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ds (北在哪?), 信区: Green
标 题: 86 莱特湾大海战
发信站: 大红花的国度 (Sun Jun 18 04:59:02 2000), 转信
“神风队”绝望的挣扎
莱特湾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日在菲律宾东部莱特湾及其附近海域进行的
一场大规模海上作战。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最后的决战阶段,太平洋战场的军事形势已经发生了
根本性的变化。在美军连续不断的打击下,日本在太平洋上苦心经营的外防御圈已经土
崩瓦解。马里亚纳海战,日军惨败。美军接连攻克了塞班岛、提尼安岛和关岛,使日本
的内防御圈中的关键链条被砸碎,从而进一步改变了美日双方的战略态势,美军已经掌
握了战略主动权。日本人在太平洋上的防御已岌岌可危。由于马里亚纳群岛的失守,在
日本国内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就连最顽固的战争狂也开始对前途产生了动摇。1944年7
月18日,东条政府垮台。日本海军在太平洋上的末日即将来临。
但日本军国主义者并不甘心就此灭亡。日本的战争机器尚未遭到致命的打击,海军
和陆军还具有一定的实力。犹如输红了眼的赌徒,日本一意孤行,顽固地推行战争政策
,
困兽犹斗。日本大本营重新调整了战略部署,以期血战到底。当时,对于日本的安全来
说,要想保卫日本本土,就必须首先固守菲律宾、台湾和琉球群岛,否则日本本土的防
卫将失去最后的屏障。为此,1944年7月21日,日本大本营发布了称为“捷号”作战的
防御计划,该项计划包含四种作战方案:保卫菲律宾为“捷一号”作战方案;保卫台湾
、
琉球群岛和日本本土南部为“捷二号”作战方案;保卫日本本土中部为“捷三号”作战
方案;保卫日本本土北部为“捷四号”作战方案。1944年8月初,日本大本营又进一步
明确了“捷一号”作战计划。计划包括陆海行动两个部分,其中海上军事行动是关键。
日本动用三支舰队参加海上行动。第一支是暂泊日本内海的小泽将军指挥下的第三舰队
,
拥有轻重型航空母舰4艘,另有2艘“战列航空母舰”,2艘重巡洋舰,21艘轻巡洋舰和
驱逐舰;第二支是暂泊新加坡附近林加锚地的栗田将军的第二舰队,这是作战计划中的
主力舰队,共拥有7艘战列舰,11艘重巡洋舰,22艘轻巡洋舰;第三支是志摩清英的第
五舰队,由3艘巡洋舰和7艘驱逐舰组成。此外,由大西·福留繁指挥的岸基飞机也将配
合栗田舰队作战。
1944年7月末,美国总统罗斯福亲赴珍珠港召见尼米兹和麦克阿瑟两位将军,确定
尽快发动菲律宾战役。并为此制定了收复菲律宾的作战计划。计划预定菲律宾战役分两
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美军首先攻占菲律宾外围的哈马赫拉岛、摩罗素岛、帛琉群岛
、
雅浦岛、塔劳群岛,然后占领棉兰老岛,并在岛上修筑海空军前进基地。在此之后,再
实施战役第二阶段,对菲律宾群岛发动总攻。1944年8月,在加罗林群岛战役中,美机
袭击了菲律宾沿海,发现日军防卫十分空虚,于是,美军决定跳过战役第一阶段,直接
对菲律宾实施登陆作战。
1944年10月17日,美军先头部队首先攻占了菲律宾东部莱特湾。为了支援、掩护后
