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jliu (秋天的萝卜), 信区: Green
标  题: 特战讲座(13)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Mar 12 13:57:02 2004), 站内信件

第四篇:高级篇(4)
特种技艺之爆破(诡雷、陷阱部份) 发展与沿革
    在前面的讲次中,我们曾经提及最好的猎人通常也会是最好的尖兵,而同样的,最

好的猎人也几乎都是最好的诡雷/陷阱装设高手,因为与捕捉动物的陷阱比起来是差不多

的,只是尺寸有些有些改变,而由于人类的进化,反而使嗅觉、听觉与视觉严重的退化

,因此安装猎人的陷阱,往往比猎野兽的陷阱再简单一些,因此从此角度而言,动物并

非完全的不如人类,至少不会自相残杀,而理由却往往可笑的很,人类,是否真的能自

称是万物之灵,有时还真有疑问哩!
    随着人类自以为的文明发展,战争形态也不断的改变与进步,说穿了,就是大规模

残杀同类的技术与装备愈来愈好,猛兽的攻击,能杀死对方恐怕就已竭尽全力,而人类

借助刀剑,则可以砍杀数十人仍有余力,枪枝的发明则使致人于死的人数提升到以千百

计,毒气、飞弹,则再人数提高到数万。数十万,核分裂武器则是将人数推向数百万、

甚或数千万的‘最高境界’迈入,然后人类再沾沾自喜的自吹自擂文明的进步,然后一

群食古不化的蠹虫们(他们自称是学究)再长篇大论的发表他们研究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

,讲遍天下间的道理就是没人敢说出,其实就是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是因为人比禽

兽更禽兽,所以才会有文明,而这个文明却是互相屠戮而来的,更没人愿意承认战争是

文明的延续,而文明是战争的后续,人类的整个文明史,其实应说是战争史或许更为贴

切一些。
    但不论如何,战争使科技与工艺发展的速度呈几何成长则是事实,各种技术、理论

与装备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而最特别的,单独一路发展的,恐怕就非诡雷莫属了,中

