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ragon (猎鹰), 信区: Green
标  题: 高加索战争(2)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07月18日09:10:50 星期二), 站内信件

 高加索战争(2)
宋宜昌
  格鲁吉亚和斯大林时代
  格鲁吉亚是高加索的钥匙。格鲁吉亚人哟瑟夫。斯大林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实
在并不奇怪。俄国革命早期,斯大林在布尔什维克党内地位并不高。列宁等俄罗斯籍革
命家从俄国的文化传统和战斗精神出发,接受并热情洋溢地宣传马克斯主义的理论和新
理想。当时,俄国变革风起云涌,有各种个样的革命者,从普列汉诺夫到社会革命党人,
大家多少都受西方各种社会改革思潮影响,希望俄国能成为类似西方的民主的工业化强
国,以有别于沙俄式的军事封建主义旧帝国。1905年12月,斯大林在党代会上第一次见
到列宁时,他还是一个25岁的默默无闻的边疆省份的年轻人。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出言
谨慎的格鲁吉亚小个子,将来会超越那么多的名人大师、那么多才华横溢的俄罗斯精英
,成为辽阔苏联的主人。
  来自高加索的斯大林其优势何在呢?我们注意到:俄国革命精英也粘了帝俄贵族的
旧习,长于清谈高论,行动时则倾向于短促激烈的暴力突击,希望一个早上就推翻腐恶
,建立新世界。斯大林秉承了高加索和波斯古老的萨菲教传统,极其务实地进行大量的
组织工作,在苏俄的每一个城镇、工厂、红军连队建立俄共基层支部。斯大林深信:在
辽阔复杂的俄国,只有这些神经末梢的党支部,才可能将党中央的指令变成移山填海的
群众行动。斯大林语言平实,尤善于地下工作和组织工作,事实上,列宁越来越依赖斯
大林,正是这种勤奋和务实作风,使斯大林成为俄共的实际组织者。这种组织者的作用
,使他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卫国战争中,处于一种不可替代的地位。也正是这种时时身处
危境的地工人员和组织工作者的背景和习惯,使斯大林对敌人间谍(即敌人的地工人员)
有着近乎病态的敏感。他的组织工作经验,也使他不善于公开辩论,甚至把对方往敌人
去联想。他是一个行动的人,却又是一个固执己见的行动者。他解放了千千万万苏联工
人、贫民、士兵的热情、想象力和创造力,却又同时压制了英才辈出的俄罗斯人知识分
子群落;成也是他败也是他;他作为一个外省外族人,比俄罗斯人还俄罗斯地维护了俄
国的帝国利益,在许多方面把苏俄地位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许多方向上扩张了它的
版图,但又给继承者们留下了数不清的麻烦困境。
  斯大林来自高加索山区,具有山民特有的倔强、自信、不屈不挠。山区是产生英雄
好汉的温床,固古今中外多如星汉。令人深思的是,斯大林依靠格鲁吉亚和高加索籍的
政治技术精英,如奥尔忠尼启则、贝利亚、米高扬(亚美尼亚籍)等人,对非俄罗斯籍高
官如赫鲁晓夫、莫洛托夫等也相当宽容,却镇压杀害了大批俄罗斯籍精英。从基因角度
讲,斯大林镇反造成的后果既深刻又长久,以至于其后许多代苏俄政治家和精英集团,
都无法无力整合苏俄,自斯人以后,那个伟大的国家和那个伟大的民族虽然有起来有伏
,但整体趋势却走向沦落。抚今忆昔,人们会不会想:这乃是格鲁吉亚和高加索民族对
俄罗斯的一个凶狠报复。
  高加索战争
  早在沙皇时代,高加索就动荡不安。相当于晚清重臣李鸿章的沙皇尼古拉二世大臣
维特伯爵,由于在高加索生活多年,屡次警告沙皇暂缓在远东扩张,利用政治经济民族
手段,消化稳定高加索。1917年十月革命成功后,高加索地区从俄国分离出去,形成了
几个各自独立的政府。有石油利益的英国人和其他帝国主义分子,曾策动邓尼金武装集
