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退役将军揭秘克格勃 (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12月17日09:05:09 星期二),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 原文由 wjd 所发表 】

退役将军揭秘克格勃 
 
更新时间:2002-12-16 13:42:20 
 
 
      日前,俄罗斯《政权》新闻周刊登载了一篇记者对一位前克格勃人员的专访。这个

愿透露姓名的老特工,曾在克格勃第一总局工作多年,亲身经历过克格勃招募、培训、派

情报人员的全过程。他在谈话中讲到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容,揭开了克格勃神秘面纱的一角

  

克格勃最重心理素质 

克格勃的全称是: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下设若干直属机构,其中第一总局专门负责对外

报工作。在苏联时期,克格勃作为一个特殊机构,拥有其它国家机关无法相比的特权:他

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任何单位选拔工作人员。当某个大学的学生或者哪个工厂的技术人员落

克格勃人事部门的视线,这个目标的所有档案材料马上就会摆在克格勃有关部门的办公桌

。   

初步审查通过以后,考核工作就进入第二个环节:单独谈话。首次谈话一般是在候选者所

单位的人事部门进行,克格勃专家会提一些比较平常的问题,主要是了解对方对工作、生

的理解和看法。如果这一次谈话能顺利通过,候选人就会被请到克格勃指定的地点,进行

一轮谈话,这一次考核由克格勃人事部门和具体业务部门的专家共同主持,主要是测试对

的反应能力,问题千奇百怪,无所不包。   

克格勃吸收新成员有一个不成文的原则:宁愿对工作无益,但绝不能对事业有害。按照这

原则,克格勃不仅对招收新人非常挑剔,而且对几个特殊人群有自己特别的看法和观点,

些甚至违反思维常规。 

  第一是坚决不收自告奋勇者。克格勃在苏联时期的威望,使一些年轻人对这个神秘机构

一种特殊的兴趣,主动提出加入克格勃队伍的志愿者大有人在。按照克格勃的逻辑,主动

靠者,肯定动机不纯,说不定是想借克格勃这块跳板叛逃出国。   

第二是不要智商特别高的人。按照克格勃的用人经验,高智商者,特别是自认为比别人聪

的人,往往心理素质比较差,而对一个情报人员来说,心理素质比什么都重要。   

第三是不要野心大的人。这种人的优点是为了能在事业和仕途上不断进步而绞尽脑汁、挖

心思,干起工作一定非常卖力气;但他们的最大弱点是,一旦感到前途无望,就会心灰意

情绪消极,发展到极端甚至会做出出格的事情。   

“在阶级斗争时代,采用任何方法都是正确的”  

刚刚进入克格勃的新人,在正式开始工作以前都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外语、

术、心理等很多方面。具体培训时间主要取决于未来从事的工作和即将前往的国家。   

克格勃拥有一个规模很大、设施很全的培训中心,授课教师几乎都是各个行当第一流的专

。尽管应召进入克格勃的年轻人对未来工作的性质已经基本了解,但在培训中还会出现一

对克格勃工作方式、方法的不解和疑惑。一次上招募课的时候,老师讲到,讹诈是其中一

有效的方法。一个学员站起来发问:“我们是苏联特工,难道还要用这种肮脏的方法吗?

授课的老师指着墙上的马克思画像说:“在阶级斗争时代,采用任何方法都是正确的。” 
 
 

克格勃业务培训中的重要阶段是模拟训练。在克格勃学校的教材中,“接头”是一个经典

目。按照要求,学员必须首先甩掉后面跟踪的尾巴,在指定时间到达指定地点,与一个“
退
役军人”接头。这个化装成老人的谍报人员实际上就是主考官,他会以各种借口要求改变

头地点,这就要求学员必须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否则就过不了这一关。当两个人最后在饭

或者公园见面的时候,“老头”拿出一份文字材料,学员不能把它拿走,只能在几分钟的

间内熟记它的内容,这个环节考的是学员的记忆能力。由于这种考试在克格勃学校中年复

年地重复,以至于新学员还没有参加考试,就从上届同学那里摸清了考官的脾气,个别学

甚至把录音机带到现场,把“线人”提供的材料偷偷地录下来,以此获得高分数。   

高干子弟到国外镀金的安乐窝   

对出国工作的克格勃情报人员而言,评价哪个地方好哪个地方不好,主要依据两个标准:

是工作环境;二是生活条件。   

据这位退役克格勃将军的解释,像印度这样的国家,由于当地反间部门对克格勃的活动看

不是很紧,工作比较容易开展。而相比之下,那里的生活环境不算好,但也不能说特别糟

克格勃人员最愿意去的地方是欧洲,这里的气候和自然环境与莫斯科比较接近,商品供应

分丰富,这对来自商品相当匮乏的苏联的人来说,尤其重要。但是,从工作角度看,这里

不是什么理想的地方,要想干出点名堂,实在非常困难。在欧洲国家中,荷兰和挪威的反

谍部门对克格勃人员行踪的监控是最严的,几乎是全天候、全方位跟踪。稍有不慎就会翻

:不是被报纸曝光,就是面临被驱逐的威胁。   

到苏联解体前的一段时间,这些岗位逐渐演变成了苏共中央领导的子弟到海外镀金的安乐

:拿着国内无法想象的高工资,开着奔驰牌高级轿车,每年有几次回国休假和出国旅行,

使馆内还享有普通外交官没有的特权……,至于工作开展得如何,没人深究。不可抗拒的

客观原因”,永远是为他们开脱的最好理由。   

克格勃和格鲁乌使命不同  

在苏联时期,除了克格勃以外,还有一个单位从事对外情报工作,它是隶属于苏军总参谋

的格鲁乌。这个军方情报机构在国外同样也有自己的据点。克格勃和格鲁乌虽然都肩负着

集情报的使命,但这两个机构各有侧重。   

据这位克格勃老将军介绍,他在一个国家常驻期间,有一次与格鲁乌的同事搭伴到外地出

。这是当地政府对外国人严格限制的地区,平常很难有这种机会,这次是以观光旅游的名

好不容易得到当局批准的。   

抵达目的地以后,装扮成旅游者的克格勃,总是寻找机会与当地人搭话,然后逐步把话题

入自己关心的问题。而同行的格鲁乌情报官却截然不同,一路上两眼紧盯着天空,当他突

发现几架飞机从头顶掠过时,激动的表情难以形容。这不是普通的民用飞机,而是一种远

轰炸机。按照这个格鲁乌特工掌握的情况,这种飞机平常在这个地区是不应该出现的,它

时成群结队地在这里出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情况。旅行还没结束,这个格鲁乌特工就急

返回汇报去了。   

尽管各有分工,克格勃和格鲁乌之间还是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同一个地方工作的两类情

人员之间相互贬低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在克格勃内部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说苏联驻某国

使在走廊里看见一个生面孔,就问道:你是谁?对方恭敬地回答,他是今天刚来的,是使

的二等秘书。大使自言自语:一闻味儿就知道是格鲁乌来的!  

--

  声音的意义,在于不断地被重复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0.7]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89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