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oodmorning (goodmorning), 信区: Green
标  题: 一篇关于西藏历史的文章—不得不面对的西藏问题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Sep 26 20:20:27 2002) , 转信

v4.0 - Powered By Sonicbbs 
  
论坛首页>精品转载[5]>帖子内容[1]  回复主题 
 
发表人 内容  
 

runningfox 主题: [转贴]一篇关于西藏历史的文章——不得不面对的西藏问题(1)
------------------------------------------------------------------------------
--
发表时间: 2002-9-17 16:04:59编辑引用回复
------------------------------------------------------------------------------
--

不得不面对的西藏问题(1)
lovesun

     西藏问题,即藏人由于独立倾向而导致的冲突,是一个少为国内公众所注意的问题。
但是西藏一直是中国政府决策时不可回避的、头疼的问题,也是21世纪不得不面对的一个
重大问题。本人不是研究藏史的专家,对历史、政治也只是业余兴趣。对整个西部边疆问
题(还包括新疆和蒙古)的最初认识来自于葛剑雄先生的著作《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
的启示》,后来读到王力雄先生在《战略与管理》上的两篇精彩文章。近来找来重读,获
益非浅。
     为了写这篇文章,在网上找了很多资料,看过之后,却更感迷茫。原来的打算是写一
篇结合主权观念、民族自决权、西藏的经济发展、宗教文化,根据西藏的历史与现实来分
析西藏问题的文章,并将文章主题确定为论证“双重认识”论:“双重认识”的普及并被
双方决策层所采纳。即:汉人不能将自己的对这一问题的观点停留在简单的民族分裂与维
护国家统一的立场上。必须认识到西藏问题中深刻的历史根源,并对藏人出于对历史的承
继而作出的述求具备基本的道义上的理解。同时,藏人(包括流亡海外的藏人)也应当认
识到西藏问题涉及汉族人整体情绪;而且,由于西藏事实上构成了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
要环节,只要世界格局和国家之间的竞争方式还是如同几千年来的这种模式,那么,任何
中国政府都不可能放弃对西部边疆的有效控制,无论是以何种形式。在我看来,只有这样
的双重认识为双方的主体舆论所普遍接受,并且为双方的决策层所认同,才会有西藏问题
的真正解决。如果双方决策层不能对现有政策加以根本改变并达到普通汉人和藏人对政策
的认同,西藏问题将在未来的10年或20年内如同俄罗斯的车臣问题一样,成为影响中国社
会以及外交的重大问题,甚至成为中国动乱的根源。
     不过,现在看来,这个“双重认识”论在多大程度上是可能的呢?在整个人类的发展
史中,国家之间的竞争方式一直是——弱肉强食,丝毫没有因为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而改
变,反而以科技进步为特征的人类文明程度每提高一步,带来的是更加残酷的战争和屠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是9000万冤魂,远远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战争。“二战”至今,战
争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文明之间、不同宗教信仰人群之间的屠杀近来
越演越烈,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已经逐渐从文字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而且,汉人19
59年、1969年、1989年以及文革期间在西藏做下的事情可能被现在的西藏人遗忘吗?何况
还有在海外流亡了40多年的现在已经达几十万的藏人,1000多年的恩恩怨怨可能消除两个
民族之间的仇恨和偏见吗?如果是这样,那所谓的“双重认识”论又有多大可能性呢?看
来,希望所有人都能够有清楚的认识、理性的克制是太过奢求了,或许只能希望能有更多
人了解、认识西藏的真实历史,不要被偏见和过度的大民族主义蒙蔽了双眼,这样,或许
未来在西藏上的冲突可能会少流一些鲜血。
    本文对西藏的历史作一些回顾,重点是与中国的交往史。

以往的在历史方面的阅读体验使我隐约觉得西藏(以及新疆)与中国的关系似乎不象主流
媒体统一了宣传口径的“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的领土”,阅读了葛剑雄先生著作和王力雄
先生的两篇文章之后,才有所认识,很有感受。之后,有意识在网上搜寻更多的边疆史资
料(感谢网络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的渠道,工作之后几乎所有知识都来源于网络)。王力
雄先生的政治寓言小说《黄祸》也是最近才特意从网上找到拜读的(据说该书89年曾经流
传一时,可惜作者当时还在中学接受教育,没有机会接触。等可以认识之时,该书已经被
封杀在浩瀚书海之中)。关于西藏问题,真正较系统的认识来自于王力雄先生的《天葬—
—中国的命运》一书,书中对西藏历史上与中国的主权归属关系作了很多精彩论述。“91
1事件”后,关于新疆“东突”的资料在网上逐渐增多,对边疆问题着意进行更多了解。这
些阅读经历让我明白:为什么在一般人认为改革开放后民族政策明显好于过去时代的今天
,在中央政府每年向西藏(新疆)投入大量财政援助的今天,相当部分藏人和维吾尔人仍
然坚持独立或高度自治。原因在于历史,现实的发展永远只是历史以某种方式在延续。
由于对西藏、藏人的含义及包括的地域在使用时还存在很多概念上的混淆和歧义,有必要
对重要概念做一介绍,尽量澄清一些使用上的误区。

几个概念
现今所谓的“藏族”一词的历史并不长,学术界一般认为,藏族的先民是4000多年以前就
开始在青藏高原,尤其是在雅砻江和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一带生活的古代部落(根据有的
学者考证,藏族的先民不一定是羌人)。当然,在漫长的迁徙发展过程中,与周边部落、
民族不断融合、交流。学术界还有人试图论证汉藏同源说,其实,汉藏是否同源对今天来
说意义并不大,几千年的进化可以消除掉很多共同之处,重要的应当是西藏的特殊的宗教
文化以及汉人和藏人对历史与现实的认识。
对藏族地区曾有“吐番”、“土伯特”、 “西番”、“番族”等不同的称呼,“藏”( 
gtsang)的原意是指藏族发祥地一带的地区,有“卫藏”、“乌思藏”等称呼,清朝康熙
年间开始使用“西藏”一词来指代“卫藏”,“藏”于是成为一个主要称呼,原来的专用
地名变成对整个“卫藏”的简称,以后又出现了“前藏”和“后藏”的习惯称呼,并使用
至今。这样,“藏”一词在使用过程中逐渐被认同,成为汉语对青藏高原上主体民族的代
称。民国时期开始正式以“藏族”代替“吐蕃”、“西番”等称呼。不过要注意,“藏“
一词只是汉语的称呼,藏民使用的是自称“博巴”( “巴” 在藏语中的意思指“人”)

