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ave (百年孤独), 信区: Green
标  题: 西藏外患录(转)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Jun 27 15:58:18 2003)

西藏外患录  
  作为伟大祖国的一部分,西藏的命运始终与祖国的兴衰荣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国家

强盛,西藏必四境安宁;国家衰弱,西藏也难逃屈辱。这里,我们着重回顾一下西藏遭受

的几次大的外患,以作警示。凡我同胞,无论藏汉,都千万不要忘记这段血泪写就的历史



一、廓尔喀入侵

  七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各部落,以拉萨为中心,建立了吐蕃王朝,并主动与唐朝建

立友好关系,迎娶文成公主进藏。八世纪时,赤德祖赞又娶唐朝的金城公主为妻。这种联

姻的形式,密切了唐朝与土蕃的关系,拓宽了汉藏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汉藏民族的情

谊,唐朝与吐蕃“亲为一家”。到元朝时,西藏正式划入中国版图,中央在西藏派驻了军

队,设立了管理机构。一直到清朝康熙掌权,周边列国均不敢对西藏心存妄念。直到清朝

从鼎盛逐渐走向其反面,西藏也从此烽烟四起,外患不断,饱受了西方列强的斯压和凌辱

……
  历史翻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时在8月,正在养心殿休息的乾隆皇帝突然接到西藏

驿丁快马送上的紧急文书,上写:“廓尔喀人再度入侵,诱骗扣留噶伦丹津班珠尔,抢劫

日喀则扎什伦布寺┅ ┅”乾隆顿时明白了: 位于西南边陲的西藏发生了严重的边疆危机


  廓尔喀原是尼泊尔境内二十四部落之一,清朝初年,其势力逐渐膨胀, 先后征服其他

诸部落,以阳布(今加德满都)为中心,建立廓尔喀政权。
  长期以来,廓尔喀作为尼泊尔的一部分,与西藏有着十分广泛的经济交流。在这期间

,虽然在商贸问题上产生过一些小磨擦、小矛盾,但很快就协商着解决了。但到乾隆末年

,西藏却与尼泊尔的廓尔喀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廓尔喀指责西藏出口的盐巴中掺有泥土,

