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am (网恋同好会会长), 信区: Green
标  题: 唐五代藩镇军制的特点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Nov 17 13:41:22 2001) , 转信

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与大一统的中央 
集权的封建政治相适应,具有显著的一元化 
的特征,即以中央军(包括禁军)为主体, 
包括地方军(州郡兵、厢军)和乡兵三位一 
体的军事体制。,“但在分裂割据时期,军事 
制度必然出现二元甚至多元的格局。这种一 
元化的军事体制和二元甚至多元军事体制的 
此消彼长,构成中国古代军制史发展演变的 
完整内容。因此,研究中国古代军制史,不 
仅应当关注国家统一时期的军事制度,而且 
对于分裂割据时期的军制也给予足够的重 
视,才能真正弄清中国古代军制发展演变的 
来龙去脉,阐明其内在发展的基本规律。 
   唐五代是中国历史上由统一走向分裂, 
进而重新统一的历史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的 
军事体制可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个 
阶段。前一阶段,是以府兵——中央禁军和 
边兵为主体构成的一元化的军事体制,后一 
阶段,由于藩镇的形成和中央禁军的重建, 
导致了军事体制长时期的二元格局。由于中 
晚唐五代特定的历史条件,藩镇军制形成了 
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藩镇军制具有私兵 
和骄兵的二重色彩,第二,藩镇军制是以牙 
兵、牙外兵、外镇兵、州兵、团练兵构成的 
多元的军事结构,由于这种结构的存在,形 
成了其军事体制内外两个方面的制约机制。 
   深入剖析上述两个显著的特点,将使我 
们对藩镇军制获得较为完整和深刻的认识。 
   唐五代的藩帅、刺史乃至军将大多豢养 
部曲、家懂、奴客,少者数百人,多者千余 
人。宝历元年(825年),舒元褒《对贤良 
方正直言极谏策》云:山今长吏、节度、观 
察、刺史之家,其奢者家憧数百人,其俭者 
不下百人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 
太平兴国二年正月条记载:“五代藩镇…… 
既多财则务为奢憎,养马至千余匹,憧仆亦 
千余人。”这种情况,到宋初甚至还未改 
观。乾德时,武宁节度使郭从义“家累铂万 
金,仆憧千人,厩马千余匹”。 
   在中古叼:代,达官   菪钛科拓艘凼? 
百乃至上千,本不足为怪。问题是唐五代藩 
帅的部曲、家憧和奴客,并非一般供家中役 
使的家奴,而是一种私兵武装。如朔方牙将 
史敬奉,“甥娃和憧使二百人,每以自随, 
临人敌,辄分其队为四五,随逐水草,每数 
日各不相知,及相遇,已皆有获虏矣”。2) 
因而藩帅的部曲、家憧和奴客有时就径直被 
称为“辛军”,’、“常常随同藩帅参与各种军 
事活动。 
   唐五代藩镇还普遍建置牙兵,牙兵“丰 
给厚赐,不胜骄宠”,其衣粮和赏赐虽然不 
完全出自藩帅的私产,但却是藩帅以个人特 
别恩惠的形式颁赏的。牙兵往往与藩帅结成 
假父子关系,被称为藩帅的养子、假子、义 
儿等。有的直接以“义儿军”为名,因此, 
毋庸置疑,牙兵是名副其实的私兵。 
   藩镇的牙外兵、外镇兵和州兵,一般说 
夹属于国家的“食粮宫健”,但也具有一定 
的私兵色彩,这首先表现在藩镇往往以私财 
募兵方面。大历初,容管   穆怕盼遥? 
