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tj (dudu), 信区: Green
标 题: 影响世界的100次战争25
发信站: 紫 丁 香 (Tue Feb 22 13:45:24 2000) WWW-POST
影响世界的100次战争
25 伊土战争
------------------------------------------------------------------------------
--
伊斯兰两雄争霸中东的百年“圣战”
伊土战争是奉逊尼派为国教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同以什叶派为国教的伊朗萨菲王朝
为争夺阿拉伯伊拉克、库尔德斯坦和外高加索,控制欧亚两洲间重要战略和贸易交通线
而进行的掠夺性战争。战争的结果未分胜负,两败俱伤,加速了西亚这一古代文明的衰
落,为西欧资本主义强国占领和奴役中近东创造了条件。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萨菲王朝的伊朗都信奉伊斯兰教,是中世纪西亚地区的两个大
帝国,但由于派别不同,争夺宗教统治权和争夺两河流域领土的斗争十分激烈。萨菲王
朝奉什叶派为国教,土耳其则信奉逊尼派。在土耳其帝国内部有许多什叶派教徒,萨菲
王朝利用自己的代理人在安纳托利亚四处活动,鼓动叛乱反对逊尼派奥斯曼人的统治,
对土耳其构成威胁。1513年,土耳其苏旦塞利姆一世残酷镇压了什叶派教徒的叛乱,屠
杀5万之众,并乘机对伊朗的萨菲王朝发动了战争。
伊土战争共分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从1514—1555年。
1514年8月23日,奥斯曼军队在查尔迪兰(南阿塞拜疆)与8万波斯骑兵展开决战。
土耳其部队不仅有步兵、骑兵,还有强大的炮兵,伊朗部队则主要是装备马刀和长矛的
骑兵。伊朗军队以逸待劳,但军事上不占优势。使用滑膛枪的土耳其耶尼切里兵团在大
炮配合下摧毁了伊军抵抗,击败了沙赫伊思迈尔一世,占领了伊朗首都大不里士。1515
年科奇希萨尔一战,伊朗军队再次败北,土耳其炮兵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到1516年,塞
利姆已占领了西亚美尼亚、库尔德斯坦和包括摩苏尔在内的北美索不达米亚。1516—
1517年,土耳其又占领了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希贾兹和阿尔及利亚部分
领土。1533年,苏莱曼一世在同奥地利签订和约使其北翼安全得到保障之后又对伊朗开
战。1536年,土耳其占领了格鲁吉亚西南的部分领土。这里是伊土两国争夺外高加索和
美索不达米亚统治地位的主要战场。伊朗军队有了自己的炮兵之后,双方的战争互有胜
负。1555年5月,两国在阿马西亚城缔结和约,伊朗保有所占外高加索领土,土耳其则
把阿拉伯伊拉克并入自己的版图。两国平分了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确认卡尔斯城区为
中立区。
伊土战争第二时期从1578年起,延续近半个世纪。土耳其乘伊朗萨菲王朝发生内部
争斗之机再次进攻伊朗。这一时期,奥斯曼帝国拥有克里木诸可汗强大军队的支持。
1578年,土军撕毁1555年和约,修复卡尔斯城,开进外高加索境内,并占领南格鲁吉亚
的部分土地。8月10日,伊朗沙赫军队在彻尔德尔附近被击溃,土军侵入东格鲁吉亚和
东亚美尼亚,尔后进入北阿塞拜疆并占领希尔万。1579年起,土军同克里木可汗军队
(10万人)联合作战,夺取整个阿塞拜疆和伊朗西部地区。但是在沙赫阿拔斯一世在位
期间(1587—1629年),伊朗东山再起,不仅收复了被土耳其侵占的西部领土,而且吞
并了一些新的领土如阿富汗等。由于忙于对乌兹别克封建主进行战争和镇压国内民众起
义,阿拔斯一世被迫于1590年3月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签订了屈辱性的《伊斯坦布尔和
约》。根据条约,伊朗几乎把整个外高加索和卢里斯坦、库尔德斯坦大部领土(伊朗西
北部)都割让给了奥斯曼帝国。
16、17世纪之交,阿拔斯一世进行了军事改革,组建了一支由火枪兵军(1.2万人)
和骑兵军(1万人)组成的常备军,成立炮兵教练场和炮兵部队。改革后的伊朗军队兵
力达12万人,其中常备军4.4万人,封建民军7.5万人。大力扩军之后,阿拔斯一世的
军队达到30万人。为准备对奥斯曼土耳其的战争,争取主动地位,伊朗还同土耳其的敌
人俄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602年,阿拔斯一反一个世纪以来的被动防御
地位,第一次主动对土耳其发动了战争。由于军队体制没有作出相应改革,土耳其面对
伊朗的攻势有些力不能支。1603—1604年,伊军在苏菲安附近的数次交战中打败了土军,
攻占并洗劫了大不里士、纳希切凡等城市,把30余万亚美尼亚人迁往伊朗境内。1602—
1612年的10年战争,伊朗大获全胜,1613年11月签订的《伊斯坦布尔和约》肯定了伊朗
的全部战果。
土耳其对该条约心怀不满,遂于1616年对伊朗采取报复行动,但在3年的战争中再
