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esy (New Mouse), 信区: WarofIRAQ
标  题: 透视美伊八十年恩怨情仇(上)(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4月06日19:01:47 星期天),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Green 讨论区 】
【 原文由 resy 所发表 】
  背景资料:海湾 

  海湾,也称波斯湾。阿拉伯人叫它阿拉伯湾,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内海之一。位于亚洲
西南部,是介于阿拉伯半岛和伊朗之间的一片狭长的海面,全长1040公里,宽180-320公里
,面积约25.9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5米,最深处102米。往东通过霍尔木兹海峡与阿曼湾
连接,出阿曼湾南口,通过阿拉伯海进入印度洋。

  海湾四周,从东向南,围绕着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阿曼八个国家,被称为海湾国家,或海湾地区,总面积约为481万平方
公里,人口约1.18亿。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还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和外籍移民,
绝大多数人信奉伊斯兰教。

  海湾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它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有“世界
油库”之称,其石油蕴藏量占全球的2/3。其中,伊拉克1998年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达1125亿
桶,仅次于沙特,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气储量约3.1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储量的2.4%。

  海湾及其周围地区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国际通道,西方所需海湾石油的大部分,必须
通过海湾唯一的出海航道霍尔木兹海峡运出,如海峡被切断,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经
济将受到致命打击。因此,控制自海湾西岸经霍尔木兹海峡过阿曼湾到阿拉伯海的这条海
上东西通道,就成了美国的重要战略目标。

  1981年5月,海湾地区一些国家成立了海湾合作委员会(海合会),其成员国包括阿联酋
、阿曼、巴林、卡塔尔、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委员会的宗旨是实现成员国之间在一切领
域的协调、加强成员国在各方面的联系、交往和合作,以及推动六国的工业、农业和科学
技术的发展。

  1991年海湾战争后,海合会六国大力发展与美国关系。沙特、科威特和巴林允许美国
在其境内建立空军基地;上述3国和卡塔尔允许美部署地面部队,同意美在海湾地区设立中
央战区指挥部,监视该地区的事态动向。科威特、巴林、卡塔尔、阿联酋、阿曼还与美国
签订了长期"联合防务协定",允许美使用这些军事基地储存美国武器装备。同时海湾国家
纷纷购买美国军火,以加强军事防务力量。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美长期驻军海湾,且在阿以和谈中偏袒以色列、压制阿
拉伯国家,坚持对伊拉克实施国际制裁,造成伊人道主义灾难不断加剧等,引起阿拉伯国
家日益强烈的反美情绪。海湾国家也随之调整了亲美立场,逐渐拉开与美距离。

  "9·11"事件后,美国内反沙特情绪上升,指责沙特资助恐怖主义,要求政府重新考虑
对沙政策。大批在美留学、经商、工作的沙特人遭到美警察的监视、盘查甚至拘捕,沙资
金开始从美抽逃,一些双边合作项目被搁置甚至取消。沙特政府对其公民在美遭受歧视极
为不满,要求美重新审议其中东政策,反对美国对阿富汗的军事打击,特别是美国在沙特
驻军问题使沙特王室面临来自国内越来越大的压力,沙美关系面临挑战。

  伊拉克的石油与油田 

  随着美英军队对伊拉克发动大规模地面进攻,伊南部靠近海湾的油田已基本处于美英
军队的控制之下。伊拉克石油资源丰富,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伊原有73个油
田,约2000口油井。海湾战争后,伊石油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目前只有24个油田维持开采
。伊石油生产和出口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海湾战争前,伊平均日产原油350万桶,
最高时达450万桶。海湾战争后,由于大部分开采设施和油库被毁,伊石油日产量降至30万
桶。2000年,平均日产原油增加到280万桶。伊北部的基尔库克、南部的鲁迈拉和祖拜尔是
三个最大的油田,其产量占伊石油总产量的90%。伊北部油田位于扎格罗斯山脉的山前地带
,是个老油区,由基尔库克、巴伊哈桑、艾因扎莱、纳夫特哈奈、坚布尔等油田组成,20
01年原油日产量约100万桶。基尔库克油田石油储量十分丰富,已探明储量达100亿桶,是
伊主要的石油产地。

  伊南部油田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三角洲地带,是个新油区,主要有鲁迈
拉、北鲁迈拉、祖拜尔、布祖甘、马季农、西古尔纳等油田。鲁迈拉油田是伊最大的油田
之一,已探明原油储量为110亿桶。

