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ugemouse (我心飞扬), 信区: Green
标  题: 后冷战时代的国际关系格局与中国在世界的位置(1)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3月24日09:26:24 星期天), 站内信件

冷战是西方精英主义者的“底线反弹”,是西方以扩军备战方式为名,行内部思
想整肃和认识统一之实,以挽救西方基于丛林法则的精英主义制度。
冷战在表面上表现为东西方关系,而后冷战在实质上是南北关系。冷战在表面上
被安排为发展权和优先权的争夺,而后冷战是对世界上多数人口生存权的威胁。
冷战被西方刻意包装为意识形态分歧,而后冷战则是基于西方追求排他性的资源
分配地位所引发的深刻矛盾。冷战根据西方的说法是以和平的制度竞赛收场,而
后冷战根据美国的安排,越来越指向核战争和种族灭绝,按美国最着名策士亨廷
顿的说法是“文明冲突”。
总而言之,冷战是西方白人民兵在守势下的“以攻代守”,而后冷战则是西方特
别是美国结束守势转为彻底的攻势,经济全球化就是服务于把丛林法则从一国推
广到全球尺度,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利益金字塔,目的在于把处于
边缘生存状态上世界绝大多数人口,再把他们向毁灭的悬崖推进一步。
中国就是美国实现其全球目标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门槛和限制力量,这既不取
决于中国政府的主观意愿和政策选择,也和中国所选择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无关
,而是由13亿中国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所客观决定的。
一、 50年后对冷战的回顾
冷战是西方白人种族主义者蓄意发动的“攘外以安其内”的内部思想清洗运动,
其目标有叁个:压制和清洗西方社会内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怀疑和否定思潮,对
外推销并协助确立以现代化和民主为意识形态标志的精英主义;以资源和经济军
事方面的优势拖苏东集团进入常规军备竞赛增加其经济困难;扶持一些没有普遍
意义的发展典型如四小龙,最终促使中国这样国家也进行精英主义制度建立的改
革开放。中国改革开放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结果促使
世界市场上同类产品价格的竞争性下降,极大地有利于西方在国际市场上顺利实
现和扩大其垄断利润,强化了西方国家在国际市场上以垄断价格对竞争性价格的
交换和输入机制,这无疑也构成西方的冷战重要成就之一。
1、清除内部威胁是冷战的首要目的
迄今为止仍然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苏联曾经有足够的意愿和实力对西方构成过
严重威胁,现实中对西方社会制度的严重威胁,来自西方内部知识精英和民众对
西方基本社会制度的深刻反省。西方以外在威胁为借口,营造战争恐怖,并以此
为手段梳理精英和民众思想,西方在外部进行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主要是为
了服务于内部思想整肃的需要。
美国和西方主导冷战的产生,具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追求打跨以苏联为首的
社会主义阵营,并把苏联拖入军备竞赛之中去;二是在国内以战争恐怖对待因反
省大战已经达到怀疑西方根本制度的知识精英。前一个目标是表,后一个目标是
里,因为苏联始终没有发展起足以威胁西方社会的军事力量,也没有适当证据表
明苏联有威胁西方的足够意愿;但是西方社会内部的精英和民众阶层,对西方精
英主义制度的普遍怀疑和深刻反省,却足以导致西方社会根本制度的崩溃和颠覆
。这两个目的一是对内一是对外,对内目标居于主要地位,按照毛泽东在1946年
的说法,美国主导发动冷战的目的是要“进攻美国人民”;对外需要完成的任务
是需要树立垄断资本的国际优势地位,这两个目标都是为了维持西方资本家对整
个世界(包括国内与国外)的统治地位。
由于对西方根本制度被抛弃的深刻担心,西方精英主义者产生强烈的“底线反弹
”情绪,使用了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来挽救资本主义制度。马歇尔计划就极极端
地违背了美国的极端现世主义原则,扶持竞争者的根本目的在于挽救垂死的资本
主义制度;而扩军备战与麦卡锡清洗的目的,同样在于以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为理
由,来执行清除思想上的反对派之实。
2、对西方精英主义制度的根本威胁力量在于西方内部
在一战后的1919年3月,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一份秘密备忘录中写道“在反对战
前形势的工人中间,存在着一种不仅是不满,而且是愤怒和反抗的强烈意识。所
有现存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秩序都受到欧洲各地广大人民的怀疑。”而到
1931年的大萧条时期,这种情绪更加高涨,并且扩散到精英阶层中去,汤因比指
