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adan (向天笑), 信区: Green
标  题: 中国海军战略布局历史形态透视(转贴)
发信站: 紫 丁 香 (Tue May 19 07:46:39 1998), 转信


    提交者: 雷达  [6372 bytes] 于 May 17, 1998 at 21:18:12:

    海军的战略布局,即指一国海军由战略使命决定在特定空 I
    间内进行的兵力部署。严格地说,中国古代只有水师而没有海 I
    军,其部署特征是各地分防,散而无当。19世纪80年代随着,
    中国近代国防体系转型的完成,中国海军的建设与部署也逐渐定 g
    型。其初始形态为:北洋、南洋、福建、广东4支地方区域型 j
    .海军,分北;东、 j南三个方向警戒海上。4支海军、3个方向的布局 I
    形态形成不是偶然的,它深刻反映出近代中国在海洋方向面临严 I
    峻形势的历史背景。1840年后,连遭海上入侵的清朝政府被迫在,
    建立海洋防御体系上向前迈出了一步。但是,对于建立近代海军
    问题却在10余年的时间内迟迟没有动作。1867年,身为地方.
    文官的丁日昌向朝廷提出以新式轮船为标志的未来中国海军应分
    为三路:其一为北洋提督管辖,驻扎大沽,禁卫京门,防御北向海上,范围是直隶
    (河北)、盛京(辽宁)、山东沿海。这一范围基本上概括了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将.渤
    海视为海上门禁。其二由中洋提督统帅,驻扎吴湘江口,防御东海洋面,范围是苏、浙沿
    海。其三归南洋提督指挥,驻扎厦门,主要防御福建与广东沿海。丁日昌提出三个方向海
    军平时各守一方,战时“则一路为正兵,两路为 奇兵,飞驰援应”,利用中国海区一水
    相通的特点,相互呼应支援,使中国沿海七省海上防御联为一气。这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
    最早一个有关近代海军部署与使用的完整方案,它在中国近代军事历程上首倡海军按方向
    统一部署的意义
    极为重大,实际上,中国海军后来战略布局的形成基本上也是按此思路进行的。今天来
    看,这种战略布局既参照了当时沿海各省的海防现状,同时也兼顾 了沿海的地理和人文
    条件。
    南洋方向的设置以闽粤两省为重,广东在19世纪中国经济重心北移之前 是战略前
    哨之地。1840年和1856年两次中外战争广东均首当其冲。’福建与广东相邻,闽省
    防御关系广东侧翼的安全,且与台湾岛隔海相望,后者的战略屏障作用自康熙朝以来
    一直为人关注。此外,当时建造新式舰船的福建船政局已开工;福建海上防御力量的
    组建已具基础。在这一方向上构筑粤闽一体的海上防御体系,可形成拒敌于陆上国土
    南端以外 的态势。
    苏浙沿海地处海防全线的中段,长江口及苏松嘉湖杭诸州在中洋防御方向的背后,是
    古代以来农业经济作物的出产地,各朝中央政府对该地的安全都十分重视。由于关系
    到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在近代海运业兴起代替大运河沟通南北之作用后,这一方向
    海上及长江口的防务重要性更加突显。北方诸省环拱京畿,辽东、山东两半岛似突出
    东亚大陆将渤海拥入怀中,而渤海于京城有如天然壕堑,跨过即可直逼中国的政治中心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就是在突入渤海防线后迫使朝廷定下城下之盟的。有
    鉴于此,将环绕渤海的三省结为一体‘单独作为一个防御区域,统一部署与使用海上力
    量,是确保王朝及海防全线的重中之重。
    但是,方案的设计与实际运作并不相等。1875年,有关中国部署与建设的第一个国家
    规划,在经历了一场重构国防战略体系的大讨论后正式出台。遗憾的是,最高决策层并
    未采纳“三洋布局”方案,而代之以海防全线分南北两洋“督办”。在这一决策之下,
    北方四省仍做一布防方向,未来的北洋舰队将在这一方向上完成部署,而苏浙则南划,
    “中洋”不再单独作为一个方向,南洋辖区实际上自长江口以南一直延伸粤省,包含着
    多个作战方向。长江口、台湾及南海均容纳在这一区域之中。而已有的粤、因海军也都
    在南洋的管辖体制之内.这在封建的军事体系中实际上是根本行不通的。因此,起步时
    期的中国海军在长江口以南沿海的部署形成了这样的状况:南洋海军仅分是江苏一省海
    军的称谓,其部署的地区之仅在江苏省沿海,最多及于钱塘江口,福建海军并未纳入南
    洋系列,只承担着守卫闽海警戒台湾的任务;而广东海军则始终独立发展,支撑着南向
    的海上防御。上述中国海军在南线的海防部署,