略使王翻“乃出私财募将健,许奏以好爵, 
以是人各尽力,不数月, 对 魁欧阳硅”。④ 
大历未,西川前任藩帅崔宁妾任氏“出家 
财十万募勇士,信宿间得干余人,设队伍将 
校,手自麾兵”,o击溃叛将杨子琳,收复 
成都。长庆元年(821年),平户节度使薛 
平“悉府库并家财募二千精卒”,大破本镇 
赴幽镇行营作乱溃乓。。 
   如果说,以 讲颇 兵的人数较少,尚系 
藩帅为应付突然事变而采取的临时应急措 
置,对广大牙外兵、外镇兵和州兵不具有 
普遍意义的话,那么,藩帅经常性的以私财 
赏军则确能说明这个问题。建中初,黜涉使 
洪经纶出使河北,闻魏博有军七万,即个以 
符停其兵四万人,令归农亩”,藩帅田悦伪 
装顺命,随后大集所罢将士,激怒之日: 
“尔等久在军戎,各有父母妻子,既为黜陆 
使所罢,如何得衣食自资?”将士大哭, 
“说乃尽出其家财帛衣服以给之,各令还其 
部伍,自此魏博感悦而怨朝廷”。i宪宗 
朝,魏帅田布“禄傣月人百万,一无所取, 
又籍魏中旧产无巨细计钱十余万贯,皆出之 
以颁军士”。’=,成德帅王承元归顺朝廷,移 
镇郑滑。为将士所沮,“承元乃尽出家财, 
籍其人以散之,酌其勤以摆之。牙将李寂等 
十数人固尚承元,斩寂等,军中始定”。;=,) 
不仅魏博、成德等河朔割据藩镇这样,其他 
听命干朝廷的藩镇也同样如此。建中初,江 
陵节度使张伯仪出兵讨叛,为淮西李希烈所 
败、“溃兵至江陵,哭于廷,伯仪妻劳勉, 
出其家帛给之,乃定”。>:,元和初,王昭 
为武宁节度使,武宁“自张惜后,兵骄难 
制·。…·稗将安进达、唐重靖谋乱,绍以计取 
之,出家资赏士,举军安赖”。o唐未朱温 
部将郭言“有权略,勤于戎事,或以家财分 
给将士之贫者,由是颇得士心”。、上述藩 
帅以家财赏军,大多是由千奉中发生变故,“ 
为笼络士心,稳定军伍之所为。一些藩帅还 
在战争的紧急关头,为激励将士英勇作战而 
以家财行赏,如建中三年,河东节度使马隧 
率军平叛河朔,“谜誓军中,战胜请以家财 
行赏。既胜,尽出其私财以颁将士”。Q长 
庆元年,幽州叛乱,“遣兵袭流、莫”,节 
度使卢士玫“窑家财助军用,坚拒叛徒者累 
月”。Q广明元年(880年),黄巢攻陷长 
安,凤翔节度使郑败“冤乘补卒,缮修戎 
仗,溶饰城垒,尽出家财以散士卒,昼夜如 
临大敌”。”昭宗大顺中,青州王师范攻齐 
州,朱温部将张归并“罂发私帮,赏给士 
伍,青人遂遁”。o后唐马全节为金州防御 
使,清泰初,“蜀军攻其城,州兵才及千人 
……贼既盛,人情忧沮。全节悉以家财给士 
……贼退,朝廷嘉其功”。0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从总体上看,藩 
镇兵制具有明显的私兵化趋势。但是,有些 
同志把藩镇兵制的私兵化趋势绝对化,认为 
唐五代的藩镇军队就是“封建募佣制的私兵 
部曲”,·此说值得商榷。 
   首先,藩帅的部曲、家憧、奴客和牙兵 
虽然具有纯粹的私兵性质,但其人数毕竟不 
多,前者一般数百,至多千余人;后者也不 
超过数千人,远远少于数万人之众的牙外 
兵、外镇兵和州兵。如果以人数较少的部 
曲、家憧、奴客和牙兵的性质作为整个藩镇 
兵制的一个特点,就难免以偏概全,失于偏 
颇了。 
   其次,藩镇的牙外兵、外镇兵和州兵, 
虽然带有私兵色彩,但就其性质而言,毕竟 
是封建国家的“食粮官健”,而不是私兵。 
因为招募牙外兵,外镇兵和州兵的钱物,一 
般来自朝廷和地方政府,而不是藩帅的私 
财;牙外兵、外镇兵和州兵的日常衣粮和赏 
赐,系由国家的两税和营田供给,藩帅以私 
财赏军仅占极少部分,牙外兵、外镇兵和州 
兵日常的军事活动,包括其兵额、组织、训 
鲸正其参战等,一般都必颓服从皇权,梳不 
能由藩帅擅自决定,只有河朔等个别割据藩 
镇例外。因此,如果将牙外兵、外镇兵和州 
兵也看作“私兵部曲”,无疑是将唐五代的 
藩镇割据绝对化,忽视了中央对藩镇制约性 
的一面。 
   藩镇军队的私兵化趋势表明,在分裂割 
