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中国军事战略:艰难的抉择(四)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09月19日15:21:48 星期二), 站内信件

    【方舟时讯】火力·机动·制空(上)
1973年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给世界军事理论界带来一缕新空气,但却并非新鲜空气。
最为奇特的是,人们是从失败者而不是从胜利者身上学习经验。因为在战争初期,阿拉伯
国家装备的“萨姆”曾经成功地阻止了以色列空军的攻击,并为地面进攻提供了“制空权
”,所以很多国家因此开始大力发展防空导弹;同时,由于反坦克导弹的出色表现,也赢
得了一片赞誉声,中国也毫不犹豫地加入到对这两类导弹的研制行列中,从而忽略了在主
战坦克和主力战机方面的进一步研究。

然而,人们并非没有注意到,决定性的战果还是由坦克和飞机取得的,防御能力的增强的
程度还没有达到彻底瓦解进攻力量的水平,没有达到象机关枪出现时对进攻一方呈现的毁
灭性的打击力度。也就是说,步兵不可能抱着一堆反坦克导弹和防空导弹就能获得胜利,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两军在装备方面的差距是明显的,以色列陆军的主战坦克是第二次世
界大战时期的“百人队长”式坦克,而对方装备的是号称当时最先进坦克之一的“T-62”
,而空军方面正相反,以色列装备的F-15和F-16要比对方进口型的“米格-21”要先进。
然而首先在反坦克导弹方面,阿拉伯军队至少可以说是不善使用,所取得的战果也不大,
只是在以色列军队正面强攻“中国农场”时才遭到一些杀伤;其次,对于地空导弹的运用
,虽然取得了一些战绩,可是一旦以色列人重新获得地面优势并相继击毁了敌人的地空导
弹发射营后,制空权就又属于他们了。

下一个被人们学习的失败者是阿根廷空军。他们在英阿马岛之战中用“超级军旗”攻击机
发射的“飞鱼”导弹击沉了英国人的多艘战舰,使英国遭到了严重损失。因此人们议论的
话题就是,如果阿根廷空军的“飞鱼”导弹存货比较充足的话(据说当时该型导弹已所剩
无已,而法国人又不肯供货),那么战争的胜负实在很难说。是的,如果战争仅限于马岛
的话,那么情形确实对英国人不利,因为他们奉命不得攻击阿根廷本土,如此一来,阿根
廷空军就可以肆无忌惮地从本土机场起飞去攻击英国舰队,而英国人的预警时间却不足以
使他们的战斗机或防空系统作出反应,而一旦情况相反,则英国人有足够的打击力量可以
压制阿根廷空军,攻击包括机场在内的空军设施,可以预料得到的是,战争局面肯定会呈
现一面倒的情形。

    最坏的例子是由美国人提供的,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他们亲身参加了多次局部战
争,而且自以为学到了很多东西,并且忙着将这些经验变成理论出版发行,让他们的追随
者们学习和领悟。

很少有人能够正确归纳美国民族的特点,实际上美国并不存在一个单一的种族,如果非要
找出这些民族的共通之处的话,那就是物质生活的充足。正是由于这样,美国人几乎没有
不会开车的,把玩机械对于他们来说有如家常便饭,当他们参加战争时,这一特点起了非
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他们非常重视个人生命却不愿意节省弹药的原因,他们真正
是靠“钱”而不是“人”进行战争。所以在外界或他们自己承认失败的时候,多半是他们
无法承受某种程度上的损失,而这种程度的损失对于其他国家的军队来说,很多时候简直
就不值一提。

美国人损失最严重的战争是在越南的冒险,而对他们后来军事理论影响最大的也正是这场
战争。他们第一次面对捉摸不定的游击战对手,虽然装备了当时非常先进的武器,可是对
于看不见的敌人却空有一身力气没处使,然而美国人得出的结论与其说是有趣,不如说是
可怕,他们一个最主要的论点就是,美国人没有在一开始就把后来陆陆续续丢进去的部队
作一次性的投入,火力不是太强了,而是远远不够。可是,很多人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
,那就是,只要是正规战,美军在越南几乎没有输过,前苏联在阿富汗的经验也是相同的
——火力并非不够,主要是因为他们都犯了用拳头打蚂蚁的错误。

在二十世纪,军事学术取得了长足进展,而这一切主要是基于武器装备的长足发展,不过
话又说回来,形形色色的军事理论归纳起来,还是只有两个大类,即火力制胜和机动制胜
(主要是指装甲战),至于航空兵的发展至今仍未能有一个比较确定的说法,所以可以将
其另归一个大类,即空中制胜。

