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esy (New Mouse), 信区: WarofIRAQ
标  题: 透视美伊八十年恩怨情仇(下)(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4月06日19:01:51 星期天),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Green 讨论区 】
【 原文由 resy 所发表 】
  萨达姆成为美国头号敌人

  两伊战争结束后,伊拉克不仅身负巨额债务,而且面临繁重而艰难的战后重建问题,
亟待恢复其在战争中被破坏的石油工业。然而,伊拉克虽为海湾强国,但它在波斯湾的海
岸线却不到60公里,基本上是一个内陆国家,其对外经济联系主要通过阿拉伯河出海。两
伊战争中,由于伊朗的封锁,伊拉克赖以生存的海上石油出口几乎被封死。伊拉克不得不
花费巨资扩建陆地输油管道,经过土耳其和沙特阿拉伯从地中海和红海出口石油。两伊战
争后,两伊在阿拉伯河主权问题上的争端尚未最后解决,而阿拉伯河河道在战争中被沉船
阻塞,短期内难以恢复通航。两伊战争的教训使伊拉克意识到,需要与科威特重新划分边
界,以寻找新的出海口。

  科威特历史上曾是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1871年成为奥斯曼帝国巴士拉省下属的一个
县,1899年被英国侵占,其后成为英国的保护国。奥斯曼帝国衰退后,伊拉克于1932年独
立,参照l913年英奥双边协议与科威特划分了边界。l961年6月l9日,科威特宣布独立。但
伊拉克一直强调科威特是"伊拉克整体的一部分",遭到科威特反对。l963年伊拉克爆发革
命,上台的复兴党政府承认科威特独立,两国签署了伊科边界协议,但科伊之间仍有l60公
里长的边界尚未划定。

  两伊战争结束后,为掌握波斯湾出海口的主动权,改善自己在海湾地区不利的地理条
件,伊拉克在与科威特的边界谈判中,要求科威特割让位于海湾北端科威特海岸的沃尔拜
岛和布比延岛。伊拉克对科威特的边界和领土要求与石油资源有关。科威特得天独厚,地
下有三个特大型含油构造,并一直延伸到周围邻国,形成盆状。科威特处于盆底,周围石
油皆向盆底涌流,使科威特油田多年储量不减。伊拉克部分油田则位于盆壁。伊拉克遂指
责科威特在伊拉克边境采油影响自己,并要求赔偿24亿美元的损失费,同时还提出要科威
特让出在两国边境地带同鲁迈拉油田相连接的一个油田。伊拉克还指责科威特不遵守欧佩
克的采油限额,造成世界油价下跌,使伊拉克蒙受近140亿美元的损失。此外,伊拉克在两
伊战争中曾欠科威特120亿美元债务,伊拉克声称其与伊朗的战争是为了"保卫阿拉伯世界
",科威特应一笔勾销这笔债务。伊拉克的这些要求均遭到科威特的拒绝。

  1990年6月,伊拉克副总理哈马迪出访海湾诸国,要求将石油生产提高到极限,但一无
所获,他与科威特领导人的会晤更是不欢而散。7月10日和11日,伊拉克、沙特、阿联酋、
科威特和卡塔尔的石油部长在吉达就石油配额分配达成协议,但科威特石油大臣拉希德次
日却宣布,科威特将在3个月后不再遵守承诺。萨达姆大为恼火,于7月16日召集亲信制订
了一项入侵科威特的计划,并于25日会见美国驻巴格达大使格拉斯皮,试探美国的反应。
格拉斯皮表示,美国将不干涉阿拉伯国家的内部冲突。

  1990年8月2日,萨达姆的钢铁洪流涌入了科威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极大地震惊了
华盛顿,时任总统的老布什,觉得这是被伊拉克出卖了,美国同伊拉克的关系彻底转变。
决心联合其他国家一起把伊拉克赶出科威特。在一连串谴责、要求、封锁、制裁的决议如
同废纸一样被萨达姆弃置不顾之后,联合国安理会于1990年11月29日通过了著名的第678号
决议。根据这项决议,伊拉克必须在1991年1月15日之前撤出科威特,否则安理会将授权国
际部队"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维护和执行安理会决议,恢复海湾地区的和平与安全"。萨达
姆没有服从安理会的最后通牒。