喇嘛、活佛
大约就是在松赞干布统治西藏时期,佛教开始兴盛,并逐渐形成以活佛转世为代表的独特
的藏传佛教,有人也之称为“喇嘛教”, “喇嘛”是藏语的音译,最初是对较高层次的僧
侣的称呼,意思是“上师”或“上人”。对一般出家人称为“扎巴”,后来“喇嘛”逐渐
演变为对所有出家人的称呼,尤其是在汉语中。
“活佛”在藏语读作“朱古”,意为“化身”,即由转世而来的高级喇嘛。活佛一词最早
出现于元朝皇帝忽必烈封八思巴为“西天佛子,化身佛陀”后。活佛实际上对藏区高僧的
称呼,不同教派,以至于每个寺庙都有自己的活佛。
藏区
现今藏族的   聚居区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卫藏、康区、安多,三地的方言不同,习俗也
有一些区别。
“卫藏”指由藏族先民建立的国家吐蕃王朝的发祥地,在不同时期其含义略有区别,后来
又有“前藏” (拉萨、山南地区)、“后藏” (日喀则、江孜地区)的称呼。元朝时在
卫藏地区设立乌思藏宣慰司,管辖区域包括 “卫藏”及其阿里地区。其中,阿里地区一带
自称为“堆巴”,后藏地区自称“藏巴”,前藏地区自称为“卫巴”。因此,“卫藏”和
“乌思藏”包括范围大致即是现今的西藏自治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区域。
“康区”的另外一个名字是“多康”,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向外发展的通道和基地。是吐蕃
王朝7世纪向外扩张过程中逐渐征服的,其区域在不同时期也有所区别,现在一般指四川甘
孜、阿坝以及西藏昌都一带,该地藏人自称“康巴”。
“安多”是随吐蕃王朝进一步扩张征服的地区,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多康的下部”。由于
该地区有阿尼玛卿山(A-myes-rma-chen)和朵拉仁沃山(mdo-la-ring-do),又称为“安
多”(A-mdo)。现在一般指四川西北、甘肃南部、青海一带,该地人自称为“安多哇”(
 “哇”的意思是“人”)。
西藏、大西藏、Tibet
“西藏”一词正式出现在清朝康熙年间,据陈庆英考证,可能是由于字源学上的原因,清
朝将“乌思藏”"理解为“西面的藏”,满文中是“wargi dzang”,翻译成汉文时译作“
西藏”。直到新中国政府设立“西藏自治区”,包括的地域大致主要还是以前“卫藏”一
带。现在的西藏自治区下辖拉萨市和六个专区——日喀则、阿里、那曲、林芝、昌都、山
南。
可以看到,今天一般人心中的“西藏”实际上仅指三大藏区的一部分。而达赖等藏人的西
藏一般包括所有“藏人居住区”,比现在的“西藏自治区”大的多。这即是我从王力雄先
生那里得知的“大西藏”概念,大致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全省、甘肃南部、四川
西部和云南西北部。
西藏的英语单词是Tibet,不过要注意其意思的区别。Tibet最初可能来源于蒙古语对藏族
的称谓——“土伯特”(清朝及以后部分文献还使用“土伯特”一词代指西藏)。也可能
是元朝时期西藏被介绍到西方时使用了藏族的自称bod,后演化为Tibet。关于Tibet的使用
比较混乱,有时指“西藏自治区”(国内),有时又泛指整个藏区。不过,西方国家很多
人包括学术界在使用Tibet一词时常常泛指整个藏区,即“大西藏”。 因此,在讨论时如
果单纯论述西藏而不加以指明会造成很大的误会。
有趣的是,查询金山词霸2001网络版,对Tibet是这样解释的:西藏(中国一自治区, 亦写
成Thibet”,而紧接做了如下解释:

西藏,亚洲中部的一个历史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是喇嘛教的中心,
它最早作为一个独立王国在7世纪时处于鼎盛时期,13至18世纪处于蒙古控制之下,后来归
为中国统治(1720年)。

新中国成立后,在所有藏区都设立了自治区,包括:从1951年底到1954年初,中央政府在
青海成立的玉树、海南、黄南、海北、果洛藏族自治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六个自
治州。1950年成立的西康省藏族自治区(后西康撤销,改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19
50年-1953年在甘肃成立的天祝藏族自治县、甘南藏族自治州。1953年在四川省成立的阿
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现属凉山彝族自治州)。1957年在云南成立的迪庆藏
族自治州。1965年9月9日,经过10多年的筹备工作终于正式成立的西藏自治区
关于三大藏区的关系。元代将各藏区划分为不同的行政区域。清朝雍正年间根据高原及周
边设立的四个省——西藏、青海、四川、云南,对各藏区重新划定边界。其中,四川和西
藏以宁静山为界;青海和西藏以康克拉山为界;迪庆中甸则归属云南。新中国大致沿用了
这种划分(传统的三大藏区,尤其是康区和安多被各省分割,因此,日后在使用康区和安多
时有一定混乱)。因此,吐蕃崩溃后,各藏区在行政上一直比较独立,在卫藏实行政教合一
的统治,在康区和安多,地方派别势力有较高地位。其实,三大藏区在信仰的教派和一些
具体风俗上都有差异。而且,由于地理位置不同,与中原的交往和认同感也存在区别,康
区和安多比卫藏与中原的交往更密切。因此,现在将不加区分就使用大西藏概念是不适当
的。不过,也不能够忽略其余藏区的影响,由于藏传佛教的中心在卫藏地区,即使现在,
在藏区中也有很高的凝聚力;而且,现在流亡国外的藏人中康区、安多藏人占很大比重,
在流亡藏人中很有影响力。

