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中国军事战略:艰难的抉择(三)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09月19日15:15:24 星期二), 站内信件

    【方舟时讯】中国现代军事战略发展轨迹(下)
  接下来的第二次国共战争,无论其规模或激烈程度,也许除了蒙古人的战争之外,在整
个中国战争历史上都是罕见的,而最不可思议的就是,国民党政权只支持了不到三年时间,
就突然象长堤决口一般,一下子就垮掉了,一个更惊人的事实就是,国民军的装备之优良
,即使在当时的世界上,也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可以相提并论,而且由于军队基本上就没有
飞机,所以他们还拥有制空权。比实际情形看起来还要糟糕的是,基本上把这支装备精良
的军队的武器都缴获过来,反过来更新了自己的装备,这也是一个历史奇迹。

  蒋中正及其军事将领在一开始就犯了几个重大错误,第一是在重庆谈判时没有将毛泽东
和周恩来这两位的首脑加以扣押,因为既然蒋中正打心眼里就是要干掉,那么不如一开始就
狠下心来翻脸;他们犯的第二个错误就是,当他们已经在东北获得了决定性的优势之后,
没有一鼓作气把林彪赶过中苏边境,而是认为在东北已经难成气候,于是放任林彪在黑吉
两省发展,终于酿成大患;他们所犯的第三个也是最要命的错误,就是忽略了集中兵力的
原则,又象当初日本人一样,既想守住“一切”,又想一口将军队吞掉,结果是两个想法
都没有实现。

  不过在内战开始阶段,军队也不是一味退避三舍,以林彪为例,他虽然以指导游击战著
称,骨子里却是一个热衷于正规会战的人,这从他当年在江西根据地和红军长征中指挥的各
次作战中都有鲜明的表现,特别是他在苏联将养了几年,据说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胜利还
是由于他在幕后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他就在东北初期的作战中很给国民军的几个主力师吃
了很多苦头,若非实力太过悬殊,想来他也不愿意担上“逃跑将军”的臭名,因为在此之
前,他被认为是常胜将军,斯诺就说他从来没有打过败仗。但是接下来他还是不得不面对
现实,重新操起了机动作战这把利刃,并最终将东北全境的敌军都肃清了。

  林彪在东北作战的过程,与拿破仑远征意大利十分相似,都是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中
作战,与最高军事领袖的联系基本上没有,而且都是以要塞(曼图亚)或城市(长春、沈阳
)作为诱饵,依次打败独自行动的敌军,逐渐积累出惊人的战果。只不过,林彪在东北的
作战地域和作战规模,都要比拿破仑大得多。

国民军在中日战场上没有学到什么新东西,尤其是对比自己弱小但更精明的对手,更是似
乎一筹莫展,如果说林彪在东北还打了几次硬仗的话,那么在华东、华中和西北等地的军
队,在开始阶段则无一例外首先进行的就是撤退。在连续扑空并占领了一些原来由控制的
地域以后,他们马上沾
沾自满,这也是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通病,似乎真正的胜利是以军队攻占了多少地域而不
是以消灭多少敌军来衡量的。不过说起来,城池的丢失(当然不包括战略要地),与其说
在军事上有什么意义,倒不如说是对民众心理的影响更深远一些,而政治领导人在这方面
的担心,可能远远超出
了他对军事形势的估计,结果以攻城掠地为主要指导思想的战略,显然就成了以机动战略
为前提的野地运动战略的俘虏。事实上,战争初期国民军虽然气势很惊人,可是他们没有
获得一次有意义的或者说是决定性的胜利,如果他们在一开始就能够把林彪打得翻不过身
来,那才可以称得上是
有价值的胜利,因为只有那样,他们才能达到两个目的,第一就是“真正”围住了的根据
地(而东北是一个大缺口),第二是截断了中苏政权之间的一个主要通道,那么要想在后
面的战事中获得外部援助,就只有通过穿越差不多整个西北直到新疆的那条困难的道路了


    三大战役其实只有两个具有决定意义,平津战役打不打,结果都差不多,主要是让东
北和华中的两大根据地连成一片,因为当时傅作义实际上已被压迫在海岸边上,三面遭到
包围,除非来一次敦刻尔克似的撤退(而当时似乎还没有这样大的能力),早晚都是会被
歼灭的。

东北会战进行得最早,其战役核心就是攻占锦州,然后在沈阳-长春和锦州-沈阳之间歼灭
分批来源的国民军部队,正是因为攻占了锦州,东北野战军就完全拥有了内线优势,可以
随时将部队向南北两个方向机动,不过国民军在塔山、黑山、大虎山等地的攻坚战中所表
现出来的品质,实在令
人不敢恭维,而高级将领所犯下的低级错误,简直让人不敢相信。一个最明显的事实就是
,如果南北两线国民军倾巢而出,对中央地域的东北野战军形成夹击之势,林彪即使攻下
了锦州,也未见得就必操胜券,而国民军或者说是蒋中正的战略,既不象全攻,也不是全
守,不伦不类,又想守
住长春和沈阳,又想干掉林彪,结果又是一个想法都没实现。如果兵行险着,置之死地,
弃守长春和沈阳,全军向南夹击,虽然林彪在兵力上占有优势,但国民军却有装备和空中
优势,在南线甚至有海军舰炮助威,即使不胜,至少也可以打个平手,退守南线,而如果
能够再从华北调入一到
两个军,则局面有可能大大扭转。当然战争中的不确定因素也很多,以国民军当时的状态
,即使想在东北立足,恐怕也非易事。最主要的原因,是国民军不擅机动作战,战术过于
单调,而许多高级将领又太死板,虽有机械化的装备,却没有机械化战争的概念,不敢进
行大纵深的穿插攻击,一句话,太中庸、太保守了。