国古代的各种奇门兵器,如万人敌,风火地雷阵等名称不难想像其特别的设计与用途,

而设计者的思路与奇特的外型则更是令人匪疑所思,而这个传统至今仍然延续者,就像

地雷不再只是埋在地里等人来踩,现代的地雷不但可以依声波、地表震动或热能引发,

更可以从地跳出来主动攻击目标,其破坏力甚至足以击落低空飞行的直升机,诡雷也不

单单由导绊索引爆,而可藉由雷射光线、红光线或光电管的无形感应来引爆,而且诡雷

也再是以往由炸药与废弹筒的组合,而是专门生产的专业用弹种,不过这并不表示传统

的狩猎型陷阱就无用了,相反的,由于过份习惯高科技装备,乍然遇见此种老掉牙的陷

阱反而常常会手足无绰,在越战中的美军与阿富汗的苏军都可以证明此点。
陷阱
    为求方便起见,本文中所提及的诡雷皆指火药、炸药等爆炸性弹种及其安装方法,

而将传统的非爆炸类的狩猎型陷阱归类为陷阱,以资区别。我们先谈陷阱,大体而言,

依目的的不同,陷阱可大致区分为捕捉型、猎杀型与伤害型三大类,而依种类与使用区

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大体的原理则都是利用地形、地物、绳索、尖刺、巨石巨木等

物,配合竹枝、树干的弹力与本身的重力,以各种组合的方式加以引诱目标进入陷阱区

,使其受伏的各种巧思妙计,以下就分别就不同用途加以说明之。
捕捉型
    此型的陷阱大量的使用套索、绳网与弹力支撑物(树干、竹枝等)以捕捉、并留下活

口为目的,若用于军事用途时,一般皆以俘获作战为主,但在攻击前的情报搜集时亦大

量采用,以便由俘虏口中套问出情报用途。本类型的陷阱的设置注意要点在于伪装与触

发点的固定(详见图一、图二、图三),除了对付敌人之外,在求生课程中也是相当重要

的捕获陷阱。
猎杀型
    猎杀型陷阱的主要用途在于吓阻,套句中国人的话说,就是‘杀鸡儆猴’,应用的

材料种类繁多,方式也是千变万化,削尖的木材或竹枝以弹力或重力穿透杀伤,或是以

巨石、巨木的压顶而下,其至是毒液的攻击,举凡一切可致人于死或伤重不治者,皆属

此类,而应用方式也可由单纯的巨物攻击(如图四)配合穿透攻击而成组合式陷阱(如图四

A),而此类的陷阱虽是以玫人于死为目的,但中伏的人在一时三刻却也未必就会死掉,

但中伏之后的呻吟与惨状,不但令中伏者极度痛苦,旁观者亦于心不忍,却又无法救治

,在无奈中耳闻其哀嚎,眼见其惨状,虽有心救助却又力有不逮,心中惶恐惧畏,不知

何时自己会成为下一个,使人人忧心仲仲,藉此动摇军心、瓦解其战斗意志,以达到不

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特别是在断后与阻绝的任务型态中,此类陷阱最能发挥最大的作

用,而包围作战中,故意让敌人知道已在各大小通路设下此种陷阱,也会收到心理作战

之效,因此此类陷阱的另一层用途则是对敌人心理造成恐惧的心理用途。
伤害型
    在作战中受伤,不但会使受伤者丧失战力,为了救治与后送伤者,至少会有两人,

因此以简单的数学来看,一人受伤,则会失去三人的战力,而伤者的呼痛声与血肉模糊

的景象对友军所造成的心理影响则更是无法计算,是以非致命性,但却使人丧失战力的

伤害型陷阱便应运而生。本类型的陷阱与前述致命陷阱在多方面相当类似,目的也大致

相同,但伤害型陷则多了几种方式的运用,以图九的陷阱为例,一但当踩入此陷阱后四

方尖刺皆会刺入脚踝上方,位置刚巧高于战斗靴的高度,而也正是人体小腿三头肌腱的

位置所在,人体的肌腱受损若不尽快加以缝合处理,则肌腱会自然收缩而致无法拉长、

复原,轻者终身长短脚,成为跛子,严重者则从此报废一肢,终身残疾,而在战场上若

是受到此种伤害,伤口的感染、发炎,状况好的话,截肢处理,还可留下小命一条,否

则的话,可能就是来世再见了。
    当然,各种陷阱的用法与设置技术千变万化,存乎一心,笔者在此例举一些曾出现

于各战役的知名陷阱名称,读者可自行想像其构造与用途:制滑机(还可分为踏杆式制滑

机、挂钩式制滑机与拉杆式制滑机三种基本型)、心战门(装于被包围阵地或村落的出入

必经道路口上,着重宣传与杀伤的效果)、双套分尸、空中飞人、鳄鱼嘴、木箭罩、狗头

斩、怪手、横扫闷棍、老虎嘴、吊网、倒挂金钩、打头针、诡桥……等,如果前述种种

陷阱再配合诡雷使用话,那就愿天神保佑您的敌人,给他们一个痛快吧!
诡雷
    严格的说起来,诡雷的设置与传统雷阵的设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是诡雷的设

