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让我欢喜让我忧), 信区: Green
标  题: 新中国空军实战录:朝鲜.空战战术对抗(多图)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Jan 31 21:15:16 2004), 站内信件

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01/20/040120f861.jpg

F-86战斗机

铁拳巧破敌“口袋” 

  1953年初,侵朝美国空军为了阻止志愿军地面部队调整部署和运输物资,制定了一个
所谓“对铁路目标进行一系列短促猛烈的突击”的计划。其内容是,集中大部分轰炸机和
战斗轰炸机重点轰炸大宁江、清川江的主要桥梁。在战术上,他们采取了一种“口袋”战
术,就是采用混合大机群的方式,派出一小部分兵力佯动,把大批飞机分成左、中、右路
,待我机进入他们布置的“口袋”中后,从侧翼两路包抄堵截,并力图封锁志愿军一线基
地,其战斗轰炸机距歼击机100公里左右跟进,伺机窜过清川江袭击地面目标。 

  1月15日上午9时许,中朝空联司发出通报:在龟城西北地区上空,发现敌F-86机3批
72架,掩护冲击机(强击机),企图轰炸破坏我交通干线。伺时命令志愿军空军第12师起
飞一个团迎敌。 

  34团团长郑长华受命带领16架战鹰,腾空而起,直插战区。 

  敌72架飞机分西、中、东三路,象张开的大口袋一样,黑压压的,颇有气势。 

  “162号,敌人使用‘口袋’战术,坚决击败它!”地面指挥员下达着战斗决心和命令
。 

  “明白,坚决完成任务!”郑长华坚定地回答。 

  对付敌人的“口袋”战术,34团已不是第一次了。他们大胆革新作战初期采用的“一
字队形”,研究提出的“菱形”、“蛇形”队形,在破敌人的这种战术上已收到了明显的
成效:所谓“不可战胜”的敌F—86“佩刀”式飞机连连落地。三个月的时间,敌机就被击
落、击伤30多架。 

  今天,郑长华率领的16架飞机,分4个中队,又按“蛇形”队形摆开:4机为一个中队
,每4机为“品字”加1,即现在说的“楔形”队。每4机组间距离800~1000米,后4机高于
前4机400—600米。飞在全团机群最前面的,当然又是敢打猛冲的1中队,也叫“尖刀”中
队;飞在全团最后的,是被战友们称作“长空铁墙”的掩护中队——4中队;团长郑长华位
于编队左侧的3中队。 

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01/20/040120mig1.jpg

米格机

  无线电里首先传来“尖刀”中队的报告:“左侧方发现敌机2架,斜对头飞来”;“右
前下方有2架敌机”;1中队长阎其维也报告:“右前方有敌F-86两架,向我编队后方飞去
。” 

  2中队也报告发现的敌情。同时,带队长机郑长华也发现前下方有敌F—86机4架,经编
队下方向西南海面飞去。 

  但郑长华却根据敌机多批连续出动的规律断定,虽然各方向都发现了敌机,但比起地
面指挥所的通报来,这还是极少部分,大批量的敌机还在后头。如果攻击了敌人的这少数
先头部队,我编队必为敌后续主力所袭击。他沉着地大声命令:“注意队形,继续前进!
”“不要管,打后面的!” 

  地面指挥所的标图板上,代表我机编队的红色箭头已经插到了敌人的“口袋”中了。
突然,传来了空中指挥员郑长华的声音:“4中队掩护,1、2、3中队按原计划向敌猛攻!
” 

  “好,做得对!”地面指挥所里的人们都点头称赞。 

  顿时,16架战鹰犹如16支银光闪闪的利箭,4支一组,向左、右、前、上四个方向射去
,立即把美机F—86排列的“口袋”队形,撕开了4道口子。 

  当4中队听到空中指挥员的命令后,4架飞机猛然一个急跃升,上升到14000米高空,然
后排成密集的纯楔形队。 

  他们一面搜索周围的空域,一面俯瞰着其它中队的作战情景,随时准备冲向敌阵,支
援战友。 

  郑长华率须12架飞机,以4架为1队,从三个方向向敌“口袋”队形两侧边沿上左右穿
插,上下翻滚。他们始终保持在一个空域,既不被敌机诱饵而迷惑,也不因追赶逃敌而恋
战。70多架敌机组成的“口袋”队形被冲撞得到处是裂开了口的窟窿,各队、长僚机之间
完全失去了联系。 

  这时,我们的12架战鹰又迅速列成“蛇形”队形,开始分别攻击敌机。只见空中白色
烟球交织,红色曳光弹来回穿梭,炮弹撕裂着空气,尖锐地呼啸着,无线电里不时传出“
揍掉了!”“我又干掉1架!”的欢呼声。

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01/20/040120mig.jpg

空战(后面的是MIG-15)

  片刻,标图板上又出现了两条粗粗的蓝色箭头,从西、南两个方向向我机群合拢。敌
人摆出紧收“口袋”的架势。 

  地面的同志们正为勇士们的安全担心。突然,无线电里传来郑长华果断的声音;“爬
高到13000米返航!” 

