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ragon (猎鹰), 信区: Green
标  题: 中国外交官遭遇克格勃 (3)  
发信站: 紫 丁 香 (Fri Nov  5 21:14:34 1999), 转信

风雨行舟 中国外交官遭遇克格勃
马叙生
  上期内容提要:那位让汪雨舟“屈服”的佳丽雅,是小汪早些时
候去中亚出差时的导游兼陪同,一位俄吉(吉尔吉斯)混血美女。在
中亚期间,小汪与佳丽雅之间发生了很多“不正常”的事。那是克格
勃专为后来“攻克”小汪埋下的伏笔。(接上期)
  三、智勇定狂澜
  事件的来龙去脉已廓清,我请老侯起草电报,尽快把发生在中亚
的情况告诉国内,自己又和大使再次上“街”。大使很生气:“年轻
人不争气,老同志严重失职。明明是陷阱,小汪懵懵懂懂往里跳,老
蔡在旁边看着不加阻拦,回到使馆也不报告,结果捅这么大的漏子。
小汪错误严重,老蔡作为老同志,特别是从后果看,错误不比小汪轻。
等案子办完,要以这次事件为鉴,把全馆干部的思想好好抓一下。”
  停顿一下后,大使恢复平静,恳切地说:“现在最最要紧的是汪
雨舟那里不可再生枝节,一定要稳住他的情绪。因为我来馆不久,和
他不熟,就不插手了,这件事由你全权处理。”大使的考虑不无道理,
如果他亲自出面,会使小汪觉得领导把他的事看得重,反倒不好,而
我,早已义不容辞地把滚烫的山芋捧在自己手里了。
  从汪雨舟自东欧回馆到登上飞机回国的一个多礼拜,我真正尝到
了食不甘味、卧不成寐的滋味,就怕他思想出现反复,如果他怕了,
动摇了,能不能安全地送他回国都成问题。值班的同志发现,克格勃
的汽车在使馆周围转悠,观察动静,他们不甘心到手的猎物得而复失。
只要手上无事,我总要找一个看得见大门和门外警亭的窗口,看进出
的是什么人,看亭子上有没有挂出警棍。眼睛充满血丝丝,口腔脱去
一层皮。
  几件事处理完毕,我来到汪雨舟住处。昨天晚上分手到现在不过
20小时,他见到我好像久别重逢,拉着我的手说:“参赞,我现在度
日如年,恨不能马上飞回北京。”我向他交了底:考虑到他在使馆工
作年限已满,本来已决定年内调回,现在领导同志安排他近日回国。
但为了保证他的人身安全,必须首先向苏方办交涉,揭露克格勃的罪
行,提出抗议,要求他们惩办有关人员。连准备加交涉,估计一周内
可以结束,因此他不必着急,可着手做些准备工作。我怕他关在屋里
不习惯,便告诉他可去办公室看东西,也可以和其他同志一起到后花
园散步。他的心情放松了许多。
  礼拜六深夜和礼拜天下午接连发了两个电报之后,报告在中亚发
生的情况。礼拜一中午使馆就收到国内指示,主要内容一是要大使去
苏联外交部交涉,并交待谈话口径;二是做好汪雨舟的思想工作,并
尽快派人护送他安全回国。
  礼拜二一上班,使馆便打电话给苏联外交部远东司,通知它我大
使紧急约见主管副外长。苏方显然知道中国大使的来意,故意拖延时
间,到礼拜四下午才同意会见,并推说副外长不在,出面的是部务委
员。
  按国内指示的口径,我大使首先说明了苏联特务于某月某日深夜
在明斯克某旅馆突击策反中国使馆随员汪雨舟的事实真相;然后指责
苏方公然违反《维也纳国际关系公约》和所有相关的国际法准则,粗
暴破坏中国外交官的人身不可侵犯权,蓄意恶化两国关系,对此,中
国政府向苏联政府提出强烈抗议,苏方应对由此而产生的一切后果承
担全部责任;要求苏方惩办肇事者,并保证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
苏方必须保证汪雨舟安全离境回国,不得再次寻衅滋事。大使最后表
示,中方保留在必要时提出进一步交涉和采取必要措施的权利。
  苏方这位部务委员对中国大使的陈述矢口否认,说什么他刚才听
到的是一个凭空编造的故事,这是对苏联和苏联人民的诬蔑,对中国
大使提出的指责和抗议他表示遗憾,并坚决拒绝。接着他指责起汪雨
舟来了:“你们的那个年轻人不争气,心术不正,行为不端,你们自
