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itqiqi (找工作的祺祺郁闷ing), 信区: Green
标  题: 我军藏南实控线详情!!ZT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4年01月18日13:31:48 星期天), 站内信件

(本文作者系湖北省第三批援藏干部,现任西藏山南地区组织部副部长。 ) 

2002年8月28日到9月3日,我因公到了隆孜、措那、曲松和加查四个县。这四个县我去年都
已经去过,但这次再去,感受却大不相同。 
隆孜是湖南省常德市援助的一个县,去年给我的感觉是落后而荒凉,但今年去后,觉得县
城比想象得要好多了,规模比较大,而且有些建设也不错。我想,大约是我进藏一年多了
,参照物发生了变化吧?过去总是以内地的县城作为参照物,感觉这里的县城太落后了,
现在以西藏的县城作参照物后,心里觉得隆孜还算马马虎虎,唯一不足的是电视仍然只能
麻麻点点地看上几个台,用水好象永远困难,使人感到有诸多的不便。 
8月29号到错那,这次到错那,给人一种反差很大的感觉。落后的、荒凉的错那一如既往,
但同时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呈现在眼前的却又有一个风景秀丽、古木参天的错那。以至于我
怎么也难以把这两者统一起来。 
到错那的前几天,这里已经电话不通好几天了,我与县里领导联系只能用卫星电话。到错
那后,听说连卫星电话也出了故障,到此,这个县便与外界断绝了一切通讯联系。虽然这
个县是一个边境县,与外界保持通畅的联系显得十分重要,但由于其偏远和落后,就连驻
守在边防线上的军用通讯,也照样难以与外界取得联系。我们在赶往县城的时候,由于泽
当到错那的公路正在整修,小车只能在临时开出的便道上行驶,一路上摇摇晃晃,到县城
后,整个人都成了灰老鼠了。 
车到错那县城,已经是夕阳西下的时分,去年我到这里的时候,县城还有一条凸凹不平的
土路,而这次来,这条土路也不复存在了,由于泽错公路穿城而过,正在整修的这条路在
县城这一段已经翻得底朝天了,“高级旅馆”的红色大字依旧,那扇破败的柴门也在,只
是因为晚上这里没有电,黑漆漆的县城便被淹没在无边的落后与荒凉之中了,而高级旅馆
里的稍微现代化一点的彩电,也因为没有电的缘故,彻底成了摆设。 
听错那人讲,他们的国土面积有2900多平方公里,然而却有2万多平方公里被印度侵占。著
名的麦克马洪线在这个县就有400多公里长。其中离县城最近处一个叫肖站的地方,仅离县
城30余公里。另有一处叫勒布沟,距县城57公里。因为在错那还有一些闲暇的时间,我提
出到中印边境上去看一看。于是,决定第二天到勒布沟去看看。 
勒布沟是一条狭长的山谷所构成。这里居住着西藏少数民族的少数民族??门巴族。在整
个西藏,仅有8个民族乡,其中在这个沟里就有四个,这四个乡一共只有600多人,全部由
门巴族人组成。名字也是门巴族的名字,分别叫吉巴乡、麻妈乡、贡日乡和勒乡。8月30日
的上午,我们从县城出发往东,一直向一座山峰前进。这座山叫博拉山,上到山口的时候
,海拔大约在4800米左右,翻过山口,就沿着盘山公路往下下,一直到海拔只有2000多米
的沟里。 
勒布沟之美丽绝不亚于林芝。在我们沿着博拉山下行的时候,开始由于海拔较高的缘故,
还只有绿丝毯一样的草地,但随着海拔的下降,这里出现了茂密的森林,参天的古树。在
博拉山的对面,高高耸立的是吉巴山,也是青山绿水,在半山腰,住着一些人家,与我在
林芝看到的神仙居住的地方非常地相象,不由得让人感叹,这里真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下
到沟里后,路边就有一条奔腾咆哮的河水,翻着巨浪一路向前。这里到处是潺潺的溪水,
到处是满目的青山,到处是鸟语花香。车子在这个山谷里向前,不时会有形状各异的瀑布
从天而降,那种凌空而下、飞花溅玉的样子,真的无法以语言来形容。我们一起来的援藏
干部曾经在错那拍下一副作品,取了一个名字叫做《层林尽染》,非常的漂亮,当时我就
