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eonado (一个月), 信区: Green
标  题: 前苏联克格勃第16局情报侦搜系统揭秘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Jun  7 13:52:10 2005), 转信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6月07日 08:16 新浪军事 

 

克格勃的“盾与剑”标志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克格勃总部大楼

克格勃餐厅挂满特工头像

  2003年9月22日,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盖·伊万诺夫发表声明称,自2001年12月
开始的从驻古巴和越南军事基地的撤军进程已经完全结束。一同撤出的还有部署在
这两个国家的无线电电子和无线电技术侦察中心。在冷战时期,前苏联克格勃的这
些境外技术侦察中心曾侦获了一大批绝密的军政情况,为俄军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了
可靠的现实依据。

  系统庞大 主要针对美国

 

  上个世纪50年代初,苏联无线电侦察的活动领域开始大幅拓展。超短波和超高
频信号的侦收技术得到了长足进步,从外国无线电电子设备截获情报的无线电技术
侦察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负责此项工作的是武装力量总参谋部情报总局
(即通常所说的格鲁乌)下属的有关部门以及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即通常所说的克格
勃)所属的第8总局。

  60年代,克格勃组建了第16局,主要执行以下任务:从外国驻苏机构的通信线
路上截取有关信息;测定无线电设备所处方位,对截获信号进行解密;对境内外的
外交使馆及代表处实施技术渗透;从境外的国家和军事通信线路获取有关信息,必
要时通过使用窃听等其它技术手段获取情报。

  截至70年代末,第16局的工作人员就达到2千人,下辖以下各处:

  第1处——从事密码破译工作,为此配备了当时苏联最为先进的计算机“大马士
革钢”。

  第3处——从事情报翻译工作,将所侦获情况翻译成俄语,该处后来并入第4处


  第4处——对第3处通报上来的材料进行整理编辑,挑选出有价值的情报报送相
关用户。通常汇编成两本小册子,一本只呈送苏共中央政治局的个别成员(在70年代
,这些人包括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戈罗梅科、基里连科、苏斯洛夫和乌斯季
诺夫等),另一本则上报克格勃第一总局(情报局)和第二总局(反谍局)的负责人。除
此之外,第二本册子中的某些情况会在删去来源的情况下发送到某些相关部门。

  第5处——从事密码系统的分析研究工作,负责同华沙条约成员国及其它苏联盟
国情报机构的协作。

  另外还有一个分局负责技术窃听、以及其它技术渗透手段。其所属第1处负责分
析研究外国的密码通信设备,找出采集其信号的方法;第2处负责信号拦截和分析工
作。第3处专司同海关等部门保持联络,同他们合作安放或和拆除窃听器。第5处负
责排除对所获信号的干扰。

  第16局组建之初,就将美国锁定为其主要侦察对象。除此之外,从60年代起,
克格勃就在其第一总局驻外间谍机构设立无线电截收站。首站于1963年在墨西哥开
通,代号为“雷达”。三年后,代号为“创举”的另一所无线电截收站在苏联驻华
盛顿大使馆开始运行,1967年又在纽约设立了“试样”站。截至1970年,“创举-1
”站(站址为苏驻美使馆)、“创举-2”站(站址为使馆住宅区)、“试样-1”站(站址
为苏联驻联合国使团办公楼)、“试样-2”站(站址为苏联使馆在长岛的别墅)已经能
够截获阿根廷、巴西、加拿大、法国、葡萄牙等国外交官拍发的电报,以及通过美
国军用通信线路传送的一些信息。其中很多情报得到了时任苏联外长的安德烈·戈
罗梅科和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雅科夫·马里克的高度评价。

