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xas (百无禁忌), 信区: Green
标  题: 恶魔战争战争战争-3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Nov  6 21:06:48 1999), 转信

                   “今天是星期日”

    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司令官卡拉汉少将亲自驾驶着汽
车奔驰在宽阔的柏油公路上。
    今天是六月六日,星期日。碧空加洗,太阳放射出
种懒洋洋的光。漫山遍野的油橄榄一片葱绿。农民们在
地里忙碌着。黎巴嫩——以色列边境地区呈现一片升平之
景。
    近日来,北线无战事,卡拉汉将军没有多少事情做。
现在他四处顾盼,脸上带着微笑。他的心情同这天气一样
好。他准备办完公务后到附近的小镇上去喝一杯呢。
    不久前,他得到过这样的情报:以色列可能会入侵黎
巴嫩。他不以为然。他的部队就驻扎在黎、以边境上,是以
色列入侵黎巴嫩的必经之路。近来,以军没有任何调动和
备战的迹象啊。
    现代化战争是立体战争。如果要大规模入侵,准备工
作将是极其艰巨的,大量的。那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瞒过
卡拉汉的眼睛。他是老练的职业军人,又与以军近在咫
尺。
    可是当他走进以军前线总部时,一种本能的军人的嗅
觉使他察觉到了某种突如其来的变故。
    总部里充斥着一种逼人的气氛:参谋人员快速出进;
电话铃声刺耳地响;他所见到的每一个男女的脸上都是清
一色的冷峻的神情。
    更令他惊讶的是,他竟然在这里看到了以色列国防军
总参谋长埃坦将军。
    后来他在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说,一个可怕的字眼从他
头脑中闪过:战争!
    他问埃坦:“您来这儿干什么?”
    埃坦将军用坚定的声音向他宣布:“再过二十八分钟,
以色列国防军将进入黎巴嫩!”
    卡拉汉心里充满了受骗与愤懑的情绪,脸色发白,高
声质问:“为什么?你们这样做是为什么!”
    “为了加利利的和平①!”
    “我是联合国军的司令官,我不允许你们这样做!”
    埃坦冷然道:“我们以色列人做事,从不需要任何人
批准。”他把电话送话器递到卡拉汉面前,“向你的部队
发布命令吧。”
    “发布什么命令?”
    “为我们的军队让开道路!”
    卡拉汉象一只斗败的公鸡,垂头丧气地站在联合国维
持和平部队的哨卡外,望着以色列军队潮水般地向北涌
去。
    走在最前面的是长蛇一般的装甲车和卡车纵队。号称
“巨无霸”的百人队长式坦克、半履带运兵车、配备机关
枪和导弹的吉普车,全部在车前铺上红布,以便以色列空
军识别。尾随在它们后面的是通信车、补给车和救护车。
最后是巨型的175毫米自行火炮。这种炮虽然走在最后,
却担负着先锋部队的炮火警戒任务。它可以摧毁先头部队
前方三十公里内的任何目标。庞大的车队迤俪而行,望不
到头。扬起的尘埃遮住了天空,遮住了太阳。大队走了整
整一天还没有走完。
    卡拉汉感到了一种强烈的羞辱。他被愚弄了。这些千
------
①加利利地区是以色列境内与黎巴嫩接壤的一个地区,经常受到巴解的
  袭扰。以色列此次行动的代号就是“为了加利利的和平”。
------军万马就象变戏法似地在一眨眼的工夫内从他眼皮底下
冒了出来。他们就藏在附近,可为什么自己竟一无所
知?
    他低估了沙龙组织和隐蔽部队的能力。其实,以色列
早就在以、黎边境的加利利群山中集结大军,保密工作极为
出色。
    现代化战争不得不如此。
    卡拉汉掏出记事簿写道:
    “以色列破坏了停火协议,开始进攻黎巴嫩。今天是
一九八二年六月六日,星期日。”
    星期日,又是星期日!近代史上有多少次突然袭击是
在星期日发生的!
    安莎社的一位记者目睹了以色列的进军场面,向罗马
拍发了快讯,第一段的文字是这样开始的:“第五次中东
战争开始了。”
    “进攻!”苏伊士运河战争中,沙龙对他的士兵这样
说。
    “进攻!”六·五战争中,他又这样说。
    “进攻!”赎罪日战争中,他还是这句话。
    今天,他再次大声向他的将军们疾呼:
    “进攻!”
    草绿色的敞篷吉普风驰电掣般地向北飞奔。沙龙坐在
车上。由于他实在太胖,远远望去,整个吉普车的空间好
象全被他占据了。
    两侧,是以色列国防军的装甲纵队。
    以色列士兵们看见他的吉普车,他不断地向土兵们打
着他们所熟悉的手势:向前!进攻!
    在许多坦克的炮塔上用白灰刷写着这样的标语:“阿
里尔·沙龙——犹太之王。”“沙龙万岁!”“沙龙,你
是以色列国防军的骄傲!”
    看到这些口号,沙龙得意非凡。他对于荣誉和赞扬并
不能象有些人那样报以训练有素的微笑。他不会掩饰自己。
    中午,他与士兵们一起用饭。他坐在弹药箱上,衣服
敞开着,一边吃一边与士兵们说笑。这时候他一点也没有
国防部长那无限尊贵的架子。
    他对自己的司机大喊:
    “拿鱼子酱来,拿伏特加来!大家共享!”
    沙龙出生在苏联的基辅。这种俄罗斯民族的嗜好是他
的父亲传给他的。
    如果说,以色列的有些政客象讨厌苍蝇一样讨厌沙龙
的话,那么许多军官士兵却象拥戴英雄一般拥戴他。因为
他十几年来出生入死,屡立战功。他的指挥口号不是“给
我冲”,而是“跟我上”。几乎在每一次战争中他都要负
伤。
    吃毕午饭,沙龙登上他的吉普车,扬起一只胳膊:“士
兵们,我只给你们下一道命令,那是至高无上的命令:进
攻!”
    他简直是为进攻而生的。