  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开始对伊空袭,萨达姆非但没有屈服,反而在
遭到空袭后的第二天便开始向以色列发动导弹袭击,试图引起以色列反击,从而将战争性
质转变为穆斯林同犹太人和基督徒的战争,彻底瓦解多国部队。以色列没有反击,多国部
队也没有瓦解。2月24日,多国部队开始了为期38天的猛烈轰炸后。美国、英国、法国和8
个阿拉伯国家组成的11国联合地面部队向科威特发起了势不可挡的全面进攻。仅仅一天,
8万伊拉克官兵就放下了武器。两天后,科威特获得解放,骄横不可一世的萨达姆宣布"科
威特不再是伊拉克的一部分"。美国联军部队只花了4天的时间就轻而易举地打败了伊拉克
军队。

  由于没想到如此的顺利,打败了伊军后,美军决定放弃一直打到巴格达。此时的美国
完全有能力率领多国部队拿下巴格达,推翻萨达姆政权。但阿拉伯国家不允许这样的事情
发生,老布什政府也认为一个被打服了的、软弱的、但却能控制国内局面的伊拉克更利于
海湾地区的稳定,这一部分是由于考虑到盟军的因素,主要是美国不想深陷伊拉克问题上
。最重要的是,美国害怕在阿拉伯世界很不得人心。

  实际上,在海湾战争中,许多的伊拉克人起来反对萨达姆,如伊北部的库尔德人和南
部的什叶派穆斯林,他们都希望得到美国的帮助。但是美国对"倒萨"显然缺乏兴趣,声称
这是伊拉克的内政,美国不会干涉。正因为如此,美国没有接应伊拉克南部什叶派穆斯林
和北部库尔德人的反叛,"保存"了萨达姆,所以尽管美国及其盟国在海湾战争上取得了巨
大胜利,最后他们仍然决定让萨达姆继续坐在台上,萨达姆政权得以留存。最终,伊拉克
反对派被萨达姆残酷地镇压下去。联合盟友虽轻易打败伊拉克,却拒绝帮助反对派推翻萨
达姆。据报道:当时的美国方面主要是害怕伊拉克会分裂成各个人种和宗教的势力,这会
给伊朗提供了新的机会。"在那时侯,美国更为仇视的还是伊朗,而不是伊拉克。因此,老
布什政府极力拥护联合国的第687号决议案,派遣武器核查小组进驻巴格达,白宫也撤回在
伊拉克的美军部队。就是这样,在海湾战争结束后,萨达姆依然稳坐台上,而美国对伊拉
克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主要依靠联合国检查小组牵制伊拉克。于是,美伊之间这种不正
常的关系继续发展。

  克林顿曾希望与伊拉克改善关系 

  海湾战争结束后,联合国武器调查员立刻重返巴格达。令他们吃惊不已的是,伊拉克
核武研究计划比美国特工所掌握的情报要走得更远。前联合国高级武器调查员大卫·凯表
示,伊拉克的科学家当时只需要12个月的时间就能制造出原子弹。他估计,萨达姆为核武
器研究项目已经投入了1亿美元,并且动用了2万名科研人员,花费了超过10年的时间。

  1993年,白宫的主人是比尔·克林顿,克林顿政府不但没有将推翻萨达姆作为优先考
虑的政策,甚至想和萨达姆改善关系。早在1992年竞选总统期间,克林顿就曾经说过,他
相信"回光返照",如果萨达姆改变他的政策,美国会考虑与伊拉克改善关系。但1993年美
国中情局发现萨达姆与一起暗杀老布什的阴谋有关,这一事件令美国人对萨达姆的希望彻
底幻灭了。为了报复这起暗杀阴谋,克林顿下令美军向伊拉克投掷了一枚巡航导弹。克林
顿政府随后出台了"遏制政策",美英战机在伊拉克南部和北部的禁飞区巡逻,牵制伊拉克
空军。联合国武器调查员则牵制着伊拉克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伊拉克的反对派得到了
美英的资助,开始反抗萨达姆政权。帮助伊拉克反对派其时,但克林顿政府不愿意将推翻
萨达姆政权的任务交给美军,而伊拉克反对派不成气候,萨达姆政权最后成功地镇压了叛
乱。

  1996年,美国再向伊拉克发射了另一枚巡航导弹,此后,美国的牵制政策开始行不通
了,1998年11月,他们离开了伊拉克.1998年12月,美国对伊拉克制定了新的政策--改变巴
格达政权。克林顿说:"结束威胁的最好办法就是出现一个新的伊拉克政府。"美国将从金
钱上资助伊拉克反对派,推翻萨达姆政权。但新的法案并不切实际。