出“1931年这一年因一显着特征而不同于‘战后’前几年,也不同于‘战前’前
几年。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
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
到了1945年二战之后,这种反思有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种高度因为苏联战胜
纳粹(88%的德军伤亡是苏军取得的战果)的巨大威望而更加放大。即便是最最自
私的美国白人种族主义者也看到问题的严重性,破天荒地对欧洲竞争者进行输血
治疗。而欧洲虚弱正是美国培植的德国法西斯的功劳和最初追求的效果,由于这
种良好效果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对西方根本制度的深刻反省,使得美国再也无法
无动于衷---因为欧洲精英主义制度面临瓦解的危险。这种危险迫使美国资本家阶
层不得不进行“马歇尔计划”,目的是要拯救资本主义制度出水火。
同时,西方进行思想清洗也是非常积极的,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后,思想清洗最典
型地表现在美国法西斯的“麦卡锡清洗”和德国法西斯两次对共产党进行的大屠
杀上。由于西方的雇佣制度所提供的特殊便利,麦卡锡清洗虽然在表面上不如德
国纳粹那么血腥,但是在思想清洗效果上更为成功和彻底。1970年哈佛和麻省理
工学院的学生,想要找一个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与萨缪尔逊做对手进行
理论辨析,找来找去竟然一个人都找不到,最后只找到一个乔姆斯基(语言哲学
家,带左翼倾向)来代替。
3、苏联作为冷战对手的颟顸无知
在名义上苏联是冷战的另一方,但是苏联从来没有找到正确的应对方法与应对尺
度,被动地按照西方设定的轨道,卷入一场不知己不知彼的军备竞赛。苏联热衷
于稳定东欧边界这个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和实质威胁的既得利益,热衷于取得一个
没有任何实质性意义的西方法理承认,热衷于在防御态势下搞进攻性军事部署,
参与以短击长的常规和核军备竞赛,结果坠入西方的彀中---按照西方主导的轨道
和西方的强项竞争。
冷战的关键实际上在于精英阶层的走向,因为精英阶层是喜欢实现优势地位的,
在整体上是支持精英主义制度的。美国的艾奇逊1949年就把中国和平演变的希望
,寄托在中国的“民主的个人主义者”身上;毛泽东在会见美国记者路易斯-安娜
-斯特朗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在美国压服中间地带之前是谈不到进攻苏联的,发动
冷战的目的首先是进攻美国人民,1953年美国的麦卡锡运动就成了毛泽东预言的
绝妙注脚。毛泽东的“东风压倒西风”论断,就是针对当时西方精英阶层普遍对
精英主义制度的深刻反省而言的,冷战的发动者着名的白人民兵丘吉尔、杜鲁门
对这一点就更加明确了,只有宣扬“全民国家全民党”的赫鲁晓夫这个蠢材懵然
无知。苏联的解体和冷战失败实际上在赫鲁晓夫时代就已经开始了,甚至还可以
追溯到斯大林“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上去,不过最后是在戈尔巴乔夫
和耶利钦手上趋于大成而已。
西方宣称冷战以苏联的失败而告终,这并非偶然,这是西方以“有虞备不虞者胜
”的结果。苏联的错误还在于单纯注重武备而错误地放弃思想资源的利用,而西
方的最后胜利的取得,则是来自第叁世界国家精英主义者的追随,和苏东精英对
人民利益的背叛。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特别是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在客观上也
是有利于西方实现其冷战目标的,不仅加强了西方的垄断地位,恶化了第叁世界
国家的贸易条件,强化了第叁世界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边缘化地位,而且中国市
场对西方工业垄断资本实施不设防的全方位开放,还大大扩展了西方垄断企业的
活动地盘。
4、冷战胜利的标志和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冷战胜利的决定性标志是:西方社会内部对精英主义制度的怀疑和否定情绪的消
失。这个事件的标志是美国的里根和英国的撒切尔的上台,以及新自由主义主义
经济政策的得势。苏东的解体和转向只是冷战战果的扩大,是精英主义制度在本
地精英的努力配合下,占领了更多地盘卷入了更多的人口。
冷战胜利的关键在于精英阶层在总体上忠于精英主义,不管是在第叁世界还是第
一世界,而且是从前对立的集团内部的精英主义者,进行的建立精英主义制度的
努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苏东的解体和转向,不是什么资本主义制度魅力
的竞争,更不是经济效率的竞赛,而是精英主义者热衷于建立精英优先的社会制
度。
和1930年代的资本主义大萧条相比,社会主义国家的所谓经济困难不是不能克服
的,也不是没有解决出路的,但是资本家阶层愿意挽救资本主义制度出水火,哪
怕是把世界拖入世界大战也在所不惜;苏联的高层精英却非常乐意借机完成社会