续主力部队登陆,美军把中太平洋战区的第三舰队和西南太平洋战区的第七舰队全部集
中到了菲律宾东部海域,总兵力达12艘航空母舰,18艘护航航空母舰,12艘战列舰,20
艘巡洋舰和104艘驱逐舰,仅舰载飞机就有1280余架。美军自恃兵力雄厚,根本没有考
虑对参战兵力实施集中统一的指挥,也没有建立统一的指挥部,第三舰队和第七舰队仍
分属中太平洋战区和西南太平洋战区统辖。
美军先头部队在莱特湾小岛登陆后,日军大本营针对美军选择莱特湾作为登陆点,
对各舰队的任务进行了具体详细的规定:小泽舰队南下,在吕宋以北海面充当诱饵,引
诱美舰队远离登陆部队和舰只,为主力舰队制造战机;栗田舰队主力北上,取道圣贝纳
迪诺海峡,一旦美主力舰队离开莱特湾,便趁机长驱直入美军登陆滩头,扫荡美登陆舰
只和部队;
志摩的第五舰队也南下助战,取道苏里高海峡,与栗田舰队形成钳形攻击,直取莱
特湾。10月下旬,日本各支舰队按照计划同时向莱特湾进发。
日军的作战行动刚开始就受到挫折。10月23日拂晓,栗田率领的主力舰队在驶抵锡
布延海之前,竟意外地遭到美两艘潜艇的攻击。两艘重巡洋舰被击沉,一艘重巡洋舰严
重受损,只好在两艘驱逐舰的护航下返回文莱。被击沉的两艘重巡洋舰中,有一艘竟是
栗田将军的旗舰。出师不利,预示着日军此役必遭厄运。
10月24日上午,美军侦察机在锡布延海上空发现了正在海上航行的栗田舰队。美舰
载机旋即对之进行了5批轰炸。
下午3时许,栗田舰队的战列舰均中弹负伤。一艘重巡洋舰丧失作战能力,一艘超
级战列舰被击沉。遭此打击,栗田舰队只有改变航向,向后撤退。
日军栗田舰队从锡布延海上撤走后,中部战线暂时平静下来,而南方战线又爆发了
苏里高海战。苏里高海峡是连接莱特湾和保和海的通道,长30海里,宽10海里。海峡内
水流湍急,漩涡翻滚,两岸险峰陡峭,危壁兀立。美军在此埋伏了重兵。6艘战列舰、
33艘巡洋舰和驱逐舰、39条鱼雷快艇正严阵以待。10月25日凌晨2时,日军主力舰队所
属的西村舰队盲目大胆地驶入苏里高海峡,残酷的夜战瞬间爆发。美军的30余艘鱼雷快
艇对日舰队两边夹击,日驱逐舰2沉1伤。西村毫不畏惧,率领剩余舰只顽强北进。凌晨
3时38分,西村的旗舰被鱼雷击中,西村及旗舰上的全体官兵沉没于漆黑的苏里高海峡。
日舰群龙无首,乱作一团。慌乱中,日舰又被美军击沉一艘。西村舰队仅剩下受重创的
一艘战列舰及两艘驱逐舰得以乘乱逃跑。
在西村舰队后面跟进的志摩舰队,于西村死后1小时进入苏里高海峡。将近凌晨5时
,
志摩发现了美舰队以及受伤逃跑的日舰。美舰首先下手,日一巡洋舰受伤。志摩一见形
势不妙,急命各舰转舵,一边发射鱼雷,一边仓皇撤离。志摩旗舰慌不择路,与一受伤
日舰相撞受损。经此一战,日军从南部偷袭莱特湾的计划宣告破产。苏里高海战中,西
村舰队沉2艘战列舰、1艘巡洋舰和3艘驱逐舰,志摩舰队伤2艘巡洋舰,日军死亡5000余
人,美军仅沉1艘快艇,伤几艘驱逐舰,阵亡41人。
与南部编队日军的惨败相反,小泽将军指挥的北部编队却按照预先的计划,于24日
下午5时左右,吸引了美主力舰队上钩,从而解除了中部栗田舰队面临的被围歼的危险。
小泽舰队共有大型航空母舰1艘,轻型航空母舰3艘,航空战列舰2艘及其他舰只20余艘。
美军以为此是日本主力舰队,实际上,经过马里亚纳海战,日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已损
失殆尽,几乎失去了作战能力,所以只能充当“诱饵”了。10月25日上午,小泽舰队已
将美主力舰队吸引到距莱特湾数百海里之外。美舰载机对小泽舰队狂轰滥炸,击沉1艘
