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ugemouse (LION), 信区: Green
标  题: 统一与分裂(4)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9月28日13:19:25 星期五), 站内信件

盛世难再
公元二五年,刘秀称帝,成为东汉的开国君主。但在当时,他不过是众多军事
力量中的一支,其中同样称帝的就有好几个。如赤眉军在长安立刘盆子为帝,公孙
述占汉中和巴、蜀称帝,刘永在睢阳(今河南商丘县东南)称帝,张步占有齐地十
二郡(今山东),隗嚣占有天水、陇西等郡(今甘肃陇中、陇南),窦融据有河西
走廊,卢芳在三水(今甘肃陇东北部及宁夏中部)被匈奴立为汉帝,彭宠攻下蓟城
(今北京)称燕王。直到建武十二年(36年),汉军最后消灭了公孙述政权,国
内才大体平定。但卢芳在匈奴扶植下一度占有北方几个郡,匈奴人不断南下杀掠,
汉朝只得放弃了河套至今山西和河北北部的疆域,将当地的八个郡内迁。建武二十
五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降汉。第二年,汉朝的八郡才迁回原地,汉朝
与匈奴的边界恢复到西汉后期的势态。而南匈奴受到北匈奴的打击,无法再
在蒙古高原立足,要求迁入汉朝北部边区,接受保护,汉朝同意南单于驻在美稷县
(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
永平十六年(73年),汉将窦固分四路出击北匈奴,推进到今新疆东部,打
通了与西域的交通线。第二年,汉军又征服了车师(在今吐鲁番和吉木萨南一带)
,重新设置了西域都护府。但由于汉军对北匈奴还没有稳定的优势,西域都护府曾
两度置废。延光二年(123年),汉朝又置西域长史府,但以后就忙于对付羌人
的反叛和内部的危机,无暇顾及西域,长史府常常不能行使正常的职权。
东北的高句丽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后期建国,开始在鸭绿江流域,以后逐渐扩张
到盐难水(今浑江)上游,占据了西汉玄菟郡的旧地。约公元三年,高句丽建都于
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市东),以后不断向朝鲜半岛发展。
在建武二十二年(46年),乌桓人乘匈奴内乱,击败匈奴人,迫使匈奴北迁
。汉朝将乌桓安置在北方缘边,分布在今内蒙古河套和山西、河北二省的北部。
鲜卑人开始也接受汉朝的招抚,并一起攻击北匈奴。以后一部分鲜卑人西迁,
填补了南北匈奴间的空白。章和元年(87年),鲜卑对北匈奴发动进攻,北单于
西逃,从此鲜卑控制了匈奴在漠北的旧地。到2世纪中叶,鲜卑结成了部落联盟,
占有今阿尔泰山、阴山以北,大兴安岭以西,北至贝加尔湖的辽阔地域,并在从辽
东到阴山一线逐渐蚕食汉朝的边疆。
二世纪后期,由于西北羌人的不断反抗,汉朝对西北地区的控制越来越弱,不
少政区不得不撤销或者迁往内地。北方的鲜卑逐渐南侵,移居入塞的匈奴也在扩大
活动范围。到了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年)黄巾军起,汉朝再也顾不了边疆,大
致后退到今桑干河、吕梁山、黄河和六盘山一线。这以北被称为“羌胡”所有,实
际上是由匈奴、 时 羌等多种民族聚居或杂居。
从建武二十六年(50年)基本恢复西汉主要疆域(不包括西域都护府),到
光和七年黄巾军起,东汉国内的统一时间是134年。
黄巾的主力虽然在当年就被镇压了,但其余部及各地乘机而起的各种势力却纷
纷割据称雄,而统治集团内部的争夺也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中平六年(189年
)汉灵帝死后,董卓利用外戚与宦官的冲突,率部进入洛阳,掌握了朝廷大权。关
东州郡起兵讨伐,董卓逼献帝迁都长安。各地的长官或将领纷割据或拥兵自保,如