遭败绩,1618年的《萨拉卜和约》重申了《伊斯坦布尔和约》的内容。伊朗乘战争获胜
之机大大扩展了自己的领土,遂准备进行新的战争。1623年,伊朗军队入侵阿拉伯伊拉
克,引发了1623—1639年战争。阿拔斯一世趁伊拉克人民反对土耳其苏丹穆斯塔法一世
统治举行起义之机,兴兵攻占巴格达,继之占领了整个阿拉伯伊拉克。
17世纪前25年,阿拔斯一世对东格鲁吉亚进行了数次远征,遭到外高加索各族人民
的顽强抵抗。
苏丹穆斯塔法四世在位期间(1623—1640年),鉴于土耳其对欧洲的征战屡遭挫折,
因而致力于征服东方。1625年,土耳其占领了阿哈尔齐赫,从伊朗手中夺得了萨姆茨赫
—萨塔巴戈公国,并将它变为自己的一个省。土军还进犯了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占领
了北美索不达米亚和摩苏尔,但围攻巴格达9个月未能成功。1630年,土军转战外高加
索和伊朗西部,洗劫哈马丹城,全城居民均遭屠杀。1639年5月,伊土签订《席林堡
(佐哈布)条约》。伊土边界保持现状,但阿拉伯伊拉克划归土耳其。
伊土战争第三时期始于18世纪初,土耳其苏丹艾哈迈德又对伊朗发动战争。1723年
春,土军乘萨菲王朝崩溃之机侵入外高加索,相继占领第比利斯、整个东格鲁吉亚、东
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同时,土军还征服了伊朗西部的卢里斯坦省。土耳其的胜利直接
威胁到沙皇俄国在高加索的利益。彼得一世1722—1723年对波斯的远征和土耳其的军事
胜利,迫使伊朗沙赫塔赫马斯普二世同俄国签订1723年的《彼得堡条约》。1724年6月,
俄土《君士坦丁堡条约》在伊斯坦布尔签订。条约规定,1723年俄伊彼得堡条约列举的
里海沿岸所有地区转归俄国,外高加索其余地区、伊朗西部和克尔曼沙阿、哈马丹两城
转归土耳其。土耳其取得如此有利于自己的条约,主要是由于法国的支持。
土耳其强占大片领土后仍感不足,于是又在1725年进军伊朗东部并攻占加兹温。
1730年,伊朗的实权人物纳迪尔率军打败土军的进攻,并将其驱逐出哈马丹、克尔曼沙
阿和南阿塞拜疆。塔赫马斯普二世为提高个人声望,令纳迪尔镇压阿富汗阿布达利部族
霍拉桑起义,自己亲征土耳其,但在1731年的哈马丹城下一战被土军击败。1732年,他
被迫与土耳其签订和约,承认土侵占的阿拉斯河以北外高加索永久归属土耳其。1732年,
纳迪尔推翻塔赫马斯普二世,并同俄国签订《拉什特条约》(1732年),答应肃清外高
加索土军后把库拉河以北归还俄罗斯,以换回吉兰省。1735年6月,纳迪尔率7万大军在
卡尔斯城下打败了8万土军。1736年,纳迪尔即伊朗沙赫王位,着手改组军队,扩大军
队数量和改善装备,特别注重发展炮兵。他的军队近代化计划得到英法军事专家的帮助。
萨菲伊朗重新统一稳定之后,纳迪尔沙赫为夺回土耳其控制的阿拉伯伊拉克和外高加索,
于1743年对土再次发动战争。3年的伊土战争未分胜负。
16—18世纪的伊土战争除各族人民遭到大批屠杀外,任何一方均未获胜。战争阻碍
了两国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这些落后民族和多部族松散联合而成的封建国家的崩溃。
这场长达200余年的战争是伊斯兰教两大封建国家为争霸中东而进行的掠夺性战争,即
此在被征服的各族人民中间不断激起民族解放运动和反封建斗争,而双方又对这种矛盾
和斗争加以利用,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外高加索各族人民的命运中,伊土战争是他们
许多世纪的历史上苦难最深重的时期。伊朗和土耳其在血腥的战争中两败俱伤,日益沦
为正致力于在中近东建立霸权的英法两国的殖民地。
伊土战争时间虽长,但军事学术上却无甚发展。双方军队的主要类型是封建民军,
主要兵种是装备矛、盾、马刀、弓箭、短剑和火枪(16世纪末开始装备)的正规骑兵和
非正规骑兵,其中前者是军中的快速机动部队。从16世纪(土耳其)和17世纪(伊朗)
组建的常备步兵处于从属地位。但到17、18世纪,步兵的作用有所提高,这主要是由于
西欧经验的传入。步兵装备了射击武器(前装枪、火枪),并按正规军体制编成。炮兵
作为一个兵种在土耳其出现较早,它曾是奥斯曼土耳其向外扩张的有力武器。同时,纳
迪尔沙赫的军队中也有战象队,交战时用于突击敌战斗队形中央,减轻步兵压力。使用
射击武器之前,战役结局通常取决于大批骑兵的冲击和围歼,因为骑兵能突然而迅速地
攻击敌军。随着正规步兵和炮兵的出现,骑兵变成了战斗队形的主体。骑兵掩护侧翼安
全,并以骑兵冲击完成对敌突击。军队作战采用疏开队形,到17、18世纪则采用线式战
斗队形。对溃逃之敌一般不予追击。夺取要塞多靠长期围攻。军事学术在伊土战争中发
展迟缓,这是因为两国处于落后的封建社会而且正走下坡路,两国军队都有大量非正规
的、不同部族的封建步、骑兵民军,武器装备以冷兵器为主,五花八门,极不统一。
------------------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97.214.11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93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