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ugemouse (LION), 信区: Green
标  题: 中国的民族向心力与国家统一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9月28日13:30:22 星期五), 站内信件

近来网上有很多帖子,关于统一台湾、关于新疆的民族问题等等,很多人热血沸腾、慷
慨激昂。看了这些帖子,我觉得既高兴,又有一点失望。高兴的是,这么多普通人关注
着中国的统一与强盛,失望的是,多数的帖子当中,多是激愤之词,很少有平心静气,
深入探讨民族问题核心的独到观点。本人是怀有深切爱国之心的少数民族人士,在一些
问题上可能有一些与大家不太相同的感受,愿就国家认同、台湾统一等问题提出本人的
观点,与大家探讨。
一、关于少数民族的向心力问题。
这个问题要分为几个方面来看。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是有很强的向心力的,不过却与汉
族对于中国自发、直接而强烈的认同感有一定的不同之处,但多数的汉族同胞不了解这
一点,因此网上出现一些较为极端的大民族主义论调在所难免。
斯大林曾说,民族特征分为四种,其中民族心理是区分一个民族的最重要特点。这一看
法为可谓点出了问题的本质。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始形成了以汉文化为核心的民族文
化,也形成了以汉民族为核心的统一国家。但是,中国历史上的分分合合有多次,民族
的产生、发展、到灭亡也有多次(如西夏王朝的党项族),并非所有民族都是自始至终
都归属于中央王朝管辖,而各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又使自己对待国家的态度
各不相同。例如,在元和清入主中原之时,蒙古族和满族与汉族在多方面有巨大的不同
,在开始时双方可能并不认为对方与自己属于同一国家,在心态上可能更接近于统治者
与被统治者、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的关系。而历经数百年之后,经过民族融合,则已
经认同了同属中国的观念。
中国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感、民族向心力并不相同,其中的原因纷繁复杂,不可以简单视
之,必须以宽容、客观的态度对待民族问题。一个民族与汉民族在文化、宗教上的相近
性,在血缘上的关系,受中原政权统治的时间长短,在其他国家是否有相同民族分布,
都会对其国家认同感、民族向心力产生不同的影响,而所有这些因素叠加,使少数民族
在国家认同感、民族向心力上的心态很复杂,对民族问题的感受、看法与汉族也有较大
的差别,而这些却是长期以来被有意或无意忽视了的,是民族问题产生或激化的重要原
因。
根据少数民族所处的地位、与汉族的关系等等,可以大致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感、民
族向心力可分为几种(本人声明:本人绝无意通过这种讨论进行不同民族之间的界限划
分;本人如此探讨的目的仅在于以自身的体会说明大数人不了解的现状,希望大家更理
性更客观的看待民族问题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共同为中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第一种是该少数民族与汉族在种族上相同,国外没有该民族建立的独立国家,该民族的
文化、风俗与汉族相近,历史上没有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或建立的时间很短,或距今的
时间已较长,而在中央政府管辖之下的历史较长。这一类包括满族、壮族、苗族、侗族
、土家族等等大多数少数民族。这些民族本源与汉族相同,且基本上全部分布于中国,
对国家有强烈的认同感。据我所知,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中,中国军队的苗族同志曾利
用越南军队中苗族人以苗语通话的机会获知了重要信息,从而给对方以致命打击,这个
例子中爱国情感远远超过了狭隘的民族情感,或者说根本不存在民族情感。现实生活中
,可能在部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与汉族有矛盾,但不会是根本性的,民族独立、民族自
决的观念也不会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同,大家在网上也不会看到有关这些民族独立的文
章。本人即属于此类。总有汉族人问我:你们和我们一样爱国吗?我感到又好气又好笑
:因为这种问题实际上暗含了中国是汉族人缔造的,其他民族是外来的这样一种观点。
