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三峡工程不可行报告(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0月26日20:55:19 星期天),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TNews 讨论区 】
【 原文由 fog 所发表 】
三峡工程不可行报告 
作 者: 王小宁 

  三峡工程是中国最大的工程,静态投资九百多亿人民币,动态投资要超过两 
千五百亿人民币。这一工程一旦失败,不仅仅是损失两千五百亿元,而是政府威 
信将完全丧失,其后果不堪设想。 
  一、三峡工程将造成每年汛期重庆等地区被淹的极为严重的恶果 
  三峡工程的最大问题不是极为巨大的投资,也不是库区泥沙的沉积,而是每 
年汛期,川江两岸的城镇,包括西南最大的城市──重庆及沿江大大小小的城市 
和乡镇将频繁地被淹没。每年川江汛期长达七、八个月,要发多次大水,一次大 
水几天,十几天才会退去,损失每年何止百亿。它会造成上下游之间人民的严重 
对立,将引发全国的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大自然的规律是不能违背的。长江是世界上第四大江,三峡以上流域面积达 
一百多万平方公里,为中国国土面积的九分之一。这一地区又是降水量丰富的地 
区,每年夏秋季节都会发多次洪水。川江多年平均30天洪水量达898亿立方米,五 
到十年一遇的洪水10至15天来洪量达七、八百亿立方米,百年一遇的洪水10至15 
天来洪量达八、九百亿立方米。1954年洪水来洪量七月份为1171亿立方米,八月 
份为1386亿立方米,1870年洪水来洪量1767至1852亿立方米。在一百多万平方公 
里的集水面积上只有一条川江是唯一的出水口。 
  一千多公里川江河道狭窄,对洪水下泄极为不利。对洪水下泄更为不利是从 
三峡到重庆的六百多公里川江上还有多处峡口。这些峡口宽度只有200至400米, 
仅为正常江面宽度的几分之一,两岸高度在水面300至400米以上,坡度为70度以 
上,有些地方干脆就是直上直下的。峡口就象瓶颈一样,更加严重地阻碍洪水下 
泄。这些是四川地区洪涝灾害频繁的根本原因。大水遇峡口水流下泄受阻,就会 
出现壅水现象,水位急剧上涨。水位一直要涨到峡口上下有一个很大的水位差, 
从而使水流流速明显加快,过水截面积明显加大,来水量与下泄水量相等后才会 
停止上涨。每一个峡口都会使其上游水位明显壅高。从三峡到重庆一共有六百多 
公里长,共有包括三峡的三个峡口在内的著名峡口13个。汛期大水,13处峡口造 
成的壅水现象,使川江就象出现了13级台阶一样。在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壅水 
是以下游的水位为基点抬高的。未修三峡工程,一遇大水,三峡水位高程六、七 
十米,通过六百公里的狭长河道和13个峡口的层层壅高,到重庆水位高程达到了 
一百八十多米,(历史上重庆水位高程最高达到196米。1981年洪水量并不很大, 
只有985亿立方米,但因流量大,重庆水位升到191米。)两地水位差高达120米左 
右。修了三峡大坝,使三峡处水位抬高一百多米,水位高程达到145至175米,大 
水一来,再在水位高程145米以上的基点上层层壅高,早就把重庆等地淹没了。巨 
大的洪水不能迅速下泄,将会造成川江上游地区包括四川盆地的巨大的洪涝灾害。 
  搞三峡工程的人说:三峡大坝抬高水位后,川江仍为天然水流,其流速、流 
量、流态不受任何影响。并断言:当坝前水位为汛期限制水位145米,汛期上游洪 
水流量达二十年一遇时,重庆附近水位高程186米。此说是根本不可能的。有水位 
差,水才会流动,有很大的水位差,洪水才会通过六百多公里的狭窄河道,13处 
峡口迅速下泄。如果三峡大坝到重庆只有31米的水位差,(而未建大坝,在自然 
状态下水位差是120米左右)洪水是不能迅速下泄的。重庆附近水位高程186米, 
只能是非汛期的\"静水\"状态下的水位。再说一遍,汛期三峡水位145米,重庆水 
位高程仍只有186米,是痴人说梦。三峡建成后186米只可能是非汛期的重庆水位。 
由于川江是一条流量很大的大江,即使非汛期,川江的水平面也是倾斜的,六百 
多公里外的重庆与三峡之间仍会有一定的水位差,比如30米左右。只有不流动的 
水(比如湖水)才会水平如镜,上下游之间没有明显水位差。 
  搞三峡的人会辩解说,三峡水位提高后,川江的过水能力大大提高,上下游 
不需要很大的水位差(壅水效应),洪水也会迅速下泄。此说没有任何科学道理。 
川江是一条很长而且狭窄的大江,有100多米的自然落差,川江上三峡到重庆之间 
有13个峡口,每个峡口的高度都在300至400米,坡度非常陡,三峡水位提高120米, 
对上述川江河道的自然形态几乎没有改变,当然也就不能消除狭窄河道和峡口的 
壅水效应。三峡水位以下的水可以近似地看作是不流动的水。加大洪水下泄量主 
要靠三峡水位(145到175米高程)以上水流速度的加快和三峡水位以上过水截面 
积的增大,而这些只有靠很大的水位差(壅水效应)才能形成。很大的水位差( 
壅水效应)既是洪水受阻不能迅速下泄的结果,又是使洪水得以迅速下泄的先决 
条件。形成很大的水位差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只取决于两个因素:洪水 
的巨大的来洪量、流量和川江几百公里狭长的河道和众多的峡口。而这些是人所 
不能改变的。搞三峡的人还会说,在大洪水到来时只要把三峡大坝的闸门全部打 
开,使泄洪量达到最大流量,就可以不使上游水位大幅度提高。这又是没有科学 
根据的。上游洪水的迅速下泄与下游三峡大坝的泄洪量大小无关。关键在于三峡 
大坝水位。如果三峡大坝泄洪10万立方米/秒,而上游来水水量也是10万立方米/ 
秒,三峡水位没有明显降低,洪水也不会迅速下泄,上游地区因壅水效应照样会 
被淹没。只有在每年汛期到来之前,三峡大坝把所有蓄水都放掉,使三峡大坝后 
面的水位至少降低到八十米高程以下,这样才可能在汛期,上下游因壅水效应而 
形成很大的水位差后,洪水迅速下泄,不淹没重庆等地。当然这样运行,花两千 
多亿元,十几年时间建造三峡工程不就太荒唐了吗? 
  建三峡前重庆水位高程是在三峡水位高程六、七十米基点上层层壅高,建三 
峡工程后,则只能在三峡水位高程145至175米的基点上层层壅高的。照此计算, 
一遇大水,重庆水位高程将达到265至295米。即使按最保守的估计,每年汛期洪 
水一来,三峡保持145米的低水位,重庆水位高程都会超过230米,遇五年一遇大 
水,水位高程就会超过240米,遇百年一遇大水,水位高程就会超过250米。这些 
都是非常可怕的数字,200米已进入重庆市区,市内最高处也只有250米,因此三 
峡工程对重庆和川江沿岸众多的城镇和农村意味着灭顶之灾,每年汛期都会长时 
