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ippen (只有时间晒月亮), 信区: Green
标  题: 中国能源安全与政策选择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May 21 01:05:28 2003) , 转信

张文木    
  
       [内容提要] 能源安全是一个直接与能源供求比例相联系的概念,但在全球化条
件下,能源安全又应当是一个处于开放体系中并与世界相互依存的概念。中国能源安全问
题并不主要是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的矛盾,而是由清洁能源需求刚性上升而供给严重不足
所引发的结构性矛盾,这是中国能源安全问题中的主要矛盾;石油短缺是我国国内能源安
全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在全球化条件下,一国的能源安全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
它也是一个政治和军事问题;它不仅与国内供求矛盾及其对外依存度相联系,同时它还与
该国对世界资源丰富地区的外交和军事影响和控制力相联系。目前世界石油需求不平衡加
剧,中国加入WTO后,中国能源产业面临巨大压力,为此中国要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能源安
全政策。 
    [关键词]能源安全;政策选择;结构性矛盾;对外依存度 
    


    一 中国能源安全基本形势

    能源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21世纪初中国能源安全的基本
形势是:需求总量略大于供给总量,结构性矛盾突出。具体表现为:
    (一)能源平衡差额负增长持续扩大,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受能源供
给和需求变化的制约。但在不同时期,能源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方面是不同的。中国改革
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安全形势,发生了两大转变。1980~1990年的十年间,制约中国经济
发展的能源因素是:能源消费不足,除1987~1988年经济过热及1989~1990年经济调整特
殊时期外,中国能源生产总量大体高于能源消费总量,出口量远远大于进口量。而每次经
济下滑,都与能源消费增长不足有关,而与能源供给不足无关。可以说,这十年中我国的
能源形势基本是安全的。但从1990年起,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保持7%以上的增长的同时,
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开始接近生产总量,能源进口量大幅上升。到1992年能源生产总量已略
低于国内能源消费需求总量,2000年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缺口迅速拉大,从1914万吨扩大
到19000万吨;能源进口已从1990年的1310万吨扩大到2000年的14331万吨, 出口从5875万
吨扩大到9026万吨,进出口分别增长992.4%和53.6%。同时能源平衡差额负增长持续扩大:
从1990年的-2565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00年的-15147万吨标准煤。 这说明,中国能源总消
费已大于总供给,能源需求对外依存度(年进口量占年消费量的比例) 迅速增大。中国能
源安全形势已亮起红灯。 
    (二)清洁能源需求增大,结构性矛盾突出。中国能源需求对外依存度迅速扩大的原
因在于其内部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在我国使用量最大的煤、石油、天然气和水电
常规能源中,产需矛盾比较突出的主要集中在清洁高效能源品种,尤其是石油品种生产的
增长不能满足迅速扩大的国内需求。1981年~2000年,原煤始终是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
主体,也是中国能源结构中最稳定的部分。从1980年到2000年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的变化
中,原煤、天然气、水电供需比重大体平衡,但煤炭在能源供需总量中的比重均略有下降
。在清洁能源中:天然气生产比重增长了0.4%,水电生产消费比重增长幅度分别为4.2%
和2.9%,二者均供略大于求。原油生产和消费比重严重失衡:从1980年到2000年,石油生
产在能源生产总量中的比重从23.8%下降到21.4%,而石油消费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从
20.7%上升到23.6%,前者下降了2.3%,后者则上升了2.9%。供需矛盾突出。尽管近20年来
我国石油产量有很大的提高,从1980年的10594.6万吨增长到2000年的16300万吨,但从199
4年起石油生产开始不能满足石油消费的需求,1993年起进口量开始大于出口量。20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按年均9.7%的速度增长,原油消费按年均5.77%的速度增加,而同
期国内原油供应增长速度仅为1.67%。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此后进口量逐年增
大,尤其是"九五"期间,石油净进口量从1996年的1348.5万吨增加到1999年的2858万吨,
2000年净进口量超过6000万吨位。未来15年内,我国国民经济将以7%左右的速度发展,原
油需求将以4%左右的速度增加;同期国内原油产量增长速度只有2%左右,低于原油需求增
长速度,国内原油供需缺口逐年加大。预计2005年原油需求2.45亿吨左右。 届时,我国石
油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加大。
    另外,我国石油储量和产能接替的难度尚未缓解。据国家石油工业"十五"规划提供的
数字和结论显示,尽管我国第二轮资源评价表现出"我国石油储量开始进入稳定增长期",
但随着勘探程度不断提高,新发现的油田规模总体呈变小趋势,而且新增探明储量中低渗
透与稠油储量所占比例逐年加大,储量品质变差,新增及剩余储量可动用性较差。全国剩
余可采储量 为23.8亿吨.,储采比 为14.8,已开发油区储采比只有10.9。根据开发油田的一
般规律,在这样的储采比配置下,稳产处于临界状态,上产难度较大。同时,在役油田稳
产难度加大。主要产油区目前已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主力老油田进入高采出程度、高含
水率双高开采阶段,主力油田挖潜效果减弱,稳产难度加大,采油成本上升。
    2003年初中国地质科学院发表报告指出﹐除了煤之外,后20年中国实现现代化﹐石油
﹑天然气资源累计需求总量至少是目前储量的二至五倍。分析认为﹐研究结果令人感到吃
惊﹐中国在制定政治﹑经济﹑外交和国防决策时应当考虑矿产资源。报告说﹐中国的主要
油田都已接近生产结束期。到2020年﹐中国需要进口5亿吨原油和1000亿立方米天然气﹐分
别占其国内消费量的70%和50%。 
    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在我国现有海外影响和外交控制力不变的情况下,在中国石油需求
对外依存度增大的同时,我国石油安全风险也相应增大。
    由上分析可以得出三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结论,目前中国能源安全现状明显表现为如下
递进式矛盾结构:(1)国内清洁能源,特别是石油的需求大于供给,供求矛盾呈刚性上升
。(2)中国能源安全问题并不主要是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的矛盾,而是由清洁能源供给不
足引发的结构性矛盾,这是中国能源安全问题中的主要矛盾。(3)石油又是中国清洁能源
中需求增长最快而供给能力日益严重不足的品种,因此,石油短缺是我国国内能源安全主
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

