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老鼠猴), 信区: Green
标  题: 南沙群岛问题(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2月10日17:06:12 星期三),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Quick_Meal 讨论区 】
【 原文由 ciel 所发表 】
 南海海区南起北纬3°40′的曾母暗沙和亚西暗沙,北至北纬21°的北卫滩,西起109°30
′的万安滩,东至117°50′的黄岩岛。南海北接我国台湾、广东、海南和广西等省区,东
面和南面分别隔着菲律宾群岛和加里曼丹群岛与太平洋、印度洋为邻,西南和越南、马来
半岛等地相连。南海四周几乎全被大陆和岛屿所包围,所以有人把南海、地中海和加勒比
海称为世界三大内海。

 南海的面积约为360万平方公里,大约是16个广东省面积的总和,几乎是渤海、黄海、
东海总面积的3倍。平均深度1,212米,最大深度为5,559米。在南海广袤的海域中,东沙
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宛如一颗颗耀眼的明珠,构成南海的主体;在四个
群岛上,共分布着200多个岛屿、沙洲、暗礁、暗沙和暗滩,它们散布在海南岛以南和以东
。南海东西相距约900公里,南北相距约1800公里,整个海域的形状大体上是自东北向西南
伸展。

 在南海中为人们特别关注的是南沙群岛。它长达905公里、南北宽887公里、面积为82.3
万平方公里,散落着181座岛、洲、礁、沙、滩,其中岛11座、礁4座、沙洲6座、暗礁105
座、暗沙34座、暗滩21座,它们中露出水面的有30多座。南沙群岛以其岛礁数目多,散布
范围广,邻近国家多而有别于南海诸岛中的其它群岛。 
 
  
 南沙争端涉及6国7方,具体而言包括中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
莱和中国台湾。南沙海域共由230余个岛、礁、滩、沙,中国地名委员会(1988年1月)已
公布名称的有189个,海域面积达82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国军队进驻了7个岛礁、台湾占据
太平岛,越南侵占并进驻了29个(将南海100多万平方公里划入其版图),菲律宾侵占和进
驻了9个岛礁(其要求的范围包括54个岛、礁、滩、沙,及41万多平方公里的海域),马来
西亚侵占和进驻了5个(其要求的范围包括12个岛、礁、滩、沙,及27万多平方公里的海域
)。 此外,印尼、文莱虽然未占领岛礁,但印尼侵入我传统海疆线5万多平方公里,文莱
对我南通礁提出领土要求,企图划分我3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越南基本上控制了南沙西部海
域;菲律宾基本上控制了南沙东北部海域;马来西亚基本上控制了南沙西南部海域。 
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发现了南海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一些国家
或派驻军队,或与外国签订开采石油合同,或通过单方面立法侵犯我对南海诸岛及其海域
的主权。近年来,尽管南海周边邻国虽一再表示“不采取使问题复杂化”的行动,但从未
停止对我南海诸岛领土主权和南沙海洋权益的侵犯。截至1995年,越南、菲律宾、马来西
亚、印尼四国,共在南海打油气井500多口,其中在我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已打油气井12
4口。越南在1982年在我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分别设立了黄沙县和长沙县后,1993年又提出
对越占岛礁移民的计划;马来西亚已侵占我南沙3个岛礁,并在其他6个岛礁上树立主权碑
,1993年马来西亚海洋事务研究所又向其政府提出了将南海一部分更名为“沙巴海”的建
议;1978年,菲律宾把南沙北部作为一个特别单独市,命名为“卡拉延市”,并委任市长
,1993年菲律宾又提出在我南沙群岛菲占岛礁建立机场的计划和将其“卡拉延群岛”范围
内的我南沙群岛大部分岛礁纳入菲律宾群岛基线以内的立法议案;文莱也于1993年7月宣布
将其专属经济区向南海中部扩展至200海里处,将我南通礁等纳入其管辖范围。

 历史上,西、南、中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是我国广东、广西和海南沿海渔民的传统生产
基地。20世纪3、40年代,法国、日本曾先后出兵占据西沙、南沙群岛的部分岛礁,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当时的中国政府接收了西、南、中沙群岛。解放后,经国务院批准,广东省
海南行政区于1959年3月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上设立“广东省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
1969年3月,该办事处改称为“广东省西、南、中沙群岛革命委员会”,1981年10月又恢复
为“广东省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县级)”。海南建省后,该办事处划归海南省管辖至
今。

 目前,在西、南、中沙群岛的人主要居住在永兴岛、石岛、金银岛、琛航岛、中建岛和
东岛。永兴岛是西、南、中沙群岛最大的岛屿,是南海诸岛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
,这里不仅有医院、邮电局、银行、商业站、宾馆民用设施,还有可以起降波音737飞机的
大型机场、5000吨级的码头。建议,撤消海南省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设立琼沙市,
由海南省直辖。市政府驻永兴岛。
 