间多次被淹没。重庆和沿川江城镇有人口两、三千万,年产值上千亿元,淹没这 
些地方造成的损失就太大了。不仅川江两岸,而且由于川江高水位的顶托作用, 
整个四川盆地的洪水排泄都会受到影响。洪涝灾害对这一地区造成的巨大损失, 
是四川、重庆地区亿万人民不会答应的,全国人民也是不会答应的。自然规律是 
不能违背的,否则就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三峡虽有极其巨大的水能资源,却是 
不可利用的。就象河豚鱼虽异常鲜美,但有剧毒而绝对不可食用一样。三峡工程 
是个极其荒唐的,危害性极大的工程,绝对不能搞,一定要下马。谁坚持搞谁就 
是千古罪人。 
  二、三峡工程根本不存在防洪效益 
  主张上三峡的人说:三峡工程使长江中游的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 
一遇,遇到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可减少损失769亿元。我认为防涝效益被大大夸大 
了。如果孤立地看,投入巨资建设的三峡工程对武汉和江汉平原的防洪是有好处 
的,但其效益是有限的。因为三峡水库是一个细肠子水库,相对而言容量是很小 
的。三峡的防洪库容只有200亿立方米,而川江一次洪水下泄量都在几百亿至一千 
几百亿立方米,汛期会有很多次洪水发生。要想使用这200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 
保住下游,重庆等上游地区就将被淹,因此在实际运行中,这200亿立方米是根本 
不敢使用的。所以说三峡工程根本不存在防洪效益。 
  武汉和江汉平原的洪涝灾害到底有多大,对此应实事求是。只有川江遇大洪 
水,又恰好与湘江、汉江的大洪水交会,才能造成极为严重的洪涝灾害。三江的 
大洪水交会,这可能是几百年才遇到一次。建国五十年,也只有1954年的大洪水 
对武汉和江汉平原造成较严重的危害。而当时这一地区的防洪设施极为简陋。有 
人计算过,武汉和江汉平原平均每年的洪涝灾害损失大约10亿元左右。而三峡工 
程的造价为3000亿元。为每年减少10亿元,而投资3000亿元经济上显然是不合算 
的。最近的消息说,中央决定投数千亿元巨资在长江上修建6100公里长的防洪大 
堤,如果三峡工程真有上述那么大的防洪效益,还用修这些大堤吗?没有三峡工 
程长江中下游的防洪问题照样可以解决。在中上游大规模退耕还林;在中上游和 
主要支流上建十几座大、中型水库,防洪库容大于三峡工程防洪库容几倍,造价 
仅为三峡工程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建防洪大堤;对沿江湖泊进行大规模清淤, 
对部分耕地退耕还湖,对分洪区、蓄洪区仍应加以保留和改善,提高调蓄洪水的 
能力;这样百年一遇的洪水大约是可以抵御的。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是有限 
的。即使美、日那样的发达国家,防洪水利设施相当完备了,但仍有洪涝灾害的 
巨大损失。武汉和江汉平原如遇到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是不可能不造成严重损 
失的。 
作者: 绿 脸谱:  随便说说  日期: 2003-05-30 13:21 回复作者 修改本文  
标题: 续1 
内容:   三、三峡工程的投资过于巨大,并且根本就没有经济效益 
  三峡工程向全国人大报的投资额是570亿。三峡工程被人大批准后,三峡总公 
司马上把投资额提高到910亿元。这是对全国人民卑鄙的欺骗。历史上就是这个公 
司的前身,在建设葛洲坝工程时也使用过同样的手段。葛洲坝工程上马时报的投 
资是13亿元,结果最后用了49亿元,报的工期是3年,结果用了19年,整个工程动 
态投资超过100个亿。这个被吹上天的工程,每年的收益明显小于应付银行的利息, 
因此是个永远也收不回投资的工程。 
  三峡工程既没有防洪效益,也没有航运效益,只剩下发电效益了。如果要发 
电,建造大火电厂,同样的投资和工期,可以建成10000万千瓦,是三峡工程的五 
倍多。如建造大水电站(在黄河上游、长江上游和支流)可以建造5000万千瓦, 
是三峡工程的两倍多。我们何苦非要搞三峡呢? 
  主张上三峡的人说:三峡工程装机1820万千瓦,平均每年发电847亿度,年售 
电收入157至181亿元。第一机组发电工期11年,总工期17年。2003年首批机组发 
电,以后每年4台机组投入发电,2005年是资金平衡年,此时已不再需要国家投资, 
其售电收入已能解决工程投资。在此以前国家已投入动态资金1468亿元,至2006 
年,售电收入除用于三峡建设外开始还贷,至2012年(工程开工后20年)还清全 
部贷款本息。主张上三峡的人为全国人民描绘了一幅多么美好的图画呀!其实他 
们心里明白,这些根本不能实现。三峡工程负责人公开说过:三峡工程投资即使 
增加到1600亿元也根本打不住,到底要多少投资谁也说不清。确实如此。别的不 
说,光移民费用400亿根本不够用。三峡要移民一百三十万人,要淹没耕地25万亩, 
林地、园地16万亩,河滩地6万亩,房屋3460万平方米,工矿企业1599个,公路8 
24公里,输电线路2012公里。这些资产何止400亿元,光房屋一项,3460万平方米 
重建,以1000元/平方米计(当地是山区,房屋土地开发建设费1000元/平方米, 
只低不高)就要346亿元。光有房屋还不行,还要有公共工程投资,还要安排几十 
万人就业,等等。在长达十几年的移民过程中,物价要上涨,居民生活水平要提 
高,外部经济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移民所需费用会不断增加。因此光移民费用10 
00亿元也未必够用。这样计算,三峡工程投资至少应为1500亿元,在建成时动态 
投资应在3000亿至3500亿元。三峡工程每年需向银行支付的贷款利息应超过200亿 
元,而最高售电收入只有181亿元,利息都不够,何谈还本付息。在这里还应注意, 
三峡总公司在偷换概念。售电收入绝不是利润,发电是要有成本的。售电收入=发 
电成本+利润+税收,其中只有利润可以用于还本付息。利润明显小于售电收入。 
综上所述,三峡工程还有效益吗? 
  四、三峡工程严重破坏长江航运 
  周总理曾指出:长江航运第一,如果修大坝影响了航运,这个坝就不能修。 
三峡最热心的鼓吹者林一山1986年说:三峡工程可以使长江航运量达到40条单轨 
铁路的运量(大约12亿吨/年)。吹牛皮吹破了天。而现设计的航运下水通过能力 
仅5000万吨/年。相差了十几倍,这还有点科学性可言吗?5000吨/年对于长江来 
讲是太少了。三峡以上云贵川渝有三亿人口。这一地区多山,陆路艰难,对外最 
经济的运输通道就是长江水系水运。5000万吨/年绝对不够,最少也应有2亿吨/年。 