据的形势下,藩镇军队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 
起了变化,而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表露出的外 
在极态形式,则是“骄兵,的产生。骄兵除 
一般表现为“强买豪夺,踊法犯令”外,比 
较典型的形态是以哗变的形式要挟主帅,谋 
取厚赏。这方面的事例简直史不绝书,不胜 
枚举。如宣武军士卒“日益骄恣,多逐杀将 
帅,以利剽劫”。0武宁牙军自王智兴后 
“浸骄,节度使姑息不暇……其徒日费万 
计,每有宾宴,必先厌食沃酒,祁寒暑雨, 
厄酒盈前,然犹渲澡邀求,动谋逐帅”,@ 
据统计,广德、乾符年间藩镇动乱共171 
起,其中五分之四以上的动乱属于这种以下 
凌上的骄兵事件。这种情况到唐未五代之际 
更趋严重,所谓“州郡易帅,有同博奕”。 
因此,赵翼曾不无感慨他说:“秦、汉、六 
朝以来,有叛将,无叛兵。至唐中叶以后, 
则方镇兵变,比比皆是……逐帅杀帅,视为 
常事”。o可见“骄兵”是唐五代藩镇军队 
的普遍现象。 
   藩镇军队的私兵化趋势和骄兵色彩是一 
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的产生和形成有着深 
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众所周知,唐宋之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 
经济政治发生巨大变革的历史转折时期。士 
族门阀制度的瓦解和庶族地主的成长,以及 
封建祖佃关系的急遍发展,给这一时期的社 
会生活注入了新的内容。反映在经济制度方 
面,是均田制、租庸调制的解体,代之以两 
税法的施行。军事制度方面,则是以身份性 
为特征的府兵制良迅速崩溃,而为雇佣性质 
的募佣兵制取代。浮户、逃户、客户等丧失 
土地而身份自由的逃亡农民,成为军队士卒 
构成的主体。因此,所谓“骄兵”问题,无 
疑是这一新的经济关系的曲折反映,是农民 
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松弛而社会地位明显提 
高的表现。@不过,历史的发展毕竟是复杂 
的,尤其是在社会生活发生重大转折的时 
期,新事物的出现总是与旧事物的残余同时 
并存。唐五代仍严重存在的奴啤、部曲以及 
反映在社会生活中严重的血缘宗法观念,③ 
是私兵得以产生并一度发展的适 送 壤。这 
一时期藩镇军队之所以既表现出明显的私兵 
化趋势又有浓厚的贴色彩,正是这一历史 
转变时期复杂的社会现实在军制问题上的反 
映。 
   历史上,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斗争, 
在军制上集中表现为军队的中央化与私有化 
的对立和斗争。魏晋南北朝的士家、部曲, 
唐五代藩镇的牙兵,晚清的湘军、淮军,乃 
至近代北洋军阀各个派系的军队,无不具有 
私兵的性质或浓厚的私兵色彩。有趣的是, 
私兵虽非唐五代独有,但与骄兵联系在一 
起,却是这一时期独特的历史现象。这除了 
由于前述社会经济制度和阶级关系变化的大 
背景外,还与军事制度本身的演变有关。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在客观上要求士兵 
有较好的身体和技能素质,以及将士之间的 
相互熟悉、协调一致。在中国古代,由朝廷组 
建的军队,其战斗力往往随统治者立朝时间 
的延续和武功的废弛而呈递减趋势,而由将 
帅自己召募、训练和统率的军队,如岳家军、 
戚家军、湘军等,则特别强悍,很能打仗,道理 
正在这里。府兵制之所以崩溃而为募兵制替 
代,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其中,由于府兵 
轮番宿卫戍边,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战斗 