  美、伊的八十年恩怨

  对过去80年美国同伊拉克关系的回顾是件很有意思的事。美伊关系的演化折射出了我
们这个世界的风云变幻,也预示着我们这个世界未来几十年的秩序和格局走向。

  早期盟友关系

  美国同伊拉克之间的实质性关系比英、法晚。1921年,经受了奥斯曼帝国400年统治的
伊拉克在英国的安排下获得独立,此时的美国被英国和法国排除在中东事务之外。原因很
简单:美国国会否决了包括瓜分原奥斯曼领地在内的《凡尔赛和约》草案,从而放弃了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便将势力范围扩展到中东地区的机会。

  此后,美国一直试图在中东地区树立"支持民族自决","反对殖民主义"的形象,得到
了众多阿拉伯人的好感。伊拉克费萨尔王室和历届伊拉克政府领导人都希望美国在中东事
务中发挥一些作用,以便削弱或摆脱英国人的控制。1941年4月,德国曾在伊拉克策划了一
场亲纳粹政变,正是美国使馆掩护了伊拉克王室,使之成功逃往国外,避免了纳粹分子的
追杀。

  1954年,美国同国王费萨尔二世签订了军事援助协定,伊拉克成了美国在中东建立的
亲西方的军事联盟的中坚力量。

  二次大战期间,美国的军事和经济援助终于赢得了东山再起的伊拉克王室的信任,赛
义德首相亲赴华盛顿,表达了伊拉克政府希望同美国建立密切关系的愿望。战后,美国加
紧了向伊拉克的渗透,并在1954年同伊拉克签订了军事援助协定,为伊拉克提供了武器和
军事顾问,当英国势力在中东彻底衰退后,伊拉克成了美国在中东建立的亲西方的军事联
盟《巴格达条约组织》的中坚力量,国王费萨尔二世也成了在中东地区抵抗苏联势力扩张
和抗衡纳赛尔影响的旗帜性人物。

  卡塞姆的军事政变

  无奈好景不长,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精锐步兵旅旅长卡塞姆将军效法俄国十月革命
,趁奉命调防约旦之机,发动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政变,一个旅的士兵攻入王宫,将年仅23
岁的费萨尔二世及所有王室成员斩杀殆尽,同西方合作了20多年的老首相赛义德也在逃跑
途中被"人民"擒获,当场处决,"赤身裸体被拖在街上示众"。卡塞姆政权迅即得到了社会
主义国家和埃及等阿拉伯民族主义政权的承认,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布局在一夜之间被
卡塞姆的革命所摧毁,美国和伊拉克从此结下难解之仇。

  卡塞姆的外交并不是绝对地"一边倒",他同时还向西方发出了友好表示,并采取了保
护在伊拉克的西方公民人身安全和经济利益的一些措施。正是由于这一点,卡塞姆刚上台
便遭到了主张"统一、自由和社会主义"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非议。一年之后的1959年,
卡塞姆便遭到暗杀,但幸免于难。而执行这次暗杀的,正是日后在中东地区"叱咤风云"二
十多年,目前成为世界焦点的萨达姆·侯赛因。当年,这位复兴党骨干分子才22岁。

  高举反美、反以大旗的萨达姆

  卡塞姆革命之后的伊拉克陷入了10年混乱,政变与反政变层出不穷,各派势力尽管你
死我活地争斗,但反美的旗帜却个个高举。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后,伊拉克断绝了同
美国的外交关系。

  1968年7月17日凌晨3时,萨达姆和复兴党的另一个强权人物纳伊夫率领政变军队突袭
总统府,成功地夺取了政权。两周后,萨达姆独自发动了另一场政变,亲自持枪将已经当
上了总理的纳伊夫逼往国外。此后的萨达姆耐心"辅佐"了老总统哈桑·贝克尔11年之久,
正是在这11年间,世界处于冷战棋局中,聪明的萨达姆一方面远离了美国,一方面也没有
投入苏联的怀抱,使伊拉克获得了惊人的发展,在阿拉伯世界树立了"大英雄"形象。国民
总产值增长了至少5倍。

  萨达姆实际控制的伊拉克表现出了强烈的反美反以立场。1973年10月,埃及和叙利亚
向以色列发动全面反攻,并非"前线国家"的伊拉克竟然派出2万精兵和拥有300辆坦克的主
力装甲师,协同叙利亚军队向戈兰高地发起勇猛冲击,并向埃及前线派去了73架战机,参
加对西奈半岛以军防线的攻击。尽管伊拉克装甲师被以军击溃,戈兰高地留下了80辆伊拉
克坦克残骸,但伊拉克在阿拉伯世界的"大英雄"形象已经完全确立。

