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lees (针叶林), 信区: Green
标  题: 蓝天谍影---U2的故事(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Jul 26 17:45:53 2002) , 转信


金冈@爱河.花城

三逃罗网--《蓝天谍影》之七

  九九一战,黑猫中队损失惨重。不仅一名飞官殒命、仅有的两架U2飞机折损其一,
而且“U2不可击落”的神话破灭,对队员心理打击更为沉重。所以美国方面除了马上补
充一架新U2,更在飞机上装备了专门对付萨姆导弹、代号“十二号系统”的第一代高空
电子预警系统。这种系统装有专门识别萨姆导弹指挥制导雷达讯号频率的装置。

  当时共军使用的“泛丰”雷达功能很强。据台湾方面后来公布的情报,U2飞机只要
一过海峡,就被这种雷达盯住,而台湾的雷达的灵敏度就差得多,直到后来装备了专门的
“敌我识别装置”,才可以较准确地识别己方的U2飞机。共军的这种长程战管雷达使用
低频脉波进行三百六十度长程搜索,一旦确认目标,便再开一扇“电子窗”,同时追踪导
弹和目标。当目标进入射程,导弹雷达开机,以高频脉波瞄准目标。U2飞机装备了“十
二号系统”后,飞机被一百六十公里外的共军长程战管雷达的低频脉波跟踪时,白色示警
灯便开始闪个不停。如果变成红色,并发出刺耳的噪音报警。这样飞行员便有机会采取紧
急应变措施,躲过导弹的截杀。

  一九六三年三月,中国核武计划已进入紧锣密鼓的最后阶段。黑猫中队中队长杨世驹
从南韩昆山基地出动,到兰州、包头一带侦察核设施。当时兰州的扩散工厂是中国生产铀
235的核心机密设施,所以专门派有直属国防科委指挥的地空导弹第四营驻守。但他们
的制导雷达刚一开机,机警的杨世驹便掉头返航,再逃过一劫。

  六月三日,U2卷土重来。这次导弹第四营行动迅速,两次锁定目标。但每次都是就
在准备发射导弹的一瞬间,U2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机动闪避,在天空划下一个大大的“
8”字后飞出导弹射程。共军的导弹部队只有望天兴叹。

  接连失利之后,共军总参再次研究敌情,确认U2飞机上有“能够识别我们导弹阵地
的玩意儿”。那时大陆方面还没有“电子预警”、“电子反制”的概念,但已经开始琢磨
如何对付对方新“玩意儿”的战术。首先提出的方案自然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一贯主张
的“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空军导弹部队决定如五九年国庆警卫北京那样,再将三个导弹
营和国防科委的导弹四营集中起来,统一部署,“捏成拳头”,全力一击。

  时隔三月,战机再现。九月二十五日,黑猫中队少校飞官叶常棣再闯兰州,进入四个
导弹营组成的“埋伏圈”。当萨姆导弹的制导雷达开机锁定目标时,收到雷达讯号的“十
二号系统”再次紧急示警。U2在经过一番紧张的闪避之后,又一次逃出共军布下的天罗
地网。

  这实际上是世界军事史上第一次“电子战”。依仗美国的先进电子技术,黑猫中队先
得一分。

  而共军地空导弹部队仍因循过去的作战方法,三战三北,似乎一时难筹良策。

  若知后事如何,请看下节《兵贵神速》。


兵贵神速--《蓝天谍影》之八

  为了对付共军的萨姆飞弹,美国人给U2飞机装上了代号“十二号装置”的电子预警
系统。“黑猫中队”的U2飞官靠了这种装置的及时警告,几次逃脱了共军地空导弹部队
的“陷阱”。

  接连的失利使得共军指挥机关不得不考虑这个从来没有碰到过的“电子战”难题。这
种“电子战”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是第一次,中国军方当然不会有“电子对抗”的概念。且
摸不清“十二号装置”的底细,所以也无从着手制造相应的“电子反制系统”来与其进行
“电子对抗”。但共军的传统就是以手中现有的劣势装备克敌制胜。经过反复研究几次交
战的资料,共军的导弹兵们发现U2飞机上的电子预警系统对地面飞弹制导雷达有一段短
短的反应时间:从导弹雷达开机到U2飞机做出规避动作,大约要十八秒。十八秒,转瞬
即逝。但正所谓“兵贵神速”。如果抓住这一瞬间完成导弹发射,就有可能在U2飞机做
出规避反应之前击落之。