  
  南海问题及南沙争端缘起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法国入侵南沙9小岛(1933)年日本殖
民侵略,对中国在南沙的历史性权利构成第一次挑战,为以后的南沙争端埋下隐患。二战
以后,全球范围内冷战格局的形成首次使南沙局势复杂化。至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南沙海域石油储藏前景被揭示,加剧了南沙争端。70年代末,特别使1982年《联合国海
洋法公约》产生后,南沙出现了新一轮角逐。南沙争端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涉及国家最多
、情况最为复杂的争端之一。 
  战后相当长时期内,并不存在所谓的南海问题。南海周边的地区也没有任何国家对中
国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权提出过异议。越南在1975年以前明确承认中国对南沙
群岛的领土主权。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在70年代以前没有任何法律文件或领导人讲话提
及本国领土范围包括南沙群岛。美国与西班牙1898年签订的巴黎条约和1900年签订的华盛
顿条约曾明确规定了菲律宾的领土范围,但并未包括南沙群岛。1953年菲律宾宪法、1951
年菲美军事同盟条约等也对此作了进一步确认。而马来西亚只是到了1978年12月,才在其
公布的大陆架地图上将南沙群岛的部分岛礁和海域标在马来西亚境内。

  不少国家政府和国际会议的决议也承认南沙群岛是中国的领土。例如,1955年在马尼
拉召开的国际民航组织太平洋地区航空会议通过的第24号决议,要求中国台湾当局在南沙
群岛加强气象观测,会上没有任何一个代表对此提出异议或保留。许多国家出版的地图也
都标注南沙群岛属于中国。例如,日本1952年由外务大臣冈崎胜男亲笔推荐的《标准世界
地图集》,以及1962年由外务大臣大平正芳推荐出版的《世界新地图集》,1954年德意志
联邦共和国出版的《世界大地图集》,1956年英国出版的《企鹅世界地图集》,1956年法
国出版的《拉鲁斯世界与政治经济地图集》等都明确标注南沙群岛属于中国。越南1960年
、1972年出版的世界地图及1974年出版的教科书都承认南沙群岛是中国领土。二十世纪以
来,许多国家权威性百科全书,如1963年美国出版的《威尔德麦克各国百科全书》,1973
年的《苏联大百科全书》和1979年日本共同社出版的《世界年鉴》都承认南沙群岛是中国
领土。

  70年代开始,越、菲、马等国以军事手段占领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在南沙群岛附近海
域进行大规模的资源开发活动并提出主权要求。对此中国政府一再严正声明,这些行为是
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是非法的、无效的。这些国家的所谓法律依据是根本站不住
脚的。

  中国政府一贯主张以和平方式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根据这一精神,中国已同一些邻国
通过双边协商和谈判,公正、合理、友好地解决了领土边界问题。这一立场同样适用于南
沙群岛。中国愿同有关国家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和现代海洋法,包括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
公约》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通过和平谈判妥善解决有关南海争议。这已明确写
入1997年中国-东盟非正式首脑会晤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中国政府还提出“搁置争议
、共同开发”的主张,愿意在争议解决前,同有关国家暂时搁置争议,开展合作。中国政
府不仅是这样主张的,也是这样做的。近些年来,中国与有关国家就南海问题多次进行磋
商,交换意见,达成了广泛共识。中菲、中越、中马等国的双边磋商机制正在有效运行,
对话取得不同程度的积极进展。在中国--东盟高官磋商、中国--东盟对话会中,双方也就
南海问题坦诚交换意见,一致赞同以和平方式和友好协商寻求问题的妥善解决。

  中国主张有关各方在南沙问题上采取克制、冷静和建设性的态度。近些年来,中方始
终坚持通过外交渠道,以和平方式与有关国家商讨解决有关问题。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维护
地区稳定和双边友好关系大局的诚意。

  中国高度重视南海国际航道的安全畅通。中国维护南沙群岛的主权和海洋权益并不影
响外国船舶和飞机根据国际法所享有的通行自由。事实上,中国过去从未干预过外国船舶
和飞机在此地区的通行自由,今后也不会这样做。中国愿同南海沿岸国家一道,共同维护
南海地区国际航道安全。

  南海问题是中国与有关国家间的问题。中国政府一贯主张通过双边友好协商解决与有
关国家之间的分歧。任何外部势力的介入都是不可取的,只能使局势进一步复杂化。中国
与有关国家完全有能力、有信心妥善处理彼此的争议。南海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可以长期保
持。目前,南海地区根本不存在什么危机。渲染南海局势紧张,是与事实相违的。


  (资料提供:李国强)

 

--
别把爱变成伤害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61.158.99.130]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8.216]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13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