    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的第一天,以色列苦心经营数年
的“巴列夫防线”全线崩溃,以军在西奈半岛节节败退。
    埃及人的突然袭击粉碎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结
束了自己的士兵上街只能穿便服①的历史。痛苦的一页翻
过去了。
    以色列全国紧急动员。
    在这种时刻,人们又想到了沙龙。
    在以色列总参谋长哈伊姆·巴列夫提出要沿苏伊士运
河建造一条堪与“马其诺防线”媲美的立体防线时,附和
者有之,赞美者有之,积极支持者有之,军界更是一片叫
好声,只有一个人坚决反对,那就是沙龙。
    “现代化战争应以进攻为主,防御为辅。”他力陈己
见。
    没有人重视这个出身于俄罗斯土地上一个农民家庭的
人的意见。
    他发怒了:“巴列夫防线实际上是无用的摆设!”
    就因为这句话,他得罪了那样多的人。
    但是,战争的进程却做了无情的结论:他是对的。
    他被任命为南部军区司令。
    前线,以军继续溃败。埃及军队太强大了。为了战争,
他们足足做了七年的准备。沙龙却在这样的时刻做出了一
个令全世界吃惊的决定:进攻。
-----
①在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以前的历次战争中,埃及军队均被以色列打败。
  埃及老百姓常常羞辱土兵,因此他们上街都不敢穿军服。
------
    在许多人眼中,当时西奈以军要想扭转颓势,转入进
攻,几乎是天方夜谭式的神话。
    沙龙来实现这个神话了。
    战争爆发后的第十一天,黄昏,落日放射出惨淡的灰
光,笼罩着埃及第二军与第三军接合部的苏伊士运河渡口。
不远处就是大苦湖,波平如镜。越过大苦湖就是埃及本
土。
    一支坦克部队从地平线上出现了,径直向渡口开来。
那是十三辆T—54、T—55苏制坦克。守卫渡口的埃及士兵
放心了。那是自己人。
    坦克部队越来越近。现在,已经可以清晰地看见坦克
上的乘员了。他们穿着棕黄色的埃军制服,用纯正的阿拉
伯语大声传递着口令。
    埃及土兵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实际上是沙龙的部队。
他们奉命来夺取渡口。至于那些坦克,全是在上一次战争
中缴获的。
    后果不用说是极其悲惨的:渡口的埃及土兵在没有明
白发生了什么事情的时候就被全部打死。以色列人控制了
渡口。
    天色完全黑了,沙龙的装甲师源源不断地开到,趁
着夜色在大苦湖渡河。
    自己的军队在前线败退,他却敢于孤军插入敌后。这
个行动的本身就可以刻画出沙龙的性格。
    英国一位将军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是军事史上最
大胆的行动之一。”
    第二天,沙龙的部队已全部来到埃及的国土上。
    沙龙兴奋地用步话机向大本营报告,他的激情无法遏
止。
    “以色列人第一次踏上了非洲的土地!”
    他开始了进攻。
    在敌国土地上作战是极其艰苦的,但他没有动摇进攻
的信念。连天的炮火中,他光着头,乘着敞篷吉普与士兵
们一道冲锋。
    在苏伊士城城郊,他的司机被打死了,他的头部也负
了伤。他换了一个司机,用纱布裹着脑袋,继续向前冲。
    沙龙的妻子在报纸上看到丈夫光着头,缠着绷带的照
片,打电话对他说:“你要是把钢盔戴上,那就比较好一
些!  ”
    沙龙回答:“我的钢盔别有用处。我要拿它在特拉维
夫打碎一些人的脑袋!你一定知道,我指的是谁!”
    沙龙的渡河成功改变了战争的态势,成了这次战争的
转折点。以色列重又把主动权夺回手中。埃及第二军和第
三军的退路被切断了,失去了生命一般的补给线,陷入重
围之中。但他们仍在用令人感动的顽强精神苦战,直至停
火。
    正如以色列第三次中东战争的胜利与摩西·达扬的名
字紧紧连在—起一样,第四次中东战争与沙龙的名字是分
不开的。
    现在,以色列军队在侵入黎巴嫩后高速向北挺进。
    沙龙明白: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乃至将来,闪电战
都是最有效的法宝。他命令部队不顾一切直捣黎巴嫩首都
贝鲁特。
    坦克部队的前锋到达列坦尼河时,渡口上一座哨所里
的巴解战士未经战斗就撤走了,由于十分仓促,有一杯刚
煮好的咖啡没有来得及喝,留在桌上。当以色列坦克部队
全部渡过河,炮兵部队也随后来到渡口时,一位军官走进
了那个哨所。他端起那杯咖啡。咖啡还是温热的。

--
               寻找内心真实的自己
               还原生命本来的面目
               在每一个瞬间 扑捉灵感
               在每一个角落 遭遇美丽

※ 修改:.ywsy 于 Nov  6 21:03:08 修改本文.[FROM: bbs.hit.edu.cn]
※ 来源:.北国开心天地 bbs.ndc.neu.edu.cn.[FROM: 202.199.184.1]
--
※ 转寄:.北国开心天地 bbs.ndc.neu.edu.cn.[FROM: bbs.hit.edu.cn]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ywsy.bbs@bbs.ndc.neu]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30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