,1686年为6.078亿亩,1754年为
7.081亿亩,1812年为7 889亿亩。这一官方统计数据可能偏低,也可能在折算上
有出入(旧亩与西方的公顷及民国的市亩有出入),但耕地增加的趋势是无疑的。
1645年的4.034亿亩耕地可作为清代承继明末战乱破坏的见证。这一数宇比
明代最盛时的7.剔亿亩耕地下降了48.6%。1661年的5.49亿亩可以作为清朝恢复
发展的起点,这一年全国大局基本底定。从豆661年起,耕地面积持续有强劲的增
加。经过近100年的屯田垦荒,使耕地面积达到10亿亩以上,翻了一番。
伴随耕地面积的增o暧人口的增长。清代人口总数从1661年左右的9000万,
到17世纪90年代接近1亿人。1761年达到近2亿入,30年后达到3亿人,再经过
40年,到1831年左右达到4亿人。清代前期人口的持续增长,奠定了中国入口大
国的地位,到1841年已超过4亿。
入口增长是清代社会经济发展乃至昌盛的重要标志,随着耕地面积和人口的
增长,粮食产量也大幅上升。据有关学者估计,到18世纪末,中国粮食产量已超
过2000亿斤,基本可保持入均口粮580斤的水平。①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粮食产量和入口数量的大幅上升,国内手工业和商业
贸易也渐趋活跃。在19世纪初,国内粮食商品率为10%左右,约245亿斤,商品
价值l.63亿两白银; ha商品率为263%,约255万担,价值 1288万两;棉布商
品率达53%,约}历亿匹,价值为9455万两;丝的商品率为9又2%,约合7,顷
担,价值1202万两;茶的商品率几乎为100%,产量约为260万担,价值3189万
两;盐的销售价值约4813万两。其他如榨油、酿酒、制烟、矿冶等工商业异常活跃,
全国流通着约4亿两白银的商品,社会产品的商品率约为15%。二商业的繁荣,大
大增加了社会财富,也使清王朝的工商税收逐步匕升,在岁人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在农业生产发展和工商业繁荣的基础上,清政府的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国库
存储丰厚,成为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兴盛的有力见证。
清初顺治,清政府财政是入不敷出的, 1645年全同岁入仅1480万两,而岁出
仅兵恼一项即达1300万两。1651年,已略有节余。到顺治十七年(1660年),岁入
已达2833万两,比1645年翻了一番。
康熙初年,为了乎定三藩之乱,战费甚巨,“财政呈窘迫之状”。清政府采取
措施改进,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到康熙中后期,财政状况即见好转。“出
入相抵,有盈无细,户部库存者,恒不下数千万”。②
雍正时期,对财政进行整理,采取了几项重要措施。首先严令各省、州、县
限期如数补足历年拖欠应交中央的款项。几年之内,“亏空之风,得以顿息”。其
次,设立会考府,严格会计考核和收支管理。再次,规定“耗羡”归公,将官吏中
饱私囊的款项收归国库。另外,还对盐课增收,对关税实并进行常例捐输。这些
做法,广开了财路,增加了收入。“以至雍正年问,虽屡次用兵,而经费不虞匿
乏,并得积蓄二千四百余万之巨款”①。
乾隆承接升平之世,经过父祖辈的励精图治,社会经济发展日见繁荣,国力
大增。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清朝中央岁入达4854万两。经济发展和岁入的连
续累积,使得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国库存银达到8182万余两。
从顺治到乾隆,经过100多年的励精图治和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迅速发
展,耕地面积和人口成借增长,中国历史白唐宋以来发展到一个新的鼎盛高峰
——一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在长达100多年的持续上升期内,清王朝的国力和声威也达到高