置更为精巧与诡诈罢了,因此在谈到各种诡雷的特种技艺之前,我们还是必须先了解各

种正规的地雷(包括人员杀伤地雷、道路暨一般车辆破坏地雷与反装甲地雷等)、道路、

开阔地与城填区布雷原则与阵地防卫布雷法、小部队/大部队行进路线阻绝布雷法等战斗

工兵的课程,当完成了这些基本的技术与知识后,我们才可能从中发展更上一层的诡雷

设置与反制技巧。
    与爆破入门课程相同的,学习布雷的第一课是了解各种不同用途的雷体结构、成份

与动作原理,然后才能了解如何反制与拆除,而现代的工艺技术则使每颗雷体结构都精

密异常,拆弹成了一门艺术,即使是同一位教官所教出的学员,每个人的手法、习惯与

爱好都不会完全相同,但他们所学的都是相同的,就好像同样的需求,不同的软体工程

师却会写出完全不同的程式一样的道理,但不论再怎么不同,要拆的物件与先后顺序还

是得一样的,所以说在小异之中还是大同的道理的。还有一点要提的是,在拆弹人员的

甄选上,除了基本智商的要求外、细心与承受压力的程度都是审查的重点,而在训练[的

过程中体能则是另一个训练重点,因为炸弹与诡雷的装设位置往往极为巧妙,不是要爬

个半天就是得以瑜咖的姿劫维持个把钟头来进行拆弹,若是此时因为体力不继,人撑不

住掉了下来,或是累得双手发抖剪错了线,那才真的冤枉哩。
人员杀伤地雷
    前面提到,现代的地雷己经不再是呆呆的被埋在地底下等人来踩,己经发展出能跳

起来飞身炸人的功力了,例如在南斯拉夫-波士尼亚中一役成名的‘跳跃蓓蒂’,就是

在触发后会跳起至人身裤档部位后引爆,射出碎片与钢珠,虽不致于死,但由于长久以

来的男具崇拜心理影响,大部份的男性战士是宁可战死或断臂失足,也不愿那话儿受到

一丁点伤害,因此以这种恐惧心理所设计的地雷所发挥的遏止效用要比实际的杀伤力来

得大多了。
    而另一种不可不提的人员杀伤雷则是阔刀地雷(Claymore,又名克雷莫地雷,美军编

号M18),这种定向人员杀伤雷可依装设方位与角度指定攻击方向,可以遥控引爆,也可

以导绊索引爆,爆炸面积广大,安全性高,各国都广为采用。阔刀地雷的外形呈圆弧的

片状,其主要成份是C4炸药与2500颗钢珠所组成,凸面平均布满钢珠,为攻击面,凹面

则平铺C4炸药,为安全面,弹体下方有两组折收式支架,每组两支,以利装设时使用,

弹体上方有一个固定式照明,可于安装前先行校准预计受弹面,阔刀地雷的杀伤范围为

攻击面正前方60度方位内,2m高,50m纵深之范围皆为有效杀伤区,最大弹片飞距可达2

50m,除了人员外,一般车辆与装甲层较薄弱的载重车都是攻击目标,通常最理想的架设

位置是在小山坡或土堤上,攻击面50m纵深,落差2.5m者为最理想位置,而装设时则以弹

体与地表垂直为原则,阔刀地雷在储放与携是非备炸状态的,在体的上方有三处起爆管

插槽,于装设后再行装设,以维安全,遥控器采电子起爆,形状像个打孔机,在弹开保

险簧后,记得要连按三下,否则电力不足以引爆,许多新手经常会忘了此点,若欲采导

绊索时,使用的起爆雷管与遥控雷管是不同的,这也是需要注意的。
    在人员杀伤雷还有另一个不得不提,却又是较为罕见的,就是棒状地雷,一般地雷

通常是圆型的,必需很准确的压到感应区才会有反应,但人的脚实在不大,直接踩中的

机率并不高,而若是布雷过密,使人员心生警愓反而不美,因此折衷方案便是扩大受压

面积,而改变原始构型则是最佳的选择,也因此原先的圆盘构型便改为长柱棒型,不但

受压面积增大,破坏面积也随之增大,以往踩到地雷或许只有那个人倒霉,但若是踩到

棒状人员杀伤雷,可连左右邻兵都得为你的疏忽付出生命的代价,而对装备这些地雷的

人员而言,这更是一个天大的褔音,以往需埋设100个地雷的雷区,使用棒状地雷后,只

需30~40个就能达到相同的密度效果,而且可预期破坏力更大,是相当理想的兵器,唯

一的缺点就是体积过大,无法大量配发以步行或轻型载具移动的小型部队,对战部队而

言这是个严重的致命伤。
道路暨一般车辆破坏地雷
    大部份的军事术语中,道路暨一般车辆破坏地雷都被称之为大型人员杀伤雷,但这

个名称并不恰当,依标准爆破值而言,2lb(0.9kg,纯TNT爆炸威力,下同)以上的装药量