  依照苏军制订的萨姆导弹的操作条令,制导雷达要在目标进入作战半径一百三十五公
里外时开机,然后需要大约八分钟来完成发射导弹的射控动作。所以从雷达开机到导弹发
射,U2飞机有足够的时间做出规避动作。针对这一情况,共军导弹部队决定抛开旧条令
,采用“快战法”:在目标进入四十公里作战半径时雷达开机,用十秒钟的时间完成所有
发射导弹的射控动作[注]。

  从八分到十秒,用正规操作近五十分之一的时间完成导弹发射的准备!这可能连当初
设计导弹的兵器专家也不曾想过。可是经过几十次认真刻苦的操练,共军地空导弹部队终
于达到了这一指标。

  是年十月,就在叶常棣逃出共军地空导弹部队的“陷阱”后不到一个月,共军的四个
地空导弹营转战华东,以四十公里作战半径的间距,在浙赣交界的衢州、江山、上饶、弋
阳一线摆下火力拦截正面达一百六十公里的天罗地网,由空军副司令亲临上饶督战,只等
“黑猫”撞进来。十一月一日,叶常棣再飞西北,一路无事。就在他返航台湾,已经可以
看到东洋大海,准备降低高度时,屡建战功的共军地空导弹二营的制导雷达突然开机,三
弹齐发。前后不过八秒钟!正在庆幸平安返航的叶常棣“突然听到轰的一声巨响,就被甩
出飞机,失去了知觉。大约在空中飘了二三分钟,才清醒过来打开降落伞”(审讯叶常棣
记录),落在上饶附近的一个小山包上,被当地民兵俘获,成了“失落的黑猫”。

  网上的朋友在侃起现代战争时,常常免不了要对中国军队在武器装备方面的落后评论
一番。殊不知中国军队的拿手好戏就是运用现有装备创造出人意料的战绩。不说远的“小
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的历史。即使在电子技术广泛使用的现代战争中,这种战例也
很多。除了地空导弹部队击败电子预警装置的“快战法”,中国防空部队在越南前线对付
美军空地导弹的方法也勘称典范。

  大家知道,在电子技术发达的当代,作战飞机对付地面防空部队的绝招就是使用对方
空防雷达频率制导的导弹追踪目标,摧毁敌方的雷达网,使地面防空部队失去“眼睛”。
以色列空军在贝卡谷地、美国空军在海湾前线摧毁对方导弹制导雷达的成功都是这方面的
典型战例。可是同样的作战方法在越南前线就不灵光。中国援越高炮部队的雷达兵们不用
什么“电子对抗”技术,只是在导弹接近雷达阵地时,猛然将雷达天线旋转一百八十度。
追踪雷达电波发射源的导弹也跟着拐弯,一头便栽到旁边的稻田里。对这种“土战法”,
再高明的电子专家也束手无策。


[注]:大多数地空导弹的作战半径(或说射程)是四十公里(二十五英里)。而这类导
弹的飞行速度约为二点五到三点五马赫、即每秒飞行一公里左右。手头没有进一步的资料
。但当U2进入四十公里射程时制导雷达开机、十秒后导弹发射、十八秒后U2发现预警
开始掉头,它至少需要另外十八秒才能飞出导弹射程。那时导弹应该飞行了二十六秒,即
不到三十公里。这样看至少在理论上要等到U2进入三十到三十五公里范围时再开机才有
把握击中。如以三十五公里计:十八秒后U2掉头,要多飞十五秒钟才可能飞出导弹射程
。而此时导弹至少已经飞了八加十八再加十五共四十一公里,正好来得及在U2飞出射程
外追上它。后文中提到共军用四个导弹营摆下一百六十公里的拦截正面,平均每个营四十
公里,就可以看出为了确保成功,他们使用的是二十公里的拦截半径。


