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jif (星垂月涌), 信区: Green
标  题: 评美军拯救女兵林奇,太多疑点谁来解?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Jul 27 16:24:11 2003)

华夏时报评论员时寒冰

  在卡塔尔首都多哈的赛利耶军事基地,美军中央司令部发言人布鲁克斯准将于当地时
间4月2日凌晨3时紧急召开记者招待会,宣布:“联军部队已经在伊拉克成功完成了对一名
美军战俘的解救任务。”这名战俘指的就是被媒体热炒的美女大兵杰西卡·林奇。这个令
人震惊的消息迅速传遍了世界各地,一个关于美军神勇无比的动人神话横空出世。“海豹
”突击  
队和陆军别动队马上被笼罩在神奇的光环之下,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美国总统布什和杰
西卡·林奇的父母、亲朋好友欣喜若狂。美军士气为之一振。林奇被成功营救的消息也成
了纽约股市的一个利好消息,引发纽约道琼斯股市各股票平均上涨2.7%。

  与很多人一样,笔者当然也希望林奇被成功解救,笔者也是一个崇尚英雄的人。但是
,当笔者把部分媒体有关杰西卡·林奇的材料放在一起的时候,发现了不少矛盾之处。


  第一部分:林奇是不是曾经被俘?

  人们都知道,美军这次对媒体的控制是非常严格的,美国战地名记彼德·阿内特被开
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控制新闻的目的自然是为打宣传战创造条件,于是就有了伊拉克
第51师全体官兵8000人集体投降的假消息,也有了美英联军第某某次攻占乌姆盖斯尔这样
的笑话。

  在伊拉克电视台和半岛电视台,播放美国被俘士兵的画面,美军士气暂时受挫的时候
,却从美军那里传出了美女大兵杰西卡·林奇失踪的消息,各大媒体对这位失踪女兵不遗
余力地进行报道,报道力度、深度和广度可谓空前绝后。甚至有媒体打出了“林奇,第一
个阵亡的美国女兵”这样的标题。非常奇怪的是,这次对报道控制非常严格的美军对这个
可能已经遇难的失踪女兵的炒作,置若罔闻,听之任之。美军对这种铺天盖地的宣传带来
的巨大压力表现得出奇的平静,这并不符合美国人的思路,至少这一次不符合美军的处事
风格。

  为什么要听任炒作美军失踪案?

  谁在炒作美军失踪案?

  为什么媒体炒作的恰恰是后来被解救的林奇而不是那些没有解救出来的被俘士兵?


  几天后,美军突然在凌晨迫不及待地叫醒记者,通知美女大兵杰西卡·林奇被解救的
事情。这个消息带来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前线士气大振、被媒体频频指责的五角大楼的
官员们红光满面、白宫领导层激动不已、股市上扬、美元升值、一些国家为了在伊拉克重
建中分一杯羹向美国示好……

  伊拉克为什么不公布曾经捕获过一个叫杰西卡·林奇的女兵?查遍各大媒体,伊拉克
官方至今都从来没有提到过抓住过林奇。伊拉克电视台展示的几位美军士兵,是杰西卡·
林奇的同事,他们是在同一时间和地点失踪的,如果杰西卡·林奇也被俘了,应该有她。
也许有人会说,杰西卡·林奇受伤了,伊拉克把她放在了医院进行治疗。但是,伊拉克电
视台播放的画面里面,就有一个受伤的美军士兵是躺着接受采访的。那么,杰西卡·林奇
会不会是后来被伊拉克军队抓获的呢?当时世界各大媒体都在大张旗鼓地宣传杰西卡·林
奇,如果伊军当时已经俘虏了这位媒体关注的“女主角”,为什么不对外宣布这个消息,
进一步打击美军士气?另外,如果伊军抓住了杰西卡·林奇,为什么把她单独放在纳西里
耶市,而不是像其他美军俘虏一样送到巴格达?伊拉克之战实际上就是巴格达决战,萨达
姆有利用战俘作为“人体盾牌”的先例,难道会把这位“名人”俘虏给遗忘或者忽略了?
另外,假如萨达姆抓住了这个知名的女兵,为什么不派靠得住的人去把守,那么快就被几
个空降的美军给干掉,而且,救援美军士兵连伤都没有带?