  对美大玩猫鼠游戏 

  联合国对伊拉克实施的长达12年了经济制裁,以及美、英在伊拉克北部(库尔德地区)
和南部(什叶派地区)禁飞区的设立。禁飞区是美英法三国策划的,并通报了联合国,但法
国人完成了建立禁飞区的使命后马上借故撤出了这一行动,归根结底是不愿意同美国保持
一致。

  策略之一边缘抗争战略:美国是伊拉克的首要对手,一直主张维持对伊制裁,从而逼萨
达姆就范,发展到组织、资助伊反对派推翻伊现政权。对此,伊当局主要采取"边缘抗争"
战略,能进则进,不到最后时刻绝不妥协,尽可能使格局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令
美国始终感到手中握着一只"刺猬"。1992年7月的"农业部大楼事件",1993年7月的"导弹基
地安装摄像机事件",1994年10月的伊共和国卫队陈兵科威特边境,1996年9月的占领库尔
德斯坦爱国联盟的埃尔比勒市事件,1997年底的联合国核查危机,2000年8月的伊科石油开
采纠纷,都是伊拉克的"边缘抗争"战略的典型事例。

  90年代,美英在伊设立"禁飞区",昼夜派遣战机巡逻,扬言把进入其中的伊飞机击落
。伊拉克一直不敢派出飞机闯入禁区。但是,2000年11月5日,伊拉克再次采用"边缘抗争
"战略,成功地闯入了"禁飞区",并宣布恢复国内航线。这一方面是因为俄、法和阿拉伯国
家认为,联合国有关"航空禁运"的决议只是禁止对伊的军事飞行和商业飞行,而不包括执
行人道主义使命的飞行。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反对制裁和禁飞的呼声日渐高涨,一架架民
航客机陆续飞抵巴格达,对伊拉克进行人道主义援助。伊拉克正是抓住了联合国禁令中的
"漏洞",派出两架民航客机首次飞越"禁飞区",前往南部的巴士拉和北部的摩苏尔,在这
两座城市作短暂停留后满载乘客返回巴格达。挑战"禁飞区"成功是伊拉克反抗美国遏制的
一大胜利,也是伊拉克恢复与阿拉伯和其他友好国家国际航线的起点。

  策略之二利诱感化竭力分化反伊联盟:对美国及其西方盟国、俄罗斯和中东国家来说
,对伊制裁也使它们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已经产生"制裁厌烦症"。例如,法国因法伊
经贸关系中断,导致了国内20多万人失业。土耳其也自称对伊制裁给土造成了高达800至1
0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为了争取这些在海湾战争前与伊保持经济关系的国家的同情和支持
,借其力量向美国施压,伊拉克对它们主要采取了以石油经济利益为诱饵的"利诱"策略。


  1995年初,俄罗斯、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的大公司或企业家代表团已陆续飞抵
巴格达,同伊签订了解除制裁后的重建工程合同及石油开发工程合同。俄罗斯在萨达姆国
际机场于2000年8月17日对外开放后的一个月(9月17日),率先派出一架客机,运载11名石
油部高级官员飞抵巴格达,与伊讨论今后合作开采石油等事项,以抢占解禁后的伊拉克石
油市场。法国也与俄一起先后组织多架飞机,为伊运送大量人道主义物资,与伊探讨未来
的双边合作途径。约旦飞机更是无视联合国对伊的"航空禁运",于2000年11月30日深夜完
成了对伊商业飞行。

  长期制裁使伊拉克人民饱受了种种煎熬。但是,萨达姆及其政权却将制裁作为实行其
政治控制、永久执政、博得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同情的工具,通过大力宣扬其国内日益加
剧的人道主义危机,来感化、分化美国的反伊联盟。自1992年以来,萨达姆政权曾多次公
布其国内危机的报告及数字,并主动邀请和鼓励外国记者、援助人员来访。伊拉克的"人道
主义牌"果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世界舆论普遍认为,制裁无损萨达姆政权的稳定,只是降
灾于无辜平民。国际人道主义力量不断呼吁联合国取消或放松制裁,考虑伊拉克人民的生
存问题。人道主义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于1996年底化作了"石油换食品"框架协议,在20
00年8月17日萨达姆国际机场重新开放后又化作了来自20多国的近60架满载人道主义物资的
飞机,划破了禁运的天空。

