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atbear (小李飞熊), 信区: Green
标  题: 国家海上力量建设--强烈推荐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Oct  2 10:49:58 2002) , 转信




国家海上力量建设

杨金森

  一、国家海上力量的基本概念

  国家海上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所研究的"国家海上力量",是指综合
国力 中的海洋部分,是国家用于实现国家大战略的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

  《2020年的中国》对综合国力有一个概括说法:"综合国力是一个主权国家在一定时期
内所 拥有的各种力量的有机总和,是所有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又是世界强国据以
确立其 国际地位,发挥其国际影响和作用的基础。"综合国力包括许多要素:资源、经济
活动能力 、对外经济活动能力、科技能力、社会发展能力、军事能力、政府调控能力、外
交能力。这 八个方面又分为85个统计指标,形成指标体系。

  海洋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领域。海洋空间,海洋环境,海洋资源,海洋开发和管理
能力, 海洋防卫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部分综合国力要素就是国家的海
上力量。 

  关于国家海上力量的概念、构成、作用等,国内外已经有不少研究成果,其中一些成
果很有 价值。罗钰如、杨志本、范预康合著的《海洋和中华民族》一书中,有一小节专门
研究海上 力量问题。英国历史学教授杰弗里·帝尔的《海上战略和核时代》一书中,有一
章专门研究 海上力量的概念问题。我们在这里引述一部分,并做一些分析:

  "海上力量"来源于英语"Sea Power"这个词也译为"海权"。这一概念,过去是指一个 
国家"用来将其军事力量向海洋扩张的手段"。海上力量包括各种组成成分,"诸如作战舰 
只和武器、辅助船只、商船、基地以及训练有素的人员等。控制海上运输的飞机也算作海
上 力量,航空母舰的飞机则是海上力量的延伸。"(《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p.3-652)。
当 交战国一方的海上力量,在一部分海域,能绝对控制海运时,这个国家就被认为有了"
制海 权"(Control of the Sea,Command the Sea)。"Sea Power"在广义上是"利用和控制
海 洋"的权力,甚至包含有"追求世界霸权"的政治观念的成分。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类
对 海洋的利用主要限于交通,因此,谁能控制海面的交通,就认为谁拥有海上的权力。"
权力 "是因为有"力量"才派生出来的,但这里重点关注的问题不是"力量",而是"权力",
 译为"海权"。还有的把具有庞大海上军事力量的国家,也称为"Sea Power",译为"海 上
强国"、"海洋强国"、"海军强国"、"海洋大国"等。可见"Sea Power",这一英 文复合语词
,由于"Power"有力量、能力、权力和强国等多种解释,而成为一个多义词。 "Sea Power
"在英文中,有时也用"Ocean Power"(大洋上力量)来表达。

  从"海上力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看,主要含义是"海上军事力量"(Navy Power),换句
话 说,海上力量主要指海军。海上力量所包含的思想,可追溯到古代,如古希腊的一个术
语" the lassocracy"的主要涵义就是"海上优势",或"统治海洋"。希腊史学家色诺芬在公
 元前4世纪,就认为控制海洋对陆战结局起重要作用。19世纪下半叶,美国海军舒费尔主
张 ,海军"是商业的先锋",他认为美国商人需要"国旗和枪炮的持久保护";19世纪80年代
 英国史学家西利认为,"在1700年以来的英国史中,以战争实现商业扩张和帝国扩张一直
是 毫不动摇的。"

  较早对"海上力量"作出比较深入系统论述的人,是美国著名的海军理论家和历史学家
A.T.马汉(1840-1914)。他在1890年5月出版的《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
书中 ,与在1911年10月写成的《海军战略》一书,在世界海军界享有很高的声望,曾成为
美苏等 国海军军官必读的理论书籍。日本人早在1891年就将他的《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
》一书译 成日文,不仅送到天皇和皇太子手中,并分送到学校、政府领导人和三军军官团
之中。

  《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主要引用了1660-1783年间英国、荷兰、法国、西班牙在争
霸过 程中的海军、军事、外交和商业等方面所发生的事件,以表达他的一些主张,如"获
得制海 权或控制海上要冲的国家,就掌握了历史的主动权",露骨地阐明"国家的强盛、繁
荣、庄 严和安全,是强大的海军从事占领和各种征服的副产品"、"国家的兴衰同它们成功
地发动 战争(特别是海战)的几种能力有关"。马汉认为,"许多世纪以来,英国商业的发展
、领土 的安全、富裕帝国的存在和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都可以直接追溯到英国海上力量
的崛起。 "

  更引起人们注意的,是马汉最后附加的手稿《海上力量诸因素》一章。这篇附录,探
讨了建 设"海上力量"或实施"海权"的必要条件,列举了影响各国"海上力量"建设或"海权
" 运用的六个基本因素:

·  地理位置,系指一个介于进入大洋的滨海位置;

·  自然结构,系指天然的资源、港湾与气候;

·  领土范围,系指海岸线的长度;

·  人口数目,系指从事海洋产业或经济的人口;

·  民族特点,系指热心向海洋发展的性格;

·  政治性质,系指是否能以"海上力量"或"海权"作为其国家安全与国民经济建设的重
心 等。

  马汉的"海上力量"主要指"海上军事力量",但在运用"海权"方面,已超出了军事,涉
 及经济、政治、外交等领域。由于马汉十分强调国家地理位置对"海上力量"建设和"海权
 "、"制海权"的重要性,因而也被认为是美国地缘政治学派和海洋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英国历史学家杰弗里·帝尔的《海上战略和核时代》一书中引征E.B.波特的话说;
"组成 海上力量的要素决不限于战斗舰艇,武器和受过训练的人员,而且还包括岸上机构
,选点良 好的基地,商船队和有利的国际结盟。国家使用海上实力的能力还取决于本国人
口的素质和 数量,政府的素质,经济的健全,工业的效能,国内交通的发展程度,港口的
质量和数量, 海岸线的长度,本土、基地和殖民地之间在海上交通方面的相互位置。"因
此,杰弗里·帝 尔把海上力量归结为四个来源和三个要素,并且认为,"如果国家领导人
要想在海上称雄, 就必须努力扶持这些力量。"

  四个来源:海运业 国家资源 合适的政体 地理条件

  三个要素: 基地海上实力作战工具

  马汉的"海上力量"和"海权"的大部分论点,是以他那个时期的商业主义经济论和当时
的 海军技术装备水平为依据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情况下,"海上力量"和"海权"的范
 围已从海面发展到水下、上空以及大洋海底。海军技术装备,由于原子武器、核潜艇、远
程 导弹等的出现,海上兵力几乎能对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点实施攻击,这是超级大国恃以
称霸 海洋、称霸世界的强大威慑力量。同时,在和平时期,他们也把海军当作"炮舰外交
",或 "航空母舰外交"使用;在局部战争中,它们也多次让海军充当重要角色。

  时代变了,"海上力量"的概念也比马汉时代发展了。"海权"的行使不单纯是运用军事
力 量,还需要运用国家的整体力量,包括政治的、经济的、外交的与军事的一切现有的和
潜在 能力和力量,才能达到控制和利用海洋的目的。由于许多国家海军的机动能力和远战
能力大 大提高,任何一个强国要绝对控制海洋已经不可能了。"制海"的目的也不仅在于取
得海洋 交通的自由,还包括海洋资源与海洋基地的利用。制海方式也不一定是"海战",不
同的任 务需采取不同的方式,也可通过政治、外交斗争,通过国际会议,争取建立新的海
洋法律秩 序去取得。譬如,拉美国家为维护本国的海洋权益,曾掀起200海里海洋权(Mar
itime Rig 侧重政治法律含义)的斗争,就是如此。因此,在概念上要把"海权"与带有政治
含义的" 谋求海洋霸权"区别开来,它还包括一个国家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开发和利用海洋资
源的能力 。

  "海上力量"还包括国家对海洋进行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的能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科
学考 察、勘探船队、海洋工程技术队伍;运输和渔业船队及其保障国家需要的能力;海上
导航测 量、打捞救生、环境监测监视和污染防治、情报资料、通信系统等设施和力量,以
及国家造 船工业能力等。BF因此,前苏联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在其《国家海上威力》一
书中, 认为"国家的海上威力就是合理地结合起来的、保障对世界大洋进行科学、经济开
发和保卫 国家利益的各种物质手段的总和。它决定各国为本国利用海洋的军事和经济潜力
的能力。" "对于苏联来说,海上威力是加强经济,加速科学技术发展,巩固苏联人民同友
好国家和人 民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联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戈尔什科夫在其《国家海上威力》一书中,提出了国家海上威力是一个体系的思想,
"这个 体系的特征不仅仅在于其各个组成部分(海军、运输船队、捕鱼船队、科学考察船队
)之间有 着各种联系,而且它与周围环境(海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与海洋相互依
存,才能发 挥作用和表现其整体性。"这位前苏联元帅20年前提出的"体系"理论,有深入
研究的价值 ,它在国家海洋力量宏观理论研究方面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重要的实际
意义。

  戈尔什科夫之前研究国家海上力量的作者,在国家海上力量宏观研究方面考虑比较多
的是国 家的政治、经济因素。马汉提出了理论因素的重要性。但是,他那个时代受海军武
器和海洋 学知识的限制,海军、运输船队、捕鱼船队、科学考察船队活动"与海洋相互依
存"的关系 ,这些物质力量必须与海洋的自然规律(海洋自然力)结合才能发挥作用的问题
,还没有深刻 认识。在水下兵器越来越发达,战略核武器在全球大洋活动,在深海底隐蔽
,在水下发射战 略核武器的时代,海洋的各种自然规律对海洋力量中各种物质力量的影响
,越来越大。海流 、浅海声场、海底磁场、海水温度跃层、密度跃层,各种中尺度现象(
中尺度涡、内波、海 洋锋等),对水面船只活动、水下潜艇活动、海军兵器都有重要影响
。因此,军事海洋学研 究和海洋战场建设,已经与各种物质力量建设一样,是国家海上力
量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 ,我们可以把现代海上力量归结为一个"体系",或许可以称为"
国家海上力量体系",它 由以下8个领域、近30个方面组成:

·  国家的海洋战略: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政府的海洋政策、国家支持海洋事业发展的
总体能 力。

·  海洋地理环境和资源:海岸线长度,海域面积,海洋的区位,海洋资源。

·  海洋自然力:海洋水文,海洋气象,海底地形。

·  海洋调查研究能力:船只,科技人员,仪器设备,近海和大洋调查研究能力。

·  海洋水文气象保障能力:海洋环境监测,海洋预报,海洋信息服务。

·  海洋开发能力:产业种类和规划,开发装备数量和水平(包括选船能力),产业就业
人数, 海洋产业产值。

·  海洋防卫能力:海洋军事力量,海洋防卫运输能力,海洋防卫动员体制。

·  海洋管理能力:管理法规,管理队伍,管理机制。

  二、加强国家海上力量建设的必要性现代强国必然是海洋强国

  来自海上威胁的历史教训。16-19世纪,是西方殖民主义者大量占领殖民地和瓜分世界
的时 代。东南亚地区是他们占领和瓜分的重要地区之一。殖民主义者占领和瓜分世界的主
要工具 是海上武装力量,他们首先进行航海探险,发现可侵略的地区后即用大炮打开别国
的海上门 户,然后占领之。这一地区的各海域,自16世纪西方殖民主义者的舰队闯进来之
后,几百年 间一直是这些海上强盗进行海上扩张的场所。其中,南海的周边各地区,包括
南海南部、西 部、菲律宾群岛一带、中国的广东近海、东海的台湾海峡、朝鲜近海,是几
个热点地区。18 40-1940年的100年中,外国从海上入侵我国479次,规模较大的84次,入
侵舰船1860多艘, 兵力47万多人,迫使清朝政府签定不平等条约50多个。

