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ippen (single形象代表,以信立爱), 信区: Green
标  题: 中国古代重骑兵的两个高潮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Jan 17 16:26:56 2003) , 转信



中国重骑兵的历史,要比我们平时认为的复杂一些
敝人初步认为,总体上经历了两个发展高潮,
第一个高潮是南北朝时期的北方重骑兵
隋唐,尤其是唐朝强盛时期,反而是中原轻骑兵的辉煌时期,重骑兵有所衰落
然后
第二个高潮是宋朝时期宋辽金夏战争中的重骑兵
重骑兵的发展离不开两个因素:
一个是本国在战马、制甲、兵器冶炼技术,或者说是国力达到一定程度,
才有可能为重骑兵的出现和大规模装备准备好客观条件。
二个,是看本国的对手的情况,到底适不适合大规模运用重骑兵,
是否能够做到以重骑兵之长克敌之短,即重骑兵的使用的必要性。

在这种前提下,再看中国古代的重骑兵发展,就大概清洗一点了
在东汉以前,主要是第一个条件不成熟,轻骑兵都成问题
重骑兵所需要的战马、装具更成问题,重骑兵的大规模出现还有问题
不过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出现
至少在曹操和袁绍的官渡之战中,就记载了袁绍一方就有
超过数百的甲骑。
曹操《军策令》说:“袁本初铠万领,吾大铠二十领。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


而且根据当时的出土文物和绘画记载
就可以看到重甲加身的重骑兵。
在日本出土了日本的战马整体铸造的面甲的实物,
据考证就是这个时期从大陆传过去的

而到了东晋以后,南北朝混战时期
北方几个少数民族政权,一方面经济、冶铁都发展到了一个程度
另一方面本来就擅长骑射,出产优质战马
于是在南北朝时期的北方军队中,大规模出现了重骑兵
在很多当时的绘画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马骑具装,手持长矛的北方重骑兵形象
马甲的构成也基本定型,可以参考前面我扫的中国古代盔甲一文

在我们看到的当时的北方战史中,可以看到很多大规模的骑兵作战记载
其中就有大量使用的重骑兵。
主要利用其重甲保护,强大的冲击力和威慑力,进行重点方向上对敌轻装部队的冲击
(可以想象一下“勇敢的心”中,英军的长矛骑兵冲锋的场景,若不是有备而来的对手

绝对会被这种气势所震撼和压倒)
另外,也有时候起到吸引敌方注意力和兵力,配合本军机动部队的迂回和侧翼攻击
(这有点像二战苏军坦克冲锋时,让皮厚的斯大林2打头阵吸引德军火力,呵呵)

到了隋唐,隋朝时间太短,看不出什么来
但是到了唐朝,尤其是唐朝对外征战频繁期间,重骑兵的发展反而走到了低谷
因为此时,作为一个兵员充足,靠出色的战略和战术取胜的军事大国来说
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把重骑兵作为帝国骑兵的主力
同时随着这么多年的战争,也认识到了重骑兵的各种弱点
机动灵活,代价小,死得快但是补充也快的轻骑兵受到了帝国的重视
注意,和那些小国不同,小国人少怕损失,就会用技术、装甲等其他手段来保护士兵
而国力雄厚的大国,往往把重点放到战略、战术上,不在乎死人,所以不重视装甲和技


在纵横天下的各种大规模长距离作战中,也体现了轻骑兵的优势
看看赫赫有名的“昭陵六骏”——这些唐朝最具代表性的战马
都是轻装打扮,而不像南北朝时期的君王将领的战马的重甲形象了
唐朝的重装骑兵,可能更多见于仪仗的场合了
“太宗亲率甲骑万人,光彩耀目”(见《唐实录》)
虽说,此时的中原帝国,没有大规模装备重骑兵,
但是并不意味着不知道如何对付敌人的重骑兵
他们已经在不断的对外战争中
摸索出了利用自己的轻装部队对付对方重装骑兵的一整套战术。

