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xinye (lingxue), 信区: Green
标  题: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路(上) ZT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Jan 11 22:54:01 2004), 站内信件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路 zt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路
文章作者:子 河        推荐:战神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路(上) 
  
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使中国积蓄了几个世纪的能量如火山爆发般喷涌而出。20多年来,
中国经济一直以雄居世界榜首的高速度持续增长并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其GDP和人
均量由20年前的2千多亿美元和不足300美元增长到现在的1.3万亿美元和1千美
元,在世界经济各项指标的排名中不断飚升:中国在对外资最具吸引力的国家中首次超过
美国位居世界第一,购买力水平位居第二,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生产国和第五大旅游国
,外贸总额和GDP总量均居世界第六位,综合国力位居世界第七。如果中国经济今后保
持年均5%的增长速度,那么40年后中国的GDP将达到9.15万亿美元,大致赶上
美国目前的水平。 

现在,许多国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都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中国何时成为和将
成为怎样的世界性强国? 


一、 中国处在怎样的发展阶段? 

在通往世界强国的道路上,中国究竟处于什么发展阶段?我们采用下列十项指标加以考量
: 

A.经济力。包括经济数量和经济质量。在经济数量方面,虽然中国在分项经济指标的总
量上进入世界前几位,但人均占有量差距巨大。目前,中国的GDP仅相当于美国的1/
8,人均GDP占有量仅相当于美国的1/35,位居世界第100位以后,国际竞争力
排名居世界第31位,金融竞争力仅居第44位;在经济质量方面,也有很大差距。例如
,中国作为第四大生产制造国,有10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普遍存在六少一缺
的状况,即品种少、名牌少、高档产品少、高附加值产品少、高科技含量的少、拥有自主
知识产权的少和缺乏核心技术,许多产品的关键技术和零部件都要进口,中国制造业面临
着如何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艰巨任务。 

B.军事力。包括军事实力和军事威慑力。军事实力由军事思想、军事装备、军事人才和
军队素质构成;军事威慑力由常规武器和战略核武器构成。中国的军力虽然居世界前几位
,但其军费开支仅相当于美国的1/25,日本的1/3。在军事理论、军事科技人才和
军事技术装备上与美俄等先进国家的差距更大,尚不具备全球作战的能力;而数量有限的
战略核武器则难以构成真正有效的战略威慑力。 

C.文化力。包括文化影响能力和文化吸收能力。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和发展中国家,
丰富的是古代文化,缺少的是现代文化;拥有的是古代文明,贫乏的是现代文明,目前尚
处于学习西方现代文化和文明的阶段,因此,中国文化对外界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十分有限
,但却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这正是它在最近20年来进步神速的一个重要原因。 

D.科技力。包括科技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中国的科技水平有
了很大提高,但是在科研人员、科研装备、科研体系、科技输出、科技成果向科技产品的
转化率等方面与世界水准差距明显,中国至今没有一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就充分说明了
这一点。 

E.人才力。包括培养人才的能力和吸引人才的能力。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教育事业
发展迅速,人才培养成绩显著,但中国每万人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很低,而文盲在总人口
中的比例却占16%,尤其女性文盲高达24%,俄罗斯的文盲率仅为0.45%,差距
是显而易见的;吸引人才的能力一是指吸引本国留学人员学成回国的能力。据资料显示,
中俄两国是世界上人才流失最严重的国家,虽然中国制定了一系列吸引留学人员归国创业
的优惠政策,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人才出多进少的局面;二是指吸引外国人才的能力。
在这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目前,中国正在制定外国人获得中国永久居留权的
法律规定,这对于吸引国外人才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F.思想力。所谓思想力是指能够创立新的社会运行机制、解放生产力、推动时代前进并
对其它国家产生示范效应的思想理论。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考量指标,却被不少学者忽视
了。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不仅发明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蒸汽机,而且创立了君主
立宪制,成功地解决了皇权与民权的矛盾,成为近代资本主义的典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三大来源有两个来自英国决不是偶然的。美国以民主、人权为核心的三权制衡制度,以其
完备的理论体系和科学、严密、有效与成熟的运作模式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的典范。列宁创
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成功地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
义国家,成为全世界落后国家和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解放、建立民主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
的典范,使整个20世纪打上了深深的社会主义的烙印。可见,思想力是上述三个国家先
后成为世界强国的重要基石。中国在毛泽东时代提出了″三个世纪″的理论,扛起了″反
霸″大旗。但是由于中国自身实力有限,限制了其在政治、经济与军事诸方面施加强有力
的影响,勒紧裤带″支援世界革命″,反而把本国经济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G.政治力。包括政治控制能力和政治影响能力。前者主要是指对国内事务的掌控能力和
解决能力。内部的问题内部解决,不能授人以柄,杜绝国际干预是衡量政治力的重要指标
之一。1968年苏联当机立断,采取军事突袭和政治施压双管齐下,迅速解决了捷克危
机,避免了苏联帝国的分崩离折,表现出极强的掌控能力。相比之下,台湾问题、西藏问
题和***问题的国际化趋势说明中国对内部事务的掌控与解决能力还不够强;在政治影响力
方面,虽然中国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并且作为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之
一拥有否决权,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国已经有了世界范围的影响力。 