为了行文方便并兼顾使用习惯,文中在论及 “西藏问题”时“西藏”指所有藏区,对清朝
之后的“西藏”如没有特别指明,均指“西藏自治区”包括的大致地域。本文讨论的主要
是藏人的民族史及与中原的交往史和现实状况。当然,由于卫藏地区自古就是藏区的政治
文化中心,在中藏关系史当然会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青藏高原
    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和中原地区的汉族交往在1000多年前一直较小。这主要是地
理原因,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5000米,而且很多山系的海拔甚至高达6000米以上。
由此,青藏高原被称为南极、北极之后的世界第三极──高极。和南北极一样,作为高海
拔地区,青藏高原极为寒冷。这种地理位置产生了三个阻挡藏人和周边地区交往的因素—
—高原缺氧、寒冷、封闭高原的几条大山脉。这三个因素足以抵挡任何藏区以外的民族自
发进入该地区,至今,西藏没有如同中国其他边疆地区被同化,其关键就在于“无人进藏
”,所以几千年来藏民族虽然有对中原王朝名义上的进贡和臣服,却一直保持了独特的藏
文化。直到1950年之后,随着解放军的进入和以后新中国发动的历次进藏运动,一切才似
乎改变了。
吐蕃帝国
   由于青藏高原的特殊地理形势,在漫长的年代中,青藏高原与当时的中国几乎没有什么
正式接触。7世纪初,青藏高原上逐渐形成几个较大的部落,其中以吐蕃和吐谷浑(tu yu 
hun)最为强大。也正是直到此时,大约是中国隋唐朝时期,青藏高原才开始了与中国汉族
的交往史,也开始了1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恩恩怨怨。
    现在对“西藏”称呼出现较多的是吐蕃(tu bo),公元7世纪初,在今天西藏山南地
区的雅隆部落逐渐强大,先后兼并其他一些部落,建立了一个较强大的部落国家,汉语典
籍称之为“吐蕃”。关于“吐蕃”一词的来源至今在学术界尚有不同解释。根据学者考证
,“吐蕃”似乎应是对藏文中吐蕃王朝自称(bod)的音译。bod最初可能是对苯教(青藏
高原流传的原始宗教)法师的称呼,后演变为对苯教的称呼,再后来成为某些部落联盟的
名称,以及其居住地的称呼。事实上,由于吐蕃王朝一度统一了整个青藏高原,后来汉族
一度使用“吐蕃”一词来称呼所有藏区,有时甚至代指藏人。唐朝时期,吐蕃王朝在对外
交往中一般也自称为bod-chen-po(大蕃)。
    吐蕃地处发祥于拉萨一带远离中原的高原地区,因此前期几乎不为中原所知。而吐谷
浑大致位于今天的青海省北部和新疆南部,是中原通往西域的重要道路,战略位置重要,
和中原的联系也更多。
吐谷浑汗国属于辽东迁徙而来的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另外一个王朝和吐谷浑同属
于这支鲜卑族,那就是五胡十六国中的“前燕”。这支鲜卑人不知为何,没有进入青藏高
原,而是进入了中原地区。公元337年,部落首领慕容皝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建立了燕国
,史称前燕(相信凡武侠迷都应该知道这个“慕容世家”,它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一定地位
),前燕于公元370年为氐族首领苻洪建立的前秦所灭,以后鲜卑慕容氏又建立了“后燕”
、“西燕”、“南燕”、“北燕”。
这些鲜卑人中的一支到了青海湖附近,逐渐融合了原居住在青藏高原上一些部落的血统。
公元6世纪前期,其首领夸吕建立了吐谷浑汗国。在中原和西域都处于战乱的年代中,吐谷
浑与邻近的一些西域小国连年交战,倒是越打越强。公元7世纪初时,慕容伏允为可汗,国
力日渐增强,与周边铁勒(西突厥一支,后建立回纥汗国,公元766年改称回鹘,即现在维
吾尔人的祖先)等兴起的强大部落也时有交战,而此时的中原正处于强大的隋朝开始经营
西域之时。公元609年,隋炀帝杨广亲征西域,由于此时吐谷浑刚败于铁勒,终于被杨广所
灭。随着隋朝的崩溃,中原、西域陷于连年战乱,吐谷浑很快复国。其实,边疆出现问题
自古以来都是发生在中原混乱之时,概莫能外。吐谷浑复国后很快又卷入了中原各方势力
的混战之中。635年,这是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不到十年后,唐朝名将李靖借5年
前率军大败强盛一时的东突厥并擒获颉利可汗之余威,率大军深入青海草原,大败吐谷浑
,慕容伏允仅率少数残部向西北逃走,途中慕容伏允也为护卫所杀。
     不过,吐谷浑汗国并没有从此消失,这是因为其邻居吐蕃的存在,以及青海远离中原
,地理位置特殊,唐朝难以长期控制。加上当时吐蕃日益强大,为稳定西部边疆,唐朝需
要一个较强大的势力来制约威胁日大的吐蕃。因此,象任何成熟的政治家一样,李世民也
想到了结盟制衡政策。慕容伏允以前送到长安作人质的儿子慕容顺派上了用场,李世民册
封其回国继任可汗。但是,几个月后慕容顺即被刺死,其子慕容诺易钵继位为可汗。这一
次李世民采取了能够更紧密联系的和亲政策,公元635年,将弘化公主嫁与慕容诺易钵。吐
蕃和吐谷浑这两个青藏高原的两只猛虎果然争斗不已。
     由于吐谷浑在与唐朝交战中已经元气大伤,加上吐蕃占据天时地利,吐蕃连战连胜。
672年,吐谷浑终于土崩瓦解,可汗慕容诺易钵和妻子——弘化公主仅带少数人逃奔回唐朝
(比起在终老吐蕃、守寡29年的文成公主,这个弘化公主还算比较幸运,出嫁37年后终于
回到了娘家)。吐谷浑再一次被灭,终于和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众多西域国家一样,从此
消亡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唐朝在吐蕃和吐谷浑之间制衡措施没有够阻挡青藏高原统一的
步伐,吐蕃终于一统青藏高原的广漠土地,成为中国西部边疆的强国。
正统学者一般都认为吐蕃是出于仰慕中原文化而交好唐朝,对吐蕃与唐朝之间的战争少有
提及。似乎有违中藏和睦,但历史就是历史。其实,公元7世纪,吐蕃和唐朝之间爆发了好
几次大规模战争,公元670年,吐蕃占据了唐朝在西域设立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安西四镇
(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包括今天新疆的大部分领土)。22年后,中国大将王孝杰反
攻,吐蕃败走,安西四镇才又回到中国版图。公元673年,离吐蕃灭吐谷浑才一年时间,唐
朝开始进攻吐蕃,由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唐朝大将薛仁贵统兵十万进攻吐蕃,没有取得征战
其他西域国家的辉煌,结果是全军覆没,薛仁贵仅带极少数兵将逃回。其后,双方征战不
息,互有胜负。公元762年,吐蕃甚至攻入唐朝的国都、全世界的中心城市——长安,占据
了15天后才退出。其间的关键在于前面提到的青藏高原的特殊地理形势,易守难功,但向
外出击却相对容易。用今天的话说,吐蕃占有很大的战略优势。难怪吐蕃和强大的大唐天
朝也可以一较高下,要知道,当时的唐朝具有强烈的开疆拓土意识,称霸西域,对吐蕃的最
后选择却只有——和亲,文成公主入藏就是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之后还有唐朝的金城
公主入藏。
辉煌的大唐天朝很快就和历代中国王朝一样衰落于内忧外患之中——宦官专权、藩镇割据
、草原游牧民族入侵,当然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在于高度集权的中央朝廷不能够完成长期
统治具有辽阔土地的农业国的历史责任。中国进入了藩镇割据到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时
期,西域各民族也纷纷入主中原。唐末,唐向西域新兴部落回鹘借兵,击败吐蕃。战败加
上由于争夺权利导致的内乱,吐蕃终于崩溃了,分裂成一些小部落。
文成公主入藏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在中藏关系上是一个重要的事件,也是日后争论较多的事件,尤
其是对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原由。现在大致有两种相反的说法:一种是松赞干布是因
为仰慕当时的中原文明以及在当时中国击败强大的突厥而为了结好中国而提出的。一种是
当时吐蕃军事实力强大,唐朝在与西域诸国的征战中无力他顾而被迫答应求亲的。
中国官方当然一直宣传前一种说法,更为“有趣的”是将文成公主入藏当作主权的象征。
关于和亲一点,王力雄先生在《天葬》一书中已经就这点作了详尽的阐述。其实,和亲确
实不过是古代的一种政治手段,和亲不一定代表双方实力接近,不过一般只在双方互有所
求时才会发生。
当时的吐蕃四周都是强国,东临中国,西临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国(穆罕默德死于公元632年
,此时正是阿拉伯帝国强盛之时),南临印度(此时处于普西亚布蒂王朝,4-7世纪是印
度统一、强盛之时)和尼泊尔,北临诸西域强国。吐蕃当时的文明程度虽然可能不太高,
但已经是一个军事实力强大的部落。前面也提到过,吐蕃和唐朝之间战争很少停息。文成
公主入藏的历史背景大致是这样的:吐谷浑可汗娶了大唐天朝金枝玉叶的弘化公主,吐蕃
首领松赞干布借国力强大,可能也知道唐朝无暇顾及,可能也是出于对中原文化的仰慕,
总之,他也提出了求娶公主。不过,李世民最初没有答应。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有为的
君主,他是在父亲被毒杀,吐蕃各部纷纷叛乱的情况下继位的,后经过3年征战,重新统一
吐蕃。因此,李世民拒绝求亲的结果是松赞干布先是进攻吐谷浑,后攻入唐朝境内。不过
,很多人都夸大了求亲的重要性,似乎松赞干布仅仅是为了一个公主才率大军出高原,与
击败了草原上无敌的突厥人的唐朝作战。决定战争发生的永远都是更深远的原因。只要想
想青藏高原的寒冷,想想生活在这里的人的艰苦,如果一旦有实力进取更肥沃的土壤,怎
么会放弃这种机会。当然,由于中国太强大了,加上吐蕃人习惯了高海拔地区的气候,吐
蕃一直只是劫掠一番就回撤。就这样,强大的唐朝和强大的吐蕃又打了几次,竟然是互有
胜负。作为一个英明的君主,或许李世民知道时机未到,不应该在此时与吐蕃打一场即使
胜利了也没有多大价值的战争,而且与吐蕃交好还可以抑制仍然较强大的吐谷浑;或许具
有鲜卑血统的李世民对夷夏之防并不看重,怀柔天下。于是,在吐蕃再一次表示求亲的诚
意之时,李世民终于同意了。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并成为1000多年来神话般的传说