    从1875年起大约存在了10年。 
    与南洋体系、部署互不相符的状况比,北洋海军的建设相对规范。这是由于自19世纪
    70年代起,清朝政府将其海防重心逐渐北移,北洋方向的海军发展获得了优先权。至1884
    年,北洋海军已装备了备型舰艇14艘,特别是它留用了清政府从英、德等国15艘进口舰中
    的 I l艘。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为确保朝廷既定海防方略的落实,北洋海军勘测选
    定了在渤海湾内,建设一个以大沽、旅顺、威海三个海军基地为支撑点的海上三角防御体系。
    这一战略性举措的策划与决定,使得未来中国海军布局之北翼,稳定地存在一个内卫京师、
    横扼海湾的环渤海防御带。这为晚清新的国防体系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掩护。中国海军第一个
    战略布局的真正定型是在19世纪80年代中。1884年8月,中法战争马江战役爆发,这是
    中国近代海军建成后第一次大规模作战,此战使已具规模的福建海军几乎全军覆没;而一直
    在运作中的海防建设也立时出现了大的缺口。鉴于这种形势,清廷再次决策发展海军。与10
    年前不同的是,1885年的海军建设的高潮已有了10年建设的基础,海军的部署及防御范围
    已大致确定,所有做的只是对现有的布局进行调整。而清朝政府的意图是:全力加强北向海
    上的防御,因此,19世纪8Q年代至世纪末,中国海军部署的具体情况是:广东海军力图加
    大,但收效不大。作为南向海上力量的中坚,1890年时广东海军拥有各型舰船50艘,但可
    在近海区域作战的只有3艘,在1895年甲午海战中奉调北援而全部损失。
    福建海军也无法恢复舰队规模,使得以台湾方向的海上防御出现空白。好在甲午战前为主
    要海上敌国日本全力实行“大陆政策”而未及南下。清廷为了全力发展北洋舰队,1885年
    后就停止了南洋海军的装备采购;虽然南洋海军主持者希望增强南洋部署以呼应北洋;充分
    发挥海军布局的整体效应但无奈以其15艘舰艇,1.9万吨的规模,无法力挟东南。特别是
    从1888年起,南洋舰船“能海战者”每年春夏奉命调归北洋结制,这又使中国海军部署形
    态中一个重要方向形同虚设。
    北洋海军是此时海军布局调整中最大的获利者。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拥有舰船
    数已达25艘,总排水量3.9万吨。同时北洋舰队的驻泊、训练、编制和后勤保障都已成制。
    189O年,历时10年的北洋旅顺基地建成,4年后,与旅顺隔海相望的威海基地也成为北
    洋舰队的另一集结地。前者供北洋舰只停泊与维修,后者主要为北洋舰只聚泊操练及补给提
    供保障。适两处基地的建成,使北洋舰队的有效警戒区域一下从渤海近岸推远至整个渤海湾
    外。加上原有大沽基地为北洋舰队提供军火供应及维修保障,一个完整的、近代化的环渤海
    防御圈最终形成。 
    从中国海军第一个战略布局形成的过程,‘我们可以窥得晚清海防战略的基本内涵;首先
    在对国家海上安全形势的判断上,确定了日本为未来主要敌国;其次中国海军战略布局的第
    一个形态自其构建之初,即与清廷对北方海防实行倾斜同步,致使布局最后定型时不可避免
    地出现畸轻畴重的格局,重北轻南的海军—建设与布局,为中国海军第一个布局造成了历史
    的遗憾;第三,从海军布局的整体形态来看,它充溢着一种被动防守的指导,这种特征必然
    影响着海军力量的使用。在北翼部署的北洋舰队,拥有远东一流的军港和作战装备,具备威
    慑与打击并存的实力。但中国海军的第一代指挥者们只把这支可以制敌于海上的战略力量用
    来“守口”,以至最终将其葬身于自家港口之内,成为中国海军的耻辱。由此观之,在中国
    近代海军形成期内定型的中国第一个海军布局的基本设计是合理。但其发展却不可避免地走
    向了失衡,它的存在是中国军事近代化跨世纪的遗产,在面临跨越新世纪的今天,其合理与
    失衡的悸论十分值得深思。
--
|~~~~~~~~~~~~~~~~~~~~~~~~~~~|
|        醉里挑灯看剑,     |
|        梦回吹角连营。     |
|                           |
~~~~~~~~~~~~~~~~~~~~~~~~~~~~~
       ^_^ 哈哈哈^_^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oncs.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7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