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ragon (海狼), 信区: Green
标  题: 中国和阿拉伯人在帕米尔西部的竞争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12月19日14:13:52 星期二), 站内信件

中国和阿拉伯人在帕米尔西部的竞争
自从萨珊波斯帝国在阿拉伯人的打击下崩溃后,大约一个世纪过去了。卡迪西
亚战役(637年)和尼哈温战役(642年)的结果是强大的萨珊君主国家被推翻和西
伊朗被征服。651年,赫拉特被阿拉伯人占领,萨珊王朝的末代君主叶斯德苟特三世
在莫夫去世;652年,阿拉伯人侵入巴里黑。侵略者满足于对包括呼罗珊在内的整个
原波斯帝国的征服,暂时没有进一步向前进。他们重新开始向前挺进是在8世纪初期,
在库泰拔·伊本·穆斯里姆的领导下进行的,库泰拔在705年到715年间以倭马亚哈
里发的名义统治着呼罗珊。705年,库泰拔发起了对吐火罗地区的远征,吐火罗地区,
即从前的巴克特里亚,当时由原西突厥王室幼支、佛教徒特勤们建立的突厥王朝统
治,据玄奘记载,该王朝通常驻扎在昆都士附近。接着,库泰拔利用地区纠纷干涉
花刺子模和索格底亚那。从706至709年,库泰拔对伊朗-突厥族的布哈拉国发起战争,
并于709年使之降为臣属国。然后他扶持王室的合法继承人吐格沙达登上王位,新国
王从710年统治到739年。至少在其统治初期,他是阿拉伯人忠实的属臣,而且,表
面上是伊斯兰教的追随者。
709年,撒马尔罕的地区德赫干在纳贡和归还人质的条件下与库泰拔讲和,但是,
后来他的臣民们被他的懦弱所激怒,起来推翻了他的统治,以伊克谢德·胡拉克取
代了他。库泰拔在长期围困撒马尔罕之后,迫使胡拉克投降,尽管塔什干的突厥人
和费尔干纳人曾经前来解围,但都被打败了(712年)。
布哈拉人民和撒马尔罕人分别于707年和712年向东突厥强大的可汗默啜求援,
当时默啜是整个蒙古地区的君主。每次默啜都派军队去解救这些粟特人,军队由默
啜的一位侄子统领,无疑是著名的阙特勤。707年,在布哈拉和莫夫之间发生的一场
战斗中,库泰拔似乎打败和赶跑了阙特勤。712年突厥人曾在短时间内占领过整个粟
特地区,阿拉伯人只保住了撒马尔罕城。但最终库泰拔还是使突厥人撤退了(713年)。
胜利的库泰拔仍让胡拉克在撒马尔罕作为藩属王,但在该城驻扎了一支阿拉伯军队。
在他于712-713年驱逐突厥人以后,他又向塔什干发动了一次惩罚性的远征,并亲
自从忽毡方向进入费尔干纳。714年,他在塔什干。715年,他正在费尔干纳发起第
二次战争时,哈里发王朝内乱导致了库泰拔被其部队杀害。(根据塔巴里记,库泰
拔已经到达过喀什,但这点很值得怀疑。)
库泰拔是当时真正希望征服中亚的唯一的阿拉伯将领,他的去世,以及那些使
倭马亚王朝末期的哈里发遭到削弱的内战,使粟特人有了喘息的机会。同时,唐玄
宗恢复了中国在蒙古、伊犁河流域和塔里木地区的势力,鼓起了粟特人依靠这些地
区支持的希望。712年,被阿拉伯人驱逐的费尔干纳王逃到库车避难,在库车他请求
中国帮助他复位。715年,无疑地就是在库泰拔死后不久,唐将张孝嵩果然驱逐了阿
拉伯人指定的费尔干纳王,使他复位。718-719年,布哈拉王吐格沙达,尽管是阿
拉伯人巩固了他的王位,他仍称自己是中国的属臣,请求中国介入布哈拉事务,为
达此目的,他于726年派其弟阿尔斯兰(突厥语“狮子”之意)到唐玄宗皇帝的宫廷。
同样,撒马尔罕王胡拉克(约710-739年在位)尽管被迫承认阿拉伯人的宗主权,
但也再三请求中国援助他反对新的阿拉伯主子(719年,731年)。再往南,吐火罗
地区(指昆都士和巴里黑)的突厥统治者,或者称叶护,同样要求中国保护,免受
阿拉伯人的侵害(719,727年)。
尽管唐玄宗抱有扩张领土的希望,然而,中国对派出远征军到粟特或巴克特里
亚,以及公开与倭马亚王朝交战还是犹豫不决。哈里发宫廷和长安宫廷之间的大冲
突没有发生(至少在751年以前是这样),撒马尔罕、布哈拉、昆都士的突厥-伊朗
族人都盼望这种冲突发生,并视之为把穆斯林侵略者赶回去的唯一途径。而玄宗只
愿意通过授予粟特人和吐火罗人极高的特权,以加强他们对阿拉伯人的抵抗。一位
突厥酋长,突骑施王苏禄(717-738年),由于靠近河中地区——他统治着伊犁河
流域——真正支持了反穆斯林统治的地方叛乱。由于他的支持和鼓励,在728年爆发
了反阿拉伯人统治的大起义,布哈拉人民在突骑施突厥人的支持下,坚持斗争了一