质量低劣,而西藏的噶厦官员征收的关税太高,影响了销路。西藏官员则反驳:尼泊尔商

人所用的银币中掺有锡铜,成色太差,损害了西藏地方的金融信用,而廓尔喀人新铸的银

币折价太高,藏民吃亏太大,等等。双方各执已见,互不相让,极大地影响了两地的商贸

关系。
  西藏有祖国内地作靠山,经济生活未受大的影响,而作为以贸易为主的廓尔喀就不同

了,经济萧条,生活水平急剧下降。争吵不成,廓尔喀人便横下心来,不惜铤而走险,于

1788年侵占了西藏的聂拉木、济咙等地,逼迫西藏让步。
  外族入侵的消息传到北京,乾隆皇帝极为震怒,当即命令驻藏大臣雅满泰星夜带兵,

赶赴日喀则,防御敌人,保卫班禅。同时,指令四川提督成德,率三千士兵入藏支援。


廓尔喀人闻知清兵入藏,自知不是对手,遂私下与西藏地方官员议和,弄了个“以金钱换

土地”的所谓“协议”,撤兵而去。
  乾隆十六年(1791),廓尔喀人因多次索要“协议”中的银两未果, 再次出兵,不仅

扣留了西藏的一些要人作人质,侵占聂拉木、济咙等地,还居然进兵日喀则,抢劫扎什伦

布寺……
  乾隆看罢折奏,斩钉截铁地说:“西藏不可受小丑骚扰,遂行弃置。 ”即下旨惩办胆

小怕事的驻藏大臣保泰,命大学士傅垣的儿子福安康为“大将军”,统帅大军入藏,全面

反击入侵者。
  清政府调兵遣将、准备反击的消息传出,廓尔喀入侵者一片恐慌,他们慌忙退到中尼

边界中国一侧的聂拉木、济咙和宗喀察木等地,修筑了碉堡和工事,企图负隅顽抗。
  乾隆五十七年三月,福安康率领清军进抵前线,审视敌情后,决定兵分两路:由福安

康、海兰察带领主力部队,直捣宗喀察木和济咙;成德率偏师进攻聂拉木,牵制廓尔喀兵

力,策应主力部队,兼防敌军偷袭后路。
  针对敌军堡垒坚固、防守严密的特点,福安康把部队部署在敌人视线之外,以松驰其

警惕。夜晚时分,清军主力利用夜色掩护,悄悄地扑向敌人碉堡。一声号令,战斗打响,

清军如天兵下降,迅速抢占了一个碉楼,继而以此为立足点,向另一个碉楼发起猛攻。


  敌军在我强大的攻势面前,惊慌失措,只得弃械投降。
  这次战斗一举收复了宗喀察木,打死打伤军百余人,生擒数十人,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战后,清军乘胜追击,直指济咙。尽管敌军凭着险要的地形地势,修筑了十分坚固的

防守工事,但清军帷幄在胸,不急不躁,在敌军防御线外布下了天罗地网,却一连几天不

发动进攻,使得廓尔喀人摸不透我军的意图,反闹得人人自危,军心大乱。
  数月后,清军集中火力攻下了临河的碉楼,切断了山头上敌军的水源,使敌军坐立不

安,军心涣散。此时,清军又用火箭点燃山坡上的杂草,把敌军紧紧地困死在碉楼内。数

日下来,入侵的廓尔喀军终于抵挡不住,数千名敌军纷纷缴械投降。
  为永绝后患,清军乘胜打入廓尔喀,深入敌境700余里,距廓尔喀首府阳布仅一天路程

。廓尔喀国王心惊胆颤,一方面慌忙与英国人联系,企图寻求支持,另一方面不断地派遣

使者到清军大营,请求清政府停止军事进攻,愿意交还被扣人质,归还掠夺去的财物,废

除与西藏个别官员所订立的私约,并提出愿意臣服清朝,定期朝贡。经反复讨论,清政府

同意了廓尔喀人的乞和请求。乾隆五十七年九月,清军凯旋回国。

二、英国人伸出魔爪

  英国对西藏的侵略企图由来已久。早在十七世纪初,当英国入侵印度后,就一直处心

积虑,寻找机会。1774年,英国人就曾利用调停不丹与孟加拉人武装冲突的机会,赶到日

喀则,要求与六世班禅商谈,并订立“通商条约”,藉此打开进入西藏的门户。只是由于

六世班禅明确地告诉英国人:西藏隶属于中国,对外交涉事务须由北京清政府决定。终于

使英国人明白了过来:必须改变策略, 胁迫清政府,从内地进入西藏。
  光绪元年(1875),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利用所谓“马嘉理事件”大作文章,要求严

惩云南地方官吏,并收起英国米字旗,“怒气冲冲”地离开北京城,摆出绝交与战争的姿

态,横加要挟。清政府经不起英国无赖的压力和纠缠,作了一些让步,与英国签订了不平

等的《烟台条约》,违心地同意英国人进入西藏“探访路程”。但条约也同时注明:对外

国人进入西藏,清政府有权“察酌情形,妥为办理。”在以后的几年里,清政府与西藏、

四川、青海等地官员联合行动,设置障碍,英国人还是进不了西藏半步。
  英国人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决定声东击西,从印度打通进入西藏的通道。
  光绪十一年,英国借口调查商务,派政府外务秘书到北京办理申请入藏的护照,一时

将清政府推入两难境地:若不理睬,人家分明是尊重你的主权;如果批准,则无法向坚决

抵制外国人进入的西藏僧俗群众交代。思虑再三,清政府还是婉言阻止了英政府的这次行

动。但这一阻止,却使英国殖民者产生了错觉,误以为清政府在西藏缺乏权威,此后,便

多次撇开清政府,偷偷地与西藏地方政府交涉,企图以此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英国赤裸裸的侵略野心,激怒了西藏人民,藏族僧俗咒骂英殖民者是口蜜腹剑的“黄

毛佬”,揭露其“妄想侵占我雪域。”
  为了尽快地控制西藏,英国在软磨不行的情况下,终于揭去伪装,向雪域西藏伸出了

血淋淋的魔爪,拉开了武装入侵西藏的血腥的一幕。
  1888年,英国在处于中国和锡金边界的隆吐山,发动了武装入侵。
战争开始的第一天,三千英国侵略军以炮火猛攻隆吐山口,见无动静,便蜂涌而上。藏军