但对于我来说,国家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我们是当然的一分子,所以不可能有“你
们”和“我们”的差别,大家的爱国心理、爱国程度不会有任何的差别,这个问题也就
毫无意义。
第二种是该少数民族与汉族在种族上相同,该民族的文化、风俗与汉族相近,并且其在
中央政府管辖之下的历史较长,但国外有该民族建立的独立国家。这主要包括蒙古族和
朝鲜族。这些少数民族对于中国的认同也很强烈,但一方面由于其在文化、人口数量等
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与汉族相比),另一方面由于国外有其相同民族占人口多数的独立
国家,所以会表现出一定的复杂心态。其实,所有的少数民族都面临着第一方面因素,
只不过多数少数民族基本上全部分布于中国境内,而蒙古族与朝鲜族则不同,当面临涉
及到民族关系上的问题时,这种相对弱势地位会使其在心理上向外寻求依托。举个简单
例子,在看球(比如中国队和韩国队比赛)时,由于情绪激动,大家难免会说出一些攻
击对方诬蔑对方的话语,这个时候作为与对方同种同族的中国人来说,心态就会很复杂
。我就知道在中国足球队和韩国足球队比赛时,有的朝鲜族朋友会支持中国队,有的则
支持韩国队。可能有的汉族朋友对这一点不太理解。其实,想一想犹太人与以色列的关
系就很容易理解了。犹太人原来没有自己的国家,到了本世纪才建立了以色列。而犹太
人作为一个民族则可能分属于不同的国家,如德国犹太人、美国犹太人等等,但在世界
各国都属于少数民族。这些犹太人可能已经认同了自己所属的国家,但对以色列都怀有
深厚的感情,因为,那是他们民族的根,是他们的归宿,他们得意时可以在外尽情闯荡
,但当他们走投无路的时候,这个归宿会无条件的接纳他们。有了这样一个归宿,其民
族本身的凝聚力也会大为增强。毕竟,作为一个人来讲,可以改变自己的国籍,却永不
能改变自己的民族出身。以色列以弹丸之地能够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其根本原因并非美
国出于战略考虑对其的大力支持,而是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自强不息、心系故土的民族精
神。韩国与朝鲜虽然不是大国,却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蒙古
族则有过征服世界的辉煌,这些因素使朝鲜族和蒙古族有着更强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
豪感,而蒙古国与朝鲜、韩国的存在会使他们在民族心理上有一种寄托,因此,他们的
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与上述第一种情况有一定差别。此外,在东北很多朝鲜族是在抗战
时期由朝鲜迁入的,在国家认同上可能更加复杂。
第三种是该少数民族与汉族在种族上有一定差异,该民族的文化、风俗与汉族不同,并
且其在中央政府管辖之下的历史不长,或历来的管辖不像对中原的统治那样严密。主要
包括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乌兹别克)等等。这两者有一定差异,因为藏族人口较
少,与汉族种族基本相同,其藏传佛教也与佛教有较大的渊源;而维吾尔等民族人数多
得多,在种族、文化、宗教信仰上都与汉族有较大的差异。从历史上讲,西藏解放对于
绝大多数身为农奴的藏族人来说,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新疆解放对于各少数民
族的影响则与此不太一样。解放后,西藏一直处于内地的援助当中,经济水平得到了迅
速的发展,而新疆的农业与丰富自然资源虽然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这
是以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停滞不前为代价的。故虽然在国际上西藏问题更受关注,
但实际上新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更高,因而本人对于新疆问题的担心远甚于西藏。由于
伊斯兰教是一个凝聚力很强的宗教,所以回族这个与汉族血统相近、没有本民族语言文
字而使用汉字的民族在心理上更贴近于其他伊斯兰民族而不是汉族。伊斯兰教教徒试图
建立统一的伊斯兰国家的努力从未停止,我也见到网上有维吾尔族人、回族人宣传建立
回教国家的观点,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少数人的极端心态,但却不能仅仅将其归结为小概
率的偶然事件,要想到这背后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二、关于如何加强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向心力问题。