在想,错那在哪里有这样的美景?这次在勒布沟我终于看到了这样的一幅幅的美景。在车
窗外,除了满眼的绿外,不时有不知名的野花闯入你的视野,那是在充足的高原阳光的照
耀下姿意生长的野花,显得那样夺目、那样鲜艳、那样自在、那样地婀娜多姿,再配以飞
流直下的瀑布、潺潺而流的小溪,这该是多么美妙的一幅图画啊。 
我们就在这美丽的山水间行进。大约走了两三个小时,我们到了勒布办事处。这个办事处
是县里为加强对勒布沟四个乡的管理而设置的。负责管理这四个乡。我们把车开到了办事
处的院子里,然后下了车。这个办事处显得比较整洁,四周青山环绕,环境非常悠静。这
时就见有一个非常英俊、穿戴非常整洁的小伙子迎了上来。县委书记介绍就这小伙子姓刘
,是去年毕业的大学生,目前分到这个办事处任秘书。这就与这个小伙子谈了起来。他说
他是四川省达州人,到这里工作快一年了,平时最大的不方便就是文化生活单调。这里听
不到汉语广播,看不到汉语电视和汉语报纸,通不了电话,但工作还是顺心的。我们简单
地看了看这里,就再沿着这个沟向前走。大约在中午12点的时候,我们已经接近中印边境
了。这时这个沟的最后一个乡??勒乡到了。勒,在藏语里是剩下的意思。据说门巴族人
大多数被划到了印占区,只有这个沟里还剩下了这一点门巴人,所以这里的“勒”,就是
指剩下了这一些门巴人在这个沟里。在勒乡有一个边防营,我们先到边防营拜会了营长,
定好中饭在边防营吃,然后到了勒乡的乡政府。 
乡政府掩映在一大片农舍之中,一副破败的样子,但在一个高低不平的院子里,却有一些
非常鲜艳的花在怒放,多少使这个地方显出了一些生机。这时有一个副乡长接待了我们,
当我们走进勒乡乡党政办公室时,到处是一片凌乱不堪的样子。这位副乡长由于汉话说得
并不好,所以显得木讷。不过我们还是从他口里大致知道了这里的一些情况。这个乡下辖
两个村,共有108人,其中在勒乡乡政府所在地的村叫勒村,只有19户人家。由于这里临近
中印边境,驻有大量的军队,所以村里人的商品意识还是比较强的,19户人家竟然有22个
商店。据说还有两户是外来户,不知道事实是否如此。我们在这里简单地问了问情况,就
到附近的边防营吃中饭。 
在西藏,不管来了多大的官,乡镇是不管饭的,不过,即使这里管饭,大家也不敢在这里
吃。门巴族有一个非常奇异的风俗,就是有些女人认为谁运气好,这人如果她家吃饭,她
就会向他下毒,然后把被毒的人的运气转给自己。从错那县调到加查县的一个县委组织部
的部长就在这里被人下了毒,但却查不出来到底是谁下的毒,怎么下的。所以他只好自认
倒霉了。现在这里是否还有这样的风俗,无从考证,但既然这里已经相因成俗,而且乡镇
不管饭,所以还是到边防营吃饭要好些。 
吃完饭,我们就往最后的目的地??中印边境前进,走不多远,我们就来到了最前线的边
防五连,连队的营房依山而建,出来迎接我们的连长姓冯,看出去结实、健壮,操着一口
浓浓的川音与我们交谈。他拿出望远镜,要我们观察对岸的印度哨所,远远看去,印度人
的哨所与中国连队的营房相比,显得低矮了些、破败了些,在正午的强烈阳光下,那里显
得懒洋洋的寂静无声,但是冯连长说,印度人在那里有一个隐蔽的观察哨,时刻监视着我
方的动向。 
在连队驻地的对面,有两座山,中间有沟壑相隔,连长说,以这个沟为界,两端就是中印
分别实际控制的地区。由于这里山高林密,在中印实际控制的两边,并没有明显的标志,
只有天然的分界线,据说,这是因为中国人并不承认这条分界线,所以没有在这里立下界
碑。 
勒布沟走到中印边境一带,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了,县里来的同志说,出了勒布沟,外面就
是一马平川了。那个地方名字叫达旺,土地肥沃,良田万顷,气候温和。过去错那设宗(
宗就是现在的县的建制)的时候,夏天宗政府就在现在的错那县城办公,每到冬天,宗政
府就到达旺办公。达旺是稻米出产地,县里同志说,如果这块土地收回来的话,整个山南
地区的大米可以不用从内地调运了,虽然大家为我描绘了一幅达旺的田园美景,但今生我
也许难以一睹她的芳容了,因为现在这里实际上被印度人占据了,而且看来解决这一争端
的时间遥遥无期。 
