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ippen (皮皮鲁-Goodbye), 信区: Green
标  题: 军略地理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Dec 15 23:48:41 2003), 站内信件

发信人: danial (万里念将归),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军 略 地 理(全)                        danial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Sun Dec 14 16:16:54 2003)



第一章 基本概念
  第一节 军略地理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军略地理的重要性 
  第三节 研究军略地理应考虑之因素
第二章 研究军略地理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陆权论
  第二节 海权论
  第三节 空权论
 第三章 世界军略地埋概述  
  第一节 亚洲军略地理概述 
  第二节 欧洲军略地理概述
第四章 中国军略地埋概述
  第一节 中国大陆军略地理通论
  第二节 大陆各地区军略地理概述
第五章 台湾军略地理 
  第一节 台湾军略地理概述
  第二节 台湾军略地理价值  

第一章 基本概念

第一节 军略地理的意义

  一、根据三军大学对战略的区分,军略地理研究适用於大战略及国家战略阶层
,因此其定义应为: 『研究地理条件对政治、经济、心理、军事四大国力因素之
建立、运用与发挥之相互关系的科学』。 

  二、军略地理又称为『地缘战略』,由於学术上将『地缘战略学』和『地缘政
治学』这两者学说都 翻译及简称为『地略学』,故另采『军略地理』一词以资区
别。 在二次大战前所谓的『地略学』即指『地缘政治学』,战後才有学者针对国
家安全构想来研究 地理与战略间的空间价值及地位价值,即为本课程所要探讨的
『军略地理』( 地缘战略 )。 

  三、军略地理( 地缘战略 )与地缘政治: 

   (一) 一九一六年瑞典学者克哲伦( Rudolf Kjellen )首创『地缘政治』一
词,其主要著眼点是在 研究地理与应用政治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主张扩张本国领
土。经德国豪斯禾佛(Haushofer ) 等多位学者之倡导与作有系统的研究,为希特
勒的侵略扩张政策及日本军阀的『大东亚共荣 圈』奠定了理论基础,使整个世界
都卷入战争的漩涡,带来了人类世纪大浩劫。 

   (二) 二次大战後,美国葛德石(George B.Cressey)教授遂又创了一个『地
缘战略』新名词,扬弃 地缘政治中侵略扩张思想,强调国家安全与国际互惠合作
,即以地理因素来设计国家战略政 策,也就是研究地理条件与国家战略相互关系
的科学。 

   (三) 『地缘政治』与『地缘战略』所研究的范围互有重叠,但在研究的动
机上与研究的方向上有 所不同。若从英文来看,即很明显看出其不同,由於中文
翻译中把两者都译为『地略』方使 人混淆。本课程为避免学者混淆,故才以『军
略地理』名词取代『地缘战略』。 

   (四) 地缘政治学说在第二次大战前(含二次大战),因国家发展需藉武力、
强权,故与地缘战略学 说重叠性较多,战後,已逐渐以政治、外交政策为研究方
向及拟定策略为依归,如『地缘经济论』,後冷战时期,地缘政治已明显地忽视军
事的战略意义,而专注於技术及经济为主要课题( 有些学者甚至抨击我国防经费过
於庞大 ),而有『地缘经济论』的学说。 

  四、大战略、国家战略与军事战略的定义: 

  (一)、『国家战略』名称系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为指导协约各国作战
,律定一『大战略 』一词,为最高阶层之战略指导,超越军事战略阶层之上。二
次大战战後,美国以『国家 战略』一词取代『大战略』。由此可知,『国家战略
』与『大战略』在西方国家的战略层 级中是相等的。 

  (二)、据美国军语词典对战略之定义为:
   1、国家战略:在平时或战时,为了达到国家目标而发展和使用国家的政治
、经济、心理、军事 四大国力因素,发挥统合力量,以达成国家目标之艺术。 『
国家战略』即指超出纯军事战略之上,以建立政、经、军、心四大国力,藉以 获
得最大国家利益的艺术与科学。 
   2、军事战略:为了应用武力或武力的威胁,以求达到国家政策的目标而使
用武装部队的艺术和 科学。 

  (三)、我国将战略区分为大战略( 同盟战略 )、国家战略、军事战略、野战战
略四阶层,构成一 完整的体系。惟学者纽先锺先生对此区分有不同意见,认为『
大战略』与『国家战略』都 为同等意义,无需再予区分。 

  (四)、『国家战略』制定程序: 
    1 、一个国家为维护或追求其『国家利益』,必须据此以确定其『国家目
标』;为达成其『国 家目标』,必须先考量主观条件及客观环境,以进行『国家
情势判断』,进而策定『国家 战略构想』,据此以厘订『国家安全诸政策』。 
    2 、『国家情势判断』系用以研判全般情势,针对国家目标,以产生国家
战略构想各拟案,在 考量主客观因素,加以分析比较,以策订国家战略构想的一
种合理思维程序。而欲使『国 家情势判断』更正确、落实,必需做『地略研究』(
 即本书所说的『军略地理』 )。 
    3 、若单纯研究地理条件与政治因素( 内政、外交 )之相互关系者,称为
『政治地理』或『地 缘政治』;若研究地理条件与经济因素( 财政金融、生产贸
易、交通储运 )之相互关系者 ,称为『经济地理』或『地缘经济』;若研究地理
条件与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文化教育 )之相互关系者,则属『人文地理』之一部
份;若研究地理条件与军事因素( 建军、用兵 )之相互关系者,称为『军事地理』
或『国防地理』。综合研究地理条件与四大国力因素 之相互关系者,始称为『地
略研究』,即本课程所称之『军略地理』研究。 

  (五)、『国家利益』与『国家目标』的涵意 
    1 、国家利益:乃为一个国家对於其国民之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为
国家所必须予以保护 维持,甚至为神圣不可侵犯者。例如国家领域之确保、人民
权益之维护、与政 体主权之独立自主等。此主权、领域与人民权益自由三者,为
国家之基本利益 ,也是国家所致力维护之根本要素。另外,由『国家基本利益』
再进而发展为 更具体的『国家多种利益』( 或称『临时利益』 ),即国家决策者
所认为对维 护国家基本利益极为重要之事项。例如国与国之间的『集体防卫措施
』,即为 国家多种利益之一。通常『国家基本利益』是很少变动的,而『国家多
种利益 』可能会变动。总之,国家任何的施政或作为,均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前提
,即 所谓的『国家至上』。 
    2 、国家目标:乃一个国家为维护与发展其国家利益,在其立国原则或立
国精神下,所应努力 之主要『鹄的』。换言之,为维护国家利益,始产生国家目
标。如无确定的国 家目标,则自然不可能会有一个内容不发生矛盾的国家战略,
更难期统合国力 的发挥。 

  五、战略的起源:

   1、战略一词起源於公元五七九年,东罗马皇毛莱斯( Maurice)亲撰一书来
作为训练其高级将领 的教材,并定名为『strategicon 』,译成英语就是『
strategy』,此为第一本以战略为名 的书。 
   2、文艺复兴时期,义大利马奇维里(Niccolo Machiavelle,1469-1527)为
西方战略思想复兴的 起点,著有『军事艺术』(有关军事战略);『君道论』(有关
国家战略),为现代战略思想的 始祖。 3、十九世纪初,瑞士人约米尼的『战争
艺术』及克劳塞维兹的『战争论』为现代战略思想的经 典之作。 

  六、军略地理的功能 

  (一)、广义的功能: 
   1、用以研究整个天赋资源并做合理有效的支配与运用。 
   2、探讨国际间的新关系,并导引其未来发展的正确途径。 
   3、解释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问题及潜力。 
   4、对国内发展及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提供一种理想的目标和可行的计画。
 
   5、提供一个国家或一个同盟安全防卫的最佳保证。 

  (二)、狭义的功能: 
   1、根据球面理论的新观念,研讨枢纽地区的真实性和其主要功能。 
   2、评估一个国家本身与其敌人或假想敌人以及其相互之间同盟国例的途径
。 
   3、拟定国家战略的目标及今後发展的方向。 
   4、制定本国国防政策、建军备战的方案,并预测敌人可能采取的战略行动
方案。 
   5、决定对外关系和经济发展的一切政策与对策。 
   6、作为战略计画作为的主要基础。 

第二节 研究军略地理的重要性 

  一、是国防教育的基础 
   1、德国之所以能富强,即因在教育课程中加入军略地理常识,使每一国民
对其本国的地理环境及军事价值有深刻的了解所致。 
   2、日本在侵华之前,从小学就开始教育其学生认识中国的地理,不仅能凝
聚全国人民侵略中国的意志,亦可培养众多侵略中国的军略人才。 
   3、二次大战前,德国慕尼黑有地缘政治研究院之设立,为希特勒研究战略
战术中心,由豪斯禾佛主其事;美国各大学及军事参谋大学均开设军略地理相关课
程,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二、能增强国民对国家之信心与爱国心 
   1、瑞士全国人民深知其地理位置居高临下,对周边国家具瞰制作用,因此
易受侵袭,故虽为中立国,但仍积极建设其防卫能力而不敢稍有懈怠,人民有此共
识,国家国力自然坚定而不容 轻忽。 
   2、以色列亦了解其地理环境不理想,对周边众敌无天险可守且易受分割,
故除加强其情报能力以期采取先发制人的主动军事作为外,全国人民不分男女都有
备战准备,一旦战事爆发,即 能迅速加入战斗行列。 

  三、是国防军事建设重要考虑因素 
   1、了解军略地理方能配合国家战略之策划和运用,正如张其昀先生引用古
语所言:『得天下之 全形,知一方之险要。』。 
   2、中国中原之外患主要来自北方,自秦汉开始,即知运用阴山、燕山之天
险构建万里长城以阻 止外患的入侵。 
   3、美国深知巴拿马运河可缩短位於两洋舰队调动时程,故强力运用外交、
军事力量,致力於开 凿巴拿马运河及控制加勒比海诸岛,而成为海权强国。 

  第三节 研究军略地理应考虑之因素 

  一、自然环境方面: 

  (一)地理位置: 

   1、数学上的位置: 纬度决定天候状况,世界政经活动大都集中在温带区,
而南半球温带区绝少有陆地,故 历史上的文化发源地、人口密集区、工商业大国
和世界强权大都位於北纬二十五度和六十度 之间的温带区。

   2、自然位置: 就国家所处的自然位置,可区分为内陆性国家和海洋位置国
家: 
    (1)内陆性国家:系指该国完全或绝大部分为陆地所围绕,无出海口可供
与外界相联系。一般内 陆性国家皆具有下列特性: 
     A、外贸受制於人:内陆性国家在对外贸易尚须假道邻国的港口,易受
封锁,因此不若海洋位 置国家发展容易。 例如:阿富汗是一个山地内陆国家,对
外贸易必须假道巴基斯坦的喀拉蚩出口,二次大战 後两国常因边界问题而发生纠
纷,巴基斯坦一度关闭边界,阿富汗出口港口顿失, 经济益形困窘。 
     B、政治纠纷多:内陆性国家相邻国家通常较多,因此政治纠纷亦可能
增多。 例如:与德国相邻的国家有九个之多,没有一个国家不曾与德国发生纠纷
。 
     C、亟力发展陆上交通:内陆性国家欲脱离此困境,唯有发展路上交通
,提高国民水准,发展 高精度的工业以维持生存。如瑞士。 
     D、凭天险易於防守:内陆性国家因大部分受地形限制,交通困难,因
此在先天上较宜於防守 。如匈牙利、捷克。 

   (2)海洋位置国家:海洋位置国家因面临海洋,享有海上交通大道的便利,
利於经济的发展及海 权的建立。但并非面临海洋即可享有海洋的利益,亦有例外
者如: 
     A、独立国协北、东、西、西南四面临海,但北面北冰洋不利航运;东
自海参威出海受日 本海、对马海峡控制;西自波罗的海出大西洋又受北欧三国及
丹麦箝制;西南由黑海 至地中海亦需通过土耳其控制的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
斯海峡,所以亦只能发展陆 权。 
     B、前南斯拉夫虽西南有很长的海岸线,但面临之亚德里亚海受义大利
所控,也无海洋之利。 
     C、中国的海洋位置极为优越,但因地缘关系,中原本土的外患都来自
西北方,迫使历史 的重心都指向内陆而忽视海权,无法享受海洋位置的优势。 

  3、相对位置: 
   (1)介於二强之间或介於二敌对性的国家之间,一旦发生战争常为两强战场
。 例如: 
    A、二次大战,沿喀尔巴阡山一带的东欧小国,包括芬兰、立陶宛、波兰
、爱沙尼亚、捷 克、罗马尼亚、匈牙利、前南斯拉夫,因介於德、苏之间而成为
战场。 
    B、亚洲之伊朗在二十世纪初,面临两个强邻,一是以阿拉伯海与波斯湾
为基地的英国, 一为以陆上为基地的苏俄,英国想沿波斯湾北上而控制伊朗,以
控制中东;苏俄则想 经高加索山与里海南下,而控制伊朗,以获得印度洋的出海
口,两强的战场在伊朗。 直到一九0七年英、苏达成协定,在伊朗互建势力范围
,这种情况直到第一次世界大 战後方消除。 

   (2)有些地区或据点会随著时空的改变、科技的进步而其位置价值会减弱或
增强。 例如: 
    A、南非的好望角在苏彝士运河未开凿前为北大西洋通往印度洋之战略要
冲,自苏彝士运 河开凿後,其位置价值不复以往。近来南极洲的战略价值日渐受
瞩目,好望角的位置 价值又受重视。 
    B、纪元前一世纪以降,欧洲权力中心一直在地中海,而荷兰位於北海,
没没无闻,战略 地位无足轻重。西元一五00年後,欧洲权力中心移向西欧,荷
兰因海、陆、空运便 利及介於强国之间,其战略价值遂变为重要,目前更是『欧
盟』陆、海、空运的转运 中心,地位更形重要。 
    C、西元前二千年,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位於世界文化和活动的中心,地处
巴比伦和埃及两 大帝国陆路之衢道,现今已失去其战略价值。 
    D、冰岛、格陵兰岛在飞机未发明之前,其位置价值不佳,直至空权兴起
,此两岛因位於 北美至欧洲航线上,其战略价值遂举足轻重。 

  (二)地表特性:包括面积、形状、地形、气候状况 

  1、面积: 

  (1)在战争时面积越广,抵抗外敌侵略就有越多的回旋空间,如中国八年抗战
,日军被拖垮在 广大中国领土中而无法自拔;拿破仑与希特勒的征俄均惨遭失败
即为明证。 

  (2)疆域的广大,对一个强国的发展亦为重要因素。面积狭小国家受空间限制
,要想成为一强 国并不容易,二次大战前,英、日两国即藉夺取殖民地来拓展其
领土面积而成强权。 

  (3)面积广大但位置价值不佳也无法有良好的发展,如捷克的国土面积不小,
二次大战时,自 奥地利被并吞後,其西半部国土完全被德国领土所包围,而西半
部正是捷克的核心区域。 

  (4)国土面积大也有若干缺点,如妨碍内部团结、行政效率不彰、文化意志不
容易统一、易受 外力离间挑拨等。如中国对外蒙古、新疆、西藏诸地的统治,由
於交通不便,故较松弛, 中央政府的权力不容易迅速传达,因此自古以来,上述
地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总是十分淡 薄。 

  (5)面积广大,境内的民族成份也相对复杂,较不容易调合各民族间的冲突,
这种情形几乎是 每一大国都存在的问题。如印度,领土面积居全世界第七位,但
其境内种族之复杂却高居 世界第一位,故有『征服印度易,统治印度难』的谚语
。 

  2、 形状:国土形状以接近一圆形为最佳。 

  3、 地形: 
  (1)湖泊、沼泽及河流密集区,对部队机动作战有迟滞作用,军队常被分割在
湖泊、河流之间 的狭长地带,使兵力分散,协同作战、指挥困难,对守方有利。
如八一三淞沪会战,我国 军即依凭湖泊、河流与机械化的日军抗衡。 
  (2)平原通常为一国之精华区,但也因其地势平坦,利於大部队、机械化机动
作战。 
  (3)高原居高临下,具瞰制作用,故通常为一国国防要地。 
  (4)盆地及谷地为山区之经济、交通汇流处,是屯集兵力、储备物资、补给运
补的良好基地和 作战後方。 
  (5)土质之松软、完整或破碎,可影响部队机动作战。 
  (6)山地不利於大兵团作战,但山地便於选择良好制高点,便於设伏,便於构
筑防御阵地,可 行游击战。 

  4、气候: 

  (1)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学家孙武就指出:『知天知地,胜乃不殆』,这里的『
天』即包括了『 阴阳、寒暑、时刻』等气候因素。 
  (2)气候条件包括了风、气温、湿度、雾、云、雨、雪  等。 
  (3)拿破仑曾说过:『俄国的冷和叙利亚的热是我无法征服的两大敌人。』。
 
  (4)亚洲草原区及亚洲沙漠区的游牧民族,因气候恶劣,食物不足,遂养成游
牧民族坚强、  悍、领导力强、团结性高的民族性,粮食的不足,迫使游牧民族
南下及向西侵略。 
  (5)今日世界上最强的国家大都生活於气候最有利的地区,德、英、美及加拿
大南部全在气候 在华氏六十至七十之间的温带气候区。 
  (6)美地理学家洪庭登( Ellsworth Huntington )用气候周期的变化来解释历
史上各个帝国的 兴衰,他认为在这个世纪,最有活力的气候首推西欧,其次为北
美,活力最差则为南美洲 的大部份、非洲。 
  (7)美地理学家亦说:『温度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并不限於日常的生活舒适而
已,它可窒息他 们的活力或发扬他们的活力,若无有利的温度,个人与国家即无
法充份发挥其潜力。 

  (三)自然资源: 石油为现代战争中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从二次大战的史实中
可见一斑: 

  1、德国在二次大战时,其仰赖至深的罗马尼亚油田受英在希腊所建立的空军
基地的威胁,遂於一 九四一年六月发动克里特岛之战,夺取英在希腊岛屿上的空
军基地,以保护油田。( 详见『第 二次世界大战--决定性会战』第三章 ) 

  2、一九四二年六月,德国集结大军从史达林格勒方向攻击俄国,但因希特勒
分兵去夺取高加索油 田,造成德军分两个方向作战,致使史达林格勒之战的溃败
,德军在东线战场遂一蹶不振。 

  3、一九四四年春季,盟军在诺曼第登陆前,先以空军轰炸德军阵地,盟军在
获得空优後,便集中 空军攻击德军的石油储存库,从四月开始攻击,头一个月,
德国石油生产量降至正常生产能量 的百分之八十,到了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已降至
百分之三十,德国因石油的短缺,造成轰炸部队 完全崩溃,机动力丧失,成千上
万德军被俘及交通工具无法使用,阻碍了德军向诺曼第前线增 援的行动,致使诺
曼第失败。而後,德军在阿登之役试图反攻时,许多部队均在油料补给极端 缺乏
下出击,造成反攻失败。 

  4、一九四一年七月二十六日,美国罗斯福总统宣布对日本石油禁运,当时日
本的石油仅能支持一 年半。因此日军遂发动珍珠港战役,同时亦侵略东南亚,以
夺取印尼爪哇和苏门答腊的石油, 及占有全世界产量五分之四的橡胶和占有全世
界产量三分之二的锡矿。( 详见『第二次世界大 战战史』第一册第四篇第十六章
 ) 

  二、人文环境方面: 

  (一)人口与素质: 

   1、法国屠云尼元帅( Marshal Turenne 1611-1675 )曾说:『上帝总是站
在大兵力的那一方』。 
   2、麦钦德曾说:『人力的含意,并不仅只是人头的计算,不过若其他一切
因素相等,则数量还是具有决定性』。 
   3、人口的数量还需配合优良的素质方能构成国防上的优势,政治学家史特
劳兹胡比曾说:『原始人力已没有太多军事价值,不管其人口是如何的巨大,落後
国家并不能创造强权政治的历 史』,没有优越的人员素质,巨大的人口反而是国
家给养上的一大负担。 
   4、目前在教育水准逐渐拉平的情况下,中国和印度所产生的人才就会相对
的比欧美多,因此美国政治学家布劳恩特认为:『许多目前高度进步的国家,可能
会在将来丧失其权力,反之,亚洲巨大的人口中心却会称雄於世,中国和印度将成
为领导国家』。 
   5、二十岁到三十四岁之间的男性人口所占的比例愈高,则对战争潜力愈有
帮助。 

  (二)历史背景: 