于是,到了宋辽金夏时期
这个时候,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中原帝国已经在认清重骑兵的缺点,以及其他因素的情况下
放弃了重骑兵
而周边的辽金夏正好发展到了一定程度
具备了大规模组建重骑兵的物质条件
同时,看中原帝国,此时比较弱,对如何防范重骑兵冲锋有点找不着门
于是,重骑兵投入使用的必要性也似乎具备了
第二个重骑兵的发展高潮来临了,只不过是周边国家的重骑兵围攻中原帝国的轻步兵而


于是出现了什么铁浮屠,连环马等等从重骑兵衍生出来的冬冬
无论是西夏装备冷锻甲胄的重骑兵,还是辽国的重骑兵,还是金军
都让习惯了绵甲甚至纸甲的宋军吃亏不以
但是这也不好说,主要是当时宋军已经发展到了大规模使用火器的地步
甲胄发展上也开始往防火器的方向上转变,毕竟绵甲防火器弹丸的水平还是很高的
结果突然帝国边疆冒出一帮就用冷兵器的古董重骑兵,
一时让宋军找不着北,
再加上朱头皇帝当初定下的每战的阵图计划必须万水千山报请中央审批的制度
让宋军吃了不少亏
但是中原帝国毕竟是在重骑兵方面有经验DI,也是有这个本钱DI
第一反应就是重甲竞赛,
为了与西夏、辽,金的重甲骑兵抗衡,宋军除制作了祥符钢铁锁子甲和黑漆吸
水山字铁甲外,还推广重甲的使用。
重骑兵的马甲,也进行了大全装和小全装的划分,
大全装:马头的面帘,颈部的鸡项,马身上的甲身,胸前的荡胸,马屁股的搭后
连成一片,密不透风,一点都不比西方重甲骑兵逊色
小全装:包括甲身,搭尾、了项,鸡项、面子、秋?(左铁右或)六个部
分。
并且在实战中总结出,小全装比大全装更适用。
光马上骑兵,全装共四十五斤至五十斤止”,每副用甲叶一千八百二十五片。
如果算上更复杂的马甲,估计总重200斤都打不住
呵呵

除了硬碰硬,中原帝国毕竟早在几百年前就总结出了轻装步兵打重甲骑兵的战法
动动脑子,不硬拼,也出了不少步兵打甲骑的战例。
除了根据重甲骑兵的弱点,在地形、阵型、天时等方面下功夫以外
还注意发扬防御的特点,火器、其他冷兵器上的长处。
即使是在一马平川的平原上的步兵,也有有趣的打法。
一般如果探得敌军重骑兵将至,马上全军找一树林,看树枝树杈
每人一个,学名曰“鹿角”
敌骑兵至,步卒皆弃鹿角与阵前
前排持盾,中间拒马枪,后排弓弩伺候
敌军马匹遇鹿角阵,不得过,只能下马清除
然后宋军万箭齐发,敌人马皆呈刺猬状
想冲右冲不进来,想放弓箭掩护清障,可骑兵的小弓箭不是宋军强弩的对手
下马步战,则骑兵优势尽丧,不一定是宋军步兵的对手
呵呵,在指挥得当的情况下,宋军的轻装步兵创造过不少击败敌重骑兵的例子。
这样的情况多了
周边国家也看出了重骑兵的弱点,也开始减少重骑兵,而增大廉价灵活的轻骑兵的比例

甚至有起到了金攻南宋时期
干脆轻骑兵也无法在南方山岳水网地带展开,
很多地方,就开始和宋军拼步兵了,重甲步兵的干活
到了蒙古骑兵时期
总所周知,蒙古骑兵以轻骑兵为主
其实也有一些重甲的骑兵
至少从当时的绘画上看,骑兵本身甲胄齐全
但是马甲就少多了。这种蒙古骑兵中的相对“重骑兵”
一般用于打开突破口,对那些防范重骑兵冲击较弱的对手进行正面突破。

不过可以看出,经过了宋辽金夏的第二次中国古代重骑兵高潮
到了元代以后,重骑兵基本上都走下坡路了
蒙古骑兵、后金铁骑,主要都是轻骑兵
没有再给战马穿马甲的了
然后,就是火器时代的来临
然后,中国古代重骑兵成为历史了。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61.158.105.11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92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