中印边境是中国最具争端的边境之一。本来麦克马洪线中国并不承认,因为这条线划走了
中国大片肥沃的土地、大片茂密的森林。然而,即使如此,印度人也没有遵守麦克马洪线
,在勒布沟,印度人就向中方推进了160多公里,一直把中国逼进了这条沟里。并且现在他
们仍然在不断蚕食中国的领土。去年在藏民们还能放牧的地方,也许今年就不行了。而中
国军队总是天生的好脾气。据说1990年,错那县中印边境发生了争端,中国采取的策略是
,让县领导装扮成老百姓带领群众与印军对峙,而军队则躲在老百姓的后面。不知道这是
一种什么战术?老百姓被印度人所殴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有一年,中国边民被印度军人殴
打后,地区召开大会,向被殴者捐款捐物,以示慰问,而对印度的肇事都作何处理,没有
听到下文。 
在边境上,我们以中印实际控制的两座山为背景照了几张象就撤退了,回家的路上,才注
意到这条沟风景虽然秀丽,然而山路弯弯,也很险峻。特别是在爬博拉山时,小车左盘右
旋,整整绕了82个弯才到顶。县领导说,1999年,勒乡的乡长和副书记到县里办事,车子
不幸摔下悬崖,当场全部罹难,乡书记闻此噩耗,精神恍惚,当天也不幸跌下悬崖呜呼哀
哉,一时勒乡乡干部全军覆没。听来令人胆寒。 
错那工作完后,我们又驱车向曲松县进发。一路上,我们一直在海拔4700米左右的高原山
地上前进。由于已经到了秋季,错那的山顶上已经是白雪皑皑了。到曲松境内的时候,越
过一个草原,这里地形地貌就有了很大的变化,完全是一副黄土高原的样子。寸草不生的
裸露的黄土,被雪雨风沙侵蚀得沟壑纵横,一些巨大的沟壑在夕阳的照射下,显得宏伟而
壮观。曲松县城坐落在两边高高耸起的黄土岗的一个狭长地带上,曲松河从县城哗哗地流
淌,整个县城由于人口很少,显得十分安静。 
在曲松县城一侧的黄土岗上,有一个破败的建筑,虽然已经失去了往目的辉煌,但仰而视
之,仍然不失威严。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拉加里王宫了。据说这是西藏在吐蕃王朝时期一个
吐蕃后裔在这里称王时修建的。这个吐蕃后裔在这里称王称霸了很多年,一直到后来,达
赖统治西藏时期,仍然对他对曲松、扎囊、隆孜的统治表示认可。这个吐蕃后裔可以在他
的领地里制定法律、向群众征税等,同时不必向西藏政府承担任何义务。本来想到这个破
败的王宫前凭吊一番,但由于时间太紧,没有来得及去看一看。 
在曲松呆了两天,我们出发到加查县。到加查县要翻越布达拉山。布达拉山与林芝的米拉
山一起,共同构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使林芝地区和山南的加查县出现了一个小气候。的
确,翻过海拔5000米的布达拉山,山上渐渐地就有了树木,到处就有了一种郁郁葱葱的样
子。这与山那边的曲松县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加查是我省荆州市援助的县,这里海拔较低
,但离泽当镇较远,交通十分不便。到加查的当晚,荆州市的援藏干部邀请我们和当地的
藏族同志一起进行露天联欢,大家在草地上纵情歌唱,跳起了锅庄舞,感觉很不错。9月3
号中午,吃完中饭后我们就往泽当赶,一直走了6个多小时,到晚上9点多钟才回到泽当镇
,看到泽当华灯齐上,一种亲切感便油然而生。 

--
http://ark.hit.edu.cn/luntan/attachments/ae5C_1207005-4B__2KGEqF.jpg


http://ark.hit.edu.cn/luntan/attachments/mm0b_20038162321037741.jpg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50.19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9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