   1、普法战争远因即为争夺两国边界地区盛产煤铁的洛林、亚尔萨斯地区,
自古以来已有多次纷 争,一八七0年普法战争又因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普国首
相俾斯麦用计假造法驻普国大使 电文,捏造事实,谓法使在觐见普王抗议普国干
涉西班牙继承问题时对普王不敬,普王亦责 备法使。造成普、法人民皆群情愤怒
,法帝拿破仑三世中计而向普国宣战。法因战争准备不 足够,而於色当一役惨败
,法割让洛林、亚尔萨斯两省,并赔款五十亿法朗( 折合十亿美金 )。 
    2、以色列与阿拉伯回教国家的交恶也远溯至旧约圣经记载的兄弟恩怨。
 

  (三)工商业与科技: 

   1、自古以来一切战争都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支持下进行,所谓的:『战争
打的是补给战』,战 略资源缺乏、工商业不振、科技落後,军队就不可能有先进
的武器装备,充份的油料粮食补 给,战斗力就会受很大的限制。 

   2、现代战争所用的武器精良、昂贵,物资耗损惊人。如第四次以阿战争,
虽只进行了十八天, 但双方消耗达一百亿美金;损失坦克三千辆,等於北约各国
在欧洲战场拥有坦克总数的三分 之一;损失飞机约六百架,相当於二次大战一年
的损失。战争的头三天,双方发射的飞弹总 数相当於北约各国在欧洲的全部储量
;战争进行到了第七天,双方作战物资枯竭,不得不依 靠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紧急
空运来维持战争。 

   3、英阿福岛战争,英出动了二分之一海军实力,并租用商船和油轮五十多
艘,飞机约二百七十 架,初期耗资高达二十一亿六千万美元,可见现代战争是大
规模的经济战,工商业雄厚,科 技能力强,方能支持战争而赢得胜利。 

   4、太空科技在现代战争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一切战区性作战所需要的主要
电子系统如通信、监 视、气象等都可纳入太空卫星体系中,而不需要建构庞大的
海外设施即可迅速做全球应变布 署。 例如: 
    A、福岛战争,阿根廷空军即藉苏联卫星的导航,才能精确的找到英雪菲
尔号战舰,并予 摧毁。 
    B、波斯湾战争,美藉卫星侦查伊拉克埋在地下之战车及飞弹发射基地,
并导引战机准确 的予以摧毁。 
    C、藉卫星的侦测,才获知南海蕴藏丰富的石油( 西沙群岛尤甚 ),引发
南海主权的争夺。 

   5、太空技术的军略价值: 

    (1)可增强该国的国际威望。 
    (2)创造多层面的商业利益,如通信、农业、土地的改良、矿产的探测、
都市发展的观察、航空事业的增强、预测气象的准确性..等 
    (3)对维护国家安全有无比的帮助。 

  (四)交通: 

   1、交通可强化领土的控制,在诸多交通种类中尤以铁路为最有效的工具。
 例如: 
   (1)古代罗马帝国特别重视辟建道路以维持广大帝国的联系。 
   (2)法国、德国、独立国协的铁路都是从巴黎、柏林、莫斯科辐射而出的铁
路网路。 
   (3)美国、加拿大及澳洲均有横贯大陆的铁路以联系偏远地区。 
   (4)俄国的西伯利亚铁路及其深入中国的支线,不仅使俄国能控制西伯利亚
地区,而且据此 而侵略中国大陆。 
   (5)美国内战时利用铁路运输,获良好战果。一八六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的
西部战区查泰奴 嘉之战,南军在会战中利用铁路将东战场的佛吉尼亚北部军团( 
李军团 )之郎士特里特 部队,调到西战场的查泰奴嘉归布莱格将军指挥。 北军方
面,也是运用铁路从佛吉尼亚雷匹登河,将坡杜买军团的胡克尔部队二万三 千多
人连同炮兵集辎重,於七天之内,经过一千二百哩调至查泰奴嘉解围。( 参阅『中
 外战争全史』第二三篇第四章 ) 
   (6)一八七0年普法战争中,普军在色当集结时对於铁路的运用也是法军失
败的主要原因。 
   (7)前苏联入侵阿富汗,由於阿富汗属山地国家,境内没有铁路,公路也非
常稀少且品质不 良,苏军机械化部队无用武之地,到处挨打,损失惨重而撤出阿
富汗。 

   2、随著武器装备的发展和战争规模的扩大,战争物资的消耗也急剧增多,
对交通运输的依赖也 愈大。 据统计,一个士兵的日平均物资消耗量,第一次世界
大战为六公斤,第二次大战增为二 十公斤,六0年代增为九十公斤,一九七三年
的以阿第四次战争以色列为二百五十公斤。 现代战争的油料消耗量更是惊人,一
九八二年的英阿福岛战争,英军日耗油量为七千到八千吨,平均每人每日耗油量为
二百到二百三十公斤。 

  (五)武装力量: 武装部队的多寡、装备的精良与否虽然是判定一国国立的重
要指标,但国防体制失衡、战 略思想保守或指挥官缺乏战略素养,都可能丧失其
武装力量的优势。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因 战略思想,较趋向守势防御,过於依赖
马其诺防线,而遭德国侵略;一九四0年德国海狮计 画因空军战略错误,未能先
歼灭应空军力量就转移目标攻击英伦而导致失败。 

  (六)政府政策: 
    1、十九世纪,德国首相俾斯麦一向主张稳健政策,积极与各国交好,以
孤立法国,但自一八八 八年威廉二世即位後,一改俾斯麦政策,公开提倡世界主
义,每年拨巨款建造海军,又开基 尔运河,使波罗的海与北海的舰队可在自己的
国内转用兵力。积极发展海权,自然对英国构 成严重威胁,遂转而支持法国。 
    2、希特勒当权後,采极权统治,将德国大权集中於纳粹党之手。他用武
装党徒来施行恐怖统治 ,他训练了一支『冲锋军』(Storm Troops)和一支『精选
卫队』(Elite Guard),前者服棕色 衬衫,身配纳粹标志;後者服黑色衬衫,身配
骷髅头为标志,以这两支部队来消灭一切反对 他的势力。希特勒为了集中全力发
展武力来侵略世界,乃强力控制全国经济,以配合建军需 要,在短短数年内即发
展为军事强权,并积极展开侵略行动。 

  (七)国际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在於一九一四年六月奥国皇位继
承人斐迪南大公,被塞尔维亚 人刺杀,奥、德基於同盟关系,决严惩塞尔维亚,
於七月二十八日向塞国宣战。俄与塞尔维亚 关系密切,而俄与英、法又有协约关
系,遂引发同盟国与协约国的对立,而引燃大战战火。 

  三、具军略价值地区: 

  (一)精华区及边疆: 
    1、精华区通常为政经中心和战略物资的主要供给地区,一旦被占领即失
去支持战争的人力、物 力的供给宝库,国家必然岌岌可危。 
    2、边疆地区是发生战争的敏感地区,也是受敌人威胁最大的地区,边疆
地区捍卫精华腹地地区 ,关系著国家的独立与安全。 例如: 
   (1)一八五六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三次从大沽口登陆直入首都北京
,焚掠圆明园,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2)日本侵华的第一个目标为先占领边疆地区--东北,再进而发动全面侵华
战争。 

  (二)枢纽地区: 苏俄的史达林格勒控高加索油田运输要冲,希特勒於一九四
二年集结了一五0万人的兵力 发动夏季攻势,目标是占领史达林格勒,切断伏尔
加河交通,夺取高加索石油,然後向北包抄 莫斯科。七月十七日德苏在史达林格
勒大战,苏军浴血奋战,赢得胜利。德军死伤约七十万人 ,损失火炮二千余门、
坦克和自走炮一千余辆,飞机一千四百多架,苏军不仅挽救苏俄免於被 灭亡的命
运,而且造成德国败亡的命运。( 详见『第二次世界大战--决定性会战』第六章 )
 

  (三)军事要地: 
    1、比利时的列日要塞: 位缪斯河畔,是比利时著名的工程专家布略蒙将
军所设计,他是十九世纪的要塞专家, 他发明了在离开城市以外几英里处建造『
要塞环』或据点带,以保卫城市。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德欲经由比利时攻击
法国时,即将列日要塞列为首要攻击目标 。列日让德军伤亡约四万人。 
    2、法国凡尔登要塞: 凡尔登要塞位法国东部缪斯河上,与其东方的麦次
、西北的色当成三角鼎立构成法国防 线的骨干。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登要塞为
西线战场的决战军事要地,德与协约国在瑞士西 境经凡尔登至北海岸一线形成对
峙的阵地战,凡尔登要塞为双方攻防的军事要地。 

第二章 研究军略地理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陆权论 

一、赖则尔( Friedrich Ratzel 1844-1904 ) 

  (一)简介:   

  德国人,系德国慕尼黑公艺学院的地理学教授,後又执教於莱比锡大学。一八
九六年 曾发表『国家领土成长的规律』一书;一八九七年著作『政治地理学』大
力提倡『生存空 间论』。  

  (二)『生存空间论』学说概述:

   1、赖氏认为国家、人民与土地的联合就像生物一样,是一个有空间性、会
成长的有机体,这个有机体为求自己本身的生存,就必须掌握适当的生存空间,一
个国家必须根据其能力适当地扩大或缩小他的生存范围,因此有成长能力的国家就
必须向外扩大其国境。  
   2、一个国家若要求发展,势必要扩展该国的疆界,因此国家的疆界是随时
变动的,而国家向外扩张的结果必然会引起战争。
   3、一国并吞他国领土的行为会影响他国,在弱肉强食的兼并行为中,最後
将只剩下一个国家独霸於地球之上。
   4、一国的生存空间是最重要的政治力量,有些国家的衰落或灭亡系由於对
空间观念淡薄所致。

  (三)影响:其『生存空间论』学说具有鼓励侵略扩张之意,深受豪斯佛禾及希
特勒的重视,成为纳粹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克则伦( Rudolf Kjellen 1864-1922)  

  (一)简介: 瑞典人,系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表现最亲德的一位瑞典学者,曾任
哥特堡大学教授。他将赖则尔的学说加以发扬光大,且应用於世界政治学。一九一
六年出版『国家的生活方式 』一书,首先创用『地缘政治学』一词。另有『像生
命型态的国家』和『一个政治系统的 基础』与地缘政治学有关的两本书。  

  (二)学说概述:
   1、在『像生命型态的国家』和『一个政治系统的基础』这两本书中,克氏
把国家看成是活的器官,领土看成是身体,有其荣枯盛衰的过程。例如首都和行政
中心就是心脏和肺;河川、道路、铁路是动脉和静脉;具有生产和提供成长所需的
原料和食物的地方是手足      。
   2、克氏主张国家为了自给自足的必要,有支配自己所需资源的权利,而且
为了成长所需,可以不断的扩张。因此欧、亚、非将产生几个超级大国,而德国最
後会统一欧洲,并成为唯一横跨三洲的大国。
    3、克氏相信武力系国家最重要的特性,国家的武力较其法律更为重要。

   (三)影响:克氏传承赖则尔的学说,对豪斯禾佛的地略思想影响极深,其『
国家有机体说』,成为二次大战德国侵略世界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三、麦钦德( Sir Halford John Mackinder 1861-1947)  

  (一)简介:英国人,曾任伦敦大学地理学教授、英国国会议员、伦敦经济学院
院长、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副会长。其主要贡献在其具有独到的对大陆与水域分布意
义之卓见。他强调历史的根本在於陆上霸权与海上霸权的斗争。一九0四年在皇家
地理学会发表『历史上的地理枢 纽』後来刊载在当年的『地理学报』上、一九一
九年发表『民主的理想与现实:重建政策 的研究』、一九四三年在美国季刊上发
表『圆球世界与和平的赢得』等论文,影响德国地缘政治学甚钜。  

  (二)学说概述:
   1、麦氏将欧、亚、非三洲大陆视为拥有广大面积土地的『世界岛』。他指
出地球上有十二   分之九的面积被广大的水域所占据,陆地面积仅占十二分之三
。就陆地总面积而言,『  世界岛』占全部总面积的十二分之二,而其余大陆( 
主要如美洲与澳洲 )仅占十二分之  一。同时,『世界岛』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
数的十六分之十四。
    2、世界岛的心脏地区或地理枢纽地区西自伏尔加河、东迄大兴安岭以西、
南自喜马拉亚山、北至北极海。( 枢纽地区在一九0四年原始的定义为:河川流入
北极洋和内陆海((指 里海和黑海))的地区,同时也是欧亚大陆上海权所不能到达
的地区,是一个完全大陆性 的地区。一九一九年麦氏用『心脏地区』来取代『枢
纽地区』,其范围略有差异,即从 波罗地海到黑海之间的地岬向东延伸二千五百
哩到叶尼塞河;从北极海向南到土耳其与 蒙古之间的山地屏障线。一九四三年麦
氏即明确指出苏联的领土及相当於心脏地区。)该地区包括欧陆全部、印度、东南
亚、中国的大部分,是人口及经济资源最发达的地区。( 如附图一,麦钦德心脏地
区的发展图 )。在他的周边上就是『内新月地区』,那是一个部份海洋性和部份大
陆性的地区,最外圈就是『外新月地区』,那是由岛国( 英、日、澳洲、美洲 )所
组成,不受陆权的直接威胁。 
    3、心脏地区的东北面为勒那河地区( lenaland ) ,是西伯利亚东部的一
片险恶山地,面积达三百七十五万方哩;东面为阿尔泰山和天山山脉;南面为兴都
库什山地和阿富汗及伊朗高原;在里海和黑海之间有高加索山地;西南面的喀尔巴
阡山地构成一道天然防线;在西面为波罗的海。只有在西面夹在喀尔巴阡山地与波
罗的海之间为一条可以直接攻 入心脏地区的门户,因此麦氏认为只有东欧才能控
制心脏地区的门户。   
   4、麦氏认为心脏地区在世界岛而言,居於中央位置,控制心脏地区的国家
,除西面外,几乎不怕任何攻击,若能利用其丰富的资源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重工
业国家,就能运用快捷、廉价的内陆铁、公路,就能逐步的征服欧洲、中东、印度
和远东,控制欧、亚、非大陆( 世界岛 ),并且凭藉其优势的资源和人口及内新月
地区一切海军基地,陆权也能建立压倒性的优势海军,去征服外新月地区的海权国
家。 
    5、麦氏深信世界战略形势主要为海权与陆权的对抗,心脏地区不但幅员广
大,且其位置距海洋甚远,不受海权的威胁,如有一个强大民族能统治此广阔领土
,即可转变世界权力的均衡。而且麦氏深信廉价的陆上运输( 尤其是铁路 )最後一
定可以抵销海权国家便捷的海上运输,陆权国家能依赖陆上运输以支持长距离以外
的军事行动。
    6、麦氏认为内新月地区若与心脏地区结合,利用欧亚这块世界岛的丰富资
源,必能征服世界,因此除担心中国征服俄罗斯帝国外,更担心苏联与德国合作,
因此主张英国应联德制俄。他认为德国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但凭其优异的
军事和管理天才,可能不久就会恢复元气,并企图建立另一个帝国,若德国统治了
东欧,则有控制心脏地区的危险,因此建议从波罗的海到黑海之间建立一道由缓冲
国家所组成的隔离线,将德、俄隔开,以阻止德国进军东欧。西方国家在第一次大
战後也确实建立一系列的东欧缓冲国, 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些缓冲国却成了侵
略的牺牲者。

   (三)影响:
    1、首先实践陆权论的国家为德国,豪斯佛禾依据其理论,怂恿希特勒扩
张侵略,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2、苏联亦承麦氏理论,发展陆权扩张思想。俄史达林协助毛共侵吞中国
大陆,并大肆向外扩张侵略。 

四、豪斯佛禾( Dr. Albrecht Haushofer 1869-1946 )  

  (一)简介:
  德国人,於一九0八年被德国参谋本部派赴日本担任军事观察员,驻日期间研
究日本的亚洲扩张政策并发表的评析获德国地缘政治学界的注意,并成为太平洋与
远东问题专家。返国後获慕尼黑大学颁『最荣誉博士』学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末获
德皇擢升为陆军少将,德战败後卸下戎装,执教於慕尼黑大学。
  一九二四年创办『地缘政治时报』於慕尼黑,专门讨论地缘政治问题。一九三
三年希特勒掌握政权後,任命豪氏为德国中央研究院院长,之後更成立地缘政治研
究所於慕尼黑,为研究地缘政治学的最高机构。战後成为战犯,并於一九四六年初
与其妻於巴伐利亚寓所自杀。

  (二)学说概述:
   1、豪氏的理论基础沿袭赖则尔的『生存空间』理论及克则伦的『自给自足
论』,强调扩张的理论,并将世界区分为四个泛地区,每个泛地区都能自给自足并
有一超级大国所领导(大东亚共荣区为日本领导、泛俄区由苏联所领导、泛欧非区
由德国所领导、泛美区由美国所领导),各区将会因领导国的扩张而趋於统一。
   2、豪氏受麦钦德陆权论的影响,深信陆军具有占领空间的性能,所以仍将
为决定战争的力量,德国如欲征服世界,第一主要目标系先求巩固心脏地区,欲达
到这一目标,主要必须对付苏联;次一目标系对中西欧的控制与非洲殖民地的获得
。控制了世界岛之後,最後的目标系摧毁反抗德国海权国家,主要为英、美。
   3、控制心脏地区的首要步骤为先控制自芬兰到希腊一线的缓冲国家,才能
打开苏联西边边界的门户。
   4、掌握西欧边缘地区,对德国未来的地位关系极大,麦氏相信,丹麦、比
利时与荷兰等西欧小国必将注定灭亡的命运;法国虽系德国在西欧的唯一障碍,但
其生机与政治上均趋凋萎,非德国之敌;义大利的地理环境已限制了他的自由活动
,可以不必介意;非洲的殖民地也非难事,应列为主要目标。
   5、豪氏也深感海权的重要,宣称世界上最具有决定性的政治潮流系激励强
国向海洋发展,他相信世界霸权最後系由同时拥有强大的陆军与海军而又有空军为
辅的国家所取得。
   6、豪氏认为太平洋系世界最重要的区域,将成为过去地中海与欧洲时代与
大西洋时代的继承者。他在一九二四年出版的『太平洋地缘政治学』一书中即预言
未来将是太平洋时代。  

  (三)影响:  
   1、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的许多章节中,反映出他受豪氏的理论影响
甚深。希氏曾明白声言,德国欲变成强国,必须获得足够的『生存空间』。 
   2、豪斯禾佛所主持的地缘政治研究所中所研究的成果,在德军所获得的胜
利中,占有极大功劳,德军将领常由於对地略因素作审慎的考虑,而获得许多的胜
利。如隆美尔元帅在 欧洲训练其北非远征军时,将他们置於灼热的兵营中,供应
适合沙漠作战的伙食及要求士兵穿著长绵衫,以抵抗沙漠日夜温差距大的问题,致
隆美尔部队在非洲战场作战有极佳的战果。 
   3、豪斯禾佛在一九三九年即预言,英国在新加坡的海军基地可自陆上击破
。果然,日本在一九四二年的西南太平洋侵略战争中,即从马来半岛泰国颈部的宋
卡、北大年登陆,从 陆上击败英军,夺得新加坡。 

五、史派克曼( Nicholas J.Spykman 1893-1943 )  

  (一)简介:美国人,曾任耶鲁大学研究所主任与国际关系的教授,被称为美国
地缘政治学的先驱。一九四二年出版『世界政治中的美国战略:美国与权力平衡』
;一九四四年出版『和平 地理学』(已逝世,由助理付印)。  

  (二)学说概述:

   1、在一九四二年出版『世界政治中的美国战略:美国与权力平衡』一书中
,特别强调权力 平衡的观念,其分析以下列四大原则为基础:
   (1)国际环境是处於无政府状态的,所以每个国家必须负起自卫的责任,
也就是应负责维持其本身的领土完整。        (2)外交政策必须以其
国家的地理为基础,才能提供最大的安全。
   (3)世界为一种封闭性的政治体系,所以无论哪个地区发生事情,都会影
响全世界。
   (4)美国应不惜用武力征服的手段,来阻止太平洋和大西洋两地区归於统
一(即旧世界或世界岛),以避免被包围。 基於这些原则,史氏力主美国必须放
弃孤立主义,而对世界事务采取干涉的政策。他又主张尽可能制造权力大致相等的
国家,并在亚、欧、美洲发展区域性组织,同时美国将是每个区域性组织的盟主。
  