制度向精英主义制度转变。一项美国机构主持的民意调查表明,只有19%的普通民
众愿意苏联制度的资本主义化,相反76%的苏共权力阶层和知识精英,却赞同跑步
进入资本主义的“休克疗法”。
由于冷战时代的长期努力,西方的知识精英与政权的结合过程也同时完成,在冷
战结束的同时,西方的知识精英已经完全忘记了当初对大战的反省,迫不及待地
宣称“历史终结”。在大战之后西方知识精英基于人类良知,对大战进行的反省
和对西方根本制度的怀疑,今天在西方已经被典型的麦卡锡腔调,界说为“苏联
的同情者”。
由于苏东的解体和转向,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垄断资本在世界上的领地迅速扩展
到全球范围,西方的对外目标也同时实现。而且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西方得
以在技术垄断的基础之上获得空前的世界市场垄断地位,战后的西方主导国际贸
易的基础,迅速由战前的“剪刀差”向垄断价格对竞争性价格的南北贸易关系转
移。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实现了空前的富裕和发达。整个世界的社会思潮在
这个过程中,再一次象19世纪末期那样,出现了一次世界性的向右转。在19世纪
末期的世界性思潮向右转的过程中,恩格斯的关门弟子考茨基和伯恩斯坦成为现
代修正主义的鼻祖。
二、 从冷战时代到后冷战时代的转换
1、 由冷战到后冷战转换的资源因素与技术因素
以垄断价格对竞争性价格的国际贸易秩序的建立,除了西方世界的主导之外,第
叁世界国家普遍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国家不可动摇的努力目标,实际上是这个过程
得以顺利完成的另一个主要原因。第叁世界国家在工业化和发展的早期,只能是
从自身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性产品入手,使得第叁世界国家的出口
产品结构雷同,在国际市场上形成相互竞争的态势。同时由于工业化在全世界的
普及,使得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和贸易规模都空前扩大,西方从而也得到
空前规模的“高价格”产品输出市场,同时相应获取空前的垄断利润。正是在垄
断利润的支持之下,西方得以在全球确立非常优越的资源利用地位,使得其经济
规模完全不受本国的经济资源限制,成为全世界的高价格产品供应中心和资源消
耗中心。
西方以垄断价格主导了大部分的世界资源,而苏联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分到
一杯羹。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苏联参与军备竞赛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而西方却
实现了富裕和发达。因为苏联企业从设立目标和经营方式,都无法从世界市场上
捞到足够的垄断利润,这从老大哥对中国的真诚技术援助中就可以看到;相反西
方企业却成功建立起遍布全球的垄断利益输入关系,通过国际市场体系集中利用
全世界的资源来与苏联集团抗衡。
正是因为冷战过程的深入,需要全世界的资源被动员起来,第叁世界国家的工业
化过程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也大为上升,美国为了不使自身孤立,对盟友
的扶持和拉拢(如马歇尔计划)也使得富裕的阶层迅速扩大,这一切都使得全球
人对自然的关系出现巨大的恶化,今天的富裕和发达即使限定在目前的狭小范围
之内,相对应的自然资源也显得无法支撑。
同时二战之后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人对自然资源的加工利用,将有可能不再依赖
对工人的剥削,如原来认为难以实现自动化的摘棉花、挤牛奶等作业过程,现在
也已经实现了自动化。因此对于维持富裕生活而言,迫切的问题除了加强剥削之
外,减少对有限地球资源分享的人口数量成了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富人和穷人
的和平共处已经受到深刻的质疑,这就是美国策士的“文明冲突论”之所以产生
的根本原因。
从理论上讲,减少富裕人口比减少穷人更有效,但是富人目前都是美国的盟友,
根据过去时代设立的敌对关系国家都是第叁世界国家,所以惯性发展的结果是针
对以前的被包装成意识形态敌人的那些国家。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庞大,目前已经
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工业品就产量而言也是居于世界第二位,而且中国的
人均能源消费还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2,看起来中国已经具备进一步开发利用自
然资源的技术能力和决心,中国已经是而且将会是世界上资源消费增加最快的地
区。中国在20年的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中,已经显着改变了世界市场上的劳动密
集型产品的供求关系,已经促成了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在世界市场上急剧下降,