H.外交力。包括外交实力、外交能力和外交主导力。外交实力以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
为基础。外交能力以外交思想、外交战略、外交策略、外交艺术和外交手段为支柱。外交
不仅是物质力的较量,更是智力的较量。外交主导力则是以外交实力和外交能力为前提的
主导国际事务的能力。俄国素有大国外交的传统,无论是昔日强大的苏联,还是今日衰落
的俄国,尽显其高明、老道的外交手腕。二战期间斯大林以超人的外交能力为苏联攫取了
最大的利益。普京纵横捭阖、进退有度,在强手如林的大国外交中占尽先机。中国也曾有
过外交上的辉煌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代政治家巧妙地利用美苏之间的矛盾,为中
国赢得了生存与发展空间和政治大国的地位。但有限的国力极大地抑制了中国的外交力,
目前中国还处于参与国际事务,远未达到主导国际事务的阶段。 

I.创新力。这里不是指科技创新的能力,而是指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走在时代的前沿
,并不断创造新思想、新理论、新经济、新科技和新文化的能力。苏联的科技曾占世界工
艺交流量的1/4,在20世纪的伟大发现中,有1/3属于苏联学者,反映了它在科技
领域很强的创新能力。美国则更胜一筹。目前中国还处于向发达国家学习模仿阶段,在各
个领域的创新能力微乎其微。模仿不是创新,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保罗·布拉肯提出,世界
强国的一个重要标志就表现在″打破延续了数百年的一种程序上″,他认为,创新力比物
质力更重要。 

J.引领力。指在各个领域对世界的示范、影响和带领能力。邓小平创立的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理论和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对许多发展中国家和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国家
具有可资借鉴的示范作用和影响力,但这只是在个别领域对部分国家的影响,远没有达到
世界范围的、全面的引领力。 

如果我们把通向世界强国的进程分为区域性大国--世界性大国--世界性强国三个发展
阶段,那么,根据以上十项指标的考量,中国应当处于由区域性大国向世界性大国转变的
发展阶段,我们认为把目前的中国定位于″发展中的世界大国″是比较适宜的,中国要成
为世界性强国,还要经过曲折而漫长的道路,按照正常的发展进程,中国将在本世纪中叶
步入名符其实的世界大国的行列,在本世纪末有望成为世界强国。 


二、 中国通往世界强国之路有哪些基本特点?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不妨看一下英美苏这三个世界强国的发展轨迹。 

英国是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世界强国。它凭借近代工业技术装备起来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海外
贸易的航路,并通过长达200多年的持续扩张和疯狂掠夺,建立了一个统治着数亿人口
、几千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世界头号殖民帝国,其殖民地遍布世界五大洲,号称″日不落国
″。但是到了20世纪初,特别是二战之后,随着现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民族解放运动的
蓬勃开展,英国这个依靠掠夺殖民地发展起来的庞大帝国便无可挽回地衰落了。 

美国是实行现代资本主义制度最成功国家。美国以其广袤富饶的土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
置和移民国家的开放度与吸纳力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后起之秀。两次世界大战和社会主义
阵营的崛起,为美国通向世界强国之路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两次世界战火烧垮了欧洲,映
红了美国,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迅猛发展使美国责无旁贷的成为″自由世界″的中流砥
柱。一次大战使美国跻身世界大国上的行列,二次大战则使美国变为世界强国,而冷战后
美国则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巨无霸。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符合世界强国十项指标的国家
。美国不仅在经济、军事、科技、政治和外交上具有超强的实力,而且其吸引世界各国、
包括发达国家人才的能力之强,其文化对不同宗教文化圈,乃至非洲原始部落的渗透之广
都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它在思想力、创新力和引领力方面的示范与影响无人可比。尤其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以民主、自由、人权和市场经济为核心的思想力,尽管有双重标准之
嫌,但必竟代表了时代进步的潮流,这也是它在同苏联的竞争中最终胜出的一个根本原因
。 