   2、在一九四四年出版『和平地理学』一书中强调边缘地带论的观念。 
    (1)史氏将地缘政治学定义为:以地理因素为基础的国家安全计画作为
。 
    (2)认为国家安全的最後保障为国家权力,若欲获致世界和平,其较现
实的方法是作最适当的权力平衡安排。 
    (3)史氏从美国的观点指出西半球(即北美)受到东半球(即欧亚大陆
、非洲、澳洲)的包围,以面积而论,东半球比西半球多两倍;以人口论则大十倍
,虽然美国藉大西洋 Transfer interrupted! 欧洲或远东地区若产生任何强国,
将造成旧世界(世 界岛)权力中心威胁到美国的安全,尤以居边缘地带为甚,如
中国。因此他认为长期的全球斗争中,西半球是很难对抗东半球,所以美国外交政
策就必须阻止任何国家统一欧亚大陆。他主张美国与苏联(陆上霸权)、英国(海
上霸权)联盟,以保障世界和平。 
    (4)史氏认为麦钦德的『心脏地区』(即苏联西伯利亚地区)气候恶劣
,不适农业生产,矿产与水利开发状况不明,四周边疆地理交通上的障碍均减低心
脏地区的重要性,因此他相信苏联的力量主要仍将存在於乌拉山以西的欧洲,而非
西伯利亚的心脏地区。因此史氏认为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因居於心脏区域与海洋边
缘之间,为陆权与海权之间的一广大缓冲地区,其位置较心脏地区更为重要。边缘
地带可海可陆,世界人口和资源大部分集中於边缘地区,因此边缘地带才是最重要
的,因此史氏提出二句名言:谁能掌握世界岛的边缘地带,就可以控制欧亚大陆谁
能掌握欧亚大陆,就可以控制了世界的命运。 
    (5)强调每个国家必须拥有自己的武力,以免被灭亡。 
    (6)史氏在分析欧亚形势时,认为岸外岛屿中,英、日两国分别位於西
欧与东亚海岸之外之战略要冲,系边缘地带以外的政治与军事中心;非洲与澳大利
亚则为离岸大陆,非洲藉欧洲地中海与欧亚大陆的西南边缘地带联系;澳洲则藉亚
洲地中海(南海及爪哇海)与欧亚大陆的东南边缘地带相通。任何一国控制这些海
洋,将限制这两个大陆的潜在力量。

   (三)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後,美国国务院外交政策委员会主席乔治肯楠教
授,即根据史氏理论,提出『围堵战略』理论,并据此理论辅助国务卿马歇尔将军
制定『围堵战略』。亚洲的链岛防线及参战越战欲巩固中南半岛,将赤祸围堵於链
岛防线之内,即为围堵政策的具体行动。 

第二节 海权论

   一、简介: 
   马汉( Alfred Thayer Marhan 1840-1914 ),为海权论的创立者,美国
卓越的海洋历 史学家,一八五九年毕业於美国海军军官学校,一生从军,最初担
任新港海军学院历史学与战 略学的讲师;一八八六年至一八八九年及一八九二年
至一八九三年两度出任该校校长;一八九八年担任美西战争的指挥官;一八九九年
代表美国出席海牙裁军会议,但坚决反对裁军;一九0二年至一九0三年被推为美
国历史学会会长。一生致力於美国海权的建立而奉献。马氏著作甚多,有关海权的
理论散见於其著作中,并未有专书。其中以一八九0年出版的『海权对一六六0
--一七八三年历史之影响』;一九一一年出版的『海军战略论』较著名。 

  二、海权的六项基本要素:  
   (一)位置: 最理想的位置是居中央位置的岛屿,靠近主要的贸易通道上,
有良好的港口和海军基地。例如英国以英吉利海峡和欧陆相隔,不仅有水为屏障,
且距欧陆近,因此英国不须维 持大陆军,而可集中国力发展海权,以优势的海军
来封锁欧陆港口,并控制出入欧洲北部 的航线。与英国成强烈对比的是法国,他
不仅要维持大陆军,而其海军也必须分驶大西洋 与地中海,因此在海权竞争中,
法国对英国自然居於劣势。
   (二)地形: 一国的海岸线是其边界的一部份,凡是一个国家其疆界易於与
外界接触者,其人民便 较容易向外发展,与外面世界相交往。地形平坦、土地肥
沃可能使人民安土重迁,不愿投 身海洋,如法国;反之,则逼使人民不得不讨海
维生,如荷兰、葡萄牙。岛国、半岛国家 受限於地形上的因素,若欲发奋图强,
则必须重视海权的发展。
   (三)国土之大小: 马氏认为国土的大小必须与人口、资源及其他权力因素
相配合。一个国家人口的总数 与海岸线总长度的比例,具极大重要性。否则广大
的领土可能反而成为弱点。如面积太大 ,而人口与资源不成比例的国家,防守密
度低,国家的危险性增高,假使又被河川或港口 所割裂,则更是一大弱点。以美
国内战时的南方为例,以人口和资源的比例而言,其面积 是太大了,尤其是有了
太长的海岸线和太多的内陆水道,兵力易被分割而导致失败。
   (四)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和素质对海权均为重要基础,海权国家不仅应有
相当数量的从事航业人口, 而其中直接参加海洋生活的人数更应站相当高度的比
例。国家的平时航海事业(包括航运 和贸易)足以决定其海军在战争中的持久力
。英国即为典型例证,他不仅是航海国家,而 且也是造船和贸易国家,拥有发展
海权的必要人力与技术资源。
   (五)国民性: 国民对海上贸易的意愿及航海生产能力的心理因素亦极重要
。人人以向海洋寻求财富 为荣,航海事业自然蓬勃。海商与海军的结合,再加上
殖民地的开拓,终使英国成为海权 霸主。
   (六)政府的政策: 政府必须明智而坚毅,始能对海权作长期发展。英国的
成功主因即在此。自詹姆士一 世开始,英国的国家政策即一直以追求海外殖民地
、海上贸易和海军优势为目的。 

  三、马汉海权论之中心思想:

  (一)马汉引证英国在拿破仑时代的战争中获得海上霸权的事实,来证明欲发
展海权必须以强大的海军控制海洋,以掌握制海权:拿破仑几次企图渡过海峡征英
皆告失败後,於一七九八年征埃时,其海军在尼罗河口海战时遭英国纳尔逊将军所
率领的舰队重创,地中海制海权尽失,本国与埃及远征军的交通线被切断而告失败
。一八0一年,拿破仑为了削弱英国的商业,号召各国『武装中立』,俄国、丹麦
、瑞典及普鲁士皆参加,一致反对在波罗的海行使交战国权利。英国必须仰赖波罗
的海各国输入橡木、绳索和帆布,所以无法容忍上述诸国参加武装中立,乃派遣波
罗的海舰队,以武力来打破拿破仑的武装中立政策。在哥本哈根海战中击败丹麦海
军舰队取得进出波罗的海的自由後并进入芬兰湾,打破武装中立的政策。( 参阅『
中外战争全史』第九册第二十二 篇第四章 )。一八0五年在特拉法加海战中,英
国舰队击败法西联合舰队,建立英国海军的无敌霸权。(英国指挥官纳尔逊将军在
此役中殉职) 注:请参阅『中外战争全史』第九册第二十二篇第四章。  

  (二)海权的发展属外线作战,以攻击为主要任务,陆权则以防御为主。

  (三)有优势之海军,优良的海外基地、海港,才能与敌人抗衡,发挥海权之
力量。
    1、马汉认为海军的目的在於会战,而最终的目的则为取得制海权以控制
海洋,因此舰队所需要的不是速度,而是强力的攻击火力,拥有优势的海军,才能
控制海洋。
    2、拥有广大又富饶的海外殖民地及优良海港,有利於舰队补给、维修,
对延伸海军战斗能力有很大助益。马氏认为海权必须能确保自己的交通线安全,并
同时能切断敌人的交通线。交通线愈长,则海权所能赐与的利益也就愈大。而交通
线的建立,就依赖线上的各个海外基地(殖民地)与海港了。英国在十八世纪在地
中海南岸拥有众多海外基地,因此方能封锁法国海岸,拥有地中海制海权;法国拿
破仑远征埃及,其目的即欲切断英国经地中海到印度之交通线。

  (四)丹麦的日德兰半岛与西兰岛控制北海与波罗的海的航道咽喉;直布罗陀
海峡紧扼大西洋与 地中海的交通;苏彝士运河为地中海与印度洋的海运衢道,若
能掌握这些战略要地,就可 发挥以海制陆的优势。 

  四、海权控制陆权的地带: 

  (一)海峡:海峡是交通枢纽地带,掌握海峡即可控制敌人之海上运输,阻止
其海权之发展。如独立国协从波罗的海出大西洋之交通线受制於松德海峡;从黑海
出地中海又受制於达达尼尔海峡及博斯普鲁斯海峡,致使其海权发展自帝俄迄今仍
无法独霸於世。

  (二)半岛:半岛伸入海中可享海上交通、运补之利,亦可发挥陆海协同作战
之效果。如十九世纪拿破仑时代的西班牙半岛战争,英藉海上运补远优於法军藉陆
路运补,致法军在半岛战争中失败(详见『中外战史』第九册第五章)  

  (三)岛屿:岛屿如获有优势的空权与海权,则可发挥其控制陆权之战略据点
价值。如日本、台 湾、菲律宾各自拥有坚强的空权与海权,才使中共势力无法向
太平洋及印度洋伸展 ,其战略位置举足轻重。地中海北岸的一系列岛屿亦是以海
制陆的战略据点,为世 界霸权争夺的对象。 

  五、海权国之基本条件:  

  (一)海军条件: 要有海军、海上基地、海运路线(交通线)且不受他国控
制。如美国在二十世纪虽拥 有强大海军舰队,但被分隔於两洋,无法达到『集中
』、『节约』之原则,因此马汉力主 美国应开凿并控制巴拿马运河及控制加勒比
海诸岛以保障太平洋与大西洋航运路线之安全 。美奉行马氏之观点而成今日海上
之霸权。  

  (二)海运条件: 必须拥有庞大之商船、港口及顺畅之海上航路,并有海外
商业及经济关系。从海权的 意义来看,海权乃为控制海洋及利用海洋,以达成国
家目标之能力,而拓展海权之主要工 具为海军武力及商渔船队,武力用以制海以
保障海上商渔船队与交通线(海上航路)之安 全,而商渔船队可开发海外商业及
经济利益,厚植国力,平时商业船队可赚取大量经济利 益,战时可支援海军舰队
作战,如福岛战争,英国即徵调很多油轮、货轮、客轮、协助运 补兵力及战略物
资。  

  (三)海外商业条件: 国民大量移民於国外殖民地,并建立雄厚的经济实力
,对国力之扩张具有极大优势。 十七、十八世纪,英国在其海军武力配合其商业
船队在世界四处拓展其殖民地,获致丰厚 的经济利益,而成为海上霸权,有『日
不落国』之称。 

  六、影响:  

  (一)美国:一九0一年老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後,极受马汉海权思想之影响
,致力发展海权。除舰队的扩建及积极夺取太平洋各战略岛屿外,且开凿并控制巴
拿马运河及加勒比海之战略海上基地,成为当今海权霸主。  

  (二)英国:英国对马汉之海权思想推崇备至,在一八八九年英国政府提出海
军扩充计画时,马汉的理论成了最强力的辩护理由。    

  (三)法国:法国很重视马汉对於法国海军政策的批评,并且称赞其思想具有
真正的创造性。  

  (四)德国:德皇威廉二世及海军部长铁毕兹(Von Tripitz)^亦深受马汉影
响,致力发展海军,但德国却忽略了马氏的一项重要训条:「一个国家无法同时发
展陆权与海权」,导致德国陆军反而受经费影响而减低其战力。   

第三节 空权论 

一、杜黑:( Gen Giulio Douhet 1869-1930 )   

  (一)简介:意大利人,毕业於义大利正规军校,毕业後曾服务於陆军,担任炮
兵军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又担任空军营部队指挥官。一九0九年发表第一篇
讨论空权重要性的文章。一九一六年,因上书政府批判当时义大利参谋本部现行政
策,因为言词过於猛烈,因而受到军法审判,被判刑一年。一九一八年,杜黑重被
召用恢复军职,任命为中央航空局局长,一九二一年晋任为将军。从一九二0年至
一九二二年间,不断发表许多著述如『制空权论』等。当法西斯军进军罗马掌握政
权,任命为航空部长,但因与当局建设空军的意见不合,於一九二三年辞去部长职
务,专心从事著述工作,倡导空权思想,经常为『航空科学杂志』撰稿,宣扬自己
的军事理论,积极鼓吹空权思想。 

  (二)学说概述: 

  1、杜黑为倡导空权的鼻祖,也是主张空中制胜论的第一人。其主要的论点有
三:   
   (1)、大空军主义思想:杜黑认定飞机是一种无比威力的攻势工具,对於飞
机尚无任何有效的防御,因此杜黑主张应建立独立而强大的空军,争取制空权以求
战略上的主动。杜黑尤其重视战略性轰炸,强调『毁灭性轰炸』,运用强势性的空
军迫使敌人屈服,以取得制空权。因此杜黑主张建立世界空军基地,伸张五千哩以
上的飞行半径。二次大战後美国建立全球性空军基地,发展空军,乃大空军主义思
想之实行。 
   (2)、杜黑认为空军必须把握两个因素:一为空中交通,不仅较陆海上距离
短,且无地理上之障碍,较为活动自如。二为空中作战,可藉由空中交通穿透敌人
防线,直接攻击敌国之战略基地、生产中心、人口工商业中心及海陆军要塞地带,
亦即不须消灭敌人的海、陆军,也可粉碎敌人的抵抗。且陆军只限於地面,海军限
於海上,而空军可制陆、制海而兼制空。二次大战德国的失败,并非在陆军,最重
要的是盟国空军摧毁了德国的交通网、油料补给地及军火工业中心。在一九四五年
五月德国投降後三个月,美国在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促使日本人心涣散而
投降,因此可证明唯有深入敌人心脏地带实施轰炸,才能阻止敌人前方的攻系,而
且空中攻击的主要目标,不是前方军事性设施,而是敌人大後方的城市及工商业中
心。   
   (3)、杜黑将陆、海军归类为防御武力,而攻击任务则专责於空军。因为飞
机是一种绝对的攻击工具,较难用之於防御。而战争以攻击为决胜的手段,决胜的
攻击,目的不但在破坏敌人的武力本身,并且要摧毁敌人全国的战斗意志与潜能,
使之屈服。飞机可超越一切障碍,在任何方向与高度都可施行攻击,掌握制空权。
因此空权是攻击的唯一力量。由於杜黑强调「毁灭性轰炸」的威力,故忽略了战斗
机的重要性,而主张单一发展会战机(Battle Plane),即兼俱有强大的轰炸攻击
能力及自卫能力的机种。这个观点在一九四三、一九四四年美国在西欧的轰炸部队
能够穿透过敌人猛烈的战斗机防线,而并未遭受到严重的损失可资印证。现代各国
也致力发展多功能的飞机,如美国FA-111、F-117在波湾战事中发挥强大的攻击能
力且能全身而退,这些都可证实杜黑理论有其可靠性。 

  2、杜黑论空权之基本因素有五项:
   (1)、制空权:制空权者,在海陆上作战中,保持绝对之优势。二次大战德
国进攻波兰,在开始後第八天,德国已掌握波兰之制空权,取得胜利把握。二次大
战末期,德损失飞机二千四 百余架,制空权尽失,致遭失败。影响制空权的条件
有二:一为空军数量与性能,一为 空军基地之优良及数量。
   (2)、飞机工业生产能力:飞机工业是高度精密工业,有雄厚的生产能力,
才能生产品质佳,数量多的飞机。 
   (3)、飞机续航力:飞机续航力关系著飞机的作战半径,尤其是轰炸机,作
战半径越长,其攻击的威力就越大。目前已普通使用空中加油机,续航力问题已获
改善。
   (4)、飞机轰炸力:要发挥轰炸力,必须活用距离与时间,尤其在现代所谓
的核子武器战争及按纽战争时代,时间的掌握更为重要。轰炸的目标当以工业、人
口、交通及军事中心为主。
   (5)、战略空军:一国之空军必须拥有战略空军方可实施战略性轰炸,而战
术空军乃地面部队之武器。

  3、若以军略地理上来检讨二次大战德国及日本失败的原因,约有四个原因:

  (1)、战略上的失败:当时日本如不攻击珍珠港,而全力进攻阿拉斯加,则战
线可缩短,日本海、空军的作战半径可涵盖战区,对作战有利,且可攻击美国之背
部。同样地,德国如先集中全力攻下西欧,掌握英吉利海峡之制海、制空权,进而
控制北大西洋之海空权後再攻俄,则 诺曼第登陆不可能实现,则战略情势或许可
以改观。
  (2)、新地图击败了旧地图:德、日注重陆上扩张,使用的是麦卡托投影地图
,而美国在战时致力经营格陵兰岛、冰岛、阿拉斯加及北极等海空基地,使用的是
极地投影地图作战,所以二次大战可说是新地图战胜了旧地图。今日地理家以北极
为中心来研究地理,而战略学家也以北极为中心来研究战略。
  (3)、两面作战的危机:德国在欧洲进行两面作战,而日本在亚洲为多面作战

  (4)、未能掌握制空权:德国在陆上采取攻势,而海空采守势;日本侵华初期
,陆空均采攻势,但在南洋及太平洋海战中,空权始终是较弱的。 

  (三) 影响: 

  1、杜黑为空权论之鼻祖,首开制空权之新观念,并极力倡导应建立强大而独
立之空军,改变了战争的型态,如今各国不仅都有空军,且制空权之控制已成为现
代战争首要之任务      。 
  2、过去运用麦卡托投影地图的世界已被极地为中心的投影地图所取代,天路
的时代来临,北极之地理障碍已无意义,北极地区已成空权的中心,阿拉斯加变为
亚、美两洲的天路捷径 。自台北到旧金山取道阿拉斯加为六一四五哩,若取道太
平洋为八七九0哩,足足缩短了 二五四五哩,天路的观念将世界带向一个新世界
。   
  3、空权的观念打破了以往前线、後方的分野,战争的型态演变为全国备战的
全民战争。 

二、米契尔(Billy Mitchell 1878-1936)   

  (一)简介:       美国人,一八九八年参加美西战争时还是一位士兵
,战後留在陆军通讯兵部队服务,     但晋升很快。到一九一六年三十六岁
时才开始学习飞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担任潘兴将军     的航空顾问,并担
任美国在欧洲空军单位指挥官,战後已升至准将,并调到陆军航空队任     
助理参谋长。而後领导鼓吹空军独立运动,并经常在公开场合演讲,力主空军应独
立成军 ,由於过於激烈,因而开罪各陆军、海军高级将领,因当时飞机性能太差
,多数人均认为     其言辞过於夸大。一九二一年,米契尔要求以德国之驱
逐舰来作炸射试验,果然将之炸沉     ,其後又以美国战舰作试验,但却没
有成功,因而被认为蔑视长官,是军中极端反叛份子     ,予以除役。但米
契尔死後十年,西元一九四六年,美国国会颁授最高级荣誉勋章在其墓     
前,以慰其生前对空军的卓越贡献。 米氏的空权理论接近杜黑,是美国空权论的
先驱,著有「有翼防御」一书为其空权论     之代表作。 

  (二)学说概述:
    1、空军可摧毁海上任何船舰。米氏深信飞机有炸沉任何种类水面船只的
能力,使船舰完全丧失了军事性的功能。他曾说过:「假使一颗炸弹(二千磅空投
弹)落在一艘船附近,距离在两百尺以内时,则水下爆炸的效力足以洞穿船底,使
他沉没。」,米氏更於一九二一年以德国,及美国战舰作试验。第一次大战中,有
很多战舰是遭飞机轰炸沉没的,尤其是在中途岛海战,日本山本五十六所率领的联
合舰队,其中三艘航空母即遭美飞机重创,造成日本海军元气大伤,导致败亡。 