刘表据有荆州,公孙度割据辽东,刘虞保有幽州,袁绍夺得冀州,袁术盘踞南阳,
刘焉控制益州,陶谦拥有徐州,曹操则通过收编黄巾们部迅速崛起。建安元年(1
96年),曹操出兵迎献帝至许(今河南许昌县东),朝廷的大权从此落入曹操手
中。曹操利用这一政治优势和自己的军事实力,先后攻灭了袁术、吕布、袁绍、刘
表、张鲁等割据势力,控制了整个北方。
与些同时,孙权、刘备在南方建立并巩固了政权,形成了与曹操鼎立的局面。
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建国号魏。第二年,刘备即帝位,史称为蜀汉或蜀
。孙权起初接受魏的封号称吴王,实际上并不受魏的控制,到229年也称帝。三
国之间虽不时发生战争,但疆域大致稳定。
263年, 好 蜀。二年后司马 追 魏帝,建立晋朝。晋太康元年(280年
)出兵灭吴,三国鼎立至此结束。
西晋的统一非常短暂,如果从太康元年灭吴算起,至永宁元年(301年)“
八王之乱”,仅仅21年。即使在这21年间,西晋也远没有恢复东汉盛时的疆域
。 时叭 益南下,渭北?原以北至河套已为“羌胡”所有,内迁的匈奴实际上控制
了今山西的北部。当持续了16年的“八王之乱”终于在306年结束时,西晋已
经到了彻底覆灭的前夜,十六国中的汉(前赵)和成汉已经建立,其他割据势力也
已形成。
东汉在朝鲜半岛上还保留着乐浪郡,末年辽东的公孙氏政权又设置了带方郡(
治所在今朝鲜黄海南道沙里院南)。但高句丽于209年自国内城迁都丸都城(今
吉林集安市境内)后,日益强大,终于在西晋末年(313左右)完全占领了乐浪
郡。差不多与此同时,带方郡也被南方的马韩吞并。从西汉开始中原王朝在朝鲜半
岛设置正式政区的历史就此结束了。427年,高句丽迁都今平壤。尽管当时高句
丽相当大一部分疆域还在今天中国境内,但它的政治中心已经转移到朝鲜半岛,已
成为中国以外的独立政权。
西汉以来,汉朝疆域的南端是日南郡的象林县。192年(初平三年;一说1
37年,永和二年),当地人区逵建立了林邑国,脱离汉朝,因而汉朝的南界从北
纬14度退到了16度一线。三国期间,林邑又向北扩张,占了汉朝的西卷县,推
进到北纬17度一线。
大分裂的十六国和南北朝
从东汉开始陆续迁入黄河流域的匈奴、 时啊 羌、氐、羯、卢水胡、丁零等族
,到西晋时已经有了不小的数量。在长期与汉族和各族的杂居中,经济文化水平又
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尤其是各簇的统治者和上层人士,大多已具有相当的政治、军
事才干,适应了中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些民族的首领既要摆脱汉族统治者对他
们的歧视和压迫,也要乘机夺取权力和财富,成为地区以至全国的主宰。西晋皇族
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火并给他们提供了最好的机会,于是十几个政权先后在黄河流域
、辽河流域和四川盆地建立起来,又匆匆地在其他政权的吞并中消失(见附表)。
五胡十六国简表
国名 创始人 民族 公元年代 主要都城 灭其国者
汉、前赵 刘渊 匈奴 304-329 平阳、长安 后赵
成汉 李雄 巴氐 304-347 成都 东晋
前凉 张定 汉 317-376 姑臧 前秦
后赵 石勒 羯 319-351 襄国、邺 冉魏
冉魏 冉闵 汉 350-352 邺 前燕
前燕 慕容皇光 鲜卑 337-370 龙城、邺 前秦
前秦 苻洪 氐 350-394 长安 后秦
后秦 姚苌 羌 384-417 长安 东晋
后燕 慕容垂 鲜卑 384-407 中山、龙城 北燕
西燕 慕容泓 鲜卑 384-394 长子 后燕
西秦 乞伏国仁 鲜卑 385-431 金城、苑川 夏
后凉 吕光 氐 386-403 姑臧 后秦
南凉 秃发乌孤 鲜卑 397-414 乐都、西平 北凉
西凉 李嵩 汉 400-421 敦煌、酒泉 北凉
夏 赫连勃勃 匈奴 407-431 统万 鹿然?