团,从高加索出发,进攻俄国心脏地区,对苏维埃政权形成极大威胁,列宁不得不搜出
全部家底,去打邓尼金。为此,他写了大量文章;大部分苏联优秀将领,都是在粉碎邓
尼金的斗争中产生的;在邓尼金的军队里,就有许多高加索人,所以才形成了很强的战
斗力。直到1922年底,高加索地区才加入苏联,苏联这个名称才在世界上正式出现。此
时离十月革命成功已经过了五年。
  即使加入了苏联,高加索也还是土入人不入。民族部落时时叛乱,令新政权头痛。
因为斯大林是高加索人,平定动乱屡使铁腕,杀人过头,列宁几次批评他。斯大林主持
中央工作后,1922年至1937年期间,贝利亚负责高加索地区的安全保卫工作,他也以冷
酷无情称著,一些民族心怀不满,始终是斯大林心病。1941年6月纳粹德国入侵苏联后,
兵锋一路指向高加索。即使在艰难沉重的退却防御时刻,斯大林还念念不忘高加索。令
人回味的是:希特勒也对高加索极感兴趣。在兵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他仍派遣霍特将
军的坦克集团军群前出到高加索山区,为他抢夺格罗兹尼的石油。如果把这支劲旅用在
斯大林格勒,战争的过程就会有所变化。
  贝利亚了解斯大林的心事,战争期间的1944年3月,他动用大批内卫部队,把整个车
臣民族用火车迁往西伯利亚,举世罕见。但此举造成车臣民族同俄罗斯结怨甚深,酿成
今日双方的残酷流血战争。除车臣民族外,印古什、巴尔卡尔、卡尔梅克等民族也遭到
了同样的命运。在50至80年代的苏联,历届领导人都非常重视高加索和中亚。由于该地
区民族广泛信仰伊斯兰教,当时的每一位苏联第一副总理,都是民族问题和伊斯兰专家
。苏联在该地区大量投资,实行广泛补助,以换取政治稳定。除国内的民族怀柔政策外
,苏联长期的外交政策均以对阿拉伯穆斯林国家的亲善和支援为主旨。为此,苏联大把
送钱送军火,给埃及造阿斯旺大霸,用最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利比亚、埃及、叙利亚、伊
拉科军队,向也门、索马里等国派出庞大的军事顾问团。四次中东战争里,阿拉伯各国
全都使用苏式武器。至今,那些国家仍托欠了大量旧债,俄国无可奈何。
  钱并没有买来人心。如果说中亚各国尚有求于俄罗斯,高加索诸国及其周边的俄罗
斯民族自治共和国则一直有离心倾向。80年代就开始动乱不绝。尤其当1979年苏军入侵
阿富汗之后,苏联当局彻底同伊斯兰世界闹翻,入侵行动成了千夫所指,苏俄陷入越来
越深的困境。各阿拉伯国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纷纷介入阿富汗战争。伊斯兰世界从阿
富汗战场学习到了丰富的战争经验,特别是那些志愿军在漫长的8年战争中,对苏军的战
术技术装备了如指掌。穆斯林素有不畏牺牲的圣战传统,有了阿拉伯富国的金融支持和
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军火商的优良步兵武器,又有山地地形依托,就形成了令人生畏的战
斗力。其训练、教材、教官已经职业化;战争融资渠道网络化并且畅通无阻;阿拉伯国
际军团的情报搜集、侦察、战斗评估、战场选择、兵力配置、火力配系、战役战斗目的
、进入和撤出的设计、弹药补给和后勤支援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伊斯兰国际军团相当
于足球甲级队,任何低估他们的对手都将铸成大错。前苏联几乎动员了全部机动兵力和
后勤力量,在很丢脸的情况下,被迫全部撤出阿富汗;索马里军阀艾迪德在同美军作战
时,也打出了很高的城市游击战水平;阿尔及利亚游击队打败了法国精锐军团;埃及发
动了四次中东战争,终于收回了西奈半岛;叙利亚经过半个世纪的坚韧斗争,已接近收
回戈兰高地;巴勒斯坦人通过暴力与非暴力手段,重建了自己的国家;在波黑,在科索
沃、在菲律宾,都有穆斯林战士的身影。
  戈尔巴乔夫上台不久,1988年,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发生冲突,由此开始了绵延至