  15、16世纪的海上强国西班牙,曾经妄图占有全部"东印度和西印度海洋中的岛屿及其
周围 大陆",包括了整个太平洋和大西洋。当时,西班牙有一支海上"无敌舰队",占领了
美洲 和亚洲的许多地方,建立了殖民统治。在亚太地区,西班牙于1565年占领了菲律宾,
并以此 为根据地向其他地区扩张。16世纪90年代,西班牙人认为台湾是中国到马尼拉、日
本到马尼 拉两条航线的必经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先后几次派舰船征服台湾,曾经占
领了台湾北 部的一些地方,其中包括基隆。后来,由于当地居民的反抗,以及同样妄图霸
占台湾的荷兰 舰队的进攻而失败。在此后相当长的时期中,台湾岛及其周围水域,一直是
西方列强争夺制 海权、控制海上航路的焦点。

  16-19世纪,英国、葡萄牙、荷兰、法国等组织了一批对亚太地区从事殖民活动的特许
组织 ,一般称为东印度公司。这些公司拥有军队,在印度、马来群岛一带从事垄断贸易,
贩卖奴 隶等活动。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在17-19世纪中叶,垄断印度和中国
的贸易。 他们在印度占有大量土地,种植鸦片,然后由海上舰队保护从事海盗式贸易。东
印度公司的 罪恶活动不断受到各国人民的反抗。中国清王朝于1838年派林则徐查禁鸦片,
引起中、英之 间的鸦片战争。从此,中国的海上门户被打开,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

  在17世纪,荷兰号称"海上霸王",贸易投资比英国多15倍,商船吨数占世界总吨数的
一半 ,舰队实力超过英、法舰队的联合力量。它凭借雄厚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大规模入侵
东南亚 地区,成为东南亚人民最凶恶的敌人。荷兰殖民者在这一地区的主要侵略对象,首
先是盛产 香料的印度尼西亚各岛。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是荷兰殖民者的第二个侵
略对象。16 04年和1622年,荷兰舰队两次入侵澎湖,均被击退。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
台湾的大员湾 并筑城。1650年前后,荷兰殖民者在台湾控制了45个部落、193个社,台湾
沦为荷兰的殖民 地。从荷兰入侵的第一天起,台湾人民就不断反抗,规模较大的先后有二
三十次。1661年, 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料罗湾出发,四月初一到达鹿耳门,经
过激烈战斗,很快取 得了胜利。1662年2月1日,荷兰人签署了18条投降条约,从此台湾重
归祖国怀抱,结束了荷 属东印度公司38年的殖民统治。

  法国殖民者早在17世纪就企图向东南亚地区扩张,首先占领越南,然后侵略中国。19
世纪, 法国开始加强对这一地区的侵略,1862年,越南沦为法国的殖民地。19世纪中期,
法国还多 次侵略中国的大沽口、朝鲜的江华岛等地,均遭到失败。BFQ

  葡萄牙是最早来到东方的西方殖民主义者之一,也是使亚洲和欧洲实现直接贸易的国
家。15 14年,葡萄牙海盗船来到广东近海出售货物。1517年,葡萄牙舰队出使中国,停泊
在东莞县 的屯门岛,并企图占领,经中国官兵和民众的打击,被迫撤离。葡萄牙殖民者不
甘心失败, 长期在广东、福建、浙江沿海侵扰,并于1887年12月强迫清政府订立了中葡《
通商条约》, 规定"大西洋国永居管理澳门",从此,澳门被葡萄牙人"永租"。

  美国是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也是后来居上的海上帝国。19世纪中期开始向东南亚地
区扩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自命为世界霸主,制定了全球战略。其中,武装占领了
日本、韩 国,在菲律宾扩大了海军基地,并妄图独占中国海疆。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
美国海军迅 速占领上海、青岛、秦皇岛、葫芦岛等重要港口,并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了《中
美三十年船坞 秘密协定》。《协定》规定美国军舰可在中国沿海船坞修船,中国所有港口
,美国军舰可自 由出入使用,获得了长期侵占中国海港的特权,以及对国民党海军的控制
权。

  在东海和黄海,最早在外来侵略者不是西方人,而是东方的日本。早在中国的元代和
明代, 日本人就作为海上强盗使这一带海域的中国和朝鲜居民不得安宁,因此被称为倭寇
。明代初 年,明政府对倭寇采取了坚决抵抗的政策,设置卫所,建立水军。到明代中期以
后,民族英 雄戚继光等利用各地人民群众的力量,训练新军,建造战船,经过多年战争,
终于在1566年 基本平定了东南沿海的倭寇。19世纪80、90年代,经过明治维新的日本,资
本主义有了迅速 的发展,并重新开始对外侵略扩张,其主要目标仍然是中国。1894年,日
本发动甲午战争, 消灭了清朝的北洋舰队,实现了控制东中国海制海权的梦想,成为地区
性的海上霸主。在第 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就形成了独霸中国和称霸太平洋的野心。当
时,日本已霸占了我国 的台湾省,BF控制了台湾海峡、辽东半岛沿海和黄海北部,1914年
又从德国手中夺得了 青岛和胶州湾。1915年又向袁世凯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
由于中国人民的英勇斗 争,二十一条没有实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民党海军又一次
被日本消灭,中国沿海又 一次被日本侵占。

  沙俄向太平洋地区扩张的野心是不断实现的。17世纪,沙皇通过中俄不平等的《尼布
楚条约 》,霸占了中国的外兴安岭地区。1858年签订的《瑗珲条约》,把黑龙江与外兴安
岭之间的 60万km2土地划归俄国,中国在日本海的沿岸地区成为中俄共管之地。1860年
,沙俄逼迫 中国政府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把黑龙江口至图们江口大约40万km2的
日本海沿海地 区划归俄国,从而在日本海获得了出海口,在海参崴建立了海军基地。为了
侵占更大的水域 ,沙俄通过多种狡猾手段,终于在1898年3月和5月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
》和《旅大租地续 约》,租借旅顺口、大连湾及其附近水面25年,占领了黄海的最大不冻
港。

  进入21世纪,海洋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仍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台湾问题的
解决, 必须有强大的海洋力量;台湾问题解决之后,美国的威胁肯定也是长期的,中国没
有强大的 海洋力量,就没有安全的出海通道;从长期战略考虑,日本可能是最重要的威胁
;韩国正在 建设与经济实力相当"蓝色海军",保卫包括韩国船舶出入台湾海峡在内的出海
安全;中国 成为世界上的强国,必须有安全的海上通道,没有强大海洋力量是不行的;中
国是人口最多 的大国,应该分享作为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25亿km2国际海底区域的资
源开发权利、科 学研究权利、军事利用权利等;我国在维护海洋权益方面面临十分严峻的
形势:在有可能划 归我国的近300万km2海域中,争议区达150万km2;我国与朝鲜、韩
国、日本、菲律宾、 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存在渔业资源争端、油气资源争端
。

  我国在海洋权益、海洋开发和管理方面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在黄海北部,我国与朝鲜
的渔业 矛盾日益突出,朝鲜不惜代价保卫其"黄金渔场",同韩国已经发生军事对峙,对我
国也提 出了划界和渔业"经济补偿"要求,形势紧迫。我国与韩国、日本都有渔业矛盾,目
前签定 的"水域共管共享"为临时措施,有效期有限,日、韩对专属经济区实行完全管辖的
要求愈 来愈强烈。日韩的划界工作基本完成,形成了集中对付我国的局面。东海中日韩交
界水域的 渔业安排和划界问题十分紧迫。我国与周边国家还有岛礁主权争端和抢占岛礁问
题。台湾海 峡的军事、政治形势更加紧张。南海地区有我国与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
文莱等国的划 界问题、渔业矛盾问题及某些大国介入问题等。

  来自海上的新威胁。某些大国和周边国家的军事部门采取各种措施调查收集我国近海
和西北 太平洋的潮汐、声场、温度、密度、海洋锋面、中尺度涡、内波、海底沉积特、海
流等海洋 环境资料,有些国家的军事海洋预报已经开始专门预报中国近海的次表层水温、
盐度、密度 、海流及水下声场等与军事活动密切相关的海洋要素,对我国的海上安全已构
成了严重威胁 。近年来,这一类问题越来越突出。美国为了执行其干涉政策,采取各种方
法收集其他国家 近海的海洋资料,为其海军服务,其中重点海区之一就是中国近海。199
5年5月,美国海军 利用飞机在我国南海海域投放了360多个温深计;同年8月在我国射阳河
口外海发现标有美国 海军字样的第二号测流潜标;1997年,在我国沿海多次发现不明国籍
国家投放的美国生产的 海床基海洋环境综合测量系统;1999年5月美国海军"BOWDITCH"号
海洋调查船在距我领海 线70海里的温州以东海区进行海洋调查。

  台湾省内的台独分子及其支持者坚持"一中一台"、台湾独立,形势十分严峻。台湾在
积极 进行海上战场准备。

  三、国家海上力量:国家的海洋战略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政府的海洋政策国家 支持海洋
事业发展的总体能力

  古代思想家、政治家的海洋意识。华夏民族对于海洋与陆地的密切关系,在古代就有
比较客 观的认识,记载中国上古代典章文献的传世古籍《尚书》就有"四海会同"、"环九
州为四 海"、"江汉朝宗于海"等记载。《尚书·立政》就有华夏先民"方行天下,至于海表
"的 记载流传至今。

  据《世本》记载,轩辕黄帝命其臣共鼓、货狄造舟。这位华夏始祖,"东至于海"。这
是他 不避艰险,经略陆海天下的业绩:"变乘桴以为舟楫,水物为翔涌,沧海为恬波",这
段史 记,形象地反映了华夏先民走向海洋和征服海洋的尝试。

  郑和曾说过:"国家欲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于海,危险也来自海上……,
一旦 他国之首夺取南洋,华夏危矣。"

  明朝郑若曾著的《海防图论》和《筹海图编》两书中,提出了经略海洋的思想。在《
海防图 论》"舟山论"中,有"信国公汤和经略海上,区画周密……,"的论述。

  魏源在其编著的《海国图志》中提出"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
海中 "。倡议引进西方先进的海军科学技术。魏源的思想理论,是振兴中国近代海上力量
,振兴 中国海防的先驱。它为中国近代海军建设作了理论准备,是中国海防思想革新的萌
发。

  孙中山在《实业计划自序》中提出,如果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这也
是很 有远见的。

  孙中山还说过:"昔日之地中海问题,大西洋问题,我可付诸不如不问也,惟今后之太
平洋 问题,则实关于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者也。人云以我为主,我岂能付
不知不 问乎?"