才可能对人体造成致命性的伤害,20lb(9kg)以上的装药量才可能对装甲车造成无法修复

的破坏,那么以13lb(5.9kg)的装药量来作人员杀伤弹是否过于浪费?而且也无法对装甲

车辆作有效破坏,因此者认为此种规格的雷体应重新分类为道路暨一般车辆破坏地雷,

而事实上大部份的部队对此种地雷的应用对象也如字面所述,不过由于其构造与引爆动

作都与人员杀伤雷相同,只是体积大了几号,因此当初整理后勤军备分类的那群军事半

文盲的预官们就这样乱七八糟的分类下去,而大家也就糊里糊涂的用了这么些年,而在

应用上,道路暨一般车辆破坏地雷与人员杀伤雷也是经常混合使用,久而久之大家也就

习惯了,但这仍不是一种标准的分类方式。
    道路暨一般车辆破坏地雷与人员杀伤雷的最大不同除了体积之外,启动方式的不同

也是特之一,人员杀伤雷绝大部份都是压发式的,而道路暨一般车辆破坏地雷除了压发

(压力可调整,以免浪费珍贵的雷体于过于小型的目标,不符成本效益)外,松发(压一次

开保险,让前轮通过,压第二次引爆,炸掉后轮)、震动式、磁感性诱发、音响频率引发

都可以套用于道路暨一般车辆破坏地雷上,而前一讲所提的野战急造炸药也可以当道路

暨一般车辆破坏地雷用,而且成本更为低廉,但是道路暨一般车辆破坏地雷的铺设方式

则是道路暨一般车辆破坏地雷成效验收的重点,这点我们在下面会提到。
反装甲地雷
    反装甲地雷的适用对象包括所有装甲运兵车、战车、自走炮车、装甲战场救援车、

装甲弹补车、与飞弹发射车等配备防护装甲之车辆,当然对一般载重车辆也可适用,而

由于现代冶金技术的进步,装甲防护的能力愈来愈好,即使是最薄弱的顶部与底部,也

都可抵挡普通的次口径炮弹与地雷的攻击,也因此现在的反装甲地雷威力也愈来愈大,

目前的反装甲地雷己达到了35lb(15.9kg)的装药量,但对于新式的主力战车而言,仍无

法致其于无法动弹的地步,解决的办法是改变装药,使用质量相同,但威力更大的炸药

来取代原先的装药,但由于地雷装药要求有固态存放、高稳定性、成本低廉等种种要求

,可变通之选择并不多,因此装两个地雷于同一点是另一种较常见的方法,装设的法是

将第一枚地雷面朝下埋放,底部朝上,放置足以涵盖整个雷体的石块与承载力之后,放

下第二枚地雷,面朝上,两枚地雷是背对背相对,再加以掩盖,而若是地雷有安全插销

则在掩埋前拔除,或是地雷属于可线控引爆者,则亦先将引爆线拉出呈备炸状态,以此

种方式的埋设,是要在触发时,将第一枚地雷引爆,而由于面向下,爆炸力会将第一与

第二枚地雷推出地面,而第二枚地雷在撞及装甲车底后再行引爆,达到最大效果,记得

前一讲的爆破篇中提到,在铁材爆破时若无填压物时,装药量需加30%,反之,填塞后的

同等装药量亦即提升30%的破爆力,如此一来,爆炸力的提升相对所造成的破坏也更大了

,如此做法是最简便有效的,在各国的工兵课程中都会提及。
    与道路暨一般车辆破坏地雷相同,反装甲地雷的引爆方式也分使用压发式、,松发

式、震动式、磁感性诱发、音响频率引发都可以套用外,无线遥控、线导引爆与导绊索

也都是可应用于反装甲地雷,另外,在北约成员国中,许多国家的教令都提到以米兰反

装甲飞弹藏于树后,而在道路两侧的树干绑上导绊索,以击发米兰飞弹的设置方式,教

令中亦称其为反装甲地雷(Anti-Tank Mine,ATM),但这实应该算是反装甲诡雷才是,不

过不管如何,这都是以击毁战车为目的的设计,都是装甲猎杀小组想出来的玩意儿,但

教令提到的重点到不全是定义不明的东东,像是雷阵的布置就是蛮值得一提的。
道路布雷原则
    不论是人员或车辆,想在地面以最快速度行进,沿着现成道路行走是错不了的,而

且条条道路都是点至点的连结线,生的国进行作战,更是最可靠的指标,但也因如此,

在道路上埋地雷是一定会有所收获,也是大家都知道的,而依对付对象的不同,雷阵通

常也会分成反人员雷阵、反车辆(含装甲车)雷阵与混合雷阵,我们就先来谈谈反人员雷

阵。
反人员雷阵
    一般部队的行进队形都有标准可依循,而特战部队的行进队形也在基础篇中提到过

,但不论那一种队形,都是得沿着道路行走,我们就先谈谈四种万用阵型。
A型布置法
    本阵的布雷位与小组队形中的大雁队形是一样的,以五枚一群地雷呈A字型摆放,每