己没有教育好,现在反来指责别人,这是找错了对象。”
  我大使立即反驳说:“我刚才陈述的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
当事人都交待的一清二楚,是确凿无疑的事实。请问部委务员,你在
没有任何调查的情况下,就说中方是凭空捏造,这恐怕不能算作严肃
态度吧?”对方无言。“中国使馆的外交官争气不争气、心术行为如
何,你们怎么知道的?难道侦察中国使馆的内部事务,也属于苏联外
交部的业务范围?如果是这样,那么搞错了对象的正是你们而不是我
们。奉劝你们还是先核对事实,然后再答复我们。”
  这是一次一边倒的外交交涉,我大使的每句话都掷地有声,对方
只能作些苍白的辩解。
  正式交锋过后,部务委员很客气,亲自把大使送到走廊上,并说
苏中关系正在向好的方向转化,希望今后多与大使见面,但不是今天
这种口袋里装着抗议的见面。此刻我大使最大的心事是如何保证小汪
顺利离境,便就势说道,他来莫斯科的首要任务是促进两国关系的改
善,希望得到的是苏方的支持与合作,而不是人为地制造麻烦。
  我馆随员汪雨舟在使馆工作时间已满,近日将奉调回国,如果有
人还想在他身上做文章,就会酿成中苏关系的重大事件,请部务委员
和苏联外交部关注这件事情。部务委员立即表示,请大使放心,他们
将支持大使为改进中苏关系的所有努力,苏联外交部决不会制造任何
麻烦。
  离开外交部,大使琢磨着对方最后的几句外交辞令,觉得其中有
着某种话外音:一方面要我们放心,另一方面并无明确许诺,只说外
交部不制造麻烦,似乎在暗示外交部无能为力。因此,小汪的事仍不
可掉以轻心。
  同一天在北京,我外交部主管司长召见苏联驻华大使,向他递交
了一份照会,内容与我大使在莫斯科与苏方的交涉相同。一周后(这
时汪雨舟已安全返京),苏方又在莫斯科召见我大使,递交苏外交部
对我外交部照会的复照,内容与部务委员上次所说的也差不多,矢口
抵赖。
  使馆专门研究了汪雨舟回国问题。此时恰好有一位副部长率领的
外贸代表团在苏访问,便决定安排小汪于礼拜天晚上随该团乘中国民
航班机离莫。使馆派老侯同志专程护送,还指示研究室和行政处多派
几名体壮外交官陪同小汪赴机场,直至登机口;大使以为代表团送行
的名义亲赴机场现场指挥;我留守在使馆电话机旁,以备出事时立刻
报告国内和紧急约见苏外交部官员。
  下午6点,一辆大客车从使馆前门开出,跟在大使专车之后,载着
30余人向着舍列门捷沃机场疾驰而去。
  这天晚上,机场大楼内笼罩着战争马上就要打响的那种气氛。从
入口到候机厅、从候机厅到登机口,曲里拐弯几百米通道的两侧,到
处可见克格勃的人员,有拿步话机的,有背照相机或摄相机的,紧张
地注视着中国人的行动。代表团的同志打头,使馆人员护卫着汪雨舟
居中,大使陪同着副部长押阵在后,浩浩荡荡的中国人队伍昂首阔步,
直奔登机口。从登机口到航班的一小段路,有中国民航驻莫斯科办事
处的同志负责接应,把小汪和老侯引进机舱。
  直到最后时刻,克格勃始终没有死心,他们期待着从汪雨舟那里
得到某种信号———只要他离队一步、或递一个眼色、或叫喊一声,
他们就会一拥而上,将他劫走。但令他们失望的是,汪雨舟表情严肃
而镇定,挺胸昂首,目不斜视,行进在队列之中。当送行的同志从登
机口返回时,克格勃们已没了踪影。
  将近10点钟,我接到来自机场的电话:飞机已顺利起飞。我们把
消息迅速告知全馆同志,百多颗悬着的心这才放了下来。
  同克格勃的斗争取得了可以令人慰藉的结果,盘绕使馆的不安气
氛随之消逝,但是,全馆上下的沉重心情没有丝毫的缓解。大家都已
看到,为了策反一名中国青年外交官,克格勃竟然如此处心积虑、不
择手段地摧残一颗幼稚的心灵。大家也都在思索:为什么偏偏是汪雨
舟被选定为牺牲品并因此而深受其害?为什么老蔡本有可能使克格勃
的阴谋落空却丧失了机会?为什么……为了让当事人和他人能得到一
堑一智之益,澄清这些问题和总结教训,便成了使馆内部工作的中心
任务。
