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uxing (主啊,让我在最美丽的时候让她快乐), 信区: WarofIRAQ
标  题: "一千零一夜"的故乡在哭诉--北大学者担忧伊文物 zz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4月08日20:15:06 星期二), 站内信件

"一千零一夜"的故乡在哭诉--北大学者担忧伊文物
----------------------------------------------------------------------------
----
(新华网 2003-04-08 14:01:23)
  新华网北京4月8日电(记者吴晶)穿越“一千零一”个黑夜,美丽的山鲁佐德为
国王讲述着没有结局的故事,祈祷仁爱重回爱人的心中,福祉降临她的人民。
  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穿心而过的底格里斯河畔,“山鲁佐德与国王”的巨大石雕孤独
地守望着这座残垣断壁的“天赐之城”。如果不是刻意寻觅,人们无法将几经战火肆虐
的大地与《一千零一夜》中的人间天堂相联系。
  “10万工匠耗时4年兴建的巴格达‘金宫’早在700多年就被战火付之一炬,
只留下后人无尽的惋惜与遐想。我祈祷战争不要将历史的最后一点痕迹也无情地抹去!
”随着美伊战争已围绕巴格达展开,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副教授顾巧巧对所剩无几的文
化遗迹怀有深深的忧虑:“当战火颠覆了光明与黑暗,人们仿佛听到《一千零一夜》的
故乡在哭诉。”
  发源于亚美尼亚高原、注入波斯湾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下游,是古代人类
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古希腊人把这里称为“美索不达米亚”,其中心相当于现在的
伊拉克版图。
  早在4000多年前,苏美尔人在这里发明了最早的文字,建立了城邦国家。伊拉
克拥有世界第一部药典、最早的农历等众多“世界之最”,据估计,该国的文化遗址有
数十万之众,其中尤以古巴比伦“空中花园”著称于世。
  “美索不达米亚”对世界文明的贡献难以形诸笔端:从这里,古希腊人学到了数学
和哲学,犹太人学到了神学,阿拉伯人学到了建筑学,就连稍后的古埃及和古印度文明
,也深受其影响。
  “而今,在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上,谁还能联想起楔形文字、空中花园或世界最老
的史诗《吉尔伽美什》?谁又能想见承前启后、融贯东西的阿拉伯伊斯兰文明?”顾巧
巧轻声叹息。
  自公元7世纪始,以伊拉克为中心的阿拉伯帝国不断扩张为世界强国,发展了璀璨
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阿拔斯王朝时期(750-1258年),首都巴格达更是唯
一可与中国盛唐长安媲美的繁华都市。
  当时,世界各地学者纷纷涌向巴格达“朝圣”。在这里,持续百年的翻译运动将世
界先进文化以典籍形式远播四方;以十进位为代表的“阿拉伯数字”沿用至今;观相仪
、星盘等直到16世纪还为欧洲人所采用;伊本·西那的《医典》成为全欧洲的医学教
科书,一直延续到17世纪;在意大利薄伽丘的《十日谈》、英国乔叟的《坎特伯雷故
事集》中,人们可以看到《一千零一夜》的痕迹。
  2001年7月,顾巧巧来到她魂牵梦萦的巴格达,眼前的景象却令她“唏嘘不已
”:被古代战争焚毁的“空中花园”只剩沙土一堆;而被现代战争炸毁的一些清真寺则
“尸骨全无”。她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盛世之都已经荡然无存,残迹如果再被毁掉
,人类将遗忘自己的历史与荣耀,更会丧失对文明的尊重与追求!”
  现代战争始终梦魇般缠绕着伊拉克。海湾战争中,在以“金字型神塔”著称的乌尔
地区,一座具有4500年历史的王室陵墓遭美军飞机轰炸,地上至今留有4个巨大的
弹坑,墙上有400多个弹孔。伊方统计,共有2264件文物和考古发现品及2万份
珍贵手稿被抢。
  建于1200年前的巴格达曾被称为“和平城”。然而就在与众多遗址比肩而立的
被美国精确制导导弹炸毁的防空洞内,顾巧巧曾亲眼目睹墙壁上被烧焦后的人形。而在
因战争而大门紧闭的巴格达博物馆门前,这位倾心研究阿拉伯文化近30年的学者因与
“梦想”失之交臂而痛心疾首。
  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已向伊拉克发射了750枚巡航导弹和1.4万枚精确
制导导弹。据报道,“导弹落地处地动山摇。”美国多次承认,精确制导炸弹有时也会
偏离,战争会伤害无辜平民。
  对此,顾巧巧忧心忡忡。她说:“这就意味着毁灭古迹同样无法避免。一旦古代遗
址遭到破坏,就斩断了我们与历史的血脉联系,对于后世将是无法估量的损失。而游击
战也会引来更大规模的轰炸。位于无人居住的沙漠地带的遗址尚可幸存,但是混杂在平
民区和公共设施中间的则恐怕难逃厄运。”
  她说,“如果师出无名的战争毁灭了伊拉克文明遗存,这只会撒下复仇的种子,而
且会给人类文明遗产造成无法修弥的创伤。”
  曾经吞下数千颗导弹的底格里斯河仍在静静地流淌,向人们默默地诉说着伊拉克昔
日的辉煌和今天的劫难。
  顾巧巧说:“潘多拉盒子已打开,鲜血就要浸染人类文明的摇篮,无法安睡的千年
文明就要遭受灭顶之灾。人类不应该侵掠和抹去属于自身的记忆。”(完)
( 稿件来源:新华网 )

--
我还是故意不写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8.97.6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99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