  其次,营救过程为何秘而不宣?为什么再三强调全程拍摄,却不公布出来?为了增加
这次的“拯救”事件的真实性还是别的?美军为什么要强调全程拍摄?为什么他们敢在救
人的时候,进行拍摄,而且还能有机会进行拍摄?“海豹”突击队和陆军别动队难道没有
一点顾忌?

  第二部分:前后矛盾的地方有多少?

  笔者发现媒体关于这件事的报道有很多互相矛盾的地方,这些材料任何人都可以在最
近的报道里面找到或者搜索到。有些矛盾的地方,其他媒体也提出过质疑。比如:美军方
发言人和美国白宫发言人都说林奇被解救时,身上有枪伤,但林奇的父母却否认了。这一
点,某个比较有影响的电视台就表示很不理解。

  1.关于枪伤

  (1)救援时中弹版

  版本一:BBC报道,据说林奇身上有一些伤,是在美军救出她时交火造成的枪伤,但伤
势并不严重。

  版本二:来自福克斯新闻网的消息称,在营救过程中,杰西卡不幸被数枚子弹击中,
但并无大碍,目前正在医院接受治疗。杰西卡的亲人已得到通知,并与她通过电话,知道
杰西卡目前“健康地活着”。

  版本三:CNN4月2日的报道说,林奇身中多处枪伤,美军特种兵在把她从伊拉克医院中
带走时“着实费了番工夫”。

  版本四: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报道称,在营救过程中,林奇遭受到多处枪伤的痛
苦,不过,她的状态比较稳定。

  (2)两次中弹版

  版本一:美国CNN记者报道称,在3月23日被俘时,杰西拉就曾遭遇过多处枪伤;而在
1日午夜的营救中,她可能再次受伤,不过,她目前的状态非常稳定。

  (3)被俘前中弹版

  杰西卡·林奇在战斗中腿部受伤,成为伊拉克军队的俘虏。她被伊军士兵送到纳西里
耶镇幼发拉底河另一侧的萨达姆医院关押并接受治疗。萨达姆医院的一名药剂师告诉英国
天空电视台说,是他给这位美国女兵治了腿伤。除腿伤外,她没有其他健康问题。这位名
叫伊马德的伊拉克药剂师说,她知道,美军部队正在纳西里耶镇幼发拉底河对岸同伊拉克
军队进行激烈战斗,但是她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来救她。他说,“我每天都看见她哭着说要
回家。”

  (4)没有枪伤版。目前正在美军驻德国基地接受治疗的19岁美军女兵杰西卡-林奇,否
认早前有关她在被关押期间遭到枪击和刺伤的报道。林奇的父亲乔治3日在接受美国全国广
播公司采访时说,杰西卡在第一次手术后精神不错,医生在手术时并未发现枪伤和刀伤。
乔治说,她的背后接受了手术,双脚现在仍无知觉,美军医院已计划于4日对她的双腿和胳
膊进行手术。

  林奇的父亲在与女儿通过电话后对着前来采访的当地电视台记者反复说:“她很健康
,她很健康。”

  2.发现女俘的线索

  说法一(血衣版):据美国广播公司报道。3月28日,伊拉克南部城市纳西里耶仍处僵持
之中,但在这一天,美国海军陆战队攻下了伊军占领的一家医院(点评:至今没有听美军宣
布说他们攻占了某个医院,而且,美军怎么可能去攻打医院?),美国广播公司的记者凯利
·桑德斯跟随海军陆战队进入医院。在一间上了锁的房间的浴室中,士兵们发现了血迹斑
斑的美军军装被塞在一个口袋中,上面的美国国旗图案、士兵姓名牌都已被撕毁。仅凭几
件带血的女兵军装,并不能断定这些女兵的生死,但这可以证明,伊拉克士兵曾经在这家
医院关押过美军女战俘!中央司令部得到这一可靠消息后,立即派出特工,利用一切可能
的渠道,打探这些失踪女兵的消息。

