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jif (21+), 信区: Green
标  题: 中国影响力随腾密公路挺进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Jun 11 09:38:39 2006), 转信

黄宝洲 发自缅甸克钦邦

   目前正在修筑的腾(冲)密(支那)公路,未来必将形成国际大通道,随着中国援建
大军的步步前进,中国的影响力已经向封闭、贫困的缅北山区渗透。 

到2006年5月初,中国方面进驻缅甸全线建设的推土机、挖机、装载机和压路机等大型机
械142台,累计进场中国工人已经接近2万人。

 

生活影响

 

新修筑的腾密公路全长200公里左右,其中境外段的100公里先后经过缅甸克钦邦第一特区
“克钦新民主军”控制的甘拜地、八段、文莫、新寨、沃冲等村寨,由克钦邦第二特区“
克钦独立军”控制的拉派、昔董两个缅北重镇和缅甸政府国防军控制的瓦晓,涉及人口在
10万左右。

公路沿线的当地居民大都过着比较原始的生活,多数还是沿用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除沿
线遍山的罂粟外,几乎看不到农业生产,偶尔有几处农田,也是华侨在耕种,人们的生活
水平比较低。

以公路经过的一个叫彭卡塘的傈僳族村寨为例,村里30多户人家的建筑,全部是用竹子和
一种当地叫身背刺的植物建盖而成。当中国的建设者刚到这里的时候,他们显得很惊奇。
那时,建设者就住在老百姓家。他们一家六七个人,基本上都有3个以上的小孩,而人的
平均寿命都很短。他们除了一锅饭外,几乎没有任何的蔬菜,也就是几个旱谷地里栽种的
小米辣和一片树叶或芭蕉叶上放着的一些海盐。而且,这里的人吃饭的时候,都是用手抓
了吃,没有碗和筷。在村寨周围,看不到一块菜地,而鸡、猪等家畜全部是放养在山里,
到杀了吃或卖的时候,男人们就拿着自制的猎枪和长刀去山里找。

随着中国数千建设者的到来,有头脑的几家人开始在村里开起了商店,出卖一些劣质的香
烟和生活用品,现在已经有6家商店了。

在公路建设指挥部的条件逐渐改善后,架设了电视地面接收站,目的是丰富大家的生活。
开始的时候,村子里的人并不敢到里面来看电视,只是趴在篱笆外面从缝隙里偷看。这样
的结果是,把指挥部用来装围房子的篱笆都给开了口子。随后,他们开始一步步地进来,
最后,一听到发电机响就跑来,并占据了有利的位子。好多时候,来的人多了,把30多平
方米的屋子都给占了。座位不够,干脆席地而坐。好多时候,指挥部的人倒弄得没有座位
,只好全部让给他们了。

由于身体状况和劳动技能等因素,缅北当地人很难参与公路建设。本来中方希望就近雇佣
一些工人,后来发现他们“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最后决定不再雇任何缅甸人,工人全部
从中国引进。

现在,公路沿线的集镇甘拜地、文莫、拉派、昔董、瓦晓等已经呈现出历史上少有的热闹
和繁荣。尤其是甘拜地和昔董,已经成为投资者瞄准的、充满商机的宝地。现在,投资数
千万澳门元的甘拜地国际商贸城已初具规模,而投资更大的昔董宾馆也已经开始营业。

 

关卡减少

 

由于缅北是各方势力割据的态势,虽然已经有几年没有战火,但各个势力之间依然防备森
严,尤其是国防军和各个地方武装之间更是“老死不相往来”。为此,几乎所有的村庄都
有关卡,这种关卡缅甸人叫“隔”。据统计,当时从甘拜地到密支那100多公里的路上,
就有11个“隔”。

在开始的时候,中国工程人员最头疼的就是过“隔”,一是手续繁琐,二是他们对所有的
过往车辆和行人都要“留下买路钱”,否则,休想过去。谈起在缅北“过隔”,我们的建
设者每个人都有过委屈的经历。

可是在过去的3年里,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状况已经在悄然发生着改变。这种变化来自
几个方面:一是由于腾密公路的中方建设者与仰光签署的建设合同规定,腾密公路建成后
只能设一个联合关卡;二是2005年3月12日在沃冲发生了一起缅方军事人员枪击3名中国技
术员的事件。

虽然在刚开始的时候,独立军、新民主军和国防军都派出了士兵协助修路,包括征地、拆
迁等协调工作,并由指挥部付给他们补助,但由于语言不通和风俗习惯不同,小的摩擦还
是时有发生,最典型和最严重的就是“3·12” 枪击事件。为此,中国方面提出了严正的
交涉,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随后,国防军以保护中方修路为名,开始在公路沿线布防,
逐步将势力渗透进来。随后,一些关卡被逐步取消。

2004年,缅北军区司令换人。新上任的司令烧了发展农业、禁止伐木和禁止毒品等几把“
火”,并对公路沿线进行了明查暗访。随后,一些收费的关卡也逐步被取消,地方民族武
装也没敢公开抵制新司令的这些举动,到2006年初,从甘拜地到密支那100多公里路上的
“隔”已经只剩下3个了。就连戒备最森严的密支那大桥,也在节日期间开放了,这对来
往的车辆和行人来说,无疑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

看见数千中国工人和各种汽车、机械每天辛苦地工作着,许多普通当地人都不理解,包括
一些地方民族武装的小头目,但是他们也很高兴“有钱的中国人”来,因为他们可以随时
走到任何一个中国人面前说:“拿包烟钱来。”对于他们来说,来修路的中国人是他们发
点小财的大好机会。

 

文化交流

 

历史上腾冲人通过穿越国境线的几十条通道,与缅甸的民间经济、文化交往从来没有中断
过。沿着古丝绸之路,腾冲人用马帮驮出了历史上的辉煌。到20世纪末,腾冲就在上级的
支持下,为寻求历史的辉煌,作出了艰苦的探索,曾经分4次修筑腾密古道,今天依然矗
立在南四号中缅界桩旁的友谊碑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当然,以公路为纽带的文化交流也开始出现。由于缅甸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几乎每个月
都有几种民族的传统节日。于是,在节日里,仰光、密支那等大城市的演员们也开始到沿
线的甘拜地、昔董等重镇举行各种文艺活动。2006年3、4月的中缅两国傈僳族传统节日,
中缅两国的数千名傈僳族群众纷纷跨越国界,共同举行了传统的“上刀山”、“下火海”
表演,缅北甘拜地为此热闹了好些天。

腾密公路已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运输通道,它更多地承载了历史的分量,随着公路向印度
延伸,中国的影响力也将一直伴随。

(作者为长期驻守缅北的腾密公路中方建设人员)

 



--
http://trijif.bokee.com/trijif/inc/matrix2.jpg
黑客帝国2
http://trijif.bokee.com/trijif/inc/gump.jpg
阿甘正传
http://trijif.bokee.com/trijif/inc/rock.jpg
勇闯夺命岛(绝地任务)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9.126.11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01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