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ugemouse (LION), 信区: Green
标 题: 统一与分裂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9月28日13:17:20 星期五), 站内信件
统一与分裂 --中国历史的启示
葛剑雄
作者序
幼时读《三国演义》,对第一回的一段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印象极深。待读到最后一回《降孙皓三国归一统》时,觉得真如作者所说,东
汉合久必分,三国分久必合;对此话也就更加佩服了。
以后学了一点历史,却对此话渐渐产生了疑问:从秦朝到清朝这二千年间,
虽然确实时分时合,但未必都是分合的循环:至于分了多久才能合,合了多久又
要分,就更难说了。至受业于季龙(谭其骧)师,开始研究中国历史地理时,才
感到要说清此话的实际含义实在很不简单。不仅如此,对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和分
裂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就连学术界还没有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不少长
期被视为定论的话,其实并不符合基本的史实,或者不能正确地解释中国的历史
。
这就使我萌发了在这方面作些研究的念头。到了一九八八年,吉林教育出版
社约我为《中国政治文化丛书》写稿,于是就将这几年来的想法写进了《普天之
下----统一分裂和中国政治》一书。以后又在报刊上写了几篇文章,说了一些书
中没有涉及或没有说清的话。
《普天之下》问世后,居然颇受读者注意,过誉者有之,讨论者有之,批评
者有之,索书者有之,以为言犹未尽而要我再写下去者也有之。其中不乏台湾、
香港的朋友。尤其令我感动的是,河南一位任先生两次寄来了一二十万字的意见
和文章,香港中文大学的诸位同学因一时买不到此书而全本复印。我想,最主要
的原因应该是这个题目本身的重要性。统一分裂与我们国家的关系,无论说的是
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岂能不令国人重视和关心?
《普天之下》为了要纳入“政治文化丛书”, 不得不写了一些与政治有关
的内容,其实这不是我的专业,更非所长,免不了会说外行话。现在利用《中华
文库》提供的机会,写成这一专讲历史的小书。本书的基本观点与前一本并无二
致,只是在内容方面作了补充,并尽量纠正已发现的错误。
对这样的改写,关心现实的读者或许会感到失望;但如果他们能耐心地看完
这本小册子,相信对认识现实还是不无益处,现实毕竟是历史的继续。
葛剑雄
1991年10月15日将晓时
于复旦大学寓所
引 言
在世界历史上,中国并不是最古老的国家;在今天的世界上,中国也不是领
土最大的国家;但是中国却在世界史上拥用独一无二的地位。
翻开世界史,我们可以发现,埃及人在公元前四千多年就有了历法,这时中
国正是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时期。苏美尔人在公元前3500年
有了楔形文字的雏形,埃及人在此时有了最初的图形文字,并在公元前3200
年左右开始了第一王朝,腓尼基人在公元前3200年形成了城邦,第一乌尔王
朝于公元前三知年在幼发拉底河入海处出现,基什王于公元前2870年裁定两
河流域两邦间的疆界争执并树界石,埃及的第三王朝(公元前2780--26
80年)开始建造金字塔。而中国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一般认为存在于公元前2
550年前后。我们平时所说的“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指从黄帝时代以来这
一历史时期的一个约数,并不是正好有五千年。
但是在今天的世界地图上,早已找不到苏美尔人、腓尼基人、基什人的国家
,也不会发现第一乌尔王朝的的踪影。埃及作为国家的名字虽然还存在,但早已
不是当年的主人了。从公元前1680年开始,西克索人、利比亚人、库施人、
亚述人、马其顿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先后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原
来的埃及人早已消失在众多的外来人中,就连从公元前3000年起就长期使用
的埃及语也早成了消亡的语言。其他文明古国,如巴比伦、印度、罗马等无不如
此。而中国至迟在商代(商代以前的夏代的传说是否确实,学术界沿无一致意见,
姑且不论)已经建立了国家,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建立起一个疆域辽阔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从此,尽管也出现过内乱、
分裂、民族战争和改朝换代,但是以汉族(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政权实体不