    从本世纪的战争历史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机动制胜学说的优势显而易见,不过取得
领导地位的还是火力制胜学说,其顶点就是苏联人炮制的核突击战略,也就是广泛使用战
术核武器为后续部队开路的进攻学说,这种学说曾将北约军队威慑得老老实实地在柏林墙
后面呆了四十多年。

我们经常在历史书籍中找到这样的字眼:XXX部队集中了上千门各式大炮,向敌人盘踞的
XX地点进行了长达X小时的火力准备等等,这种炮战苏联人最拿手,他们想方设法搞来各
种大炮,“集中”起来对准进攻地带猛轰,而美国人因为海空军比较厉害,常常还加上舰
炮和空中“饱和”轰炸来瘫痪敌人。这种火力准备轰炸几乎可以在他们每次进攻作战中找
到,这样干的还可以列出一长串国家,如英国、法国、日本、一战时的德国等等。

然而,对于机动制胜学说的代表们来说,火炮主要是用来防御而不是用于进攻——当然这
种“防御”的涵义可能广泛了一点,因为即使在进攻中,防御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我们
所指的不是绝对意义上的防御——他们进攻时所用的火炮,就是坦克炮或自行火炮,他们
也不做火力准备,只是在接近目标时,对准了开一炮就够了,如果说他们使用了火力准备
的话,这种准备也是来自天上的俯冲轰炸而不是地面的火炮。这与那种几乎是无限制地浪
费火力的做法实在是有天壤之别。

早期的新中国军队禀承了红军时代和八路军时代的机动战略特点,比如说在入朝作战初期
,由于秘密地穿插,所以部队几乎未携带重装备,基本上凭轻武器就将美军陆战一师从鸭
绿江边一直赶过了三七线,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火力准备。而到后来成为相持战后,重武
器也出现了,也装备了飞机和坦克,火力准备也够了,却很难在进攻方面奏效,因为我们
面对的敌人在火力方面占有更为明显的优势,结果进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也是放弃机
动作战原理的一个教训。

不过在中印边境战争时,中国军队又重拾机动作战法宝,在火力并不占越的情形下非常迅
速地打垮了喜马拉雅山一线的印度军队,而对手中有很多部队是参加过北非战役的老兵,
他们从英国人蒙哥马利等人那里学来了火力制胜学说,可是一到高原地区就傻了眼,碰上
了擅长机动作战的中国军队,顿时觉得施展不开,一下子就被击溃了。

阿拉伯人在第四次中东战争初期的表现很让人心仪,特别是他们用各种防御型导弹给敌人
造成的杀伤,使中国军界萌生了大搞导弹的念头,前不久很多导弹专家声称他们能够搞出
世界上任何一种类型的导弹,估计绝不是吹牛。不过,光是有导弹是不够的,伊拉克和南
斯拉夫的教训是深刻而惨痛的,就是说,面对一个火力上占有绝对优势的敌人,如果靠单
纯防御和拚火力的方法,其结果往往是以失败而告终。其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象这样
的例子就多得很,比如日本人在太平洋列岛上不断“玉碎”,希特勒在战争后期的顽固防
守等,都带来了非常沉重的后果,其原因都是与火力占优的敌人死拚的结果。

如果注意到以色列军队在苏伊士运河和戈兰高地进行的战斗,可以理解一下什么是现代的
机动作战。实际上以色列人并不是在一开始就转入进攻的,他们在初期的静态防御战中由
于遭到突然袭击而付出了严重的伤亡,不过在回过神来以后,以色列军队的传统才表露出
来,他们首先是转入机动防御,看一下中东地区的地图就可以知道以色列的国土面积有多
么小,然而他们除了坚守可以让敌人长驱直入的赫尔蒙尼特山等少数几个高地以外,在北
部战线上的坦克部队都开始进行机动防御,他们用一个第七旅在山谷中挡住了叙利亚人惊
涛骇浪般的冲击,其它部队在四周机动歼敌,在将敌人的攻击力量消耗得差不多以后,全
线转入反攻,一下子就打进了叙利亚境内,直逼首都大马士革;在南线,他们并不与优势
敌军缠战,而是适时将预备部队转入外线进攻,渡过了苏伊士运河,包抄了埃及第三集团
军的后路,将这支敌军围住,使得战局朝有利于自己一方倾斜过来。


--



 
                  ----   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jxjdadmin.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7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