下一步极有可能的发展趋势就是一步一步地突破西方的技术垄断,削减西方基于
技术垄断和企业规模而建立起来的世界性垄断地位,因此中国既是威胁西方资源
分配地位的国家,也是可能威胁西方垄断利润的最大潜在对手。
由于中国人口规模巨大,西方垄断价格利益集团接受中国作为正式成员的可能性
是没有的。目前西方七国人口不倒7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9个成员国总人口也
仅仅占世界人口的1/5,垄断价格集团中的受益人口与被垄断价格剥削的受损人口
比例为1:4,虽然第叁世界国家人均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下,但是这种剥削的成果
还是很显着的。如果中国庞大人口加入这个特殊集团,那么受益人口与受损人口
之比迅速下降到不足1:2,这样垄断价格能够实现的利益就非常有限,甚至成为
毫无意义之举。所以梦想中国的富裕发达,梦想中国在知识经济上有突破,在世
界市场上赚取所谓“高附加值”(实质上就是垄断利润)是非常幼稚的幻想。和
平竞争与技术进步带来中国现代化,以改变中国在世界资源分配上的不利地位的
想法是不切实际的,美国把中国作为头号敌人(或者称为战略竞争对手,实质意
义一样),就是打算使用武力来中断中国的发展进程,防止中国的发展改变美国
获取垄断利润的企业地位,动摇美国世界资源分配上的优势地位。
由于地球资源的有限性是无法更改的,富裕和发达的生活不仅不愿意改变,而且
成为一种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成为优越制度和自由(就是欲望不受主动克制地被
满足)的表征,还不能或者是不愿意完全扭转。其中美国表现得尤其突出,绝对
不肯为了环境和子孙后代牺牲自己的富裕和发达,减少自己应该首先承担的义务
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就是再明显不过得例子。因此可以
预料,所有发达国家最后一定会成为美国的敌人,所谓“民主国家之间没有爆发
战争”的趋势是不会长期存在下去的,这种局面只是一种假象---战后美国在共同
敌人消失之前、在盟友还是被需要之时的假象,是因为第一步战略目标还没有实
现,所以第二步目标还没有提升到议事日程时的假象。
2、 世界人口迅速增长与全球人地关系的急剧恶化
世界人口在1800年前后达到10亿,用了接近300万年时间,第二个10亿在1930年达
到,用了130年时间,1960年世界人口达到30亿,1975年人口达到40亿,1987年世
界人口达到50亿,今天世界总人口已经突破60亿。与人口迅速增长的同时,世界
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工业所主要依赖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并没有同步增长,
而且由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人口急剧增加的同时人均资源消费量还在继续递增
。能源消费的增长尤其是与城市人口的增长,呈高度正相关关系。今天世界经济
所依赖的能源97.5%是不可再生的矿物能源,工业产值的70%以上,是在对不可再
生资源加工中取得的。
世界钢铁产量在1950年为1.89亿吨,1968年突破5亿吨,1972年达到6亿吨,1974
年突破7亿吨。目前钢铁产量处于稳定状态,徘徊在7.0-7.5亿吨之间。作为现代
消费主义标志产品的私人轿车,目前每年销售量约3500万辆,其中美国约1500万
辆,西欧约1360万辆。目前世界每1000人汽车拥有量为92辆,美国达400辆,西欧
368辆,日本为383辆,基本处于饱和状态,而中国和印度每千人均为5辆。
再以能源消费为例,世界能源消费量(换算成标准煤)从1850年-1950年,世界能
源消费量从1亿吨增加到25亿吨,1988年超过100亿吨。人均能源消费量从1850年
的不到100公斤,增加到1950年的1000公斤,1995年已经达到人均2055公斤,199
5年美国人均消费11312公斤,中国人均1083公斤。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尚不能
认为人口对地球已经形成绝对过剩,已经达到什么增长的极限。但是富人不肯与
穷人一起过大致平等的生活水平,他们要在技术所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下生活,
因此世界资源就明显无法支持这样的愿望。
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巨大,虽然人均数量很少,但是总能源消费量约占世界总量的
1/9,中国的钢铁产量占1/7强,从这里也可以大致领略到,为什么中国成了美国
的头号敌人。
3、 精英主义从守势转为攻势是冷战结束和后冷战时代开始的决定性标志
1930年代,奥地利的哈耶克,在与波兰的兰格关于社会主义的大论战中,以其特
有的右翼观点而在西方学界声名狼藉;而1974年此人竟然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连他自己也高兴得老泪纵横,认为是替自己恢复了名誉。到了1990年代,此人
被中国的精英主义者捧为“二十世纪的先知”,看作自由主义的祖师爷。
在战后作为西方精英阶层深刻自我反省的结果,也是对平民力量的妥协结果的--