这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到三峡考察的美国专家指出,三峡工程有六道船闸, 
船舶通过三峡时要经过船闸升高160米,相当船舶航行了1000公里,这个代价太高 
了。三峡航运的设计年通过能力下水5000万吨太小。美国俄亥俄河原预计年通过 
能力为1300万吨,而后来达到了18400万吨,错估了12倍。三峡工程一旦建成,这 
个5000万吨就不可改变。三峡工程成了长江航运中的瓶颈,长江航运的发展被严 
重阻碍。 
  影响长江航运最严重的还不是大坝船闸,而是长达六百多公里的川江河道泥 
沙淤积。黄河三门峡水电站1960年9月建成蓄水,到1962年3月其上游渭河潼关河 
床就抬高了45米,在渭河河口形成拉门沙,使渭河窒息不畅,回水末端向上游迅 
速延伸。1973年河道淤积延至临潼以上,距西安只有14公里,威胁到西安的安全。 
1966至1972年,三门峡水库通过两期艰苦的改造,实行蓄清排浑的水库运行方式, 
虽然遏止了泥沙继续淤积,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120万千瓦发电能力减少到2 
5万千瓦,有效库容从近60亿立方米减少到31亿立方米。值得注意的是,蓄清排浑 
只对大坝附近几十公里起作用,对更远的上游没有多少作用。特别是遇到河道上 
的峡口,就完全没有作用了。渭河上有潼关峡口,三门峡水库进行蓄清排浑,渭 
河照样泥沙淤积。渭河成了悬河,高出地面5米,严重危害着关中平原的安全。 
  长江虽然与黄河不同,流量大,相对泥沙较少。但它绝对泥沙量却非常大, 
这一点与黄河是完全相同的。长江三峡以上每年泥沙量的六、七亿吨之多。三峡 
工程蓄水后,水流变缓,大量泥沙沉积在水库库底和川江河道上。川江河道狭窄, 
峡口众多,对水流速度的阻力会非常大。在三峡大坝进行蓄清排浑运行,只能解 
决近坝的库区内的泥沙淤积,对长达六百多公里的川江河道淤积是没有什么作用 
的。特别是库尾重庆附近的河道,泥沙将很快淤出江面,使附近的长江航运完全 
阻断。长江泥沙量非常巨大,设想以机械清淤,纯属空谈。 
  主张上三峡工程的人说:我们的科研部门做过很多次模拟计算,搞过几公里 
长的模型试验,都证明三峡工程不会出现泥沙淤积。这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结 
论在前,不断地修改参数,以期达到目的,根本无科学性可言。你们说过多少假 
话,如果还有一点科学性的话,也不会使这样荒唐的工程上马。将来大量泥沙淤 
积的事实将为这些水利专家的诚实做一个鉴定。不要忘记,1958年大跃进时也有 
不少冶金专家为土法炼钢大唱赞歌,有不少农业专家为粮食亩产几万斤寻找科学 
根据。 
  五、三峡工程应立即停建、改建 
  三峡工程应立即停建、改建。改建的结果,它的发电能力不会很大,也没有 
防洪能力,主要作用是改善航运,使长江航运下水通过能力达到2亿吨/年以上。 
具体做法是改成在川江上建多道低坝。低坝非汛期蓄水,可以增加川江水深,有 
利航运。汛期闸门完全打开,不会阻碍洪水下泄。每道低坝控制河道长度短,通 
过放水拉沙可以使坝尾泥沙不淤积。改建工程淹没损失小,移民少,对生态平衡 
影响不大。它的投资大约2、3百亿元,可以使川江增加相当于两三条双轨铁路动 
力的能力,经济上是合算的。 
  结束语: 
  三峡工程在国际上被认为是最危险的工程,中国政府曾希望中外有人投资, 
但一个也没有,至今仍是一个投资者--中国政府。所有风险都只能由中国政府 
承担,每年近百亿元的投资对国家财政是沉重的负担。 
  主张上三峡的人大大肆宣传毛主席、周总理如何支持三峡工程。而了解情况 
的原电力工业领导人李锐却否认这些传说。事实是毛主席曾是三峡工程的热心支 
持者,但六十年代已对此没有了兴趣。周总理对三峡工程一直是怀疑的,但碍着 
毛主席的面子不好公然反对,但拖着就是不上马。1958年三峡上马的呼声非常高, 
毛主席和中央多数领导人都支持上三峡。周总理却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坚持先 
建丹江口水电站。文革中,武汉军区、湖北省和水电部又非要上三峡工程,周总 
理对此持明显的反对态度。作为折中,同意上了葛洲坝工程。后来周总理对自己 
的决定后悔不已,几次讲受了欺骗。三峡工程的上马完全是中国没有决策民主的 
结果。 
  主张上三峡工程的人会指责我的文章是一派胡言,没有任何科学道理。难道 
反对三峡工程的人中还缺乏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吗?事实胜于雄辩。俗话说,水火 
不留情。2003年三峡大坝将建成蓄水,到时全国人民就会看到大洪水一来,重庆 
等地被淹没的事实。在事实面前是没有人可以说不的。李锐早在三峡的决议在人 
大通过时就讲过,要早为三峡工程准备后事。现在对三峡工程进行停建、改建还 
可挽回部分损失。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想以三峡工程为自己树碑立传的人,最终结果只能是成为国家和人民的千古 
罪人。 
作者: 绿 脸谱:  随便说说  日期: 2003-05-30 13:24 回复作者 修改本文  
标题: 续2 
内容: 红线的崩溃--三峡工程移民迁移线的错误和严重后果 
发言者:转三X帖 
发表时间:2002年4月15日 08时51分40秒 
来自:(61.159.250.163) 
红线的崩溃--三峡工程移民迁移线的错误和严重后果 
一、红线的警告 
在风景秀丽的长江三峡地区,有一条世界上最长最长的红色警告线,这就是三峡大坝工程
的 移民迁移线,这条延伸在长江两岸的红线共有1千多公里长。 
如果用阎罗王的生死簿来形容这根红线也不为过,搬迁还是不搬迁,就由这条红线说了算
。居住在这条红线以下的人们,必须为三峡工程、为\"国家的利益\"作出牺牲,在限制的
时间内迁家挪坟。三峡工程公布的移民113万人,就是以这条红线确定的。同时这条红
线也是三峡地区今后发展建设的基准点,一切建设,无论是公路、铁路、桥梁还是工厂和
住房,都要参照这根这条红线。住在红线以上的人们都感到庆幸,因为他们可以留在未来
的\"天堂\"中,尽情享受三峡工程给他们带来的经济利益。红线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保证,
红线以上的地区,绝对不会被三峡的库水所淹没,可以高枕无忧。 
人人都知道这条红线的分量,但是没有人敢去思量,这条红线画得是否对。 
二、红线是如何确定的 
根据三峡工程论证移民组的报告,当长江流量在二十年一遇的洪水流量时、当三峡水库蓄
水在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时,大坝上游三峡水库各地的水位为∶ 

