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ippen (啊?), 信区: Green
标  题: 中国的隐患--石油问题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Jul  2 21:59:31 2003)




------------------------------------------------------------------------------
--

作者: 王义伟 (推荐: 一读者)   万维读者网 2003年07月01日    http://www.clibrary
.com 
  
  如果分析伊拉克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有两点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其一是军事上的,战争
彰显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军事革命,将对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其
二是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具体一点就是石油问题。这一问题的重要性,绝不比军事问题
低,因为它关系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安全。 

我们只需了解一组数据和事实就可知道石油对于中国的重要性。中国早已成为一个石油进
口国;6月中旬,英国能源巨头英国石油(BP)的首席经济分析员戴维斯公布中国已超过日本
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此前的数据是第三);中国目前年产原油1.6亿吨,年需求则高
达2.2亿吨,仅2002年进口就达7000万吨;6月20日,中国海关公布1-5月原油进口同比增长
35.8%,高达3620万吨;按有关数字推断,2005年的石油进口规模将达到1亿吨。 

如果没有持续、稳定的能源供应,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将蒙上浓重的阴影。正因为如此,在
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上,以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为代表的石化行业三大巨头,就
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如何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在国际石油贸易中纵横捭阖,以
保证对国内产业持续、稳定的能源供应,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为三大石油巨头当仁不让的责
任。 

当然,比起国际石油巨头,我们还略显弱小,磨难和教训自然是少不了的。 

中东石油路线如此脆弱不堪 

一位中国能源专家曾用“不堪一击”来形容马六甲海峡。这样的评价包含了三层含义:第
一,目前马六甲海峡处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的控制范围之内,印度力量对该海峡也是触手
可及;第二,以中国目前的实力,根本无法控制这条海峡;第三,这条海峡已经成为美国
全球战略中必须控制的16个咽喉水道之一,一旦美国势力介入,任何国家也无可奈何。 


但是,就是这样一条水道,对中国的能源安全却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中国从亚太地区、
非洲地区、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都要经过这条咽喉水道。仅2001年,中国从中东地区进口
的石油数量就已占进口石油总量的48%,而国际权威机构的预测显示,到2010年,这一比例
将增加到80%。 

毫不夸张地说,谁控制了马六甲海峡,谁就扼制住了中国的能源通道。对这条水道的过度
依赖,给中国的能源安全带来重大的潜在威胁。 

更为严重的是,在全球石油最大的源头中东地区,美国的势力正在急速扩大,包括中国在
内的其他国家,影响力在减弱,甚至很难再发挥有实质意义的影响力。 

6月22日,伊拉克石油战后首次出口,出口收入进入美国人控制的账户。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没有听到任何有关中国三大石油巨头进入伊拉克的消息,相
反,一家从事建设工作的中国公司日前重返伊拉克,其职员在巴格达附近遭遇暴徒抢劫。
 

中东石油路线如此脆弱不堪,三大巨头作为从事贸易的公司,要想保证它的完整畅通,和
平时期可以,但是在非常时期,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俄罗斯输油管线好事多磨 

无论是作为从中东进口石油的补充,还是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建立另外的能源通道,抑或从
节约运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到中亚地区、到俄罗斯寻求油气资源都是中国石
化企业的理想选择。但是这样的事情,也是好事多磨。 

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最早起源于1994年,当年,俄罗斯方面向中国提出修建一条从西伯利
亚到中国东北地区的输油管线。1996年,在两国关于能源合作的协议中,该项目被纳入。
2001年9月,中国总理朱镕基访俄时,这条输油管线的规划已经大致完成:起点俄罗斯伊尔
库茨克州的安加尔斯克油田,绕过贝加尔湖,进入中国直达大庆。这条线被称为安大线。
随后安大线的技术准备工作紧锣密鼓进行,如果两国政府批准,就可在2003年年初动工。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由于日本、韩国的介入,安大线横生枝节。 