及民兵在敌人离山头约一箭之地时,毒箭齐发,打得敌人鬼哭狼嚎,连敌军的医生都无法

治疗。
  英殖民者气急败坏,急调重炮,向隆吐山连轰数日,山上的树木、杂草全被炸光,连

泥土都翻了个身,英军以为藏族官兵已全军覆没,便大摇大摆地向山口扑来,没想到又进

入了藏族军民的包围圈,被藏军围追堵截,损失惨重。后因藏军弹药用尽,只得忍痛撤离

阵地。后虽在纳塘一带重创敌军,但我方也损失惨重,无力再战,清政府只好与英殖民者

进行谈判,更由于清政府误用英人作谈判代表,终于一再断送了中国的应有权利。
  英殖民者欲壑难填,在1903年起,又从亚东入侵,攻下古里,围攻江孜,甚至兵临拉

萨,用刺刀强迫西藏地方政府接受非法的“拉萨条约”,企图制造西藏独立,进而把西藏

纳入英国的殖民范围。但西藏人民是不会屈服的,他们不畏强暴,至死抵抗,用鲜血和生

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壮歌。清政府虽然已日薄西山,势衰力弱,却也奋力抗争,更由

于全国各族人民的坚决反对,英殖民者最终只能承认中国政府对西藏的主权,承诺“英国

永不占领藏境及不干涉西藏的一切政治。”

三、沙俄的侵藏野心

  在英国力谋吞噬西藏的时候,沙皇俄国也蠢蠢欲动,侵藏野心日益膨胀。 只是沙俄与

英国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就是根据西藏的特点,利用喇嘛教, 影响西藏地方僧俗上层,实

行自上而下的侵略。
  十八世纪初,俄国在征服蒙古布里亚特人时,奉行的是“剑与火”的残暴政策,铲平

喇嘛教寺庙,强迫僧侣还俗,逼迫民众改信东正教,因而遭到蒙古人民的强烈抵制。俄国

人见强压不成,就采取软的一手,承认喇嘛教的合法性,笼络僧侣,淡化了蒙古人民的抵

触情绪,并取得了部分僧侣的好感。这些僧侣自觉为沙俄服务,还美化沙皇是“神佛”转

世,为沙俄的对外扩张奔走效劳。德尔智就是其中的一个。
  德尔智,真名叫多吉耶夫,是蒙古布亚特人。1873年,德尔智来到拉萨,在哲蚌寺学

习了十余年,并获得了喇嘛教的最高学位——“拉让巴格西”。德尔智见条件成熟,便挤

进西藏喇嘛教的上层,担任十三世达赖的侍读。在此期间,他利用西藏的仇英情绪,不断

地散布沙俄如何强大、沙皇如何神明等谣言,欺骗藏族僧俗,培养亲俄感情,在西藏僧侣

界播下了不祥的毒素,为中国的统一、安宁埋下了很深的隐患。
  时间转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新生的民国政府需要一段时间来收拾政

局。沙皇俄国见时机已到,迫不及待地抢先行动,他们一方面鼓噪出逃印度的十三世达赖

尽快回藏,谋求独立,另一方面将大批的枪支弹药偷运入藏。一场利用分裂主义分子制造

动乱、企图独立的风暴即将来临。只是由于英国为自身利益的考虑,对沙俄的行动进行牵

制,沙俄才未马上亮出底牌,没有进行武装入侵。

四、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自我进藏以来,许多人向我打听“麦克马洪线”究竟是怎么回事。其实,要说清这个

问题,必须先介绍一下二十世纪上叶那个流产的“西姆拉会议”。
  清代以来,英殖民者尽管不得不承认西藏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

分,但分裂西藏的狼子野心、侵占西藏的行为,却始终没有停止过。
  1913年,英国对新成立的中华民国政府施加压力,迫使民国政府违心同意讨论西藏问

题,并单方面决定把会议地点放在英政府的夏季办公地西姆拉举行。谈判开始后,英殖民

者玩弄种种卑鄙、无耻的手腕,施展种种阴谋诡计,企图强压民国政府代表在“西藏独立

”问题上就范。开始,印英外交大臣麦克马洪伪装调解,按照分裂西藏的意图,划分中国

藏族聚住地与内地的分界线。在分界线内,麦克马洪又划分了所谓内藏、外藏两条线。内

藏包括青海、甘肃南部、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部,民国政府在这里直接行使统治权;外藏