边两枚,正中央顶点一枚,每枚间隔1.5m,群与群间隔5m,每群宽5m,而若是道路宽超

过5m,则另行埋设一群,但与相邻的一群则有着1~3m的落差,一般以5~10群为一组,

每组间距150m,每次装设以5组为上限,一般都以一组就会招致工兵除雷,因此再多都无

用武之地,所以就无浪费弹药的必要。
二、三型布置法
    此阵式与二、三防御阵式是一样的,队型与奥运的5圈组合是一样的,第一列三枚,

枚与枚间距1.5m,第二列两枚,间距1.5~2.5m,位置正巧是第一列的一、二与二、三枚

间空隙的中间点,第一列与第二列间隔1.5~2m,五枚一群,群与群间隔3m,五群一组,

可将每群依正五边形的五边线组合,形成一组大圆盘阵式,而或是以不完全平行的方式

组合,以达完全阻绝的效果,或是由水平转垂直,形成之字型布雷阵(英语系国家则称其

为C式布雷法),或者以二、三、二的三列组合成小型的梅花阵,是一种衍生型极多的基

本阵型。
斜方阵
    本阵式的形状与美军的士官臂章极为相似,故又名‘士官条码(Surgon Barcode)’

,通常会以一路3~5枚由路肩斜向上每隔1.5m放置一枚,斜向封锁道路,每2、3路后改

由另一侧起始,但要注意的是,若是我方人员可能会通过此路段时,则一般会于路肩留

一处2m宽之通路,使人员与车辆能以S型路径通过布雷路段,当然事先得有雷区布署图才

行,但也由于行经路线为S型,故又有人称本布雷法为S型布雷法,此种布雷法最常见于

布雷车所投射之雷阵,而布雷车所投射之雷阵另一种较常见的则是圆盘式。
放射线布雷阵
    此种布雷法亦称之为X型布雷阵或投射布雷法,每组九枚,一枚为圆心,其余八枚分

为四支触角分别向45度、135度、225度与295度角射出,每枝触角两枚,每枚间隔1.5m,

也可以两组重叠在一起呈米字型,而这与航海图的同心圆投射海图极为相像,故才会有

投射布雷的名称出现,而一部队在应用时经常会以半个米字型的半圆型作为布雷区,而

此型雷区又被称为D型布雷区,在许多的场合皆可应用此阵型,你们还会再见到它的。
反车辆(含装车辆)雷阵
    车辆行走于道路的位置并不难知道,就是轮距罢了,反车辆的布雷阵的要点通常是

复原道路的原状上,特别是人工处理过的柏油路、石板路,由于在复原时必需加压,要

如何加压而不触发地雷便成为最大的问题,而新旧材料不同颜色也是需加以克服的问题

,但若排除这些问题,在原始道路或是受损道路上不需考虑前述问题的道路上,一航最

常选择的布雷法多是二、三布雷法,以垂直的方式铺设于两侧轮距线上,或是以X型的四

处顶角位于轮轴线内,而舍去触角中间的那枚地雷,而在路正中再埋设一枚,以防车辆

不行走轮轴线而行驶其他道路面上时的备用雷,另外,以平行布雷法埋设于轮轴线内的

阵式,一举炸两个前轮的做法也是常见,而反车辆的雷阵,通常以2组一群,以防止雷体

失效时有第二组备用,而群与群之间距则以1000~1500m为标准,因为道路一但前导车受

袭,后续车辆劫必受阻,而在排除期间,扫雷小组必将出动清扫前方道路,故意将距离

拉开,可松懈敌人的警戒,并使扫雷小组过份劳累而失误,而当然啦,聪明的你一定会

问如果后续车辆驶离道路从无路地区行进怎么办?别忘了,军用车辆通常都具备某种程

度的越野功能,而这就是我们即下面将要提到的。
开阔地布雷原则
    此处所指的开阔地,泛指所有适合车辆运动的平坦地、草原与小丘陵地,而对象则

包括人员与车辆,但不论是人员或是车辆,雷区的布署都以广正面,多层重叠为大原则

,而对付人员与车辆的原则则些略略;的不同,先谈人员的;人员的平面地形行进以水平

单线,多层阻挡,而在路口与重点通道则使用道路布雷阵型的任一种都行,但一般以圆

盘阵式或放射线阵式为主要选择,人员开阔地地形的重点在于山坡丘陵地的布雷,一般

步兵的习惯与教令都要求部队必须取得制高点,因此一定是有楼就上、有山就爬,因此

在丘陵地周遭部署地雷会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成效,一般的选择是使用阔刀地雷,因