力日趋下降,难以适应唐王朝日益扩大的边 
域战争的需求,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因而开 
元二十五年定制,招募长证峰儿,听任携带 
家口,使之长住边防;同时相继设立军镇, 
选择熟谱边事的军将主持一方军务。这样, 
边军的战斗力显著提高,史言王忠嗣在“河 
东、朔方日久,备谱边事,得士卒心”, 
“军中皆日夜息战……士乐为用,师出必 
胜”。@这种情况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在 
法律上属国家所有的“食粮官健,长期为将 
帅统辖,士兵名义上的隶属关系便与实际上 
的支配关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分离,士兵从 
亦农亦兵的府兵变为雇佣的职业兵,日渐 
“皆成父子之军,不习农桑之业”,@以至 
姻缘错节,“亲党胶固”,形成利益一致的 
军人集团。可见军事制度本身的发展,已存 
在着出现私兵和骄兵的潜在的可能性。 
   藩镇军队的私兵化趋势和骄兵色彩的另 
一重要原因,是中晚唐五代分裂割据这一特 
定的政治局面。由于中央与地方在财政、行 
政、军政方面实行了分权,因而使得藩帅有 
可能利用手中掌握的财力,培植少数亲兵, 
作为 响 割据的资本,并力图将牙兵以外的 
其他藩镇军队也纳入自己的政治轨道。与此 
同时,藩帅为了扩充自己的武装,竟相“悬 
重赏以募勇士”,对于他方将士,则以“厚 
利诱之”,如王虔休,“尤好武艺,大历 
中,汝州刺史李深用之为将。久之,泽潞节 
度李抱真闻名,厚以财帛招之,累授兵马使 
押衙”。①吴少阳,本在魏博军中,“及少 
诚知淮西留守,乃厚以金帛取少阳至……署 
为军职。”o刘悟“从恶少年杀人屠狗,豪横 
犯法,系河南狱,留守韦夏卿贷免,李师古 
厚市迎之”。③唐未,宪、郸节度使朱渲、 
朱谨“睹大祖(朱温)军士骁勇,私心爱 
之。及归,厚悬金帛于界上以诱焉。诸军贪 
其厚利,私遁者甚众”。④可见在分裂割据 
的形势下,士兵一方面为藩帅所役使,出现 
私兵化的趋势,另一方面,也得到较大的活 
动空间,追使藩帅对之优容姑息,给予优厚 
的待遇,否则就可能改换门庭,遁逃他处。 
这样,由于社会经济制度和阶级关系的急剧 
类革而存在的出现骄兵的潜在可能性,就因 
分裂割据局面的形成而转变为现实了。 
   唐五代藩镇军制的第二个特点是其军事 
结构具有多元的特点,并且由此造成其军事 
体制内外制约的机制。内部的制约机制,是 
指中央王朝在藩镇的中枢机关设置了监军 
使,使之与藩帅相互牵制,互相制约;藩镇的 
牙外兵对牙兵,以及由州刺史直接统辖的州 
兵对牙外兵、外镇兵的制约作用,尤其是宪 
宗朝使外镇兵转归州刺史统辖后,这种制约 
作用更为显著。外部的制约机制,是说从全 
局看,由于中央对藩镇辖地的分割,使藩镇 
总数增多而辖区缩小。O从而藩镇与藩镇之 
间相互扼制,互相制约。所谓1以方镇御方 
镇,,即此之谓。 
   如果说,藩镇军制的私兵和骄兵的双重 
色彩,其背景是前述社会经济制度和阶级关 
系变化以及其他种种复杂的历史条件的话。 
那么,藩镇军事体制特点的形成,则是在这种 
历史条件的大背景下,由中央与地方军事力 
量的对比以及双方的矛盾和斗争决定的。安 
史乱后,唐王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受到破坏, 
地方形成了藩镇体制。但无可否认,李唐中 
央在政治上仍有很大的号召力。大历年间刘 
晏对盐政和潜运的改革以及建中初两税法的 
施行,”使中央政府的财政状况大为好转。 
代、德两朝神策军的发展壮大,更使唐王朝 
掌握了一支精锐可靠的武装力量。在此基础 
上,唐王朝接连发动大规模的削藩战争,并 
在宪宗朝取得了削平长期割据的淮西、淄青 
的重大胜利,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安史之乱 