  说法二(意外版):据《华盛顿邮报》报道,杰西卡获救地点离她当初被伏击的地点并
不太远,美国军方营救杰西卡的行动具有传奇般的色彩。中央情报局和美国军方首先是在
纳西里耶附近沙特拉地区搜索萨达姆堂兄弟“化学阿里”阿里·马吉德的踪迹时,阴差阳
错地获知了杰西卡·林奇的下落……在搜寻“化学阿里”的过程中,中情局意外获悉,一
名身上有着多处枪伤的美军俘虏目前正被控制在纳西里耶附近的萨达姆医院里,根据描述
,中情局官员相信,这名被俘的美军士兵正是失踪了整整8天的女国女兵杰西卡·林奇,在
她被捕之后,她就和其他战俘隔离了开来。中情局立即将这个消息通知了美国军方,自此
,美军中央司令部便开始着手营救杰西卡的行动。

  说法三(医生版):这次行动的最初计划是本周初开始拟定的,一名伊拉克医生悄悄交
给美海军陆战队员一张纸条,称这名19岁的美国陆军后勤女兵不仅现在还活着,而且正在
一家伊拉克医院接受治疗。

  说法四(纸条加居民版):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随军记者凯利·桑德斯报道称,4月1日上
午,一张纸条突然传到了美国军方的手中,这张纸条上用英语写着:“她还活着,在××
×房间中。”同时,一名纳西里耶居民也于4月1日对近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记者柯里·桑德
斯说:“萨达姆医院里有一个美国女兵,请告知你们的指挥官,她正在遭受折磨。”

  说法五(特工版):美军首先派出了特工人员,找到早就安插到纳西里耶市的线人,许
以重金,让他们帮助寻找与这些战俘有关的下落。4月1日,线人提供了一份情报:有数名
美国战俘被关在当地的萨达姆医院里!

  说法六:(美国中央情报局版)美中央司令部的一位发言人说,美国中央情报局在行动
前提供了杰西卡所在的详细位置。2日凌晨,当美国海军陆战队对纳西里耶伊军目标进行佯
攻时,美驻扎在海湾地区的美海军海豹突击队和丛林突击队根据这一情报开展了紧急营救
,最终在伊拉克南部重镇纳西里耶一家名叫“萨达姆”的医院将杰西卡救出,同时美军还
在这家医院里发现了11具尸体,但目前还不能确定里面是否有美国人。

  3.关于林奇所在房间

  知道具体房间版: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报道称,4月1日上午,一张纸条突然传到了美国
军方的手中,这张纸条上用英语写着:“她还活着,在×××房间中。”在获知了杰西卡
·林奇的确切房间位置后,美国军方决定当夜发起营救杰西卡的行动。

  不知道具体房间版:“海豹”突击队员冲进了医院大楼……他们逐个房间地搜寻,终
于,在一张病床上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她不就是女兵林奇吗!

  4.被俘过程

  (1)英雄版:《华盛顿邮报》3日报道,在林奇所在的美陆军第507军械维修连遭伊军伏
击时,受了枪伤的林奇仍坚持作战,甚至击毙了“数名”伊军士兵。该报援引一名美国官
员的话说,“她一直战斗到了最后,她并不希望被活着带走成为俘虏。”林奇被多家美国
媒体誉为美军的“霸王花”和“军中女英雄”。不愿证实:杰西卡的父母不愿证实华盛顿
邮报称他们的女儿为勇士的报道。

  (2)误中埋伏之拐错弯版:一位美军匿名官员向记者描述了当时的情景:3月23日晚,
纳西里耶城外,第507军械维修连的15辆军车为第3步兵师运送补给。黑暗中,领头的车拐
错了一个弯儿,致使他们落入伊军陷阱。

  (3)误中埋伏之走错路版:3月23日,杰西卡和她所属的美军507后勤部队10多名士兵一
起执行运输任务,但走错了路,在伊拉克南部城市纳西里耶附近遭遇伊方抵抗者伏击。


  (4)误中埋伏之口袋版:3月23日晚,美陆军第507维护连的15辆军车向进攻至纳西里耶
的美步3师运送补给,结果正好落入了萨达姆敢死队布下的“口袋”——一个连的武装人员
从前方向车队逼来,回头的路已经被伊拉克的卡车堵死,2辆T-55主战坦克向他们猛烈开火
!一片混乱中,带队的一名上尉驾驶轮式快速装甲车冲出了重围,丢下了几乎没有什么火
力的后勤保障车。

  5.美军尸体到底有几具?

