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ichunlu (露露365), 信区: Green
标  题: 施琅巧用气象收复台湾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1月15日13:40:50 星期三), 站内信件

台湾是伟大祖国的宝岛,该地区冬季受东北季风的控制,夏季处于西南季风中,属于典型
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在我国历史上30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年间,自从民族英雄郑成功
赶走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后,明郑势力统治台湾与清对峙,海峡两岸一时出现了分裂局面
。为了国家的统一,清政府与台湾郑氏集团曾进行过多次谈判。康熙元年郑成功病殁,其
子郑经和其孙郑克爽先后掌管台湾。在多年的“招抚”和谈与和平努力无效后,清政府决
定以武力收复台湾,起用福建晋江人施琅担任福建水师提督(相当于舰队司令),施琅曾
是郑成功父亲郑芝龙手下的战将,后来归顺清军,他在多年的海疆军旅生涯里,对台湾地
区的气象和地理条件比较熟悉,经过了攻打澎湖的海战和先后多次谈判,收复了台湾,完
成了国家的统一,后来施琅被康熙皇帝授予靖海侯官衔。
    在那个尚无发明蒸汽机为动力的年代里,船舶航行全部要依靠风帆和有利的气象条件
,天气晴朗顺风则航行快,反之遇到狂风暴雨,轻则无法行进,重则吹翻船只,造成设备
报失和人员伤亡。海上航行与战斗,气象条件至关重要,据史料记载:施琅曾两度大规模
出兵收复台湾,前一度连续3次出海都因为气象条件恶劣无功而退,历史上先是康熙三年(
公元1665年)十一月间,施琅选择冬天偏北风的季节,首次率领舟师起航攻打台湾,不料
船队航行到洋面上遇上了大风浪,风险极大,无法行进,只得返回。连敌人的面也没有见
到,作为舰队总指挥的施琅十分着急。几个月后也就是康熙四年三月,施琅选择春季第2次
发兵台湾。据史料记载:“乃于本月二十六日会同众伯、总兵官等,率领所有舟师开驾,
驶入外洋。时因风轻浪平,驶行三昼夜,尚难于前行。二十八日,暂且依山泊船汲水。二
十九日,再行开驾,又通东风迎面扑来,迫于无奈,返回菲罗。”这次出航的前3天虽然没
有碰到风浪,但是风力太小或无风,致使以风帆为动力的舰队行进速度缓慢,进展很不顺
利,只得找地方抛锚休息与补充淡水,第4天船队开拔后,气象条件又发生变化,遇到了偏
东迎面的逆风无法行进,只得折回。此后的半个月里,天气一直不好,在休整一周后,施
琅率领船队又启程了。施琅在给皇帝的奏折中称:“本月十六日,天时晴究,臣又会同众
伯、总兵官等,率领舟师开驾,进发台湾。十七日午时,臣等驶入澎湖口,骤遇狂风大作
,暴雨倾注,波涛汹涌,白雾茫茫,眼前一片迷漫。”这次出征后的天气更加糟糕,航行
中突然遭遇到如此恶劣的风暴,致使“我舟师不及撤回,皆被巨浪凌空拍击,人仰船倾,
悲号之声,犹如水中发出,情势十分危急。”风暴把清军船只的桅杆刮断裂,篷帆被风撕
破,船桨折断,船舱漏水,船队只能随风飘荡。所幸飓风只是把船队吹散了,有少数小船
被风浪掀翻,失踪人员不多,损失不是很大,连施琅自己的指挥船也被吹到了南边的广东
省潮州地界,直到二十六日才返回厦门。就这样,康熙初年清军收复台湾的行动因气象条
件而失利,统一台湾之事只得搁置了下来。
    1681年,清政府在平定了三藩之乱后,中国大陆已完全统一,这时康熙皇帝重新任命
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限期收复台湾。鉴于以往的教训,施琅把选择出兵的季节、时间、
风等条件作为一件大事,派专人查阅气候资料并进行了实地海情和风的观测,基本熟悉和
掌握了海峡地区的气象情况,得出夏季台湾地区高温高温多雨,能见度较好,特别是在偏
南风向下,风速和缓顺畅,得出了有利于舟师上横渡海峡的气象条件和结论。战前清军将
领们制定了比较周密的作战计划并做了充分准备。但对于选择北风还是南风的风向出兵,
这样一个关键问题上,当时在对军内部存在不同意见,众将领之间还发生过激烈争论。对
“总督、提督称南风不如北风”的争执,施琅批驳说:“夫南风之信,风轻浪平,将士无
晕眩之患,且居上风上流,势如破竹,岂不一鼓而收全胜。”面对有的将领主张采用北风
进兵,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自己的意见,就南风和北风对航海军事的影响优劣做了比较
。他说:“乘夏至南风成信,当即进发捣巢。盖北风刚硬,骤发骤息,非常不准,难以预
料;南风柔和,波浪颇恬,故用南风破贼,甚为稳当。”这在当时世界气象科技尚不发达
的17世纪是十分难得的,最终他说服了其他将领。
    久经风浪的施琅在上报的《密陈专征疏》中专门就气候与风向问题谈了他的认识:“
春夏之交,东北风为多,我船尽是顶风顶流,断难道进……莫如就夏至南风成信,连旬盛
发,从铜山开驾,顺风坐浪,船得联综齐行,兵无晕眩之患,深有得于天时、地利、人和
之全备。”施琅经过了长期对气象和气候规律的观察摸索,了解和认识到夏季里海峡洋面
上台风发生率虽高,但是并不是天天都刮狂风,只要能够避开台风等恶劣天气的袭击,就
可以挑选出一段良好天气顺利出航进行作战。鉴于以往遇到大风浪的失败教训,他在挑选
出兵季节上反复斟酌,最终确定在农历六月份乘南风起航。经过了充分的人员和物资准备
,1683年7月 8日(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已经年过60岁的施琅率领大型战船 300余
艘,水兵 2万余人,230余艘中小战船从福建沿海扬帆起程,一路乘风破浪,首先进攻台湾
的屏障澎湖,这就是清初著名的澎湖战役。当时澎湖由郑军主帅刘国轩率领重兵把守,设
有坚固的防御工事,清军采取了灵活的作战方针,兵分三路,左右两翼牵制敌人,主力居
中直捣敌队。     
    在几天的战斗里,多数时间内都刮着柔和的偏南风,使处于上风方向的清军可以趁风
势扬起风帆快速前进冲击敌人。起初战斗双方互有胜负,但郑军始终处于逆风被动不利的
态势。特别是7月 16日的决战最为激烈,战斗打响后,清水军迅速利用有利的西南风向条
件,以“五点梅花阵”战术,即多艘战船围攻郑军一艘,集中兵力作战,从早晨到下午“
炮火矢石交攻,有如雨点,烟焰蔽天,除尺辨。”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当天清军击毁郑
军大小战船近200艘,歼灭其主力1.2万余人,收降近 5000人,缴获许多船只和武器装备
,很快攻克澎湖列岛。只是因地形熟悉,刘国轩才从水浅礁险的吼门岛屿乘水涨风顺的气
象条件,带领少数船只和部下冲出包围逃回台湾。此战役一举歼灭了郑军精锐部队,收复
澎湖列岛等于打开了台湾岛的门户,台湾全岛人心震动,进而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迫使
台湾郑氏集团接受招抚,献出降表,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实现了国家和平统一,迎来了
清朝初期历史上有名的康乾盛世。

--
露露一到,众口不再难调!


            .-"''-.  _
          .'       `( \
        @/            ')   ,--,__,-"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72.25.16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26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