其实,由于吐蕃所处的特殊地理形势和强大的军事实力,成为各方交好的对象是正常的事
情。吐谷浑等国家和吐蕃的地理位置相对接近,更易进入吐蕃。因此,吐蕃交好唐朝,对
抗共同的敌人也是正常的政治手段。因此,文成公主入藏的结果是双赢,造就了中藏之间
短期的的和平(只是短期而已,673年薛仁贵征吐蕃时文成公主尚在天寒地冻的吐蕃守寡)
,也确实使当时的吐蕃的文明程度得以提高。不过,其程度不应当过高估计,松赞干布还
先娶了国力强大的近邻尼泊尔的赤尊公主。佛教是否文成公主带入吐蕃是一件难以论明之
事,要知道,尼泊尔可是真正的佛教国家,和吐蕃也比较接近,而且,当时吐蕃和印度等
其他佛教国家已经有了接触。
因此,当时的吐蕃和中国之间没有任何主权相属的关系,连任何宗主权关系也看不到。而
且,文成公主入藏并没有如同中国政府关于西藏白皮书中所说的“在经济和文化上建立了
密切的联系,为最终建立统一的国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两地之间的民间交往也没有明
显增加。高原没有变低,气温没有变暖,至少对当时人来说,一切和以往并没有根本变化