三斗坪三峡大坝坝址∶175米; 
秭归老县城∶175米;距三峡大坝坝址37.6公里,移民迁移线177米 
巴东县城∶175米;距三峡大坝坝址72.5公里,移民迁移线177米 
巫山县城∶175.1米;距三峡大坝坝址124.3公里,移民迁移线177米 
奉节县城∶175.1米;距三峡大坝坝址162.2公里,移民迁移线177米 
云阳老县城∶175.1米;距三峡大坝坝址223.7公里,移民迁移线177米 
万州∶175.1米;距三峡大坝坝址281.3公里,移民迁移线177米 
忠县∶175.1米; 距三峡大坝坝址370.3公里,移民迁移线177米 
丰都县城∶175.1米;距三峡大坝坝址429公里,移民迁移线177米 
涪陵 ∶175.3米;距三峡大坝坝址483公里,移民迁移线177米 
涪陵李渡镇∶175.4米; 距三峡大坝坝址493.9公里,移民迁移线177米 

(根据原全国政协委员陆钦侃先生提供的资料) 
为什么要选定海拔177米作为标准,这是在三峡水库的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上再加
了2米高的风浪保险。这根红线就是依据三峡工程论证移民组的数字绘制的。在宣传三峡
工程的电视片中,人们常常看到计算机模拟模型,600多公里长的三峡水库中水位上升
,然后到海拔175米处停住,形成一个高峡中的\" 平湖\"。 
三、红线的错误 
笔者在对三峡工程的研究中发现,三峡工程论证报告中,各个专业组报告之间矛盾百出。
例如 移民组认为三峡水库的蓄水面是个平面,从三斗坪三峡大坝坝址到涪陵李渡镇的4
93.9公里的距离内,只有0.4米的水位差,平均水力坡度为万分之0.0081,
即100公里长度中8厘米的水位差(在自然状态下,从重庆到宜昌的平均水力坡度为万
分之2.3),可以说基本没有水力坡降。而泥沙组则认为三峡水库的蓄水面是个曲面,
平均水力坡度为万分之0.7(为自然状态状态的三分之一,与上荆江的平均水力坡度接
近)。泥沙组的水力坡降为100公里长度中7米的水位差,是移民组的90倍。泥沙组
采用 万分之0.7的水力坡度,是为了论证三峡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可以解决。而移民
组采用 万分之的0.0081的水力坡度是为了减少纸面上的移民人数,有利于工程批
准上马。 
用泥沙组的平均水力坡度来绘制三峡工程的移民迁移红线,那么移民人数就远远不止11
3万;用移民组的水力坡度和回水线来论证三峡水库的泥沙问题,那么三峡水库(总库容
393亿立方米)用不了多少年就会被淤死。同一个大坝,同一个水库,关于水库的水力
坡度和回水线不可能有两个完全不同的结论! 
1991年国务院审查批准的三峡工程论证报告中,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结论并存。19
9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就在这个报告的基础上批准了三峡工程的上马。 
关于三峡水库的水力坡度问题,笔者曾在1997年专门拜访美国加州贝克莱分校的里阿
普德教授,他对三峡工程在泥沙和移民问题上采用不同的假设感到吃惊,他认为泥沙淤积
从库尾开始,向前后两个方向发展,而中国认为只向前发展。按照里阿普德教授的理论,
重庆的淹没将会比笔者预测的更加严重。同时笔者也与一位在美国水利公司工作的当年大
学时的同窗进行了讨论。他认为,笔者的观点,20年之后将会被证实是正确的,但现在
人们很难接受。从美国回来之后,笔者用书信的方式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全
国政协反映这一严重问题,但至今没有收到任何答复。 
四、\"傻瓜和疯子\"-- 伊文的论证方法 
1998年长江发生洪水时,三峡工程的决策者们说∶\"要是有了三峡工程,何愁长江洪
水逞凶狂。\"三峡水库在海拔145米到175米之间,有防洪库容221亿立方米。这
两个水位不是三峡水库在任何点的水位,而是在大坝坝址处的水位。海拔145米称为防
洪限制水位,海拔175米之间称为三峡水库的正常蓄水位。根据三峡工程论证泥沙组负
责人林秉南的报告和水位调度曲线(林秉南∶工程泥沙,第38页),当三峡水库采用防
洪调度后,坝址处的水库水位,将从145米上升到175米,这个水位将根据防洪的情
况,这个水库将保持半个月到几个月。问题是∶当三峡水库坝址处防洪蓄水至海拔175
米时,三峡水库的水面还是一个平面吗?三峡水库各地的水位还在海拔175米吗?坝址
上游各地的水位不会超过这177米的红线吗?在接受记者北明的采访时,笔者谈到了三
峡水库的防洪作用和淹没问题,用泥沙组的平均水力坡度来计算三峡水库淹没,当三峡水
库利用其221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发挥防洪效益,蓄水位至海拔175米时,则三峡
水库末端的重庆市(距大坝坝址600余公里处)的淹没水位就应该是∶ 600公里 乘
以万分之0.7,再加 175米,等于217米。北明的采访在\"华夏文摘\"1998年9月4日第388期发表之后,一位名叫伊文给华夏文摘编辑部写了
一封信,也发表在\"华夏文摘\"上(华夏文摘\"1998年9月11日第389期∶到这
里我真的怀疑这位王水利专家的水平,怎么竟会把重庆的水位给算错了.照他这么一算,
重庆的水位就变成了217米,那么重庆真的被淹得差不多了.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真
的从中央到地方不是傻瓜就是疯子,否则怎么会让这样愚蠢的工程上马呢?只要稍有流体
力学或者水力学基础的人都知道,水库基本是没有比降的,也就是说水位是平的,只是在
库尾及其上游才有比降. 
作者: 绿 脸谱:  随便说说  日期: 2003-05-30 13:25 回复作者 修改本文  
标题: 续3 
内容: 从伊文的来信可以得到以下几个重要的信息∶ 
第一∶伊文认为水库基本是没有比降的,也就是说水位是平的。但这个观点并非来自流体
力学或者基础水力学,而是来自毛泽东\"高峡出平湖\"的诗句。 
第二∶伊文把赌注押\"在水库的水面是平\"的结论上。但他也认识到,如果水库不是平的
话,那么这个问题就十分严重。 
第三,伊文不是用自己的脑袋想问题,而是简单地从\"中央到地方都不可能是傻瓜或疯子
\"来推论三峡水库的水面是平的,三峡工程的淹没红线是正确的。 
如果笔者没有理解错的话,伊文的结论可以改写为∶如果三峡水库不仅仅只在库尾部分存
在水力坡度,而是处处都存在水力坡度,那么\"真的从中央到地方不是傻瓜就是疯子\"。
 