  标图板上,敌人的“口袋”收拢了。但他们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我34团在此次空战
中,又击落击伤敌机3架。我机无一损失。 

  这个团在整个抗美援朝中,按击落数计算,我与敌之损失比为1:3.6。她以勇猛顽强
、机智善战而著称,正像中朝人民联合空军司令员聂凤智称赞的:“像一只有力的铁拳,
只要把它伸出去,就一定会把敌人打痛的。” 

勇破“拉弗伯雷圆圈” 

  志愿军空军在组织部队坚决反击美空军大机群的同时,为钳制和消耗美空军的兵力,
还乘大机群活动的间隙,以小编队多批连续出动的方法,远程奔袭在镇南浦和大同江口一
带的美机小机群,从中自己也受到了锻炼。1953年2月17日,志愿军空军第17师出动的一个
小编队,创造了4机打破敌5架飞机“拉弗伯雷圆圈”阵,击落敌机3架的成功战例。 

  “拉弗伯雷圆圈”阵即通常说的“大圆圈编队”。它创始于1916年的德国空军,当时
是一种大规模的战斗机编队。这种编队既有较为严密的防御能力,又有一定的反击能力。
 

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01/20/040120f4U1.jpg

F4U战斗机

  1916年9月17日,德国飞行员波尔克上尉,率领了第一个这样的“大圆圈编队”越过协
约国战线,首次空战就取得了击落英国飞机6架而自己无一损伤的赫赫战果。德国的这种编
队战术使英国和法国大伤脑筋。后来法国人拉弗伯雷对“大圆圈编队”又作了改进,使参
加编队的飞机不但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飞行,而且还可绕圆圈盘旋爬高,取得高度优势,
以便伺机反攻。这种空战战术,当时西方国家称之为“拉弗伯雷圆圈”。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英国和日本空军都曾运用过这种方法。在朝鲜战场上,美机在与志愿军歼击机对抗
时也常利用其飞机速度小,转弯性能好的长处,在不能直线逃跑的情况下,采取这一战术
。 

  这天下午近3点40分,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指挥所发现6架敌F4U机在镇南浦及大同江口
一带盘旋。照往日的规律敌机该归巢了。 

  不能放走他们!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指挥所当即命令已经起飞去清川江口进行照相侦
察训练的17师一个中队去打击这批敌机,同时令另一中队支援。 

  “支援”中队呼啸着腾空而起。至铁山半岛南岸,支援中队从无线电中听到“攻击”
中队已投入战斗,长机估计敌机很可能向椒岛方向逃窜,故改变航向直奔大同江口拦截敌
机的退路。果不出所料,在大同江口堵住了在逃的5架敌F4U机(一架已被“攻击”中队击
落)。只见这5架敌机绕成一个大圆圈,各单机相距300米,圆阵直径约500—80O米,各机
首尾相顾。整个圆阵朝太阳光方向高,背太阳光方向低,成一斜平面螺旋移动,逐渐降低
高度,向椒岛方向退却。 

  49团的4架飞机,带队长机余开良为1号机,其僚机陈太渠为2号机,另一组长机耿东清
为3号机,其僚机李春梦,即为4号机。3号机首先发现敌机,经带队长机允许后,先投入诱
导攻击。他瞅准敌圆阵左侧的1号敌机,距离敌机800米时迎头开炮,正当他攻击时,圆圈
左侧的另一敌机一扭机头,企图向我3号机攻击,我4号机迅即开炮,将敌机驱逐。中队长
机率僚机陈太渠,随3号机左转弯攻击,他从敌圆圈阵的右侧进入,咬住右侧敌3号机,距
敌80米时开炮,刹时,敌机以小转弯向内侧脱离,没打着敌机,却被敌4号机咬尾。陈太渠
高喊:“拉起来,敌人向你攻击了!”带队长机余开良急忙向右侧上方拉起,才脱险。第
一次三人开炮攻击,均未击落敌机。因为敌机圆圈阵有其独到之处。一、当我机攻击敌圆
圈阵中前面一架敌机时,后面一架敌机便乘机射击支援,射击后仍回到圆圈弧线上,尽可
能保持其圆阵不被我机打乱,以便相互掩护、支援。二、敌在遭到我机攻击时,在圆圈阵
的基础上,非常容易用剧烈的内侧小转弯摆脱攻击,使我机难以瞄准。 

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01/20/040120f4U2.jpg

F4U战斗机

  再攻!谁也没机械地等待带队长机命令,不约而同地向敌机展开了第二次、第三次攻
击。我3号机第二次攻击,仍打敌圆圈阵左侧的一架,一炮把敌1号机击落。我4号机掩护3
号机脱险后,虽与长机失去了目视联络,但没有退出战斗。他发现敌圆圈右侧一架敌机,
正处在自己开炮的最佳距离和角度,便当机立断,将敌机击落于大同江口。5架敌机,倾刻
之间被打下两架,剩下的3架,再也没有心思回到圆圈弧线上去保持什么圆阵了,夹着尾巴
,各自逃命。我2号机陈太渠在掩护长机攻击中,发现左前方两架敌机慌慌张张地逃窜。瞧
他们顾头不顾尾的狼狈样儿,陈太渠差点儿没乐出声儿来。撞到老子怀里来啦!他开炮一
攻,敌机又使出急转弯的“绝招”,迎面飞来,企图逃到陈太渠的机腹下,避开攻击。陈
太渠见势,迅速驾机与敌机拉成水平。哪里逃?!说时迟,那时快,从距敌机800米至170
米的距离内,陈太渠咬着牙,一口气连续开炮,亲眼看着敌机翼冒着黑烟,掉在大同江口
。 

  整个空战6分钟。我志愿军编队无一损伤,胜利返航。但他们却为这次战斗没有将敌机
全歼而惋惜。因为在这次出动前地面准备时,没有考虑到敌机使用圆圈阵,所以第一次攻
击没成,失掉战机,逃走了一架敌机。当人们向他们祝贺胜利时,他们在研究着下次战斗
中如何一次将敌阵攻破获得全胜的方案。(千龙军事连载系列。 所有文章转载自《一代天
骄-新中国空军实战录》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黄裕冲)) 
--

  老鼠怕猫?
    那是谣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21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