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edfox (不灌水!), 信区: Green
标  题: 美国营救驻德黑兰使馆人质失败记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07月30日22:25:31 星期天), 站内信件

  
“鹰爪行动” 

------------------------------------------------------------------------
--------
 

本站论坛精华 送交者: 路线

美国营救驻德黑兰使馆人质失败记
美军行动路线 
1979年1月.伊朗人民起义迫使巴列维国王逊位并逃到国外。10月.当时的美国总
统卡持同意巴列维到美国治病。两周后,即ll月4日. 300名伊朗学生冲入美国驻
德黑兰使馆,将的名美国人扣押作为人质,联络处主任与两名助手被羁押在伊朗外
交部。学生要求将国王引渡回国受由,并拒绝释放人质。后来13名黑人与妇女被释
放,其他人质仍被扣押。

1980年4月24日夜晚,美军一支粉锐部队发起了一次大胆解救人质的行动。然而臼
日凌晨,这次行动却以可悲的结局告终。这次为解救53名人质,导致了5名空军、
3名海军陆战队士兵死亡,另有5人受重伤,损失8架飞机上,这次失败使美国军界
近20年来心存畏惧,使关键的参与者的余生受到折磨。解救行动组织者之一空军上
校詹姆斯·凯尔说,这是他近30年军事会涯中遇到的一次最抱希望,但结果却最失
望且最悲惨的事件。 
精心策划 严密部署

面对1980年的大选,卡特总统愿意采取外交手段来解决人质危机,但他的安全顾问
布热津斯基却指示国防部开始策划武力解救人质并进行报复。为此,参谋长联席会
议主席空军的戴维斯·琼斯将军设立了名叫“饭碗”的策划小组,研究解救方案。
然而他们遇到很多难题,首先是人质被扣押在哪儿?德黑兰四周被ll20多公里的沙
漠或重山包围与外界隔开,且美国使馆又在市中心,周围是400多万居民,美国海
、空部队无法施展;其次是美军从越南撤军7年后在规模和素质上都处于低谷。但
是好在不久前美国组建了一支处理国际危机的精锐部队,即“德尔塔”部队。这支
部队由陆军上校查理斯·贝克威思指挥,刚进行过解救人质的演习,已具备作战能
力。这支部队旋即接到动真格的命令——解救扣压在德黑兰的人质。

策划小组找到了陆军少将詹姆斯·沃特,他是经历3次战争的老兵,具有别动队和
空降方面的经验。为绝对保密.沃特不用现有军方的组织,而重组了策划小组与特
遣部队。第一个入选者是空军的凯尔,他具有在越南空中突击作战的丰富经验,这
次帮助策划空中行动,并且是“沙漠l号”行动的现场指挥。

贝克威思计划采用空降。直升机是奔赴德黑兰的首选机种,海军的RH-53D“海上
种马”由于航程远、运戴能力大,及其具有从航母起飞作战的能力而被选中,但该
机必须中途加油,否则就不能从印度洋飞到德黑兰;所以又选择了EC一130运输机
为其中途加油。

要中途加油,还必须在伊朗沙漠中找到一个地形能起降笨重的EC-130的地方。情
报机构认为德黑兰西南320公里有一合适处,并将此处代号定为“沙漠1号”。

由于RH-53D是海军机种,因此国防部分派海军驾驶员任正驾驶员,并增加具有地
面突击经验的海军陆战队副驾驶员。但海军驾驶员不熟悉远距离、低空且夜间主要
靠夜视镜观察的飞行,难以完成任务。因此12月,多数海军驾驶页被具有夜间和低
空飞行经验的海军陆战队驾驶员取代,最后选定了16名驾驶员。领队的是海军陆战
队的爱德华·塞弗特中校。