  与此同时,萨达姆力主收回了西方石油公司在伊拉克的全部股份,美国石油公司受到
的损失最大。随着1973年战争的收尾,伊拉克完成了石油工业国有化进程,美伊关系只剩
下了数额不大的双边贸易。

  70年代末期,双边关系有所缓和,美国公司开始在伊拉克承建一些基础建设项目,例
如改造港口、铺设石油管道等。到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时,美国已成了伊拉克第三大贸易
伙伴,对伊拉克出口额已超过了4亿美元。显而易见,在冷战棋局中,为了避免苏联阵营的
壮大,美国不可能完全抛弃伊拉克。

  两伊战争改善美伊关系

  两伊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领土问题。历史上,由于中东历经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
和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伊朗与伊拉克在帝国之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两国边界长期无
法说清。1847年,奥斯曼帝国(当时伊拉克为奥斯曼帝国统辖的省)同伊朗签订了《埃尔祖
姆条约》。条约规定,由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汇流而成的阿拉伯河的主权归属奥斯曼
帝国。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奥伊两国于l913年和19l4年先后签署了《君士坦丁堡边界
议定书》和《划界委员会会谈纪要》,将阿拉伯河东岸霍拉姆沙赫尔港的停泊权让给伊朗
,同时规定阿拉伯河除霍拉姆沙赫尔港一段以主航道中心线为界外,其余地段仍以河流东
岸靠近伊朗一侧浅水线为界,河道主权归奥斯曼帝国。伊朗对这种划分方法深为不满,在
伊拉克l921年独立后,伊朗多次要求重新划定阿拉伯河的边界。1937年,伊朗与伊拉克又
签订另一边界条约,规定除伊朗阿巴丹港附近一段和霍拉姆沙赫尔港附近一段以主航道中
心线为界外,其余均以伊朗一侧浅水线为界,伊朗对界河的其它部分只有使用权,航行时
应向伊拉克交税。

  20世纪60年代,伊朗在美国援助和石油美元的支持下不断崛起,再次提出重新划定两
伊边界。l969年4月,伊朗政府宣布废除l937年的条约,伊拉克反对,并主张由国际法庭仲
裁,双方争执不断。1975年3月,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在阿尔及尔举行首脑会议期间,
阿尔及利亚总统布迈丁在两伊之间进行调停,促成伊朗国王巴列维和时任伊拉克革命指挥
委员会副主席的萨达姆·侯赛因举行会谈,并签订了《阿尔及尔协议》。协议规定两国根
据《君士坦丁堡议定书》和《划界委员会的会谈纪要》最终划定两国陆地边界,并以主航
道中心线来划定两国在阿拉伯河的边界,原来为伊拉克一国拥有的这段阿拉伯河的主权变
为两国共享。

  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后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不仅美国对伊朗宗教革命感到
恼火,伊朗的所有周边国家都感到了威胁,因为霍梅尼公开喊出了"输出伊斯兰革命"的口
号,并且定下了"不要西方,也不要东方,只要伊斯兰"的理论。霍梅尼将伊朗同全世界对
立起来。公开号召占伊拉克人口55%的什叶派穆斯林进行"伊斯兰革命",推翻伊拉克政权,
引起伊拉克和其它海湾国家的恐慌。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不仅越来越深刻地改变了
伊朗的一切,而且伊朗革命后政局持续动荡,严重地削弱了伊朗的军事,军事实力大幅度
下降,而伊拉克此时却发展迅速,成为中东第二大产油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伊
拉克总统萨达姆认为,这是打败伊朗、确立自己在海湾地区强国地位,废除伊拉克在1975
年被迫同伊朗签订的《阿尔及尔条约》,收回400平方公里"被占领土"和两国的界河--阿拉
伯河的航道主权良机。于是要求修改《阿尔及尔协议》为名,试图彻底打跨伊朗。

  1980年9月l7日,萨达姆宣布废除《阿尔及尔协议》。次日,伊拉克议会通过一项法令
,要求进入阿拉伯河的一切船只必须挂伊拉克国旗。9月22日上午,伊朗军队向挂伊拉克国
旗的两艘日本船、一艘希腊船开火。萨达姆乘此良机,发动了对伊朗的全面进攻,萨达姆
下令对伊朗军事目标进行"威慑性打击",大批伊拉克飞机对包括伊朗首都德黑兰附近空军
基地在内的l0个机场和空军基地进行轰炸。下午,伊朗出动陆海空军进行反击。

