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itqiqi (祺祺^_^), 信区: Green
标  题: 影响世界的100次战争---朝鲜战争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7月29日21:16:44 星期二), 站内信件

  美国“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进行的一场错误的战争” 

  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规模最大的局部战争之一。这场战争起初是一场内战,
由于以美国为首的10多个国家的军事干预而演变成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国际战争。为了支
援朝鲜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保卫祖国的安全,中国政府和人民派出志愿军进入朝鲜,同朝
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最终赢得了朝鲜战争的伟大胜利。 

  朝鲜是东北亚的一个半岛国家,面积22多平方公里。 

  1910年,朝鲜为日本侵占,并成为其侵略中国的跳板。为了反对日本的侵略,中朝人
民在各自国家进行了长期不屈不挠的斗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朝鲜人民的斗争成了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二战中,美、苏、英等国曾多次讨论过战后恢复朝鲜统一与独立
的问题。1945年8月,美国提议以北纬38°线为界,由美、苏分别在朝鲜南、北部接受日本
投降,得到苏联同意。8月,苏军和朝鲜人民军解放了“三八线”以北地区。9月,美军在
仁川登陆,控制了“三八线”以南地区。 

  1945年12月,苏、美、英莫斯科外长会议达成一项关于在朝鲜建立临时政府的协议。
由于苏美意见对立,会后两国围绕建立什么样的临时政府展开了尖锐斗争。1948年8月,南
朝鲜通过“单独选举”,成立了以李承晚为总统的大韩民国政府,并扬言以武力统一朝鲜
。同月,朝鲜劳动党领导朝鲜民主爱国力量进行民主选举,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
国,9月任命金日成为内阁首相。南北朝鲜分别成立政府后,双方斗争日益尖锐,仅1949年
,“三八线”上的武装冲突就超过千次。1950年6月25日,朝鲜南北之间终于爆发大规模内
战。 

  朝鲜内战爆发后,朝鲜人民军用两个多月时间连续进行了5次进攻战役,即汉城战役、
水原战役、大田战役、洛东江战役、釜山战役,逐步将战线推向朝鲜南部。美国总统杜鲁
门在朝鲜内战爆发第三天即决定公开插手战争,命令麦克阿瑟使用海、空军全力支持南朝
鲜军队作战。面对强敌,朝鲜人民军表现出了很强的战斗力,至第四次战役已解放南朝鲜
五分之四以上的土地,并将美军和南朝鲜军压在面积不足朝鲜面积二十分之一的大丘、浦
项、釜山三角地区。 

  第四次战役后,美军得到了很大加强,并完全取得了制空权和制海权。在后方供应困
难,并且存在美军于后方登陆的危险的情况下,朝鲜人民军为夺取最终胜利,发起了第五
次战役,结果虽突破了敌部分地区的前沿防御,但未能扩张战果。9月10日,美军和南朝鲜
军转入反攻。9月15日,美军开始在仁川登陆,并在全线发起总攻。朝鲜人民军主力被隔断
,腹背受敌,粮少弹缺,经顽强抵抗被迫逐步撤向“三八线”附近。在这种情况下,美国
决心进一步扩大战争。10月1日,麦克阿瑟下令美军和南朝鲜军越过“三八线”向北进攻,
并企图于感恩节(11月23日)前占领北朝鲜全境,全歼朝鲜人民军。至此,朝鲜民主主义
人民共和国已处于万分危急之中。 

  早在1950年7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就代表中国政府声
明,联合国安理会于6月27日在美国政府指使和操纵下通过的关于要求联合国会员国协助南
朝鲜当局的决议,违反了联合国宪章的原则,是非法的。 

  9月30日,针对美国近一步扩大侵略战争的企图,中国政府又发出严重警告:“中国人
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咯,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1
0月上旬,中国政府根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和朝鲜局势的发展,作出了抗美援
朝的战略决策。10月8日,毛泽东命令将东北边防军改组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命彭德怀为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0月19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揭开了中国人
民抗美援朝的序幕。 

  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入朝部队共6个军、3个炮兵师、32万人。面对的敌人是以美军为
首的“联合国军”共42万人,其中越过“三八线”北进的部队为1个集团军部4个军10个师
另2个旅,共约20万人。入朝以后,志愿军抓住敌以为中国不会出兵朝鲜从而继续分兵冒进
的有利时机,改变原定先组织防御,待站稳脚跟再进行反攻的计划,采取在运动中各个歼
灭敌人的作战方针,毅然发起第一次战役,将冒进之敌击退至清川江以南地区,歼敌1.5
万,粉碎了美军于感恩节前结束朝鲜战争的企图。 