    2、未来战争可由一具有特殊地位之空军单独实施。米氏极力鼓吹空军独
立成军,并且和杜黑一样认为轰炸敌人之人口密集区、工商业重镇及战略中心,即
可瘫涣敌人意志及补给能力,敌人必然投降。唯米氏和杜黑的毁灭性轰炸有所不同
,认为只要投掷少数毒气弹即可达到目的。 
    3、防御敌机空袭唯一有效的方法,是在空中迎击敌机。米氏不赞成杜黑
所主张的使用单一的兼俱轰炸与防卫的『会战机』,在他的战争计画中,战斗机还
保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只要双方空军直接接触,就还需要空战,他说:『在欧战中
证明,对於空中攻击的唯一有效防御就是在空中歼灭敌方的空军。』 
    4、应发展北极航线。 米契尔是第一个主张采取洲际的北极航空路线的人
。他鼓吹取道格陵兰岛的纵贯大西洋航线的价值,以及其军事性使用的可能性。他
也认为美国与亚洲间,经阿拉斯拉和西伯利亚,或经过阿留申和千岛岛链的交通线
,这些路线可缩短航程,具极高的经济效益及军事价值。米氏在早年即看出阿拉斯
加是太平洋中最具战略优势的总锁钥,飞机的性能与日俱增,更加强了他的信念。
当米契尔将军在陆军航空署副署长任内时,美国陆 军的三架飞机曾经作过环绕全
球的飞行,航经米氏所认为是美国的机会、也是威胁美国 安全的岛屿航线,越过
大西洋、太平洋两洋。现在北极航线已日益繁忙,而美国在北极 航线上的各岛屿
也建立了海空基地及监控站,获得控制北极航线的优势。 

  (三) 影响: 
   1、米氏的『以战机来摧毁战舰』的理论,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作战型
态。一九四二年 英海军与日军在新加坡附近海域海战中,日军以战机击沉英军战
舰,沈重打击邱吉尔及 其将领坚信飞机无法击沈战舰的观念。
   2、美国采纳米氏对北极航线重要性的呼吁,积极争取及建设北极海周边的
国家及岛屿,设 立海空军基地及监控站,使美国在北极航线上居於优势地位。 

三、塞维斯基:(Alexander De Seversky 1984-1974)   

  (一)简介:俄国人,一九一四年毕业於俄国海军学校,任少尉。一九一四年至
一九一五年冬季, 在波罗的海驱逐舰见习後,被选送克里米亚军事航空学校深造
,毕业後取得海空员的学位,被派到波罗的海海军航空队服务。一九一五年七月执
行轰炸任务时因受伤而将右腿锯断, 但他不顾残障,当义肢装妥後,第二年仍回
队服务,由於战绩辉煌,一九一七年晋升为波 罗的海俄军海军航空队指挥官,且
成为俄国海军航空之王。一九一八年,因对航空技术改 进有所贡献,选派为赴美
国海军航空代表团团员。此时俄共革命成功取得政权,他自愿留 在美国担任航空
工程师及试飞员。一九二一年以顾问身分与米契尔将军合作,试验飞机能否炸沉战
舰工作。一九二七年取得美国国籍,次年即被任命为美国空军特业人员预备役少校
。四年後创办塞维斯飞机公司(即为共和飞机公司),历任董事长并兼总经理与设
计师等重要职务达七年之久。塞维 斯基富创造的智慧,发明的天才,先後设计有
空军武器轰炸瞄准系统、空优战机等多件, 近代航空工业和空用武器深受其影响
。 

第三章  世界军略地埋概述  

第一节  亚洲军略地理概述  

  亚洲之范围:东自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至花彩列岛止;西自乌拉山沿里海
西岸、高加 索南侧,继沿黑海南岸、地中海东缘向南至红海止,总面积约四千四
百五十余万平方公里,占 全球陆地面积三分之一弱,为世界最大之洲,人口数亦
为各洲之冠,不仅是世界各大宗教及古 文化的发源地,而且也是世界航运之要域
。 

壹、地理形势

  亚洲地区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东西横跨经度一百六十度相距一万余公里,当
东亚日落之 时,西亚始见日出,时差十余小时,就地形状况而言,概区分为四个
地区:

  一、西南高山、高原区:西起地中海滨,东至我国西康,其地势愈高,其范围
亦愈广,延伸至我国西南地区,呈群山紧凑;此地区为亚洲之脊梁。

  二、北部错综复杂之地形区:在脊梁地带以北,为一广阔的长方形地带,其间
有平原、有高原亦有盆地,依其分布状况,又可区分为以下四个副地区:
   1、西部低洼地区:位於乌拉山以东,叶尼塞河以西之地区,谓之为西伯利
亚平原。
   2、中央分割之高原区:位於叶尼塞河以东,勒那河以西地区,因河川浸蚀
呈分割状,包括黄土高原、蒙古高原及中部西伯利亚台地等,其地势高亢。
   3、东部平原、山地交错区:沿勒那那河、大兴安岭、太行山、云贵高原以
东至太平洋滨间。
   4、中亚内陆盆地:位於西部低地之南,北有哈萨克高原,南有高山,形成
内陆盆地之地形。

  三、南面为半岛:有中南半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

  四、弧状列岛:在亚洲海岸之外。 

贰、自然条件

  一、山系:      亚洲的地形好像一张盾,中间隆起而周围低下。西藏
高原为盾的顶部,有世界屋脊之称    ,由此向四面八方作阶级状的下降。帕
米尔是一个山结,山脉由此向各方散开;亚洲西端也    有一个亚美尼亚山结
,规模比较小。本洲重要的山系,全是由这两个山结导引出来的而以东    西
走向的山系为主干。

  二、水系:主要区分
  1、印度洋水系:其源流必须穿越山岭之障碍,上游流经乾燥区,可资灌溉之
用,夏季受融化雪水所致,易成泛滥现象,该等河川水浅,不适航运之利。
  2、太平洋水系:彼等水系之河流,其流经高原的上游流域较长,河床坡度大
,多急流险难,具水力发电之功能,而中下游水势平缓富航运之利,入海前大都贯
穿平原, 而适於灌溉之用。
  3、北极海水系:各河川流经高原地区较短,流经平原或低地较长,水量丰富
,水势平缓,惟地近极区,冰冻期长,一年之中仅有半年可资利用,且多流经人烟
稀少之北 极海,可用价值甚低。
  4、内陆河系:可分为两类:一为天然所形成,一为人工改造而成。前者距海
太远或为高山所阻隔,海洋季风无法吹拂而至,因此气候乾燥,水量有限,其流域
短且无法外 流,大都流经沙漠逐渐消失,纵然形成湖泊亦属硷水湖。人工所凿造
之内陆河 ,如:我国南北大运河,苏彝士运河等河流,主要在战略上以及经济上
之利益 而论定。此两条人工内陆河均具有航运之利,尤以苏彝士运河对东西方而
言, 其地位极为重要。 

  三、气候:因其气候差异性大,分为五大气候区:  
  1、北部寒冷气候区:主要地区西伯利亚北部之大半部、青康藏高原,大多为
冻土地带,植物不生。   
  2、东南季风气候区:系由印度经中南半岛、我国东部半壁山河,以迄韩国、
日本、库页岛和鄂霍次克海沿岸。   
  3、乾燥气候区:包括阿拉伯大沙漠和中亚,以及我国蒙、新、宁、绥等地之
温带沙漠、降雨量极少,温差甚大。  
  4、南部赤道气候区:系指马来半岛、东印度半岛和菲律宾半岛,由於近赤道
,终年高温多雨。
  5、西部地中海型气候区:此气候区仅有在地中海东面之土耳其、叙利亚、以
色列、黎巴嫩及外高加索的黑海沿岸等地区。 

参、经济条件:   
  亚洲地区盛产稻米、橡胶、蔗糖、并有蕴藏量极丰沛的煤、石油、锡、铁等矿
产。尤以西 亚地区产量居世界之冠的石油,对工业先进国家之经济发展极为重要
;以阿战争时,阿拉伯国 家曾以石油为武器,引起世界性经济大恐慌,因此东西
方均以控制该地区油源为其各国当前之 基本战略目标。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发
动南太平洋作战,以及最近发生的南海主权之争,主 要都是为了能源,可见亚洲
诸重要战略资源,必为世界各国争夺之焦点。 

肆、交通运输:   
  在亚洲脊梁北麓之乾旷平地,逐成为有史以来欧亚间陆上往来之通路,其中最
著名者为「丝路」,即系由我国西安,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取道天山南北麓而
进入中亚、西亚、至地中海各国,使得东西文化得以交流;近世工程技术发展,海
、陆交通渐次发展,尤以西伯利亚铁路建造完成後,丝路日趋没落,但就整个地区
而言,亚洲陆路交通远不及欧洲与北美地区那样发达。在海运方面,以濒印度洋及
太平洋况岸之地区为最发达,且为世界海运所必经之航线,苏彝士运河与麻六甲海
峡,为欧洲通往亚洲之咽喉,至於北极海因长年冰冻、海运极为有限 。内河水运
,以我国长江、黑龙江、珠江及印度之恒河最具运用价值,其余各河流或因冰冻期
 长或水势湍急,仅局部适於通航,航运价值稍低。空运能力随著航空器之进步而
益形蓬勃,尤 以东南亚地区,已成为国际航空线最密集之地区。 

伍、人口、民族   
  亚洲为黄种人即蒙古利亚种之本乡。其分布以中华民族居於中央为主体。中华
民族以汉人为中坚,融合满、蒙、藏、回四种为一家,为世界人口最大集团,各国
莫可与北。日本岛屿为 大和族,东南岛屿人为马来族,与中华民族为亚细亚人种
三大支。占世界过半数的亚洲人口,八0%居於季风区域,尤其以中国东部与恒河
平原,为世界有 数的人口两大集团。沙漠草原与森林地带人口稀少。各大陆人之
分布不均现象,以亚洲最甚。    

陆、重要城市  

  一、上海:位中国海岸中央,为中国沿海航线自然中心,长江流域的自然门户
。  
  二、北平:位置上,当华北平原的最北端,後方接近居庸、古北各重要山口,
为登高原所必经,可以统治全国,可以控制边强。 
  三、东京:为关东平原的最大中心。位於东京湾头复合三角洲上。外面太平洋
、内居全国中央。为亚太金融中心重镇。  
  四、新加坡:位马来半岛尖端,扼马六甲海峡东口,当印度,太平两洋交通必
经之路,为亚太航运中心。 

柒、亚洲各地区军略概述: 

一、东北亚: 

  (一)韩国: 韩国古为我国 属,於中日甲午战争之後独立,一九一0年为日
本吞并,称为朝鲜。 二次大战後始得复国,但因北韩为前苏联所占领,於雅尔达
密约中,提议以北纬三十八度 线为界,遂分裂为南北韩。 韩国为亚洲大陆和东亚
岛屿间的走廊,为陆权与海权扩展的必争之地,即所谓的缓冲 国家,陆权国家前
苏联欲自内陆向海洋发展必以韩国为跳板;海权国家的日本欲夺取大陆 的丰厚资
源,也需以韩国为跳板。因此韩国每成为列强争夺的地区,最著名的战争有: 
   1、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战争,日军陆路从朝鲜经平壤战役、鸭绿江战役,
大败清军,入 侵我国东北,朝鲜沦入日本手中。(详见中国历代战争史第十七册第
二十七章) 
   2、一九0四--一九0五年日俄战争,系因日俄欲争夺辽东半岛而引发战争
,日军亦经由 朝鲜陆路方向攻击辽东半岛的俄军。(详见中外战争全史第九册第二
十一篇) 
   3、一九五0年六月韩战爆发,中共於十月以『抗美援朝』口号参战,美国
监於围堵政策 的全球战略考量,积极参战。至一九五三年七月结束。 南韩南扼对
马海峡,极具战略价值,日俄战争曾在此海域发生激烈海战。 

  (二)日本: 日本的军略地理价值有下列数端: 
  1、为太平洋边缘,接近亚洲大陆,为一战略性岛屿。其地理价值与空间价值
均极优良, 马汉将日本与英国并列,特别加以推崇。 
  2、日本群岛为一弧形岛屿,环绕独立国协远东地方,而挟成日本海,可瞰制
独立国协海 参威之远东出海港,组独立国协进出太平洋。 
  3、美国在日本海空基地甚多,从这些基地可有效攻击西伯利亚及中共东部精
华区,故海 空权条件优越。 
  4、日本四境有多数海峡可封锁独立国协出太平洋之通路,如宗谷海峡在库页
岛及北海道 之间,为日、独立国协海权必争之地;根室海峡在千岛群岛及北海道
之间,亦为日、 独立国协海权必争之地;津轻海峡在本州及北海道之间,为封锁
日本海及海参威之门 户;对马海峡为封锁日本海南部之海空门户。 
  5、战後日本在经济及工业实力均居世界前列,对世局的影响力举足轻重。 


二、东南亚: 

  (一)印尼: 位於亚洲东南角,国土散布於南海的三百多个岛屿,国土西起苏
门答腊,东至新几内 亚,长达五千多公里。印尼控制著南海进出印度洋的战略交
通孔道( 一为苏门答腊与马来 半岛间的麻六甲海峡;一为苏门答腊与爪哇间的巽
它海峡 ),印尼北控东南亚,南控澳洲 ,且对印度洋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价值,
若掌握印尼的海空军基地,则能对印度洋加以控 制。 印度拥有丰富的战略资源,
如橡胶、石油、锡、煤、硫磺、锰、镍、铅、铁..等。因 此在东南亚国家中,战
略地位举足轻重。 

  (二)菲律宾: 菲律宾於一五二一年为麦哲伦发现,一五六五年为西班牙占领
,一八九八年美西战後 ,西班牙以二千万金元售予美国,一九四六年独立。 菲律
宾原为美国在亚太地区最重要的海空基地,为西南太平洋地区的安危关键战略岛 
屿,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即利用台湾为基地攻击菲岛,以剪除美
军在亚 太地区的海空军武力,以利其太平洋的战局。战後,美国依据美菲於一九
四七年签订的『 美菲军事基地协定』,继续在菲国经营其海空基地,直至一九九
二年方撤离。 

  (三)越南: 越南位居东南亚中心地带,地处巴士海峡与麻六甲海峡航线之中
心,扼控太平洋、印 度洋海上交通要冲,是两大洋战略通道的重要枢纽,历为列
强争夺之地。一八五八年法入 侵越南,一九四0年日本入侵,一九四五年日本投
降後,法再度入侵,遂引发越南战争, 至一九七五年越南沦亡,前苏联曾经攫取
主要海空军基地--金兰湾和岘港,使其远东舰队 的活动基地向南推进二千四百多
里,从而可东至南海、西太平洋,西至印度洋活动。另一 方面,支持越南西控寮
国,南侵柬埔寨,东掠南沙群岛及其海域,使越南成为其南下扩张 的前进基地,
足见越南在南海上之战略价值极大。其地位颇似朝鲜半岛,愈南价值越高。 以西
贡为航空基地,用一千二百公里的航空半径作圆,则由东京湾至河内,包括泰国大
部 、婆罗洲,将南海百分之八十海面涵盖其内。故第二次大战时,为日本进攻中
南半岛之跳 板。 

  (四)尼泊尔: 尼泊尔为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家,地势高亢,有『印度支那屋
脊』之称,对周围各国有 居高临下之势,地理位置有利。尤其对越南红河流域地
区有瞰制作用,前苏联曾在尼泊尔境内见有空军基地、卫星监视基地、雷达和电子
监视站等。 

  (五)泰国: 
   1、泰国在一七五九年曾被缅甸所灭,由我国侨胞郑昭复国,使泰国延绵迄
今。 
   2、泰国在中南半岛上之战略地位比重甚大,他不仅拥有坚强的三军,且政
局稳定。自曼 谷有铁路北通清迈,南通新加坡,为日本二次大战自陆路南侵新加
坡之要道。前苏联 及中共亦欲以此为南侵之桥梁,利用铁路,自西伯利亚南通新
加坡,不须经由海洋而 由陆路南侵,可见泰国在军略交通上之重要。 
   3、泰国南部之克拉地岬若开凿成功,将减低对麻六甲海峡之依赖度,日本
在二次大战曾 计画开凿克拉地岬,以进入印度洋。 

  (六)缅甸: 为中南半岛西部,西南濒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扼太平洋和印度
洋航线之要冲,地理 位置重要。占领缅甸,可屏障中南半岛,阻止从西方陆上来
袭之敌。英国於一八二四、一 八五二、一八八五年三次入侵缅甸,使之成为英国
在东南亚的战略基地,据此以巩固英在 印度的殖民统治,并进窥中国大陆,挟制
泰国,接应英在亚东的第一军港--新加坡。 
  缅甸有滇缅公路通中国大陆,为英国入侵之方向。二次大战期间,中国的补给
物资赖英美从仰光、经滇缅公路而运补至四川。 注:东南亚国家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於一九六七年成立,有 泰国、马来西
亚、新加坡、印尼及汶莱( 一九八四年加入 )等六国所组成,试图建立东协 各国
新秩序,其地位日益重要。  

三、南亚:  

  南亚系指印度半岛和其邻近之岛屿而言,有次大陆之称( 因其面积大,地理位
置孤立, 北东西三面分别为高山丛林所隔绝,其余又都是广阔的大洋构成然屏障
,地理上自成一单元 ,气候也与亚洲其他各地有别 )。 

(一)、地略形势 

  1、陆地:
   (1)、地形北部高山区:半岛北部全是高耸的山脉,喀什米尔和巴基斯坦的
北方就是世界屋 脊--帕米尔山结,自此向东南走,为喀喇昆仑山与喜马拉雅山,
为 印度、尼泊尔、不丹与西藏高原的分水岭。主峰埃弗勒斯( 即圣母 峰,二九0
二九尺 ),哥德温奥斯腾( 二八二五0尺 ),分别为世 界第一和第二高峰。从帕
米尔山结向西延伸,有兴都库什山,为巴 基斯坦与阿富汗东北界山。纵贯巴国境
内尚有苏里曼山和吉尔达山。 
   (2)、印度大平原区:介於北部高山区和德干高原区之间,为印度河和恒河
之冲积平原,本 区为世界重要平原之一,亦为印度半岛之精华所在,为印度古历
史文 化之发源地,亦为今天印度政治经济之中心。 
   (3)、德干高原区:印度半岛南部,几全为高原,高原东西两侧,分别由东
高止山及西高止 山外侧所形成的狭窄海滨平原。 

  2、海岸线     
  海岸线全长五三八八哩,除恒河三角洲外,其余均甚平宜故良港极少,西部坡
度急峻 ,东部滩多水浅,难以从海上登陆。因此虽依凭两海,但不足以发展为一
个海洋国家。
  印度半岛形势完固,外敌不易入侵,其中较易遭入侵的地区为西北部巴基斯坦
与新疆 ,阿富汗之间的山地,共有几条著名的隘道:1、喀喇昆仑山口 2、明
铁盖山口 3、开伯尔隘口 4、普兰隘口 5、哥马尔隘道 6、马克兰海岸隘
道。 
  以上这几条隘道曾为印度屡被入侵的门径。如:公元前三二七年亚历山大大帝
即由开伯尔 山隘侵入。 中共与苏联分别於一九六八年、一九七0年在这里各建筑
了一条四线道战略公路,一条是 从新疆叶城越过明铁盖山口至吉尔吉特,然後循
喀什米尔境内的公路南下斯利那加,或沿较北 一条路线直达巴国首都伊斯兰马巴
德。一九七一年第三次印巴战争中,中共曾利用该线公路运 送军援支助巴国。 苏
联则建造一条公路,从中亚细亚越过兴都库什山至门富汗北部喀布尔,然後即分两
支至 巴国,一为东行越开伯尔山口;一为南行至坎哈,再东折越普兰山隘进入巴
国。 
  印度半岛南方海面上有斯里兰卡及马尔地夫,斯里兰卡之可伦坡是印度洋中最
主要的商港 ,也是百年来自海上入侵的必争之地。马尔地夫距美国在印度洋的军
事基地狄亚哥西亚仅三百 哩,具有与狄岛同样的设港条件和发展潜力,且可抵销
美国在狄岛的战略价值,战略价值重要。  

(二)、军略价值: 