峰。清王钥战胜了~系列困难和挑战,以区区20万满兵入主中原,底定全国,接
-着在1673一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1683年统一台湾;1683—1689年多次打败入侵
中国东北的沙俄侵略者;1689年与俄国签订了边界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在
1690年到(1699年)三次击败准噶尔叛乱,统一漠北;1720年又进军西藏,驱逐了
准噶尔的势力,重新统一西藏地区;从1690年到1760年的70年时间里,彻底平定
了喀尔喀部落的叛乱,统一了西北地区。与此同时,还征讨乎定了大小金J!l,统
一琉球,威服缅甸、安南、逻罗、廊尔喀等,宾服中亚诸国。一个东到大海,西
越巳尔喀什湖,北越外兴安岭、贝加尔湖,南到南海诸岛的中华帝国,横空出
世,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当钥廷*下工在对乾隆的文治武功歌功颂德、自鸣得意之际,清王朝却从兴
盛的顶峰开始滑落。衰落紧随鼎盛,一切都发生在乾隆年间,与唐明皇开元天宝
时期由盛转衰的历史惊入地相似。
乾隆钥的经济繁荣,艾治武功,都是顺治、康熙、雍正励精图治、奋发图强
的结果,到乾隆时期确已“富有四海”。但也正在这时,放松了吏治,奢靡之风渐
盛。事实上,乾隆朝岁入虽比前代多得多,但开支也大得多,国库积储的速度已
明显减慢。在乾隆朝岁入增加的背后,由干开支日增,以往非正常的财政收入部
分在乾隆朝却成了定例。这些不正常的收入来源,虽能缓解一时之急,而对干整
个国家来讲,则无异于饮鸩止渴。清王朝财政收支的变化已显现清廷腐败必将走
上衰落的端倪。
-但是,导致清王朝急剧衰落的更基本、更重要的原因,则是整个官僚机构的
贪图享受,腐化、堕落、奢靡之风遍及上下。乾隆六巡江南,奢靡特甚。他还大
兴土木,修建宫殿、苑回,劳民伤财。皇帝的出巡,沿途官府接驾,极尽奢侈之
能事,王公贵族、文武百官、大地主、大商人,无不借此敲诈勒索,摊捐派差,
上行下效,纸醉金迷,奢侈淫靡之风日盛,清正廉洁传统日渐消失。
与统治阶级的奢靡生活相伴随的是政权机构中普遍的贪赃枉法,腐败就像溃
烂的脓疮恶性发作,败坏了整个社会肌体。雍正时,曾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并
严厉打击贪污犯罪,追赃索赔,查抄家产。雍正为了清理财政,杜绝贪污,实行
“耗羡”归公,对整顿吏治、惩治贪污趄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到乾隆时,官僚机构
开始膨胀老化,失去了往日的活力而追求享乐。朝野上下,贿赂公行,贪污成风。
乾隆时,发生了不少贪污大案。1757年云贵总督恒文和云南巡抚郭一裕的“金炉
案”;同年山东巡抚蒋洲贪污库款案。案发后,恒文自尽,蒋洲被诛,郭一裕充
军。随后又有1768年的两淮盐政高恒、普福、卢见曾的“盐引案”,贪污1000多万
两,案发后三人均被诛。此后,大案更多,1781年浙江巡抚王直望贪污赈灾粮案
发,牵连官吏60多人,王直望等22人被诛,陕甘总督靳尔谨自尽。查抄王直望家
产的闽浙总督陈辉祖在抄家过程以银换金,将王的赃物窃归己有,因而又下令陈
辉祖自裁。1782年又有山东巡抚国泰的贪污案,国泰案发后自尽。1784年江西巡
抚郝硕受贿被诛。1786年闽浙总督伍拉纳、福建巡抚浦霖索贿被诛。1792年浙江
巡抚福拯因索贿、侵吞公款,案发而自尽。乾隆后期,虽诛戮了一批贪官污吏,
其中不少是总督、巡抚,但官场贪污之风不但未有收敛而其风更炽。重要原因就
是封建统治机构本身已经腐败,欺上瞒下,官官相护。上述所诛督抚,皆属事情
败露不可掩盖的,其余弥缝无迹者,更是不可胜数。当时官场明明十分腐败,可
是乾隆还在粉饰太乎,不听规谏。如1791年礼部侍郎尹壮图L疏乾隆,提醒道:
“各督、抚声名狼藉,吏治废弛。经过各省地方,体察官吏贤否,商民半皆窿额兴
叹。各省风气,大抵皆然。”乾隆皇帝看后大怒,将尹壮图革职①。和坤在乾隆庇