北燕 冯跋 汉 407-436 龙城 北魏
北凉 沮渠蒙逊 卢水胡 397-439 张掖、姑臧 北魏
建兴四年(316年),愍帝出降刘曜,西晋亡。次年,司马睿在建康即位,
史称东晋。东晋末年,大权落入刘裕手中。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
建宋朝。以后,萧道成、萧衍、陈霸先如法炮制,先后建起齐、梁、陈朝;但都限
于南方,维持着与北方政权对峙的局面。
由于东晋和南朝一直忙于防御北方和对付内部的权力之争,顾不上西南边区的
经营和开发,加上地方官治理不当,甚至残酷压迫当地民族,规模不等的反抗时有
发生。梁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乱爆发,宁州刺史奉命救援京师,当地爨蛮
的豪族乘机而起,在550年脱离了梁朝。在宁州爨蛮的影响下,周围的部族纷纷
自立,因此在今四川长江和大度河以南、湖南以西、广西西部已经不再有南朝的郡
县存在。
南方的林邑国继续向北扩张。大约在南朝后期,又占了原日南郡剩下的三个县
,南朝疆域的南界退到北纬十八度一线。
315年(晋建兴三年) 时巴匕 部曾建代国,至376年为前秦所灭。三八
九年前秦亡后,拓跋圭收集旧部复国,史称北魏。皇始三年(398年)迁都平城
(今山西大同)。北魏从后燕、夏夺取了大部分疆域,又先后灭北燕、北凉,到太
武帝拓跋焘在位时(424-451)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
93年)迁都洛阳。
北魏刚统一北方时的疆域大致北至今中蒙边界稍北。蒙古高原和今叶尼塞河上
游、贝加尔湖一带有柔然、高车(敕勒)、契骨等部族,其中柔然与北魏为邻,最
强大。以后北魏的东界退至辽河以西,控制今大凌河下游。辽东成为高顺丽的范围
。其西界达到焉耆(今新 焉耆)和鄯善(今若羌)一带,但未能扩展到西域其他
地区。
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以后又分别为北齐和北周所
取代。西北 鹿 浑的首领夸吕(552-591年在位)称汗建国,540年以伏
俟城(在今青海湖西岸布哈河河口附近)为都。西魏的西域部分为 鹿 浑所占,伊
吾被柔然占有,西界退至敦煌。
在西晋以后的近三百后间,在中国的范围内始终同时存在着两个以上的政权,
多的时候有十余个政权。南北的分裂尤其明显,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直分属不同
政权。
三 分合大势之二
隋开皇八年(588年)发动了灭陈之战,第二年就攻克陈都建康,当年自江
南至岭南全部平定,南北分裂的局面至此结束。隋朝存在的时间尽管很短,建立正
式行政区域实施有效管辖的范围却超过了以往。
在北方,于仁寿二年(602年)大破突厥,夺回了河套地区,把边界扩展到
阴山以北。在西北,从突厥人手中夺取了今新疆哈密地区;又趁吐谷浑被铁勒打败
之机,出兵灭了吐谷浑,把正式行政区的范围扩大到今新疆若羌、且末和青海湖西、
兴海县东一带。在南方的海南岛重新设立了珠崖、儋耳、临振三郡,从此大陆政权
对海南岛的行政管辖再也没有中断过。
在东北,隋朝对高丽的战争以失败而告终,边界仍然是在辽河一线。
随着隋朝的覆灭,除了海南岛以外,扩大的疆域不仅全部丧失,而且隋末唐初
的割据势力还招致外敌的入侵。如东突厥就大肆南侵,武德七年(624年),因
突厥多次侵扰边境,威胁长安,唐高祖甚至准备迁都,经李世民(唐太宗)劝阻才
作罢。隋末形成的各个割据政权也直到该年才全部消灭。
大唐帝国的形成
唐太宗即位不久,唐朝就转入攻势,收复并开拓了疆域。贞观四年(630年)
,李靖大破颉利可汗于阴山,东突厥灭亡,唐朝的实际控制区达到了贝加尔湖以北,
设置正式行政区的范围也扩大到了“阴山以北六百里”,超出了今国界。到贞观十
四年灭高昌,政区扩大到今新疆东部。另外,唐朝还一度取得黄河上游的河曲之地
和大渡河上游一带,设置了州县。在西南今贵州东北部、云南大部和广西恢复了正
式行政区。
随着军事行动的胜利和当地少数民族的服从,唐朝在边疆地区先后设立了单于
(云中)、安北(瀚海)、安西、北庭、安东、安南六个都护府和若干边州都督府,
用以行使对这些地区的管辖权。因此唐朝拥有的疆域最西曾经抵咸海之滨,最北曾
经到达西伯利亚,最东曾经至萨哈林岛(库页岛),最南在北纬十八度;在中国历
史上是空前的。
但这并不是说唐朝的统一范围一直有那么大,因为它从来没有同时达到过这样
的范围,而且达到最远点的时间是非常短的。例如,唐朝控制咸海以东是在龙朔元
年(661年)后,但到麟德二年(665年)就撤到了葱岭,实际上只维持了三
年时间。而那时还没有灭高丽,东部的边界仍在辽河一线。开元三年唐朝又扩展到
葱岭以西,但灭朝鲜后在当地设置的安东都护府已退至辽西。天宝十载(751年)
唐将高仙芝的三万大军在怛罗斯(今哈萨克东南部江布尔城)被大食(阿拉伯)击
败,唐朝的疆域又退至葱岭一线。北方自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灭薛延陀,置
燕然都护府,辖有今内蒙古洒套以北、蒙古和叶尼塞河上游和贝加尔湖周围地区。
但到仪凤四年(679年)突厥再起就撤至阴山以南,也只维持了三十二年。所以
尽管开元、天宝是唐朝的黄金时代,但它的疆域极盛阶段却已经过去,六都护府的