    二、 世界石油需求不平衡加剧 中国石油安全外部形势恶化

    (一)世界石油需求增长中心向亚太转移,中国将在获取海外份额油方面遇到更激烈的
竞争。 由于石油所具有的宽沸点、高能量和低污染的品质,石油日益成为支配世界能源消
费的主要部分,在未来20年内石油仍将在世界能源消费中处于领先地位。近十年来,世界
石油生产与消费迅速上升且大体平衡,1999年北美洲和欧洲与十年前大体相同,其消费总
量之和在世界消费总量中仍占50%以上,而亚太石油消费则成为世界石油消费增长最迅速的
地区。世界消费增长中心向亚洲地区转移。1989年至1999年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变化不大
,但地区不平衡性十分突出。北美洲一直是世界石油消费第一大户,但十年间,其消费总
量在世界石油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只下降0.2%,同期石油生产比重却下降了2.9%。亚太地
区能源和消费世界增长最快的地区,十年间该地区能源产量在世界生产总量中只增长了0.
5%,但其消费总量却从19.9%猛升到26.9%,增长了7个百分点,其增速远远高于世界其他
地区,成为世界石油消费第一增长大户。中国和印度是亚太地区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印
石油生产在亚太地区总产量中的比重十年中分别下降了0.4%和1.3%,而消费总量却上升
了3.3%和1.2%。
    亚太地区这种石油产量比重增长滞后,消费比重却大幅上升的反差现象,预示着该地区
石油供给短缺及由此引起的对外依存度将持续扩大。这将是中国能源安全不可回避的矛盾
。能源自给能力及其需求对外依存度,是一国能源安全环境好坏的两个关键标志。从1993
年开始,中国成为石油进口国。此后中国的石油消费、生产、进口和进口依存度(年进口
量占年消费量的比例)逐年增大,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有不同的预测,但其
计算结果大体一致,认为中国未来20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2%。 
    (二)美国石油生产滞后,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将持续增高。美国石油消费占全球石
油消费的1/4,而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则超过50%以上。因此美国石油供给形势在相当程度
上影响着中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能源安全环境的好坏。美国石油产量和消费总量近十年
来出现较大缺口,并且储量也大幅下降:1989~ 1999年美国石油产量从4.29亿吨下降到3
.54亿吨,下降了17.4%,而同期石油消费则从7.95亿吨上升到8.83亿吨,上升了11%,占19
99年全球消费总量的25.9%;同期美国已探明石油储量从336亿桶降为286亿桶。 在已过去
的十年里,美国石油产量下降而石油消费量上升,在美国对进口石油依存度过高以及美国
因近年能源生产设施老化而导致生产能力长期滞后的条件下,预计未来十年,大幅增加和
保障海外石油供给,尤其是海湾地区的石油供给,将是美国石油政策近期的中心目标,也
是美国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考虑。

