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中国石油安全存隐患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Feb 10 22:00:52 2003) , 转信

  中国石油安全存隐患,建立完善的石油市场体系和机制已迫在眉睫

  引子

  美国对伊开战的可能性随着近日布什政府的强硬态度而越来越大,国际石油期货价格
也应声而涨。其产生的连锁反应已对国内相关行业造成冲击。茂名石化乙烯工业公司表示
不排除乙烯产品再度提价的可能,油价上涨又使顺德乐从德富塑料城价格出现波动,进而
影响下游产品的价格。

  此外,从今天起,航空公司部分航线的机票公布价格也开始上浮。去年10月10日,中
国国内民航票价平均上调了6%,而据报道,当时由于国外航空公司大多通过石油期货进行
了套期保值,这些航空公司并未提高票价。

  国际油价短期性动荡为何对我国的一些产业产生如此明显的影响。正如《中国石油安
全存隐患》一文指出的:这是因为石油消费方市场程度的迅速提高和石油供应方的过度垄
断所造成的。

  中国石油市场这一突出矛盾造成了石油外贸公司各自按国家分配的计划指标分月度组
织进出口,基本上采用现货贸易方式从国际市场购买石油,从而出现“买涨不买落”现象
。1999年1月至2月,在国际油价处于最低谷的时期,中国进口原油反而比上年同期减少了
40%;1999年3月国际油价开始大幅回升,而中国的原油进口却大增,是2月份的2·6倍。
这一因体制造成的弊端将严重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关方面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今年1月起美国的反恐战争进一步扩大到伊拉克,并不断形成倒萨高潮,对国际油价产
生了决定性的影响。2002年国际油价出现的几次高涨,与战争形势发展完全一致。鉴于石
油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石油供应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提高,在此国际大背景下,中国
石油安全问题再次引起各方面的密切关注。中国石油供应体系正面临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
的考验。

  中国石油供应的不安全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对外依存的增大、企业石油库存量过低、
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尚未建立、石油进口外汇支出逐年增加、进口通道安全性变差、国内石
油价格过分依赖国际油价、国际石油地缘政治的重大变化等等都对中国获得稳定、可靠、
安全的石油供应产生影响,国内石油供应既存在价格急剧变动的经济风险,也存在石油供
应阶段性、部分性供应中断的隐患。

  解决中国石油供应不安全性的手段也很多,其中尽快抓紧建立和完善中国石油市场体
系应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国石油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的严重不完善扭曲了供求关
系和对未来的有效期望,中国石油用户既不能有效预见石油市场的不安全隐患,也不能在
危机面前采取有效的经济和市场手段化解危机。在一定意义上说,石油市场体系和机制的
严重不完善已经成为中国石油市场不安全性的根本性因素之一。

  如何应对国际油价短期性动荡

  从近几年国际油价的发展轨迹看,随着世界产油国和消费国对石油市场认识的不断成
熟和理性化,受国际石油市场供求关系和国际政治格局动荡影响,石油市场动荡基本处于
“短期”的和“可控”的状态。1986年以来,世界主要产油国和消费国吸取了几次石油危
机的教训,采取了有效的合作,欧佩克组织制订了油价机制,总体上控制了国际油价的运
行态势,国际石油市场基本处于有规律的周期性涨跌状态,类似1973年至1985年的持续高
油价时期已经不会再次重演。

  以国际政局急剧动荡的2002年国际油价发展为例,在战争阴影下出现了3次高峰:4月
至5月随着巴以冲突升级和伊拉克宣布“石油禁运”,油价出现动荡性上涨;8月至9月,美
国对伊拉克战争形势紧张,油价再次动荡性上升;11月至12月,受伊拉克核查带来的战争
威胁和委内瑞拉事件,国际油价又一次上涨。尽管战争威胁一再刺激国际油价的上涨,20
02年度全年油价仍然维持在2001年每桶24·5美元的水平左右,国际油价的大幅度上升一
般仅仅维持几天到几周时间。

  总体上看,即使在目前战争阴影越来越浓的形势下,国际石油市场仍然是可控的,国
际油价暴涨暴跌和石油供应中断局面一般也是短期的和暂时性的。而国际上应对短期石油
危机已经有相当成熟的经验和手段,一方面主要石油消费国大都建立了国家石油战略储备
,以应对短期的石油供应中断(一般在90天左右);另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成熟和完善的石
油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现在的国际石油交易市场,可以对未来几个月甚至两年内的石油
价格进行锁定,有效规避了石油供应商、采购商和交易商的价格风险。比如,受国际油价
上涨影响,2002年10月10日,中国国内民航票价平均上调了6%,而据报道,由于国外航空
公司大多通过石油期货进行了套期保值,锁定了航油成本,同样大量消耗燃油的这些航空
公司此次并未提高票价。

  中国石油市场体系有严重缺陷

  经过多次改革,特别是1998年以来石油工业的重大重组改制和随后的重组上市,中国
的石油产业市场化、国际化步伐迅速加快,但中国石油产业的市场结构仍然存在缺陷,制
约了石油产业组织效率的提高。石油消费方市场程度的迅速提高和石油供应方的过度垄断
成为当前中国石油市场中的主要矛盾。