今年1月,日本首相小泉访俄,两国签署能源合作计划。小泉向俄方提出了修建一条从安加
尔斯克到太平洋港口纳霍德卡的输油管线(即安纳线)的计划,并保证每天向俄罗斯购买10
0万桶石油。同时,日本还将为修建该输油管线提供50亿美元的金融援助。 

俄罗斯能源部门在小泉访俄前就得到这份建议,之后开始左右摇摆。这时的韩国也介入了
,他们表示愿意向俄罗斯提供资金援助,以加快实施安纳线方案。 

是建设安大线还是安纳线,在俄罗斯内部引起激烈争论。争论的结果是,俄罗斯决定铺设
带大庆支线的安纳线,但是,直达大庆的安大线作为一线工程先行施工。据预测,如无特
殊情况,该项目今年年底便可顺利开工,2005年中俄双方开始实现每年2000万吨的原油贸
易,到2010年将增至每年3000万吨。 

5月28日,在胡锦涛主席访俄之际,中国石油公司与俄方签署了有关中俄原油管道、原油长
期购销基本原则和共识的总协定,根据该协定,建成后的安大线将向中方供应7亿吨、价值
1500亿美元的石油。 

有关专家对此评论说,虽然俄罗斯最终决定安大线只是支线,但是该线路的先行施工是符
合中方利益的。尤其是,该线路的建设使中国可以从俄罗斯获得长期、稳定的原油供应,
大大减少了中东地区动荡对中国能源安全构成的隐患,其战略意义十分巨大。 

进军里海一场空欢喜 

作为石化行业三巨头的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给人的印象是各自为战,但是,在出击
海外市场上,中海油和中石化也紧密合作了一次,但是,这次合作却以兄弟俩双双落败遗
憾收场。 

有关专家介绍说,中国油企“走出去”战略主要有两种形式:对于海外的国有资产,中国
油企多以分成合同的形式参与油气田的勘探开发;而对于完全私有化的油气田,中国油企
则必须采用收购原有股东股权的方式,介入这些油气田的开采。 

今年3月,中海油和中石化联手展开了一次高达12.3亿美元的收购行动,意图收购英国天然
气集团(BG)手中持有的里海北部油田16.67%的股份。3月7日,中海油与BG签署股权转让协
议,中海油将在5月9日正式以6.15亿美元收购BG旗下全资子公司BG国际持有的里海北部油
田项目16.67%股权的一半(即:8.33%)。3月11日,BG以同样的价格将剩下的一半卖给了中
石化。 

尽管股权价格是随市场行情波动,但相对而言,此次中国油企两兄弟的收购,付出的应该
是比较合理的价钱。更重要的是,中国油企早就看中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包括里海北部油田
在内的中亚石油富集地区,中石油已经先行一步于1997年进入该地区,中海油与中石化为
此次收购及其后续动作进行了长达两年多的准备工作。 

签约消息传回国内后引起轰动,但是,这两份合同的生效有个前提条件,即原有股东放弃
行使优先认购权。两个月后,中海油正式收到BG通知,里海项目原有股东已决定行使优先
认购权,收购BG曾同意向中国油企出售的股权。 

3月份签署的协议至此成为一张废纸。 

之后,中国媒体开始查证到底是谁行使了优先认购权,但已经于事无补。有专家评论,这
是中国油企“走出去”战略遭遇的一次不小的挫折。由此也暴露出了,相对于本身就是从
国外油气田权益开采起家的国际石油巨头来说,中国油企“走出去”的经验远不如人。 


“走出去”战略是一次沉重的起飞 

说实话,中国油企“走出去”战略,到目前为止取得的成果已属不易,而且所交学费也不
算太昂贵。但是,这中间经历的种种挫折和教训,却是值得好好反思。更重要的只有不断
地走出去,才能在实战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才能不断壮大自己。 

与一般的商品贸易不同的是,石油贸易具有战略意义,但是同时,中国油企又要学会在复
杂多变的国际石油市场上掌握商机,赚取利润。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
,是需要仔细琢磨、小心平衡的。 

这样的走出去,是一次沉重的起飞。

中华工商时报 
 

--
别把爱变成伤害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18.9.115.2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2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