  "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的思想。中国是世界上开发海洋资源较早的国家。从沿海地区
居民 大规模采拾贝类开始计算,中国的海洋渔业至少已有7000年的历史,而利用海水制盐
则至少 有5000年的历史。因此,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曾最早从战略意义上认识到海洋
开发的重 要性。

  早在周代,地处山东沿海地区的齐国就十分重视开发海洋渔、盐资源,并因而富强起
来。《 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太公治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工商之业,便渔
盐之利, 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到春秋时,齐恒公问管子何以富国,管子告诉他:
"惟官山海 为可耳",即由国家组织开发山海资源,国家就能富强。管子认为,齐国是"海
王之国", 即海洋大国,必须重视开发海洋资源,其中重点是海盐。齐恒公接受了管子的
意见,官府支 持并垄断了海盐生产和运销,由此使齐国日益强盛。战国时期韩非子总结治
国经验时说:" 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在距今2000多年以前,其他国家的思想家可能还没
有把海洋开发的 意义提到这样的高度。

  管仲的"官山海"政策后来形成了官府垄断海盐业的盐业专卖制。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
民国 时期。在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里,盐业收入一直是封建王朝财富的主要来源之一。据
《新唐 书·食货志》说,唐代大历年间盐税达600万缗,"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御
、军饷 、百官禄奉皆仰给焉"。在近代社会,入侵中国的帝国主义也十分重视盐税。1913
年袁世凯 向俄、英、法、德、日组织的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时,也以盐税为
抵押,把盐 业大权交给了帝国主义列强。可见,管仲的"官山海"思想的影响多么深远。


  我国人民认识海洋和开发利用海洋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远在新石器时代,我国沿海地
区的原 始人类就开始采拾贝类。考古工作者在沿海地区发现许多贝丘遗址,其中埋藏着大
量牡蛎、 海螺、海蛤等贝壳,还有鱼钩、网坠等捕捞工具。大部分贝丘的年代距今4000年
左右,较早 的贝丘距今6000多年。贝丘的地点分布很广,遍及我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和
南海沿岸地区 。原始人的贝类采拾活动是我国海洋渔业发展的创始阶段。

  由于船舶制造技术的发展,到春秋战国时代,海洋渔业已广泛使用渔船,可以到较深
海域捕 鱼,渔获物不仅满足沿海居民的需要,而且作为贡品或与内地交换物资的商品。甘
肃地区发 现的一些周代以前的遗址,其中有海产贝壳,证明沿海居民很早就用海产品与内
地进行商品 交换。殷商时期海产贝壳还在黄河流域或其他地区作为货币使用。在海洋渔业
发展的同时, 另一个海洋生产部门--海盐业也产生了。据《世本》记载,远在4000多年前
,居住在山东 沿海地区的部族就开始煮海为盐。到春秋时期,海盐生产已相当发达。

  船舶制造技术的发展为海洋航行业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人类居住在陆地上,首先认识
和利用 陆地的河流,制造河船,发展河运。到西周时期,居住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居民,开
始发展局 部地区的海上交通,战国时期沿海交通已有较大的发展,南北地区间的海上交通
开始发展起 来。不过,这个时期的海上交通首先是战争的需要,其次是为满足统治者的游
乐需要。

  从秦汉到鸦片战争之前的约2000年期间,我国的海洋生产不断发展,其中有过辉煌灿
烂的时 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海盐生产有了新的发展。辽宁、山东、江苏等地的海盐生
产,在《 史记·货殖列传》等文献中均见记载。汉代为了从盐业生产中获得更多的财政收
入,更重视 盐业生产。与盐业相比,渔业的地位显然不太重要。全国统一之后,幅员辽阔
,农业发达, 渔业仅仅是农业的副业,见于秦汉时代文献记载的很少。但是,由于沿海渔
民的努力,渔业 还是有所进步的。在《尔雅》、《说文解字》等文献中记载的海产鱼类名
称,比秦代以前多 了,还出现了在南海采捞珍珠、珊瑚等的记载,说明海洋渔业仍在向前
发展。秦汉两代是我 国海洋航运业初步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船舶制造业有了更大的发
展,能够制造大型楼船 和快速航行的舸,这促进了海洋航运业的发展。秦代已有从长江口
北上山东的航线,东南沿 海的航运更加活跃。三国时期的孙权是大规模航海的倡导者,北
航至辽东,南航至广东,开 展了规划甚大的大陆和台湾之间的航行。此外,还开辟了到朝
鲜和日本的远洋航线,南海的 远洋航行也开始了。汉代与日本的海上交往,不仅有史籍记
载,还为日本九州发现的汉光武 帝所赠"汉倭奴王"金印所证明。南北朝时期,远洋航运盛
况空前。

  唐代对盐业生产采取鼓励和指导的政策,免除制盐户的"杂徭",指导盐民随时令季节
制盐 ,使盐业生产获得大发展。唐代中期,吴、越、扬、楚盐廪数千,积盐二万余石。盐
税收入 也增加了,达到"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宋代的海盐生产也很发达。划分盐业生产
和销售 的区域就是从宋代开始的。唐宋时代海洋渔业也有新的发展。唐代沿海各地要向京
城进贡海 产鱼干、贝类、鲨鱼皮等贡品,还要交税,说明渔业生产规模是不小的,渔业贡
、税已有一 定的重要性。宋代的突出进步是出现了海产贝类养殖业BF。唐宋时代我国海洋
航运业是 很发达的。沿海航线扩大到北起辽宁南至广东的全部沿海地区,大陆与台湾的航
运也更加频 繁了。唐代与日本的航线已增至三条,经南海的远洋航线已达到阿拉伯帝国的
首都巴格达城 。海港城市不断兴起,空前繁荣,广州成为南海贸易最盛的港市和当时世界
著名的港口。宋 代的运洋航线发展到非洲的东海岸,并把指南针用于航海,航海技术达到
很高的水平。

  明、清时代的"禁海"和"迁界"政策。"禁海"政策始于明代,最初是为了孤立退居海岛
 的元朝残余势力;后来是为了防止倭寇骚扰,禁止私人下海贸易。清代继续实行"禁海"政
 策,目的是对郑成功领导的抗清势力实行经济封锁。后来,清朝又实行了"迁界"政策,迁
 界区近海三十里(15km)的范围成为荒无人烟的地带。"禁海"和"迁界"对海洋航运业和海 
洋渔业、盐业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害。我国近代海洋事业的落后状态,除了政治、经济方
面 的原因之外,与这种政策不无关系。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海洋处于国防前沿,海洋生产首先受
到帝国 主义列强的侵略,主权丧失,生产受到破坏。

  海洋航运业的主权几乎全部操纵在帝国主义列强之手:海洋航运船舶几乎全为资本主
义国家 所有,关税被洋人操纵,沿海港口被迫租借或开放。如果说这一时期海洋航运业还
有些发展 ,那就是海运船舶由木帆船发展到轮船,航线有所增加。

  海洋渔业生产也受到帝国主义的破坏。抗日战争以前,日本渔船就大肆掠夺我国的渔
业资源 。抗日战争期间,我国沿海的10万余艘渔船,有一半被日本侵略者所破坏。据194
8年国民党 行政院新闻局出版的《渔业》记载:日本渔轮满布我国沿海,多的时候达到12
00多艘。

  海盐业也不例外。袁世凯执政时,同俄、英、法、德、日组织的五国银行团签订《善
后借款 合同》,借款2500万英镑,以盐税抵押,把盐业主权交给了帝国主义者。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78年以后,我国改变了闭关禁海政策,坚持和平利用海洋、
合作开 发保护海洋、公平解决海洋争议等项原则,以及积极参与联合国系统的各项海洋事
务,积极 发展国家间的海洋科学技术交流,积极推进地区性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生态和环
境保护、海 洋交通安全合作,促进区域性海洋事务发展的各项政策,认真履行中国承担的
海洋领域的国 际义务。

  中国支持并积极参与联合国系统开展的各种海洋事务,相继加入了联合国食农组织、
国际海 事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世界气象组织海洋气象学委员会
、伦敦公 约组织、国际海底管理局、北太平洋海洋科学技术组织、太平洋科学技术大会等
近20个国际 组织,并与几十个国家在海洋事务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中国参与了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历次会议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制定工作。
并于19 96年批准了该公约,成为缔约国。中国还参加了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国际海洋
法法庭的 筹备建设工作,当选为国际海底管理局第一届B类理事国。中国学者还当选为首
任国际海洋 法法庭法官。中国作为国际海底开发先驱投资者的证明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技术和人力 资源,进行海底区域的勘探活动,认真履行自己承担的国际义务。

  中国重视公海渔业资源的养护和管理工作。1993年至1995年,中国参与了联合国《执
行1982 年12月10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养护和管理跨界鱼类和高度洄游鱼类种群的
规定的协 定》的制定工作。先后与俄罗斯、美国、日本等国就开发和保护白令海渔业资源
问题进行谈 判,并签署了《白令海狭鳕资源养护和管理公约》。为了保护公海渔业资源,
中国参与了保 护金枪鱼、鲸类以及濒危物种的国际活动,并参加了《促进公海上渔船遵守
国际养护和管理 措施的协定》的制定工作。

  海洋是全球大通道,海洋交通运输领域的国际合作对于推动全球物资流通和经济发展
具有重 要意义。作为国际海事组织成员国,中国与46个国家签定了双边海运协定,积极开
展海洋交 通运输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国际海事组织第18、19届大会上,中国当选为A类
理事国。中 国先后加入了《1965年便利国际海上运输公约》、《1973/78年国际防止船舶
造成污染公约 》及其有关修正案、《1974年海上运输旅客及其行李雅典公约》、《统一船
舶碰撞某些法律 规定的国际公约》、《国际海事组织公约》等国际公约。

  中国积极开展同各国在海洋科学技术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参与了全球性海洋科研活动
,包括 全球海洋污染研究与监测、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研究(TOGA)、世界大洋环流试验(
WOCE)、全 球联合海洋通量研究(JGOFS)等,为推动全球海洋科技合作作出了积极贡献。1
985-1990年, 中国派出3艘船、300多名海洋科技人员参加了热带西北太平洋海气耦合响应
试验,获得大量 科学资料,为了解西太平洋"暖池区"海气耦合作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改进全球海洋 和气候预报模式,揭示厄尔尼诺等现象提供了重要依据。1990年,中国参
加了北太平洋海洋 科学组织(PICES),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并于1992年参加了政府
间海洋学委员会西太 分委会。中国还参加了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海洋环境与海洋学研究
工作组等地区性组织。 中国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倡导
和发起的全球海洋观测计 划(GOOS),并发起组织东北亚海洋观测系统。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同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西班牙、俄罗斯、朝鲜、
韩国、 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广泛开展海洋科技合作,先后进行了长江口、黄河口、黑潮、海
气相互作 用等项合作调查和研究,取得了积极成果。仅中国和日本于1986年至1992年合作
进行的黑潮 调查,就进行了100多个航次的外业调查,交流科学家200多人次,为认识黑潮
运动、变化规 律和成因,以及对西太平洋渔区资源变动等问题积累了前所未有的科学依据
和大量资料。

  中国依据平等互利原则,积极开展地区性海洋渔合作。在1975年中、日渔业协定的框
架下, 中、日两国每年都协商安排渔业资源的开发保护工作。1997年中、日两国又签定了
新的渔业 协定,为中、日之间长期开展渔业合作奠定了基础。目前,中国正在与韩国、菲
律宾等其他 周边国家进行渔业谈判,讨论周边海域渔业资源开发和保护问题。

  中国积极承担帮助发展中国家培训海洋专业和综合管理人才的国际义务。1987年首次
在中国 北京举办了国际海洋学院海洋管理培训班。1994年10月,国际海洋学院中国中心在
中国设立 ,到目前为止,已先后举办了3次培训班,为19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海洋专业和
海洋管理人 才50多人次。1996年在中国举办了第24届世界海洋和平大会,发表了北京宣言
,取得了积极 成果。