    三、 经济全球化挑战中国能源安全

    (一) 加入WTO后中国石化工业压力增大。石油化工工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近
年来我国石油化工工业发展速度较快,主要产品产量已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加入WTO后,
这将给中国的石油市场及我国石化工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压力。
    我国石油化工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虽大、品种虽全,但投资和技术水平、生产成本、质
量均不理想,精细化工产品对进口依赖大。我国国产成油中高档润滑油仅占总量的10%,质
量和品种均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加工汽油中的硫、芳烃、苯含量不能完全满足国
际市场要求;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如国外合成纤维差别化率为30%至40%,我国只有10%。
我国目前化学工业中,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精细化工产品所占比重仅为35%以上,而传
统基础化工产品所占比重在50%以上,国内相关行业升级换代所需高档化工产品大量依靠进
口。我国乙烯装置平均规模为21万吨,最大为45万吨,远低于国外先进水平。 
    目前,国外大公司加强技术开发。成品油、润滑油市场的20%,合成树脂市场的52%,
合纤维原料和化纤产品市场的53%,合成胶市场的44%,均已被国外大公司占领。中国进入
WTO后,市场占有率将会在近期内进一步下降。外商将进入成品油分销市场,这将打破目前
我国石油石化大公司专营成品油批发的局面。今后国内石油石化产品市场饱和乃至过剩局
面更趋严峻,一般石油化工产品投资回报率下降趋势不可逆转。这将使我国石油化工工业
投入资金的回收周期延长,投资风险增大。另外,外商拥有贸易权和分销权后,将直接在
中国国内设立贸易机构和分销网络,这不仅可以降低进口产品的经营成本,而且依靠其高
质量的服务和管理优势与我国石油化工企业进行技术人才和管理全方位的竞争,使我国国
内企业处于更为不利的经营地位。 另一方面我国国内也存在着优质能源天生不足的问题。
我国国内原油"以重油居多,含腊量高,提取轻油的技术要求高于世界其他一些富油国"。
 目前,国际上对发动机燃料提出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要求。这在近期内将迫使我国对国外精
炼产品技术及其产品有较大的的依赖,并使中国石化工业在进入WTO后面临十分严峻的竞争
压力。
    (二) 加入WTO后,其他常规能源供给面临新的压力。造成上述我国能源结构性矛盾
的根本
    原因,是国际环保压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持续增大。1980~ 1999年
间,我国GDP年均增长9.6%,而同期能源生产和消费年均增长2.8%和3.8%。2000年能源
生产和消费总量为109126和128000万吨标准煤,与十年前的1990年的103922和98703万吨标
准煤比,分别增长了5%和29.7%。2000年,原煤生产和消费总量在当年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
中所占比重分别为67.2% 和67%,与十年前的1990年的74.2%和76.2%比,分别下降了7%和
9.2%。2000年原油生产和消费总量在当年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为21.4%和23.6
%,与1990年的19%和16.6%比,上升了2.4%和7%。2000年天然气生产和消费总量在当年能
源生产和消费总量中分别为3.4%和2.5%,与1990年的2%和2.1%比,分别上升了1.4%和0.4
%。2000年水电生产和消费总量在当年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分别为8%和6.9%,
与1990年的4.8%和5.1%比, 分别上升3.2个和1.8个百分点。 在持续增长的能源生产和消费
总量中,只有原煤生产和消费能够在保持其能源基础地位的同时却呈大幅下降趋势,而石
油、天然气和水电等清洁能源,尽管在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较轻,但其上升势
头却锐不可挡,与原煤十年内大幅下降9%相对应,同期原油消费上升7%。但总的说来,
我国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所占比重还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如下表所示。