  成功截获美国大量军政机密

  1970年5月15日,苏联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批准了将无线电截收站推广至15个
驻外间谍机构的计划,至70年代末,境外便已经设立了30余个这样的截收站。除上
面提到的“创举-1”、“创举-2”和“试样-1”、“试样-2”站,还有设在圣弗朗
西斯科的“春天”站、蒙特利尔的“金星”站、墨西哥的“雷达站”、哈瓦那的“
白蚁”站、巴西的“枫”站,雷克雅未克的“岛”站、伦敦的“水星”站、奥斯陆
的“北方”站,巴黎的“木星”站、波恩的“半人马座-1”站,科隆的“半人马座
-2”站、萨尔茨堡的“蒂罗尔-1”站,维也纳的“蒂罗尔-2”站、柏林的“埃尔布
鲁斯”站、日内瓦的“高加索”站、罗马的“起航”站、里斯本的“阿尔泰”站、
雅典的“虹”站、海牙的“郁金香”站、布鲁塞尔的“织女星航”站、贝尔格莱德
的“帆”站、安卡拉的“虹-T”站、伊斯坦布尔的“天狼星”站、德黑兰的“火星
”站、开罗的“猎户星”站、大马士革的“西格玛”站、东京的“霞”站、北京的
“蟹”站、河内的“阿穆尔”站、雅加达的“海豚星”站、以及内罗比的“克里木
”站。可谓是星罗棋布,遍地撒网。

  所有这些无线电截收站中,最重要的当推设在纽约和华盛顿的站点。1975年,
“创举-1”和“创举-2”站截获了2千6百条信息,1976年猛增至7千条。其中包括美
国防部长出席北约核计划小组会议、美国务卿基辛格同英法德和南非领导人会晤情
况等重大要情。另外,还成功窃听到美国总统、国务卿等政府要员在出访时在专机
上通过安德鲁空军基地同白宫的谈话(“创举-1”站的一名工作人员还因此荣获红星
奖章)。在这些截获情报的基础上,向莫斯科发送了800条通报。

  “创举-1”站和“创举-2”站不仅截取政治情报,还截取军事机密,其中包括
“三叉戟”、“潘兴”弹道导弹和其它巡航和防空导弹,以及F-15、F-16、F-18、
B-52、B-1等战机的相关资料。自1973年起,设在纽约的“试样-1”和“试样-2”就
开始获取一些非常珍贵的科技情报。他们成功地截获了波音公司、通用公司、格鲁
曼公司、休斯、洛克希德、IBM以及其它美国军工巨头的传真信息。还获取了A-10、
B-1、F-14飞机以及反导和反潜计划的绝密资料。而1976年开始启用的圣弗朗西斯科
“春天”站一直控守着位于美国西海岸的五角大楼承包商和大型公司的电话线路。


  作为对无线电截收站的补充,克格勃还在华盛顿、纽约和圣弗朗西斯科分别设
立了“西风”、“火箭”、“红宝石”三个无线电站,用于窃听美国联邦调查局的
通信联络,跟踪他们进行的反谍行动。设在纽约的“火箭”站在70年代所控守的对
象就包括:联邦调查局观测车同负责监视苏联驻联合国代表机构工作人员动向的6个
站点之间的无线电通信信道以及联邦调查局间谍使用的无线电通信信道等。

  到了80年代,克格勃第一总局的所有驻外谍报机构都设立了无线电截收和监测
站。这些站每年11月份都要向中心上报年终总结材料,内容包括其获取的加密和公
开信息,破获的新的有情报价值的通信线路、驻在国的无线电技术侦察环境、保密
措施以及下一年的工作计划。尽管如此,第16局局长克拉萨文还嫌这些情报数量不
够。他向克格勃领导层提出了一个更富野心的计划:争取在80年代末之前在苏联各
驻外机构再增加40-50个无线电侦收和监测站。这样,所获取的情报数量将扩大5-8
倍。

  窃密装置大行其道

  除了无线电侦察手段之外,克格勃第16局还在其境内外的外交代表处的办公居
住场所内大量安装窃密装置。其中一起成功的行动发生在70年代,当时俄罗斯窃听
专家们巧妙地在日本驻莫斯科使馆的一套新密码设备中安装了窃密装置。

  1983年1月,法国驻莫斯科大使馆在维修馆内的一台电传打字机时发现了安装在
机内的窃密装置。后经调查发现,这套窃密装置已经“卧底”了很长时间,从1987
年起开始就开始源源不断地向克格勃提供使馆收发的所有外交信函,其中包括一些
绝密函件。1984年,克格勃第16局的专家们给提供给美国驻莫斯科使馆和驻列宁格
勒总领馆的30台打字机逐一动了“手术”,“植入”了精巧的窃密装置。