为阔刀地雷的攻击面有50m纵深,2m高。60度广的扇面,装设时以弹体与地表垂直为原则

,面对山坡下方落差2.5m者为最理想位置,而攻击距离则以雷体的有效距离为准,,不过

此种方式不容易引爆,只有以电子短路板装设于攻击区,当受压后造成短路以脉冲电流

引爆雷体,但此法容易遭大自然界中的静电、雷击、风霜雪雨露而引爆,因此此法仅适

用于干燥地区的短时间布置,而不适宜作长时间的被动设置,不过另一个选择则是以人

为起爆器加以引爆,但由于引爆者是否有足够的时间转进或预防第二波攻击皆是考虑要

点,因此将阔刀地雷以触发式引信,配合复杂架设的导绊索便成为最佳的选择,但由于

触发式引信极为敏感,因此不论是那一种的阔刀地雷架设方式都不适合长时间备用,只

能依预期敌人来临前架设是需注意的一点。
    与人员相同的,反车辆的雷阵在开阔地形时也是以丘陵为重点,但不同的是车辆是

以不上丘陵为原则,特别是战车,由于战车在向上时,正前方与下方的视野会遭受自身

车体的阻挡而无法看清前方状况,而且战车巨大的车身位处陵线时则更是完美的标靶,

因此大部份的战车野战教令中都一再告诫不得上丘陵或位处陵线,因此战车组员在遭遇

丘陵地时皆会沿着丘陵地前进,一方面不会暴露自身,另一方面也可藉丘陵地形掩护车

体,因此,反(装甲)车辆雷阵就应沿着丘陵地底部的等高线垂直布雷,每线雷宽6m,以

交叉横阻的方式布放,整个雷阵呈方形,而长宽比以5:3为最佳比例,实际的构形则依

现场的地形而有所调整,但是由于作战概念的转变,现代的装甲部队甚少单独行动,一

般皆会协同步兵作战或拥有专属的装骑兵,因此在埋设反(装甲)车辆地雷时,反人员地

雷也需同步埋设,而比例则是一枚反战车雷配一组(五枚)人员杀伤雷,人员杀伤雷以D型

部署,反战车雷则装于半圆的顶部,将其连线就像一只香槟酒杯,不过这可是高爆炸性

的酒杯,所以说酒是穿肠毒药一点也不错,这种酒还是少碰为妙喔。
城镇区布雷原则
    城镇地区的布雷原则与开阔地的布雷原则相同,先找到相关的教令或野战作业准则

,然后再反其道而行便是了,不过与丘陵地的布雷原则相同,在建筑物转角处是布雷重

点,而其他所有可作为掩蔽物的周遭道路也都是布雷的重点区域,主要的各种布雷阵则

依道路布雷原则施行,不过在城镇地区的布雷大部份则属于人员杀伤的诡雷,而种类则

有许多的诡异设计,我们在下面会再提及。
阵地防卫布雷法
    此处所指的阵地是野外屯驻阵地,空旷、孤立且无险可守,一般此种阵地都是易攻

难守之地,但为了某些战略上的要求(例如沙漠中的绿洲,或交通线枢钮),仍然必需派

兵驻守,因此仍有布雷防守的必要,以一般的教令而言,攻击方一定是先以长程火炮或

空中支援火力先行炸射,俟阵地反击火力减弱后,再以步战协同作业攻至城下,再以步

兵配合战斗工兵做攻城的最后短兵相接,因此布雷的原则就反其道而行,在长程火炮的

射程先布置(装甲)车辆雷阵,先行破坏火炮,而位置当然就选攻击阵地的最佳射击位置

,这是远程布雷;再来在阵地外围的战车炮、自走炮等装甲战斗车辆承载火炮的射程线