  1980年9月23日凌晨,伊拉克出动10万大军分三路闪电般攻入伊朗。伊朗仓促应战、被
动防御,两伊战争正式爆发。几个月内,伊拉克占领伊朗约两万平方公里土地,部分地方
深入90公里。大敌当前激起伊朗人的爱国情绪,伊朗人暂时抛开内部纷争,从l981年10月
到1982年4月,先后发动了阿巴丹战役、布斯坦战役、胡齐斯坦战役和圣城战役,收复了大
部分失地,迫使伊拉克单方面宣布停火。

  l982年7月,伊朗开始越境追击,占领了伊拉克的一些领土。伊拉克在美国及其它阿拉
伯国家的支持下筑起了多层防御阵地,以其拥有的空军和装备优势逐渐顶住了伊朗的攻势
,双方进入相持阶段。

  萨达姆心里明白美国需要他

  对于伊拉克同伊朗的战争之初,美国是笑在心里,也忧在心里。笑的是终于有一个打
手为美国出气了,忧的是一旦伊朗解体,苏联势必乘虚而入。此时的美国最愿意看到伊朗
和伊拉克在这场战争中两败俱伤,同时瘫痪。因此,美国宣布在两伊战争中"严守中立"。


  美国怎么也没想到,两伊战争很快进入胶着状态,战争竟打了8年。萨达姆的军队遇到
了伊朗士兵的拼死抵抗和异常凶猛的反攻,即便是绵延数公里的地雷阵,也挡不住从学校
直接走上战场的成千上万的少年敢死队员的进攻,这些无所畏惧的少年腰间别着打开天堂
大门的塑料钥匙,欢快地在地雷阵中从容赴死,伊拉克军队不得不节节败退。当时的里根
总统坐不住了,美国决不允许伊拉克这个直接同伊斯兰激进势力对抗的堡垒被攻破。美国
不再顾忌伊朗的反应,开始暗中扶助伊拉克,默许所有国家向伊拉克提供武器,并顺应海
湾国家的要求,支持建立海湾国家合作防御体系,以便同伊朗长期抗衡。

  1981年4月,美国助理国务卿帮办德雷珀应邀访问了巴格达,启动了恢复外交关系的进
程。1983年12月,现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作为总统的特使前往巴格达,与萨达姆进行
了长时间秘密谈判,表示美国希望立即恢复与伊拉克的外交关系。据拉姆斯菲尔德的伊拉
克之行不到一个月,美国和伊拉克便在1984年1月正式恢复了外交关系。为了合法地向伊拉
克提供各类援助,里根政府不顾国会的反对,将伊拉克从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名单上删除
。对于萨达姆开始用化学武器对付伊朗敢死队一事,美国则同大多数国家一样,采取了睁
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只有一些民间组织在媒体上大喊大叫。在美国的帮助下,在阿拉
伯国家数百亿美元的资助下,萨达姆似乎有源源不断的战争资源与伊朗相持。

  此后,美、伊关系得到了畸形发展。美国不仅同伊拉克分享范围广泛的情报,还通过
第三国向伊拉克提供用于大量杀伤人员的集束炸弹。据新近传出的消息说,里根政府和老
布什政府都曾授权向伊拉克出售大量军民两用装备,甚至向伊拉克提供了获取生化物武器
的便利,其中包括有毒的化学物质和致命的病毒样本。正是在美国和几乎世界各主要国家
的帮助下,伊朗的霍梅尼终于打不下去了,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598
号决议,要求两伊立即无条件停火。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这项决议。1988年7月
17日伊朗宣布接受联合国安理会一年前通过的两伊停火决议。1988年7月l8日,伊朗宣布正
式接受这项决议。两伊最终同意从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火。

  l987年,由于两伊频繁袭击对方的石油设施和油轮时。伊朗为了遏制海湾国家支持伊
拉克,对前往科威特和沙特装油的各国油轮实施袭击。应科威特的要求,美国舰队从l987
年7月22日开始以"护航"为由,进驻波斯湾,随后又成立了"中东联合特遣部队司令部",加
强所驻海湾美军各部之间的协调。从此标志着美国军事力量正式进入海湾地区。

  在8年的两伊战争中,两国死伤人数达100多万。据估计,两伊在这场战争中至少损失
达9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至少推迟20至30年,却使美国军舰名正言顺地进驻了
海湾。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0]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12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