  针对美国驻苏联大使馆的规模最大的一次窃密行动发生在1979年,当时美国人
准备重建8层高的使馆大楼。克格勃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千载难逢的良机,他们将窃听
装置直接安装到各种建筑构件上,结果使馆大楼成了一个超级传感器,可以截收馆
内发出的所有无线电信号、监听馆内的人员谈话。当然,美国人不是傻瓜,他们成
功地排除了一些窃听装置,但是有没有“漏网之鱼”就很难说了……

  克格勃还在境外大量使用窃密装置。1965年,在美国驻几内亚的一位外交官的
寓所成功安装了一枚窃听器,1972年,美国驻该国大使也被克格勃窃听。

  第一总局纽约间谍处也不甘落后。1969年底,他们成功实施了“紧逼”计划,
将数个遥控无线电发射机藏在了安理会主席的办公室。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完成了
在联合国秘书长住所安装窃密装置的“螃蟹”计划。

  也是在1969年,第一总局华盛顿间谍处在美国国会国际事务委员会会议厅成功
安置了窃密装置,运行了4年多之久。

  最近一次著名的窃听计划发生在90年代末。当时俄联邦对外情报局的间谍汉森
在美国国务院会议厅成功安装了窃密装置。

  谍报同盟

  华沙条约组织的盟国在无线电技术侦察行动中给予了克格勃很大的帮助。60年
代,克格勃的工作人员在保加利亚同行的协助下,顺利潜入意大利驻索菲亚大使馆
,拷贝了两本密码本。不久之后,法国驻保加利亚使馆内的法国对外情报部门的密
码本也遭克格勃剽窃。 

  克格勃同社会主义阵营其它国家的情报部门在无线电侦察和密码破译领域也进
行了富有成效的合作。

  1975年,安德罗波夫批准了由克格勃第16局起草的《在密码破译领域同社会主
义国家安全部门合作的指导原则》,该文件的主要内容是:其一,同盟友之间的合
作应置于克格勃领导之下。其二,发送给盟友的信息“不应披露苏联在密码破译领
域的最新成果”。简而言之,这是一个极不平等的情报交流机制,克格勃是在单方
面要求盟友提供合作。

  尽管条件苛刻,但是克格勃同盟国情报机构的合作还是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仅
1974年一年,第16局就成功地从驻布拉格的8家使馆、从驻索菲亚的5家使馆、从驻
华沙的2家使馆,以及驻布达佩斯的2家使馆窃取了馆内的机要资料。

  辉煌不再

  苏联解体之后,苏联克格勃也分崩离析。1991年12月24日,叶利钦签署命令,
将原隶属于克格勃的第8总局、第16局和国家通信局合并成联邦通信和信息局。根据
1993年2月19日颁布的《联邦政府通信和信息机构法》,该局的职责范围包括特种信
息系统内的情报侦察工作。具体实施部门为在第16局基础上组建的通信手段无线电
侦察总局。

  至于境外的数十个无线电截收站,其命运也于2001年被决定。当年10月16日,
莫斯科突然通知哈瓦那,称准备关闭设在古巴境内的无线电侦察中心。第二天,普
京在俄国防部会议上证实了这一决定,并补充说俄将撤出越南金兰湾海军基地和设
在该地的无线电电子侦察站。

  据有关分析家指出,俄作出上述举措,主要基于经济方面的考量。维持古巴的
无线电侦察中心是笔不菲的费用,每年俄罗斯要向古巴支付2亿美元,近10年来的费
用高达30亿美元,这还不算中心的技术维护费和工作人员及其家属的工资和福利。
至少越南的金兰湾基地,虽然在2004年前供俄联邦免费租用,但是每年的维护费也
高达100万美元。

  时任俄军总参谋长的克瓦什宁大将对俄政府的这一决定持支持态度。他说:“
2亿美元我们可以购置和发射20侦察和通信卫星,或者购买100座雷达站。”他表示
,俄罗斯并非放弃对美国本土实施无线电电子侦察,只是将来要通过更为先进的太
空卫星来实施。

  顺便提一下,废除境外无线电技术侦察中心仅仅是个开端——2003年3月11日,
俄总统普京签署命令,解散联邦通信和信息局,其所属部门转隶安全局和国防部。
解散工作于2003年7月正式结束。无线电技术侦察和密码破译部门划归国防部,其它
部门则归属安全局。这一重组方案对俄罗斯情报工作的影响如何,我们还将拭目以
待……(任之) 

 

 


--
许多人将长眠于今晚。       
                  --D day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35.6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10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