  1、南亚地处亚非澳三大洲之中央,北越喜马拉雅山与兴都库什山即为中共和
独立国协,东隔 孟加拉湾即为盛产大米、橡胶与锡之中南半岛,西跨阿拉伯海即
为世界油源最丰富之波斯 湾,不但在印度洋中具备了中央位置的战略利益,同时
也是连贯东西交通的中心点。整个 地区共拥有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具有很多
主要的战略资源和相当规模的工业基础:包 括铁、锰、金土、石油、铁矾土、棉
花、黄麻、茶、橡胶等,以及纺织、钢铁、和重机械 等工业。   
  2、南亚内部同时存有许多矛盾,如种族纠纷、语言和信仰的岐异,人民的穷
困和落後,以及 各国之间夹杂纠缠不清的问题,影响各国内部的进步团结,和各
国之间的和谐合作。   
  3、印度是南亚地区最大的国家,在南亚和印度洋中最具影响力,也是美、前
苏联、中共急欲 拉拢之对象。 
  4、巴基斯坦是从西亚南下印度洋的交通要道,西北部的开伯尔山口,自古就
是西亚通往南亚 的交通要冲。早在四千年前,雅利安人就经此山口入侵印度;之
後,波斯人、希腊人和鞑 旦人均经由此山口进入印度和流域;公元前五世纪,波
斯王大流士征服喀布尔一带後,从 此山口进犯印度河谷;二百年後亚历山大帝亦
复如此。 

四、西亚: 

  (一)、中东地名之起源: 过去欧洲人的主观意识,称呼东半球国家为『远东
』,小亚细亚一带是他们的近邻, 所以称之为『近东』,介乎这两者之间的地区
,自然而然即被命名为『中东』。二次大战 初期,英国人一度在埃及成立中东司
令部後,中东这个名词,不但涵盖近东的意义,同时 成了国际政治和报章杂志所
通用的词汇。 中东既不是一个地理名词,所以它的范围就很难有一个明确界限,
根据较普遍的说法 ,即指西亚十六国及非洲的埃及共十七国。( 叶门原分为叶门
及南叶门两国,於一九九0 年五月二二日合并为叶门共和国 )。 

  (二)、军略形势: 中东的地形在整个结构上就是一块高地,除西部为广漠的
沙漠外,其余均以高原为主 体,高山在边缘,平原只见於西亚两河流域和埃及尼
罗河两侧和地质陷落地带。气候乾燥 、酷热,人口多集中在西部海岸边缘及两河
流域及尼罗河谷地。 中东石油产量占全球产量的三分之一,产区全部集中在波斯
湾沿岸。除了石油以外, 农渔牧业落後,形成贫富差距很大的现象。 中东丰富的
石油蕴藏量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为世界动荡的引爆区,波斯湾战争即为 一例;
另外宗教信仰的不同亦为中东之隐忧,以、阿四次战争即因这原因而引起。因此有
 专家预言,中东将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 

  (三)、西亚在战略上的重要性: 
   1、地缘战略上之中心:亚、欧、非三洲之心脏地带在中东,也是古代中西
陆上交通之要路。 
   2、七海之地:为此区周边有里海、黑海、爱琴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
海、波斯湾等海域 ,为中东之海权地带,也是亚、欧航路之要冲,为西方国家之
生命线。 
   3、海峡衢地:如博斯普鲁斯及达达尼尔海峡为封锁独立国协黑海之门户;
苏彝士运河、亚丁 港及巴林岛亦为地中海与印度洋交通之衢道。 
   4、战略物资:主要为石油,伊朗、伊拉克、阿拉伯、叙利亚及高加索油田
均在此处,故为世 界列强所争夺。 
   5、民族与人力:中东共有二亿以上的回教徒,信仰坚定,团结力强,为未
来战争中一重要力 量。 

  (四)、伊朗: 
   1、伊朗为中东高原国家之一,北与独立国协为邻,若占有伊朗,则可居高
瞰制中东,向西可 包围土耳其、以色列及阿拉伯半岛等国,向东可进窥阿富汗、
巴基斯坦,进而前进印度而 逐鹿印度洋。若以波斯湾为海空基地,则能扰乱东至
远东,西至苏彝士运河之航线,在战 略上有决定性之地位。因此在十七世纪,俄
国即积极侵略伊朗,以图南下而出印度洋;英 国亦试图从印度侵略伊朗而北上,
以掌控中东,保障其自东地中海至印度洋航线之安全, 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故伊朗就成为俄、英两国争夺之地区。 
   2、伊朗石油储存量占全世界第四位,有『石油王国』之称,战略地位重要
。 

  (五)、土耳其: 
   1、土耳其即古称『小亚细亚』,居欧、亚两洲陆路交通的焦点,同时亦扼
沟通黑海与地中海 的水道咽喉,有『世界十字路口之称』。曾为鄂图曼帝国的政
治中心,控制跨越欧、亚、 非三洲的陆桥,而成为中东的核心逾六世纪之久。在
每次的世界大战中,土耳其因地处战 略衢道上而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2、土国控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及达达尼尔海峡为俄、英两国势力争夺的战
略要地。如一八五 三年至一八五四年,俄欲争夺土国高加索区,以打通西进地中
海之衢道,而爆发克里米亚 战争,英为维护其地中海之贸易航道畅通,自然不愿
见两海峡落入俄国控制之下,遂联合 法国协助土国,终於击败俄国。(详见『中外
战争全史』第九册第二一篇第二章) 

  (六)、阿富汗: 阿富汗位於大陆正西方,形状似树叶,为一内陆国家。地处
中亚南部心脏部位,是从中亚南下印度洋的陆上捷径,自古以来,波斯、印度和中
亚各帝国一直在此进行争夺战。 
  十九世纪以来,成为英俄争夺之地区。英视其为维护其印度殖民地北方之屏障
,曾三次发 动侵阿战争。沙俄视其为南下印度洋的必经之路,一向觊觎阿富汗。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底 ,前苏联入侵阿富汗,至苏联解体前夕方撤军。 

五、独立国协: 

  (一)、苏联解体前,共有十六个共和国,解体後,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
亚、卡列利亚芬兰 、乔治亚先後独立,现有十一个共和国组成独立国协。 

  (二)、为一典型的内陆陆权国家,北方北冰洋长年封动,从波罗的海出大西洋
又受制於松德海峡 ,黑海出地中海受博斯普鲁斯及达达尼尔两海峡所制,故苦无
出海口。十七世纪後,沙俄 积极向三处经营,以寻求出海口,即:
   1、由巴尔干半岛出地中海。
   2、由伊朗出印度洋。 
   3、由海参崴出太平洋。因此土耳其、伊朗、及中国东北皆饱受其侵略。 

  (三)、地处世界岛之心脏地带,且四方地形巩固,外敌入侵不易,唯一可攻入
之方向为波罗的海 到喀尔巴阡山之间的低平地区,拿破仑及希特勒征俄,均从此
一方向攻击。( 详见『中外 战争全史』第九册第二二篇第六章及『第二次世界大
战战史』第一册第十二章 )。 

第二节  欧洲军略地理概述 

  欧洲地区为东起乌拉山、乌拉河、里海、高加索山、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
尔海峡之线 ,西迄大西洋、北临北极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的地区。 

壹、地理形势 

  一、平原广大,海湾交错:整个欧洲中部为一片广大的平原,此平原自法国与
西班牙边界的庇里 牛斯山起,越过欧洲北部直至俄罗斯的乌拉山脉。欧洲的轮廓
极为曲折,并有黑海、地中海 、波罗的海、北海等深入内陆,造成众多的良港,
欧洲平原之大,出海之便,实为其他洲所 不及。 
  二、陆半球的中心:地球表面可分为陆半球和水半球两部份,欧洲位居世界陆
界陆半球的中心, 与亚、非、美等各洲往来均甚便利,位置优越,极易发展为世
界之重心。 

贰、自然条件 

  一、山系: 欧洲山系是由西向东呈扇状分布,亦即发源於大陆西端,往中央
部位的大山块延伸,最 後延伸到最东端。发源於西班牙麦西达高原的隆起地形,
与庇里牛斯山相连,并延伸至阿尔 卑斯山的各支脉。而第拿里阿尔卑斯山脉则发
源於阿尔卑斯山脉终端的弧形部位,往东南延 伸到巴尔干半岛,并与希猎的山岳
地带相连。 
  二、水系: 欧洲河川、大部流灌於平原区域,东欧与西欧,约略可分为二组
。西欧诸河,以阿尔卑 斯山为中心分水岭,各河略成由中心向四方放射状态。东
欧各河,以瓦耳代丘陵为中心分水 岭,诸河亦略成由中心向四方放射。 
  三、气候: 本洲大部位於温带,西岸有暖流经过,且终年有偏西风之吹送,
故较世界同纬度地方为 暖。但东向内陆,渐变恶劣。俄国居东部,以接近欧亚大
陆之中央,温差最大。 

参、经济条件 

  一、欧洲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石油、钾盐、铜、铬、铅、锌、汞等
,其中煤的产量为 世界第一,铁矿产量为世界第二、铜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二分
之一,欧洲亦是世界主要电力 能源区及工业最发达地区之一,重型机床、采矿、
治金、建筑、发电设备、船舶,各种机动 车、飞机制造、橡胶及化学等工业相当
发达。上述工矿业及电力能源,平日可带动国家的经 济发展,战时则可立即转变
军需工业,支持战争的遂行。 
  二、九0年代区域经济主义盛行的时代,欧洲共同市场与欧洲自由贸易协会
( 十二个国家 )於一 九九三年建立全世界最大的共同市场--欧洲经济特区,此一
经济特区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 额的四十%。 

肆、交通运输   

  欧洲铁路、公路、运河及航空线等,均较其他大陆为长且密集,沿岸港口之密
、航海、船 舶之多更超过任何大陆。在铁路方面其运量之大,由捷克每年铁路乘
客运输量与美国相等,就 可了解欧洲的铁路网非其他地区能比拟。陡峭的阿尔卑
斯山区也有许多铁、公路贯穿其中,英 吉利海峡也有海底隧道贯穿。在航运方面
,欧陆最忙碌的港口有鹿特丹、伦敦与安特卫普,而 鹿特丹是世界处理货柜顿数
最多的港口;莱茵河不仅是欧洲也是世界最忙碌的水道,世界上几 乎有一半商船
的吨数在欧洲都有登记。至於航空运输方面,不仅在欧洲内陆的服务非常优秀,即
使在国际交通上,欧陆已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运输网之一。 

伍、人口、民族   

  欧洲为白人之祖乡,内分三大民族;斯拉夫族居於东欧,拉丁族居南欧,条顿
族居中欧及北欧,略成鼎足位置。拉丁族古代文明优越,奉旧教,长於美术,盛於
情感;条顿族勤勉坚毅,长於科学,奉新教,为现代文明领导者;斯拉夫族多质朴
之人民。三族之外,原住民之克尔特,巴斯克人,今多分布於贫瘠地域(西班牙北
部山中)。侵入之黄种人,今多欧化。 

陆、重要城市 

  一、伦敦:在泰 士河漏斗状海湾的顶点,潮水可以到达能架桥之处,出入船
舶很多。今有海底 隧道与法国相通。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为世界金融中心。 
  二、巴黎:位盆地中心,跨塞纳河上,历代奠都於,此因此形成为西欧交通、
学术中心。法国的 铁路系统呈放射状,以巴黎为中心。 
  三、鹿特丹:荷兰第二大城,位莱茵河口。为欧洲海、空、陆运转运中心。 

  四、罗马:为义大利半岛之中心,亦当地中海之中央,义大利铁路集中於此,
遗迹很多。 

柒、欧洲各地区军略地理概述: 

  一、北欧: 
   1、波罗的海三小国即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於一九四0年被前苏
联强占。前苏联占此三国之目的在建立与西欧之缓冲地带,其经济价值有限,主要
在是军事上的考量,占有此三国,则其海岸线增长,可加强对波罗的海的控制力量
。苏联解体後立即独立。 
   2、芬兰为一平原国,地近独立国协,为攻击独立国协之要地,自此方向可
进击独立国协北部及 列宁格勒。二次大战初期( 一九四0年 ),前苏联为保护其
波罗的海方面的侧翼,遂要求芬 兰调整国界,以利苏联阻止德国从此方向入侵,
芬兰不允,遂引发芬兰战争,足见芬兰对独 立国协国防安全之重要性。 
   3、瑞典为一山国,在北欧为一强国,工业发达、武力雄厚,与俄有世仇( 
二百多年前瑞典曾攻 入莫斯科 )。控波罗的海内缘海口,空权地位重要。 
   4、挪威南控波罗的海外口,与瑞典、芬兰共为进击独立国协之基地;与丹
麦同为进攻波兰、德 国之要道。北部有美国建立的北极海之海空军基地。 
   5、丹麦海岸防御工事坚强,为进攻德国之跳板,控波罗的海与大西洋之衢
道。第一次世界大战 ( 一九一六年 )英德即在丹麦海域发生日德兰海战( 详见『
中外战争全史』第十册第二十五篇第四章第六节 ) 格陵兰为丹麦领土,美在其西
北的杜里建有重要空军基地,以瞰制北极航线。 
   6、冰岛在空权时代的战略价值极高,为北极海空航路必经之地,为美国在
北大西洋之战略性岛 屿,美国在冰岛有多处海空基地。 

  二、西欧: 
   (一)、本区多为滨海国家,海上交通便利,故海权发达,拥有广大殖民地。
各国工业发达,富煤 铁,文化水准高,国力充沛,由於法国与英国均为军事强国
。故两次世界大战,德与英法 之交战结果对战局具有决定性之影响。第一次世界
大战,德军与英法联军在马恩河之役後 ,即形成僵持的阵地战( 详见『中外战争
全史』第十册第二十五篇第二章 );第二次世界 大战,德军在开战之初,突破法
国的马其诺防线,攻陷法国,造成著名的敦克尔克大撤退 。而後,盟军反攻,在
法国诺曼第登陆,击溃德军,造成德国的败亡( 详见『第二次世界 大战战史』 )
。 
   (二)、英国位置优越,素为马汉所推崇,有英吉利海峡与欧洲相隔,且居欧
洲大西洋沿海之中央 战略岛屿位置,使英国在军事上进可攻,退可守,有大陆国
之利而无大陆国之弊。一八0 五年英国舰队在特拉法加海战中,击溃法西联合舰
队,建立了英国海上无敌霸权後,英国 即藉其海权力量,致力开拓海外殖民地,
而曾有『日不落国』之光荣历史。( 详见『中外 战争全史』第九册第二二篇第四
章 )。 
   (三)、法国面积广大,四境多山,有两洋之便,宜海宜陆,且煤铁产量丰富
,国防工业发达,国 力强盛,自古以来极为欧洲军事强权之一。除十八、十九世
纪之交,拿破仑率法军席卷欧 洲之外,两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均发生在法国北境
,足见其军略重要性。 
   (四)、荷比卢三国因介於德法两强之间,故形成两国之缓冲地带,两国交战
,此三国即首当其冲 。尤其是荷比低地国,为德法两国之间地势较平坦开阔的地
区,两次大战,德军均从此方 向进犯法国。第二次大战後,德法对峙情势改变,
荷兰因地处经济列强之中,且拥有优越 海、陆、空运条件,遂一跃而为欧洲贸易
运输转运中心。 

  三、中欧: 
   (一)、中欧主体为波德平原,波德平原包括波兰的大部德国的北部和丹麦低
地,北滨波罗的海 ,南接中欧山地和高原,东西长一千公里,南北宽二百至五百
公里,人口密集,农产丰富 ,战略地重要,是西欧与东欧的『走廊』。一八一二
年拿破仑远征莫斯科的主力部队即循波德平原( 波罗的海沿岸 )进犯杀俄。 ( 详
见『中外战争全史』第九册第二二篇第六章 )。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俄交战的
战场亦发生於波德平原的东普鲁士及波兰地区 )。( 详见『中外战争全史』第十册
第二十五篇第二章 )。 第二次世界大战,於一九四一年六月,德军主力部队也是
从波德平原这条『走廊』, 兵分三路向前苏联入侵。( 详见『第二次世界大战战
史』第一册第十二、十三章 )。 
   (二)、德国位置居欧洲之心脏,交通发达,形成东、西欧与南、北欧交通之
要冲,且工业发达,人民团结,故成为欧洲陆权霸主。两次世界大战均由德国发动
,造成世纪浩劫。 
   (三)、波兰因介於两强之间,且当东西欧陆路之要冲,为攻击俄国的之有利
方向,故惨遭四次瓜分: 
    1、一七七二年第一次被瓜分,有四分之一的领土被俄、普、奥三国瓜分
。 
    2、一七九三年第二次被瓜分,俄、普又瓜分部份土地。 
    3、一七九五年第三次被瓜分,俄、普、奥瓜分全数领土。到第一次大战
战後方复国。 
    4、一九三九年第四次被瓜分,德国与前苏联瓜分波兰。 

  四、南欧: 
   (一)、南欧由三大半岛即伊比利半岛、义大利半岛、巴尔干半岛及周边无数
岛屿所组成,位於地 中海北岸,向地中海伸入,对地中海的航线具有重大瞰制作
用。伊比利半岛的直布罗陀控 制大西洋与地中海的进出;巴尔干半岛控制达达尼
尔及博斯普鲁斯两海峡及苏彝士运河, 为亚、欧交通的衢地,战略价值无以伦比
。 
   (二)、南欧所控制的地中海为欧洲的生命线,欧洲文明的发展及经贸的拓展
均仰赖地中海的航线 ,地中海一但被外敌占据,则欧洲即岌岌可危,故地中海北
岸的南欧,其战略价值有如荷 马史诗中的『阿契利斯的足踵』,为欧洲之战略要
害。 注:阿契利斯(Achilles)系荷马史诗『伊里雅德』(Iliad) 中的主角,其母
曾将其浸於冥 河中,使之刀枪不入,惟踵部未为水浸到,後为巴里斯(Paris)以箭
射其足踵而亡。 
   (三)、伊比利半岛的西班牙及葡萄牙,因位於欧洲大陆最西端,又介於大西
洋与地中海之间,故 最早拥有强大海权及广大殖民地。因拥有两洋海运之利,对
从陆上入侵的外敌,不虞被封 锁。如拿破仑战争时期,法国侵略伊比利半岛的『
半岛战争』( 一八0八--一八一二年 ) ,即因陆上补给不如海上补给容易,法军
不仅无法征服半岛,反而严重影响法国战力,而 成为拿破仑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 详见『中外战争全史』第九册第二二篇第五章 )。 
   (四)、义大利半岛的军略价值有: 
    1、位地中海中心位置,控地中海航路之战略衢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由
於义大利加盟轴 心国阵营,封锁从西欧经地中海到东非及中东的航道,迫使同盟
国大部分前往埃及和 印度的运输船团必须绕道南非。故一九四三年盟军欲自非洲
反攻时,首要的目标即为 攻克西西里岛及义大利半岛,以打通地中海航路。现美
国第六舰队司令部即设於义大 利半岛西岸的那不勒斯港。 
    2、义大利半岛地形狭长,伸向地中海,尤其南面的西西里岛与非洲之突
尼斯间仅距离一 四六公里,为欧亚间之陆桥。拿破仑於一七九八年远征非洲埃及
时,即先占领西西里 岛南缘的马尔他岛後再以此为跳板,从亚历山大港附近登陆
;英国纳尔逊率领的舰队 也以西西里岛为前进基地,以截击法国舰队,於尼罗河
口海战中击溃法国舰队,法与 埃及之间的交通线被切断,造成征埃失败。( 详见
『中外战争全史』第九册第二二篇 第五章 )。 
   (五)、巴尔干半岛: 
   1、巴尔干半岛有『世界火药库』之称其原因有下列两点:      
   (1)、巴尔干半岛处於欧、亚、非三洲交通的十字路口上,战略位置极为重
要。 
   (2)、巴尔干半岛种族十分复杂,先是中古时代蛮族大迁徒,分由东北欧和
亚洲北部草 原迁徒而来许多游牧部落,与原先居住在巴尔干半岛的居民相混合,
形成以下几个民族:希腊人、罗马尼亚人、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门的内哥罗
人、阿尔巴尼亚人等。各民族之间的纷争不断,争战不休。一九一二年第一次巴尔
干半岛 战争及一九一三年第二次巴尔干半岛战都是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倾斗所引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亦源起於巴尔干半岛的纷争,奥国皇位继承人裴迪南大公前往
驻戍波,赫二州的奥国军队时被暗杀而引起。( 一九一四年六月 )。 
   2、巴尔干半岛为欧亚交通要地,欲自欧洲征服亚洲、非洲,或从亚洲征服
欧洲,必先征 服巴尔干半岛,故此半岛成为欧亚各帝国侵略的目标。俄自十七也
纪末就不断南下, 十八世纪先侵黑海北方领土,十九世纪就直指巴尔干半岛。
   (1)、一八0六年俄攻入巴尔干半岛,直到一八一二年拿破仑将征俄,方与
其领主国--土 耳其言和,订『布加勒斯特条约』,土耳其割让多瑙河北岸,黑海
西岸的比萨拉比 亚区给俄,并承认塞尔维亚独立。 
   (2)、一八二八年俄向土耳其宣战,於一八二九年九月订『亚德里亚堡条约
』,土承认希 腊独立,还规定瓦拉几亚( 罗马尼亚一省 ),摩尔达维亚( 在聂斯
德河西方,今属 独立国协 )二国享自治权。
   (3)、一八七七年俄以解放半岛上基督徒和斯拉夫族的痛苦为名又发动俄土
战争一八七八年三月订立『圣斯脱法诺? 

