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 信 人: beer (福星高照), 信 区: green
标  题: 中国古代海军史(五)
发 信 站: 紫 丁 香
日  期: Thu Jun  5 19:32:39 1997
出  处: dip1.hit.edu.cn

    春秋末期的水战大都发生在我国东南地区各诸侯国之间。这
是因为当时诸侯的争霸战争,已由沃野千里的中原转移到了滨临
大海、江河交错的东南地区,舟师大有用武之地。当时的水战以江
战居多,一是为了争夺对长江的控制权,二是通过江河进行战略机
动。海上行动也有两次:一次是吴国舟师从海上进军,在战略上配
合陆师攻齐;另一次是越国舟师从海上进行战略迂回,保障陆师攻
占吴国都城姑苏。下面介绍几次主要水战。
                    一、吴楚水战
    春秋时期,楚国的疆域西北到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东南到
昭关(今安徽含山北),北到今河南甫阳,南到洞庭湖以南,建都于
郧(今湖北江陵县)。吴国拥有今江苏、上海大部分和安徽、浙江一
部分地区,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楚吴共有长江,世为仇敌,经
常相互征伐。有人据史籍统计,吴楚之战达18次。但《吴越春秋》卷
二注则记为20余次。其中可以查考的水战,有以下几次。
    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夏,楚子为舟师以伐吴,不
为军政(赏罚不明),无功而还”。这是我国古籍有明确记载的第一
次水战。
      鲁昭公十六年(公元前525年),吴国起舟师伐楚,这是吴楚第
二次水战。据《左传》记载:“吴伐楚,……战于长岸,……大败吴师,
获其乘舟余皇……吴公子光请于众曰:丧先王之乘舟,岂唯光之
罪,众亦有焉。请籍取之,以救死。众许之。使长鼠者三人,潜伏于
舟侧。曰:我呼余皇,则对。师夜从之,三呼皆迭对楚人,从而杀之。
楚师乱,吴人大败之,取余皇以归”。
      七年之后,即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楚国在越国的
支持下,又“为舟师以略吴疆”(《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八)结果
不仅中途无功而还,而且楚的属国“巢”(安徽六安东北)和“钟离”
今凤阳东北)反而为吴国吞灭,丧师失地。从此,楚国国势一跋不振,
接连又有几次水战失败。据《文献通考·兵一》注,“昭王时,救潜之
役,令尹子常以舟师及河内而返,竟无成功。囊互伐吴,师于豫章。
吴人见舟豫,而潜师于巢,逐败楚师。入鄂之后,吴太子终鬃又败楚
舟师,获其帅……”
    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与蔡国(今河南新蔡)、唐国
(今湖北随州西北)结盟,联合攻楚。这年冬天,吴王圃庐率其弟夫概
及伍员、伯豁、孙武等谋臣武将,发兵3万,乘船由晋溪人淮河西进,
在淮油(今河南演川西北多舍舟登陆,然后以3500名精锐士卒为前锋,
在蔡、唐军的引导下;越过大别山与桐柏山之间的三大隘口一大隧(
今河南信阳南与今湖北交界处)、直辕(今河南信阳甫)、冥轭(今
河南信阳西南与湖北应山县交界处),直向汉水东岸挺进。楚国派令
尹子常、司马沈尹戍、武城大夫黑、大夫史皇等率军在汉水西岸抵御
,与吴军隔水对阵。
    楚军按照沈尹戍的建议,由子常坚守汉水西岸,正面阻击吴军;
沈尹戍率军迂回至吴军侧后,毁吴舟,塞三关,断其归路,然后前后
夹击。但子常听信了黑“吴用木(舟师)也,我用革(战车)也,不
可久也,不如速战”的意见(《左传·定公四年》,又想独占功劳,
擅自改变原定计划,单独率主力渡汉水列阵。吴军鉴于楚军势盛,为
免遭前后夹击,即由汉水东岸后退。子常企图速胜紧追吴军,在小别
(山名,在今湖北汉川东南)至大别(今大别山)间,三战不利,锐
气受挫。
    十一月十九日,吴军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一说汉川北)迎
战楚军。夫概认为子常不得人心,军无死战之志,即率部5000人先发
起进攻,楚军一触即瘠,圃庐及时投入主力,扩大战果,大破楚军。
子常逃奔郑国,史皇战死。楚军遭重创后,向西溃逃。吴军乘胜追击
,在清发水(今湖北涡水),用夫概半渡而击的计谋,再歼楚军一部
。吴军继续追击,在雍湿(今湖北京山西南),再败楚军,于二十九
日占领了楚都鄂城。
    这次吴国进攻楚国,先水路后陆路,横跨今天的苏、皖、豫、鄂
四省,实施远程战略机动,这在春秋时期是罕见的。在这次作战中,
舟师无疑起了重大作用。因此,《文献通考》、《古今图书集成》都
把这次作战列入舟师水战,是很有道理的。

--

 ---------------------------- 
|   天生我才必有用           |
|       --我要拼搏,我要努力 |
 ---------------------------- 


※ Origin:·紫 丁 香 pclinux·[FROM: dip1.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2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