-西方福利国家制度,在1970年代末期被英美精英主义者批判为“英国病”。撒切
尔和里根的上台,就是西方右翼势力在政治上得势的最明显标志。西方的精英阶
层已经在战后不到30年的时间内,完全忘却了对两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的反省成
果,拒绝与弱势阶层的利益协调,全力推进丛林法则又成为西方精英的“永恒的
利益”。
1989年美国国务院一个不知名的官员福山抛出的“历史终结论”,迅速被英美媒
体,捧为新自由主义的经典,继而又被包装为人类文明的经典,中国的精英主义
者(即自我标榜的所谓“自由主义者”)在这个过程中也糜费了大量的心血。
1990年代,美国所谓战略家极为活跃,对美国的国家战略确立起到了很大的总结
和推动作用,其中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就可以看作是美国单边主义的宣言书
,而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历史的重建》则是美国单边主义的总路线---述
说美国的敌人是谁?对敌人追求何种制胜效果?是否有可以协调的余地?美国在
克敌制胜的过程所冒的风险如何?如何防范美国所面临的风险?。
列宁称“垄断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确实按照今天的社会现实看,西方精英
主义制度确实是已经山穷水尽,这个山穷水尽已经由无可缓解的深刻人地矛盾来
体现,精英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现在遭遇的就是自然的硬性制约。在这样的背景
之下,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文明冲突叫嚣,已经是西方种族主义者准备进行人口消
灭战争的前奏,中国人尤其不能对此掉以轻心。
4、 西方的核心利益是富裕和发达
西方的富裕和发达是西方新的不可动摇的基本国家利益,这个利益的实现基于西
方在技术上的垄断地位和西方跨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产品实现。维护这个利益也
相应地需要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是促进西方跨国公司的垄断地位上升、促进对垄
断地位有消解作用的国家权力的自我限制;二是防止关键技术的转移,以西方的
金融实力加强垄断资本的竞争地位,促进第叁世界国家的企业解体、破产和被并
购。
美国企业能够在世界市场获取垄断利润是资源输入的基础,资源利用规模巨大是
美国富裕和发达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而富裕和发达就是每个美国人的根本利
益所在。这也是美国在丛林法则中仍然能够维持社会整合的基础,所谓的“大馅
饼理论”就是一个较低层次的“物质财富充分涌流”,这显然能够大大地缓和美
国精英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美国精英阶层和民众基于以上共识,
形成了共同一致的种族主义(爱国主义)情绪并持久不衰,其唯一奥秘就在于此
。美国之所以为美国的要害,就是利益输入、种族主义和财富充裕的叁位一体。
对于没有物质充裕的美国,有兴趣者可以去查证一下,在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
期间,美国的加油站一共发生过多少起为争夺几加仑汽油而发生的枪击事件。
在这次美国遭到“战争袭击”(小布什的权威定义)后,美国政客和媒体精英的
露骨表演,以及体现在民意测验中的美国深厚的种族主义情绪,是非常让人吃惊
的。而对于中国人而言,被美国当作敌人进行多年的妖魔化之后,对美国民间这
种深厚的种族主义情结,尤其具有深刻的领会和心得。种族主义是美国社会的无
可救药的毒瘤,是美国之所以成为美国的主要维系力量之一,没有种族主义的粘
和作用,美国将会陷入解体的危险。当然种族主义不是凭空发生的,它的前提是
垄断利润和利益输入(英特尔和微软就是代表美国向全世界征税的),它的结果
是美国具有世界资源分配上的优势地位,能够实现别人达不到的富裕程度。
5、 实现富裕和发达在于资源分配上的优势地位
西方的富裕和发达是基于在地球资源分配上的优势地位,这种优势地位就是建立
在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的基础之上的,而第叁世界在国际市场上以竞争性价格出
售产品,则是一个不能动摇不容更改的前提。正是在这样的国际贸易体系中,西
方的富裕和发达才得以维持,正如前联合国秘书长所言“发达以不发达为基础,
少数人富裕以多数人穷困为条件”。现代化在资源制约之下,永远只是一部分人
的价值,缺乏普及到全人类的物质基础,也是第叁世界国家精英主义者所能够实
现的梦想,这个梦想以破坏第叁世界绝多数人口的基本生存条件为前提条件。
美国决不是什么“多极世界”的拥护者,甚至不是“一超多强”的拥护者,美国
需要的地位是完全彻底的主导地位。在世界资源短缺趋势日益明显的情况下,美
国追求的是完全的不受节制和协商的资源分配权,而不是目前在资源占有和利用
上的优势地位,这才是单边主义的实质和核心。因为计算机技术和智能技术的进
展,剥削穷人不再是富人富裕的条件,所以富人和穷人“两极分化”的和平共处
的必要性趋于消失,这才是美国的追求,这才是文明冲突的内在逻辑。
6、 资源分配的优势地位的基础在于垄断利润