  汪雨舟是东北某城市人,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他是家中惟一的男
孩,天资聪敏,自幼在宠爱中成长。在俄语学校上完小学和初中,毕
业后被选到外交部,送往驻苏使馆深造俄语。和他同样情况的十几个
孩子组成一个学习班,请了两位苏联教师为他们授课。学习制度严格
而科学,学员提高很快。3年后毕业时,小汪的水平、特别是口语算是
拔尖儿的。这些学生大部分留在外交部工作,1976年回国在外交部干
校锻炼半年后,一部分留部,包括汪雨舟在内的另一部分返回驻苏使
馆工作。小汪先在礼宾组后在研究室,3年之后晋升为随员,是年22岁。
  研究室的同志对小汪很了解,在总结会议上,他的一位同学说,
雨舟的优点是聪明、能干、随和,弱点是怕苦、散漫、迷惑。他解释
说,迷惑是指见到女孩子时的表现。另一发言者认为,雨舟跌跤就跌
在“酒色”两个字上,他酒量虽大,也抗不住啤酒、伏特加混着喝;
他在色的问题上自控能力更差,见了漂亮女孩子两脚发沉、脖子发转。
克格勃摸透了他的脾气,才专门为他设计了一个对症下药的连环套。
  支部书记老吕有一个很好的发言:小汪在明斯克的表现是好的,
问题出在中亚。去中亚前,参赞一条一条地交待外事纪律和注意事项,
主要是针对汪雨舟的,当时他还说:“参赞你就放宽心吧,这都是中
国外交官的ABC,咱们是点点滴滴记心头。”在场的老侯见他不大严肃,
便说“你甭笑嘻嘻的,等到出了问题,哭也来不及”。结果不幸言中。
汪雨舟走出家门、校门,没吃什么苦便一步迈进使馆这样的“天堂”。
在当学员的3年里,苏联教师带着他们到处游览,撒丫子放羊,接触的
都是苏联老百姓,看的是笑脸,讲的是德鲁日巴(友谊),完全超然
于对抗的国家关系和尖锐的政治斗争之外。连生活习惯也是苏联人的:
不喝开水喝自来水,嗅着黑面包喝伏特加。他脑子里的苏联是玫瑰色
的,更谈不上政治警惕性。老吕最后说,雨舟有很多长处,大家都喜
欢他,现在看,我们对他是有责任的,即迁就过多,批评不够。
  有同志插话:“你们说,克格勃对雨舟下工夫是从哪里开始的?
从中亚?我看不是。他们早就物色好了这棵苗子,我看是从咱们使馆
开始的,从学员班开始的,很可能老师中就有克格勃的人。”听后,
大家都认为这个看法很有道理。
  还有人举了一个例子说明小汪具有的随意性和内外不分的特点。
有一次派他去苏联外交部送文件,在大厅里等人的时候,一个高个子
警察向他走来:“喏,小伙子,你到这儿来干什么?这不是你玩的地
方。走,出去!”提着小汪就往门口走。苏联人看中国人总比实际年
龄小得多,小汪又长着一副娃娃脸。他知道是搞错了,便和警察开起
玩笑,要“警察叔叔”允许他在这里玩一会儿。直到接文件的人走出
电梯,小汪才说自己是中国使馆的随员。警察耸了耸肩膀,右手向耳
边一举,说了声“对不起”。
  小汪回国那天下午,我再次看望过他。他的眼神使我不安,马上
要去飞机场了,怎么情绪这么不好呢?他对我表示,克格勃使他如梦
初醒,这次悟到的东西比上学十二年学到的还要多。回国后他干什么
都行,只希望不离开外交部。原来他在为前程担忧。在研究室会议上,
我介绍了和小汪的这次谈话情况,然后说:“雨舟、雨舟,风雨行舟,
而且是暴风骤雨,即中苏关系的严酷现实。被恶浪打翻落水后,小汪
经过殊死抗争,才得逃脱灭顶之灾。经过这次严重挫折,汪雨舟终于
有所悟彻,向成熟前进了一大步。但是,他付出的代价过于昂贵。”
  人们都说老蔡是个好人,可是这一次他犯下了愚蠢的错误。克格
勃让他看到了在佳丽雅房内为汪制造的现场,实际上也是对他的考察。
经过3个月的观察,特别是获悉汪雨舟仍被派往东中欧出差之后,克格
勃深信,不仅是汪,而且蔡也没有向使馆领导泄漏“天机”,这才敢
于导演出明斯克旅馆的那一幕。在使馆党委讨论到这个问题时,有人
归纳说:本来可以避免的悲剧却发生了,正是老蔡把汪雨舟推进了克
格勃的陷阱。国内得知老蔡同志在事件中的表现之后,认为他不适宜
于继续留在驻苏使馆,决定调他回原单位工作。
  驻苏使馆忙碌了好一阵子,外交业务本就繁忙,汪雨舟事件的后