    世界主要国家一次能源消费量构成(2000年)
    单位:百万吨标准油
    国 别 石油 天然气 煤 炭 核 能 水 电 总 计
    美国 897.6 582.4 565.3 179.6 62.4 2287.4
    法国 94.9 35.7 13.8 94.0 16.4 254.8
    德国 129.8 71.5 84.9 38.4 5.9 330.5
    英国 77.9 86.4 36.9 19.3 1.8 222.2
    中国 230.1 22.1 493.7 3.8 55.0 804.7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年鉴编委会:《世界经济年鉴2002~2003》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版,第641页。

    数据显示,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能源消费结构正好呈反向变化。表中发达国家能源消
费结构均以清洁能源消费为先。在石油、天然气、原煤三大能源品种中,前二者是美、法
、英能源消费的主体部分,即使在煤炭资源丰富而石油资源不足的德国,石油消费也是处
于绝对优先的主体地位。中国消费结构正好相反,其原煤消费远远高于本国其他一次性能
源消费量,居于绝对优先的地位。1997年后,我国煤炭生产总量开始下滑,其原因是洁净
能源供给和需求增大。这说明,环境保护的压力是能源产业面临的基本压力,也是促使我
国能源结构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支撑,目前约占一次能源构成
的67%以上,远高于国际24.37%的平均水平。 从1949年到1998年间,煤炭产量年均增长率
约为8%,与同期国内总产值平均增长幅度大体相当。从1969年到1997年持续增长,原煤产
量高达13.73亿吨。另一方面,世界煤炭工业迅速发展已使我国煤炭生产面临越来越大的压
力。近年来世界煤炭工业通过兼并联合和跨国经营,竞争力增强。主要产煤国家中,前三
四家煤炭企业市场的占有率提高到40%以上。德国矿井平均生产规模达到280万吨,英国18
0万吨,煤炭生产技术向遥控和自动化发展,煤炭工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
。目前日本、美国及欧盟国家开发洁净煤技术已先后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中国加入世贸
组织后我国能源供应将在一个更加开放的体系中配置,国外优质低价能源进入我国市场,
将对我国技术和管理及与发达国家比尚不具备竞争优势的煤炭企业发展形成相当大的压力