加强民族向心力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却涉及到方方面面。除了
以上所述民族心理的复杂性以外,汉族的优势地位也与少数民族民族向心力有重要关系
。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构成,有利于维持国家统一,但许多民族问题也会因此而产生。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汉族在国家形成过程中处于绝对主体地位,而从现实的角度来看,
汉族人口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汉文化在民族文化上处于绝对优势,因此汉族人比较
容易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与优越感,但这种自豪感与优越感往往具有一定的排他性,甚
至具有侵犯性(主要表现在轻视其他民族等倾向,这在网上常常可以看到),这就使本
已处于弱势地位的少数民族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抗拒与排斥心理。因为,这可能会
使少数民族有“这个家不是自己的”以及受人轻视的感觉。少数民族在民族问题上多有
一定的排他倾向,绝不仅仅是民族凝聚力的问题。绝大多数汉族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而部分汉族人则将这种心理归结为民族自卑感(这种想法正是内心深层次民族优越感
的体现)。其实,这种心理仅仅是是弱势个体在群体中保护自我、维持生存的基本人性
在民族心理上的一种反映。
事实上,由于一直以来民族政策比较正确,上述这种民族差异感更多的是停留在民族心
理上。但是,由于上述差别,部分少数民族在国家认同上与汉族人认为自己天经地义属
于中国人有或多或少的差异,这是我们解决民族问题所必须考虑到的。可以将少数民族
在中国的地位打个比方(可能不完全合适),就是嫁给一个大家族的一个儿子多年的媳
妇。她在心里早已认同自己是这一个家的一分子,除非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她是不会
离开这个家的。但是,如果真的有了这样的矛盾,则离婚从而与这个家脱离关系可能成
为她改善自己处境的一种选择。她可以选择单身,可以另组家庭。但对于这个儿子来讲
,即使他与这个家族有再大的矛盾,他也是这个家族天经地义的一分子,他不会属于其
他任何一个家族。这与汉族在中国的地位类似。
要加强少数民族的向心力,就必须对上述现状有足够的认识,有针对性的措施,因此,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纠正不正确的民族观念以及狭隘的民族自豪感、民族优越感。
无论在舆论还是在普通人的观念中,谈到中华民族时总离不开炎黄子孙、华夏文明这几
个字。其实,前者的错误是很明显的,我们可以说汉族是炎黄子孙,但说藏族、蒙古族
、满族、朝鲜族等是炎黄子孙则有待商榷,而要硬说维吾尔族、俄罗斯族、乌兹别克族
等也是炎黄子孙,那就明显不符合事实了。对于藏族、蒙古族、满族、朝鲜族等民族来
说,很难让人相信在仅仅几千年的历史中,炎黄的后代就到了边远地区,形成了与汉族
在文化、风俗上有明显差异的多个其他民族(事实上也未有足够的历史证据,历史课本
中的含混说法则更不足为凭),而汉族人对于“炎黄子孙”这一说法近乎排他的认同感
与自豪感(这一点多数汉族人自身并没有认识到)更加重了其他民族对这一观念的排斥
。仅就本人而言,我认为自己是当然的中国人,却不认为自己和汉族人一样是当然的炎
黄子孙。相比之下,我倒更倾向于汉族、藏族、蒙古族、满族、朝鲜族等有共同的祖先
这一说法。我曾在某一个历史专业刊物上看到一位汉族的民族学专家关于这一问题的清
醒认识,只可惜这样的声音过于微弱以至于被完全淹没了。而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等
主要聚居于新疆的少数民族在人种上与汉族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你要非得说他们是炎
黄子孙不但得不到他们的认同,就是自己也难以说服(炎黄的后代在几千年中就差异如
此之大显然不合常理,更不用提俄罗斯族本就是斯拉夫民族这一常识了)。事实上,仅
这部分少数民族的人口就在千万以上,我们最常见的说法就轻而易举的将这麽多人排斥
在外,实在是一大失误。至于我们常说的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我们也可以证明这
种说法的排他性:俄罗斯族是典型的白种人,回族则是阿拉伯人和汉族人民族融合的结
果,而阿拉伯人也是典型的白种人,我见到的多数回族人比我们的皮肤要白得多,很多