布置数道不等的反(装甲)车辆雷阵,每线前后差距不宜大过500m,而由阵地防守线最外

层算起,向外推1500m开始以酒杯配套方式,密集布放人员伤雷与反(装甲)车辆雷阵,一

举瀸灭进犯的装甲战斗车与步兵,另外在最外层防守前方的150m内则以带刺铁丝网、各

式陷阱、阔刀地雷、导绊索牵扯杀伤性手榴弹,或是一枚手榴弹配3~5枚黄磷燃烧弹的

组合做为被动防御工具,另前上一讲提到野战急造炸药、炸弹、烧夷弹、燃烧筒与各式

急造炸弹都能在此时派上用场,然后在防线内则准备好火焰发射器(这个是可以自己动手

DIY的)、重机枪(弹链的组合可以改为穿甲弹、曳光弹、高爆弹、燃烧弹与一般弹的组合

,视库存弹药而定,此种组合的最大好是对什么目标都可以打,不必换弹链,也不考虑

合用与否,卯起来打就对了)、迫击炮、榴弹枪与个人轻兵器,当这些都完成后,剩下的

就是等那一刻的到来了,不过由于此种作战模式,对攻守双方的人员、武器、装备、时

间、金钱与士气的耗损都是相当惊人的,孙子兵法的谋攻篇就提到:‘故上兵伐谋,其

次伐交,其次伐兵,其次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攻城作战一般较少采用,不

过一经使用,绝对是可歌可泣的,君不见古今中外最伟大的步兵战功,不都发生在攻击

的奋不顾生与舍己忘我的死守不退吗?
    由于阵地属空地中的一点,又无险可守,整个阵地的周遭360度都是防守重点,一般

以米字型防御布雷法最常采用,而中心点就是阵地本身,将外层防卫点连成就是布雷的

基准线,而纵深则如前所述,但若是时间许可,截断进犯敌军的交通线,使其无法派兵

前来攻击则是斧底抽薪之妙计,而最基本的做法就是在行进路线上布雷。
部队行进路线阻绝布雷法
    部队的行进路线并一定是道路,而布雷的地质也未必是土质,因此布雷的技术与难

度都增加了不少,而雷区大小与位置的选择则挑战指挥官的战术素养,不过万变不离其

宗,选择的条件在三千多年前的军事学家孙子便已说明的相当的清楚了,孙子兵法上有

云:‘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

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雷区的选择就在‘利而诱之,乱而

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这四点上,首先设计有利条件,或使其他条件都不复存在

,非选不可,而在行进路线上利用时机制造混乱的情势,这并不难,把一个大规模的部

队引到一个狭小的集结处,本身的部队调动就够调度人员吐血了,其情况怎是一个乱字

了得,但由于大军集结,防御势必强盛,此我我方只适合准备,而不应行动,否则无异

以卵击石,当条件都符合后,再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使敌人继续进入陷阱之中,那我