198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就开始放宽对企业的反垄断限制,允许甚至是促成企业
并购和重组,以扩大跨国公司的单个企业规模,以加强西方大企业在国际市场上
的垄断地位。
垄断利润就是美国和西方新的全球利益的核心,西方特别是美国以世界银行、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为主要阵地,坚持不懈地向第叁世界国家推销“
小政府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以期实现第叁世界国家接受自我限制的原则,
清除最后的对跨国公司的限制力量,使得跨国公司可以自由地发挥其垄断优势,
借以加强西方国家在世界资源分配上的控制和决定性的优势地位。而中国加入世
界贸易组织的行为,应该说都是符合西方战略利益的,西方特别是美国在这一谈
判进程中多所留难,关键则在于西方充分利用这一过程以榨取更多的利益和让步

叁、 冷战和后冷战时代西方意识形态的两大支柱
现代化和民主是西方冷战和后冷战意识形态的两大支柱,是帮助在第叁世界国家
建立精英主义制度的意识形态因素,是吸引第叁世界国家走精英主义道路的理论
和现实基础。因为现代化和民主能够实现政治和经济利益上的“精英优先”,改
善精英们的社会经济地位;而民主则是通过全民票决方式来追认精英主义制度,
确认精英分赃的政权和政策,以实现在政治权力和政治地位上的“精英优先”。
中国主流知识精英刻意把现代化和民主作为社会发展目标来推介,并把它们宣布
为所谓“人类的普遍价值”,其实现代化和民主都是隐含“精英优先”的精英主
义预设立场。
现代化观念的核心和魅力在于:肯定人们欲望应该得到技术所能够达到的最高水
平予以满足的正当性。现代化观念本身就是“感觉第一”的消费主义和“追求老
子天下第一”的精英主义的肯定性前提,这个前提符合人们的最原始欲望,全面
否定了人与自然是否应该协调,人与人要不要和谐相处的问题,尤其是优势阶层
是否需要与弱势阶层进行阶层利益协调的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化是一
种价值而不是科学,是一种无须证据和证明的基于人类欲望和本能的价值,从全
球人地关系紧张的现实看,是基于精英优先的少数人价值。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除非人们能够突破“物质不灭”和“能量守衡”规律,否
则以有限的地球资源是无法支持全部人口实现现代化的,所以富裕和发达是没有
普遍意义的。现代技术越进步,人们在技术帮助下所能够达到的生活水平越高,
每单位个人所需要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就越多,以有限的地球资源所能够支持的富
裕人口就越少,现代化所能够覆盖的人口范围就必须进一步缩小。
所有的民主都不可能不是“代议制民主”,代议制民主的民意代表不可能是普通
工人和农民,只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们。代议制民主唯一目的就是要求广大民众
,对基于精英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的各种施政策略进行“票决”,对何种不同利
益集团的精英主义执政集团进行选择,而永远不可能依仗票数优势选择出毛泽东
那样的平民主义者和平民政策,实质上就是对精英进行政治利益分赃进行挑选和
合法性追认。因而也不可能在任何程度上进行有利于平民的制度变革,促进精英
阶层与平民阶层的利益协调,所以民主不过是精英阶层需要的、对精英主义政治
分赃制度的合理性进行全民追认的政治形式。
所以现代化和民主的预设立场并不难予以解读,这种预设立场在国际关系上是符
合西方国家利益的,不仅是有利于在全球推广精英主义制度,而且精英们将在这
个制度体系中获得国内的优势地位,在建立国内社会分化的同时精英们在国内成
为一个不受民众欢迎的阶层,因此精英阶层为社会基础的政权,必然向西方寻求
道义和外交乃至军事支持,条件当然是对西方国家的国家利益予以优先确认。
在后冷战时代这种思维方式以两种奇特的后果表现出来,以中国为例,自改革开
放开始的二十年内,中国迅速由基本独立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完成了“产业技术
边缘化”过程,在思想领域抄袭模仿,也迅速完成了中国知识界的“意识形态边
缘化”过程。
1、 中国产业技术边缘化现象
在最近20年的企业生存状况变化趋势下,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人员配备最不符
合边缘化企业的要求,所以不能被接受为边缘化分工的对象,因此其市场份额迅
速消失,形成一种半死不活的边缘化生存状态。
从深圳和沿海的企业结构看,多数没有社会负担,员工年富力强,肯于为开拓市
场夜以继日地干活,同时企业发展目标也不可能有长远打算,完全是为了改善当
前的个人生存状态而工作,为纯利益而工作,因此最符合国际市场企业分工的边
缘化企业条件,所以迅速成为西方大企业与中国市场之间的必要桥梁。从这个纯
为市场服务的企业目标而言,规模小反而是一个优势,对技术开发能力没有追求
是正恰如其分的,但是要求员工具备学习和掌握操作技巧的能力,只对占领市场
感兴趣是正确的,对赚取差价的兴趣多于对产品开发的兴趣,才是与西方企业进
行良好合作的关键。