回族人也自认是白种人(姑且不论这种看法的对错)。此外,维吾尔等少数民族的眼睛
并不是和我们一样纯黑的,史书中对西域人的记载就形象的说明了这一点。这麽多不能
够得到全部民族认同的观念居然流传了这麽多年,其对于国家认同感、民族向心力的损
害是显而易见的。这些观念容易唤起认同者的民族自豪感、民族向心力,却大大的伤害
了被其排斥在外的另一部分群体。
援藏干部孔繁森去世后,出现了很多描写孔繁森的影视作品。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一台话
剧,其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孔繁森帮助了一户藏民,那位藏族同胞跪在孔繁森的面前,
说:孔书记,您真是我们藏族人的恩人呐!看到这里,我不知该说什么好。这种场景只
有某些有大民族主义倾向的、认为汉族是少数民族救星的人才想得出来。换个位置,你
是藏族同胞,你听到了这句话会怎么想?或者想想,一个藏族人救了你的命,你跪下来
对他说,***,你真是我们*族人的救星啊!我包你一个月吃不下饭。而这台话剧居
然在电视上堂堂正正的播出,可见,在很多人的心中这种心理是根深蒂固以及天经地义
的。此外,还可以经常看到,在列举中国受到的外来侵略时,将蒙古族与满族同列其中
,这种做法正是很多人将汉族政权作为中国正统政权以及以汉族代表整个中国的心理的
反映。只不过,其表现形式被绝大多数人认为是十分正常的,以至于几乎无人感觉得到

第二,大力发展经济,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在于经济的发
展。经济的发展会缩小各民族在经济、教育水平、以致社会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距,会
提高少数民族对于中国的自豪感,从而加强少数民族的向心力与认同感。西部大开发不
仅仅是缩小地区差异的经济政策,还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策略。从这个意义上,在我
们面临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以及统一台湾等复杂问题时,进行西部大开发是非常英明的决
策。
其实,民族问题十分复杂,作为一个整体,民族心理不可能是完全公正、健康、包容的
,因此,民族问题将或多或少的存在下去。我只是希望,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民
主化进程的加深,各民族在经济、教育上的差距越来越小,各民族的向心力会越来越强
,则中国的强大就会指日可待。
三、关于台湾统一问题。
台湾问题虽然不属少数民族问题,但本质类似。台湾人除了少数当地的山地民族以外,
多数是或先或后迁至台湾的汉族人口,这一点谁也不会否认。但台湾人在国家认同、中
国统一上的心态,却是最复杂的。
从历史上讲,中央王朝对于台湾的管辖始终处于时有时无、可有可无的状态,真正对于
台湾有强有力的控制则始于清朝,这一点与我们关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认识
有点不同。只是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列强对于海权以及海洋资源重要性的认识,以
及台湾的逐步开发,才使这个原本荒凉贫瘠的小岛成为豪强必争之地。中国历代各统治
当地的政权都没有重视当地的发展,清以前各朝基本上将其作为可有可无的蛮荒之地,
清政府以《马关条约》割让了台湾,国民党政府则以台湾作为反攻大陆的基地。因此,
在台湾人的心态中不可避免的有了“棋子”心态。此外,虽然台湾人多数属于汉民族,
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出生于台湾本土的人对于台湾的认同感远远超过大陆。这一点很好
理解,假如你的父母是北京人,而你却出生、成长于上海,你基本上会认同自己是上海
人。而如果你的父母出身于小城市或农村,则你对于上海的认同将更加强烈,这跟人趋
利避害的本性有关。目前的情况是,台湾社会的平均发展程度远高于大陆,因此台湾内
部较容易产生这种族群上的认同感,而台湾与大陆隔海相望、相对封闭的环境又会使这
种认同感更为加深。
从现实的原因来讲,由大陆到台湾去的老一代人逐渐减少,而土生土长的台湾人在人口
中的比重将逐渐占据绝对优势。由于台湾人从小受到的教育以及生长环境与我们有巨大
的不同,因此,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能了解更不能切身体会台湾人的真实心态。我曾
看到一个台湾人写的帖子,他说台湾人本就认为台湾和大陆本就属于两个国家,但他是
认同中国的,只不过认为现在两岸分别由不同的政权(即国家)统治。这个很能反映台
湾人心态的帖子却遭到了一些人的攻击,殊不知多数台湾人认为两岸就是两个国家。我