    天然气在我国勘探和开发利用都相对落后,目前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所
占比例远低于24%的世界平均水平和8.8%的亚洲平均水平。2000年天然气产量272亿立方米
,预计2005年将达到600亿~700亿立方米, 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将上升到5%。我
国天然气预计可采储量7万~10万立方米,可采95年。但同时我国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受到多
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绝大多数天然气产区地质条件复杂。如产层薄、含气丰度低和埋深大
、地表条件恶劣,这使得上游成本投入高。另一方面,我国集中于西部的天然气产区和集
中于东部的消费区相距大,管输费用高,占气价比例较大。这使得我国天然气价格偏高。
其次我国天然气消费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天然气主要用于化工、油气田开采和发电等工
业部门。它们天然气消费所占比例在87%以上,但天然气作为工业燃料的气价承受力差,而
气价承受力最大的居民却在天然气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不到11%。目前全国有配气管网城市
少,新建和改扩的资金用量大且难以保证,这无形中加重了天然气工业压力。 
    "九五"期间我国电力年均增长6.3%,供需大体平衡。"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
预计为年均7%左右,其间,我国电力需求的平均增长速度为5%左右。这将对我国电力供给
提出更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目前我国电力生产主体部分是火电,而原煤是其燃料构成中
的主体部分。1999年我国火力发电占当年生产量的82.3%(耗用原煤51163.5万吨,原油12
28.6万吨),水电为16.4%,核电为1.2%。 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比如法国、英国、美国
,包括德国,使用水能和核能这样清洁能源的比例远远高于中国。尽管中国热电、水电均
居世界前列,但核电装机容量则远远落在发达国家后面。鉴于中国热能生产以高污染的煤
炭为主要原料,而石油和天然气又不可能大规模进口被用于电力生产,这表明,未来中国
电力生产中,用于煤炭洁净技术及发展其他清洁发电燃料的成本将大辐提高,并对电力生
产形成重大压力。
    最后,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全球化条件下,一国的能源安全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
,同时它也是一个政治和军事问题;它不仅与国内供求矛盾及其对外依存度相联系,同时
它还与该国对世界资源丰富地区的外交外交和军事影响力相联系。对石油供给短缺国家而
言,国家石油安全系数与国家对世界事务的外交和军事影响力成正比,而与该国石油需求
的对外依存度成反比。一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大,而对外军事外交影响能力越小,则该国
石油安全系数就越低,不安全的风险就越大。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于中国,但美国对世
界事务的外交和军事的影响力也高于中国,因此,美国能源安全的风险系数则同样小于中
国。中国加入WTO,对中国能源而言,意味着其生产与消费参与全球能源配置体系,其安全
也融入国际安全体系。目前中国的能源供需已融入世界:2001年中国原油进口来源地区及
份额分别为:中东地区 56.2%,非洲地区22.5% ,亚太地区14.4%, 欧洲中亚地区 6.9% 
。 这说明,中国能源安全已成为世界能源安全体系中一部分,中国能源安全也就与国际能
源能源形势的变化发生互动关系。据美国经济专家们估计,国际油价每提高1倍,美国国内
的GDP就会下降2.5%左右;每桶石油价格上升10美元,每年将给美国经济造成500亿美元的
损失,经济增长率将减少约0.5%, "美国国际石油政策基本上所依靠的是维持自由获取中
东与波斯湾石油的机会和波斯湾地区的出口自由地进入世界市场的机会" 。 它对世界能源
丰富的地区及由此运输到美国的海上交通线有绝对的政治军事控制力,而"目前中国海军还
不能够确保海上能源交通线的安全,过分依赖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和单一的海上运输路
线使得中国石油进口的脆弱性比较明显。如果遇上特殊情况,正常的石油进口可能无法得
到保证,国内的人民生活、经济运行乃至国防都会受到重大影响"。 

    四、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能源安全政策

    中国能源安全形势自上世纪90年代初起,就开始由80年代的总量平衡的矛盾转化为主
要是由环保压力引发的结构性的矛盾,尽管其他能源品种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类矛盾,
但在石油,特别是优质石油缺口持续扩大和国家对进口石油依赖程度的持续提高的同时,
中国对海外石油利益外交和军事保护手段严重不足,是当前中国能源安全形势和基本特点