  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已经放开,用油企业的
经营销售也已实现市场化。另一方面,中国原油、成品油供应仍然处于两大集团的“地域
垄断”之中,原油、成品油定价机制仍然处于与国际接轨阶段,不能充分反映国内市场供
求关系。

  中国石油市场的这对主要矛盾的斗争与统一,将在一定时期内影响国内石油市场发展
,并将最终被完善的市场经济机制所统一。

  从市场主体和机制上看,中国石油市场的发育和形成仍然任重道远。目前中国石油、
中国石化等石油公司下属油田和炼油厂作为“成本中心”,是完全的生产车间,特别是石
油公司改制上市后,进一步强化了对下属企业的控制力,目前国内的石油市场基本是一个
“两个人”的市场,从供应方看,市场主体严重缺乏。

  从企业内部来看,目前两大石油公司的销售系统基本沿用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石
油分销体系,形成了庞大的、长链条的多级批发零售系统,机构重叠、人员臃肿、效率低
下、反应迟钝。既不利于管理,也不利于市场运作。铁路、交通、民航、农业和林业等石
油专项用户也均沿袭传统销售模式,形成各自独立的销售系统,难以成为石油市场的主体
。在市场主体缺位的“市场”内,建立石油市场经济体系成了无本之木。

  石油外贸公司各自按国家分配的计划指标分月度组织进出口,基本上采用现货贸易方
式从国际市场购买石油,经常出现“买涨不买落”现象,在增加进口成本的同时,也导致
市场信息失灵扭曲。1999年是国际石油市场油价急剧上涨的典型的一年,也是中国石油市
场“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体现“应变能力”的典型的一年。1999年1月至2月,在
国际油价处于最低谷的时期,中国进口原油297·94万吨,比上年同期反而减少了40%;1
999年3月国际油价开始大幅回升,而中国的原油进口也开始回升,当月进口原油433·25
万吨,成为1998年1月以来进口最多的一个月,是2月的2·6倍;在进口量不断大幅上升的
同时,中国进口石油到岸价也在同步上升,在进口量大幅度下降的1月至2月,平均进口单
价为89·59美元/吨,到进口量大幅上升的3月份,这一数字则上升到92·07美元/吨。


  中国石油市场机制的建立与健全已经是中国石油发展战略中需要解决的十分紧迫的重
要内容。

  石油市场的开放为期不远

  加入WTO后的规则改写将导致中国成品油市场出现新的竞争态势。一是成品油进口专营
的局面将消失,即除了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和中化3家公司,凡是符合国家有关资质要求的
外商和国内企业都可以进口成品油,并且3年后不再有进口的数量限制;二是外商将进入成
品油分销市场,即打破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两大石油公司专营成品油批发的局面。

  一般来说,由于价格竞争是边际价格的竞争,由于国内石油需求增长强劲,国内产量
不能满足消费,石油供应的新增部分可能主要来自进口石油,这部分石油价格对国内石油
市场价格的引导作用将可能十分巨大。加入WTO后,随着石油进口量和非国营成品油贸易量
的大幅增长,非国营贸易对国内石油市场的影响力将是充分的,国内石油价格的市场化是
大势所趋。

  事实上,经济全球化已是世界发展趋势,石油市场不可能游离于这个大趋势之外,单
独成为一个封闭的市场。建立国际性市场不仅应成为自觉地选择,而且也是挡不住的客观
要求。在中国石油市场化建设进程中,这一点应当引起中国的足够重视。

  提高市场应对危机的能力

  国际上,石油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很快,形成了全球化、整体化和竞争趋于均衡化的特
征。

  国内市场纳入这个有机体,既可从市场竞争、供需矛盾的互容、互融和整体平衡中得
到安全保障,也可通过国内外石油公司共同参与,实现多元化的石油进口,分散进口风险
。在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加大的时候,孤立的国内石油市场将更难以招架国际市场的冲击


  因此,中国应立即着手放松石油市场准入管制,放开石油终端销售市场,建立科学的
现代石油市场,在对外开放之前首先对内开放。一方面,政府在放开石油价格的同时,建
立起宏观调控机制,真正掌握住市场管理和调控权;另一方面,打破国内石油市场的地域
垄断,积极培养市场主体,从开放市场、完善和规范市场入手,制定市场规则,形成合理
的、有序的竞争格局,比如将分别隶属于铁路、交通、民航、农业、林业等系统的石油专
项用户的油品供应系统剥离出来,组建独立的石油销售公司,并享有石油进出口权,使之
成为真正的石油市场主体。同时,鼓励其它社会资金进入石油流通领域,营造健康有序的
石油市场。

  在此基础上,放开石油价格,形成中国自己的市场竞争性价格机制。中国是世界上成
长较快的石油消费大国,石油消费的品种需求和地区差别十分巨大,因此形成中国自己的
石油交易市场和报价系统意义重大。有必要建立国内石油现货和期货交易市场,达到发现
价格、规避风险、跟踪供求、调控市场的目的,正确快速引导石油生产、经营和消费。现
阶段,可以在现有的期货交易市场中增设石油交易品种。

  《财经界》杨青、周大地(本文作者为国家计委能源所副研究员和所长)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10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