至于淮海会战的结果,直到今天还是有人不敢相信,因为当时好运气似乎全部在国民军一
边,他们不仅装备占优,而且在兵力上也占有优势,他们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占住了“内
线”,可以按照集中兵力的原则,全力向东或向西先行打垮华中或中原两支野战军中的一
支,再回过头来对付另
一支。可是,他们没有汲取过去的教训,依然奉行中庸之道,还是兵分数路,而且徐州又
是一个过于明显的目标,当的两个野战军集中于徐州周围寻找战机时,国民军却不能协调
前进,而是逐次地将兵力投入进来,结果因为华东野战军的主要指挥者粟裕的判断,一开
始就围住并歼灭了黄伯
韬的兵团,接下来又以同样的手法歼灭了黄维的兵团,而这时,国民军的战略依然很软弱
,他们又陷入矛盾之中,不知道是去解救友军,还是去消灭军队的主力,或者是守住徐州
,结果是对这三个目标都进行了努力,不过最后还是一个目标都实现不了,非但如此,而
且还被军队趁机腾出手来,把整个徐州周围的国民军都歼灭了。

在这两个战役中,国民军都拥有空中支援和装甲兵部队,而很多号称精锐或主力的部队基
本上是机械化的,然而,他们显然不明白机械化战争的内涵,以淮海战役来说,国民军如
果不将徐州作为防御重点,而是倾力向南攻击,他们可能不会击败华东野战军,但因为淮
河的阻隔作用,他们又
可以此作为砧板,华东野战军要避免被优势敌军合围,唯一出路就是西退,虽然这样他们
有可能与中原野战军会合到一起,不过对于国民军来说,迎面对决可能比两面作战更适合
于他们,而后,即使他们不能战胜对方或者被击败,还可以有秩序地退过长江,因为基本
上抱成一团,使军队失
去了各个击破的机会,那么即使打败仗,也会象抗日战争时那样,只是被击退,而不会被
围歼。过于注重一城一地的丢失,可说是国民军在中日战争和国内战争中老是打败仗的一
个重要原因。

    相反,军队则是该丢就丢,连他们原来的临时首都延安都丢了,甚至没有认真地打一
个保卫战。也许,这就是我们开始所说的“穷”党和“富”党之间的一个重大差别吧。
朝鲜战争的爆发,使新中国延缓了对台湾的攻击,而是投身到一场原来没有准备的现代化
战争中,在那里,中国人才真正领教了空中攻击和机械化装备的威力,不过说老实话,美
国人也并非机械化战争的高手,他们太过重视武器装备,直到今天,从美国人进行的多次
战争中都可以看出,他
们对现代战争的理解似乎应该这样归纳:高技术兵器+强大火力+多兵种合同作战,如此而
已。美国人值得一提的胜利都是在海上取得的,唯一一个例外是仁川登陆战,不过这也主
要是由海军及其陆战队(陆战一师)来实施的。在机械化战争的造诣方面,他们既不如以
色列人,也比不上前苏
联,而在历次战争中,美国人都是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的军火工业作为其胜利基础
,他们所面对的基本上都是较弱的对手。美国人更多地将精力放在新式武器的开发方面,
对于陆军军事战略的发展,美国人事实上是在阻挠其发展而不是相反。但是由于他们在火
力上占有的优势实在太大,以至于其它国家不得不亦步亦趋紧跟其后发展武器装备。

正是面对这样一支武器至上的军队,中国军队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这也说明中国
军队在山地战方面其实要更胜一筹。不过,中国人为了对抗敌人的强大火力,也付出了惨
重的代价。但与当年的国民军相比,这支军队才真正可以称得上是中华民族的代表。而且
朝鲜战争也给中国军队走向现代化开了绿灯,新中国军队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空军和装甲
兵部队并付诸实战,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而且,这次战争也说明,在山地同一个火力不占优势的对手作战时,火力可能无法成
为决定因素。这在中越边境战争中也得到了体现。在科索沃,美国人之所以迟迟不愿派遣
地面部队,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们在朝鲜战场的教训。

    但是,朝鲜战争给中国军事战略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因为中国人突然觉得世界上没
有哪个国家是值得自己畏惧的了,这或多或少滋生了一种自满的情绪,导致了不久以后中
国在军事装备发展方面,特别是常规兵器发展方面的迟滞不前。

    至于中印战争和中越战争,中国军队保持了机动作战的优良传统,都获得了预期的胜
利,但是,由于装备发展的滞后,相应的军事学术也没有能够得到长足发展。而真正使中
国军队猛醒和对自己的能力进行重新评估的事件,是海湾战争带来的影响。

最初,由于对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并非正确的研究,在中国军界似乎形成了一种观点,就是
反坦克导弹在未来战争中将使防御者获得决定性的优势,而坦克则过时了。这就是有一段
时间,中国军工企业大力发展防御性导弹的原因,这也是在很长时期内,中国的主战坦克
一直是59式中型坦克的主要原因。而在空军方面,防御性的战斗机也成了主流,虽然很努
力,但在开发方面收效甚微,加上与前苏联的关系恶化,得不到技术支持,而且,战术或
战略轰炸机的发展也被迟滞了。
      
--



 
                  ----   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jxjdadmin.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0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