温文尔雅的宋朝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宋朝建立,统一了中原地区。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
最温文尔雅的王朝,以往属于中国正式版图的幽云十六州一直没有收回。不仅缺少开疆拓
土意识,而且在当时强大的西域诸国目前,也缺少进取的能力。不要说吐蕃,就是容易接
近的其他西域地区也无力他顾,反而是节节败退。此时的青藏高原地区倒是和邻近的中亚
国家以及印度交往频繁。
宋朝时期,有两支藏族部落 “归顺”了宋朝。其中一支为六谷部(位于今天的甘肃武威)
,公元1001年,宋朝对其首领潘罗正式封官授职;另外一支的位于安多,首领斯罗建立了
安多藏区的第一个地方,也是当时分裂后的青藏高原上最大的一个藏族地方政权。该地先
是归北宋秦凤路管辖,到公元1116年,开府置县,成为宋朝名义上正式领土。因此,有的
学者将这两个部落的归顺看作中国对该藏区拥有主权的证明。这又牵涉到宗主权和主权之
区别了。即,积弱的宋朝有多大的实际控制权。要知道,公元986年,宋朝第二次北伐失败
(著名的“杨家将”中的杨业即死于该战)。公元1004年,辽军挥军南下,直逼宋朝京城
开封,后在“杨家将”的抵抗下,在檀州(今河南清丰)双方僵持不下,只图苟安的朝廷
与辽军订立了丧权辱国的“檀渊之盟”。此后,宋朝对北方的辽国一直采取守势,直到灭
亡时也再没有北伐收复幽云十六州。这样的宋朝怎么可能在1001年和1116年对更边远的藏
区实施真正意义上的主权控制。可以想见,当时斯罗和潘罗的“归顺” 或者另有图谋,或
者只是挟虎之威而已,虽然这只虎不过是一只较大病猫,。
不过,由于此时在中原作为消遣饮料的茶已经逐渐成为生活艰苦的藏人生活的必需品,据
学者考证,茶正式传入西藏是在吐蕃时期,藏人发现茶有助消化,可以化解常吃食品中的
油腻,对内地茶的需求逐渐增多。这样,经济交往增多成为不可阻挡之事情。限于地理原
因,宋朝和处于吐蕃中央地区的卫藏地区联系仍然较小,但与处于边缘地区的安多、康巴
的经济交往由于地理上更容易进入,交往还是比较容易的。因此,茶马互市在今天的四川
雅安、甘肃临夏地区逐渐开展。宋朝时即已经将“茶马互市”视为重要政策,还设立了“
提举茶马司”进行管理。不过,宋朝时期的茶马互市基本上还是以民间自行为主,而元朝
由于来自草原,对藏马的需求很小,而且元朝和西藏的关系和谐,没有必要使用其他方式
进行“羁縻”,因此,元朝期间没有大规模的茶马互市。真正的大规模的正式管理的茶马
互市是在明朝。
经济交往增多加上当时的党项族建立了强大的西夏国,对宋朝和藏人都构成了很大威胁。
共同的敌人永远是结盟的重大诱因。在这种情况下,宋朝在安多藏区推行了屯田戍边,虽
然规模不一定很大,但毕竟开始了中藏之间的大规模的正式民间交往。从此,汉人和藏人
就再也不能够分开了。
     因此,宋朝期间,中原王朝除与部分边缘藏区有名义上的隶属关系之外,对整个青藏
高原诸部之间没有明显的主权关系。茶马互市使得双方在经济上的联系更紧密了,不过此
时还没有到大规模交往的时候。
元朝的帝师
从元朝直到清朝前期,蒙古势力一直在藏区有很大影响力。元朝之所以交好藏人有两个主
要原因:一方面,建立元朝的蒙古人由于人口稀少,统治庞大的中原需要同盟;另一方面
蒙古和藏人文化上比较接近,蒙古人也信奉藏传佛教,对藏传佛教的中心地区自然有更深
的认同感(以后的满清也是如此)。因此,元朝和西藏的关系开始变得更和谐、紧密。公
元1240年,成吉思汗的第三子阔端派军队从凉州(今武威)攻入卫藏,当时藏传佛教萨迦
派领袖和蒙古开始了正式交往——和谈(是和谈而不是战争),藏传佛教历史上著名的人
物八思巴就是此时在凉州和蒙古王室正式接触。和谈结果是蒙古通过藏传佛教萨迦派(萨
迦派是公元1111年衮噶宁波在后藏萨迦地区创立的,由于该派的寺庙墙上都有红、白、蓝
三色条纹作为标志,因此又称“花教”)统治卫藏地区。元朝在安多、康区主要是依靠地
方势力来统治。藏区此时实际上已经成为蒙古的领土,不过即使是强悍的蒙古人统治藏区
的方式也仍是几乎完全依赖于藏人。
在元朝期间,关于西藏和中国的关系是最争论不休的问题。一方认为既然元朝入主中原,
元朝统治了西藏,西藏就是中国领土。例如中国政府在白皮书中写到的,“自此(元朝)
之后,尽管中国经历了几代王朝的兴替,多次更换过中央政权,但西藏一直处于中央政权
的管辖之下”;另一方认为统治元朝的不是汉人而是蒙古,汉人和藏人一样都居于蒙古统
治之下,而且藏人地位还高于汉人;还有人认为当时藏人和蒙古人之间是皇帝——帝师关
系(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封八思巴为国师。自此以后,历代元朝皇帝都封藏传
佛教领袖为帝师),是世俗政权和宗教之间的关系,没有主权关系。
从元朝对藏区的实际统治方式来看,藏区一直由忽必烈设立的总管全国佛教事务的总制院
管辖,总制院后改名宣政院,历来由身为帝师的藏人主管,并与枢密院、中书省、御史台
一同被称为元朝中央四大机构,权势极大。而且,藏区是元朝唯一没有设立行省管辖的地
区,藏人拥有充分的自治权。因此,不可否认,即使是强大的元朝,对藏区也谈不上充分
的主权。元朝和藏区特殊关系的存在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宗教,由于当时蒙古人都普遍信
仰藏传佛教,藏人通过宗教对元朝有很大影响力,这也是坚持“帝师关系”之士的重要理
由。加上当时中原汉人确实是处于被统治地位,而关键是蒙古人也没有如同满清一样被汉