  四、国家海上力量:海洋地理环境和资源海岸线长度海域面积海洋的区位 海洋资源


  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是指可以利用的海岸、水域和海底。海洋空间资源具有
多种可 用性,是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除了在海上开发自然资源如捕鱼、开发石油等生产
性利用之 外,目前利用海洋空间的主要方式是交通运输、旅游和娱乐、储藏和工程建设。
从目前的利 用目的出发,衡量海洋空间资源优势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海岸线长度和地理位置。能否方便地进入海洋,对于任何国家都是极为重要的。海岸
线长度 和地理位置是能否方便地进入海洋的决定性因素。海岸线长度包括绝对长度,每一
单位陆地 面拥有的海岸线长度(海岸系数);地理位置主要考虑进入主要大洋通道是否方便
,是否适合 人类居住和经济文化建设。

  中国是海岸线长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大陆海岸线18000多km,少于苏联和印度尼
西亚 等国。加上岛屿岸线14000km,在世界上列为第三位。亚洲大陆海岸线长约69900km。
中国占 25.7%。

  由于中国陆地国土面积大,单位面积平均拥有的海岸线很少。中国海岸线长度与陆地
国土面 积之比(海岸系数)是0.00188,居世界第94位。这说明,中国的海岸系数低于世界
大多数国 家,在世界上处于不利地位。这就意味着,中国的广大内陆地区利用海洋是不方
便的。

  中国的海岸线处于热带和亚热带,位置适中,气候宜人,港口不冻,适宜于人类居住
和发展 经济,进入主要大洋航道方便,这一点与日本、美国、东盟各国等相差不多。

  海域面积。一般说,海洋资源量与海域面积大小成正比,所以一个国家可控制的海域
面积大 小是十分重要的因素。目前,沿海国家有勘探开发自然资源的主权和主权权利的海
域,包括 海岸带、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在世界上,以200海里经济水域的形势划
归沿海国家 管辖的海域,近1.3亿km2,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35.8%。中国尚未正式宣布
建立200海 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和大陆架外部范围,与邻国也未划定海上边界,因此无法精
确量算海域面 积。为了研究和考虑海洋问题有一粗略的数量概念,几个研究单位估算,划
归我国管辖的海 域面积最多不会超过300万km2。以此为据可以做以下几点分析:

  世界沿海国家管辖海域总面积近1.09亿km2,除南极洲以外的陆地面积约1.36亿km2,
 国家管辖海域面积与陆地面积之比为0.96。中国的海域面积之比低于0.3,远低于世界平
 均水平。与中国的海上邻国相比,中国更处于不利地位。在环中国海的11个国家中,海陆
面 积比值最低的是中国。日本的200海里面积是陆地面积的11.9倍,朝鲜是2.17倍,越南
是2.19倍,菲律宾是6.31倍,印度尼西亚是2.84倍。与中国存在海域划界问题的国家,海
陆 面积的比值都高于中国,他们每km2陆地享受海洋的恩惠都高于中国。

  世界人均200海里以内海域面积0.026km2,中国是0.0029km2,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这说明,中国只有在合理利用本国管辖海域的同时,积极利用公海资源,才能弥补人均
管 辖海域面积过少的不足。

  港湾资源。有掩护条件的深水海湾,是国家的宝贵资源。这种海湾在过去主要用于建
设运输 港口和军事基地,现在,工业、旅游、城市建设等都需要海湾。日本有人认为,2
1世纪的港 口不是单一的运输功能而是四种功能:高效率的客流空间,高质量的产业空间
,丰富多彩的 生活空间,情报信息处理空间。这样的港区最好建在有适当掩护条件的海湾
,这种海湾也就 成为寸土寸金的战略资源。

  在世界上适合发展这种多功能港区的海湾是不多的,大部分都已开发利用。据不完全
统计, 全世界大中型海湾只有64处,另外还有一些适合建设深水港的非海湾岸线,这都是
宝贵资源 。根据多年勘查,我国可建中级以上泊位的港址约160处,其中可建5-10万吨级
泊位的34处 ,可建10-15万吨级泊位的只有胶州湾、浙江的北岭山、广东的大鹏湾等,这
都属于国家级 战略资源。

  生物资源。海洋中的生物资源是人类利用最早也是最重要的资源。目前,世界海洋渔
业的年 产量8000多万t。为全球提供了动物蛋白供应量的22%,世界平均每人每天吃44克(
1987年)鱼 虾等海鲜品,另外还提供了一部分医药、轻工、化工等原料,解决了1000万人
的就业问题。 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及国内外学者研究,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捕量,在没有开发大洋
中层鱼 类资源的情况下,每年是2-3亿t。大洋中层鱼类生物量共9-10亿t,其中太平洋3.
7-4.3亿 t,大西洋1.85亿t,印度洋3.51亿t。中国在近海和外海的可捕量,每年约350万
t。假定 经过努力,海洋捕捞产量保持在500万t左右(其中包括150万t远洋渔业产量)。按
上述估计计 算,中国的海洋渔业可捕量仅占世界海洋渔业总可捕量的1.16-1.75%。

  中国海区的生物生产力在世界上也不是最好的。据杨纪明研究,中国近海鱼类生产力
平均为 3.18t/km2/年,渔产量(鱼、虾、蟹、乌贼等合计)平均为3.02t/km2/年,南太平洋
沿 海为18.2t/km2/年,日本近海为11.8t/km2/年,西非近海为8.3t/km2/年,白令海 为蓄
1.2t/km2/年,巴伦支海为0.5t/km2/年。

  世界海洋中的生物共约20万种,中国近海已经记录20000余种,占世界海洋生物种类的
5%。 粮农组织记录的海洋捕捞对象约800种,中国近海的捕捞对象见于渔业统计和市场列
名的约 为200种。在世界的海洋捕捞对象中,年产量超过1000万t的1种,年产量超过100万
t的8-10 种,中国近海没有年产量超过100万t的大宗品种。世界海洋中年产量在10-100万
t之间的品 种有60-62种,1-10万t的280种,中国近海历史上年产量超过1万t的有40种左右
,目前只有3 0种超过1万t。

  在海洋渔业由采捕型转向生产型之后,海水增殖和养殖业的意义越来越大。据估计,
世界沿 海的浅海和滩涂面积44亿hm2如利用10%发展增养殖业,每年可生产1亿t海产品,
中国20m 等深线以内浅海和滩涂面积约2.4亿亩,占世界浅海和滩涂面积的4.7%。若利用其
中的 1000万亩养殖贝类,亩产500kg,年产量为500万t,再利用1000万亩养殖鱼、虾、藻
类,总 计年产量为500万t,全年产量可达1000万t,占世界养殖产量的10%以上,这是一个
优势。

  油气资源。油气资源是海洋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石油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美国 专家M.T.Halbouty统计,世界沉积盆地有油气远景的区域为7746.3万km2,其中
海域2639.5万km2,占34%。中国有远景的沉积盆地247.2万km2,占世界有远景沉积盆地总
数 的3.2%;中国海洋沉积盆地面积60.5万km2,占世界海洋沉积盆地的2.3%。

  在世界海洋油气资源丰富的沉积盆地中,中国近海不是最好的。世界海上油气资源储
量主要 集中在波斯湾、北海、几内亚湾、马拉开波湖、墨西哥湾、加利福尼亚西海岸等几
个地区, 他们的油气总储量占全部海上探明储量的80%。在未探明的油气区中,主要集中
在北极地区 ,南极、非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周围海域也很有前景。中国近海的找油前景
不如上述地区 。

  关于中国近海的油气资源储量,国内外有各种不同的估计。国外有些专家估计的范围
是可采 储量40-164亿t。国内有些专家对7个主要盆地进行早期油气资源预测,认为共有石
油资源240亿t,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m3。假定中国近海石油可采储量按140亿t计算,全世
界海洋石 油可采储量按法国石油研究院的估计为1350亿t,则中国所占比重为10%左右。


  在国内油气资源开发中,海上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具有战略意义。全国陆地沉积岩分布
面积达450万km2,200m水深以内的大陆架约120万km2,占全国沉积岩分布总面积的21%。目
前 ,油气资源主要来自大庆、大港、胜利、任丘、辽河、中原油田,其他地区很少。由于
持续 高强度开采,这些油田将陆地进入开发的后期阶段,产量将逐步下降,油气产区的战
略接替 已成燃眉之急。战略后备区共有3个:西北地区(陕甘宁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
盆BF 地、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近海大陆架。塔里木盆地面积60万km2,油气前景最好
,但 远离经济发达地区,沙漠地区环境恶劣,10年内完成油气产区的战略接替比较困难。
即使新 疆成了重点油气产区,也满足不了需要。西南地区至今没有重大发现,海上油气区
将成为战 略接替区之一。本世纪未海上石油产量可能超过2000万t,在全国石油总产量中
的比重将达 到10%以上以上。

  海水资源。海洋中有13.7亿km3的海水。海水及其中溶存的化学元素,都是无限性资
源, 无法在世界上做比较研究。但是,对于同类资源在国内作比较分析是可以的,而且是
必要的 。其中,有战略意义的是三方面:

  海水直接利用,主要是作工业冷却水,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中国是水资源不足的国
家,沿 海的许多地区也缺水。目前全国城市和工业年用水量约650亿t,其中海水用量40多
亿t。据 有关部门预测,2000年工业和城市年用水量要增加到1300亿t,水资源缺短问题将
十分严重 。直接利用海水是解决工业水资源不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假如沿海地区海
水直接利用 量翻两番,就可承担10%以上的工业和城市用水。这是可以做到的。目前,有
些工业发达国 家海水用量已经达到城市和工业用水总量的40%以上。

  海水制盐。在各种盐业资源中,海盐是有优势的。首先,海盐的原料是海水,取之不
尽,用 之不竭,井、矿、湖盐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其次,中国沿海有广阔的适合建立盐场
的滩涂, 目前共有500多万亩盐田,在适当规划之后,盐田面积还可以扩大。第三,海盐
生产靠日晒 ,节约能源。在目前的全国原盐产量中,海盐占70%以上,20世纪末和21世纪
初,海盐产量 仍将占优势地位。

  海水淡化。解决淡水资源不足有多种方法,例如搬运南极冰山,在云中播撒降雨晶粒
,以及 采取各种节水措施等。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最终的解决办法是海水淡化。据世
界资源研 究所估计,每年有41000km3的水从海洋返回陆地,其中约27000km3的水又以洪水
泛滥的 形式流回海洋,另外有5000km3从荒无人烟的地区流入海洋,大约9000km3水可供人
类利 用,可以维持200亿人的生存。但是,实际上这9000km3水分布不均,又有相当一部分
未被 利用而流回海洋。因此,世界许多人口稠密地区水资源供应日趋紧张,除了海水淡化
以外没 有其他根本方法。海水淡化技术早已存在,人们正在改进这种技术,以便将来广泛
推广。可 见,发展海水淡化技术是有战略意义的。

  海洋能。从理论上说,海洋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能源。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物(198
1年)估 计,全世界海洋能总量为766亿kw,技术允许利用功率为64亿kw,是目前世界发电
装机总容 量的1倍。但是,实际上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海洋能发电技术还不可能有重
大突破,无 法大量代替其他能源,而只有潜在大规模利用前景。