道高一丈--《蓝天谍影》之九

  共军地空导弹部队用“快战法”击落第二架U2飞机,生俘叶棠棣,获得了更多有关
“黑猫中队”的情报。其中最重要的是从飞机残骸里发现了U2飞机的电子预警系统“十
二号装置”。空军将这个装置交给了国防科委的电子研究所。经过仔细研究,中共军方终
于揭开了“能发现我方导弹的玩意儿”的秘密:这个装置可以专门识别萨姆导弹雷达使用
的频率,一旦发现该频率的电磁波,便闪灯报警。大陆的电子专家们将装置安装到伊尔十
二上进行实验,发现只要导弹雷达开机,“十二号装置”在六十公里外收到信号,将亮起
白色信号灯,进入六十公里范围,马上转成红色闪光信号,并发出刺耳的尖叫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搞清了“十二号装置”,大陆的电子科学家们发明了一套
“电子对抗”装置--重复频率电子反制装置来对付。并迅速装备了部队。这套装置被称
作“反电子预警一号”。其原理是使用“假”频率追踪U2飞机,而只是用“真”频率来
制导导弹。不出几个月,这套电子对抗系统便立下战功。

  当时正是美国在越南开始“特种战争”,中国开始“抗美援越”。为防止重蹈朝鲜战
争时由于情报判断错误、认为中国不会大规模参战而招致“圣诞节攻势”(第二次战役)
失败的覆辙,美国要求“黑猫中队”增强侦察中国南方军队部署调动的情报。共军导弹部
队也兵分两路,除继续护卫西北战略武器基地之外,另外组织一支精干的机动部队,千里
转战,流动伏击。

  六四年五月,屡建战功的地空导弹二营扮成地质水文勘探钻井队,由内蒙南下福建,
隐蔽待机。是年七月七日,“黑猫中队”两架U2全部出动,一北一南,进入大陆上空。
在台湾的共军谍报系统同时发出紧急情报:国军侦察机将大举出动侦察东南沿海,除已经
起飞的U2飞机外,台湾空军六大队的RF101低空侦察机将在中午进入福建佯攻骚扰
配合。果然当日中午十二时八分,埋设伏漳州的地空导弹二营雷达发现三架RF101、
两高一低编队,进入射程。导弹二营的四枚导弹已全部装上发射架,三次锁定目标,但营
长岳振华不为所动,等着钓“大鱼”。

  据台湾方面后来解密的资料,这次行动的“主攻”是号称国军“空中英雄”、“头号
王牌”的李南屏中校。李南屏是一个年轻有为,屡建战功的空军校官。一九六三年他与叶
棠棣、王锡爵、梁德培三人一起在美国完成U2飞行训练,成为国军第二批U2飞官。当
时队中除第一批U2飞官杨世驹为中校中队长,只有李南屏挂中校军衔。由于深入大陆腹
地侦察的高度危险,按规定每个U2飞官出过几次任务后便可以转飞其它机种。尽管李南
屏出任务的次数早已超过了这个限制,可是由于他每次都顺利完成任务,所以仍然留队(
很可能是打算由他接任中队长)。而同期完训的飞官,叶棠棣被击落、梁德培坠海身亡,
只剩一个王锡爵。这次侦察行动由他担任主攻。在佯攻掩护的RF101飞掠福建沿海,
没有发现导弹截击后,李南屏由中越边境折向香港,再次打开照相机,沿广东、福建海岸
线拍摄共军布防情报。尽管下方有一个中队的米格飞机一路跟踪,李南屏毫不在意。他已
飞临福建漳州上空,前方已经看到金门料罗湾。只要机头一转,便可以越过海峡降落桃园
基地了。

  就在此时,电子预警系统显示导弹已经发射的高频信号突然闪起,台湾库比角基地和
桃园基地同时收到李南屏的最后呼叫:“十二号装置高频灯亮起!”他的U2飞机便从雷
达屏幕上消失了。在三枚导弹的爆炸碎片中,这架U2飞机空中解体,残骸坠落在漳州东
南七公里的一片树林中。不知什么原因,李南屏座位下的弹射装置失灵,所以他没有能够
像叶棠棣那样跳伞逃生。据台湾军方说,当时台南的雷达发现有飞机掉在汕头外海,估计
李尚有生还的希望,所以组织了前所未有的海空大搜索。历时半月,一无所获。李南屏身
上没有任何可以证实他身分的文件,只有一枚戒指。被俘的叶棠棣看到戒指上的字,吃惊
地对审讯人员说:“你们打下了李南屏?!”