第四章  中国军略地埋概述

第一节 中国大陆军略地理通论

壹、自然环境: 

  一、领土及疆界: 

  (一)地理位置: 
    1、阴山以西及青海以北地区,为麦钦德所谓『心脏地带』,不仅利於陆
权发展,更可封闭陆 权国家向东延伸势力,因此,如中国富强,则可限制独立国
协向亚太地区发展;反之,如 中国与独立国协结合,则西伯利亚的资源可充份开
发而向太平洋发展,成为可怕的超级大 国。 
    2、中国大陆东南半壁正处於史派克曼所指的『新月形边缘地区』,战略
价值高。因我国海域 与南太平洋及大洋洲之广大地区似分实连,因此,印度洋以
东之资源、财富与权力,在地 缘上自然构成以中国大陆为主体的态势。故中国富
强,即能主宰东亚、东南亚与大洋洲全 部地区。 

  (二)海域与岛屿: 
    1、中国大陆海域总面积约一五五万五千方里,与大陆面积比概为二比五
,海域非常辽阔,加 上大陆海岸线除连云港至启东(长江口北岸)之间沙多滩浅外
,余天然良港多,海权发展容 易。 
    2、目前中共受限於链岛防线围堵,海军势力无法扩张至太平洋,仅余海
南岛方向为其出口, 但此方向仍受台湾与菲律宾侧翼之瞰制,因此,中共欲发展
大海军策略,势必要取得台湾 ,以台湾为进出太平洋与南海之前进基地,故台湾
之安危事关亚太地区之安危。 

  (三)疆界和边界问题: 
    1、中印边界问题系由於英国二度自印度入侵西藏,为解决西藏问题,在
民国二年,中、英、 西藏三方代表在印度西姆拉开会讨论西藏问题。讵料英国代
表麦克马洪於翌年片面提出西 藏与印度东北部之间的国境线,应为由不丹东北角
向东北延伸,到九六度附近再向东南延 长,到察隅县之西再折向西南,会於阿萨
密州东北边界(如附图一),此线习称『麦克马洪 线』,英印并在原中印边界以北
到麦克马洪线之间地方,私自设立『东北边区』,面积约 为十一万方公里,由印
度管辖,印度侵占我中国大陆领土自不为我国所承认。在一九六二 年中共与印度
爆发边界战争,历时一年二个月,中共将印军赶回原传统之边界线以南,迄 今中
印边界纠纷仍未解决。 
    2、南沙群岛因富藏油矿,且邻近全球最忙碌的水道之一,战略价值高,
故近年来南海主权之 争已成为国际瞩目的焦点。南沙群岛自古即为我国领土,但
目前我国、中共、越南、菲律 宾、马来西亚皆各自占领部份岛礁,占领情形如附
图二、三。 

  二、地表特性: 

  (一)面积与形状: 八年抗战期间,我国即利用国土广大之优势,运用持久战
、消耗战而使大部分日军深陷 於大陆战区而无法自拔,军力难以自由转用,遂影
响其太平洋战区战力而终告失败。 

  (二)地形:  

    1、山系 
    (1)民国十九年至二十四年我军围剿共军战役,即因共军盘踞的赣南山区
地形险恶,赣东有 武夷山,赣南有九连山、大瘐岭,赣西有武功山、万洋山等山
脉,全区山势纵横起叠, 山峦高耸,大军作战困难,我国军经五次围剿才克尽其
功。 
    (2)八年抗战之初,我国军在山西大同集结重兵,依凭太行山瞰制日军沿
平汉、津浦铁路南 下侵华路线,亦为影响日军改变侵华作战轴线的因素之一。 

    2、高原 
    (1)青康藏高原全部面积共三百多万方公里,在中国境内面积约为二百五
十万方公里,占中 国大陆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大部分高度在四千公尺以上,是世
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并且 位居亚洲中央位置,不仅对亚洲全区具有居高瞰制作用
,也是中国西南的屏障。不仅如 此,青康藏高原也成了中国与印度、近东这两大
文明古国联系的障碍,这三大文明古国 的交通必须绕经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和
中亚,故互相影响的程度较小。 
    (2)蒙新高原虽地表较平坦,但其多变的气候与沙漠特性构成地理上之障
碍,遂能屏卫中国 大陆西北与北部,惟外蒙独立後,对北方之边境防线较为不利
。, (3)黄土高原屏障大陆东部精华区(黄淮平原与长江流域诸平原),自古以来
,即为我国阻止 来自北方与西北方胡人入侵中原的重要地理屏障。 

    3、平原 
    (1)中国大陆主要平原有松辽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诸平原和珠江
三角洲平原,其中 黄淮平原与长江中下游诸平原组成的区域为中国的中枢区域,
亦称精华区,面积虽占全 国总面积的十分之一,然其富居十之五、六,人口、耕
地、农产亦占全国之半,工业则 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宋代以後,首都皆建立於此
区域,为中国政、经、交通之重心,一 旦中枢区域沦陷,则中国政权亦岌岌可危
。 
    (2)古今中外,多数国家的中枢区域都只有一个中心,如法国巴黎盆地的
中心为巴黎,一旦 敌人攻克其中枢区域中心,则这个国家就只有俯首称臣。而中
国大陆的中枢区域由於大 别山、桐柏山与淮河的分界,而有北平与南京两个中心
。因此,如欲统治全中国,必须 能统治这两中心,否则只能割据半壁江山而已。
如金代统治河北,南以秦岭、淮河与南 宋为界,但无法下江南,故不能统一中国
;元、清两代於统治河北之後,复能下江南, 而後控制南京,统一中国;民国十
六年北伐军进入北平後,全国即告统一。 

    4、盆地 
    多数盆地不仅为农牧发达的区域,而且由於四周围群山环绕,自成一封闭
区域,利 於防御作战,并可自成一割据、偏安之局。 中国大陆的盆地,除塔里木
、准噶尔盆地为沙漠型态外,其余盆地均为地利丰厚之 区,且为战略守势根据地
,如四川盆地自古即为偏安割据之地,抗战时亦为临时首都, 凭四周天险以拒日
军。 

    5、沙漠 
    沙漠地区虽为经济、人文和交通发展的障碍,但其酷热多变、缺乏水源的
气候,在 军略地理上亦为一理想的阻障之区,尤其是中国大陆的沙漠接近北方边
界,且面积广大 ,对屏障中国大陆北方极具意义。 

  (三)水系: 以中国大陆两大河流--黄河与长江为例,黄河有些地区河幅较窄
且多浅滩渡口,在军略上不如长江具『天堑』之险,但因黄河下游河面比两岸地面
为高,在战略上,可使用决堤以 阻敌。在中国历代战史上已使用多次。如二十七
年六月十二日,日军进犯许昌、郑州,我国 军乃自许家堤、京水镇、五庄等处破
坏黄河堤,造成日军被淹毙者达三、四万人,阻敌西进 。如附图四。(详见『第二
次世界大战画史』第二章第四节)。惟决堤後,对此一地区的破坏 极大,非短时间
能予以复原,故为一般战略学家所不取。 

  (四)气候状况: 中国大陆东部地区春季之梅雨与夏季之台风对军事行动常有
严重的影响。如元忽必烈曾 二次派兵渡海征伐日本,皆因遭台风侵袭而失利;八
一三淞沪会战,我军在梅雨雨季之助力 下,力拒日军达三月之久,粉碎日军三月
亡华之战略构想。 

贰、人文环境条件: 

  一、人口与民族: 
    1、人口与素质为军略地理上之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在现代世界各国均大
力改善教育品质的情况下,中国与印度的人口数量,将成为未来的军事强权。 
    2、中国的少数民族虽仅占全国总人口数的百分之六七,但自古以来即为
中国国防上之严重内患。少数民族虽在军事上较占优势,但一旦侵入中原,随即受
中原文化所融合,而成为五族合一的伟大中国。 

  二、交通: 中国大陆的交通运输大多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因交通部发
达,故经济发展缓慢,且 政令宣达不易,常为割据之地或被外敌侵略。如西藏自
一八八三年起,即数度遭英国自印度入侵;新疆、蒙古、东北地区亦遭帝俄、前苏
联及日本之侵略。 

  三、历史背景: 从历史背景来看中国发展的重心,系由於游牧民族於秋、冬
之际,即南下牧马,造成中原 国防上的压力而将权力重心指向内陆而忽视海洋,
因此欲统治中国,需解决两大问题:一为控 制中原,并藉由控制中原以控制中国
北部;一为控制长城线(从辽东到河西)以抵抗胡人、经略 塞外(指东北、漠北和西
域)。就北方入侵民族的立场而言,必须先取得长城线,而後才能控制 中原。从长
城线到中原,必须通过河北或关中,故河北与关中适於建都以巩固中原安全。 
   唐代以前,中国外患主要来自北方、西北与西方,而关中为最重要的隘道据
点,故大都建都於此,如秦都咸阳,汉都长安(今西安)、洛阳,隋、唐都长安。自
唐代安史之乱自渔阳( 今北平 )发难後,北平遂为辽、金、元、清四代南侵及统治
中国的根据地,外患主要来自北方与 东北,由於由河北经中原至长江中下游流域
为平原千里,无地形之阻,因此从北平控制中原与 中国,远较从关中来控制较易
,故唐代以後国防的重心遂由关中转移至北平。
   十九世纪以降,中国大陆的外患主要来自海上,因此,北平与南京遂成为最
适宜建都的地点。 

  四、中共七大军区在军略地理上之意义: 
   (一)中共七大军区划分在军略考量上,主要在使各军区均能确实具有自给自
足、独立遂行作战之 能力,无论在攻、守势作战,各军区所需之後勤支援与兵员
补充,均能不假外求,以确保其 持续作战能力。 
   (二)七大军区的军略地理考虑: 
    1、渖阳军区:以防俄为主要战略构想,辖大兴安岭以东,黑龙江以南,
乌苏里江以西,鸭绿 江、图们江以北地区。主要以松辽平原为战略物资、人力的
供应中心。 
    2、北京军区:以防俄为主要战略构想,其军区为中共京畿要域。辖河北
、山西及内蒙古。主 要以黄淮平原为其战略资源供应中心。 
    3、兰州军区:以防俄自西北入侵为主要战略构想,辖西北地区。主要以
乌鞘岭以东,长城以 南、山西高原与豫西山地以西,四川盆地以北之汉中盆地、
渭河盆地与陇西高 原为其战力之泉源。 
    4、成都军区:以西南防越、印为主要战略构想,包括中共所谓的四川、
云南、贵州与西藏自 治区。以四川盆地为其主要战略资源供应中心。 
    5、广州军区:以西南防越、印为主要战略构想,包括广东、广西、湖南
、湖北等省。以两湖 盆地为战力支援中心。 
    6、南京军区:以防我为主要战略构想,包括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
省。以长江中下游之 京、沪杭地区冲积平原(江南平原)与鄱阳盆地为本区战略物
资与人力之供应中 心。 
    7、济南军区:以防卫自海上入侵京畿要地为主要战略构想。辖山东、河
南两省。以黄淮平原为其主要物资、人力供应中心。 

第二节 大陆各地区军略地理概述 

壹、华南地区 

一、自然地理条件: 

  (一) 地理位置: 本区地处我国南部,包括广东、广西、湖南、浙江、江西、
福建六省与海南岛。北畔 长江,西连川、黔、滇,西南与越南接壤,南濒南海。
本区是我国南方及东南的国防门户 和战略腹地,历来是侵略者掠夺我国的主要地
区,建设与保卫本区,对於发展经贸和保卫 中国大陆领土、领海安全,具有非常
重要的作用。 (

  二) 地表特性: 本区地势中部地势高,南北低。西部、东部多丘陵,南岭横
亘中南部,以南岭为界,区分为 北部盆地、平原地区及南部滨海地区: 
   1、北部: 以洞庭湖盆地、鄱阳湖盆地及长江下游河口地区的江南平原为中
心,此三地区河网交 织、湖泊密布,堤岸纵横,不便机械化部队行动。其粮食及
淡水鱼产量冠於全国,是我国 主要粮食产地及经贸发达地区,为供应华南、华中
地区战略资源和人力的主要中心。 幕阜山、九岭山、武功山等,为洞庭湖与鄱阳
湖两流域的分水岭,道路多沿低平谷地 通行。 长江以南苏、浙、皖地区。除沪宁
杭地区外,大部为山地、丘陵地。沪宁杭地区,范 围大体上从南京向东至沿海,
从宁绍平原向北至长江。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水陆 交通方便,人口稠密
,经济发达。平原以太湖为中心,地势低平,水网纵横,机械化部队 行动困难。
 浙皖丘陵山地,分布范围广泛,钱塘江斜贯其中,钱塘江以北有天目山、黄山、
九华 山自东向西排列,是沪宁杭地区的重要依托。钱塘江以南有两支山脉,北有
仙霞岭--会稽 山--天台山,向东北入海构成舟山群岛,南为洞宫山--括苍山--雁
荡山,向东逼近海岸。 此两支山脉群,山高坡陡,林木茂密,杂草丛生,利於屯
兵储物和部队隐蔽机动。 长江,流经本区北缘;江宽、水深,浪大、流急,既是
水上交通动脉,又是难以逾越 的『天堑』。 杭州湾以南多为岩岸,岸滩蜿蜒曲折
,岸陡滩短。近岸岛屿星罗密布,是陆地的天然 屏障,便於海岸防御。崇明岛地
处长江之要冲,具重要军事价值;舟山群岛为杭州湾外围 ,为沪宁杭地区的屏障
。 
   2、中部: 主要以南岭为主干,并向东北延伸接壤赣南山地及福建山地。 
南岭又称五岭,自西向东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及众多支脉
组 成,一般均在一千公尺高度,山势陡峻,沟谷纵横,形成一山地地障,为本区
交通具有隔 绝性。山间有山口隘道,为南北交通要道,适於重点防御。 福建山地
由武夷山和戴云山等构成,重峦叠嶂,由西北向沿海成阶梯下降,峰岭连绵 ,地
形复杂,道路少,是本区南部沿海地区的重要依托;赣西山地主要由幕阜山脉构成
, 地势居高临下,是本区重要後方,森林茂密,地形复杂,道路崎岖,便於屯兵
及游击战。 赣南山地,主要由大庾岭、九连山组成,是赣江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
。 
   3、南部: 指南岭以南地区,以珠江三角洲为精华区,河网密布,物产丰富
,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珠江下游入海口之虎门,为广州之门户,地形险要,便於
防守。西部广西多山地,山高 水深,山地地形隐蔽,交通不便,为中、越边防重
要屏障。桂东、粤西山地多峡谷、急流 ,热带、亚热带植物茂密,居民较多。粤
东山地,山势陡峻,攀登困难,向西便於控制京 广铁路,向南抵近海岸,便於防
守,是海防的重要依托。 本区南部海岸线长而曲折,半岛、港湾交错,良港、岛
屿众多,岸边有低山丘陵,利 於海岸防御。海南岛为我国第二大岛,为护卫华南
地区之前哨,及经营南海诸岛之重要根 据地,战略价值非常重要。厦门岛为厦门
湾内,历代均为海防要塞。 

  (三) 自然资源: 本区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有铁、铜、铝、钨、铅、锌、锰
等数十种,湖南锡矿山的锑储量 丰富,铅、锌储量居全国前列,湖南常宁水口山
为最大矿区;钨主要分布在南岭山地;江西大庾 岭钨矿的产量及储量居世界重要
地位。 农产以稻、小麦为主,产量富足,洞庭湖和鄱阳湖盆地是我国粮食重要产
区。渔产也很发达 ,南海为我国重要海水渔场,淡水鱼产主要在长江三峡地区。
 

二、人文地理条件: 
   (一)人口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平原。除汉族外,其他人
数较多的民族有壮族   ,主要分布在广西;士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回族分布在
各城市;畲族分布在闽浙山区。 
   (二)本区经济繁荣,工、农、商业发达,是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和粮产区,
上海、广州亦是我国 对外贸易之门户。武汉为钢铁工业重镇,湖南为我国有色金
属工业基地之一。汽车生产及造 船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水力发电亦居全国
前列。 上海为中心的沪宁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上海、南京是我国重要的
有机化学工业 基地;上海不仅是世界驰名的贸易港,亦是我国大型钢铁基地之一
。 
   (三)本区交通发达,以铁路与水运为骨干。铁路可与全国各干线联系,处各
方铁路交通之枢纽。 空运以上海、武汉、广州为中心,可通往国内各大城市和其
他国家。 

三、海防军事要地及历史:

   (一)海防军事要地:   
    1、上 海: 上海位於长江出海口南岸,是我国最大港口,为经贸,交通
枢纽,上海安危关系 著南京,因此历来为外敌入侵的重要方向。位在上海市北部
的吴淞口,正当长江 与黄浦江汇流处,是上海外港,江面宽阔,航道较深,目前
是中共东海舰队的主 要基地,也是出入上海港的咽喉要地。吴淞口两岸,平坦开
阔,是东南沿海地区 主要登陆地段之一,战略地位重要。  
    2、杭州湾: 为我国东南沿海最大海湾,北岸的海盐、乍浦、金山卫一线
便於登陆,当年日倭 寇就常从此上登陆侵扰。        杭州湾外,岛屿林立
,有著名的舟山群岛(七七0多个岛与组成)和嵊泗列岛,是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
天然屏障,也是重要的海军基地。  
    3、福 州: 位福州盆地,闽江从西北向东南流经盆地,为福建省政,经
交通枢纽,有铁路穿越南岭连络内地富庶地区,是东南沿海的战略要地,也是沿海
岛屿的依托与供给 基地。在战略上,他联系上海到南京;厦门到南昌两个主要方
向侧翼的安危。马 尾为福州外港,两岸重山环抱,居高临下,俯视港区。是一天
然良港。亦为福州 水陆交通门户及海防重镇。  
    4、厦 门: 位处福建沿海金门湾的厦门岛上,现有高崎--集美海堤与大
陆连成一体,厦门背 靠大陆,毗邻漳泉,面临台湾海峡,距高雄港三一0公里,
距澎湖的马公一五0 公里,距金门十五公里,是大陆东南沿海的战略基地之一。
明末清初,郑成功曾 以厦门,金门为基地,训练水师,以渡海驱逐荷兰人,收复
台湾。  
    5、广 州: 位於珠江三角洲平原北部,地当珠江水系的主要分支西、北
、东三江总汇处,是世界著名的港市。为广东省政治、经济、交通中心,内河、海
、空航运便利,铁 公路交通发达,是华南的交通枢纽。广州近托三江( 西、北、
东 ),遥控五岭,东连潮汕平原,西接琼州海峡,向北越过五岭山口可达长江流域
地区。外有万山群岛屏障於珠江口外,虎门要塞屏塞 於内,形势甲于南疆,是大
陆南方之军事重镇,历为外敌从南方入侵的必争之地 ,素有『南大门』之称。一
八0八、一八三四年英舰船多次进犯广州,均遭虎门守军重创。  

   (二)、海疆历史与外敌入侵:   
    1、鸦片战争:一八三九年林则徐在虎门销毁鸦片,英借口发动鸦片战争
,进犯广州,林则徐与 水师提督关天培率军据虎门之险,英勇抵御英军。英侵略
军在广东受挫後,於是率军攻击厦门岛,守军终因寡不敌众,而为英军侵占。十月
,英再进犯杭州湾, 猛攻舟山群岛以夺取舟山群岛作为舰队的前进基地,清军踞
险反击,後因提督逃跑而沦陷。一八四二年六月,英军继续北犯,从正面进犯吴淞
口,清军据吴淞炮台之险,抗击英军,英损失不赀後只得绕过吴淞,改从侧後小沙
背登陆,吴淞腹背受敌乃失守,英军攻陷吴淞口後即长趋直入,陷上海占镇江,直
逼南京,迫使 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参阅『中国历代战争史』第十七册第二
四章) 
    2、一九三一年一二八淞沪之役,日军以十万兵力,八0艘舰船,三00
架飞机,向上海进犯, 我国军第十九军奋起抵抗,重创日军,死伤惨重,後与日
本签订『上海停战协定』,第十九 军才撤离上海。  
    3、一九三七年八一三淞沪会战,我国军与日军在淞沪地区激战三个多月
,日军七次增援,造成 日军侵华之作战轴线改变,我在南京之政府及战略物资顺
利西迁,粉碎日军三月亡华之计画 。後来日军从杭州湾北岸登陆,上海才失守,
南京遂快速遭日军占领,江南河山大部沦陷。 

