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lees (针叶林), 信区: Green
标  题: 石油利益引发世界新一轮大博弈 攸关中国利益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9月26日08:26:54 星期四), 站内信件

2002年09月26日02:40 中国青年报 
 
  本报特约撰稿都人

  美国某战略研究人士的结论,中亚和里海地区的油气资源“对21世纪西方地缘战略
和经济利益生死攸关”

  德国司法部长格梅林最近将布什同希特勒相提并论,颇有耸人听闻之嫌。但是她指
责 
布什企图用战争来转移国内各界对美国政治问题的视线,却千真万确。据纽约《村声》
周报报道,就连美国资深联邦参议员、西弗吉尼亚州的罗伯特·伯德近日在参议院公开
发言时,也称布什目前要攻打伊拉克,是为了转移公众对国内问题的注意力。然而这些
指责,乃是针对布什政府意欲在伊拉克“改变政权”的手段和时间性而发。

  “倒萨”也有石油味儿

  自从第一次海湾战争以来,遏制并进而颠覆萨达姆政权,成为美国历届政府的长期
目标,事关美国的重大“国家利益”,即海湾地区石油资源。从这一角度,很难批评布
什的海湾政策偏离了美国的外交传统。伊拉克的石油储存,在世界上仅次于沙特阿拉伯
。《华盛顿邮报》近日有特别报道,详细分析了布什政府伊拉克政策中的这一“石油因
素”。正如法国《国际信使》周刊指出,华盛顿以伊拉克“政权改变”后将受美国全面
控制的石油利益为要挟,是迫使许多国家特别是欧洲“盟邦”在伊拉克问题上违心与美
合作的重磅外交筹码。

  在伊拉克战争箭在弦上的紧锣密鼓声中,许多人并没有注意到美国全球石油战略的
另一项主要发展:从阿塞拜疆共和国通过格鲁吉亚到达土耳其的巴库—杰伊罕输油管道
,9月18日正式开工,美国能源部长阿伯拉罕和当事3国首脑全部出席开工典礼,并当场
宣读布什总统的贺信。这无疑是围绕中亚和里海地区石油资源的新一轮国际“大博弈”
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一关键性发展,可以帮助解释俄罗斯最近针对格鲁吉亚的一
系列高压外交行动。在布什向联合国大会发表针对伊拉克的“最后通牒”之后,普京总
统抢了布什的风头,以打击恐怖主义为口实,也向格鲁吉亚发出“最后通牒”,同时致
函联合国秘书长和安理会成员国领导人,谴责格鲁吉亚纵容车臣分离主义武装,并扬言
如格方不采取行动,俄方将采取“适当行动”对付“恐怖威胁”。俄罗斯国防部长伊万
诺夫公开表示,俄军已做好攻击潘吉斯峡谷的准备。

  “三国合纵”对“四国连横”

  普京此举,是出色的外交妙着,意欲利用美国的伊拉克政策,以本小利大的外交运
作,缓解俄在高加索地区的困难局面,称得上是大博弈中的高手过招,引起了美国朝野
的强烈反应。美国国务院声明,反对俄罗斯任何“单边”行动并强烈支持格鲁吉亚的“
领土完整”。《华盛顿邮报》就此发表社论,指责普京和美国的“伙伴关系”是一场“
拙劣滑稽剧”。俄罗斯的这一攻势,也凸显了这一轮大博弈中的“合纵连横”布局。简
言之,便是俄罗斯、亚美尼亚、伊朗组成的南北走向的“三国合纵”轴心,与美国组合
格鲁吉亚、土耳其、阿塞拜疆结成的东西走向“四国连横”轴心抗衡。

  不得不追溯一下“大博弈(The Great Game)”一词的来源,这里指的是19世纪至20
世纪初英帝国和沙俄帝国争夺亚洲腹地的长期斗争,错综复杂,惊心动魄。当时,俄国
的目的是在确保突厥斯坦的前提下南进(尤其是梦寐以求的暖水不冻港),英国的目标则
是在稳占印度斯坦的基础上继续北上,进而控制中亚。目前中国西部面临的两大分离主
义运动即藏独和疆独,都是这场大博弈的余绪。苏联瓦解之后,美国积极染指中亚和里
海地区,“大博弈”一词又见诸报端。这新一轮大博弈,完全是旧一轮在新国际力量组
合下的延续,英语世界今日当然领袖美国,取代了旧日的大英帝国。然而英国石油公司
领衔建造巴库—杰伊罕输油管道可谓历史的精彩重演。