族同化。因此,这个“中央政权”的主体何在就很有争论了。
不过,说西藏(大西藏)和元朝只是单纯的帝师关系,没有任何主权联系也是不符合历史
的,毕竟官员任免都需要元朝核准。更重要的是,通过蒙古统治中原和西藏,西藏和中原
之间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联系都更加紧密,藏区和中国汉族从此进入了更加错综复杂的交往
史,也再也难以分割开来。
党项与西夏
     在青藏高原的几个和藏族有很深关系的民族当中,值得注意的是党项人,党项也是原
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部落(可能是羌族的一支),不过在发展中已经融合了部分鲜卑血统
。党项人原来居住在今青海东南部,隋唐时期开始向外扩张,国土一度极为辽阔。8、9世
纪时,不敌强大的吐蕃,逐渐迁移,到了今天的甘肃东部、宁夏和陕西北部。其中较为强
大的一支拓拔部迁到了夏州(今陕西横山县),因在战争中有功于唐朝,受唐朝赐姓李,
即夏州李氏。唐末及五代十国的天下打乱中混乱宋朝时由于对西部边疆控制力很弱,夏州
李氏势力逐渐增强,在宋朝和辽国两个大国之间左右逢缘,借两个邻近大国对恃之时,更
加不断在西域开疆拓土。首领李继迁先向辽国称臣,受封为夏国王。公元1006年,宋朝封
李继迁之子李德明为西平王,辽国为拉拢党项,进一步加封李德明为大夏国王。到了李德
明之子李元昊即位后更是国力日强,这是一个注定要在中国历史中留下英名的君主。记得
中国和日本合拍的那部《敦煌》吗,里面那个西夏国王就是李元昊,记得电影中的他霸气
十足的说了一句话:“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是我——李元昊!”。公元1038年,李元昊正
式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在与宋朝和辽国长期征战中,西夏疆土逐渐扩大,最强盛
时包括了整个河西走廊地区。1227年,强盛的西夏终于在蒙古无敌的铁骑下灭亡。
     党项人一直从事游牧业,被辽国封为夏国王的那个李继迁开始推行农耕,经过几十年
的发展,河西走廊上农业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或许是河西走廊地区日后和中原联系更
加紧密的一个原因。经济因素在民族斗争中其实占据了很大地位,游牧民族几千年来一直
和中原从事农业的汉族征战不已,也是有其深刻经济原因的。西夏虽然部分农业化了,但
文化上却还是藏文化。西夏从王室到一般平民都信奉藏传佛教。在元朝之前,西夏就委任
藏传佛教高僧为“帝师”。因此,藏传佛教在青藏高原以至于整个河西走廊一带都有很大
影响力。
萎靡的大明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明朝期间,中原地区和西藏联系方式更加体现在经济方面
的紧密,那就是设立了“茶马司”。现在有人也许会认为茶叶马匹互换的交易实在是一件
小事。但是,要知道茶叶早就已经成为生活在寒冷高原地区的藏民化解油腻食品的必需品
,藏民现在的日常食品酥油茶就是用茶为主要原料加工制成的,但由于藏区并不生产茶叶
,藏民对茶叶的需求在无法得到正常渠道解决时甚至会采取其他极端措施。宋朝时即有“
茶马互市”的开展。明朝虽然对边疆没有使用武力统一的意向,但出于安全考虑,也需要
保持对边疆的一定程度的控制或双方关系的缓和。或许是明朝的某位具有经济头脑的大臣
看到了这些,或许是“茶马互市”的发展已经迫切需要一个正式的管理部门,或许是茶马
交易有利可图。总之,“茶马司”的设立以及官茶专营专卖是中原王朝对盛行了几百年的
茶马互市真正以政府行为方式进行管理。
明初,在陕西洮州、河州、西宁各设茶马司,并规定“金牌信符”制度,藏区各部持金牌
者方可交易,并且3年一验。“金牌信符”制度主要是为了抑制私茶,明朝规定严禁私茶,
对贩卖私茶出境最高甚至可以处以凌迟之刑。不过,萎靡的明朝并不能够有效行驶权利,
土木堡之变后,金牌制度基本上消亡。据学者考证,应当是在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
。不过,明初年间,在朱元璋的强势统治下,基本上能够做到禁止私茶。明初在川陕边区
设立了茶制作坊,专门加工官茶,还有官茶专仓用于储藏、调拨,运输一般也是官运为主
,民间为辅。
由于正式管理终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以前分散的商人难以克服的高原长途运输风险和交
易风险,“茶马互市”在明朝统治时期日渐繁荣。整个明朝统治期间,中原和西藏之间也
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明朝在对西藏政策上另一个聪明之举在于,和强大的元朝独尊萨迦派不同,萎靡的明
朝采取的是平衡措施,即对藏区所有以教派为代表的地方势力予以分封。明朝期间,藏区
的各教派领袖几乎都曾接受过明朝分封的各种法王称号。不过,明朝看到此时藏传佛教噶
举派(公元1121年由塔波拉结在后藏的塔波地区创立的,由于该派僧人一般都穿白色僧衣
,又称“白教”)发展很快,有取代以前正统的萨迦派地位之势,对噶举派更加扶持。公
元1406年,永乐皇帝将最尊贵的称号“大宝法王”(八思巴即获此称号)封给了噶举派的
活佛。公元1434年,明朝又封势力逐渐扩张的格鲁派(公元1410年由宗喀巴创立,由于该
派僧人一般都穿黄色僧衣,又称“黄教”)领袖释迦也失为大慈法王。