控制大为削弱,有的已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倾全力对付,驻守西北的军队全
部东调,吐蕃就乘机攻占唐朝西北部领土。到广德元年(763年)叛乱平息时,
今陇山、六盘山和黄河以西以及四川盆地以西已成吐蕃领土,当年吐蕃还一度攻占
了长安。开始时河西走廊有些地方还由唐朝的地方官守着,不久就完全陷落。
在西南,今云南全省、四川南部和贵州西部已被南诏占有,大渡河成了双方的
界河。南诏还不止一次入侵四川,甚至攻入成都。而且西南的少数民族纷纷摆脱唐
朝的统治,到唐末,今贵州、湖北西北部、湖南西部和广西西部都已不在唐朝管辖
之下了。
随着渤海国的兴起和扩张,东北的疆域也已收缩到今辽宁中部。
大中二年( 福矗 年),沙州(治今甘肃敦煌西南)人张议潮驱逐吐蕃 守将,
收复沙州。 到大中五年,张议潮率沙、瓜、伊、西等十一州归入唐朝。这样唐朝
的西部疆域恢复到了今新疆吐鲁番地区,河西走廊和陇东、关中又连成一片。
但由于唐朝国力衰退,对边疆已鞭长莫及。当地汉人实力有限,因而陇右、河
西的土地又陆续被吐蕃和回鹘夺去,只有瓜、沙二州始终为张氏所据,孤悬于中原
之外。以后曹氏政权取代张氏政权,直到北宋时才灭于西夏。
在隋唐时期,中国境内还有好几个与中原王朝并存的政权:
突厥 起源于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后迁到今新疆天山北麓。5世纪被柔然
征服,又被迁于阿尔泰山地区。但到六世纪中叶,空厥迅速强大起来,灭了柔然,
建立起一个疆域广阔的汗国,其范围包括今内蒙古中西部、蒙古高原、贝加尔湖周
围、西伯利亚南部、今新疆大部和中亚咸海、巴尔喀什湖以东的阿姆河、锡尔河、
楚河流域。582年(隋开皇二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大致以阿尔泰山为界。
东突厥于630年(唐贞观四年)灭于唐。682年,骨咄禄自立为可汗,起
兵复国,传至其弟默啜时脱离唐朝而独立,疆域大致恢复到被灭以前。但其内部部
族众多,各有领地,统治很不稳定。末年国内大乱,744年(唐天宝三载)灭于
回纥。
西突乜,又取得 鹿 浑旧地,迁都逻些(一作逻娑,今拉萨),基本上统一
了青藏高原。又向西征服了大、小勃律,向南取得了泥婆罗(今尼泊尔)等地。安
史之乱后向东、向南扩张,在8世纪后期至9世纪初,疆域达到极盛:西起葱岭,
东至陇山、四川盆地的西缘,北起天山山脉、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南
至喜马拉雅山南麓。
8世纪后期发生内乱,国势转衰。到9世纪后,疆域大致维持在青藏高原。
南诏 云贵高原上部族众多,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当地六诏(乌蛮的
六个部分)之一的蒙舍诏在今云南巍山建立大蒙政权。8世纪初,吐蕃侵入云蕉ā
? 雍正六年(1782年),清朝在西藏设置了驻藏办事大臣衙门,统率驻藏官
兵,督导地方行政。乾隆下六年(1751年)设立西藏地方政府--噶厦,规定
凡重大行政事务及藏官的任免、藏军的调动等均应由噶厦请示达赖和驻藏大臣办理
。在五十七年(1792年)击退了入侵西藏的廓尔喀军后,又在次年制定了《藏
内善后章程》,确定了驻藏大臣的地位及其全面督导藏内事务和统一处理涉外事务
的职权,规定达赖、班禅及各地格鲁派大知佛转世时用金瓶掣签(将最后的候选人
名字放在一个金瓶中抽签决定)办法并必须受大 技 督,自 伦(噶厦的最高官员
)以下僧俗官员必须由大臣任免;《章程》对西藏的官制、军制、司法、财政、边
防、差役、及对外事宜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雍正五年,策妄阿拉布坦死后,子噶尔丹策零继位,又不断侵扰哈密、喀尔喀
蒙古等地。清军虽多次取得胜利,但一直没有能够彻底平定。乾隆十年(1745
年)噶尔丹策零死后,准噶尔发生内乱,势力逐渐衰落。乾隆十八年,准噶尔的阿
睦尔撒纳袭杀剌麻达尔札,推达瓦齐为汗,车凌乌巴什率部降清。十九年,乾隆决
定趁机进兵,以结束数十年水了的战争。阿睦尔撒纳又与达瓦齐相攻,失败后率部
降清。次年,清军分兵两路,不久进占伊犁,准噶尔部基本平定。但阿睦尔撒纳又
发动叛乱,而清军因天寒撤退,阿睦尔撒纳重新控制了准噶尔。乾隆二十二年清军
再次进入伊犁,天山北路从此纳入清朝疆域。阿睦尔撒纳逃往俄国,不久病死。
原来在准噶尔统治下的回(维吾尔)部首领大小和卓木企图割据自立,清朝在
乾隆二十四年攻下喀什噶尔和叶尔羌,大小和卓木逃往巴达克山部后被杀,天山南
路也告平定,清朝统一中国的大业至此完成。
在这以前的康熙二十八年(1698年),清朝与俄国订立了《尼布楚条约》
,确定了中俄东段的边界是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雍正五年,清朝与俄国签订《
布连斯奇界约》和《恰克图条约》,规定了东起额尔古纳河及其支流开拉哩河(今
海拉尔河相交处的阿巴该图,经恰克图(原苏联境内的恰克图和蒙古境内的阿尔丹
布拉克),西至沙必乃达巴汉(一作沙宾达巴哈,原苏联西萨彦岭西北)的边界走
向。
从秦始皇灭六国,开疆拓土,建立秦帝国开始,经过了近二千年,中国终于形