  (1)发现1具尸体版:据美国军方对全国广播公司记者透露,在攻下这座医院后,救援
人员还在里面发现了至少一具美国士兵的尸体。这名官员没有透露这具尸体的真实身份,
他是于上周在伊拉克电视台上被播放示众过的美军尸体,还是属于另外失踪人员的,目前
仍然是谜。

  (2)带回11具尸体版:CNN4月2日的报道说,美军特种兵在把林奇从伊拉克医院中救出
,此外,美军营救小组还同时从医院中带回了11具被认为是美军士兵的尸体。

  (3)发现11具尸体版:美中央司令部的一位发言人说,美军将杰西卡救出,同时美军还
在这家医院里发现了11具尸体,但目前还不能确定里面是否有美国人。

  (4)找到两具尸体版:美军突击队员们继续搜索,又找到两具美国士兵的尸体,还有8
具伊拉克人的尸体。当确定医院里不会再找到其他美国人或尸体后,“海豹”队员迅速撤
出了纳西里耶。

  5.救援过程

  版本一(激烈交火版):根据CNN记者加森·贝里尼从医院现场报道称,杰西卡被囚的医
院被伊拉克准军事组织“萨达姆敢死队”成员控制着……海军“海豹突击队”和陆军“雷
恩格斯”特别救援小组成员则通过直升机偷偷降落在医院里,与数名留守在医院中的萨达
姆敢死队成员发生了猛烈交火,最终将杰西卡成功营救出来。

  版本二:(压力压制版)守卫医院的伊军大部分被抽调到市郊抗击美军的进攻,他们做
梦都没有想到,中了美军的调虎离山之计。几个负责警戒医院的伊军士兵看到“海豹”突
击队员从天而降,立即开火。然而,伊军的火力很快就被压制住,只用了几分钟的功夫,
“海豹”突击队员便冲进了医院大楼。

  版本三(秘密版):一架美军“黑鹰”直升机熄灭了所有照明灯,秘密降落在“萨达姆
医院”的一座大楼附近……在几乎一片漆黑的“萨达姆医院”,突击队员们倚仗头上所戴
的夜视镜,在伊拉克军队的火力射击范围之内,开始了惊心动魄的搜救行动。在没有任何
人员伤亡的情况下,突击队员们狂风暴雨般地冲进了医院,并在一名医院工作人员的带领
下找到了林奇,迅速把她转往安全地带。

  版本四(踢门版):“海豹”突击队员们则冲进医院,踢开房门,干掉守军,营救战俘


  版本五(医生举手版):4月1日凌晨,萨达姆医院突然枪声大作。一队美军特种部队士
兵冲进医院大院,医院里的伊拉克医生举着手,纷纷从医院大楼里走了出来。美军士兵很
快找到了杰西卡·林奇,把她抬进了一架等在附近的直升机。直升机立即起飞,杰西卡获
救。(写于2003年4月4日)时寒冰,男,汉族,生于1972年2月,历任《华夏时报》记者、机
动新闻部主任、评论员。《南风窗》、《看世界》、《中国改革》特约记者。《青年参考
》特约撰稿。曾经专访过日本外相田中真纪子等世界风云人物,并曾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
台的特约嘉宾,发表时事评论。(mail:chinashb@hotmail.com shihanbing@sohu.net电话
:010-68392495 68392472通信地址:100834北京市月坛北街25号华夏时报社)


--

每个人生下来都是王,而大多数人却在放逐中死去 —— 王尔德(英国剧作家)
如果人被迫只顾眼前的目标,他就没有时间去展望整个的生命 —— 雅斯贝尔斯(德)
人的身上,值得赞赏的东西总多于应该藐视的东西 —— 《鼠疫》阿尔贝.加缪(法)
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王阳明
仁者爱人,人恒爱之;有礼者敬人,人恒敬之 —— 孟子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10.46.79.7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93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