续工作也必须抓紧进行。从党委到各单位,大小会议不计其数,其中
一次为汪雨舟的错误定了性,提出了处理意见,可以说是决定他命运
的会议。
  会上出现了分歧,有一位委员认为,汪雨舟的问题属于叛国性质,
因为他屈从于敌人的威胁,在背叛祖国的声明上签了字,尽管最后回
来了,但签字本身就是变节行为,因此小汪已不宜留在外事部门工作,
应给予行政开除的处分。这位委员还说,小汪在中亚中了美人计,这
不仅是个外事纪律问题,而且是道德败坏,单凭这一点,也不适合搞
外交工作。
  不记得有谁明确同意上述观点,多数发言既尖锐又实事求是。倒
是有的同志没有明确表态,他们的想法是,汪雨舟是外交部的干部,
结论应由外交部的同志来做,他们不便多说。
  在有分歧的情况下,我的发言成了大家注意的中心,因为汪雨舟
是我主管单位的干部,事件是我一手处理的。现在不仅是“叛国”和
“开除”的观点需要加以反证,持有“不便多说”想法的同志亦需说
服。一开口我就提问:“这次策反、反策反斗争是谁取胜了?克格勃
还是我们?”会场上无声。紧接着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在这场挫
败克格勃阴谋的斗争中,是谁起了关键性作用?”这是两个寓观点于
提问的问题,无须回答。谈到小汪在声明上签字时我表示,如拒签,
克格勃有可能除掉他以灭口,这样他就成了英雄;签字固然不好,牵
涉到气节问题,但并不必定就是叛国。他回到使馆后的表现和克格勃
阴谋破产的结局,最能说明这次签字的性质。接下去我分析了汪雨舟
的弱点和出事原因,把他的错误定位在严重违反外事纪律,主要是指
他在中亚酗酒和与苏联女人行为不轨。最后我提出了关于处分问题的
建议,大意是:汪的错误严重,但考虑到他从明斯克返馆一下车就向
领导报告事件经过,在回国以前听从指挥,与组织配合很好,这才使
克格勃未能得逞;考虑到他年轻幼稚,对自己的问题已有初步认识,
因此,以批评教育为主、组织处理从宽为宜。
  大使基本上接受了我的意见,主张批评教育从严,处理从宽。他
的总结发言得到全体委员的同意。会议按大使讲的基本思想向外交部
写了报告。
  外交部很重视汪雨舟事件,除了向苏方提出严正交涉外,还在报
纸上发表了谴责苏联政府和克格勃的文章,向各驻外使馆发了通报;
中央办公厅向全国各大单位党组织转发了外交部的通报。部领导专门
给驻苏联馆下达指标,指出有的同志对使馆所处的环境认识不足,容
易被身边的和平景象所麻痹,对敌情缺乏警惕;要求使馆加强形势和
革命气节教育,加强敌情观念,克服侥幸心理,增强保密措施,以便
今后随时挫败敌特的阴谋活动。
  回到北京后,小汪更详尽地报告了克格勃对他进行突击策反的情
况,特别是在他“同意合作”后对方和他谈话的情况,都是一些关于
克格勃特务活动的第一手资料。关于处分,部里基本上同意了使馆的
建议,十分宽容,安排他在外交部图书资料室工作。
  一年后我离开驻苏使馆回外交部。一日汪雨舟带着新婚夫人来我
家作客。他仍旧充满青春活力,但言谈举止像是变了一个人,表现出
未曾见过的沉稳、练达。他很满意自己的工作环境,说是处在书报的
包围中,一年来读了许多的书。夫人从事新闻工作,是在小汪身处
“逆境”时爱上他的。她是从报纸上知道小汪遭遇的,后来托人介绍
相识。她当时的想法是,小汪面临挫折的时候,需要有人和他在一起。
开始更多的是同情,后来变得想离也离不开。
  这是我与汪雨舟的最后一次见面。后来,听说他自己申请离开外
交部,现在某国经商。我祝愿他一切称心如意———事业和家庭。
(1999年春北京方庄)
  (全文完)
《青年参考》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4.8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14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