成了一个北起飞 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
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拥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国土的空前统一的国家。
内乱外患,国土沦丧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以后,列强侵入中国,用武力迫使清朝签订了一
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中国的大片领土;甚至连条约也不签订,凭借实力造成既
成事实。
中国失地最多的是在中俄边界。中俄《尼布楚条约》中将两国边界最东段乌第
河以南一块列为“待议地区”,没有划定归属。俄国的势力扩张到远东后,便不经
过任何谈判就占据了这一地区。库页岛一直是清朝的领土,但清朝只接受当地人的
朝贡,从来不加经营,以至在俄国和日本都侵入该岛的还一无所知。直到1850
年(道光三十年)俄国单方面宣布库页岛为俄国领土也未加过问。1858年(咸
丰八年),通过《瑷珲条约》,俄国夺取了黑龙江北岸的土地。1860年的《北
京条约》,俄国获得了《瑷珲条约》规定为“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并且规
定 庖车荷系摹 土人”不能再过海向清朝纳贡,?际上承认了俄国对该岛的占领。
在黑龙江瑷珲(今黑河市)的东岸,有一片汉人聚居区,称为江东六十四屯,《瑷
珲条约》规定仍归中国所有,条约签订后还划定了界线。但到1900年俄国占领
东北后,用烧杀手段驱赶中国居民,强占了这块地方。
1 福叮 (同治七年),俄国吞并了中亚的浩(霍)罕和布鲁特。18?0年
,又趁阿古柏叛乱之际,占据了中国的伊犁。光绪三年(1877年),清朝出兵
平定新疆,要求俄国退出伊犁。俄国以改订《北京条约》的有关条款为撤退的条件
,逼清朝签订了《伊犁条约》,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根据这两个条约而进行
的勘界产生了十一个具体的界约,到1884年(光绪十年)确定了从沙必乃达巴
汉到乌孜别里山中的中俄边界线,大致就是今天的中苏边界。这条界线以西至巴尔
喀什湖、阿亚古斯河之间的数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从此不再为中国所有了。
在平定阿古柏叛乱时,刘锦棠进入帕米尔高原,将八个帕(当地地名,指以谷
地为中心的地区)中的六帕收回。1884年后,俄国继续向南扩张,英国也通过
其保护国阿富汗侵入帕米尔。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英、俄两国在伦敦订
约,瓜分了属于中国的帕米尔大部,中国内剩下一帕(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县)。
此外,香港从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起被割让给英国,以后又增加了九
龙的一部分。英国和葡萄牙还“租借”了九龙的大部和澳门。英、法帝国主义在它
们维持殖民统治的印度、缅甸、越南等国与中国的边界用种种手段侵占中国的领土
。甲午战争失败后,根据中日《马关条约》,台湾和澎湖在1895年被日本占据
,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才由中国收回。
1851年兴起的太平天国与清朝对抗了十四年,波及十余省,并以天京(南
京)为首都了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太平天国政权的疆域包括今江苏、安徽、江西、
浙江、湖北的大部分或一部分,临时占据的地区更多。在此期间,清朝内部处于分
裂状态。
在太平天国政权被消灭以后,清朝对内的统一并没有真正恢复。一方面,列强
在沿海地区设置租界,划分了势力范围,建立了一个个国中之国。对这些地区,清
朝的统治权已经部分或全部丧失。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绝对控制已成为过
去,在镇压太平天国、捻军、西北“回乱”中膨胀起来的汉族武装与地方实力 的
结合,形成了一股足以与朝廷抗衡的政治、军事、经济力量。在列强的支持、利用
和操纵下,不时出现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局面。到了末年,北洋军阀和地方实力派实
际上已经掌握了清朝的大部分权力。
以上的分合大势可以说是中国史的常识,并没有什么异议。根据这些情况,我
们可以作一个粗略的统计:
历代统一时间起讫表
第一标准统一时间 第二标准统一时间
221BC-209BC(秦)
年 108BC-22AD(西汉)
50AD-184AD(东汉)
代 280AD-301AD(西晋)
589AD-616AD(隋)
起 630AD-755AD(唐)
1279AD-1351AD(元)
讫 1382AD-1644AD(明)
1759AD-1840AD(清) 1683A 模保福 0AD(清)
合计 81年 950年