们总是以自己的体会去看待别人的心态,甚至以自己的爱国要求台湾人同样爱国,这并
非理解与包容的做法。我们既要有统一祖国的决心,也要对台湾人的真实心态有所了解
,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应当在充满爱国激情的同时理智、客观的认识到真实的现状。我
们受到的教育让我们习惯了“是”与“非”的两分法,殊不知,在“爱”与“不爱”之
间,有许许多多复杂的状态,而“为什么爱”的原因也因人而异。
此外,还有一点是相当重要的,而我们却常常忽略了的,就是由于我们多年坚持一个中
国的原则,在国际上“中国”二字就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因此,很多台湾人很反
感别人称他们为“中国人”(这是事实),但这一点并不意味着他们都有台独倾向。事
实上,多数台湾人认同自己属于中华民族,但“中国”这个概念在政治上和文化历史上
二重含义的混淆,使他们不能像认同民族属性那样毫不迟疑的认同国家属性,而我们却
难以理解更不能容忍台湾人对于国家认同感的矛盾心态。与我前面所说的民族问题的性
质一样,大陆方面在“中国”这个概念上的排他倾向以及大陆与台湾在实力上的巨大差
距,更容易使台湾人在心理上产生拒绝与排斥的倾向。而大陆与台湾力量对比是如此悬
殊,以至于我们根本听不到对方的声音,或者即使听到了也全当耳旁风。这是双方的巨
大分歧所在,而事实上,多数台湾人对于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上的中国还是相当认同的

近来,关于台湾民意调查显示一国两制的支持率大幅提高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其实,
民族向心力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很多东西形成的,并不会在一朝一夕之间改变(想想
你自己),支持率何以在短时间内有如此大的变化?可以解释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台湾
与大陆在近期经济发展趋势的不同,其二是统计口径的不同。原来显示支持率为百分之
十几的民意调查由民进党进行,而近期显示支持率为百分之四十几的民意调查则由支持
统一的新党作出。要知道,调查对象的不同,结论自然不同。如果民进党选在台独倾向
明显的台南(高雄等地)地区作调查,自然支持率不会高,而新党若选在统派阵营台北
地区,则支持率就会相对高一些。如果支持率的变化主要是由上述第一个原因造成,则
这个统一的基础是相当不可靠的。如果大陆经济因为转型不顺利出现了停滞现象,而台
湾经济逐步走出低谷,则支持率是怎样提高的还会怎样降低。台湾的经济离不开大陆固
然是不争的事实,但大陆经济的发展也难说一帆风顺。若支持率的变化主要是由第二种
原因引起,则更没有让我们欢欣鼓舞的理由。(另:据台湾“陆委会”发布的最新调查
数据,一国两制的支持率为13.3%,下降了两个多百分点。)
总之,出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台湾人在国家认同和中国统一上的心态与大陆人差异明
显,因此,认为统一是台湾的人心所向是天真的想法,指望依靠台湾人的爱国心态来完
成统一大业只是一种理想主义,真正能使统一成为台湾人最终选择的推动力是对于现实
切身利益的权衡。
写完这篇文章,我的心里既有一点轻松,也有一点沉重。轻松的是终于把自己的看法较
完整的写了出来,尽管它可能不一定全面,不一定准确。沉重的是少数民族问题是中国
发展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很多人并未有足够的认识。事实上,由于本人一
方面属于中华民族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最有潜力的民族,另一方面在国内属于少数民
族,所以既有作为强大民族的自豪感,又有着作为弱势群体的独特感受,而这是很多汉
族人出于自身视角局限无法体会的。说来有趣,在我们班两个最关心中国强大、祖国统
一的是班里仅有的两个少数民族,也许是我们的独特感受使然吧。不管怎么说,希望更
多的人能够以理性而客观的视角看待民族问题,希望一个更加强大、统一的中国早日出
现在世界之巅。

--

                         故国虽大  好战必亡
                         天下虽安  忘战必危

我是一只大老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6.12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1.78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