驱逐舰,轰炸了两艘轻型航空母舰,并对一艘大型航母发射了鱼雷。致使一艘轻型航母
沉没。下午,美机发动了更为猛烈的轰炸,那些因受伤而行动迟缓、又缺乏防护能力的
航空母舰,完全成了漂浮于海面上的“靶子”。日本北部编队中的所有航母,顷刻间全
部被美机击沉。但小泽将军仍出色地完成了诱敌任务,不仅使栗田舰队免遭全军覆灭的
下场,而且也使自己率领的“自杀部队”中的大部分舰只免遭厄运,取得了出乎意料的
成功。
正是在小泽舰队的策应下,栗田舰队死里逃生。惊魂初定,栗田决定按照原计划,
率领舰队乘着夜色重返锡布延海。
在圣贝纳迪诺海峡,他没有碰上任何美军舰队。栗田欣喜若狂,立即率舰队穿峡而
过,直扑莱特湾。然而,由于小泽与栗田之间的无线电通信联系中断,栗田顾忌到美主
力舰队就在附近,不敢贸然对莱特湾发动攻击。尽管莱特湾内的美军登陆部队已处于日
舰炮有效射程之内,但是,栗田舰队并未实施突击,以致坐失良机。10月25日拂晓,栗
田舰队在太平洋上与美军一航母编队遭遇,栗田及其参谋们误以为这就是美主力舰队,
于是展开了世界海战史上罕见的海上追击战。在这场追击战中,美一艘航空母舰、3艘
驱逐舰被击沉,另外2艘驱逐舰受伤。日军4艘重巡洋舰被击沉。由于在追击战中,栗田
舰队已相当分散,难以形成整体作战力量。于是栗田电令所属舰只撤出战斗,未能对仅
在数十海里外的莱特湾发起攻击,又一次错过了歼敌的绝好机会。
栗田收拢本舰队的舰只后,便思考下一步的作战行动。栗田判断,美军登陆部队已
多次接到警报,可能已撤离莱特湾;
美主力舰队已从各个方向向他的舰队包抄过来。在此情况下,莱特湾与其说是一个
应该去捕捉战机的地方,不如说是一个死亡陷阱。于是栗田决定放弃进攻莱特湾,转向
外海与敌进行一次拼死决战。然而经过半天搜索,栗田连美国航空母舰编队的影子也未
发现。这时,日驱逐舰的燃料已所剩不多,舰队与海上和空中的敌人连续奋战了3天,
已经疲惫不堪。在这种情况下,栗田决定返回基地。当晚9时30分,栗田舰队进入圣贝
纳迪诺海峡,并以最大航速连夜横渡锡布延海。此时,美主力舰队如梦初醒,全舰队向
南疾驶,企图追上并击败日主力舰队,然而,除击沉几艘掉队的小型舰只外,美军也未
能如愿。受到沉重打击的栗田舰队,仅剩下4艘战列舰、2艘重巡洋舰、1艘轻巡洋舰和7
艘驱逐舰,逃脱了美舰队的追击。至此,历时4天的莱特湾海战结束。
莱特湾海战,尽管规模颇大,但在作战方法上并没有什么值得夸耀之处,实际上是
一场海上混战。不过,通过这次海战,日本帝国海军就不再是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了,
美国海军则控制了太平洋。
值得一提的是,莱特湾海战首开有组织的自杀飞机的恶端。在25日和26日两天的海
战中,日本人的“神风特攻队”对美舰实施了自杀性攻击。共击沉1艘护航航空母舰,
重创4艘,轻伤1艘。自杀飞机作为一种绝望的进攻方式,曾一度使美海军陷入危险的处
境之中,然而,它却挽救不了日本法西斯必然灭亡的命运。
--
你的故事有我愿意倾听:name_t@yahoo.com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map.bbs@bbs.fudan.ed]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1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