“德尔塔”部队与直升机乘员之间的合作与信任是完成这次紧张且复杂任务的关键
,但他们却未做到这一点。当直升机乘员在尤马训练场无所事事时,“德尔塔”部
队正在北卡罗纳的森林中训练,而其他陆军人员正在欧洲训练,参加行动的空军乘
员又远在佛罗里边成关岛,整个行动又由设在华杜盛顿、组织极散的参谋机构指挥
。该机构强调必须严加控制信息而使各支部队相互隔绝。这时候贝克威思等人最着
急的是掌握使馆的具体布局,人质被关在使馆6幢建筑物中的哪一幢、伊朗警卫人
数与所处位置等详细情报。

由于中央情报局得不到来自伊朗的情报,再派人潜入获取详细情报又得数月时间。
尽管如此,特遣部队还是按时组成,并制定了行动计划。特遣部队来自4个军种,
从亚利桑那和冲绳调动的飞机与数千人开始集中。

解救计划是这样的: 1980年4月24日晚,6架载有132名“德尔塔”突击队员、陆军
别动队员和救援人员以及直升机燃料的C-130,从阿曼的马西拉岛起飞,飞行
1600公里到达“沙漠l号”。8架RH一53D直升机从“尼米兹”航母起飞,沿伊朗南
部海岸飞行80多公里后再飞行960公里抵达“沙漠1号”。在此,给直升机加油,再
将营救人员送抵德黑兰东南约80多公里的山中一隐蔽处,然后C-130则返回马西拉
岛。次日半夜,“德尔塔“’部队由车子送到使馆,一个别动队则前往外交部救出
3名官员。人质救出后,直升机在3架C-130护送下飞抵使馆与外交部,然后天将全
部被救人质送到德黑兰西南80多公里位于曼扎利亚的一个废弃空军基地。该基地将
由先期抵达的一个别动队连夺取并保护起来,然后毁掉直升机,改由沙特飞来的C
-141运输机将全体人员运到埃及某基地。


事出有因 功亏一篑

1980年4月11日,卡特在与高级顾问开会时说:“我告诉各位,现在是我们将人质
带回家的时候了,他们的安全与国家荣誉在此一举。”5天后,沃特和贝克威思向
卡特介绍营救计划,并表示有能力救出同胞。贝氏回忆卡特对他俩说的话:“我不
想采取行动,但别无良策……”于是决定4月24-25日实施代号为“鹰爪”的行动
。部队各就各位。到24日,44架飞机停在6个地方。贝氏与塞弗持同意在“沙漠l号
”’这个地方至少要有6架直升机。

解救行动于24日半夜开始,凯尔和贝充威思带领部分“德尔塔“’部队乘C-130飞
离马西拉岛,塞弗特带领8架直升机(代号“蓝乌”)部队从”尼米兹”航母起飞
。当进入伊朗160公里后,飞机进入使能见度降低但在700米巡航高度还不构成问题
的一片淡云区。这团云是伊朗沙漠常有的尘埃,叫“哈伯”。支援此次行动的空军
气象专家知道有可能出现尘埃,但未明确告诉驾驶员。凯尔说他考虑向直井机发出
警告,但又认为问题不大。当MC-130进入较密云区后,凯尔试图通知塞弗特,但通
讯受低频干扰,信息不通。尘埃云团对运输机影响不大,但对直升机驾驶员可是灾
难,由于夜视眼镜性能不好,在70米高度只能靠目视导航。后来,包括曾在越南参
加作战的驾驶员告诉领队,云团浓如牛奶,是他们飞行生涯中最坏的经历。飞行不
到2个小时,6号“篮鸟”座舱警示灯亮了,指示器表示要对叶片进行检查,它警告
“海上种马”旋翼中的增压氮可能泄漏。在海军陆战队习惯飞行的RH-53上,这意
味着有一个主叶片有裂缝,过去这种情况曾引起旋翼失灵和多次致命性的毁机,因
此RH一53驾驶员曾训练一旦该警示灯亮就立刻着陆。但是在海军的RH一53上,这种
情况一般不是警告叶片故障,海军也从来遇到过叶片破裂,该警示灯亮后可以减速
安全飞行79个小时。而这次行动是由海军陆战队的驾驶员来驾驶海军的RH-53直升
机,他们哪里熟悉这种情况!对此,6号“蓝鸟”驾驶员照搬老经验,认为飞机不
能陆,将直升机扔弃在沙漠上。其余7架继续飞行。突然,5号“蓝鸟”电子系统发
生故障,使驾驶员的主要导航和飞行仪表无法使用,他决定返航,而实际上这架飞
机再飞25分钟就到“沙漠1号”,且一路是好天候。