如果以历史上中国最大的疆域为范围,统一的时间是八十一年。如果把基本恢
复前代的疆域、维持中原地区的和平安定作为标准,统一的时间是九百五十年(详
见上表)。这九百五十年中有若干年,严格说是不能算统一的,如东汉的中期、明
崇祯后期等。
如果以秦始皇灭六国的公元前二二一年至清亡的一九一一年为计算阶段,第一
标准的统一时间占总数的百分之四,第二标准的统一时间占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五。
如果从有比较确切纪年的西周共和(公元前841年)算起,前者约占百分之
三,后者约占百分之三十五。
第三章 分合的标准
引言:苏东坡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
身在此山中。”看山如此,我们看中国历史,往往也是如此。
一 何为统一
为什么以上计算出来的统一时间要比传统的说法短得多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对统一的解释标准不同,或者说对统一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
“统一”的本义
统一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我们不妨追根寻源作一番讨论。
统,原来是指丝的关绪。《淮南子.泰族训》中有这样一段话“茧之性为丝,
然非得工女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则不能成丝。”(茧子是丝构成的,但如果不是
由缫丝的妇女把它们放在热水抽出头绪来,就不能成为丝。)由此派生出把种种分
散的事物集中到一起,归于一致,将各个部分合成为一个整体这一意义的“统一(
壹)”一词。
“统一”的原意并不是专指某一事物。如《汉书.董仲舒传》的赞中说“令
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那是指学说、学术思想。《汉书.西域传》赞中“
西域诸 国,各有君长,兵众分弱,不相统一”;以及《后汉书.隗嚣传》中“帝
知嚣欲持两端,不愿天下统一”;则专指国家和“天下”,实质上是就政权而言的

毫无疑问,我们所要讨论的统一是指国家之间或政权之间、一个国家或个政权
内部在政治上的一致、集中及结合为一个整体,而不是文化、民族、语言、风俗、
经济、思想、宗教、血统甚至地理环境等等的一致性或整体性。说明这一点是非常
重要的,因为有人所指的统一并不是本书所要讨论的范围。当然,我并不认为其他
方面的统一与国家的统一毫无关系,或者认为政治上的统一可以孤立于其他方面的
统一之外,但两者毕竟是不同的方面,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正统僭伪之争
中国的历史不应该只是王朝的历史,更不应该只是中原王朝或汉族王朝的历
史。我们应该站在今天的、中华民族的、客观的立场上看待历史上的一切政权和它
们之间的关系,而不能囿于封建的、正统的、汉族的观念。
例如北宋期间,用宋朝的标准或正统的标准看当然可以算是统一的,契丹人的
辽朝是“虏”,是“僭伪”,可以置之不理。但事实上,辽(契丹)和北宋应该具
有同等地位,因为:第一,辽(契丹)建国比宋朝还早,宋朝从来没有征服过它,
连形式上的从属关系都没有存在过,相反的,北宋不得不承认它是一个对等地位的
邻国。第二,辽的疆域相当辽阔,而它的一部分即使按当时的标准看也应该是中原
或中国。它有相当大的农业区,汉族占总人口的多数。第三,辽的文化和政治制度
虽然还保持着游牧民族的特色,但基本上接受了汉族的和中原王朝的模式,与宋朝
和中国的其他政权有很多共同之处,所以早在元朝修史时已将《辽史》与《宋史》、
《金史》并列,承认它是中国的一个政权。第四,北宋远未恢复唐朝的疆域,已没
有能力消灭业已存在的大理、 持 曹氏政权,中间又形成了西夏政权,完全是几个
政权并存的局面。因此用中国的标准、客观的标准进行分析,北宋时期是以宋、辽
对峙为主,几个政权同时并存的阶段,而不是一个统一时期,它与南北朝并没有什
么本质上的区别。
朝代的起讫与统一的始终
不能认为某一个皇帝登位建元,统一就已经实现,也不能将某一朝代的残余势
力存在的时间当作统一的延续。
例如:传统上将西汉的开始时间算在公元前206年的汉元年,实际上当时刘
邦还承认名义上的君主楚怀王(义帝)和事实上的盟主项羽,他的基地只有今四川
盆地和汉中盆地,不过是十九个诸侯中的一个,怎么能说统一从汉元年就开始了呢?
即使在刘邦消灭了项羽以后,分裂也远未结束,在原来秦朝的版图之内就存在着不
止一个政权,汉朝朝廷能控制的范围相当有限,又怎么谈得上统一呢?
又如东汉,虽然刘秀在公元25年就称帝建元,但那时不过是几种割据势力中
的一支,也不是最大的一支,实际控制区仅有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的一片,当然
不能作为统一状态的开始。而到中平元年(184年)黄巾军起,割据分裂已成事
实。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形势已经形成。难道能因为汉献帝这个傀
儡还存在到延康元年(220年)就认为东汉的统一也维持到了这一年吗?