以来外重内轻的局面。配合削藩战争,唐王 
朝实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削藩措置,如在 
藩镇设立监军使院、分割藩镇辖地、提高州 
刺史的政治地位以及将藩镇的外镇兵转归刺 
史统辖,将藩镇支部的两税送使额转为上供 
等。o从而不仅明显地削弱了藩镇势力。而 
且使藩镇的军事体制形成内外两方面的制约 
机制,所谓“犄角之师,大牙相制,大都通 
色,无木有宾”,郎就此而言。从个别藩镇 
看,除河朔三镇外,由于监军使和州兵的牵 
制,藩镇内部很难形成统一的政治势力和武 
装力量,举兵反叛朝廷,以致藩镇的动乱, 
主要被限制在其内部而不是外部,从藩镇的 
全局看,由于藩镇之间相互扼制,力量分 
散,很少发生藩镇联兵叛乱问鼎中央的事 
件。尽管割据与中央集权并存,却始终未能 
产生一个兼并数镇,据有广大地区的与中央 
对峙的独立政权(五代南方诸国例外),因 
而形成了藩镇既企图游离中央之外而又不能 
彻底割断与中央的政治联系这一重要特点。 
这也是唐王朝在安史乱后仍能维持其中央政 
权达一个半世纪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统治者处心积虑所使用的,仍然 
是传统的分而治之的驭臣术。其结果对于中 
央控御藩镇固然有效,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削 
弱了中央自身。这种情况,只有在五代宋初 
中央禁军日益强大,彻底摧毁藩镇体制后才 
得到根本扭转。 
   注: 
   ①参见拙文《关于中国古代军制史研究的几个 
问题》,载《山东社会科学》1988年第5期。 
   ②④⑤《旧唐书》卷一五二《史敬奉传》, 
卷一五七《王蝴传》,卷一二七《崔宁传》。 
   ③如魏博节度使罗绍威“奴客数百”(《旧五 
代史》卷一四),同书卷二《大祖纪第二》云为 
“亲军数百人”。 
   ③③州日唐书》卷一二四《薛嵩传附薛平 
传》,卷一四二《王武俊传附王承元传》。 
   ⑤③《旧唐书》卷一四一《 锍兴么 田悦 
传》,《田弘正传附田布传》。 
   @@《新唐书》卷一三六《张伯仪传》,卷一 
四九《王绍传》。 
     ③③《旧五代史》卷二一《郭言传》,卷一 
六《张归并传》,卷九①《马全节传》。 
   ③@《旧唐书》卷一三四《马隧传》,卷一六 
二《卢士玫传》。 
   ②③川日唐书》卷一七八《郑败传》,卷一0 
三《玉忠嗣传》。 
   @谷弄光《泛论唐未五代的私兵和亲军、义 
儿》,载《历史研究》1984年第之期。 
   ②@州日唐书》卷一一四五《刘玄佐传》,卷~“ 
九《豁宗纪》。 
   ③《计二史札记》卷二0《方镇骄兵》。 
   ②参见胡如雷《唐五代时期的骄兵与藩镇》, 
载《光明日报》1963年7月3日第之版。 
   ③参见张泽咸《唐代的部曲》,载《社会科学 
战线》1985年第4期。 
   ②《唐大诏令集》卷六五穆宗《叙用勋旧武臣 
德音》。 
   ③③《旧唐书》卷一三二《王虔休传》,卷一 
四五《吴少诚传附吴少阳传》。 
   ④《新唐书》卷二一四《刘悟传》。 
   ③们日五代史》卷一三《朱殖传》。 
   ③安史乱后,藩镇约为“二十余道”(《通 
典》卷三二《职官十四·都督》)。贞元、元和之 

际,增至“五十余镇”(《文苑英华》卷七二六符 
载《送崔副使归洪州幕府序》,同书卷八九二韦贯 
之《南平郡王高崇文神道石》)。李吉甫《元和郡 
县图志·序》云“四十七镇”。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43.239.248.2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1.83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