  借助“反电子预警一号”,曾经在世界上首创导弹击落飞机战绩,三战三捷的导弹二
营,又打掉了台湾空军的“头号王牌”。


出师不利--《蓝天谍影》之十

  叶棠棣、李南屏相继被击落,使美国中央情报局意识到中国可能掌握了对付“十二号
电子预警系统”的办法。这时中国第一次核试验的准备工作已经进入了紧锣密鼓的阶段。
“黑猫中队”的情报搜集就更是迫在眉睫。而“黑猫中队”经过这两次打击后正元气打大
伤。此时的“黑猫中队”,除中队长杨世驹和被击落的陈怀生,第一批完训的其他三名飞
官已飞满规定次数离队。而第二批完训的四名飞官,叶、李二人被击落,梁德培训练失事
身亡,只剩下王锡爵一人。第三批三名飞官七月份才刚刚完训返台,从来没有到大陆上空
执行任务的经验。只好选其中飞行技术最好的张立义(其余两人,王政文、吴载熙后来都
在训练时机毁人亡),与王锡爵一起组队执行这一任务。为确保高空侦察飞行万无一失,
洛克希德公司专门研制U2飞机电子系统的“臭鼬小组”的电子战专家们又设计出一套更
先进的电子预警装置“十三号系统”,于两个月后,即六四年九月正式装备“黑猫中队”


  这套系统是由B52战略轰炸机的电子干扰装置缩小体积之后改进而成。其主要功能
是:一旦接受到敌方雷达追踪信号,立即自行速度、高度、方向,误导地面的导弹制导雷
达。但这个“十三号系统”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笨重。其增加的重量使U2飞机损失了
至少一千公里的航程。由台湾桃园基地出发,最远也只能飞到甘肃东部地区。

  正当“黑猫中队”进行改装后的适应训练飞行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于十月十六日爆
炸成功。由于装上“十三号系统”之后U2飞机的航程大大缩短,够不到西北地区,美国
人只好亲自出动U2飞机,由印度的空军基地出发,到罗布泊试验基地上空吸取核爆尘埃


  当年十一月,“黑猫中队”完成改装后的适应训练飞行后重飞大陆。

  根据美国收集到的核爆尘埃分析,发现中国的原子弹是一枚“铀弹”,而非原来美国
情报机构猜想的“钚弹”。所以这次“黑猫中队”的飞行任务重点是监测兰州的扩散工厂
。但美国中央情报局还是不愿意相信中国有浓缩铀的能力,是以仍然将继续监测包头的重
水反应堆作为主要任务之一[注]。

  为了使“黑猫中队”的活动更加隐密,美国人又在U2飞机上装备了夜间红外摄影机
。这使得U2的继航力进一步降低,包头、兰州一线几乎成为航程极限。美国人只好转而
使用南韩的空军基地。为避开中国沿海雷达的耳目,“黑猫中队”的空、地勤人员乘坐执
行例行后勤补给任务的美军C130运输机飞到南韩群山空军基地。而U2飞机则由美国
飞行员驾驶,保持普通民航飞机的飞行高度,从桃园飞到群山。再由“黑猫中队”飞官驾
驶,从南韩出发进入大陆侦察。完成任务后直接返回台湾桃园机场。

  那时已算是“老将”的王锡爵一马当先,进行改装后的首次夜间飞行,目标兰州。可
是刚进入大陆上空不久就因“机械故障”折回。任务没有完成,却暴露了“黑猫”的夜间
行踪,使共军雷达兵加强了戒备。急等中国核武情报的美国人又派张立义出征包头。可是
祸不单行,张立义临行之前测试机上电子仪器时,发现防身的“十三号系统”竟然失灵。
任务只好再次取消。漏屋偏逢连雨天,折损惨重、青黄不接的“黑猫中队”又出师不利。