仅始终存在,而且统一的疆域范围越来越广,最终凝聚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
家,并在18世纪中叶形成了中国的极盛疆域。
原苏联的领土是2240万平方公里,为中国领土的两倍多,但是如果拿
这个国家疆域变化的历史与中国相比,那就与现实的数字完全不同了。10世纪
后半期,也就是相当于中国的北宋初年,东斯拉夫人中的一支基辅罗斯兴起,扩
大的领土,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国家。但到12世纪中叶,罗斯就分裂为许多小公
国,1223年又被蒙古军队占有,成为金账汗国的一部分,汗国通过俄罗斯王
公进行统治,建立俄罗斯帝国。16世纪后半期,俄罗斯的疆域扩大到伏尔加河
地区;1667年,吞并东乌我兰和基辅的事实得到了波兰的承认;1775年
取得黑海北岸地区,1783年夺取克里米亚。17世纪俄国扩张到亚洲,18
世纪进入了远东和中亚,19世纪从中国攫取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至于
原苏联的领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最终形成。
领土面积略超过中国的加拿大和仅次于中国的美国,它们的历史都只有二百
多年,而它们的领土定形的时间就更短了。
因此,在今天世界上领土最大的几个国家中,中国是唯一拥有历史悠久的稳
定疆域的国家。
回顾历史,中国还有很多以同一性和延续性闻名于世界的纪录:
汉族的前身华夏族,至迟在春秋时期(前722--前481年)已经成为
中国的主干民族,秦汉以后汉族作为中国的主干民族一直持续到今天。即使在其
他民族成为统治者时,这种状况也没有改变。
世袭的君主制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夏朝,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前1
1世纪)的制度更已得到考古发现的证实。自从秦始皇确定皇帝的称号直到清朝
的末代皇帝,沿用了二千一百年。
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以月球绕地球一周为一月的夏历(农历),虽然
不时修订,但一直使用了几千年,至今仍在民间使用。自汉武帝开始以帝王年号
为纪年的方法,比公元纪年早一百多年,一年不缺地排到宣统三年(1911年
)。
仓颉造字的传说虽不一定可靠,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却证实了汉字至少已有了
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汉字已经成为中原政权和华夏民族的共同文字
。秦以后,随着中原王朝疆域的扩展,汉字的作用越来越广。汉字的基本体系从
未发生变化,在楷书出现以后,字形也基本未再改变。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更多,足以说明我们拥有一项举世无比的遗产--统
一,历史悠久的统一:统一的国家、统一的文字、统一的纪年、统一的...,
甚至统一的思想。这是一项多少人曾经为之奋斗、为之牺牲、为之讴歌、为之自
豪的伟大事业,也是现代中国人赖以安身立命并且不得不接受的遗产。
如果我们再深入地观察一下历史,还可以发现,在我们祖先的眼中,这样的
统一并不限于他们的国家、他们的民族,而是应该包容整个世界;之所以没有做
到,并不是不可能,而是没有必要,因为在统一范围之外的已经不是文明社会。
这种观念统治着我们这个国家和我们的人民长达二千余年,至今还存在于一些人
的心灵深处,引起一些人的追忆,令一些人陶醉。
但是这样的统一观在另一些人的思想中早已发生动摇,尤其是在西方列强用
大炮轰开了大清帝国的大门以后;有人又进一步对我们这项遗产价值提出了疑问
。到了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面对日新月异又风云莫测的世界,有些人又感
到这是祖宗留给我们的包袱,认为可以痛痛快快地扔掉。
这历史悠久的统一,究竟是我们宝贵的遗产,还是我们必须卸去的包袱?都
是,还是都不是?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做的恐怕应该是对历史的回顾--站在今天中华民
族的共同立场上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分裂和分治,全面认识它们
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对今天的影响。
作为20世纪的中国人,我们无意寻求昔日的天下,无论如何这已经是历史
;但今天的中国是昔日的天下的产物,无论你视为遗产还是包袱,都不能不接受
。
作为面向21世纪的中国人,我们必须放眼未来的天下,在21世纪的世界
上占有我们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我们再认识一下昔日的天下的目的--让自己知
道什么应继承,什么该抛弃。
第一章 昔日的天下观
引言:当地圆学说在晚清传播时,舆情大哗。不少饱学宿儒发出共同的责难:“要
是地球真是圆的,生活在另一面的人难道都是倒立的吗?”