C-130降落在“沙漠l号”,突击队员下来封锁路口时,与对方交了火。然后控制员
迅速安装便携式导航系统与导航灯以引导其它飞机着落,并分派3架c-130为直升
机加油。直升机本应在20分钟后到达,但它们晚l个小时才抵达,此时2号“蓝鸟”
辅助液压系统完全失灵,尽管驾驶员表示愿意再起飞,但被塞弗特拒绝了,凯尔帮
他说话也不行。塞弗特认为,在这样重量和高温下,驾驶有故障的飞机会机既人亡
。凯尔征求贝氏能否只用5架直升机执行任务,后者坚持不得少于6架。看来计划即
将夭折,于是凯尔通过卫星无线电将形势通知了沃特,再由沃特告诉参谋长联席会
议主席琼斯与国防部长布朗。卡持得知情况后征求贝克威思的意见,最终放弃了“
鹰爪行动”。

乱中添乱 祸起萧墙

凯尔奉命留下撤出人员和飞机,然而事故接踵而至。有1架C一130困剩油不多要先
离开。凯尔命令海军陆战队的詹姆斯·谢弗少校将直升机调个位置,但直升机机首
轮子被压扁,谢弗不能滑行,于是试图起飞移动,但却搅起尘埃迷了眼睛。由于谢
弗厌恶地看着凯尔,直升机不仅滑向了侧边,就在此时其旋翼刮到C-130,引燃大
火。

更为不幸的是飞机中的弹药碰撞爆炸,炽热的火焰染红了天际。由于部分突击队员
已经登机,他们混乱地从飞机侧门跳下,挤伤和烧伤了一些人,于是大家帮助将伤
员救离现场。从燃烧的飞机内抛出的炮弹又击中附近的3架直升机,机上的乘页又
慌忙跳机。

在“沙漠l号”现场的许多人将造成这样混乱的局面归罪于凯尔,并要他将人员与
能用的设备安全地撤出伊朗。

各说东西 推卸责任

第二天卡特在电视上空布营救行动的失败并咎由自责。国会和五角大搂设立调查委
员会对这起悲剧的原因展开调查。委员会的结论是,这次任务的方案和策划是可行
的,有一定成功的机会。但解救人质的任务是高风险行动,要求人员和设备尽其能
力的极限来实施,若有闪失,几无挽救余地。主要批评是,特遣部队的性质、指挥
不明确,过分强调了保密。该委员会还说,若能提供更多的备用直升机,所有参加
作战的部队多进行演习,直升机乘员知道天气信息以及有关RH-53上的叶片检查方
面的情况,那么成功的机会要大得多。有两个导致营救失败的主要原因:未料到直
开机的故障率有如此之高和“沙漠l号”途中的低能见度飞行条件。

贝克威思在营救行动失败后立刻责备直升机驾驶员,但在向参议院武装部队委员会
汇报失败的原因时,他说:“我们出发时才发现人员和设备零散,临时将他们凑在
一起,然后要求他们去完成一件非常复杂的任务。”凯尔在他出版的书中则责怪塞
弗特和他的驾驶不爬升出尘埃云团,不用无线电联络保持编队飞行以及3架直升机
出故障。

塞弗特不同意对他与驾驶员的批评,他认为他决定停飞液压系统完全失灵的直开机
与贝克威思拒绝减少突击部队所造成的后果是一样的,驾驶员也不承担任何责任。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97.239.9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05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