贰、华中地区 

  一、自然地理条件: 

  (一) 地理位置: 本区位大陆东部中央地带,包括山东、河南、湖北、安徽、
江苏等省之长江以北、黄 河以南、豫西山地以东之地区,此地区的黄淮平原一带
古称『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 地,亦为历代征战的必争之地,据有此地区,
则北伐河北、南征江南均极为有利,为中国 存亡关键之区。 

  (二) 地表特性: 本区地势西高东低,除西北豫鄂山地山势连绵重叠,形成地
障外,其余地区,除大别 山地外,多为广阔低平的平原和丘陵。依军略形势,可
区分为五区: 

   1、 黄淮平原: 
    (1)黄淮平原位於苏北沿岸地区,为一水网交错的复杂地形,沿海的海岸
线平直多沙,近岸有 宽度在几公里到二十公里不等的沙滩,并伴有淤泥,舰艇难
以接近海岸。离岸约一百公里 的海域内,分布著许多沙洲,形成一道海上天然屏
障。沿岸野草丛生,交通不便、沟渠纵 横交错,为一天然地障,不适宜登陆。 
    (2)本区的黄淮平原即相当於我国所谓之『中原』( 约以今河南郑州为中
心,洛阳与曲阜为其 东西的半径 ),中原为河北与长江中下游这两大政经中心的
通道,又称『通过地带』,由 於地形广大平坦、交通发达,南来北往,东 西驰
,必须经由此一衢地,自古至今即为著 名的战场。著名的大战役有逐鹿之战、汤
伐夏、武伐纣、春秋的晋楚城濮之战( 山东西南部 )、楚汉的垓下之战( 今安徽北
方灵壁县东南)、东汉的昆阳之战( 今河南中部叶县北 方 )、袁绍与曹操的官渡之
战( 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 )、秦晋淝水之战( 今安徽省北方寿县)、宋金郾城之战(
 今河南郾城 )、抗战时期的徐州会战( 台儿庄大捷 )、戡乱时期的 徐蚌会战等。
 由於中原为四战之地,交通发达,故利於经济、文化发展,却不利於固守,如三
国魏 据中原既灭西蜀,旋亡於晋;晋裁并东吴,却遭永嘉之祸;北宋定都汴梁( 
今河南开封 ) ,因无险可守,国力始终积弱不振。故古代虽逐鹿於中原,但建都
往往选择四塞利於守之关中,既能维持国力於不 ,复能瞰制中原、力拒胡人。 


   2、江汉平原:与长江南岸的洞庭湖平原合称为两湖平原,是我国主要的鱼
粮产地,自古即为支持关中京畿物资之重要地区。 

   3、淮南丘陵:位於淮河与长江之间,山势不高,交通发达,便於屯兵储物
;大别山地则多深沟峡谷, 森林茂密,隐蔽条件良好,利於储备物资及进行游击
战争。 

   4、豫鄂西部山地: 豫鄂西部山地是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东缘的一部份,
山间沟谷深切,森林茂密,不仅东 可控制黄淮平原、两湖平原,且控通向川、陕
的交通要道,亦为四川盆地的东侧屏障,具重 要战略地位。 

   5、山东丘陵: 本区多山地、丘陵,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和胶东地区,黄河
横贯本区北部,河南省孟津以 西,水深流急,河岸陡峻,素称为「天险」。孟津
以东流经山东地区多泥沙沉积,河床高出 地面三至十三米,为世界闻名的地上「
悬河」,一旦溃堤,危害严重,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本区包括胶东丘陵山地、胶
西丘陵山地、鲁西、北平原和胶潍走廊。胶东丘陵大部分山 顶岩石裸露,攀登困
难,山间多宽阔谷地,便於机动,对控制渤海海峡和反登陆作战有重要 作用。 胶
西丘陵沂山、鲁山、泰山东西并立,地形险要,便於控制鲁北平原,西有京沪铁路
, 北控胶济铁路,交通方便,便於屯兵储物,组织防御基地。 鲁西、北平原为黄
淮平原之一部,地形平坦,有黄河流经。沿海地区多淤泥、荒滩,沟 壑纵横,通
行困难,其余地区交通方便,人口稠密,便於机械化部队行动。 胶潍走廊,位於
胶东丘陵与胶西丘陵之间,有胶济铁路通过,是由青岛通往纵深地带的 必经之路
,有重要军事价值。 本区海岸,青岛以南,岸线较平直,青岛以北,岸线曲折,
海湾较多,崂山湾曾是外敌 入侵我国山东地区的登陆地点。青岛是我国重要军港
。庙岛群岛是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的海 上桥梁,位置险要,对控制渤海海峡有重
要作用。 

  (三) 自然资源: 本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粮食主要有稻米、小麦、玉米、
大豆,是全国重要粮产区。 本区矿产主要有煤、铁、石油、铝、金、银、玉石、
石墨等。青岛盐场是我国四大盐场之一。 

  二、人文地理条件: 
   (一)本区黄河流域为汉族人文发源地,人口多、密度较大,大都集中於黄淮
平原、江汉平原及鲁 西等地区,汉人占绝大多数,除汉族外,回族主要分布在临
清、济南、济宁等城市。 
   (二)本区为工农业、经济、文化重心,工业以机械制造及食品工业较发达,
武汉为钢铁工业重镇 ,机械制造以青岛、洛阳、郑州为主,形成了以大、中城市
为中心的完整工业体系。 
   (三)本区交通方便,有较好的水陆运输条件。铁路以济南、郑州为枢纽,构
成一完整网路,京广 、京沪、焦枝等铁路可与全国铁路干线联系,是实施南北机
动和後勤补给的运输动脉。陇海 铁路横贯东西,是连接华东和西北地区的重要交
通干线。胶济铁路东连蓝烟线,可沟通与青 岛、烟台两大海港的联系。对支援海
防具重大价值。公路分布较均匀,且路面质量较佳,对 保障部队机动有重要作用
。青岛港,港阔水深,冬季不冻,是我国主要贸易港口之一。空运 以武汉、济南
、郑州为中心,以国内航线为主。 

  三、海防军事要地及历史: 

   (一)海防军事要地:  
    1、威海卫:位於山东半岛东端北海岸,与辽东半岛的旅顺口互为犄角,
共扼渤海航道,与旅顺 共为北洋舰队基地。与烟台、成山角构成山东半岛东北端
的海防前哨阵地,威海卫湾为不冻良港,港阔水深三面环山,东侧有刘公岛屏障,
为一优良军港。中日甲午 战争(一八九四年)日军多次从海上正面进攻威海卫,均
未得逞,後来以军舰二五艘 封锁港口,同时以陆军由荣成湾登陆,迂回威海卫侧
後,使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威 海卫方告失陷。( 详见『中国历代战争史』第十七
册第二十七章 )  
    2、青岛 :位於山东半岛南部,胶州湾东南岸,三面环海,一面接陆,是
胶济铁路的终点。胶 州湾呈葫芦状,港口东南岸为青岛,西岸是薛家岛,两岸怀
抱,紧锁港口,形势险要。湾外波浪滔天,湾内风平浪静,港阔水深,不淤不冻,
是我国最优良的海港之一。 

   (二)、海疆历史与外敌入侵:  
    1、中日甲午战争:一八九五年一月,日本山东作战司令官大山岩率领登
陆兵团二 五万人在大 连湾集结,并与由二五艘军舰组成的联合舰队相配合,攻
打威海卫,由於威 海卫正面地形险要,设防坚固,末能得逞,後改由荣成湾登陆
,使北洋舰队 腹背受敌,全军覆没,威海卫失守。( 详见『中国历代战争史』第
十七册第 二七章 )  
    2、一八九七年十一月一日,山东巨野县,张庄人民杀死了欺压百姓、奸
污妇女的德国传教士, 成为轰动中外的『巨野教案』,十一月十四日德以此为藉
口派兵在胶州湾强行登陆,强迫清 政府签订『中德胶澳租借条约』,辟胶州湾为
德国的军、商港,并让德修筑胶济铁路,把侵 略势力扩大到山东内地。  
    3、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要求德国将胶州湾无条件交给日本
,德国拒绝,八月,日 德正式宣战,八月二七日日本第二舰队封锁胶州湾,九月
三曰,三万日军在龙口登陆,迅速 占领胶县,潍坊和济南车站,另一支从崂山湾
登陆,并与英军组成英日联军,在青岛与德军 展开激战,十一月七日,日、英联
军攻占青岛要塞,德军投降,胶州湾遂成为日本殖民地, 并胁迫北洋政府签订『
二一条条约』,企图使日本侵占山东合法化。到了一九二二年十二月 ,日军在国
内革命运动的压力下,才将山东还回。( 详见『中外战争全史』第十册第二五篇 
第二章第七节 ) 

参、华北地区 

  一、自然地理条件: 

  (一)地理位置: 华北地区包括河北、山西、察哈尔、绥远及热河、山东、河
南之一部。北与外蒙接壤, 西邻陕西、宁夏,南邻山东、河南,东临渤海并与辽
宁毗邻。本区是中国大陆政治、经济、 文化、交通的中枢,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不仅是连接东西两翼战场的纽带,也是未来反侵略 战争的重要人力、物力来源。
 

  (二)地表特性: 华北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渤海方向倾斜
。西部和北部是高原,东南 为平原,高原与平原之间为山地。有大小河流三百六
十多条。气候条件复杂,内蒙古高原乾 燥多风沙,冬季严寒。河北平原区(黄淮平
原北部),夏热冬冷,四季分明。山西与同纬度之 平原区相比,气温偏低,降水亦
少。依自然地理特点,华北地区可区分为北部地区、西部地 区、东部地区三部份
。 
    1、北部地区: 包括阴山、燕山山脉和内蒙古高原的东北部丘陵区和漠南
高原。阴山、燕山山脉东西绵 延一千二百多公里,横亘於北平、大同、呼和浩特(
 归绥 )、包头以北,是抵御自北方入侵 的重要防线。 阴山山脉高度在一千至二
千公尺,南坡陡峻,北坡平缓地表多为黏土、碎石。东部有低 山,高丘分布。能
通行车辆的道路较少,利於我重点防守。 阴山山脉位於河北平原北部,高度在六
百至一千五百公尺,山势陡峻,地表破碎,山间 有盆地和谷地。长城一线关隘较
多,张家口一带地形险要,是战略要地。防守燕山对确保北 平安全十分重要。 内
蒙古高原高度在一千至一千四百公尺,以草原、盆地、沙漠为主。西部有残山丘陵
和 戈壁,人烟稀少,水源奇缺,对军队行动影响较大。东部二连浩特方向,正面
宽广,地形平 坦,又有铁路连接西伯利亚铁路与平汉铁路,便於机械化部队行动
,曾为苏俄侵入多伦、张 家口的攻击方向。 位於阴山山脉和鄂尔多斯高原之间的
河套平原( 後套 ),素有「塞外粮仓」之称,便于 战时後方补给 。 
    2、西部地区: 包括太行山、吕梁山两大山脉和分布其间的山西黄土高原
,是华北地区纵深地带的重要 依托。太行山脉居高负险,并控贯通南北之京广铁
路,是河北平原的依托,北平、天津政经 中心的西南屏障,军略形势险要。 太行
山多隘口,雁门关、平型关、紫荆关、娘子关等是通往北部和东部的交通要道,自
 古以来即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初期( 民国二六年八月 )日军进犯平绥线,
雁门关、平 型关、娘子关为我国军拒敌之重要关口。(详见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第
三章)。 吕梁山脉位於山西黄土高原西侧,高度在一千至二千公尺,为一高原山地
,西与黄河峡 谷相连,山丘重叠、沟壑纵横,交通困难,人口稀少,军队行动、
补给困难。 山西黄土高原,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北有长城,南有中条山,
黄河又绕经西、南 侧,形势完固,其地理位置与地形,对关中、对黄淮平原具有
重要屏障作用。自古以来,中 国政治中枢如北平、西安、洛阳,都藉山西高原之
屏障,而阻胡人南下牧马。 
    3、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为河北平原,为黄淮平原之一部,北界燕山,以
长城与察哈尔、热河、辽宁相 接,山地多隘口;西邻山西黄土高原,东邻渤海,
人烟稠密,为政经中心,工、农业发达, 利於机械化部队行动和补给,适合大兵
团作战。 

  (三)自然资源: 本区煤蕴藏量居全国首位,大同、开滦等矿区是全国著名的
煤产地;铁储量约占全国百 分之二十三,石油有大港、任丘等油田;稀土储量占
全国百分之九十,铜、锌、铝等储量也 很丰富。天津、长芦盐区为我国第一大盐
场。粮食以小麦为主,主要产地在河北平原、河套 平原和汾河谷地。 

  二、人文地理条件: 
    (一)人口主要聚积在平原、盆地地区,汉族占绝大多数,另回族散居在包
头、归绥、保定、太原 、长治等地。蒙族多居住在内蒙、承德、张家口等地。 
    (二)华北是我国重要工业区之一,煤产、冶金、机械、电力、纺织、国防
等工业都有良好基础。 煤、石油、火力发电居全国前列。北平、包头、太原、天
津、唐山等钢铁厂,为全国重要的 钢铁企业。北平、天津的机械工业仅次於上海
。电子、化工、纺织等工业占有重要地位。 
    (三)华北地区交通运输方便,北平是全国铁路和航空运输的中心。以北平
为中心之铁路网不仅可 贯通国内南北与东西,更可通达莫斯科、平壤、河内。公
路在平原地区较密集,路质较佳, 山谷公路,一般路面较窄,影响行军速度。对
外海运以秦皇岛、天津两大港为主。空运以北 平为中心,除通往各省主要都市外
,并可通达二十多个国家。 

  三、边防军事要地及历史: 

  (一)边防军事要地: 
    1、集宁:绥远省东南部,在内蒙古高原南缘阴山山脉和燕山山脉的结合
部,北距边境城市二连 浩特约三百公里,是京包铁路和集二铁路的交点,是抗御
外敌从北部入侵的战略基地 。北接二连浩特草原,南卫张家口、宣化、大同,从
集二铁路可通外蒙、独立国协, 战略地位重要。 
    2、归绥:中共改制後易名呼和浩特,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地处河套平
原东端,北依大青山, 东靠蛮汗山,境内沟渠纵横,人口众多,是北部边境地区
的重要依托和供给基地。依阴山山脉可与包头相呼应,瞰制河套平原,东与集宁互
为犄角,为大同的北方前哨,对护卫华北边境地区左翼安全有重要的军事价值。 

    3、包头:北依内蒙古高原,南近黄河,阴山山脉横亘於北,形成包头的
北方天然屏障,山地有重要隘口、沟谷多处,是穿越阴山山脉南北交通要道。包头
位前、後套平原之间,京包铁路与包兰铁路在此相运,向北有包兰铁路直达 北部
边境重镇白云鄂博,成为华北边境地区与西北边境地区的交通连接点,对防止从 
北方入侵之敌、保卫河套地区的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二)边防历史: 历史上我国华北边境地区北至贝加尔湖,东起外兴安岭,西
至阿尔泰地区。 
    1、一八六0年帝俄藉『中俄北京条约』取得了在外蒙古通商权和在库伦(
 外蒙独立後易名乌兰 巴托 )设领事馆,从此库伦就成了帝俄侵略我国北方领土的
第一个据点。 
    2、一八六四年新疆少数民族起兵反清,帝俄趁机强迫清政府签订塔城界
约,割占了科布多北部 和唐努乌梁海西北部地区( 相当今日独立国协戈兰诺阿尔
泰自治州、哈卡斯自治州、克麦罗 沃州地区 )。 
    3、一九00年帝俄趁义和团起义期间,派兵强占库伦并策动成立俄傀儡
政权『大蒙古国』。 

  (三)边防战史: 华北地区历来为征战之地,在古代,这一地区就是中原王朝
与北方游牧民族角逐的重要战场之一,也是近代外敌入侵的主要方向。重要战役有
: 
    1、公元前二一四年,秦将蒙恬北击匈奴,增筑长城,西起临兆(今甘肃岷
县),北傍阴山,东至辽东,以防匈奴。 
    2、公元六三0年,唐李靖大破突厥於阴山。 
    3、公元一二一一至一二一五年,蒙金三次进攻中都之战( 在今河北省张
北、怀安镇、居庸关、北平地区 ) 
    4、一四四九年明朝抗拒瓦刺的土木堡之战( 察哈尔南境,怀来东南 )。
 
    5、一八五六至一八五八年,英藉『亚罗船事件』,联合法、俄、美等国
,在大沽口登陆,进犯天津,胁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 详见『中国历代战
争史』第十七册第二五章 ) 
    6、一八六0年英法联军在北塘登陆,占领大沽,攻入北京,烧圆明园,
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 详见『中国历代战争史』第十七册第二五章 ) 
    7、一九00年,八国联军藉口义和团事件,由大沽、北塘登陆,占领天
津,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详见『中国历代战争史』第十七册第二八章
 ) 
    8、一九三二年,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後,复发动长城战役,主力沿古北口
、怀柔、顺义、直攻北平;同时以一部兵力沿兴隆、平泉、宽城向喜峰口、马兰关
、罗文峪进犯,另一路由锦州沿 京渖线向山海关进逼,我国军第二九军据燕山、
长城险要地形奋勇抵抗,激战达六十多天。 後与日军签订『塘沽协定』後,日才
撤军。 

肆、东北地区 

  一、自然地理条件: 
   (一) 地理位置: 东北地区包括东北九省及热河之一部,东南与北韩为邻,
东部与北部与独立国协接壤, 西与外蒙古毗连,南接华北并且濒邻黄海和渤海。
 
   (二) 地表特性: 本区地形特点,东、北、西三面环山,南面临海,中部是
广阔平原。山地、丘陵和平原间散布有沼泽、草原和沙漠,大部地区以寒冷、湿润
和植物茂密为其基本特徵。根据其 

第五章 台湾军略地理 

第一节 台湾军略地理概述 

壹、台湾本岛之战略要域: 

  一 、台北要域: 以台北市为中心,包括此一盆地周边地区之基隆、大屯山、
林口台地、三峡、坪林及其 附近要点。本区为本岛之政治中枢及军、经之重心,
区内有军、民用机场、港口,为陆空交 通之枢纽,海运之重地,乃攻守必争之地
,得失足以决定全般作战之成败。 

  二 、兰阳要域: 以宜兰、罗东为中心,包括金面山、栖兰山、苏澳之三角地
带,为东北部政经中心及兵 力机动之枢纽,乃进出台北盆地及山区之要冲,并策
应北、东两地区之作战,深具战略意义 ,得失足以影响台北要域之安危。 

  三 、湖口要域: 以湖口台地为中心,包括中坜、大溪、关西、竹东、新竹、
大小圆山及其附近要点,此 一地区虽由丘陵、台地、平原、水网组成,惟因海岸
徐缓,幅员辽阔,尤以中坜平原附近交 通发达,机动空间良好,适宜诸兵种联合
作战,乃西北部进出台北及山区之战略要冲,其得 失足以影响全般作战之成败。
其中湖口台地尤为控制南北交通之要隘,为攻守必争之地。 

  四 、尖山要域: 以尖山为中心,包括竹南、尖笔山、斗焕坪、三湾、锦水周
边诸要点。其中竹南、头份 为城镇交通中心,为尖山及三湾之间,为纵贯山、海
线铁公路交通之汇交处,且为西部平原 最狭窄部份,堪称本岛之咽喉,其得失严
重影响南北之战略机动,乃本岛地形上一大要害, 为攻守必争之地。 

  五 、苗栗要域: 以苗栗大坪顶为中心,包括尖山、龙港,狮潭、虎头山、火
炎山诸要点,其中以火炎山 脊最为重要,可瞰制附近海面,为维护纵贯山、海线
,铁、公路交通与屏障山区安全之要地。 

  六 、台中要域: 以丰原为中心,包括铁砧山、尾山、后里台地、东势、台中
市、中兴岭、大肚山周边诸 要点,其中大肚山尤为中部关键之地形。此一地区控
制山、海线;铁、公路南北并行,东西 串连,为进出中部横贯公路之战略要冲,
乃中部主要之交通中心,且大肚山又为西海岸之屏 障,故此一要域之得失,足以
影响本岛全般兵力之转用及山区之安危,战略地位至为重要。 