[注]:据上月解密的美国政府绝密档案透露,在中国试爆核武之前,美国曾计划摧毁中
国的核基地,并就此与苏联大使交换了情报。这一计划为何最终被放弃,还有待相关材料
的陆续公布。但即使被执行,是否会达到挫败中国核武器计划的目的?从当时美国中央情
报局掌握的情报来看,笔者持怀疑态度。首先,美国情报部门认定中国核武计划如法国一
样,是走“钚”路。所以“黑猫中队”重点侦察包头重水堆。如果进行战略打击,包头肯
定是首选目标。实际上中国是在用扩散法浓缩铀,主要生产基地在兰州。美国到六四年底
才开始注意到这一点,但仍然怀疑中国只是在核弹中掺了少量铀235来欺骗外界,所以
“黑猫中队”的主要监测地点仍然是包头。此外,从“黑猫中队”从来没有到四川做任何
侦察飞行的事实,说明当时美国只注意罗布泊的试验基地,而对四川绵阳深山里的中国核
武器研究生产基地却一无所知。至于中国的长程打击力量、甘肃的导弹基地,美国对U2
飞机拍摄照片的判读是“已被废弃”。却不知到中国已经于六三年在那里试验了东风一型
中程导弹,并很快完成了携带核弹头的导弹试验,具备了相当的核打击能力。由此判断,
如果美国果真实行其打击计划,很可能不但无法阻止中国战略武器的发展,而且有引起核
战争的危险。当时中国三线建设将许多工厂建在山沟里,也是为了应付这种可能的战略打
击威胁。


夜海茫茫--《蓝天谍影》之十一

  六四年十一月中旬,王锡爵再飞兰州。他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先飞东南沿海,再突
然折向西北。一路无事。就在距兰州五十公里,接近目标区上空时,“十二号装置”的预
警器突然亮起,显示附近有飞弹正在锁定U2。“十三号装置”的干扰系统马上开始工作
。几乎同时,王锡爵掉转机头,进行规避。突然一道闪光划破夜空,照得四周明如白昼。
王锡爵定睛看去,原来是一颗擦身而过的萨姆飞弹尾部推进器的亮光。当他返航后,情报
人员解读夜间红外摄影仪拍摄的照片后认定,地面至少发射了三枚飞弹。

  根据大陆方面的资料,那应该是国防科委导弹四营发射的。显然共军的“反电子预警
一号”成功地迷惑了“十二号装置”,致使导弹发射后“十二号装置”才有反应。而萨姆
飞弹最后没有命中目标,很可能是由于受到U2新装备的“十三号装置”的干扰。这个“
十三号装置”果然有些门道。初试身手便救了王锡爵一命。但拍摄兰州核原料工厂的计划
却落了空。

  十二月初,“黑猫中队”再次衔命转场韩国群山基地,等候出征包头。这次轮到张立
义。谁想到神差鬼使,临要上飞机,张立义闹胃口痛。结果还是王锡爵代他出任务。可王
锡爵也没飞成。刚上天不久,还没进入大陆空域,“十三号装置”再次失灵。王锡爵只好
由韩国原路飞回台湾桃园机场。至此,从李南屏被击落后,“黑猫中队”四次出动,皆无
功而返。

  次年一月八日,王锡爵又一次领受任务,夜探兰州。不知为何,这次王锡爵没有找到
兰州扩散工厂,所以也没有受到防卫那家工厂的导弹威胁。他飞临兰州附近黄河岸边一个
新兴的工业城镇上空,拍了一些照片,便返航交差了。

  两天之后,又轮到张立义出征包头。这虽然是他第四次出任务,但却是他第二次真正
“穿幕”[注]。有两次都是还没上飞机就打了“回头票”。张立义入夜出发,八时半左
右在青岛上空进入中国大陆。没多久,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地勤人员就失去了与这架U2的
信号。经过紧急联络台湾军方的监听系统,才知道张立义刚接近大陆空域便被共军战管雷
达锁定。到河北、内蒙交界处时战管雷达跟踪停止。五分钟后,北京军区空军宣布解除空
防警报。说明飞机很可能已被击落。果然,经过整晚焦虑的等待,十一日早晨北京电台广
播宣布北京军区空军防空部队又击落一架U2飞机。这次建功的不是四战四捷的导弹二营
,而是化装成“地质勘探队”,在内蒙潜伏待机的空军地空导弹部队第一营。