    对此专家们提出比如加大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竞争力度,大量增加海外份额油的方案,
 以及与之相对的 "我国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不能采取依靠进口石油的政策"方案, 另外还有
诸如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节约能源、建立石油储备基地、加快西气东输工程、大力发展
如风能、太阳能等再生能源的方案。但总的说来,这些只是一种补充性质方案,并不能解
决我国能源的基本安全问题。
    这里的关键性问题是,中国能源安全政策可否选择欧美大量依靠海外进口的模式。笔
者认为是不可以的。这是因为欧美解决能源问题的前提是强大的制海权,而这恰恰是中国
短期无法扭转的弱项。马汉说过:"商业影响需要通过在各地部署海军来得以存在。" 这话
对我们理解欧美能源与海军关系以及打破将能源问题理解为纯经济行为的误判,是绝对有
帮助的。
    能源是国家的战略资源,而战略资源在缺乏有力保障,特别是缺乏海军对海上运输安
全的保障的条件下,过度依赖海外能源进口,对中国这样的一个大国来说,其风险将是十
分巨大的。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今后我国国民经济可能仍将以7%的速度发展,这使
石油需求必将以4%左右的速度增加,而同期我国国内原油产量增长速度只有2%左右,预计
2005年原油需求将达2.45亿吨左右,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石油需求将继续呈
强劲增长态势。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能源战略,到2020年,我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存度
将达到50%左右。专家认为: "如果中国的石油消费也达到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到202
0年可能需要28亿吨原油,而中国自己所能生产的部分很可能还不到4亿吨。目前到今后世
界石油的总产量将只有40多亿吨原油,其中可以提供出口只有15亿吨左右,即使全部给中
国也不够,实际上也不可能全部给中国。其次,当然还有运输方面的问题。国际石油主要
出口地区是中东,以10万吨位级的油轮从海路运输到中国,是否可以畅通地通过已经极为
繁忙的马六甲海峡都是疑问。" 显然,中国对海外石油的依存度的增长是受到国际石油产
量不足及中国对海外能源利益的强力维护手段不足等条件的严重制约,而这将使中国在短
期内无法化解和承受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持续扩大所带来的风险及其资本支出。
    另一方面,如果退回煤动力时代也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造成高昂的环保成本
。2000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分别为10.9亿和12.8亿吨标准煤,而其中原煤生产
和消费量在能源生产总量中的比重分别为67.2%和67%。煤炭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
。2000年我国电力装机中火电约占75%,电力行业年燃煤量约占煤炭生产的一半。同年,我
国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为16153200吨,而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排放的二氧化硫为70
72292吨,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3.8%。 截止2000年,我国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
空气质量达标城市仅占1/3,流经城市的河段70%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使用清洁能源以阻止
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然,在目前的条件下,任何非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国家都不能保证本国能源的
绝充足的自给能力,但作为安全的能源政策应当确保本国能源基本的自给量。但对在海外
利益保障能力不足的国家而言,国家能源风险将随本国能源消费对外依存度增大而同比例
上升的,当这种风险增加到一定程度,它就会转化为经济风险和国家风险。
    目前我国新型能源开发形势是,除原油外,我国开发技术较为成熟的和用量较大的还
有原煤、天然气和水电。此外,还有一定的数量的核能。我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虽丰富,
但大规模开发仍受诸多自然条件的限制。比较这诸多能源品种,原油、天然气属高热值、
方便和洁净能源,但国内自给能力严重不足,随消费量持续上升,大规模进口引起的对外
依存度不断增高,这将使我国经济对如油价变动、地区冲突、国际突发事件乃至霸权国家
对我国可能实施的经济制裁等造成的风险将难以承受。水电开发尽管开发技术较好,发电
量和装机容量也已达到相当的规模,其开发仍具相当潜力,但它与风能和太阳能一样,受
天气、水文、季节及地质等自然条件变化制约较多,自然风险也不可忽视。
    鉴于目前我国对世界能源丰富的地区的外交实际影响力及海上能源运输线路的军事自
卫能力非常有限,因此走英美石油安全模式,将我国能源安全建立在提高海外依存度的方
法是绝不可取的。而将能源对外依存度保持在合理的范围,立足于科学利用本国现有能源
优势,尽力提高能源自给率,才是降低中国能源安全风险的可靠方法。 
    科学的能源安全政策应是对历史正反两方面经验科学总结的结果。1976年,我国石油
消费在能源总消费中的比重从1962年的6.6%增长到1976年的23%;煤炭消费比重则从1962年
的89.2%下降1978年的70%。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发生两次石油危机,各国政府开始关注
能源安全问题,纷纷调整其能源政策,降低石油消费;我国于1977年提出压缩烧油的政策