    说到这里需要介绍一下藏传佛教史上著名人物——宗喀巴所创立的后来成为藏传佛教
正统教派的格鲁派黄教。15世纪初,藏传佛教主要有三大主要教派,除了前面提到过的噶
举派白教和萨迦派花教之外,还有宁马派红教(由公元1040年进入藏区重新弘扬佛教的孟
加拉人阿底峡的弟子创立)。这些教派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腐化堕落,只崇尚咒语,僧人也
不守清规戒律。宗喀巴力图改变传统教规,进行宗教革新,创立了格鲁派。格鲁派要求僧
人在刻苦生活中修行,并禁止娶妻。对藏区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格鲁派废除了原来的世袭制
,制定了达赖、班禅活佛转世继位的制度。和古今中外所有成功的宗教改革类似,由于格
鲁派的这些观点符合广大普通信教者的利益,在藏区迅速流传。虽然四大教派(红、白、
花、黄)至今都还存在,但格鲁派黄教逐渐成为蒙古人和藏人信奉的主要教派。现在的达
赖和班禅都属于格鲁派黄教。
    明朝期间,与藏区的关系有很多争议。如王力雄先生就认为明朝与西藏没有主权关系
。葛剑雄先生在《分裂与统一》中认为明朝“始终掌握着西藏的主权”。 虽然有学者考证
了西藏对中国的进贡其实对进贡方更有利可图,但名义上的进贡毕竟象征了一种臣服,而
且官职在名义上仍然由明朝授予;明朝为强化和藏区的联系,还在几乎所有藏区——卫藏
、康藏、安多藏区等都设立了“都指挥司”,当然,对内向的缺少拓边意识的明朝而言,
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用“都指挥司”指挥藏人,行使控制权是一件很值得怀疑的事情,但又
毕竟是名义上的隶属关系;以上这些的存在又确实不能够说西藏和明朝没有任何主权关系
。这些混乱的关系似乎构成了永远牵扯不清的糊涂帐。借用现在的主权概念,可以说明朝
期间,与西藏存在一种松散的宗主国和附属国的关系。不过,对后世影响更大的在于“茶
马司”的设立,民间交往、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大清帝国
     如果说对元、明时期关于西藏主权归属问题还有存在异议,而清朝期间,似乎所有人
(不是全部)都认可了西藏的确正式属于中国的领土。至少是法律上的,否则1950年解放
军进藏时西藏向国际社会请求干预就不会没有什么回应了,这至少说明了当时国际上也认
定中国在法律拥有对西藏的主权。清朝期间,中原与藏区的关系影响深远,至今中国治理
藏区也离不开清朝确定的很多制度,那么,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段纷繁复杂的历史中的
一些主要事件。
有清一代,发生了对中藏关系影响深远的事件,藏区在清朝期间终于开始了和中原王朝难
以割断的历史。主要有:活佛转世的金瓶掣签制度的确立;制定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
十九条》,正式确立了控制方式;以驻藏大臣方式治理西藏;通过战争消除了蒙古、尼泊
尔、英国、俄国对西藏的控制;将各藏区划归不同省管辖,正式确立了“西藏”这一概念
和范围并沿用至今;西藏独立运动在清朝期间的开展等等。关于清朝及之后的西藏历史,
王力雄先生在《天葬》中已经论述得很是详尽了,这里仅介绍几个重要事件。
达赖、班禅
达赖、班禅分别属于是格鲁派(黄教)的两大活佛系统,在藏传佛教中,达赖被认为是观
世音菩萨的化身;而班禅是无量光佛的化身。
公元1578年,此时蒙古虽然退出中原,但在西部边疆一带仍然有很大影响力,当时格鲁派
掌管的哲蚌寺寺主——3岁时成为格鲁派第一位转世活佛的索南嘉措,在蒙古传教时与蒙古
俺答汗相会于青海湖,互赠尊号(不是分封),俺答汗给他的尊号为“圣识一切瓦齐尔达
喇达赖喇嘛”(从此,蒙古开始尊奉格鲁派黄教)。“达赖”是蒙古语,意为“大海”。
 索南嘉措追认他的前任寺主根敦嘉措和根敦珠巴(宗咯巴的大弟子)分别为二世和一世达
赖喇嘛,他自认为是第三任。不过此时由于达索南嘉措在西藏影响力有限,达赖喇嘛的称
号在当时还不是最尊贵的。之后,格鲁派黄教势力逐渐扩张,成为藏传佛教正统,五世达
赖阿旺罗桑嘉措被清朝封为“西天大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达喇达赖喇嘛”,“
达赖喇嘛”从此成为藏传佛教最尊贵的称呼之一。历代达赖除四世达赖(前面提到过的那
个俺答汗的重孙)是蒙古人,六世达赖是门巴族之外,其余都是藏人。现流亡海外的是十
四世达赖喇嘛。
公元1645年,在后藏日喀则札什伦布寺寺主罗桑曲吉坚赞引控制青海的蒙古势力固始汗部
进藏,消灭了统治西藏20多年并反对格鲁派黄教的拉藏汗地方势力后,固始汗赠给罗桑曲
吉坚赞以“班禅博克多”的尊称。“班”是梵文“班智达”简称,意思是“学者”,“禅
”是藏语,意为“大”。公元1713年,康熙皇帝封五世班禅罗桑益西为“班禅额尔德尼”
,“额尔德尼”是满语,意思是“珍宝”,一般称为“班禅大师”。罗桑曲吉坚赞为四世
班禅,前三任为追认,其中,一世班禅是宗喀巴的大弟子格勒巴桑。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到,达赖和班禅两大活佛都被认为是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弟
子转世而来。在藏区的地位,由于班禅只是后藏地区领袖,一般认为达赖地位高于班禅。
在传统上,达赖和班禅一方去世后,一般都要有另外一方参与寻找转世灵童,并抚养灵童