  中国海洋能总蕴藏量为4-5亿kw。这是一个很大的数量,仅比陆地全部水资源少2亿多
kw。据 目前的分析和预测,潮汐能可开发的装机容量约为2098万kw,大陆沿岸波浪能约7
000万kw, 南海及台湾以东的热能约1.5亿kw,盐差能在1.6亿kw以上,目前,只有潮汐能
和波浪能有 小规模利用。

小结:

  世界性优势资源。在中国的海洋资源中,有没有在世界上具有一定优势的资源?这里首
先遇 到一个评价标准问题。迄今为止,我们没有见到国外类似的标准和方法,因而只能借
用矿产 资源用绝对量在世界上的位次和人均占有量两个标准来研究。中国海洋资源绝对量
在世界上 的位次,无法一一排列,因为无法把世界各国每一种海洋资源绝对量搞清楚。能
够找到比较 完备的数字,中国的位次又在第10位以内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海岸线长度、
大陆架面积、 200海里水域面积、海港分布密度。这几种资源,其绝对量在世界上的排位
比较靠前,可以 说是在世界上具有优势的资源。同其他经济问题一样,由于中国人多,海
洋资源的人均总有 量也是很少的。

  上述几种数量比较多的资源,人均占有量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世界人均200海里经
济水 域面积0.0258km2,中国以300万km2海域计算也只有0.0027km2。

  国家级战略资源。国家级战略资源指其开发利用对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
资源。 在中国的海洋资源中,港湾资源和生物资源(特别是滩涂和浅海养殖增殖区域),应
该是国家 级战略资源。

  港湾和出海通道。在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时代,不重视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必
然落后 。而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来往,特别是大宗原料和产品运输,主要是通过全球海上
通道。因 此,利用优良港湾建设港口、保护出海通道、利用全球航道始终具有战略意义。
目前,我国 已有几十个对外开放港口,与世界上6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每年运送的货
物100多种,9000多万t。在国内运输中,海洋运输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988年,海上
货运量占全国货 运总量的18%以上。目前全国港口的吞吐能力已超过4亿t。"八五"期间,
还要建设码头、 泊位250个,新增货物吞吐能力2.5亿t。如果没有相应的港湾资源保证建
港的需要,对外开 发政策的实施要遇到困难,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都要受到制约。因此,每
一处适合建设大、中 型港口的岸段,都应作为国家级战略资源,优先保证各种港口建设的
需要,一切非港口建设 ,原则上不得占用优良港址。

  生物资源。海洋是可以大量吸收太阳能并转化为食物资源的场所。在浅海中,生物年
生长量 相当于每平方米2000大卡/年,陆地农田约3000大卡/年,两亩海面超过一亩良田。
中国30m 等深线以内的浅海面积有20亿亩,如果充分利用其生物生产力,就相当于10亿亩
农田。另外 ,1亩高产水面的经济收入,可以顶10亩农田。这是具有极重要意义的资源。
20世纪末中国 人口可能达到13亿,粮食、蛋白质等食品供应是一个大挑战。因此,在开发
陆地食物资源的 同时,必须重视开发海洋中的食物资源。据专家估计,中国近海渔业资源
的持续可捕量大约 330万t/年,浅海和滩涂养殖面积本世纪末可达到1000万亩左右,海洋
渔业总产量本世纪末 可达到860万t。进入21世纪之后,大规模发展养殖业和增殖业,可以
提供越来越多的水产品 ,海洋将成为战略性食物资源基地。

  行业性战略资源。把资源量及其开发产量在全国同类资源及行业中占10%以上的,划为
行业 性战略资源,其中有油气和盐两种,海水利用也可能有战略意义。

  海上沉积盆地的面积占全国沉积盐地总面积的21%(120万km2/570万km2);海上石油资
源 量和预测的可采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10%以上,因而是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区域之一
。目 前,海上石油开发刚刚起步,其产量还不到全国总产量的1%,预计这个比重在20世纪
末就可 接近10%,21世纪初有可能超过10%。

  海盐资源是无限的,肯定是一种永续开发的资源。目前,海盐产量占全国原盐产量的
70.以 上,在可预见的时期内,这个比例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水也是一种战略性资源。目前,中国海水直接利用总量约占45亿t/年,占全国城市和
工业用 水总量的6%以上,到20世纪末这个比重可以超过10%,成为举足轻重的水资源来源
之一。

  五、国家海上力量:海洋自然力海洋水文海洋气象海底地形

  各种海上活动都要在海洋环境中进行,都受海洋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海洋自然环
境是一 种自然力,这种自然力是一种双重的双刃剑。对于各种海面和水下活动,海洋自然
力都有有 利的一面,也都有不利的一面;对于敌对性的军事活动,海洋自然力对双方都发
生影响,台 风既影响自己,也影响敌人,海雾对于能见度的影响也是对双方的双刃剑。中
国海区影响军 事活动的主要海洋自然环境因素包括(表1):

  寒潮。从渤海到南海北部沿岸,冬季都有寒潮。寒潮期间,海面气温低,风浪大,抗
风力5- 6级的鱼雷艇、导弹艇、护卫舰等难于出海;可以出海的船只,因舱面结冰,武器
装备运转 不灵,登陆困难等,也不利于作战。

  热带气旋(中心风力8级以上)。中国海域是世界上热带气旋最多的海区之一,占世界热
带气 旋发生总数的38%左右,全年各个月份都可能发生。热带气旋发生期间,舰艇要避泊
港湾, 飞机不能起飞,海上军事活动都要停止。1944年12月17-18日,美国海军在菲律宾
以东海域 遇到台风,沉没驱逐舰3艘,毁坏飞机146架,遇难775人。在港湾停泊的军舰,
遇到台风也 在受到拖锚、搁浅、碰撞等损坏。但是,热带气旋也有可以利用的地方。潜舰
可以在台风发 生期间突袭敌方大型舰船。

  海雾。中国海区春夏多雾。海雾是引起海上事故的重要原因。海雾影响舰船利用陆岸
目标测 定舰位,影响舰船在狭窄水域航行。但是,轻型舰艇可以利用海雾隐蔽突袭敌人。
在使用核 武器时,海雾会减弱光辐射和贯穿辐射的杀伤作用。但是,海雾可以延长化学毒
剂的作用时 间。海雾对海面通信有重要影响,影响指挥机关组织指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日美双方都 企图占领阿留申群岛的基斯卡岛、阿加图岛、阿图岛等。日军利用雾天首先
抢占了这些岛屿 。美军计划先夺阿图岛,孤立基斯卡岛上的日军,然后再乘机夺取基斯卡
岛,美军也利用雾 天,攻占了阿图岛。基斯卡岛上的日军感到孤立难守,又乘大雾撤离该
岛。

  浅海区。中国沿海的4个海区,浅海范围广阔。渤海全部是浅海区,黄海最大水深140
多m, 东海大陆架水深在170m以内,南海北部也有50-150海里的大陆架浅海区。浅海区对
于防御作 战有利的地方是可以大面积使用水雷武器,不利的地方是潜艇活动受影响。中国
近海的广大 区域都可以布放锚雷、沉底水雷和水下障碍物;但是,敌人也可以利用浅海区
的特点,在港 湾、河口、航道布设攻势水雷,进行封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长
江口、台湾海峡 、珠江口等水域布放了非触发沉底雷和漂雷,使日军行动受到制约。

  潜艇的理想活动水深是50-200m。中国海域的广大浅水区不利潜艇活动。战略核潜艇的
活动 水深还要大一些。东海大陆架以东海区,南海区域,水深大,适合潜艇活动。同样,
敌人的 潜艇也不易于进入我国浅海区活动。

  大风。大风会影响舰船的航向和航速,尤其对于航速低、干弦高的舰艇和舱面建筑高
的舰船 ,影响更大。大风能使舰艇摇摆不易操纵,难以保持运动方向,难以按计划到达预
定地点, 特别是舰艇在狭窄的海区航行,如进出港湾、靠离码头、拖带等情况下,会使舰
艇发生搁浅 和碰撞;使远航的舰队难以实施海上补给。大风还影响海军航空兵和水上飞机
的起飞、降落 ,会使飞机偏离预定航线。飞机顺风飞行可增大航速,缩短飞行时间及增大
作战半径。大风 影响海军兵器的作用,能改变炮弹、导弹的弹道方向,影响弹着点。

  气温。气温过高使舰员饮食、睡眠、休息都会受影响,体力下降。高温也使舰艇各种
器械工 作时间缩短、效率降低,影响舰艇航行速度及仪器使用。弹药舱或水雷舱内如果气
温过高, 会引起炸药的分解、减低弹药的效能,并影响安全,还影响潜艇蓄电池充电,延
长充电时间 ,增加潜艇暴露的机会,甚至因电量不足而贻误战机。气温过低,使舰员受冻
,使舰艇管路 系统和机械中的水冻结,各种武器以及其它机械的滑油凝结和硬化,造成损
坏机件或暂时失 灵。舰艇在海上航行时,飞溅的浪花会在舰弦、鱼雷发射管、枪炮武器、
甲板、舱面建筑、 机械及操作人员身上蒙上密集的冰层,以致影响武器器材的工作,不能
很好地发挥作用。潜 艇在潜望镜深度航行时,浪花会在镜头上部结冰,影响对水面情况进
行视力观察,使其不能 及时发现目标并对目标进行攻击。严冬季节的北方海区,有时海水
结冰,港口封冻,影响舰 艇航行,严重时需破冰船开路。

  云。海区有低云时,用目力观察空中敌机比较困难,影响舰炮对空射击,影响舰艇判
定和占 领有利阵位。但飞机可利用云幕低空接近,攻击敌方舰艇,舰艇也可利用低云躲避
敌人的空 中侦察。

  水文因素。水文因素包括:水位、海流、波浪、海水盐度、温度密度、水色调透明度
、冰层 和中尺度现象等。

  水位变化对舰艇航行、扫布雷活动和登陆作战等都有很大影响。舰艇在通过潮差显著
的浅水 海区和靠近沿岸某些地点以及在附近停泊时,特别是航道水深较浅,吃力较深的舰
艇,必需 候潮航行,否则有搁浅的危险。

  海上布雷时,必须考虑水位变化,以防水位降低时所布的锚雷会浮出水面,暴露水雷
危险位 置;水位增高时,锚雷又会因定深增加,而不能爆炸敌舰。在登陆作战中,水位变
化可造成 登陆的有利条件或不利条件,如选定登陆地点、登陆时机和选用登陆工具都必须
考虑水位变 化的规律。

  1661年4月22日民族英雄郑成功为收复台湾,亲率战舰数百艘,水师2.5万人,从金门
岛的 料罗湾出发,第二天到达澎湖,了解到大船要进入台湾攻打赤嵌城,有两条航道可进
,一条 是南航道大港,港阔水深,进出方便,但岸上有重兵把守。另一条是北航道鹿耳门
,水浅礁 多,航道狭窄,又有破船沉没,堵塞航道,但敌人设防薄弱,高潮时,大船可以
通过。为达 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之效,郑成功率领舰队于4月30日驶抵鹿耳门,趁高潮
的有利时机, 顺利的通过鹿耳门航道,在禾寮港登陆成功。

  海流主要影响舰艇的航向和航速。在较大横流作用下,可引起舰艇偏离预定的方向,
特别是 在狭窄复杂航道航行或通过水雷障碍物时,舰位偏离航线会发生航海事故或被冲到
水雷上。 海流能增加或减低舰艇的航速,当舰艇航行方向与海流方向一致时,航速增加,
可节省时间 和燃料;相反,则航速减低,舰艇燃料消耗增大,时间拖长。