们就成功一半了。
    成功要件的另一半则是雷区的阵势,由于对象是部队,雷区的形状取舍于敌军的队

形,广敌以广正面行进,则雷区自然是横条型,或以纵队前进,则自然是以道路两侧与

中央部位做平行埋设为最佳的选择,而若是敌人沿着山区做迂回前进,则布雷基准线则

以等高线做依据,但山谷溪流等低处则不适合埋设地雷,以免因潮湿而使炸药失效,而

适合在水里架设导绊索,于两侧干燥处以阔刀地雷做立式地雷的设置,而雷区的间距则

视地形而作调整,而若能配合伏击部队则能收事半功倍之效,甚至能以小博大,以最小

代价收最大成效,这也是特战部队成立的目的。
诡雷
    所谓的诡雷,就是在敌人最想像不到的地方设置,让敌人在最无防备的时候受到伤

害的陷阱,但由于使用的是高爆性材料,故称为诡雷,最简单的诡雷就是利用一枚拔除

安全插销的手榴弹,而以其他会令敌人感兴趣的物体置于压板上,等敌人一拿开上压的

物体,轰!愿他的灵魂安息。在越战时期,越共便经常在美军的尸体上装设诡雷,而当

经过的其他美军想帮同僚收尸时,他们的家人不欠就会收到一纸通知,说明令郎己为了

国家与人类自由平等的崇高理想,光荣的为国捐躯了,导致后来,美军发现路上有同僚

尸体时不是前往收尸,而是先以步枪扫射一轮,确定无诡雷后才会前往收尸,如此的做

法虽然使被人体诡雷伤害的人员大幅减少,但对第一线战斗人员的士气却产生严重的打

击,因为每个人都想成为死后还要被同僚扫射的对象,士兵们开始畏缩,战势开始一倒

,最后终于输了越战。
    但诡雷的设计倒不一定是立即杀伤,也有那种碰了没事,用过才知道的诡雷,第二

次世界大战时,在东线的德军发现苏大兵们很喜欢使用虏获的德制装备,甚至有时在防

线后彻时来不及带走的木棍式手榴弹,会从自己的背后飞过来攻击自己,因此德军就故

意做了许多起爆引信超短的手榴弹,普通的在拉出底部护盖的同时,会拉动连在护盖上

的引绳,而引绳则连着一颗玻璃珠,当玻璃珠被拉动时,珠体表面的涂料与内管壁会因

摩擦而产生火花(原理与材料都与安全火柴相同)点燃引信,由引信烧至起爆药的时间大

约是3~5秒,而这些改装过的手榴弹起爆时间都不足一秒,其至是取消引信,直接点燃

起爆药,使这些手榴弹一拉就爆,再于各种情况下让苏军检去这些手榴弹,让他们更进

一步的了解日耳曼工艺技术比起斯拉夫人的又如何;而同理在越战时期,美军的绿扁帽

与海豹特种部队,也将俘获的中共56式步枪弹加以改造后,再送回去,这些改造过的枪

弹虽一的用途就是膛炸,不但让那群越共吃足了苦头,还用力的向中共抗议,为什么拿

这些制造不的东西给越共用,为此,这两个社会主义爱好者的革命同志还着实互相不爽

了好一阵子。
    诡雷的设计通常都在最平常、最不起眼的东西上动手脚,例如,当人一走进漆黑的

房间,第一件事便是去找电灯开关,因此将灯泡拆下,沿着玻璃与铜圈接合处切开,在

玻璃球体内装满炸药,再装上铜圈,装回灯座,一打开开关,通电后所造成的火花就可

引燃炸药,好啦,一个诡雷就这么完成了,简单易学,方便好用;不过大部份的诡雷还

是以导绊索的应用为最大宗,而这中间则仍有一门学问,首先是导绊索位置的设定,低

绊索的水平高度有两个最合适的高度,距地面5cm或15cm,因为现代的士兵大都穿着长统

战斗皮靴,5cm的高度会接触的位置正是鞋头的位置,而一般的战斗靴鞋头皆有某种程度

的强化或硬化处理,而且大部份的鞋头与脚指间皆会有空隙,皮鞋头的微小碰触,比较

不会直接传达到脚部或被查觉到,而15cm的高度则是靴筒开口高度与打绑腿的位置,靴

筒开口位置都会加缝一层边以强化整体强度,而前方则有鞋带孔与鞋带,加上绑腿、两

层裤管与长时期行军的重量及磨擦,全身上下最不想也不会有感觉的部位大概就是这儿

了,别说一条细线,就怕连踢到石头都懒得叫痛了,这时人疲马乏,正是触雷的最好地

点,但导绊索一般不是钓鱼线就是细钢丝,两种都会反光,因此在装好诡雷与导绊索后

,记得要做去光处理,一般的做法是以口红型伪装膏置于其上,而以另一只手的手指置

于导绊索之下,上下同时加压,将伪装膏均匀的涂于线上,再抹去过多的伪装膏就算完

成了,不过仍容易遭雨水、露水而暴露目标是要注意的一点。
    另一种诡雷则复杂许多,那就是反诡雷,这种诡雷的特色就是放着不管也许没事,

一但动手去拆就会炸掉,最简单的设计就是张力释放装置,前面我们所提的导绊索大都

是采张力装置,两者都是使用强力弹簧隔开两极,不同的是张力装置是以插销的型态固

定弹簧,一旦拉开就会使弹簧将两极弹在一起,但此法只要剪断导绊索,则插销仍可处

于安全位置,而张力释放装置则是直接以导绊索拉住弹簧,若是直接剪断导绊索则会使

弹簧释放,造成爆炸,而若是不剪断,则此诡雷仍处于备炸状态也实在是令人烦恼,这

便是安装者与拆弹者之间的斗力了,至于这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到底鹿死谁手,那就

真的不一定了。
    前面提到,人员杀伤雷的装药量至少需2lb(0.9kg),但如此的装药量,作为为人员

杀死弹是绝对足够,但要把人炸得受伤不死,那可就得看运气了,但身为诡雷,作为心

理上的威吓绝对比把人炸死来得重要,所以装药量的适度调整是诡雷设计的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就是形状的选择


--
╔═══════════════════╗
║★★★★★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9.16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8.08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