中国工业无法获取正常利润,低水平重复是一种典型的技术边缘化的生存状态,
与依托技术垄断形成的市场优势地位的西方跨国公司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于中国
企业在边缘化生存状态下的处境,精英主义制度宣传家们,一贯是予以极度蔑视
加极度污蔑,并以此作为制度不行的证据。
在边缘化状态下生存的企业,是无法实现工业化的社会目标的,因为这样的企业
其产品在市场上既不可能获得垄断利润,甚至不可能获得剪刀差,只能在“低成
本运营方式”中苦苦挣扎。笔者曾经反复指出,“低成本运营方式”是中华文化
的叁大思想渊源之一,正因为确有如此根据,那些精英主义制度宣传家反而底气
十足地宣称,是“中华落后文化”妨碍了企业经营思想的进步,而不是中国企业
被人为推进“低成本运营方式”的困境,这种倒果为因的研究方法是精英主义者
智囊的主要法宝之一。
我国国有企业建立明显带有“备战备荒”年代的深刻烙印,是基于“有比没有好
”“分散比集中生存能力强”的战备观念下的产物。中国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低下
,并不是什么极端精英主义者所鼓吹的那种中国人什么都不行,企业技术落后和
管理观念陈旧,而是企业当时所服务的目标与今天的和平时期有根本不同。把这
样的企业盲目按照所谓的“国际标准”完全推入市场,再加上旧负担与政策性税
负不均,结果在短短的10年之内,国内市场上就发生明显的政策选择效应,国企
市场份额急剧下降,丧失生存能力。而在国际市场的表现上,问题就表现得更为
突出。中国企业规模小,多数没有国际市场经营能力,只能成为跨国公司的转包
工厂。世界上最大的照明灯具生产商荷兰菲利浦公司,采用包销等手段,极力压
低中国国内灯具工厂的产品出厂价格,利用中国工厂的成本优势打败欧洲的同行
,然后再在欧盟提起针对以前的中国供货方的反倾销诉讼,试图以此把中国竞争
者赶出欧洲,制造自己的优势地位,追求垄断利润。陷入这种边缘化生存状态的
企业,不仅仅有国有企业,而且还有一大批沿海地区的私营企业。
正是由于中国企业规模小没有独立的国际营销能力,实际上无法实现我们的工业
化目标,实际上就是中国企业的边缘化生存状态,决定了中国的城市化落后于工
业化的现实。盲目发展所谓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最后是利用中国的人力物力大量
投入,成为作为跨国公司的转包工厂,为跨国公司建立垄断地位撮取高额垄断利
润服务。实际上由于谈判地位的不对等,产品出厂定价完全由外方控制,经营结
果不仅没有正常的利润,而且对工人也无法提供安身立命的衣食住行条件,在免
税政策的关照下对国家也没有履行相应的纳税义务,投资者也无法实现正常的资
本积累和增殖。在沿海的打工仔永远没有安身立命的机会(就是“离乡不离土”
,无法变成城里人),主要还不是因为资本家的贪婪,而是所服务的企业本身处
于国际分工的底层和边缘,企业、个人包括国家(不能不执行免税政策),都不
能从这些企业乃至行业兴起中获利,虽然这些外向型行业的总产值规模已经极其
巨大。
中国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最后获得收益的却是西方的跨国公司,完全无法体现
我们的民族发展目标,最后由于跨国公司的叛卖行为,国家和社会还要承受工厂
关门工人失业的后果,再接再厉发扬雷锋精神,为跨国公司擦屁股。这样的后果
却被精英主义者当做成就来吹嘘,天底下有比这更荒唐的笑话奇谈吗?这就是为
什么出口比例越高,发展的前景反而越模糊,人们对未来反而更加缺乏信心的根
本原因。
当然这样的依附型经济还是有必要的,顺差更是必不可少,在1990年代初期,中
国每年的外企利润汇出为几十亿美元,到今天已经达到200亿美元之巨,再过5-1
0年就可能达到500-1000亿美元的数字,如果没有这样的血汗工厂,中国拿什么来
支付外企的利润呢?中国短期资金的过度输入,是必须以长期的资源流出为代价
的。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和适度的外贸依存度不仅是中国战略安全的基石,也是
中国经济发展的正确路向,边缘化的加工能力膨胀,是不可能解决中国这样的人
口大国所面临的发展问题的,对新加坡和香港台湾有效的发展战略,也许对浦东
和深圳有借鉴意义,但是对整个中国则完全没有借鉴意义。
2、 体现在中国主流知识精英身上的意识形态边缘化现象
从1980年代开始,西方的精英主义、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都被当作改革开放的
意识形态来介绍,在一个时期之内,主流媒体就是以此为中心的。对中国本身问
题的关注与研究,反而看不见了,整个知识界都热衷于西方精英主义思想的引进
和阐释,这是一种典型的意识形态边缘化现象。
在1990年代,原来作为禁忌的西方右派思想,也被当作先进思想在大学讲坛占据
主导地位。全国大学的学术着作和学术流派迅速西化,连大学教材教法也全面向
西方看齐,所谓的“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建设国际一流”的喧嚣震耳发
聩,在这种喧嚣背后的关键事实在于:中国和中国人所面临的问题究竟与国际接
轨没有?或者说是哪一部分人的主要关心问题,已经完全在于建立和巩固精英主
义制度上?北大的光华管理学院实际上完全着眼于丛林法则和精英主义的推介,
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光美学院。