  王锡爵在兰州逃过一劫之后,国防科委的电子专家们针对U2上装备的电子反制装置
“十三号系统”,又研制出反反制的“反电子预警二号”。在这种“反电子预警”装置干
扰下,U2的“十二号预警装置”完全失灵,“十三号系统”的干扰也很可能已被修正。
据张立义后来回忆,他没有收到任何预警信号就被击落。中美双方的电子专家就这样魔高
一尺,道高一丈,进行了长达数年的地空电子大战。

  稍作分析就可以看到,李南屏被击落之后,“黑猫中队”改变活动方式,由王锡爵、
张立义轮流夜间出动。如果统计最初几次的纪录,从王锡爵首次夜航到张立义坠机沙漠,
除王锡爵在兰州附近的一次并无价值的夜间拍照,“黑猫中队”的夜间飞行几乎次次失利
。不是“机器故障”便是“装置失灵”。这应该是“黑猫中队”飞行史上最晦气的一段。
其中内幕,也如夜海茫茫,难以一探究竟了。


[注]:据张立义自己回忆(在美国答台湾《联合报》记者),他共出过四次任务,其中
一次由泰国泰克里基地飞成都其它资料没有记载。


电子攻防--《蓝天谍影》之十二

  中美双方的高空电子反制攻防战如武林高手对掌论剑,你来我往,妙招纷呈。

  先是U2飞机利用“十二号电子预警系统”三逃罗网,共军导弹兵以“快战法”、“
反电子预警一号”破解制敌;然后美国发明“十三号电子干扰系统”再接一招,国防科委
的电子专家们则想出“反电子预警二号”加以反制。几个回合下来,四架U2被击落,“
黑猫”飞官两亡两俘。

  更为严重的是,U2飞机又受到新的威胁。一九六五年一月,就在张立义被击落的前
两天,沈阳黎明公司生产的歼七投入现役,正式装备空军。当年二月,与张立义同时完训
的吴载熙少校(次年训练飞行时迫降失败,伤重身亡)首次穿幕,便在昆明上空遭到歼七
伏击。

  歼七的作战空域一般低于U2的飞行高度。但是由于这种飞机具有很好的攒升性能,
技艺高超的飞行员可以利用一定的仰角抛物线上升到U2的飞行高度。当然这个动作十分
危险。因为如果油门开得太大,飞机很可能在空气稀薄的高空超速爆炸;如果油门开得太
小,飞机又有可能在高点失速解体。而且由于飞机是攒升到更高空层,在此空域停留时间
很短,又无法做任何机动动作。所以必须在尽力操纵飞机的同时,捕捉转瞬即逝的战机。
如果U2提前发现下方有战机埋伏,只要稍作规避,就可以躲过这雷霆一击。U2飞机上
装备有侦测空中雷达的代号9B的电子装置,可以发现下方云层中任何携带导弹、潜伏待
机的敌方飞机。可是共军的电子战专家也非等闲之辈。他们在南部边境同美军飞机较量时
早已对这种电子装置的性能了如指掌。这架歼七神不知鬼不觉地突然从下方空层冲到U2
前方,并放射两枚空对空导弹。等到吴载熙回过神儿来,才知道刚刚侥幸逃过一劫。吴回
去后分析得到的结论,认为共军是采用了新战法:将歼七飞机上的雷达拆掉,使用地面雷
达指挥制导。这样既减轻歼七负重、提高攒升性能,又使U2的9B预警装置难以发现。
而且发现共军使用的是极具威胁的新式红外热导飞弹。

  为了对付共军的各种导弹,美国电子专家们在U2的尾部加装了一个“糖勺子”,以
减少追热式的空对空红外制导飞弹的威胁。他们还进一步改进了“十三号系统”,并在U
2上又增挂了代号OS的新型电子装置。OS装置是一种非常灵敏的预警系统,其的主要
功能是可以及时发现地面导弹制导雷达的微弱测试信号。因为即使采用“快战法”或“反
预警装置”,制导雷达在导弹发射之前也必须先热机待命,进行信号测试。尽管这些测试
信号并不发射,但灵敏的OS却可以探测到这一“异动”,及时发出警报。