虽然把“中国”确定为我们整个国家的名称是到19世纪后期才出现的事情,
但中国统一的概念却已经存在了三千多年。甚至在中原的统一国家形成之前,政治
家和学者已经纷纷推出了各自的统一蓝图。虽然当时还没有一个君主真正能够统
治这片广袤的土地,但“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颂歌却在西周时就已经普
遍流传,并且被视为真理而接受。
不过,这首颂歌的作者(或许不止一个)大概不会想到,这种统一观居然统治
了中国二千多年,并且到今天还没有消除它的潜在影响。
一 九州的传说和现实
在中国会面家的经典著作《尚书》中有一篇《禹贡》,一开始就写道:“禹铺
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意思是说,在洪水横流以后,大禹一面规划治水
,一面根据名山大川的分布重新划定区域。接着列出的九个单位是:冀州、兖州、
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这就是九州。
在另一篇《舜典》中,又提到在尧、舜时,“肇十有二州”。“肇”是开始的
意思。对这句话,西汉的学者谷永和东汉初的学者班固解释为:在尧的时候遭到洪
水,全国被大水分割为十二部分。但东汉末年的马融的说法是:舜在大禹治水之后
,从禹所划分的九州中又分出幽州、并州、和营州三个单位,因而总共有了十二个
州。这一说法获得后世多数学者的赞同。
从未实行过的九州制
由于这些记载都出于儒家经典,又得到后世众多学者的肯定,所以从西汉以来
就成为不可动摇的定论,几乎没有人表示怀疑。人们一般都认为,从大禹治水开始
就有了九州这样的政区,以后又演变为十二州。直到现在,一些在叙述一个地方行
政区域的历史时,往往还要从九州讲起,似乎这是历史事实。
由于全国就分为九州,所以九州又一直被当作全国、“天下”的代名词。如南
宋诗人陆游《示儿》诗中的名句“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就是取这
样的用意;晚清诗人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一句也是如此。
五四运动以后,学者们向儒家经典提出了挑战。经过反复的争论和研究,历史
学界已经把这传统的九州说推翻了。原来,《禹贡》中的记载并不是历史事实,九
州也不是中国最早的行政区划。
《禹贡》虽然托名为大禹所作,其实却是战国后期人的作品。具体的证据很多
,最主要的理由是《禹贡》中所记的不少地理状况都是战国时的现象,有的地名和
水名甚至要到战国后期才出现,如果真是大禹所作,他岂能未卜先知?而且在《尚
书》各篇中,《禹贡》的语言照理应比出现在它以后的《盘庚》(记录商朝中期的
君主盘庚迁都事)等篇难懂,事实恰恰相反;这也只能说明《禹贡》问世的时间较
晚。
《禹贡》所讲的内容不符合历史事实,至多只有传说的价值。到目前为止的考
古发掘和研究的成果,还只能证实商朝的历史。近年来在河南等地发现的一些文化
址,一些学者认为就是属于夏朝。如果这一观点得到进一步的证明和普遍的承认,
那末夏朝的主要统治区应该在今河南一带,与文献记载传说中的夏都不超出今山西
南部、山东西部和河南的范围是一致的。而《禹贡》所叙述的九州的范围,北至燕
山山脉和渤海湾,南至南岭一带,西至陇东高原;至于具体涉及的理内容更广;当
然不可能是夏朝的事实。
现有的研究成果足以证明,不仅传说中的大禹时代还不可能有什么行政区划,
就是商朝和更后的西周时代也还没有出现行政区划。既然《禹贡》是战国后期的产
物,那么九州制是不是当时的制度呢?也不是。大家知道,到战国后期,周天子的
权力早已荡然无存,而秦始皇还没有统一六国,七个主要的诸侯国各自为政,又有
谁有这样的权威能制定并且实行包括各国的疆域在内的行政区划呢?