中国知识精英对知识经济的盲目鼓吹,对所谓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垂涎叁尺,实质
上就是对西方跨国公司垄断利润的谀颂。这一过程最集中体现了中国知识精英所
拥有的边缘化意识形态特征,是失去了独立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之后,同时失
去了独立的利益和价值判断能力的表现。
正是在这种意识形态边缘化的主导之下,中国外交部已经没有能力说清楚中国的
根本国家利益是什么了。针对美国的单极世界追求,撞击式地提出什么“多极化
潮流”,这极端可笑,难道中国需要建立一块势力范围吗?对于每次美国对中国
的无端指责,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惯例必定是否认外加隐含的保证语句,其实这
难道不是美国正需要的保证吗?而且是在一个主权国家的国家利益范围内,向深
怀敌意的对方做保证。
四、 后冷战时代中国在世界的位置
1、 追求现代化的逻辑结果是精英阶层掌权和中间地带的消失
后冷战时代的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是中间地带的消失,西方垄断资本对全球经济
的控制程度空前加深,西方国家的军事政治实力也随之膨胀。这个国际关系的格
局形成,有中国的巨大功劳在内。虽然西方国家具有技术优势并据以形成垄断,
但是在国际市场上第叁世界国家的产品进入竞争性价格的陷阱,则是得益于中国
的全方位开放过程的决定性作用。中国以几乎无限的人力资源来发展“出口导向
型”经济,结果是使得世界市场上低技术产品迅速达到供应过剩的境界,使得同
类产品价格急剧下降,促进了第叁世界国家贸易条件的急剧恶化,在其反面则是
西方国家跨国公司的垄断利润急剧增加。
第叁世界由于在经济上竞争态势的加强和恶化,所以在政治上日益解体和分化,
西方由于低技术产品来源的空前增加,得以使用贸易倾斜作为一个政治手段来使
用,干预第叁世界国家的内政外交政策,这更加加剧了第叁世界国家的政治不团
结。在作为冷战意识形态---现代化和民主道路的照耀之下,第叁世界国家的精英
阶层,全面掌握了国家政权,绝大多数选择了精英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第叁世界
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趋于消失,作为大国利益的平衡、隔离和缓冲地带的作用
消失。
2、 欧美日在同一个垄断利益同盟之内
与第叁世界贸易条件急剧恶化不同,欧美日诸国则处在一个垄断利润的同盟之内
,虽然冷战结束,但是国家之间的同盟关系反而加强,起维系作用的就是国际市
场上的共同的经济垄断利益。中美关系不是由于中国挑战美国的霸权的行动引发
的,而是美国需要固定甚至是降低中国民众的生存状况,为西方的富裕发达留下
数量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在这个问题上,欧美日是具有共同利益的,中国不要
幻想西方的分化,指望以外交或者政治分化手段来拉拢欧洲和日本。欧洲盟友与
美国的分歧仅仅具有个案意义和特殊性,属于战术利益分歧,不宜作为可以依赖
的证据。
NMD计划受到欧洲国家的反对,并不是因为什么正义和公理,而是美国这一次玩过
火了,希望把自己的绝地安全建立在盟友的绝对不安全基础之上,使盟友遭遇无
妄的核毁灭的风险。在战略安全问题上,这是美国现实力量缺乏足够的协调和交
换的筹码,因此分化日本虽然难以在外交和政治层面上设法,但是战略生存问题
将是日美离异的焦点。
中国需要坚定不移地告诉日本,如果在战争中日本追随美国,中国将集中主要力
量打击日本。必须让日本承担的打击风险和战争成本足够大,超过美国所能够给
予和确保的利益范围,日本才有可能发生中立或者转向。这个转变的前提是可能
发生的,因为美国早已不是在战后执行马歇尔计划时期的美国了,日本经济从19
80年代开始就一直受到美国的压制和破坏,实际上日本所依赖美国的主要要点就
是石油秩序和市场作用,这一点是无法与美国将要发动的毁灭性的战略战争对抗
作成本比较的。
3、 俄罗斯采取彻底的韬光养晦政策
解体后的俄罗斯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国内的阶层矛盾加剧,社会整合程度下降
,难以在世界上有所作为,在科索沃事件上的表现就是选择彻底的“韬光养晦”
政策的结果。由于苏联解体和削弱,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已经愿意把俄罗斯先放
在一边,科索沃战争就是美国同意把俄罗斯放在中国后面的结果。俄罗斯的奋起
,需要以中国承担美国的大部分战略压力为条件,这是在北约侵南战争期间,俄
罗斯以行动语言所表述的意见---决不当头,同时中国也已经无法避免这样的局面
了,美国已经结束欧洲优先的战略。(未完)

--

                         故国虽大  好战必亡
                         天下虽安  忘战必危

我是一只大老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6.20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7.25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