  美国在这一大博弈中的地缘政治目的暂且不论,其经济目的非常明确:前苏联里海
地区和各中亚共和国尚未开发的巨大石油蕴藏。总之,本区的石油总储量估计至少在250
亿桶以上,与已经长期开发的科威特油田总量相仿,超过阿拉斯加北坡和北海油田的总
和。引用美国某战略研究人士的结论,中亚和里海地区的油气资源“对21世纪西方地缘
战略和经济利益生死攸关”。在这一经济目的驱动之下,美国的地缘战略是世界强权斗
争中的经典“离强合弱”策略,其主要对象为俄罗斯、中国、伊朗。特别是对俄罗斯,
美国要确保本区前苏联各共和国的“独立”,削弱俄罗斯对它们的控制和影响,进一步
蚕食俄罗斯在中亚、里海、高加索的势力。

  前述“合纵连横”局势的形成,以及美军利用“9·11”这一天赐良机,大规模进驻
中亚,都是非常自然的发展。为了控制里海和中亚石油资源,两届克林顿政府处心积虑
的目标,便是要极力阻止建造通过伊朗的输油管“南线”以及和俄罗斯现有输油设备挂
钩的“北线”,而代之以起自阿塞拜疆、经过格鲁吉亚到达土耳其地中海杰伊汉港的“
中线”。美国为此继续遏制和“妖魔化”伊朗,而俄国内高加索地区便一直麻烦不断,
车臣动乱只是广为人知的部分而已。

  1999年秋季,总长1750公里的“中线”方案,在美国主持下终于拍板。据法国《世
界报》当时报道,这一发展极具戏剧性。俄罗斯第一副总理阿克申年科在最后一分钟气
急败坏地赶往阿塞拜疆共和国首都巴库,力图制止此案。结果阿塞拜疆总统公子、阿国
国家石油公司总裁纳提克·阿利耶夫毫不客气地告诉他:“您晚了一步,火车已经开走
了,巴库—杰伊汉输油管线计划将成为现实。”在这场交锋中,格鲁吉亚作为美国在本
地区的马前卒,可谓不遗余力,特别是确保车臣烽烟延续不断,作为耗资巨大的中线方
案的最佳“可行性论据”。普京现在为车臣问题向格鲁吉亚摊牌,良有以也。

  大博弈攸关中国利益

  必须指出,先后两次国际大博弈,都和中国的利益休戚相关。如果说在第一轮大博
弈中,中国是任列强宰割的牺牲者,那么这一局面不会在21世纪重演。中国最近得以迫
使美国正式承认“东突”组织为恐怖主义分子,便是很好的例子。但是,也应该看到美
国外交政策的机会主义特性或曰“灵活性”,“9·11”事件之后,“反恐”成为美国外
交主轴,但这并没有改变美国的石油地缘战略。晚至2001年3月,在明知伊斯兰极端主义
涉入车臣战争的情况下,美国国务院仍然不顾俄罗斯的反对,“隆重”接待了车臣分离
主义武装的所谓“外交部长”艾哈迈多夫,可见一斑。这次普京照搬“先发制人”的布
什主义来对付格鲁吉亚,却引起华盛顿的强烈反对,更说明美国决不会因“反恐”招牌
,而损及其基本地缘战略。不能不看到,宗教极端主义,固然是“东突”问题的一个主
要层面,但这并不是其惟一特征。“东突”问题的文化层面,是苏联瓦解之后在欧亚大
陆死灰复燃的“泛突厥主义”。英国《卫报》甚至曾把车臣战争也看做“泛突主义”的
延伸。各种迹象表明,某些战略家企图改组中亚格局、重划中亚地图,而“泛突主义”
将继续是他们的重要工具,必须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另外,石油资源与中国未来发展
更是休戚相关。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要性,因此不言而喻。

 

--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
  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
  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伊曼努尔·康德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6.16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5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