可见,九州制只是当时学者对未来统一国家的一种规划,反映了他们一种政治
理想。
秦始皇在全国推行了郡县制,却没有在郡以上设立州。到了公元前二世末,也
就是在《禹贡》问世的一二百年以后的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将全
国除首都附近的七个郡级单位以外政区分属于十三部,即豫州、兖州、青州、徐州
、冀州、幽州、并州、凉州、益州、荆州、扬州、交趾、朔方;每部设刺史一人,
负责巡察境内的地方官和豪强地主;称为十三刺史部, 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但
那时的州还是一种监察区,而且这十一个以州命名的单位中没有《禹贡》九州中的
梁州和雍州,增加了凉州、益州、并州和幽州。在公元1世纪后的东汉,州才成为
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域。朔方并入了并州,加上管辖首都一带的司隶校尉部,总数仍
为十三。由于交趾改称交州,以州命名的单位就有了十二个,也不是九个。东汉末
年曹操曾想按九州来重划政区,却没有成功;从此再也没有人作过这样的尝试。从
这一角度来讲,九州从来没有成为中国的现实。
胎死腹中的五服制
在《禹贡》中还记载了一种“五服”制:
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
根据这样一种国家模式,在王居住的京城往外,第一等是甸服(以农业为主
的直接统治区),第二等是侯服(诸侯统治区),第三等是绥服(必须加以绥抚的
地区),第四等是要服(边远地区),第五等是荒服(蛮荒地区)。
如果说,九州制因为是以名山大川为主要界限,所以还能使人相信为实际行政
区域的话,五服制这样四四方方二千五百里的划分就难以自圆其说了。连宋代的儒
家学者蔡沈在给《尚书》作注释时也不得不指出:“尧的都城在冀州,冀州的北界
在今河北北部和内蒙古南部,恐怕不会有二千五百里。即使算到这么远,也都是沙
漠不毛之地了。而东南最富庶的地区反而被列入要服和荒服(离冀州一千五百至二
千五百里),根据地势来考察,简直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但是五服制中有一点却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在生产力低下、运输相当困难
的情况下,王(天子)对臣民的贡品的征收不得不随距离的远近而改变。例如在天
子直属区“五百里甸服”的范围内就规定了五种不同的纳贡标准:一百里内割下来
的作物连穗带秆起交,二百里内只交谷穗,三百里内交谷子,四百里内交粗米,五
百里内交精米。实际实行的制度虽不可能如此刻板,但运输能力显然是必须考虑的
因素。
九州制是对未来的设想,五服制却是对过去的理想化。因为在西周和以前虽然
采用类似的分等级统治体制,却并没有把每一等级固定为五百里,实际上也不存在
这样的可能。所以五服制虽见于《禹贡》,却从来没有哪一个君主或政治家有意实
行过,只能胎死腹中。
大九州说
正因为九州制仅仅是一种理想,所以在《禹贡》问世以后,还出现了另外几种
九州的方案,如《周礼》(也是托名周朝制度的著作)中的《职方》、《尔雅》中
的《释地》和《 朗 春秋》中的《有始览》都?出了自己稻 胖莨婊髦菝朴?
《禹贡》不尽相同,划分的范围也有所差异。
战国时齐国学者邹衍又提出了他的大九州学说,大意是这样的(今译):
儒家所谓的中国,不过只有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中国的名称叫赤县神州
,内部有九个州,就是大禹划定的,但这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州。在中国之外像赤县
神州这样的单位共有九个,这才是九州。在九州的周围有大海包围,人类和动物都
无法来往。这样的九州合起来又是一个州,像这样的单位也有九个,在它们的周围
有更大的海洋包围着,这就到了天地的边缘。
这种学说与其说是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还不如说是出于臆想和推理。比起那种
中国就等于天下,除了中国(实际上只是中原)之外就没有文明社会的观点来,大
九州学说高明地承认了还存在着不止一个同样发达的人类社会。但恰恰在这一点上
又作了实际上的自我否定:由于各州之间都由无边无际的大海阻隔,人民禽兽是无
法来往的。所以这种存在只具有理论和思辨上的意义,而不是对中国有影响的现实
。
--
故国虽大 好战必亡
天下虽安 忘战必危
我是一只大老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6.124]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41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