称 寄 贡与天下一统
统一应该是实质性的,而不是名义上的。应该是统一者和被统一者双方都接受
的,包括被统一者被迫接受的;而不是一厢情愿的,或者是后人追认的。
以前往往将向某一政权“称 寄 贡”作为接受统一或归属的标准,至今?有不
少人对此津津乐道,觉得非如此不足以说明边疆对中原的关系。其实,对“称臣纳
贡”要作具体分析,不可一而论。可以肯定,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不能算作统一的
证据的。
小国与大国 如朝鲜、越南在建立自己的独立政权后,除了少数年代外,始终
是向中国称 寄 贡的,在形式上连新君即位都?须向中国报告以便得到认可。但实
际上,朝鲜和越南都有自己完整的国家机构,它们的内政不受中国的干涉。它们对
中国的称臣主要是出于对大国的敬畏和文化上的传统习惯,以便获得安全的保证和
合法的延续性。在经济上,朝贡也不存在剥削与被剥削关系,进贡 肷痛屯 往是后
者价值高于前者,至少是等值的。
又如日本早在东汉初就接受过“汉倭奴国王”的印,以后也不断渡海“朝贡”,
但能说日本曾经被中国或哪个中原王朝统一过吗?
的确也有政权在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后会完全服从朝廷的旨意,自愿居于从
属地位。但它们一般都保留了内部的政权机构来处理自己的事务,中原王朝只把它
们当作归附的外国,而不是自己政区的一部分。如西汉后期匈奴投降汉朝,单于亲
自进长安朝见,接受汉朝官员的临护,但双方都遵守“长城之内天子有之,长城
之外单于有之”的原则,一般都不进入对方的领土,也不作任何领土的调整。所以
尽管有这样的臣服关系,也不能说明汉朝已统一了匈奴,或者认为汉朝的疆域应该
包括匈奴在内。
以称 寄 贡为手段的通?贸易 历史上有不少游牧民族和外国的商人,为了获
得必要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或者就是为了做生意牟利,往往会以进贡作手段,
换取中原王朝的赏赐。这是由于民间贸易常常被中原统治者禁止,或者得不到合法
的保护,经济利益也得不到保证。而以进贡的形式不仅迎合了统治者的自大心理,
而且在经济上有厚利可图。
另一方面,历来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都以世界为中心自居,认为本国是世上最富
足的国家,无所不有,不必依靠外人,所以一贯不重视对外贸易和经济行动。而且
中国统治者如果公开购买外来物品,既有损于自己至高无上的尊严,也将受到恪守
儒家信念的臣子和读书人的批评和规劝。但对远道而来贡献的臣民,一则是为了嘉
勉他们的“忠诚”,一则是为了显示天朝物力的富厚,是从来不计较经济利益的,
无不给予加倍的赏赉和周到的款待。有时甚至“恣其所欲”,打开仓库,听凭挑选,
爱什么就自己拿什么!打着“进贡”旗号的高人不仅可以享受“贡使”的待遇堂而
皇之地进出,而且可以获得大大超过贡品的赏赐。统治者既满足了妄自尊大的虚荣
心理,又可以名正言顺地享用各种“贡品”,自然很欢迎这种“进贡”。这就是为
什么有时完全没有对外贸易的记录,“贡使”却不绝于道的真实原因。
倒是有时一些小国“进贡”的积极性实在太高,天朝再富也受不了,因此不得
不规定若干年一次或一年若干次以及每次的人数、贡品的数量,否则不予接待。这
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接受这种“进贡”实在都是赔本的买卖。但无论次数、人数的
多少,这与领土归属和政治统一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要说这些“进贡”都代表了进
贡者所在的国家,并且这些国家都成了中原王朝的属国,岂非天方夜谭?
中国统治者的一厢情愿 对方完全是以平等身份派来的外交使节或贸易代表,
而中原王朝却非要称之为朝贡,这只能说明中原王朝统治者的妄自尊大和愚昧无知。
中原王朝往往利用文字翻译,篡改对方公文的含义,维持天朝大国的神话。
例如在乾隆年间,暹罗(泰国)使节带来的表文,根据泰国宫廷档案第十三号
表文底稿是这样写的:“室利阿瑜陀耶大城国这胜利君主,依与北京朝廷之邦交,
及敕正使...,敬具金叶表文及方物,...循旧例前来进贡于大清国皇帝陛下。
”表文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根据当时的惯例,只有称“进贡”才能被清朝接受。
不过从表文的内容我们也不难看出,暹罗只是“循旧例”保持着对清朝这个大国的
尊重态度,它只承认自己小国的地位,却丝毫没有称臣或放弃独立地位的意思。但
经过广州总督的翻译,表文成了:“暹罗国长臣郑昭,诚惶诚恐,稽首顿首,谨奏
请大清国大皇帝陛下”。根据这一译文,岂不是也可说暹罗国王自己承认是清朝的
臣子,因此暹罗也是清朝的统治区了吗?