  策略之三争取支持高举泛阿拉伯大旗:为打破外交孤立,伊拉克对中东国家始终高举
着泛阿拉伯和泛伊斯兰主义的大旗,通过改善与阿拉伯国家与穆斯林兄弟的外交关系和经
贸关系,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事业,来赢得这些兄弟国家的同情和支持,使之与美国
在制裁问题上拉开距离。

  早在1995年,萨达姆就致信海湾合作委员会首脑会议,呼吁实现和解。海湾合作委员
会的某些国家态度开始发生变化。卡塔尔向伊拉克出口了2000吨食糖,并公开呼吁阿拉伯
国家与伊拉克改善关系。卡塔尔和阿曼还在伊拉克设立常驻大使并正式接待伊拉克高级部
长。1997年以来,卡塔尔、阿联酋和巴林先后派出特使去巴格达与伊拉克领导人会谈。到
2000年7月,海湾国家中的卡塔尔、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巴林4国已同伊拉克恢复了
外交关系。

  伊拉克与其他邻国的关系也正在"稳步改善"。2000年11月2日,约旦首相拉吉卜正式访
伊,成为海湾战争后访伊的第一位阿拉伯政府首脑。2000年8月,叙利亚正式同伊恢复摩苏
尔至阿勒颇的铁路运营;同年11月中旬,中断18年之久的叙利亚石油运输管道重新疏通;
11月25日,伊拉克副总理塔立格·阿齐兹前往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访问,成为伊遭受国际
制裁以来第一位乘飞机出国访问的高级官员。埃及方面,于11月7日正式恢复了与伊拉克中
断近10年的外交关系,重建使馆。土耳其于2000年早些时候干脆同伊达成了"走私"石油的
秘密协议,决定在联合国"石油换食品"计划框架外从伊增加进口3万桶原油,使总量达到1
0万桶。

  当然,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伊副总统易卜拉欣于2000年10月21日在海湾战争后首
次赴开罗出席有关巴勒斯坦紧张局势的阿拉伯国家紧急首脑会议,为改善同阿拉伯国家的
关系觅得了良机。

  策略之四打出王牌充分利用石油武器:石油既是伊拉克分化美反伊联盟的诱饵,也是它
与美抗衡的武器。自1996年12月联合国对伊实行"石油换食品"计划以来,伊拉克被许可通
过出口一定数量的石油,进口必需的食品和药品等物资,至今已出口原油21.74亿桶,价值
379亿美元。但伊拉克不甘心在石油出口的价格和收入、进口物品的合同上受制于人。

  伊拉克看出了利用欧佩克国际组织来从事反美斗争的巨大潜力。因此,在前一段时期
国际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美国等西方国家要求欧佩克增加石油产量来降低油价的情况下,
伊拉克与美国"唱反调",反对欧佩克增加石油产量,谴责沙特为了私利而屈服西方的压力
。在欧佩克迎来"40岁生日"之际,伊拉克又拿石油问题大做文章,既"敲打敲打"科威特,
也以此来继续进行反美斗争。这一举动迫使欧佩克轮值主席国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不得不
顶住美国的强大压力,毅然出访巴格达,与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举行会谈,成为10年来第一
个访问巴格达的外国国家元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巨大反响。

  随着国际社会要求解除对伊制裁的呼声空前高涨,伊拉克决定自2000年11月15日起将
出口石油的单价上涨1.5欧元(约合1.32美元),且这部分收入不归联合国控制,由伊方自由
支配,遭到了联合国的拒绝。双方经过多次协商仍未能消除分歧,伊方终于在12月1日使出
了"杀手锏",宣布中止出口石油,以此使世界石油价格进一步上涨,给西方国家造成更大
的经济压力,迫使美国解除制裁。

  分析家们普遍认为,尽管伊拉克近来接连不断地计划的执行等问题上存在着较大分歧
,尤其是美英两国更不愿看到其遏制政策遭到失败,海湾国家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依然心
存余悸,担心其安全受到伊拉克的军事威胁,所以,伊拉克要想真正彻底摆脱制裁,重返
国际社会,还有一段崎岖漫长的路要走。

  战争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这些在联合国框架内采取的措施始终未能动摇萨达姆的统治,为了积聚推翻萨达姆统
治的力量,美国中央情报局自1992年起便开始资助由100来个伊拉克反萨达姆团体组织起来
的"伊拉克国民大会",协助其在伊拉克北部建立了基地,试图发动起义,最终夺取政权。