  潜艇在深水航行,若能善于利用海流的流向、流速,可迅速到达指定地区,缩短航行
时间或 突破反潜封锁区,对敌港湾进行偷袭。

  海流还影响布雷,由于海流对锚雷的压力,使锚雷雷素离开垂直位置呈倾斜状态,锚
雷的定 深加大,以致不能爆破敌舰。但也可利用海流施放漂雷来封锁敌港口、航道和打击
敌舰艇。 

  海浪对海军作战行动影响很大,海浪冲打舰艇,使舰艇颠簸、摇摆,引起舰体各部分
应力的 变化,海水淹灌甲板,会造成使用武器的困难。大到一定等级的海浪,使某些舰艇
有倾覆的 危险,降低使用武器的效果。因此,在海上实施作战时,海浪能限制某些舰艇参
战,甚至不 能参战。海浪还会使停泊在港湾或锚地的舰艇因系船索和锚链拉断,造成舰体
之间或与码头 相碰撞而发生事故。

  海水盐度越大,结冰点越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舰船能否航行。海水盐度增大,声音
在海水 中传播的速度相应增大。盐度每增加1‰,音速增加130m/s。海水盐度在垂直方
向的变化 ,会影响声纳的工作距离。海水盐度大,附着在舰船上的寄生物则多,海水盐度
小,附着在 舰船上的寄生物则少。舰船上附着寄生物的多少将会影响其航速。

  海水温度对海洋上冰层的形成和融解有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海区能否航行。海
水温度 增高1℃,声波传播速度约增加45m/s,这对海军水声器材的应用将产生影响。海
水温度在 垂直方向的变化,会引起声波折射。冬季海水表层温度低,下层温度较高声波折
向海水表面 ,声波传播的距离就较大;夏季海水表层温度高,而下层温度低,声波折向水
深处,声波传 播的距离就较小。因此,在应用水声器材时,要估计到这些自然条件。

  海水密度飞跃层的厚度一般是几米到几十米。飞跃层可做为声波的通道,大大地延长
水声器 材的作用距离;但也会阻碍声波向预定方向传播,声波在飞跃层中发生很大折射,
通过该层 后声强减弱,飞跃层还具有屏蔽性能,能降低水声观测的效果。飞跃层的这一特
性,在潜艇 战和反潜战中都应考虑,在有飞跃层的海洋中,潜艇可以根据情况和任务在飞
跃层之下或飞 跃层之上,隐蔽地歼敌。海水密度因温度差和盐度差而大于邻近水层的海水
层,可供潜艇潜 坐。而这种海水层在世界大洋的各海区和不同深度都存在。

  大洋的透明度可达60-70m,在近海混浊海水仅有几米。了解海区海水的颜色和透明度
,对海 军的作战行动和武装使用是有帮助的。如选择潜艇的伪装颜色,计算使敌方的空中
侦察难以 发现的潜没深度。同样,根据海水颜色布设使敌方从空中难以发现的水雷、水中
障碍等。

  海冰可分为固定冰和浮冰。海冰对海军作战行动的影响,主要妨碍舰艇的航行和某些
武器的 使用。很厚的固定冰,使舰艇无法出港以至完全不能参加海上战斗。浮冰的存在危
害薄壳舰 艇的安全,使其也不能参加战斗行动。近岸薄冰妨碍登陆,相反有时近岸的厚冰
则有利登陆 。浮冰对布雷和扫雷工作都有妨碍。流动的浮冰会撞击水雷,碰坏雷壳、拉断
雷索, 从而破坏雷区。流动的浮冰还使部分水雷离开原来所布设的地方或折断雷索成为漂
浮的水雷 ,这都会增加触雷的危险。

  中尺度现象包括中尺度涡、内波、锋面、上升流,一般在101-102km范围。中尺度涡是
 由于各种气象因素的作用和海洋的动力不稳定性而形成的。涡几乎集中了外洋的全部动能
, 它对能量的消散和海水的垂直交换都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中尺度涡的移动,海洋的温度
、盐 度连同质量场都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和移动。因为涡旋场导致水下声传播的跃变,因
此对潜 艇的潜航、定位、探潜具有指导性作用。声波在无涡时与有涡时传播损失可达40d
B左右,声 波由涡心向涡外传播与涡外向涡心传播,传播损失亦可达40dB左右。而40dB是
现代声纳总增 益的上界,即,此中尺度海洋现象可使一台现代声纳完全失去作用。由于涡
对油摸等污染物 具有聚集作用,所以排污口的选址和建立应当避开涡的多发性区域。

  海洋内(重力)波是一类发生在因温、盐变化而层结的次表层海水中的重力波,属于海
洋中、 小尺度过程研究范畴;它可以由诸如气压场的变化、海底地震、以及强流与起伏地
形的相互 作用等多种扰动激发生成。一次可能与内波有关的严重海损事件是,美国长尾鲨
(Thresher) 号核潜艇于1963年4月10日在距麻萨诸塞州沿岸350km处失事,129人死亡。内
孤立波的波致 流和其极强的速度切变,对于石油钻井平台等水下工程设施有极大的破坏作
用。位于戴维斯 海峡的加拿大石油钻井平台就曾遭内波破坏而致作业中断。1990年夏、秋
季,位于我国南海 的"南海Ⅵ号"石油钻机,也曾遭受周期性的强内波波致流的袭击,致使
石油钻井倾斜2.5 度,摆幅40m。钻管被拉下3.9m,使钻井作业受到严重影响。

  在海洋中两个水团之间的边界层称作海洋锋。在锋区中海水温度、盐度和流速的变化
是极其 急剧的。海洋锋有着声学透镜的作用,故对于潜艇隐蔽与反潜有重要作用。

  上升流是因表层流场的水平辐散,使表层以下的海水铅直上升的流动。上升流可以把
深水区 大量的海水营养盐(磷酸盐、硝酸盐等)带到表层,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因此上升流
显著的海 区多是著名的渔场。

  海面水层中生物发光,大多是由外部刺激(即遇到浮动物体和水层运动等)引起的。夜
间,当 舰艇行进、鱼雷发射引起生物发光对其行动的隐蔽性有不利影响,观察留在舰艇、
鱼雷后面 的发光痕迹,就可发觉舰艇和鱼雷的行动。但当舰艇编队航行时,根据尾浪发亮
的痕迹,可 以使舰艇比较容易地保持自己在队形中的位置。水雷、障碍网、防潜栅对海流
的阻力,使这 些物体附近的生物发光,会暴露水雷等的布设位置。生物发光可能造成迷误
,如个别强烈的 闪光可能被当作无处驶行的灯船或灯光信号设备。豚鱼游动而发光的痕迹
很像在水中推进的 鱼雷的痕迹。因此,当遇到生物发光时,需要及时判明情况,否则会作
出不正确的决定,影 响战斗的进程。 

  固着生物又叫附着生物,指附着在水底、岩石、滩涂或沉入水中的物体和其他生物体
表面生 活的生物。这类生物若固着在舰艇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繁殖数量会愈来愈多,
面积不断 增大,甚至盖满舰艇的整个水下部分,这样舰艇航行的阻力也随着增大,引起航
速降低和燃 料消耗的增加,并缩小舰艇的活动范围,根据实践经验,舰艇下水半年至一年
可减速10-20% ,鱼雷艇连续在海上停泊40天,不进行清洁,航速将降低20节。因此,舰艇
要定期进坞,清 洗水下部分,除去附着生物。固着生物不仅固着在舰艇上,而且还固着在
水雷、防潜栅上。 生物若固着在触发锚雷上,会增加锚重量,改变锚雷的浮力,使锚定深
增大,这样敌舰触雷 的概率就会减低。生物若固着在非触发水雷上,可能引起水雷一些联
动装置失效,使水雷不 能引爆。固着生物也能引起防潜栅下沉,这将降低防潜栅的战术价
值。

表1海洋环境因素分类及其影响表

海洋环境要素 军 事 影 响 及 用 途 民用 





素 风 舰船航行,战机起降,水下兵器 使用 海上运输,防灾,减灾 
云 空中侦察           
海雾 舰艇航行安全,突袭隐蔽 航行安全 
气温  舰艇正常运行,舰员的战斗力,潜艇潜航 船舶正常航行 
空气湿度 武器保养,艇员健康) 船舶保养 

 

 

 


 水位 舰艇航行,扫布雷,登陆作战  船舶航行、抛锚、避险 
海流 舰艇航线选择,布雷 海洋运输,环境保护 
海浪 枪炮、鱼雷等武器使用,舰艇航行 船舶航行,海洋工程,防灾、减灾,近海建筑物
设计 
潮汐 登陆作战,水雷布设 潮汐能,近岸航行安全 
盐度 舰艇航速,声纳探潜 盐度能 
密度跃层 潜艇航行、隐蔽、潜坐 船舶航行 
温度 水声器材的使用 海水温差发电 
颜色及透明度 潜艇隐蔽,水雷布设 最佳航线选择 
海冰 登陆作战,布扫雷 海洋运输 
水深 舰艇航行,水中兵器使用 航线选择 
中尺度现象 中尺度涡 反探潜 海洋 环境保护,海洋渔业 
内涡 潜艇航行与潜坐 水下工程设施 
锋面 潜艇隐蔽  
上升流 水雷布设 海洋渔业 
海洋生物因素 船 行 波 侦察,探潜 船 舶航行指挥,近岸建筑设计 
发光生物 舰艇隐蔽,水下武器使用       
固着生物 舰艇航速 船舶航速 



质 海底地形 潜艇机动 舰艇靠岸,水雷布设 
海底底质 舰艇停泊,基地和港口锚地设立,水雷武器的使用,潜 艇潜坐 海洋矿产资源开
发 
海洋重力场           海底油气资源勘探 
海洋磁力场 磁性水雷布设 海底油气资源勘探 

资料来源:国家海洋局一所,张杰博士的研究报告。

  地形。在浅海区,海底起伏急剧,会严重影响潜艇的机动,特别是浅海区有暗礁、岩
石、滩 及浅滩时,使水面舰艇难以航行或抛锚。由海地形形成的海底倾斜,对舰艇靠岸有
重要意义 。陡峭的海岸,即海岸附近海底突然变陡,舰艇容易靠岸,登陆队可不用专门的
登陆工具而 实施登陆。同时,可使用潜艇在海岸附近侦察沿岸情况。海底倾斜对水雷武器
的使用有很大 的影响,倾斜大于15度时,施放的锚雷和非触发水雷会发生滚动,滑到很深
的地方去,这样 炸伤敌舰艇的可能性减小。另外磁雷的破坏作用随爆炸距离的增大而降低
,通常在10-20m的 布雷深度爆炸效果最好,30-40m次之。海底倾斜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磁雷
的效果。