今的高加索流血动乱。最早的战争发生在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之间。两国之间一直有飞
地纠纷,阿塞拜疆境内有一块飞地纳格尔诺\卡拉巴赫,大部分居民是亚美尼亚人,以往
的岁月力到也相安无事。但仅仅是表面现象,亚美尼亚人多次提请莫斯科裁决,把纳卡
区正式划入亚美尼亚,并划出一条属于亚方的通道走廊,同母国连接起来。莫斯科根本
不重视这个问题,它以为四海一家,大家都是苏联公民,还强调什么民族性。1987年至
1988年间,亚方民众和知识分子三次到莫斯科请愿,感觉出戈氏软弱无能,真是回归的
天赐良机。1988年2月亚美尼亚人主导的议会和法院投票赞成把司法权交给亚美尼亚共和
国。亚族的行动激发了阿族的强烈反应,阿国开始驱逐亚族,亚国也还以牙眼驱逐阿族
人。在亚国领土上的阿族飞地纳希切万阿族人口居多,被迫大批迁往阿国。双方冲突中
出现流血,影响日益扩大,连氢弹之父萨哈罗夫也前往调解,甚至提出拿领土换飞地的
主张。有苏联在,双方动口不动手,但是底下厉兵抹马,积极备战。本来亚国正在支持
纳卡独立,12月7日发生了大地震,一时作罢。1989年9月阿国宣称有独立的权力;11月
格鲁吉亚宣布主权独立;1990年1月,巴库发生对亚族人的屠杀;一周后,苏军进攻巴库
,阿国威胁说如果48小时内不撤回,则将就独立举行全民公决;8月亚国选举了民族主义
分子当领导;9月,格国开始动荡,南奥塞蒂地区宣布从格国独立,格国否决,并且对之
进行经济封锁;同一时期,苏军陆续撤出东欧各卫星国,中亚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
存在了74年的苏联(从十月革命起)处于风雨飘摇之之中;1991年4月格鲁吉亚宣布独立;
八。一九事变后,叶利钦的俄罗斯取代了苏联,那个令人生畏的超级大国分崩离析。格
国是最后退出苏联的,但是它拒绝加入独联体,这种政治决定意味深长,它表明格国为
了抓住时机完全独立,宁可牺牲经济利益。
  这个决定把格鲁吉亚投入了血腥的内战之中。1991年夏天,格国立即分裂成几派:
先是当选总统加姆萨胡尔季阿实行独裁,风涌而起的反对派利用前苏联储存在高加索的
大量军火攻击总统,首都第比利斯几乎被打成废墟。谢瓦尔德纳泽从莫斯科回到故乡,
奔走于几派之间进行调停。他的奔驰防弹车多次遭到袭击,最后被炸得粉碎。格国在内
战中消耗得民穷财尽,南奥塞蒂独立问题也分散了它的大量精力;阿布哈兹民族问题几
乎要了格国的命。俄罗斯军队支持阿布哈兹人造反,并且打败了格国武装部队主力。19
93年9月,20万格鲁吉亚人和他们的军队被赶出阿布哈兹。已经逃亡的加姆萨胡尔季阿卷
土重来,迫使谢瓦尔德纳泽乞求俄罗斯的军事和政治支持。叶利钦开出了苛刻条件:加
入独联体;允许俄国驻军。俄国得到了它在格国想要的全部东西。格鲁吉亚人是聪明的
、现实的,他们明白内战及其结果只能使格族人分裂和衰弱,其他国家民族火中取栗。
事实上,格国在内战里经济崩溃大失血,当和平到来时,它的GDP只剩原来的四分之一,
在1994年以后的高加索政治军事变局中,格鲁吉亚已被打出局外。这一点非常重要:只
有格国保持中立,俄罗斯才能腾出手来,集中力量应付其他麻烦,俄国历史上一直就用
这种方法。
  最终,格鲁吉亚不锝不忍受俄军在它的领土上占有四个重要的军事基地,即瓦济阿
尼、古达乌塔、阿哈尔卡拉基和巴统。根据格俄协议:瓦济阿尼和古达乌塔将于2001年
7月1日解散;另二个基地的命运还在继续谈判。在阿布哈兹,驻有一支1800人的俄军“
维和部队”,显然,它既威摄住了格鲁吉亚,又把阿布哈兹钠入俄罗斯的管辖圈内阿布
哈兹是打开格鲁吉亚的钥匙,格鲁吉亚是打开高加索的钥匙,这二把钥匙都捏在俄国人
手里。
  高加索战争给我们一个启示;一个小民族,不管他的战斗力多么强,在同大国的持
久战中(大国必须有意志打持久战)往往处在不利的地位。有尤其当它单独作战时就更是
如此。