  第一次战役后,志愿军迅速撤回至清川江以南严密隐蔽起来。此时,美军虽已发现志
愿军参战,但仍错误判断参战兵力不大,于是重新调整部署,集中5个军21万人的兵力,沿
东西两线,于11月24日发起了所谓“圣诞节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志愿军采取“诱敌
深入,寻机各个歼敌”的方针,于11月7日开始实施第二次战役,给敌以出奇不意的打击,
至12月24日取得战役胜利。此役,中朝人民军队并歼敌3.6万余人,收复了平壤及“三八
线”以北广大地区,迫使美军和南朝鲜军转入防御,从而扭转了朝鲜战局。 

  第二次战役后,自1950年除夕至1951年6月10日,志愿军又相继进行了第三、第四和第
五次战役,最终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这5次战役,中朝人民军队共歼敌23万余人
,其中美军8.8万余人,粉碎了敌人灭亡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消灭朝鲜人民军的企
图。 

  经过五次战役的较量后,美军和南朝鲜军已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并且兵力不足的问题
已十分突出。对中朝人民军队来说,虽然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但双方力量对比尚未发生对
中朝人民军队方面绝对有利的转变。这主要是因为,尽管中朝人民军队在兵力上占有优势
,但在技术装备上仍处于绝对劣势,制空权和制海权完全掌握在敌军手中。因此,双方从1
951年6月开始转入阵地防御作战,朝鲜战争出现相持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和李承晚集团开始同中朝方面进行停战谈判。1951年7月10日,停
战谈判在开城举行。然而,美国和李承晚集团并不想公平合理地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在谈
判之初,他们即以其海、空优势要在陆地分界线上得到“补偿”为由,拒绝中朝人民军队
代表提出的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的合理建议,而提出将军事分界线划在中朝人民军
队后方,企图不战而攫取1.2万平方公里土地。在这一无理要求遭到拒绝后,他们又企图
以武力迫使中朝人民军队屈服。1951年8月中旬至10月下旬,“联合国军”发起夏季攻势和
秋季攻势,并于发动夏季攻势的同时,出动空军发动了以摧毁朝鲜北部铁路、公路,切断
中朝人民军队运输补给线为目的的“绞杀战”以及“细菌战”。对此,中朝人民军队组织
了夏秋季防御作战,加强了后方对空防御,建立了摧不垮打不烂的交通运输线,并出动空
军在清川江南北上空打击敌机,取得了反击作战的胜利。 

  从1952年春季起,中国人民志愿军贯彻“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方针,开始建立以
坑道为骨干、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以此为依托积极开展小部队战斗活动,在整个前沿开
展狙击活动,大量杀伤敌人,并为配合谈判而举行全线战术反击作战。 

  1952年10月8日,美军和南朝鲜军单方面宣布停战谈判无限期休会。为了改善防御态势
,以便在谈判中占据有利地位,于10月14日发动了以上甘岭地区志愿军阵地为主要进攻目
标的“金化攻势”。在历时43天的战役过程中,美方在志愿军阵地面积仅有3.7平方公里
的两个高地附近,先后投入兵力6万人,火炮320余门,坦克180余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
,投弹5000多枚,倾泻炮弹190余万发。山顶土石被打松1米多深,表面阵地全部被摧毁。
志愿军先后投入兵力4万人,火炮130余门。防守部队在缺粮、缺弹、缺水、缺氧等极端困
难的条件下,依托坑道,坚守阵地,打退了敌数百次冲击,歼敌2.5万余人,粉碎了敌人
的攻势。1953年4月26日,敌人又不得不回到谈判桌边来。 

  为了积极配合停战谈判,中朝人民军队从1953年5月中旬开始举行“战役性反击作战”
,先后对敌实施了3次进攻。 

  在第三次进攻中,志愿军以5个军编成3个作战集团,在金城以南上所里至北汉江之间
地区,向南朝鲜军队阵地实施主要突击,突破其4个师的坚固防御阵地,并先后击退“联合
国军”约8个师的大小反扑千余次,歼敌5万余人,收复土地180平方公里,促进了停战的最
终实现。在中朝人民军队的胜利面前,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终于向朝中方面作出了
实施停战协定的保证。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至此,朝鲜战争终以
中朝人民军队的胜利而告结束。 

  朝鲜战争历时3年零32天。战争中,中朝人民军队共毙伤俘敌军109.3万人,其中美军
约40万人,击落击伤敌机1.2万余架,击沉击伤敌舰艇257艘,缴获和摧毁各种火炮车辆10
万多件。中朝人民军队的胜利,粉碎了美国的战争计划,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也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为了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付出了重大牺牲,一大批中国人民
的优秀儿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中朝人民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世界殖民地、半殖民
地国家人民争取独立、和平、民主的正义斗争,使世界形势继续朝着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
展。 

--
    加油加油!        ●
\●/           ●  /■
 ▲      ﹤●∕     ﹤﹨
 ∥    ┬┬■┬┬┬┬┬┬
       ┼┼∥┼┼┼┼┼┼
http://lanxian.hit.edu.cn/luntan/upload/fyzw_20036181347.gif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50.20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9.47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