  装挂这一系列电子反制装置的结果,的确使得U2的预警、应变能力大大增强。但是
U2的航程也因而大大缩短。且由于下方歼七的经常威胁,U2必须保持飞行高度,无法
进行高清晰度拍照。以致于其搜集情报的能力大打折扣。


最后一战--《蓝天谍影》之十三

  一九六六年大陆全面开展“文化大革命”,战略武器的研制发展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到六六年底,中国已经成功试爆了五颗原子弹,U2飞机收集到的尘埃显示含有热核材
料,次年七月中国便宣布氢弹试爆成功。中国的洲际飞弹和核潜艇的研制也开始启动。同
时美国已开始扩大越南战争,中国则加紧“抗美援越”。大量中国、苏联制造的武器装备
和战争物资以至军事人员经广西、云南源源进入越南北方。为了更多掌握中共的政治、军
事情报,“黑猫中队”更加频繁“穿幕”。

  由于增加了诸如十三号装置和OS系统等电子预警装备,U2飞机防范导弹袭击的应
变能力大大加强。特别是极其灵敏的OS系统,可以在导弹雷达热机测试信号时便及时发
出警告,使得U2飞官几次在危急关头死里逃生。一九六六年七月庄人亮空军少校在云南
昆明上空侦察中国的前线空军基地时,突然遭到四枚地空飞弹的袭击。庄人亮紧急闪避。
第二波四枚飞弹又接踵而至。说明共军仍然采取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老战法,下方至少有
两个地空导弹营在埋伏。但凭借十三号装置和OS系统的及时警告,庄人亮终于逃过此劫
,并拍到了两枚近在咫尺的正在飞行的萨姆飞弹的照片。不久,比庄人亮晚一期完训的张
燮少校[注]在一次侦察兰州扩散工厂的飞行中,又险些被两枚飞弹击中。据说他亲眼看
到飞弹在U2旁边擦身而过的惊险场面,返航后发现U2上的摄影机拍到了飞弹装架待发
的镜头。

  萨姆飞弹几次攻亏一篑,证明美国人为U2装备的新型预警系统的确身手不凡。美国
人自己对此也十分得意,所以生怕被敌方得到机密,特地安装了一套自毁装置。一旦飞机
被击中解体,这套装置会将预警系统自行引爆。一九六六年十月一位南越空军少校飞官在
执行对北越侦察任务后返回西贡(今胡志明市)附近的边和空军基地时失事。飞机坠毁,
飞行员及时跳伞得以逃生。但由于这架U2的十三号系统没有安装自毁装置,美国空军慌
了手脚。一个代号OL-20的专门中心率一支特种部队赶到边和基地,立即开始大规模
搜索,寻找可能没有在坠机时毁掉的十三号系统,防止它落到越共游击队手中。他们先是
另派一架U2飞机到失事地区拍照,又出动一架RF101进行低空拍照,皆无功而返。
最后只好出动百余人的特种部队进行连续三昼夜的地毯式搜索,终于找到了装置的残骸才
算完事。岂不知早在一年多以前,中国空军的飞弹部队击落张立义的飞机时就已经缴获了
一套完整的十三号系统。

  说来也巧,当时击中张立义的飞机的飞弹碎片散射到机翼上,正好切断了自毁装置的
导线。中国军人们开始还以为是副油箱,后来电子专家发现是一种新型的预警系统。共军
的导弹专家和电子专家们便在研制新型导弹时改进了电子抗干扰能力。