护下当政20年,其搜刮的私财即达价值8亿两之多,凡乎相当于同时期清政府的
岁入总数。连和坤的两个仆人被抄没的家财也值700多万两。
在这种只听好话,不听规谏,L下包庇,官官相护的风气下,宫吏们因循苟
且,阿谈逢迎,效率低下,百务废弛。曹振镐是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大红
人,位极入臣,而它的为官之道就是“多磕头,少说话”。靠这样的人来治理国家
大事,后果可想而知。
清王朝衰落的再一个原因是军队的腐化。清朝的正规军由八旗和绿营组成。
清兵入关以前,八旗兵是强悍善战的军队。入关时战功赫赫,所向披靡,为统一
祖国大业立下丰功伟绩。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八旗兵就居功自傲起来,尤其
是八旗子弟都是皇亲国戚,凭借权势,横行无忌,生活腐化,军纪败坏,吸食鸦
片,嫖娼赌博,敲诈勒氮无所不为,一支瞟悍善战的军队已变成徒有其名,不
能打仗只能扰民的老爷兵。后来,朝廷每遇战事,均依靠绿营,但绿营也随着社
会风气而腐化。“射箭。箭虚发;驰马,入堕地”①。由干八旗、绿营的腐败和丧
失战斗力,到白莲教起义刊,清廷已不得不依赖乡勇.团练。
官僚统治机构腐化的必然结果,就是一般小民百姓生活的日益贫困。官僚、
贵族。大地主、大商入大螳兼井土地,失地无地的入民增多,还有一些人因无法
忍受横征暴敛而弃田逃亡,流离失所。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从乾隆中期起,人民
的反抗和起义己连绵不断。
清初,由干入口较少,土地矛盾比较缓和。康熙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恢
复,土地收入增加,土地兼井激烈起来。到乾嘉时期,上地已高度集中在皇室皇
亲国戚等少数大地主手中。在土地激烈兼并的同时,清代人口却在急剧地增长,
而土地开垦数量又远远赶不上人口的增长速度,这样就形成了土地集中、人口激
增、耕地不足的突出矛盾。据估计,在清中叶,从全国平均看,如果每人有上地
4亩;每亩产粮1石,可以维持生活。但在1790年时,全国人均耕地只有3亩;
1840年,全国入均耕地不足2,5亩,产粮不足3石。这时全国至少有1/3的人口
处于半饥饿状态。在土地兼并激烈、入口快速增长的同时,地价和粮价扶摇直上。
从18世纪初到19纪世初,地价上涨了10倍左右,粮价布价*涨了4—5倍。
伴随着政治腐败,吏治废弛,土地集中,物价飞涨和自然灾害接连不断,天
灾人祸如影随形。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社会矛盾十分尖锐。1774年山
东王伦起义,1782年甘肃回民起义,1796年湘黔苗民起义,这些已使清王朝手忙
脚乱,疲于奔命,而川楚白莲教大起义则更是清王朝由盛到衰的一个转折点。
自1796年2月至1804年10月历时9年的白莲教起义,席卷湖北、四川、陕
西、甘肃、河南5省,清王朝为镇压这次起义,动用了16个省的乒力,耗银2亿
两以上,费尽心力才将起义压服下去。但整个社会矛盾并未解决,社会动乱的土
壤依然存在。从此以后,国无宁日,清王朝的统治能力急剧衰落,日益走向衰败。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更是广兴捐例,滥卖官爵,作为偿付赔款、抵补开支的
重要手段。1843—1850年的8年中,捐输所得共约720万两,另有大量的捐输各
省自行动用。捐纳的人数达 607万人。这种捐输名曰“乐捐”,实与勒索无异,而
不论乐捐与否,一巨捐纳便寄希望于补上空缺,恤借搜刮地方。捐输使得清朝吏
治更加腐败,造成了无官不贪的世道。道光皇帝对此也“憾官途之滥杂,悔取财之
非计”。②总之,清政府为应付战争造成的巨额赔款和严重的财政危机,一方面加紧
搜刮,战争的负担全部转移到老百姓的身上,各级官吏横征暴敛,更使民间闻讯色
变;另一方面广兴捐输,卖官蔫爵,贪贿公行,全社会处列“黑暗腐败的统治之卜。
其中,银贵钱贱的严重化,也对社会经济产牛了很大的破坏作用。19世纪30
年代开始的银贵钱贱到40年代进一步加剧。所谓银责钱贱,简单地说,‘它表示货