  但萨达姆的密探早已渗透到阴谋集团之中,成功地平息了1995年"女婿帮"的反叛,处
决了40余名"家族叛徒"之后的萨达姆于1996年8月及时出兵,不仅踏平了反对派巢穴,而且
铲除了中央情报局在伊拉克北部的据点,在这前后发生的其他多起兵变也被侦破,数百名
伊拉克军官被处决。同期,以色列策划的旨在刺杀萨达姆的特种作战计划也因演习时发生
的意外事故而被迫放弃。处心积虑试图颠覆萨达姆政权的伊拉克反对势力和美国中央情报
局终于发现,在萨达姆的严密控制下,政变成功的希望几乎为零。

  1998年底,联合国核查小组同伊拉克政府的冲突终于变得不可调和,伊拉克拒不合作
的理由始终是"核查小组里美国人太多,美国间谍太多"。12月16日,联合国特委会被迫下
令核查人员撤离伊拉克。次日起,美英空军接连4天对伊拉克实施了名为"沙漠之狐"的大规
模轰炸。轰炸结束之后,萨达姆发表告人民书,宣称"新一轮侵略再次以失败告终",并决
定拒绝联合国核查人员返回伊拉克,核查工作从此中断了将近4年。

  在这4年里,美国政府从来没有打消推翻萨达姆的念头,无论是民主党的克林顿还是共
和党的布什。2001年2月乔治·布什宣誓就任美国总统,萨达姆掌权的时间却比美国4任总
统加起来还要长。在猫捉老鼠的游戏中成了大赢家了。但"基地组织"制造的"9·11"事件却
改变了一切,有传闻说,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9·11"恐怖袭击后几小时,就决定
军事打击伊拉克。布什政府当时已将军事打击伊拉克作为"最重要的议程"。目前我们看到
的不仅不是"9·11"事件的直接后果和阿富汗反恐战争的延续,而是被反恐战争贻误了的
推翻萨达姆之战。美国的决心已定,令人眼花缭乱的大国外交已经走到尽头,美国对伊拉
克的占领和改造将是不可避免的。美国的目标将会始终对准海湾石油供应的稳定和伊拉克
民主政权的建立与延续。当然,美国最希望看到的是未来的伊拉克能够成为阿拉伯世界的
民主榜样,并引导越来越多的阿拉伯国家走上同一条道路。

  海湾战争后对伊拉克的影响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出兵科威特。翌年1月17日,美国出兵科威特,历时42天的海湾
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投入兵力达70多万人,先后出动10万余架次飞机,对伊
拉克境内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空袭。这次战争给伊拉克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带来了灾难性
的打击。

  据估计,海湾战争给伊拉克造成的直接经济损约达2000亿美元。在美国对伊拉克的空
袭中,重点轰炸了一些石油工业、交通等基础设施和一些重要的军事目标,给日后伊拉克
的经济建设带来沉重的打击。军事上,伊拉克军队在海湾战争中整体作战能力损失三分之
二以上,其中40多个师被摧垮。伤亡人数达8.5万至10万人。伊拉克海军在这次战争中基本
上被摧毁。

  在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前,伊拉克凭借丰富的石油与天然气资源使其经济发展在中东
地区处于中上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接近4000美元。而1991年,伊拉克国内生产总值仅
达到战前的1/3,人均收入降至不足400美元。

  伊拉克出兵科威特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一系列决议,对伊拉克实行包括石油禁运在内
的全面制裁,并强制性要求伊拉克销毁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至今,联合国的制裁长已达
12年之久,制裁使伊拉克的经济损失超过1400亿美元。

  十几年的经济制裁与战争带来的影响以及美英持续不断的轰炸,使伊拉克经济回升无
望,人民生活陷入贫困。虽然从1996年开始实施安理会通过的"石油换食品"计划,但由于
美英阻挠,该计划并未得到彻底执行,从而加重了制裁造成的人道主义危机。据伊官方公
布的数字,自海湾战争结束至今,伊已有173.2万人因缺医少药和营养不良而死亡,其中绝
大多数是儿童。

  另外,海湾战争还对伊拉克的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据伊拉克方面报道,海湾战争中,
美在伊拉克南部地区投下了约300吨的贫铀炸弹。10年后,这一地区患白血病、恶性肿瘤和
其它疑难病症发病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6倍,孕妇流产的比例是过去的10倍多。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0]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7.78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