  海底底质是指覆盖在海底的沉积物,大多为动植物的遗骸组成,也有火山物质的宇宙
尘埃。 海底底质通常分为泥、沙、砾石、碎石、贝壳等几类,它对舰艇停泊,基地和港口
锚地的设 立,浮动助航设备的障碍网的敷设,水雷武器的使用以及潜艇沉底位置的选择,
都有影响。 平坦的石质海底,因没有粘着现象,便于潜艇潜坐,但对锚来说,抓着力很小
,锚在水流、 浪的影响下,使抛锚的舰艇、浮动的助航设备、布设的锚雷等不能保持在预
定的位置。泥沙 和沙底,因有粘着现象,不利于潜艇潜坐,即使潜坐时间很短,也会给潜
艇离开海底造成困 难。但对锚有最大的抓着力,会使锚雷加深,减弱锚雷的作用。砾石、
碎石和贝壳底质,有 优良的抓着力,又很少粘着现象。既是潜艇沉底潜坐的最好底质,也
是舰艇锚泊和敷设浮动 助航设备的理想底质。

  六、国家海上力量:海洋调查研究能力船只科技人员仪器设备近海和大洋 调查研究能
力

  新中国成立后,海洋科学技术获得了长足进步,完成了60多次综合和专项重大调查活
动,包 括国际海底15万km2区域多金属结核勘察、极地设站和连续10多年的考察。国家
海洋局共 建立海洋科技档案3万多卷。1993年,全国独立海洋机构109个,专业技术人员1
3556人,加 上其他隶属部门,海洋科技人员共约3万余人。形成了学科齐全、有一定研究
开发能力的海 洋科技队伍。自1986-1992年,独立科研机构累计承担课题19183项,获得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 资助313项,获奖成果1628项,有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追踪世界科
技前沿和促进经济 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中国海洋科技整体水平还落后于海洋发
达国家,技术结构、 科技产业化的能力都有待改进。

  1958年9月至1960年,进行了一次全国海洋普查。这次全国海洋普查共获得各种资料报
表和原始记录9.2万多份,各种图表7万多幅,样品和标本1万多份,对中国临近海域的海
流、水 团、波浪、潮汐、海水化学性质、海底沉积和地貌,以及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的
时空变化 规律,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研究。于1964年陆续出版了《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报
告》(8篇) 、《全国海洋综合调查资料》(10篇)和《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图集》(14册)。通
过这次全国海 洋普查改变了我国缺乏基本海洋资料的局面,并培养了一大批海洋调查和科
技人才,为进一 步研究开发利用海洋打下了基础。

  1958年9月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郑重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海宽度为12海里。
海军海 测部队会同总参谋部测绘局和有关军区、沿海省、市测量人员以及中央气象局所属
验潮人员 等近1KG-*2KG*2000人,在北起辽宁省的鸭绿江口南至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仑河
口 的广阔的近岸海域,测定了316个控制点和方位点,绘制了64幅地形图和水深图,在66
个验 潮站点连续观测30个昼夜,于1958年12月完成了领海基线测量的外业工作。

  1958年开始进行海洋测绘工作,目前已经完成多种比例尺的海图测绘工作。1980年,
由国家 计委、国家科委、农牧渔业部、国家海洋局和总参谋部共同领导,沿海省市、国务
院有关部 委、科研院所协同组织,开始进行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这次调查历
时7年,至1 986年底圆满完成。沿海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15个部委局,以及
部队、院校、 科研院所等502个单位,19000余人参加。调查中动用了大批车船等物资装备
,采用了遥感、 远红外、电子计算机、数字模拟等新的调查技术、调查方法和手段。调查
面积达35万km2 ,共完成各类观测断面10324条,各种观测取样站(点)90970个,取得了各
种观测数据5800万 个,采集各种样品、标本460多万个,还拍摄了一批影像资料和大量照
片。编写了综合调查 报告和各种专业、专题报告,共计500多份、700多册、6000多万字。
其中,"全国海岸带和 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成为我第一部全面反映海岸带资源状况的综
合性论著,具有较高的 实用价值。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编写出相应的综合报告和各种
专业报告及大批专题报告 与论文,共计5500多万字。编制出1∶20万的全国海岸带和海涂
资源综合调查图集15册21种1 000多幅,各地编绘出2500余幅专业或专题图件。形成研究报
告、调查图集和资料汇编三大 系列成果。

  1988年1月开始进行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和开发实验工作,调查的范围、内容和任务
是, 查清面积大于500m2的海岛数量,以及海岛及其邻近海域的环境、资源基本状况和海
岛的 社会经济条件。经过13000余名科技工作者的努力,1987年完成了调查任务,共撰写
各类专 业和专题调查报告600多册,调查资源汇编2518册。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有关部门多次进行了大洋矿产资源调查,先后在太平
洋赤道 水域、中太平洋海盆和东北太平洋海盆进行了数十个航次的调查,调查的面积达2
00多万km2,累计时间1000多天,测站数千个。调查内容包括综合地质、地球物理、水文气
象观测 、深海海底照相和高频探测及现场测试等。调查中,除使用常规取样仪器外,还采
用了先进 的自返式采样器,利用海底照相和多频探测等先进技术连续探测。通过调查取得
了大量数据 、资料和样品,圈出了有商业开发价值的远景矿区。1991年3月5日,联合国海
底筹委会批准 了我国的矿区申请,我国获得7.5万km2的多金属结核矿区。

评论:

  为了提高国家的海洋力量,世界海洋强国都很重视海洋调查研究,海洋调查研究能力
不断提 高,调查工作不断加强,调查研究的重点海区随着国家战略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美
国、英国 、前苏联等海洋强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很长时间,整个冷战时期,基本上
都执行大洋 战略,战略核武器装备在核潜艇上,称霸大洋。他们需要了解大洋的海洋环境
,不断提高大 洋军事海洋学水平,为大洋战略服务。因此,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这些
国家花费很大的 力量进行大洋调查研究。1957-1976年,世界大洋考察的次数达到17306次
,其中包括1957-1959年7个国家70多艘船进行的国际地球物理年海洋调查,1959-1965年进
行的印度洋考察,1963-1976年进行的大西洋考察,1969-1975年进行的黑潮调查,1970-1
975年进行的加勒比海 调查等。

  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了执行新干涉主义,适应海军到其它国家近海
执行干 涉别国内政的需要,海洋调查研究的重点区域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把中东、巴尔
干、东南 亚等地区看成不安定区域,随时准备执行干涉政策。因此,把这些区域的近海调
查作为新时 期海洋调查研究的重点区域。中国近海就是他们调查的重要区域之一。某些大
国和周边国家 的军事部门采取各种措施调查收集我国近海和西北太平洋的潮汐、声场、温
度、密度、海洋 锋面、中尺度涡、内波、海底沉积物、海流等海洋环境资料,有些国家的
军事海洋预报已经 开始专门预报中国近海的次表层水温、盐度、密度、海流及水下声场等
与军事活动密切相关 的海洋要素,对我国的海上安全已构成了严重威胁。近年来,这一类
问题越来越突出。美国 为了执行其干涉政策,采取各种方法收集其他国家近海的海洋学资
料,为其海军服务,其中 重点海区之一就是中国近海。1995年5月,美国海军利用飞机在
我国南海海域投放了360多个 温深计;同年8月在我国射阳河口外海发现标有美国海军字样
的第二号测流潜标;1997年, 在我国沿海多次发现不明国籍国家投放的美国生产的海床基
海洋环境综合测量系统;1999年 5月美国海军"BOWDITCH"号海洋调查船在距我领海线70海
里的温州以东海区进行海洋调查 。

  军事海洋学研究水平也是很重要的海洋力量,研究内容包括海区流场分布、变化规律
及其对 海洋军事活动的影响,内波、中尺度涡、锋面等激发、成长、传播、消衰规律、统
计特征, 区域分布、发生概率、尺度、强度分布、时间历程及对水下声场的影响,海洋温
度场三维立 体探测,海水层发光生物的生长规律及区域分布及其对军事活动的影响研究,
海底沉积物类 型、区域分布、声学特性及预测模型研究,悬浮体的模型、时空分布特征,
密度、透明度、 声传播速度的影响研究,海域海底磁场及磁场水平分布变化对军事活动的
影响研究,浅海声 场及声传播机理和计算模型、声混响计算模型、环境噪声计算模型,大
气波导探测及对超视 距雷达和巡航弹影响的研究。

  中国的海洋科学考察工作在区域和数量上,都与这些海洋大国有很大差距。(1)我国过
去的 海洋调查范围基本上是在近海和特定洋区,西北太平洋第二岛链以西海域调查研究工
作很少 ,对该海域与军事活动有关的海洋环境要素的状况,只有零散的历史资料,了解甚
少,无法 满足需要。(2)过去我国海洋调查技术手段落后,调查内容少,精度低,调查研
究成果无法 满足现代海洋军事活动的需要,例如影响潜艇活动的内波、中尺度涡、温跃层
、密度跃层等 ,基本上没有资料和研究成果。必须有计划地开展这一重要海域的调查研究
。(3)军事海洋 学研究工作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没有专门的研究队伍,没有
长期的研究计划, 研究成果很少。

  我国的海洋调查技术装备也急需加强。20世纪80年代我国共有160多艘海洋调查船,9
0年代 以后,许多船只退役,目前只剩50艘左右的海洋调查船只,数量过少。不过,近年
来海洋调 查仪器设备有所改善。90年代以后,从国外引进了两套大型多波束测深系统,1
0套浅海多比 束测深系统,以及深海调查勘探技术装备。由于海洋技术列入了国家高技术
研究计划,我国 自行研究开发海洋仪器设备的能力在逐步加强,预计今后会有许多国产海
洋仪器设备开发研 究成功,提高海洋调查、监测、预报和信息服务的高技术能力。

  七、国家海上力量:海洋环境监测和服务保障能力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海洋观测系统,目前已经初步建成了由海洋观测站、沿
海验潮 站、雷达测冰站、海洋监测船、海上钻井平台、海上遥测资料浮标、海上航行船舶
定期观测 、海监飞机和卫星遥感资料的接收利用组成的对海洋环境的立体监测网络。这一
立体监测网 络常年对我国海域的海洋环境实施监测,并通过实时资料传输处理系统,及时
将监测网络采 集的数据传输到各海区海洋预报区台、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海洋信
息中心。80年代 开始进行海洋监测、预报和信息服务领域的高技术能力研究开发及引进,
取得了重大进展。 80年代先后研制成功直径10m和3m两种型号的浮标,目前保持3个站位,
平均为每100万km2 的海域一个。"八五"期间研制成功可测量两个参数的漂流浮标,并在南
极投放,沿黑潮流 径漂流,测得了南海及东海和台湾以东的海洋表层水温。海军已在我国
沿岸布设了数台作用 距离约200km的海上移动目标探测的高频地波雷达。在863计划中设置
了作用距离为200km的 岸基高频地波雷达研制项目,"十五"期间可由示范应用推广到业务
化应用。已经可以利用 气象卫星和资源卫星的海洋信息。

  我国的海洋环境预报事业始于20世纪60年代,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个国家级中心、3个区
域中 心、7个省级预报台以及7个县市级预报台站,并形成了一个从观测、收集、处理到分
析、预 报、分发等环节组成的业务化系统。"七五"期间围绕"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研究",开
展了 一系列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建设,科技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国家海洋环境
预报中 心负责发布近海及西北太平洋海域的海浪研究、沿海的风暴潮预报、沿海及临近洋
区海水表 层温度预报和北部沿海海域的海冰预报。各预报区台结合预报海域的特点,开展
区域性海洋 环境预报和专项预报、监测保障工作,从而形成了点面结合的预报保障体系。
从1986年7月1 日起,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在中央电视台和中央广播电台发布海浪、表层
水温、风暴潮、 潮汐和海冰等预报,并建成了海洋灾害的预警传输线路,及时将海洋灾害
预报信息传输给受 灾地区政府和抗灾指挥部门,对防灾减灾措施的落实起到有力的促进作
用,减轻了海洋灾害 给沿海经济和海上各项开发活动造成的损失。