五、汪小莲总工程师的数据证实∶从中央到地方既是傻瓜又是疯子 
问题的焦点在于∶三峡水库的水面到底是平的还是存在水力坡度?如果不是平的,水力坡
度又是多少?其实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只要等到2002年12月,就水落石出了。从那
时起,三峡水库开始蓄水,到2003年6月,水库蓄水到海拔135米(称为一期蓄水
位),三峡工程的第一批发电机开始发电。在这个伟大的时刻,中国领导人一定会亲临三
峡水库出席这个盛典。此时,三峡水库会以真实的面目予以回答。这流水,长江中滔滔向
东的流水,它不会说话,千万年来一直按照自己规律行进,无人能够阻拦。水往低处流,
这是自然规律。只要三峡水库里的水还在流(三峡工程发电所必需的),水库的水面就是
个曲面(否则再有\"排浑蓄清\" 的良策也无法解决泥沙淤积问题)!水流动要克服阻力,
要消耗能量,所以只有存在水位差,水才能流动!长江流水中泥沙含量大,平均每立方米
的流水中有1.2公斤的泥沙(平均年输沙量5.23亿吨),要搬运这么多泥沙经过这
600多公里的水道,难道不需要能量? 
2001年11月30日,中国三峡工程日报发表了记者陈平采访长江水利委员会库区处
汪小莲总工程师的报告。这是中国官方机构第一次公开发表关于三峡水库蓄水后的各地不
同的水位 ∶ 
当三峡水库蓄水至海拔135米时,库区二十年一遇(72300立方米/秒)的来水的
设计回水水面线为∶ 
三斗坪三峡大坝坝址∶135米; 
秭归老县城∶136.1米(距三峡大坝坝址37.6公里,水位上升1.1米) 
巴东县城∶137.7米(距三峡大坝坝址72.5公里,水位上升2.7米) 
巫山县城∶143.2米(距三峡大坝坝址124.3公里,水位上升8.2米) 
奉节县城∶146.7米(距三峡大坝坝址162.2公里,水位上升11.7米) 
云阳老县城∶148.4米(距三峡大坝坝址223.7公里, 水位上升13.4米)
 
万州∶150.1米(距三峡大坝坝址281.3公里, 水位上升15.1米) 
忠县∶154.8米(距三峡大坝坝址370.3公里,水位上升19.8米) 
丰都县城∶157.8米(距三峡大坝坝址429公里,水位上升22.8米) 
涪陵166.2米(距三峡大坝坝址483公里,水位上升米31.2米) 
水库影响末端在涪陵李渡镇,高程为169.4米(距三峡大坝坝址493.9公里,水
位上升米34.4米)。 
注∶括号中的数字为作者所补充。 
从2002年底到2003年六月,三峡坝址处的水位由原来的海拔60米上升到海拔1
35米,一个长度为500多公里、库容为124亿立方米的三峡水库就此形成。按库容
划分,124亿立方米的水库,可以称为巨型水库,此时三峡水库的库容比丰满水库的库
容还大。伊人说∶只要稍有流体力学或者水力学基础的人都知道,水库基本是没有比降的
,也就是说水位是平的,只是在库尾及其上游才有比降.那么,这时的三峡水库的水面就
必须是平的,基本没有坡降。三峡大坝坝址处的水位是海拔135米,大坝上游水库各地
的水位也应该是海拔135米,最多也只能升高约0.4米。 
可是根据汪小莲总工程师提供的资料,三峡水库的水面是个曲面!距离三斗坪坝址493
.9公里处的涪陵李渡镇,水位为海拔169.4米,比135米高出34.4米,平均
水力坡度为万分之0.7。不但水库的尾部有水力坡降,就是水库的中部和前部也有水力
坡降,伊文先生对此如何解释呢? 

六、发疯的红线 
在汪小莲总工程师提供的资料中,计算水库回水曲线的是20年一遇的洪水流量。三峡大
坝的防洪目标是防止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的洪水对长江中游地区的危害,对三峡水库区
的防洪标准就不能采取两种标准。根据中国防洪设计标准, 
特别重要城市∶重现期在100年以上 
重要城市∶重现期为50到100年 
中等城市∶重现期20到50年。 
日本和欧洲、美洲的一些国家的防洪标准为100年到500年一遇。 
重庆市是中央直辖市,防洪标准起码为100年一遇,万州、涪陵等应按50年一遇洪水
设防。如果用50年一遇和100年一遇的洪水流量来计算三峡水库的水位,各地的水位
将更高。 
三峡水库坝址处的水位从海拔60米上升到海拔135米,上升了75米。由于过水截面
的增大而使流速减小,从而也使水库的水力坡降比自然状态要小很多。但是随着水库运行
时间的增加,水库中的泥沙沉积,坝址海拔90米以下处,将被泥沙淤死,过水截面又减
小,使流速加大,水库的水力坡降还会向上调整。 
三峡水库在蓄水位海拔135米处时,水库是个曲面,那么电视机片作为宣传用的计算机
模拟模型中,水库水位水平上升的过程就是错的。水库水位再上升10米,20米,30
米,水库的水面仍然是个曲面。由于水位上升,过水截面加大,水库的水力坡降会向下调
整。考虑到上面提到的洪水流量和泥沙淤积两个因素,可以认为,当三峡水库在发挥防洪
效益时,水库蓄水至175米时,水库的平均水力坡度万分之0.7,100公里长度中
7米的水位差。届时,这根红线必然被三峡库水所淹没。 
这条位于海拔177米的三峡移民红线是错误的!可悲的是,这条错误的红线决定了三峡
移民的命运,也决定未来三峡地区发展建设的命运。 
--根据三峡工程移民报告,三峡工程移民一共113万,2002年2月初新华社报导,
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付主任郭树言说,到目前已经投资287亿元人民币,搬迁了41
.8万人,到2002年底还要迁移14.37万。由于移民红线的错误,移了56万,
起码还有113万移民要迁移。 
--珍贵的瞿塘峡名人石刻,最近正在实行搬迁,按照水平的移民红线,石刻将被重新镶嵌
在海拔182米以上的岩壁上,认为三峡水库蓄水至海拔175米,也绝不会淹没石刻。
但是根据汪小莲总工程师提供的数据,奉节县城的水位要比三峡大坝坝址处高出11.7
米,当坝址处蓄水位海拔175米时,怎能保证 瞿塘峡新安装的石刻不被库水淹没? 

--三峡地区近年公路、桥梁建设很多,许多桥梁的标高确定在海拔185米,当三峡水库
防洪蓄水至175米,这些桥梁公路不会被水淹没? 
--这根红线将万州(原万县)一分为二,真是有人欢乐有人愁。欢乐的居民不会乐极生悲
? 
--为了减少移民人口和减少移民损失,涪陵城建设沿江大堤来阻挡库水,防护堤顶标高海
拔182米(陆域将回填到海拔170米)。当坝址处蓄水位海拔135米时,涪陵水位
为166.2米,高出大坝处31.2.难道这道江堤,可以保全涪陵城居民的性命? 