  一九六七年,中国仿照萨姆式飞弹设计制造的“红旗二型”地空导弹投入现役,开始
装备空军防空部队。这种飞弹有两级火箭,气动参数和机动能力比起“红旗一型”(即“
萨姆六式”)都有很大改进。特别是加强了电子作战能力,制导站可以不断发送指令修正
导弹飞行方向,电子抗干扰能力也大大增强。发射系统也增加到每个地空导弹营六个发射
架,可根据实战集中火力打击空中目标,也可排成圆阵同时打击不同方向的目标。是年九
月八日,共军新式导弹与国军U2飞机狭路相逢。从美国完训归来,刚刚编入“黑猫中队
”的黄荣北空军上尉,在浙江嘉兴机场空域执行侦察任务时,被共军第十四地空导弹营锁
定。当黄荣北以八百公里的时速进入空军基地上空准备拍照时,被“红旗二型”飞弹击中
,机毁人亡。据台湾基地的“赏鸟系统”转接的信号显示,只有OS系统发出警告,但为
时以晚。十三号系统则根本没有来得及反应。这证明“红旗二型”导弹很可能已经依据缴
获的装置成功地反制了U2飞机的电子预警系统。

  嘉兴之战距共军第一次击落陈怀生正好五年整。五年里正好有五架U2飞机被共军地
空导弹部队击落。此后不久,由于中苏对抗引起世界战略格局变化,美国中央情报局改变
战略,不再派遣U2飞机进入中国大陆上空侦察。“黑猫中队”的任务只限于在地空导弹
射程以外的公海上空对大陆海防线进行斜向拍照侦察、监听,所以再没有与“红旗二型”
导弹遭遇。嘉兴之战成为共军地空导弹部队与“黑猫中队”的最后一战。

  一九七零年秋,“黑猫中队”的军事侦察活动实际上完全停止。U2飞机被深藏在桃
园机场的机棚里,一直到一九七四年,美国中央情报局从台湾最后撤退,“黑猫中队”成
为历史名词。

  从一九六零年“黑猫中队”正式成军到一九七零年任务结束,“黑猫飞官”进入大陆
上空执行任务近四十架次,损失飞机十四架、人员十二名(包括被生俘的两人)。“黑猫
中队”全部飞官先后共二十四人(其中一九七一年完训的两人没有出勤执行任务),折损
过半。其中装备损失为:作战损失六架(包括张燮失事坠机)、训练失事八架。“黑猫中
队”的编制为两架。可见损失之惨重。但他们出生入死换来的情报,在当时大陆铁幕重重
,美国又没有间谍卫星技术的情况下,确实是十分宝贵的。

[注]:张燮少校,一九六六年完训参加“黑猫中队”,一九六九年五月十六日晚在山东
、辽宁外海执行侦察任务时,飞机操纵失灵,据信在济州岛以南一百海里处坠海,机毁人
亡。但海空搜索一周全无结果。


后记:

  “黑猫中队”的故事到这里应该结束了。一九八二年,大陆方面突然宣布释放“失落
的黑猫”叶棠棣、张立义,台湾方面拒绝此二人返台,又引起了故事的续篇。一九八六年
五月,当年的“黑猫飞官”王锡爵突然驾民航机投奔大陆,其时正值大陆海外情报网因为
国家安全部一位官员被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反而遭破坏,所以再次为“黑猫中队”本来就十
分神秘的内情增加了一层新的迷雾。其中详情应该属于另外一个故事了。

  这里的故事全部基于海峡两岸已经公开的资料,包括大陆方面的报告文学作品和台湾
方面的访谈纪录,以及已经解密的“黑猫中队”第二任中队长杨世驹先生的总结报告和一
位加拿大作家写的《U2间谍飞机的历史》。

  这里笔者想强调一句,大陆近年流行“报告文学”和“纪实小说”。其中“报告文学
”据说可以“允许合理的艺术加工”。这样虽然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但大大降低了作品
的可信度。至于“纪实小说”,更是将小说当真实。打着“纪实”的旗号,让你误会他(
她)在叙述史实,如果你质疑他(她)作品的真实性,他(她)说我这是写小说。笔者这
里避免这种对历史不负责任的作法,尽量取用可信的资料。个人的推断也清楚写明,使读
者不至于误会成事实。

  感谢大家一年来的支持和鼓励。特别是要感谢《国风》的编辑们给在下这样一个机会
同诸位在网上交谈。我们或许还会在《国风》的“歪脖镇”或“客房”里再见。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08.201.12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4.33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