  七 、梨山要域: 以梨山为中心,包括谷关、思源垭口、关原、雾社各处隘路
。此一地区为本岛腹地交通 之枢纽,尤为沟通东西交通之捷径,战略地位至为重
要。 

  八 、埔里要域: 包括埔里盆地周边诸要点,此一地区为本岛之心脏地带,亦
为中部地区内陆交通调节点 及重要电源所在,乃为战时理想之後勤基地,为本岛
内陆决战攻守必争之地。 

  九 、嘉义要域: 以嘉义为中心,包括竹崎及大林之三角地带及其附近诸要点
,此一地区为纵贯铁公路南 北交通及进出阿里山山区之要冲,居嘉南平原之中央
位置,得失可左右嘉南战局。 

  十 、旗山要域: 以旗山为中心,包括玉井、新化之三角地带及附近诸要点,
为贯通南北及进出南横公路 之要冲,本地区之得失,对南部地区有举足轻重之影
响。 

  十一、高雄附近要域: 此一地区包括螺底山、半屏山、寿山、凤山山脊。螺
底山、半屏山可屏障左营港,封锁 弥陀海滩及控制冈山机场;半屏山更为阻止由
弥陀海滩登陆之敌军向高雄右旋,威胁高雄侧 背之地形;寿山、凤山山脊为确保
左高两港、阻敌进出旗山、控制高屏必争之地,更可分割 敌军,为本岛西南平原
反击之支撑。其得失对南部战局具决定性影响。 

  十二、花莲要域: 以花莲为主,为控制花莲港、扼花东纵谷及海岸铁、公路
交通,与进出中横之要冲,得 失关系花东走廊与本岛侧背之安危。 

  十三、台东要域: 以台东为中心,包括加路兰山、知本、槟榔三角地区各要
点。可控制台东附近港口、机 场及支援东南离岛,并扼进出花东纵谷及东枫公路
之要冲,得失影响本岛侧背之安危。 

贰、台湾海岸线滩岸状况:

  一 、兰阳地区: 本地区南起苏澳,北迄头城以南,全长三十一公里,沙滩平
直,後岸坡度适中,底质良 好,并有适度纵深,适於大部队登陆作战。 

  二 、南坎溪至中港溪地区: 本地区海岸全长七十五公里,适於登陆之海滩计
有竹围、观音、蚵壳港、红毛港、凤山 、南寮及香山等处,本地区海滩之後岸有
足够之纵深,交通状况良好,便於岸勤作业及大部 队运动,尤以竹围附近直逼中
正机场。其余地区因前岸水深急流,水文状况不良,不适两栖 舰艇抢滩,且观音
至盐水港间海岸多沙丘,腹地多水池、鱼 ,加上凤山、头前两溪穿错其 间,内
陆复多瞰制地形,不利於登陆作战。 

  三 、中港溪至大安溪地区:   本地区中港溪至大安溪口,全长四十九公里
,其中水尾子、白沙屯、新埔等处登陆後立 可截断南北交通。 

  四 、大安溪至大肚溪地区: 本地区除大安溪海滩内陆平坦开阔、交通便利,
到处可登陆外,其余海岸沙滩远浅,登 陆甚为困难,不适大部队作战使用。 

  五 、大安溪至西螺溪地区: 本地区的鹿港及台西附近海滩勉可供师级部队登
陆。由於内陆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登 陆後发展容易。惟一般海岸沙滩远浅,且
鹿港附近鱼池、盐田及防风林交织密布,对登陆部 队初期作战不利。 

  六 、西螺溪至曾文溪地区: 本地区因大部沙滩远浅,外海又有外伞顶洲、海
汕洲、及海丰岛附近沙洲之横亘阻隔, 登陆不易。且沿岸盐田、鱼 、防风林等
交织密布,部队运动困难。尤以西螺溪口南岸,自 许厝、台西、三条仑迄飞沙村
间,从每年十月到次年三月因受东北季风影响,风力强劲,飞 沙走石,不利於两
栖登陆。 

  七 、曾文溪至高屏溪地区: 本地区可供登陆海滩以白沙仑、弥陀、桃子园、
西子湾、凤鼻头附近海滩较为适宜,为 大部地区沿海池沼交错、盐田密布,不利
初期登陆作战。弥陀以南各海滩,因有螺底山、寿 山与凤山诸高地瞰制与封锁,
益增登陆困难。 

  八 、高屏溪至南势湖溪地区: 本地区可供登陆海滩以水利村、番子寮、枋寮
、嘉录村及平埔附近海滩较为适宜。惟本 地区西受高屏溪之阻碍,东有春日、嘉
录等高地之限制,致使登陆部队向两翼发展困难。 

  九 、南势湖溪至大竹篙溪地区: 本地区可登陆海滩以垦丁、中港、大武及大
竹篙溪等附近为适宜登陆海滩,其余沿岸多 岩石、暗礁,加以内陆林木茂密,山
岭层叠,除小部队勉能登陆突击,不适大部队登陆作战。 

  十 、大竹篙溪至秀姑峦溪地区: 本地区除台东至知本间海滩适较大部队登陆
外,太麻里以南为中央山脉东侧,山势直迫 水际,滩岸狭窄,不适登陆。 

  十一、秀姑峦溪至大浊水溪地区: 本地区除七星,化仁、水琏尾附近海滩适
团级以下部队登陆外,其余海岸乏利用价值。 

参、金、马岛群地理形势,对我防卫作战之影响: 
   一、距大陆近,能有效掌握共军动态,利於战略纵深之争取。 
   二、可供为反攻作战之前进基地,利於战力增长。 
   三、为两岸互动的前哨基地,利於各项政治、心理战略之遂行。 
   四、地理形势受大陆沿岸之包围,补给易被截断而陷於孤立。 

肆、澎湖群岛地略形势: 澎湖全群岛分布范围,南北长约六0公里,东西宽约四
0公里,陆地面积约一二七平方公里 。东距台湾台南约四五公里,西距福建泉州
一四0公里,是连接大陆与台湾的天然桥梁,控制台 湾海峡的交通要冲。 各岛屿
周边的水深约四0至六0公尺,岸滩地形复杂,浅滩密布,缺少良好的登陆地段。
其 中以马公港为最重要的海军基地,港外奔涛澎湃,港内平静如湖,是天然的良
港,亦为扼控台湾 海峡的重要据点。 马公为台湾省开发最早的地区,是早期大陆
移民台湾岛的转运站,一六二二年( 明天启二年 )荷兰占澎湖,并以马公为基地,
侵扰中国沿海;一六六一年郑成功以此作为登陆台湾安平的基 地;二次大战,马
公亦为日军侵略南洋的军事基地之一。 

第二节 台湾军略地理价值 

壹、就大战略价值而言: 

  一、台湾位於链岛防线中央位置: 蒋纬国将军从亚太地区地缘战略观点,提
出『日星线』的战略观点,即自日本、经南韩、 琉球、菲律宾、印尼、以迄新加
坡,构成一条东亚地区的链岛防御线,将中共围堵在内海之中 而无法将势力扩张
至太平洋及印度洋。而台湾居於此防线的中央位置,战略价值非常重要,台 湾一
旦沦为中共势力范围,则东北亚、东南亚各国将受严重威胁,中共亦可顺利向太平
洋及印 度洋扩张其空、海权,而跃居世界军事强权。 

  二、台湾海峡为『东方直布罗陀海峡』: 

  (一)印度洋因拥有中东能源的战略物资而形成列强瞩目的海域,就有人预测第
三次世界大战的主战 场在印度洋,因此若以印度洋为中心则: 
    1、印度洋向西经苏彝士运河,而进入欧洲文化、经济命脉的地中海,从
地中海穿过直布罗陀 海峡,及进入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大西洋。 
    2、若从印度洋向东,则需经麻六甲海峡而进入南中国海,从南中国海经
台海,即进入太平洋。 
    3、上述两地区不论是地理形势或军略价值均类似,故蒋纬国将军将麻六
甲海峡比为『东方的 苏彝士运河』;南中国海比为『东方地中海』;台海比为『
东方的直布罗陀』。苏彝士运 河及直布罗陀扼控欧洲与印度洋的经济与交通命脉
;同样的,麻六甲海峡及台海亦扼控印 度洋与东亚的经济与交通命脉。台海之重
要性可见一斑。 

  (二)美国在印度洋地区的战略基地极少,海空军基地集中在印度洋中心位置的
狄亚哥加西亚岛,美 国欲获得印度洋的优势,势必於情势紧张之际,调动第六舰
队从地中海经苏彝士运河进入印度 洋,及调动第七舰队从西太平洋经台海、麻六
甲海峡进入印度洋,以确保印度洋的优势,台海 实居於战略航路的要冲。 

  (三)台湾对於日本而言,其重要性可从两方面观察: 
    1、在直接贸易方面,台湾的工业机具及生产技术长期依赖日本,贸易亦
陷长期钜额入超,且 日本在台湾私人的投资额极大,不仅日本从台湾获取大量经
济利益,而且亦以台湾为输出 东南亚地区产品的基地。 
    2、台湾的位置正是日本能源、原料及贸易输出的航道要冲,日本约百分
之九十的石油及约百 分之六十的原料及约百分之七十输往欧洲的产品,皆需经过
台湾附近海域,一旦台湾落入 有敌意国家手中,则日本将任人摆布。 

  三、台湾为维护东南亚地区安全的战略要冲: 东南亚在地理上涵盖中南半岛
与南洋群岛二大部分,在地图上,如用线条加以范围,概略 可得一正方形,而台
湾正好在这正方形上的凸角,就好像一个皮包上的提把或锁扣,绾毂全局 ,领袖
群伦,台湾海峡尤为其咽喉所在,守护著南中国海的大门,可瞰制中共入侵东南亚
,以 夺取东南亚丰富的战略资源及藉此进入印度洋。 

贰、就我国防战略价值: 

  一、就海权而言,马汉的理论中,特别重视据中央位置的海岛。居中央位置可
居『节约兵力』及『 集中兵力』两大优势,而台湾对中国大陆海疆而言,即居於
中央位置的优势,为捍卫大陆海防 之重心。 
  二、就制空权而言,若以台北为中心,二千公里航空半径作圆,将包括中国本
部精华区,以及韩、 菲、日本南部等地;四千公里航空半径,更可包括印尼、印
度东部、西伯利亚南部及整个中国 大陆。这些地区都是东亚洲精华所在,当然也
包括麦钦德的『心脏地带』,和史派克曼的亚洲 『边缘地区』在内。现代的轰炸
机或长程飞弹都可涵盖这些区域,可见台湾的空权条件优越。 

参、就本岛防卫作战考虑: 

  一、本岛防卫作战之两大有利因素: 

  (一)周围广阔的海域形成天然地障: 台湾四面环海,敌人欲攻掠台湾,必须
先行两栖突击作战,不仅需克服诸多限制,且初 期战力脆弱,而我防卫作战经多
年之战场经营已臻完备,又居以逸待劳的优势,必可趁其统 合战力不易发挥、前
後或左右分离之际,予以各个击灭,必能获致重大战果。 

  (二)台湾海峡水深较浅,不利潜舰活动,有利水中部署水底防御工事和扩大滩
头的防御纵深。 
    1、八十三年五月二十五日,我举行『汉光十号三军联合演习』时,我海
军反潜兵力即成功的 侦测到潜伏在台南安平外海约二十三公里海面下的中共潜艇
,并予以锁定,中共亦受限於 台湾海峡陆棚太浅,而无法顺利摆脱。 
    2、西部海岸多浅水沙滩,尤其云林、嘉义外海的『外伞顶洲』与海岸之
间为一片广大低浅沙 滩,适宜构筑水底防御工事,并将防御纵深向前延伸,以弥
补台湾防御纵深不足的缺点。 
    3、西部沿岸近海处多人工蚵棚架,亦为敌军登陆之人为障碍。 

  二、本岛防卫作战之不利因素:   

  (一)地形狭长,平原狭小,且中央山脉绵亘南北,作战空间有限,兵力部署与
运用较缺弹性。 台湾本岛地形狭长,又因中央山脉绵亘南北,将本岛划分为不相
对称之东西两部。东部 平原狭窄,较大部队之作战空间有限;而西部地形虽较开
阔,但可适宜机动作战的空间除中 坜、嘉南、屏东三平原外,余均甚狭隘。若敌
沿本岛西海岸任一地区突入十至二十公里,则 本岛南北交通就受威胁或被截断,
可容大军回旋与展开的空间将更为狭窄,南北向兵力转用 亦受限制,东西向又因
山脉梗阻,难收相互策应之效,兵力部署及运用缺乏弹性。   

  (二)河流短浅湍急,且多为东西分流,不仅无舟楫之利,地形遭分割甚钜,南
北交通脆弱,不利 兵力转用与军勤运输。 台湾本岛河流计八六系,共一八八条,
其中主要者有十九条,该等河流因山脉为南北走 向,皆东西分流入海,地形遭受
分割甚钜。又河床陡峻,雨季洪水量大,形成天然地障,影 响部队机动,阻碍相
互支援。复因南北陆路交通线与河流成直角交叉,对桥梁的依赖性甚重 ,且初期
河流与敌作战正面成平行,桥梁易受敌威胁或被截断,如战时交通线中断,不仅防
 线被分割,更妨碍相互支援及兵力转用与运输。 

  (三)中央山脉形成本岛东西交通及运补上的障碍。 台湾本岛地形狭长,中央
山脉纵贯全境,主脉均在三千公尺以上,虽对东部防卫作战形 成天然屏障,然因
沟通东西部之主要交通道路( 北、中、南横公路及南、北回铁路 )均沿山 区修建
,不论平、战时均极为脆弱,对本岛东西之兵力转用及指挥通讯等,均构成严重之
障 碍。 

  (四)本岛与各岛相互支援不易,较难发挥统合战力。 台湾本岛与大小离岛共
八十六个,其中与台湾防卫作战有密切关系者有澎湖、东引、乌  、金门、马祖
等重要岛屿。该等岛屿大多分离、面积小、资源缺乏,一切军需民用均赖台 湾本
岛支援运补。而台湾本岛距各离岛近者数里,远者百余里,交通线甚为脆弱,平时
运补 每因天候影响尚不能保持正常,战时更会因受敌海、空军威胁,甚或被截断
,其相互支援更 为不易,实难发挥统合战力。 

  (五)台湾距大陆东南沿海不远,空中预警时间甚短,戒备及反制奇袭较不易。
 中共距台湾二五0海里半径内空军基地起飞的战轰机约五至八分钟即可抵达本岛
上空; 且敌现有M族飞弹之射程均可涵盖本岛全部地区,对於敌空中奇袭( 含飞
弹与空中突击作战 ),较难作全面与适时有效的戒备与反制。 

肆、我国国防之战备整备现况 

  我国国防安全最大的威胁仍为中共,尤其近年来,中共战备部署重点已由中苏
边界转移至东南 沿海、南海及中印边界上,因此我国防的战备整备需依据守势防
卫的战略构想,配合军略地理特性 详加部署,以保障我复兴基地之安全,兹将我
国防战备整备现况列举如下: 

  一、争取战略纵深 台湾南北狭长,中央山脉纵贯南北,与大陆仅一水之隔,
可供作战之纵深有限,影响战力的 运用与发挥。为改善此一缺陷,国军已持续加
强以下诸措施: 
   (一)健全早期远程警报系统,以现代化高科技电子机具,扩大警戒空间,有
效掌握敌军动态,增加 预警与反应时间。 
   (二)在外岛部署制空制海飞弹,向前争取作战纵深,使能直接监控,掌握大
陆沿海之共军海空活动 ,增强国军空中、海上防卫能力。 
   (三)积极整建东部海空基地与後勤支援措施,向後争取作战纵深,以保存海
空战力,适时用於决胜。 

  二、保持决胜战力 决胜是军事作战成败的关键行动,必须集中最大之战力以
行之,共军对我进犯,必竭尽所能 ,以奇袭、突击、强击、阻绝等手段来削弱、
摧毁我决胜战力,为反制此一行动,国军已采行下列措施: 
   (一)地下化:於各基地附近或战术位置,将主要武器装备、後勤设施构建於
地下掩体,使能保存战 力於地下,发挥战力於地上或空中。 
   (二)据点化:依据防卫作战构想与指导,於各重要地形,构建据点阵地,配
置有效兵力、火力,使 其不仅能固守、分割敌军,且能瞰制、侧击敌军。 
   (三)疏散化:为避免形成敌空中攻击目标而遭致损害,将三军兵力部署适度
疏散,并提升其机动力 ,使能迅速集中与打击。 

  三、增进快速反应能力 所谓『低度冲突』就是『相互斗争的国家或群体之间
,一种低於传统战争,却又超越正常及 和平竞争型态之军事冲突』。由於国内外
的『低度冲突事件』,对国家政治、经济、民心士气与 国防安全,可能造成重大
威胁或损害,已成为当前世界国与国之间,或区域性地区影响安全的一 个重要变
数。以我国目前环境而言,台海周边之海域及一些岛屿可能会因主权所有、资源分
配等 争执,容易发生此类冲突。国军为有效处理此类状况,已就现有兵力结构,
检讨加强下列能力,    以利应变与快速反应: 
   (一)小型、机动而且有独立作战能力,能达成战术效果。 
   (二)三军联合且具有海空突击能力。 
   (三)能立即快速反应而经常保持高度警戒。 

  四、建立吓阻武力 军事作战的力量--战力,为综合有形要素( 物质力 )与无
形要素( 精神力 )而为相乘之关系 ,因此我国军一方面积极推动精兵政策及国军
现代化、致力发展自主的国防科技更新武器装备系 统、优先发展海、空军,使能
掌握台海制空、制海,以吓阻敌人不敢武力犯台。另一方面亦以各 种教育启导官
兵,认识国防使命、砥砺爱国情操、严肃军风法纪、培养崇法务实、忠贞爱国的精
 神战力,如此两相配合,必能建立一具吓阻能力之钢铁劲旅。 

  *问题讨论: 
   一、台湾本岛有哪些战略要域?其重要性如何? 
   二、试分析台湾本岛海岸线,哪些适宜中共登陆? 
   三、澎湖群岛的战略价值为何?  
   四、金马群岛的战略价值为何? 
   五、台湾在国际的战略价值为何? 
   六、就本岛防卫作战而言,台湾有哪些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我国如何改善
这些不利因素? 

  壹、就大战略价值而言: 一、台湾位於链岛防线中央位置: (一)一九五0年
美基於其西太平洋安全及围堵政策的考虑,遂开始建构一条自阿留申群岛,经日本
 、琉球、台湾、菲律宾、纽西兰、澳大利亚的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链岛,此战略弧
形岛屿将在亚 洲的共产国家( 当时主要目标是苏联与中共 )围堵在此一链岛防线
之内而无法将势力伸向太平 洋,以保证美国太平洋方向的安全。故美国在一九五
一年与菲律宾签订共同协防条约、与澳洲 及纽西兰、日本签订安全条约,一九五
四年与我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而完成此一链岛防御体 系。 (二)蒋纬国将军从亚
太地区地缘战略观点,提出『日星线』的战略观点,即自日本、经南韩、琉球 、
菲律宾、印尼、以迄新加坡,构成一条东亚地区的链岛防御线,将中共围堵在内海
之中而无 法将势力扩张至太平洋及印度洋。 (三)无论是链岛防线或『日星线』,
台湾都居於此防线的中央位置,战略价值非常重要,台湾一旦 沦为中共魔掌,则
东北亚、东南亚各国将受严重威胁,中共亦可顺利向太平洋及印度洋扩张其 空、
海权,而跃居世界军事强权。 (四)虽然美国因其国内经济困难,难以支持两个战
场,以及长程战略飞弹及投射武器的进步,加上 国际两极对立紧张情势的和缓,
美国遂将链岛防线构想东移至中途岛一线,但美国的亚太战略 构想中,仍藉由主
导各类型区域组织( 如亚太经合会 ),取得双边共同维护区域安全及维持适 度的
海空军武力,来巩固亚太地区的安全,以确保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及西太平洋的
安全, 因此,台湾或是链岛防线的地缘战略价值是不会因美国的全球战略构想的
改变而消失,反而因中共近年来积极扩张军备,造成亚太地区情势紧张而日趋重要
。 



    

   
 

--
别把爱变成伤害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18.9.132.24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824.25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