苏联诞生于帝国主义列强拼死博杀的一次世界大战之中,崛起于二次大战之后。苏联以马
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以消灭剥削、无产阶级专政和计划经济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对于经
济落后国家和被压迫民族具有强大的示范作用和感召力,并于二战之后形成了一个横跨欧
亚大陆、波及美洲的社会主义阵营。苏联在短短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发展成为综合国力仅次
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强国,它在上述十项指标中分别达到或接近美国的水平。但其发展后
期僵化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在与美国的民主、人权和市场经济的较量中败下阵来,思想体系
落后于时代是苏联帝国解体的深层原因。 

中国的自身条件、所处时代和国际环境与上述三国完全不同。首先,中国在与世隔绝的状
态下艰难起步。中国是一个由贫穷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发展起来的人口大国。新中
国成立之后,长期受到西方国家的封锁,同苏联关系破裂之后,使中国完全处于美苏两个
势力范围的包围之中。中国在与外界几乎隔绝的状态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立了自给
自足的经济体系和完整的国防体系,特别是核武器和人造卫星的研制成功,使中国拥有了
象征意义的核威慑力量,从而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正是以核国家的资格、在
美苏战略均势中的重要地位和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与号召力,而成为远超过自身经济和
军事实力的世界政治大国。这是中国老一代政治家在世界当代外交史上写下的骄人的一页
。 

其次,中国在美苏争霸中抓住机遇快速起飞。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的两代领导人毛泽
东和邓小平利用美苏之间的矛盾,不失时机地采取了两项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命运具有重大
意义的战略决策:70年代初,中美结成了事实上的反苏同盟,使中国摆脱了长达20年
的孤立状态;70年代末,中国利用当时较为宽松的国际环境实行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使中国搭上了世界新一轮经济起飞的快车。 

第三,″一超″格局使中国的强国之路荆棘遍布。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俄国的衰落,失去了
竞争对手的美国越来越把中国视为其潜在的对手,竭力遏制中国的发展,使中国在通向世
界强国的征途上不得不面对美国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如果说英国是在基本没有竞争对手
的情况下通过殖民掠夺成为世界强国的,那么美苏两国则是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以及资
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通过两次世界大战国际力量重组的机会完成了由
世界大国向世界强国的过渡。中国则处在″一超″格局和没有全球性战争的和平环境中(
至少目前不存在爆发世界大战的条件),这是中国通向强国之路的一个突出特点。 

第四,多极化趋势向中国提供了新的机遇。冷战后也同样存在着国际力量的重组,尽管这
种重组远没有全球性战争带来的机会空间大。北约组织、欧洲议会和欧元的启用加速了欧
盟成为国家实体的进程,其综合国力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相匹敌的政治实体。俄国
经过十年徘徊终于走上了复兴之路,发展势头强劲。印度近年来发展迅速,其每年教育经
费的投入超过中国,尤其在电脑人才的培养方面是中国的10倍以上,2001年印度I
T产业出口额高达63亿美元,远远超过其它发展中国家居第一位。印度的国防支出在G
DP中所占比重是中国的两倍,它在大力发展导弹核武器的同时,加速常规武器的更新换
代,其急欲挤进世界大国俱乐部的迫切心情由此可见一斑。 

欧盟的崛起、俄国的复兴、印度的发展和虎视眈眈的日本构成了冷战之后″一超″格局之
下的多极化发展趋势,从而使未来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充满了变数与机会,这是中国通向
强国之路的又一特点。 

第五,海外华人是中国走向强国之路的可靠后援。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吸收外资总额
的2/3以上来自海外华人,这还不包括他们所带来的新文化、新观念、新知识、新科技
、新的经济运作机制和管理模式等无形的投入。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文化对于海外侨民有如
此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是中国通向强国之路所独有的优势。今后,只要中国继续坚
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数千万海外华人就是中国发展的可靠、稳定、无任何附加条件的
强大后援团。 

综上所述,中国当前所处的时代特点是″一超″格局之下的多极化发展趋势。冷战结束后
,由美苏争霸为中国造成的发展机遇已不复存在,中国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因此,中
国应当在继续发挥海外后援团积极作用的同时处理好中美关系,并在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中寻找新的机会。


--
<src img="c:\windows\Desktop\36.jpg">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18.9.44.21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2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