包括西藏的阿里、后藏、前藏和历史上西康省的大部分地区。他还提出外藏实行“自治”

,但这是怎样的一种自治呢?就是只允许民国政府派遣驻藏办事机构和少量的卫队,不得

另派官吏,内地民众不得进入,西藏地方自行选择、认定达赖喇嘛等主要活佛,自行任命

地方政府的官员等。本来么,中国的内部事务,英国人根本就无权说三道四,更何况麦克

马洪所说的“自治”,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实质上的独立。这就理所当然地遭到了民国政

府的拒绝。
  更卑鄙的是,麦克马洪居然擅自超越会谈议题的规定,背着中国中央政府的代表,在

会议之外勾结西藏分裂主义分子夏扎,非法、片面地划分了中印东段的分界线,也就是臭

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
此时,麦克马洪对我谈判代表施尽种种手腕,威逼利诱,企图让我谈判代表签字。在威胁

恐赫无效的情况下,竟逼迫我代表退场。随后,麦克马洪又玩弄欺骗手腕,“希望民国政

府有所表示”。最后,尽管谈判代表屈于压力,在草约上签了字,但民国政府闻讯后,立

即否定了这个草签,采取积极的行动,挫败了麦克马洪的的阴谋,西姆拉会议流产,“麦

克马洪线”也成为英殖民主义者卑鄙可耻的代名词。
  至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麦克马洪线”真伪之争,则完全是英殖民者篡改历史、伪

造文件而挑起的事端,在大量的历史资料面前,很快就不攻自破,最终也是英殖民者自取

其辱而已。
  这里要提一句的是,关于“西姆拉会议”的有关资料,就是在我们浙江省湖州市的南

浔“嘉业堂藏书楼”找到的。我想,当年创办藏书楼并收藏此资料的刘承干先生,真正是

功德无量。

五、不该发生的印中冲突

  中印两国自古以来就是友好邻邦,而且在我国建国初期,两国领导人之间也有很深的

友谊。特别是印度总理尼赫鲁与我国的周恩来总理之间,简直亲如兄弟。1951年1月,毛泽

东主席还破例出席了印度驻华使馆举办的国庆招待会。这可是极不寻常的友好表示。
  但是,印度的个别政治家,由于受英国殖民政策的蒙蔽,抱着扩张的目的,无视两国

人民的友好情谊,先是在外交上向我国施压,竭力阻绕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后又企

图与中国政府签约,保留印度过去在西藏的某些特权,继续享受不平等条约的权益。发展

到最后,竟出兵越过中印边境东段的传统分界线,公然提出东段要按所谓的“麦克马洪线

”划分国界,西段要占领中国新疆的阿克塞钦地区。
为了维护中印两国的传统友谊,中国政府顾全大局,一直主张通过谈判来解决边界争端。

为避免武装冲突,建议中印双方的边防武装人员从实际控制线后撤二十公里。同时,又命

令我边防人员,除非遭到武装打击,绝对不得使用武力。但中国政府的友好表示,却被尼

赫鲁误解为软弱可欺。从1959年起,尼赫鲁命令印军正式侵入中国领土,挑起边界冲突,

在东段打死打伤我边防官兵40多人。1962年10月,印军又在西段屯集重兵,向中国的阿克

塞钦地区发动了武装侵略。
  中国政府和人民是珍视友谊的,但同时也是不可欺凌的。当和平的努力一再地失败时

,1962年1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 一举消灭了入侵中国境内的印度侵略军。

接着,我军势如破竹,迅速推进,打得印军丢盔弃甲,狼狈逃窜,全印度陷入恐慌之中。

据说,当时印度的新德里都已经开始播放哀乐,准备宣告亡国了。
  但在胜利面前,中国政府和人民表现出了无比的理智和高尚。1962年11月22日,我国

军队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当年12月1日起,我边防部队从1959年11月7日存在于中印双方

之间的实际控制线后撤了二十公里。
  这就是印中边境冲突的始末。现在五十来岁的人,可能还能记得起这段历史。
 


--
http://bbs1.nju.edu.cn/file/2002101523432420817.jpg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45.20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68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