--忠县石宝寨(重点保护文物)寨门的高度正好是海拔175米,三峡工程文物保护规划
,依据这条红线,决定石宝寨实行原地保护,不做搬迁。忠县石宝寨距离坝址338.3
公里,谁能喝令库水停留在海拔175米,保证不淹这座古代建筑? 
--运阳县利用建江堤来减少移民人口,开县规划了15片保护区,也采用筑堤护地的办法
,它们的出发点都是三峡水库的水面是个平面.当实际水位高出红线20余米时,这些江
堤有何作用? 
--许多三峡水库农村移民新建住房的高程为182米(也有在180米的),这些新居住
点在几年之后,是否还需要再搬迁? 
--按照三峡移民论证报告,重庆城区没有移民,因为重庆城区的建筑分布在海拔200米
以上的地区,重庆高度的特征值是∶朝天门码头的最高一级台阶的标高为海拔200米。
1958年中共中央成都会议决定,三峡水库的水位在重庆市处,绝对不可以超过海拔2
00米。按照汪小莲总工程师的计算,当三峡坝址水位海拔135米时,距离三斗坪坝址
493.9公里处的涪陵李渡镇的高程,比坝址处高出34.4米。当三峡水库防洪蓄水
至海拔175米时,李渡镇的高程难道就只有海拔175.4米?距坝址600多公里的
重庆市的实际水位该是多少? 
当移民红线崩溃的时候,中国面临的是一场重大灾难!伊文先生说,果真是这样的话,那
么真的从中央到地方不是傻瓜就是疯子!否则怎么会让这样愚蠢的工程上马呢? 
作者: 绿 脸谱:  随便说说  日期: 2003-05-30 13:35 回复作者 修改本文  
标题: 续4 
内容: 三峡大坝:自铸达摩克勒斯 

瞿无希 Posted: Aug 30 2002, 12:11 AM 

  水库大坝是现代军事对抗中的主要打击目标之一,这一点谁也清楚。就是在古代战争
中,筑坝壅水,破坝放水,水淹敌军,这样的战例也不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空
军炸溃了德国的穆尔湖水库大坝。该水库是德国重工业和军事基地鲁尔区的饮用水和工业
用水的主要来源,没有水源,钢铁、化学和军火工业都无法维持生产。在巴尔干半岛,游
击队炸毁水库大坝,用水冲毁下游的桥梁,破坏德军的交通联系。在朝鲜战争中,美军空
军同样炸毁了北朝鲜的水电站,使北朝鲜失去部分能源供给。莫桑比克国内战争中,反政
府的力量曾多次尝试,炸毁当时正在建设中的caborabassa 大坝。在原南斯拉夫的波斯尼
亚,塞尔维亚族的军队破坏了水库大坝,用以打击水库下游的对抗派的力量 …… 

  英国的水库大坝专家哥尔特斯密斯等曾指出,打击对方的水库设施,是国际军事较量
和国内政治较量的一种手段。在这军事较量和政治较量中,大坝是被对方打击的或被对方
威胁的对象,拥有大坝的一方,处于被动。威胁和打击大坝的一方,处于主动。如果把大
坝当作达摩克勒斯之剑,这剑就悬在拥有大坝一方的头顶上。 

  ◆钱伟长的警告 

  1991年初,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多国部队,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优势,打
击伊拉克。这时,中国政协副主席,物理学教授钱伟长先生,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名为《海湾战争的启示》。钱伟长先生在文章中谈了海湾战争和三峡大坝建设中的人防安
全的关系。 
  钱伟长先生文中指出了三峡水库溃坝的危害,将是长江下游六省市将成泽国,几亿人
将陷入绝境。同时也指出,三峡大坝将成为外部敌人威胁的目标。面对目前的导弹技术,
三峡大坝的防御是不可能的。因此,钱伟长先生建议,三峡工程是千万不应上马,否则就
是干自铸达摩克勒斯剑的蠢举。 
  他的结论是:\"我们绝不能花了几百亿或几千亿人民币来修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水坝,
给我们的子孙背上包袱,成为外部敌人敲榨勒索的筹码。这里启示我们,在和平还没有保
障的国际形势下,三峡工程是千万不应上马的。\" 
  显然,这篇文章使他触了雷。可想而知他受到了压力,在文章发表之后不久,钱先生
收回了他本人的从海湾战争中得到的启示,转而表示坚决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支持三
峡工程上马。 
  钱伟长的文章,是自1989年中以来,作者看到的唯一一篇在大陆公开发表的直接
反对三峡工程上马的文章。 

  ◆三峡大坝将成为海峡两岸较量的一只重要的棋子自1963年起,毛泽东便放弃了
他在五十年代初提出的三峡大坝方案。从那时起到1976年去世,毛泽东曾多次拒绝了
兴建三峡工程的提议,除一次是以三峡工程的泥沙问题难以解决外,其余均以战争和安全
问题予以当面拒绝。在兴建葛洲坝大坝前,也就是在1969年10月,湖北省革命委员
会主任张体学向毛泽东汇报,提请兴建三峡工程。毛泽东说,现在要准备打仗,你脑壳上
顶几百亿方水,怕不怕?这里明显地反映了毛泽东对三峡工程在战争中的安全问题的考虑
,怕自铸达摩克勒斯之剑,成为敌方要挟的把柄。众所周知,长江中下游是大陆人口最密
集的地区之一,经济最为发达。有人把中国大陆的经济分布比作是弓箭,沿海地区为弓,
沿长江为箭。长江中下游一旦蒙受三峡大坝溃坝的灾难,这弓箭就了有弓无箭,经济体系
必然瘫痪。 
  三峡工程位于中原的腹地,在国防整体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又十分敏感。\"中原历来是
兵家常争之地。在和平的条件下,中原亦是存兵之所。\"杨浪先生根据英国伦敦战略研究
所的资料指出,在华中,华南和华东三大军区,驻有陆军十个集团军,二个装甲师,二十
八个步兵师,三个空降师。这部分兵力占大陆陆军空降师的百分之百,集团军的百分之四
十五,步兵师的百分之三十八,装甲师的百分之二十。这批部队是战略预备和战略机动力
量。 
  一旦建起三峡大坝,中国大陆的经济重心与军事战略机动力量,就全都被置于了达摩
克勒斯剑下。
 在三峡工程论证中,关于军事安全问题的部分,没有将其置于海峡两岸的关系中进行讨
论。然而这恰恰是可能对三峡大坝造成最大军事威胁的来源。无可置疑,海峡两岸军事对
抗的可能性,不但存在,而且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将成为两岸军方主要考虑的对象。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能不研究三峡工程在海峡两岸可能出现的军事对抗中起什么样作
用。由于三峡工程大坝位于大陆腹地,台湾方面处于主动。一旦两岸发生军事冲突,不管
台湾有没有打击三峡的打算,大陆方面则无时不要把三峡工程的安全放在心中,必须不断
地采取措施,保护三峡工程的安全。 
  因此,对于台湾军方来讲,对手自铸达摩克勒斯之剑悬在自己的头上,何不\"乐观其
成\"? 