  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之间的战争血腥而残酷,把两国搞得元气大伤。纳卡地区的亚
族武装由于身处险境而异常能战斗,1991/1992年间,多次打败阿国派来平叛的军队,甚
至开辟了通往亚美尼亚的后勤走廊。阿国虽然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作后盾,却在军事斗争
中一再失利,政府因此多次改组,领导人也频频更换。除领土争端外,宗教信仰也是冲
突之源,阿国信仰伊斯兰教;亚国信基督教的东正教。纳卡州地处山区,易守难攻;穆
斯林军队在组织大规模地面进攻的战役水平上,低于防御作战、内战和恐怖行动;亚美
尼亚是一个能人辈出的民族,上千年间,以出能工巧匠闻名。苏联的一些杰出兵器设计
师,如米格飞机设计局的米高扬就是亚美尼亚人。因此,虽然亚国没有出海口,四周全
是异邦异教(土耳其属伊斯兰逊尼派;伊朗属伊斯兰什叶派;格鲁吉亚虽然信东正教,但
是军火早已在内战中打光,经济也凋败不堪。),又逢千年一遇的大地震,却打出了很高
的作战水平。亚国民众和政府异常团结,经济恢复也较快。阿亚两国两族虽然互相仇恨
,无奈国力民心都不支持长期战争,只得喘一口气,从长计议。
  轮到了车臣
  车臣的叛逆由来已久。自从苏联解体之日,就是车臣宣布独立之时。生于1944年的
原苏联空军中将德左卡尔。杜达耶夫,在1990年就当选为非官方的车臣人代会主席。8。
19事件后,他立即宣布独立。独立的车臣与其他独联体国家有所不同,它从里到外都是
一个新国家。格罗兹尼地区有大量石油,车臣人口仅30万,它又地处高加索东西南北铁
路公路要冲,里海输油管线和高加索输油管都通过车臣,因此它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车臣的要害还在于:如果它成为一个对俄罗斯心怀敌意的穆斯林国家,将对高加索各民
族和中亚地区诸国产生极大的影响。放纵甚至放弃车臣,将立即牵及相邻的达吉斯坦。
达吉斯坦位于里海之滨,其北部一马平川直到伏尔加河入海口,无险可守。伏尔加河素
被俄罗斯人称为母亲河,流域遍及俄国四分之一的地区,俄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群都在
伏尔加河流域。其下游的伏尔加格勒旧称察里津,接近著名的金帐汗国首都萨莱,历来
为战略要地。2000年6月,伏尔加格勒的14名俄军士兵被炸身亡,说明车臣武装分子早钉
上了那里。内战时期,红军在此地击败邓尼金匪帮,一举平定里海沿岸和高加索;二战
时,斯大林格勒(即伏尔加格勒)保卫战成为整个战争的转折点。俄国人决不会放弃达吉
斯坦。1999年秋,车臣武装进入达吉斯坦,面对达吉斯坦的战火,普京代总统立即作出
反应,先是介入达吉斯坦战争。当问题无法解决时,采用围魏救赵之策,10月1日,断然
挥兵打入车臣。
  车臣西部为奥塞蒂,也是重山峻岭,山区部落民强悍,如果与车臣结盟,并联合巴
尔卡尔等北高加索民族对抗俄国,那么,自乌克兰独立后,俄罗斯仅剩的一段黑海海岸
(大约300千米)将受到严重威胁。完全可以理解,俄军为什么要支持阿布哈兹打败格鲁吉
亚,就是为了控制格国北方阿布哈兹的200千米海岸,既延长了俄国的黑海海岸,又保障
了它的安全。自1700年彼得大帝出兵强夺俄国的温水海洋出海口以来,地处严寒的俄国
为了温水海洋之梦不知花了多少代价,流了多少鲜血,它决不能接受失去黑海海岸的现
实。
  为了黑海,为了高加索,为了伏尔加河,为了俄军的荣誉,为了挽回俄罗斯失去的
大国地位,为了使俄国不再滑向深渊,也为了普京的个人前途,继叶利钦之后,新的总
统又把他的祖国投入了车臣的冒险。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bbs.ndc.neu.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6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