币流通中的制钱贬值,白银购买力提高。它的直接原因就是中网白银的外流。
在1827年以前200多年的牛外贸易中,中国的茶叶和丝绸为中国换回了大量
的白银。19世纪最初27年白银流入中国约为4000万两,加上前凡个世纪流入的白
银,总数当在1亿两以上。但由鸦片贸易之后,从1828年开始白银的流入变为流
出,并且速度极快。鸦片战争前13年,中国外流的白银即达6000万两以上。经过
鸦片战争,英国又从中国军事掠夺和榨取赔款近2000万两。战后,中国被迫开放五
口通商,鸦片贸易以更大的规模进行,互842—1849年中国义外流白银达5000一600o
万两,总计鸦片战争前后22年(828一180年)中国外流的白银达1.3—1.4亿两,
耗竭了前百年陆续流入中国的白银。当时中国白银的流通尿约需3.别乙两,22年流
失的白银占流通量的40%,国内存银和银货流通日益减少,银价日贵,铜钱日贱。本
来银钱的法定比价是银一两换制钱1000文。从1828年以后,这一比价开始波动,
到1849年为1:2355,九年上涨了1.355倍。当时全国各地银钱比价不一致,高的
竟达1:2600。这样大幅度的货币贬值,不能不对当时社会经济造成深刻的影响。
首先,银钱比价的大幅波动,银贵钱贱,对请政府财政和社会经济都带来不
利的影响。清政府岁入主要来自田赋,从民间取银一两,实竭民问三两之力,民
安得不贫,民既日贫,则征收困难,诛求无已,往往激成事端。而财政支出首项
为兵饱,士兵所得是越来越不值钱的铜板,而武官却掌握着价值日扬的白银,上
下其手以牟利,军队便更加腐败涣散,军心日益不稳,军力愈发下降。
其次,银贵钱贱引起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以银表示的价伦不断降低,使农业和
手工业受到严重的损害。农民出售农副产品,手工业者出售手丁业品,一般都收
进制钱,但他们完纳赋税,交付租银,却必须支付白银,或以钱折银。如此一进
一出,便遭受双重剥削,使得广“大小农、小手工业者“毕岁勤劳,…所得之钱,不
可输赋”①。“今之为农,贵贱皆伤。……丰年犹可,一遇水旱,则相率而之沟
壑,否则为盗贼。”②
事实也正是这样。鸦片战争造成的巨大损耗,引起赋役加市,官府横征暴
敛,入民受双重剥削之苦。吏治日益败坏,压迫日益加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
的损害。道光刚刚咽气,一场震撼清王朝统治的太平天冈起义爆发了。清王朝的
统治便跌入日薄西山、一夕三惊的乱世之中,在内忧外患中挣扎了几十年,无可
奈何地随着对盛世的追怀而走向灭亡。
从清王朝的这一历史教训可以清楚看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掠夺是外因,
而整个统治机构的腐败则是内因,是清王朝从盛世走向衰落、灭亡的决定因素。
这也正是对“其兴也萍焉,其亡也忽焉”这一“历史周期率”的说明。历史教训对我
们的启迪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更应自觉地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提高认
识,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坚持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不断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
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和环节,戒骄戒躁,防腐倡廉,依靠入民为跳出这种
“周期率”而奋斗。
--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9.154]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9.67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