   
作者: 绿 脸谱:  随便说说  日期: 2003-05-30 13:40 回复作者 修改本文  
标题: 续5 
内容: ◆三峡水库的\"人防措施\" 

  许多人相信,既然决定了三峡大坝工程上马,人们一定找到了解决防备战争威胁的锦
囊妙计。三峡工程论证报告中说,\"水库人防的最有效的措施,是临战前降低库水位进行
运行。三峡大坝设有大批低高程大口径泄洪底孔,下游河道又有较大的泄水能力。根据军
事部们专家的分析,现代战争有征候可察。临战前,最长只要七天即可将库水位下降到1
45米运行。此时水库的库容约为170亿立方米,即使大坝瞬时被毁,也只是从坝址到
枝城100公里河谷灾情较重,枝城以下大部分水体将沿主河槽下泄,少量水体进入分洪
区内。溃坝洪水可控制在沙市以上局部地区,对江汉平原、洞庭湖区和武汉地区无大影响
,不会造成全流域性的灾难。如将库水位降到130米,此时库容只有103米,溃坝洪
水灾情将更加轻微。\"(余洪庆主编:三峡水利枢纽,第60页)。 
  按照上述说法,其妙处就在于,一旦有了战争威胁,可以让三峡水库等于客观上不存
在(水库中的水已放到低水位或放光)。理由是现代战争有征候可察。临战前,有七天时
间可以放水;战争结束后,三峡水库又可蓄水发电,可谓善哉。 
  其实,这等于什么锦囊妙计也没找到。 

◆战争是突然袭击还是正面宣战 

  大陆方面从没有放弃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而且在其诸多攻台的方案中,突然袭击是
主要的手段之一。比如二炮(大陆的火箭导弹部队)就提出用导弹袭击台湾的主要军事目
标,24小时内全面摧毁台湾的主要军事力量;或是用空对地导弹袭击主要军事目标,造
成台湾的政治经济混乱,在乱中取胜。 
  既然在军事对抗中,甲方可以用突然袭击的方法打击乙方,就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认为
乙方不能用突然袭击来打击甲方。如果二炮部队在导弹袭击前,让台湾军事部们专家有征
候可察,让他们有七天的时间来作准备,那么,这样的导弹袭击的结果,也不会对台湾造
成全岛性的灾难。 
  因此,在现代战争中,突然袭击是打击对手的主要手段,在这种情形下,三峡水库不
可能预先知道突然袭击的时间,也不可能有七天或更多的时间来将库水放至低水位。 
  为了防止对方突然袭击,只要出现双方军事对峙,三峡工程就始终处在威胁之下,于
是就必须放水至低水位,或放空水库,因为这是\"水库人防的最有效的措施\"。 
  而三峡水库放水至145米的低水位,其最直接的后果是三峡工程的发电量大为降低
。三峡工程装机总量为1872万千瓦,发电量是1992年大陆年发电量的八分之一。
如果水库处于145米的低水位,在11月到次年的3、4月间的可发电容量只有约25
0万千瓦左右,这对经济发展和民生国计都将产生严重的困难。如果将三峡水库放水至1
30米的低水位,则发电量更少,同时长江航运将被迫中断。 
  三峡建坝,建有五级船闸。水库水位处在130米,就是处在上游船闸的门槛之下,
则轮船无法通过大坝。长江航运是大陆东西交通的大动脉,一旦这一交通大动脉中断,其
打击将是致命的。 
  这种威胁的期效越长,造成的损失就越大。时间一长,民生国计以及交通运输的需要
,将逼迫三峡水库重新蓄水,这时会不顾一切地去冒风险。从这一点来讲,既使对方作出
要真打的迹象,三峡水库有七天时间可以放水,将水位降到145米或130米,这个局
面也不可能维持较长时间。三峡水库必须重新蓄水。 

◆七天能放掉三峡水库的水吗? 

  三峡工程论证报告认为,三峡水库可以在七天内将水位从175米(三峡水库正常蓄
水位)降到145米或130米。他们的依据是:⒈三峡大坝设有大批低高程大口径泄洪
底孔;⒉下游河道有较大的泄水能力。 
  先说三峡大坝下游河道有较大的泄水能力。众所周知,建设三峡工程的最主要的目的
是防洪。正因为是三峡大坝的下游河道、特别是荆江河道的泄水能力太小,才有人提出要
建三峡大坝。如果下游河道又有较大的泄水能力,又有什么必要来建三峡大坝呢?根据三
峡工程论证报告,荆江河道只能防十年一遇的洪水,也就是说,荆江河道只能保证安全通
过60000立方米/秒的流量。超过这一流量,荆江河堤就有溢顶和溃堤的危险。 
  再说三峡大坝的大口径泄洪底孔的能力。三峡水库在正常蓄水位175米时,水库库
容为395亿立方米;当水位在145米时,水库库容为170亿立方米;两者之间的差
为225亿立方米。要将这225亿立方米水在七天之内放完,除了要排泄长江的自然流
量外,还需要另外排泄水库的蓄水每秒37202立方米: 22,500,000,000/(7x24x60x6
0)=37202 
  长江在每年6、7月分的平均流量为30000立方米/秒,外加37200立方米
/秒,就大大超过了荆江河道的60000立方米/秒的安全通过流量,放水将为下游制
造一个人为的二十年一遇的洪水。 
  如果此时长江正处在平均年的洪水期,自然流量为52000立方米/秒,外加37
200立方米/秒,总流量达89200立方米/秒,放水将为下游制造一个人为的超百
年一遇(83700立方米/秒)的洪水。 
  如果此时长江正处在十年一遇的洪水期,自然流量为60000立方米/秒,外加3
7200立方米/秒,总流量达97200立方米/秒,放水将为下游制造一个人为的千
年一遇(98800立方米/秒)的洪水,接近长江历史最大洪水105000立方米/
秒(千年一遇的洪水)。 
  如果要把水位从175米时降到130米,七天内要另外再放292亿立方米的水。
除排放自然流量外,每秒还需要排泄48280立方米水,洪水灾难就更大。 
  如果三峡水库蓄水位至180.4米,水库总库容为450亿立方米,在七天内将水
位从180.4米降到130米,就要放水347亿立方米,每秒还需要排泄57374
立方米水。如果此时长江正处在平均年的洪水期,自然流量为52000立方米/秒,两
者相加,就超过长江历史最大洪水。 
  因此,要将三峡水库在七天内将水位从175米(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降到145
米或130米,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办到的事。水库放水,就有可能造成下游洪水大灾
难。这样,对方军事威胁的效果就更起作用。 
  那么为什么三峡工程论证报告又得到这样的结论呢?这是因为工程论证报告把时间选
在长江的非汛期,自然流量为10000立方米/秒(见:李浩钧、袁玖:三峡工程的枢
纽建筑物问题,第65页)。10000立方米/秒加上48280立方米水,不超过荆
江河道的60000立方米/秒的安全通过流量。10000立方米/秒的流量甚至小于
长江在坝址的多年平均流量13950立方米/秒(另一说为14500立方米/秒)。
任何一个军事家,都要给对手以致命的打击。只有三峡工程论证报告,才会不顾敌方的打
击效果,选定打击的时间是在非汛期,得出三峡水库能在七天内把水位降到145米或1
30米,而不会对下游造成洪水灾难的结论。 
作者: 绿 脸谱:  随便说说  日期: 2003-05-30 13:44 回复作者 修改本文  
标题: 续6 
内容:   ◆三峡溃坝的后果 