  1983年以后,逐步建成了由国家海洋资料中心和海区资料处组成的海洋信息服务系统
。这一 信息服务系统包括海洋数据资料信息和海洋情报信息两部分。经过努力,已经由过
去的资料 收集、贮藏、供用户查阅、抄录的手工服务,走上计算机贮存、查询、检索自动
化。可提供 用户要求的资料检索打印、磁带、软盘,并可为用户作海洋环境分析、评价;
为海洋工程建 设提供设计参数;为计划决策提供依据;为科学研究提供成套计算的现代化
资料服务。这个 系统也是世界海洋资料交换系统(IODE)和世界数据中心D的中国国家中心
。"九五"期间, 对海洋信息元数据标准、海洋空间信息提取技术、GIS技术、网络技术和
海洋地理信息系统 建设技术等开展了一系列的基础研究工作,并已着手开展电子海底地形
图、河口海岸冲淤演 变信息系统等的示范研究工作,正在向空间化、可视化、产品化、信
息共享和网络化方向发 展,为海洋管理、环境监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科研、海洋工
程建设规划等提供全方位 的信息服务。

评论:

  各沿海国家都在积极发展现代海洋监测高新技术,从空间、水面、水下对海洋环境进
行立体 监测,加强海洋预报、海洋信息服务领域的海洋高新技术的能力建设。美国、加拿
大、日本 、欧共体、俄罗斯等海洋强国,不断强化或更新本国管辖海域的海洋环境监测和
信息服务系 统,不断推出海洋监测高技术产品,谋取国际市场的最大利益。发展中国家,
如印度,也在 积极的应用和发展海洋监测高新技术,加强海洋高新技术建设,维护国家安
全和权益。

  美国是典型代表。美国为称霸全球,早就提出要把全球海洋变为透明的海洋,并为此
付出了 最大的努力,研制和生产了各种海洋高新技术产品,从空间、空中、水面、水下、
海底及沿 岸,对全球海域进行全覆盖的监测,获取海量信息。美国航天局(NASA)每天产生
的信息达10 00GB;正在组织实施的Argo计划将在全球海洋上布放3000个智能漂流浮标,每
年可以得到10 万个温盐剖面数据和参考速度;1998年美国在管辖海域布放的浮标达65个;
潜器或水下机器 人可以到达全球任何海域和任何深度;潜标的布放深度可达6000m以上。
因此美国确实可以 称霸全球海域。美国在茫特雷湾研究开发的"实时环境信息网络与分析
系统"(REINAS)是一 个军民兼用的集数据采集、管理和可视化为一身的实时监测和服务系
统。配置的仪器设备主 要有:10套固定的气象站、数台测海面风、波、流的短程高频地波
雷达CODAR、4套风剖面雷 达、两台能对海湾近地平线和局部海滨与海浪之间的相互作用情
况进行观测的全景摄象机, 水下仪器CTD系统、ADCP、测温链及测量叶绿素a浓度和痕量气
体浓度的生物化学仪器。数据 处理中心有卫星图象接收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
数据处理及可视化设备,接收GEO S-9等遥感卫星的图像及附近浮标、潜标的数据,进行多
源数据的融合后,给出多媒体信息 服务。REINAS较好地利用了系统集成技术、网络技术、
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将卫星遥 感数据、低空遥测数据与水面和水下现场测量数据进
行综合集成分析,实时发布环境预报, 并同时提供可视化产品,用于环境科学研究和信息
服务。目前,该系统正处于示范运行阶段 ,世界各地的用户通过Internet便可不断获得其
非保密的信息服务。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洋预报和信息服务方面的技术装备水
平,能 力建设和服务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海洋环境预报领域的关键技术落后,其中包
含的物理 过程不全面,分辩率较低,很难预报出重大海洋变异,海流、盐度、跃层、水质
、赤潮等海 洋环境要素的业务化预报几乎属于空白。业目前仍然靠传统的人工来绘制、分
析水文气象要 素图表,用手工编报的方式传输沿岸海洋台站和海上浮标实时数据,实时信
息的综合分析结 果和预报产品的可视化程度较低。预报业务化工作中运行的计算机容量小
,不能满足海洋环 境预报业务发展的需求。我国海洋信息系统建设也存在许多问题。基础
信息源不足,缺少完 善的海洋信息服务标准体系,缺少国家层面的中、大比例尺海洋基础
信息库群,海洋资料更 新缓慢,海洋信息产品可视化程度低。

  八、国家海上力量:海洋开发能力产业种类和规模开发装备数量和水平产业 就业人数
海洋产业产值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在开发利用海洋、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海洋经济
逐步成 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1980年全国海洋经济产值80亿元人民币,1990年438亿元
,1995年2 460亿元,1996年又增到2855亿元,预计2000年将接近5000亿元人民币,扣除物
价因素,大 体上每10年翻了两番多。

  海洋渔业。中国近海共有渔业水域280多万km2,有许多重要渔场,平均每km2的捕捞量
 约2.8t。中国近海的主要渔业资源有带鱼、黄花鱼、对虾、鲆鱼等。中国有悠久的海洋渔
 业发展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共有海洋机动渔船28万多艘,总t位500多万t,渔港
890 多个。海洋渔业劳动力390多万。1998年,中国海洋水产品总产量2356万t,其中海洋
捕捞产 量1496万t,养殖产量860万t,是世界第一渔业大国。目前,中国人均水产品约26
kg,其中1 6kg来自海洋。海洋渔业也是中国的第一大海洋产业。但是,在渔业船队作为国
家海洋力量 重要组成部分的问题上,我们的组织和管理工作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例
如,前苏联的 远洋渔船队在进行捕鱼的同时,还承担着进行海洋学、气象学和海洋环境方
面的调查研究任 务,为海洋战略任务服务。我们的远洋渔业船只还没有进行这种多功能利
用。

  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国先后发现了一批大型含油气沉积盆地,如渤海盆地、南
黄海盆 地、东海盆地、珠江口盆地、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台湾浅滩盆地,油气资源
非常丰富 。中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80年代开始吸引外国资
金和技术, 进行合作勘探开发。中国的海洋石油天然气开发实行油气并重,勘探、开发、
生产并进,自 营勘探开发与对外合作相结合,上下游一体化的政策,并取得了重大进步。
中国共有海上油 气井约300口,职工2.7万人。到1997年底,中国已与18个国家的67个石油
公司签定了131项 合同和协议,引进资金60多亿美元;发现含油气构造90多个,探明石油
地质储量17亿t,天 然气3500多亿m3;已有20个油气田投入开发,形成了海洋石油天然气
产业。1998年海洋石 油产量1893万t,天然气产量42亿m3。

  海港建设和海洋运输业。海洋是天然交通运输大动脉,它可以把世界各国联系起来,
把不同 的沿海地区联系起来。海洋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通道,中国十分重视发展海洋交通
运输业, 制定了深水深用、合理利用岸线资源的政策,一切深水岸线优先用于港口建设,
发展海洋运 输业。中国的海港口建设以扩大港口煤炭、石油、矿石、粮食等大宗产品吞吐
能力及后方集 疏运通路为重点,加快装运卸系统建设,建设干线与支线衔接、装卸配套技
术先进的集装箱 运输系统,同时强化老港口技术改造,提高吞吐能力和效率。目前,中国
共有对外开放一类 口岸71个,年吞吐量1000万t以上的海港15个,深水泊位449个,运输船
舶3800多艘,净载重 t2460多万t。海洋交通运输业职工32万人。上海、青岛、深圳、天津
、广州港已进入世界前 50大集装箱港口。1998年,主要海港货物吞吐量超过92238万t,货
物周转量180多亿t/km, 货运量46025万t。

  中国的造船业发展很快,已经成为世界上造船能力最强的国家之一。沿海造船厂职工
约13万 人,年造船能力240多万t。1998年完成1178艘船,240万t。

  海洋运输船队的海军的后备力量,在支持海上战争方面,运输船队是多面手。美国历
来把运 输船队作为武装力量的一个组成部分。美国商船队的发展不仅要考虑经济因素,还
要考虑战 时运输纯军事任务的需要,包括不间断的运输战略原料,使国家的军事潜力保持
必要的水平 ,为住外军事力量保障各种供给,运输部队和军事物资。美国从事外贸运输的
船只有一半承 担这种军事任务,领取政府的特殊津贴。在建造新船时,"由美国政府支付
达到特殊军事要 求的开支,以使船舶能够很快改充美国海军的辅助船只执行军事任务"。
如果一艘船舶是在 政府资助下建造的,海军部长就有权要求该船具备承担海军任务的性能
,包括"船上要有: 重型起重设备;专供军车直接上船下船的设施;海水淡化装置具有备
用功率,以供部队用水 ;不易损坏的双重操纵系统。"(转引自前苏联海军元帅的《国家海
上威力》37页)。我国在 这方面的规划和管理工作,也落后于这些海洋大国。

  海洋旅游业。海洋旅游业利用的资源是阳光和海滩,适合钓鱼、冲浪、游泳、潜水的
海域, 鲜美的海产食品。中国沿海共有1500多处适合发展旅游业的区域。例如"海天佛国
"普陀山 是海岛、海洋、佛教文化旅游胜地,海南三亚的亚龙湾胜似夏威夷。中国的海洋
旅游业采取 依托沿海城市,突出海洋特色,分区分片建设的政策。近年来,沿海地区开发
建设了300多 处海洋和海岛旅游娱乐区,兴建了各具特色的旅游娱乐设施和一批国内观光
度假的中小型度 假村、观光路线和站、台,以及水上娱乐和运动场所,使海洋旅游业成为
迅速发展的新兴海 洋产业。1998年,接待境外游客超过1214万人次。

  盐业和海水利用。每km3海水含有3500t固体物质,其中大部分是有用元素,总价值
约10亿 美元。因此,海水是巨大的液体矿产资源。中国是最早利用海水制盐的国家。目前
,海水资 源开发采取以盐为主、盐化结合,积极发展海水综合利用的方针,并形成了盐业
、盐化工业 ,以及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等新兴产业。中国有盐田面积43万多km2,
1997年生产原 盐2928万t。中国的盐化工业产品主要有氯化钾、溴素、无水硝、氯化镁等
,其中氯化钾、 溴素等总产量超过50万t。大连、青岛、天津、烟台、秦皇岛等沿海城市
,水资源严重不足 ,直接利用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以及利用海水冲洗马路、厕所等,对
于缓解淡水资源严重 短缺的情况意义重大。目前,许多沿海城市正在扩大海水利用,每年
利用海水总量约100亿t 。另外,中国还在南海和东海的一些海岛,建设了海水淡化装置,
为海岛提供淡水资源。

评论: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共有4亿多人口,其中有几千万民兵,这是巨大的国防人力资源。其
中, 渔民300多万,20多万艘渔船,他们具有丰富的海上活动经验,随时可以进入战时动
员状态 ,支援海上作战。1999年夏天,南方沿海的一些地区在演习中只用半天时间,就可
以集中超 过100艘渔船。

  中国共有50多万海洋交通运输业职工,其中有几十万海员,他们文化素质高,海上经
验丰富 ,战时既可以从事军事运输任务,又可以直接支援战争。

  中国东部是经济发脆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181.5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22.84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