在鸦片战争以前,几乎没有哪个国家的使者来到中原王朝而不被称为来朝贡的。
如在《明史.外国传》中就充斥着这一类记载:榜葛剌(孟加拉),“永乐六年,
其王 把浪级 遣使来朝,贡方物,...七年,其使凡再至,携从者二百三十余人。
...自是比年入贡。十年,...使者告其王之丧,遣官往祭,封嗣子赛勿丁为
王。”木骨都沙(今非洲索马里摩加迪沙一带),“永东十四年遣使与不剌哇、麻
林诸国奉表朝贡。”拂林(意大利),洪武年间“复命使臣普剌等赍敕书、彩币招
谕其国乃遣使入贡。”今天大概谁也不会相信,这些国家或地区都曾经是明朝的属
国。
在鸦片战争前不久修成的《大清一统志.外国》中仍然有这样的记载:俄罗斯,
“康熙十五年,察汉汗又遣使进贡,表言俄罗斯僻处远方,不谙中华文义及奏疏礼
仪,两次抒诚,致多缺失,今特敬谨奉贡,希 矜宥。上准其纳贡。”?至嘉庆十
八年)“其事天朝,极为恭顺焉。”英吉利,(嘉庆)“二十一年,英吉利国遣使
入贡,赐国王白玉如意一柄,翡翠朝珠一盘,敕谕一道,以示怀柔。”谁都明白,
18、19世纪的俄国和英国绝不是中国的统一范围,说俄国“极为恭顺”和英国
“入贡”更是天大的笑话。由此来认识中国史书中的称 寄晒 ,至少可以避免一些
类似的误解。
羁縻政权 所谓“羁縻”,就是一方面要“羁”,用军事手段和政治压力加以
控制;另一方面用“縻”,以经济和物质的利益给予抚慰。羁縻政区的起源是中原
王朝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或新征服区实行的特殊政策。在这些地区,虽然也和正式政
区一样设置州县,但一般不征收赋税徭役,不派遣行政官员,而由当地部族的首领
世袭,治理自己的内部事务。正因为实行特殊的政策,所以同样是羁縻政区,情况
却有很大的差别。
第一类是受中原王朝的管辖时间较长,政区范围明确而稳定,它们往往处于正
式政区之间或附近,当地的首领完全听命于中央政权或地方官。这些政工除了不登
记户籍、不直接征收赋税以及土官世袭外,与正式政区并无太大的区别。这类地区
当然可以看作该王朝已经统一的一部分。
第二类是对中原王朝时叛时服,或者同时接受不同政权的任命,或者在接受羁
縻后辖境已有很大的变化。对这些地区不能一概看成与正式政区一样,而应该根据
它们的具体时间、范围和政治态度来决定。
第三类是处于正式政区的边缘,或者远离正式政区,或者接受羁縻区名义的对
象是游牧或迁移民族。这类政区大多是名不符实的,有的就是对称 寄 贡对象的赏
赐品。有时某一部族或某一派人到边境政府或中央政府进贡,朝廷或地方官就授予
一个羁縻州或都督、刺史的名义。实际上,地方官或中央政府很可能连这个部族和
这个政区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更谈不上进行有效的统治了。还有的部族在甲地受
了某州刺史的称号,以后却流动到乙地甚至丙地去了。如果因为该部族有某州刺史
称号,就认为他们到过的地方都是王朝的疆域,那岂不成了笑话?有的羁縻政区甚
至是语言差异和翻译错误的产物,有的非汉部族第一次来时被译成一个族名,被授
予一个羁縻政区;下一次来时却被译成另一个族名,于是被当作一个新“归顺”的
部族,再授予一个羁縻政区。
由于羁縻政区不统计户口,不征发赋税徭役(有的只固定上交一定的土产或派
出一定数额的劳役),所以也不排除其中有一些根本就是地方官杜撰或因循的可能。
因为广置羁縻州县可以显示他们 牡恼ǎ槐叵裥楸ɑЭ谀茄背?
担增加的赋税份额。还有的地方官只是照抄前朝档案中的羁縻单位,根本不问这些
单位是否还存在。如果我们根据这些乌有子虚的政区来确定这个政权的统一范
围,那就不仅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会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天知道那些政区在什
么地方。
唐宋时代普遍设置羁縻政区的区域大多是经济文化落后、地广人稀或山高林密
的地方,可是如果我们把史书上所载的那些羁縻单位统计出来的话,往往会发现它
们的数量和密度不仅大大超过了同时代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而且高于现在
当地县级或乡镇级行政区。这种奇特的现象只能从它们设置的背景寻找答案。

--

                         故国虽大  好战必亡
                         天下虽安  忘战必危

我是一只大老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6.12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1.76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