。1978年到1988年我国石油消费在能源总消费中的比重从22.7下降到17%,煤炭消费则从70
%上升到76.2%;1989年中国经济进入紧缩调整阶段,1990年石油消费比重下降至16.6%,此
后国际国内环保呼声日高,石油消费比重持续上升,到2000年我国石油消费重比再次达到
1976年23%的水平,而同期煤炭消费比重则从1990年的76.2%下降到67%。此间,特别是199
3年中国首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人们又旧话重提,中国能源安全又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
热点,石油替代又成了中国制定能源安全政策时考虑的重点。历史的经验表明,符合中国
国情的能源安全政策应是安全和环保的原则的统一,而洁净、安全和高效应是中国能源政
策的目标,而独立自主应是我国能源政策的立足点,具体政策选择有如下三点。
    首先,立足本国优势能源,开发和推广清洁煤技术。我国煤炭资源丰富,"找矿前景较
好,可保证2010年需求", 从能源安全的角度看,至少到本世纪中叶以前,煤炭作为我国
基础能源的地位不会动摇。尽管煤炭是一种高污染的能源品种,但与20世纪90年代初
即煤炭开始再次受到冷落的情况不同,目前洁净煤技术比如水煤浆技术、煤气化技术及其
他洁净煤技术在我国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国家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十五"规划提出未来国
家推广洁净煤技术,重点发展大型、先进的煤炭洗选加工技术、煤炭液化技术、大型煤气
化技术、水煤浆制备和应用一体化技术、大型循环流化床技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
(IGCC)技术、高效低污染燃煤发电技术等。随着我国洁净煤技术日臻成熟及其产业化程
度的提高,煤炭将仍是保证我国能源供应安全的支柱产业。
    其次,大幅提高核能消费比重。但从更长远的能源安全政策考虑,在不断替换的能源
链条上,仅仅将煤炭作为降低中国能源供给风险的唯一战略资源还是不够的。"虽然中国的
煤炭往往被认为很充足,但是实际上,与世界平均可开采200年相比,中国的可开采年数只
有60年。" 洁净煤技术只能减少而不能消除粉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况且煤炭超度开采也
会影响到产地的地理生态。鉴于此,根据发达国家能源发展经验,发展核能是今后应当考
虑的重点选择之一。核电是一种不排放任何温室气体的高效和耐久能源。有几种核电堆型
,如压水堆、沸水堆、重水堆都是比较安全可靠的。世界核电发展的经验证明,发展核电
保障是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选择。1998年全球核发电量战友总发电量的17.1%,发达国家核
电比重更大。法国核电已占全国电力生产总量的77%,日本占32%,英国28%,美国占19%以
上。而中国仅占1%以上。 中国有丰富的核能资源,天然铀及其加工能力已初具规模。核燃
料循环工业的各个环节相互配套。中国已能够自主设计制造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的成套
设备。目前秦山、大亚湾三套核电机组正在运行;正在建设中的4个核电项目、8台机组,
总装机容量约660万千瓦,将在"十五"期间建成,届时,核电在中国电力总量中的比重,可
达2%。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核电还有很大的距离,同时这也说明中国核电发展具
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火力发电是我国用煤第一大户,适当加快我国核电发展,对于我国
在按照洁净、安全、高效的原则推进能源替代战略,大幅提高能源自给率,减少对外依存
度带来的风险,确保我国能源供应持续安全的供给,具有深远意义。
    最后,加快海军建设,扩大国际合作。现代海军是伴随国际贸易而同时出现的,而海
军先行又是英美国家扩展国际贸易的基本路线。目前中国扩大国际能源市场的步伐较快,
而由此产生的维护中国已获取的国际能源利益的军事自卫手段却严重滞后。根据自科索沃
战争以来国际形势的变化看,没有海军保障的国家海外利益增长,随时都有被海上军事强
国终断并掠夺的可能。从近代西班牙、荷兰与英国、英国与早期美国、乃至英国与中国清
王朝冲突的经验看,军事,特别是海上军事斗争是大国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终极手段。对
此要早作准备,不然我国通过正常的国际经济活动而迅速扩大了的包括能源利益在内的全
部经济利益,将会在因准备不足而可能出现军事失利中迅速丧失殆尽。另外,中国能源安
全政策,也是中国新世纪国际安全战略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中国能源安全政策的制定,
也要考虑到与亚洲能源短缺,特别是东北亚国家的需求与合作。日本一次性能源的80%依靠
进口,对海上通道,特别是马六甲海峡的依赖严重。为了保障本国的能源安全,日本政府
对印度洋及中亚国家投入巨大资金,而中亚地区政治的长期不稳定性,又往往使日本在中
亚的投资效果事倍功半。而中国目前已经启动并计划于2004年完工的西气东输工程,这将
对日本提供了一条最安全、最捷和最节省资金的能源进口线路。中国应在西气东输工程中
更多地吸引日本投资,使日本与中国在能源安全方面产生更多的共同利益,并在共同的能
源纽带中建立信任和更为实质的外交合作,这不仅对东北亚,而且对中亚的和平与稳定,
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日本学者曾撰文呼吁日本与中国"建立东亚能源共同体"的构想, 不
管中日在能源安全问题的认识上有多少差异,我们对此构想都应予以积极回应。

    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第5期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18.9.115.20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5.40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