年(728-729年)。同样是在突骑施人的援助下,撒马尔罕王胡拉克在730至731年
间起义。直到大约737年或738年,阿拉伯人才最后重新征服撒马尔罕。
13.在帕米尔的中国人(747-750年)
事实上,玄宗皇帝已经让阿拉伯人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统治着布哈拉和撒马尔
罕。其原因是,在甘肃和塔里木地区,中国人正在勉力对付更加邻近的敌人:藏民
或称吐蕃人。
曾于700年被唐将唐休璟打败的吐蕃人,于702年求和,但几乎同时,战争又爆
发。737年中国人在青海以西打败他们,赢得辉煌胜利,746年,唐将王忠嗣又在同
一地方打败他们。双方争夺的与胜败攸关的是石堡城——该城在甘肃边境西宁附近,
是唐将李祎从吐蕃手中夺过来的,不久后又被吐蕃夺回,749年,唐将哥舒翰再次夺
过来。在西藏的另一端,居民们正在威胁着帕米尔地区的诸小王国:吉尔吉特(汉
名小勃律)、巴蒂斯坦(汉名大勃律)和瓦罕(汉名护蜜国)。中国在塔里木地区
的保护国与印度交通的道路经过瓦罕。由于贸易关系和佛教徒的旅行与印度有着联
系,对唐朝来说维持穿越帕米尔高山谷地交通的畅通是基本的。克什米尔王真陀罗
秘利(死于733年)和木多笔(733-769年)作为唐朝的忠实盟友反对吐蕃,唐朝册
封他们为王(720,733年)。同样,在喀布尔河谷上统治着迦毕试国(唐朝时称靥
宾)的突厥王朝,即佛教的沙赫王朝,也分别于705,720,745年得到唐朝的册封。
吐蕃人已经获得了对小勃律的宗主权,唐将高仙芝被任命为库车的副节度使,于74
7年越帕米尔,经巴罗吉尔山口到小勃律,监禁了吐蕃人的臣属王。749年,吐火罗
地区的叶护,即昆都士的佛教突厥王朝的统治者,中国人称之为失里忙伽罗(来自
梵文Sri
Man- gala),试图得到中国的援助以对付一个小山国酋长(他是吐蕃人的盟友),
该酋长切断了小勃律与克什米尔之间的交通。高仙芝又一次率中国远征军越过帕米
尔山,驱散了吐蕃的党羽(750年)。
高仙芝对帕米尔以西的两次战役,标志着唐朝中国在中亚的扩张达到了顶点。
此时,中国已经成为塔里木地区、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区的占有人和塔什干的
宗主,她控制了帕米尔山谷地区,成了吐火罗地区,喀布尔和克什米尔的保护者。
高仙艺在库车驻地上,其行为俨然是中国在中亚的总督。
然而突然间,一切都崩溃了。同样是由于这位将中国的胳膊伸到如此遥远地区
的高仙芝的作用。
14.唐朝在中亚统治的崩溃
塔什干的突厥王(或称吐屯,汉名是车鼻施),曾多次(743年,747年,749年)
入唐表示归顺。然而当时库车的保护者高仙芝,即唐朝的总督或节度使,指责他没
有尽到作为边境保护者之职。高仙芝到塔什干杀之,并占用其财产。这一暴行引起
了西部的反叛。车鼻施之子向葛逻禄部突厥人求援。葛逻禄部的领地是塔尔巴哈台
和乌陇古河畔,从巴尔喀什湖东端一直延伸到额尔齐斯河。其子还向粟特地区的阿
拉伯驻军求援。阿拉伯将军齐雅德·伊本·萨里刚粉碎了布哈拉新近爆发的一次起
义,他匆匆从南方赶往塔什干,而葛逻禄军从北方南下。751年7月,高仙芝在怛逻
斯河两岸、今天的奥李-阿塔(江布尔)附近被这些联合部队彻底打败。齐雅德·伊
本·萨里按传统带着数千名俘虏回撒马尔罕。据巴托尔德认为,具有历史意义的这
一天决定了中亚的命运。正如早期事件所预示的总趋势那样,中亚没有成为中国的,
而是转向了穆斯林世界。葛逻禄人在获胜之后,其领土似乎已经扩展到巴尔喀什湖
以南和伊塞克湖以北的整个伊犁河流域。原西突厥汗庭几处驻地都处于葛逻禄人的
统治之下,葛逻禄部首领满足于较低的“叶护”称号,无疑是避免冒犯回纥可汗。
如果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没有发生内乱和革命的话,中国在怛逻斯所遭受到的灾
难是有可能会得到恢复的。然而,中国成了长达8年(755-763年)内战的牺牲品,
一举丧失了在中亚的帝国。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bbs.ndc.neu.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7.28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