长大。因此,达赖和班禅一般都是互相认定,互为师徒的关系。不过,由于班禅的出现实
际上是清朝为制约日益庞大的达赖势力,分封班禅的目的即在于使其控制后藏地区,分散
达赖的权利。二者难免会有矛盾,到十三世达赖喇嘛和九世班禅(九世班禅曾拜十三世达
赖喇嘛为上师)时矛盾终于激化, 1923年,九世班禅被迫离开西藏,离开了班禅传统的驻
锡地——后藏札什伦布寺,到了青海,直到1937年死于青海玉树,1941年其灵柩才被运回
札什伦布寺。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在青海认定的十世班禅由中共护送,重回拉萨,在
布达拉宫与十四世达赖相会后,终于第一次回到了札什伦布寺。1959年西藏暴动,结果是
达赖逃离西藏,班禅留在了西藏。从此,达赖、班禅之间的关系几乎完全破裂。到第十一
世班禅更是有达赖认定的班禅和中国政府认定的班禅(藏人称之为“汉班禅”)的真假班
禅之争。
    活佛转世和“金瓶掣签”
    活佛在政教合一的藏区具有崇高的地位和影响力,活佛转世是藏传佛教的一个重要特
点。西藏第一位转世活佛是发生在噶举派首领噶玛拔希逝世(1283年)后,根据其将转世
的遗嘱,其弟子认定了一位转世灵童,这就是葛玛巴活佛的由来。前面提过,噶玛巴活佛
在1406年被明朝永乐皇帝封为三大法王之首的“大宝法王”(即忽必烈封予八思巴的称号
,因同时授予一顶金边黑帽及一颗金印,又称为黑帽系),葛玛巴活佛被认为是藏区第三
大活佛转世系统,在藏区有很高声望。2000年底,年仅14岁的十七世葛玛巴活佛逃离西藏
到了印度,震惊世界。
现今藏区影响最大是达赖和班禅两大活佛转世系统。达赖活佛转世系统起因于格鲁派废除
了宗教首领的世袭制,为解决继承人问题而提出的。公元1544年,为格鲁派哲蚌寺寺主根
敦嘉措寻找了第一位转世灵童——索南嘉措,这就是前面提到过的三世达赖喇嘛。班禅活
佛转世系统始于扎什伦布寺寺主罗桑曲结,他是四世和五世达赖喇嘛的师父,在被蒙古固
始汗赠以“班禅博克多”的尊号后,格鲁派黄教确认他为四世班禅,追认了前三世班禅。
对于现在的西藏问题来说,达赖和班禅转世是影响重大的问题,由于转世灵童根据传统有
一套完整复杂的程序,持续时间有时长达几年,以及施行了200多年的金瓶掣签制度。这样
,一旦流亡海外的达赖去世,可能又会发生两个真假达赖之争,以达赖在藏区崇高无上的
声望,达赖转世灵童的认定将对西藏问题有很大影响。
作为中央政府控制西藏重要方式的金瓶掣签制度是1793年清朝平定廓尔喀人入侵之后设立
的。廓尔喀人本是尼泊尔的众多部落之一,以骁勇强悍闻名于世(后加入英国军队,战功
显赫,现在英军中的4个廓尔喀来复枪团仍然是英军的精锐部队)。1768年,廓尔喀人统一
尼泊尔。1788年,廓尔喀人入侵后藏地区。1791年,嘎举派红帽系活佛在与格鲁派之争失
败后竟然引廓尔喀人再次入侵后藏地区,并攻入班禅大师驻锡地扎什伦布寺,劫掠一空,
并占领几乎整个后藏地区,连班禅都退到了拉萨。为了在此时加强在西藏的地位,清军决
定入藏,统帅是大将军福康安(这个福康安在金庸的小说中可不太威风,其实,他是乾隆
年间有名的将领,平定大小金川、甘肃回人起义、台湾林爽文起义、安定西藏都是他的功
劳,以现在的眼光,安定边疆,也应当算是民族英雄了),1792年(乾隆57年),福康安
率军终于由青海抵达后藏地区,击败廓尔喀人,并攻入了尼泊尔境内,直逼其首都加德满
都,尼泊尔国王乞降,后双方商定尼泊尔今后5年一次向清朝进贡,尼泊尔也成为中国的一
个藩属国。
为了安定西藏,平息各教派和地方势力之争,进藏官员和达赖、班禅一同商定了清朝对西
藏具体治理方式。1793年,乾隆正式颁布了影响深远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
章程涉及活佛转世和西藏的防务、外交、财政税收等各方面,甚至对寺院的供养都做了规
定。鉴于活佛在藏区的重要性,而以往活佛转世一般是由护法喇嘛作法降神祷问,直接指
定转世活佛,结果往往是显贵家族继任活佛,引发不少争斗。因此,二十九条的第一条就
对活佛转世进行了明确规定——-金瓶掣签:

大皇帝为求黄教兴隆,特赐一金瓶,规定今后遇到寻找活佛灵童时,邀集四大护法,将灵
童名字及出生年月,用满、汉、藏三种文字写于牙签牌上,放进瓶内,选派有学问的活佛
,祈祷七日,然后由众呼图克图会同驻藏大臣在大昭寺释迦佛像前正式认定。

清朝特制了两个金瓶,一个存于拉萨大昭寺(后移布达拉宫),专掣达赖、班禅等藏族呼
图克图(“呼图克图”的意思是化身,清朝常以此封号授予藏传佛教高级活佛)以上的大
活佛;再颁赐一金瓶于北京雍和宫,掣定蒙古各部呼图克图以上的大活佛。由驻藏大臣从
金瓶中当众抽出的一名定为正式灵童,经过中央政府批准后,还要为转世灵童举办盛大的
坐床典礼(即转世灵童依法升登前世的法床),作为正式继任法统的象征。自此之后,几
乎藏区和蒙古族的藏传佛教所有教派的主要活佛都需要由中央政府确认,并延续至今。
 
回复主题  页首 
 

 

Copyright (C)2001 Sonic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engwebb@online.sh.cn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37.7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5.13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