  三峡工程论证报告认为,即使大坝瞬时被毁,也只是从坝址到枝城100公里河谷灾
情较重,不会造成全流域性的灾难。这个结论的前提是,三峡水库被毁时,蓄水是在14
5米,而不是在175米,水库里的蓄水是170亿立方米,而不是395亿立方米,大
坝被击毁的时间是非汛期,下游河道的水位低。既使如此,死亡人数也将在30到100
万人之间。三峡大坝下游的宜昌、宜都(现属枝城)、 枝城、枝江等市县将遭灭顶之灾。
宜昌市位于三峡出口,宜昌城市人口超过50万人,宜昌市城市堤防不超过海拔60米。
宜昌市距三峡大坝仅36公里,溃坝洪水只需一个小时就可到达宜昌,在这么短的时间内
要组织50万人的撤退是根本不可能的。 

  正如上面所说,对方的打击多是突然袭击,而且总是要选在打击效果最大时。根据孙
越崎等政协委员的计算,三峡工程溃坝的洪水流量将达到20到30万立方米/秒(见乔
培新、孙越崎等:长江三峡工程害大于利。田方、林发棠:三峡工程宏观决策,第66页
),这将是长江历史最大洪水105000立方米/秒的2到3倍。在这样的洪水流量下
,钱伟长所预言的\"长江下游六省市将成泽国,几亿人将陷入绝境\"的灾难是不可避免的
。 
  三峡工程论证中还有一个论点就是,三峡大坝下游的约20公里的河道狭窄,溃坝洪
峰在这河道中受到约束,洪峰向下游演进时迅速衰减,因而减轻灾情。事实是,溃坝洪峰
受狭窄河道约束,形成立浪,破坏力更大。长江河道在葛洲坝工程和宜昌市处江面突然变
宽,对葛洲坝工程大坝和宜昌市危害特别大。意大利瓦依昂水库发生滑坡,滑坡体将水库
中的水体挤出,越过大坝。顺坝下狭窄河道冲到两河的交汇处,冲毁多个村镇。坝下狭窄
河道并没有使越坝洪水得到迅速衰减,而起到形成立浪的相反作用。 
  溃坝洪水的破坏作用,在河南省板桥水库溃坝事件中表现最为明显。1975年8月
8日凌晨一时许,河南省南部驻马店地区的板桥水库和石漫滩水库两座大型水库及竹沟、
田岗等六十二座中型水库相续溃坝,死亡人数达23万,造成人类历史上最为惨重的人员
和财产损失事故。板桥水库大高仅为25米,库容仅为5亿立方米,而其最大溃坝流量比
1981年长江洪水宜昌站的72000立方米/秒洪峰流量(为宜昌站实际测量到的历
史最大洪峰流量)还大。板桥水库所在的淮河支流汝河,与浩浩荡荡的长江相比,是微不
足道的。当 
板桥水库的溃坝洪水冲到下游四十余公里的遂平县城时,还有53400立方米/秒的洪
峰流量,这洪水量与长江干流宜昌站的十年一遇的洪水流量相仿。溃坝洪水波以立浪或涌
波形式向下游急速推进,时速在30到50公里,下游附近地区的居民,难有时间加以防
范和逃避。立波的波峰在传播初期很高,立波经过处的河槽水位瞬息剧涨,水流汹涌湍急
,破坏力特别强。溃坝的洪水冲溃了河堤,将下游的村庄和房屋一扫而光,总计毁房68
0余万间。位于水库下游,与洪水流向垂直的中国最重要的铁路干线京广线也被冲毁一百
多公里,一些区段铁路线被冲得荡然无存,一些区段的铁路线成了麻花形,京广线中断1
8天。最后不得不采取爆破开口分洪的手段,分别在淮河中下游多处采用水底爆破的手段
,以增加受灾面积来减轻受灾程度。这次灾害涉及20多个县市,一千二百万人,直接经
济损失约为100亿。 
  板桥水库大坝高25米,三峡大坝高185米;板桥水库库容为5亿立方米,三峡水
库库容为395亿立方米;板桥最大溃坝流量高达78200立方米/秒,三峡大坝最大
溃坝流量将高达300000立方米/秒;板桥水库溃坝造成23万人死亡,谁能相信,
三峡大坝溃坝\"决不会造成三江两湖人民尽成鱼鳖的恐怖局面\"(余洪庆, 第61页)?
 

  ◆三峡工程:大陆军事上的一着败棋 

  如果人们将不同的方案及三峡水库反应的可能在决策树上作一分析,就不难看出,三
峡工程在两岸军事对峙中是大陆军方的一个大败着。如果两岸发生大的军事冲突,三峡大
坝的命运不外乎是:
  如果发生对三峡大坝的突然袭击,三峡水库没有时间放水,造成灾难性后果。 
  如果对方威胁打击三峡大坝,大陆有两种选择,一是三峡不放水,一是被迫放水。三
峡水库如果不放水,遭到打击必然是灾难性后果。三峡水库采用放水,造成特大困难,对
手的目的已达到。但是对手仍不放弃继续威胁,三峡水库只能长期不蓄水,使东西交通大
动脉处于瘫痪。如果这时对手放松一下威胁,三峡水库又开始蓄水,水位上升,对手再次
发出威胁的可能性也越大。无论在突然袭击或是在定点威胁中,三峡工程没有一个理想的
对策,只是处于永远被动的地位。 
  长江三峡大坝工程将是海峡两岸军事对峙中的一只重要的棋。如今大陆一方自铸达摩
克勒斯之剑,在棋盘上是让出了先手,从主动变被动,长江三峡大坝成为对手要挟的目标
。台湾的军方,在对局中取得先手。在军事对抗中,打击三峡大坝是台湾的过河卒,可用
可不用,可用于定点威胁,可用于制造混乱,可用于打击经济生活,可用于打击军事后备
力量,可用于先发制人,可用于战略报复,可用于正面的挑战,可用于暗中打击。 
  俗话说,宁失一子,不让一先。棋盘上是如此,军事对峙中又何尚不是如此。北京当
局花上二千五百亿人民币(1995年价)来修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水坝,给自己和子孙后
代背上包袱,成为对手(不仅是台湾,包括将来的任何军事对手)敲榨勒索的筹码。这不
能不算是个最愚蠢的决策.这个事实将永远记录在中国的决策史上。 

  作者: 瞿无希 原载:万维军事天地-www.cmilitary.com 


--
http://home.jlu.edu.cn/~cym40011/dynamic/04/Sh_cj_07.gif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50.177]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2.17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