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中国民族主义的困境(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4月27日14:16:40 星期五), 转信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TComment 讨论区 】
【 原文由 ZergTong 所发表 】
  黄张凯
  作者是在英国牛津大学研修财经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
  原载:《联合早报》

  何以西方的民族主义可以横行无忌,而中国的民族主义却举步维艰?

  从外部因素看,中国的崛起不同于四小龙的崛起,不符合西方的根本利益。
但更重要,也是更容易被忽略的,是内因。孙中山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
主义。这三民一个都不能缺,否则一个都保不住。中国民族主义在今日的困境,
根本原因在于民生、民权远远做得不够。

  中美撞机事件以来,西方媒体充斥着中国形形色色的分析,其中有不少文章
提到中国的民族主义。在西方看来,中国的民族主义不过是义和团的再现,必须
加以遏制。那么,中国的民族主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要分析中国的民族主义,须从历史和文化说起。民族主义本非中国所有,乃
是源于西方。今天世界上的所有国家,无不为民族国家(nation state),而民
族国家的概念,兴起于西方,近代以来逐渐传遍全球。既然中国自古无民族国家
,何来民族主义一说?其实中国古人对于民族的概念,是浅薄的。

  李唐皇室带有鲜卑血统,并不妨碍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盛世。满
清入主中原,史家依然奉之为正朔。古人效忠的,是他们隶属的朝廷,而非他们
隶属的民族。孔尚任在《桃花扇》中这样描述史可法沉江之前的悲愤:“吴头楚
尾路三千,尽归别姓。”可见在古人眼里,真正值得哀痛的,是皇帝老儿换姓,
也就是改朝换代,而不是异族的统治。

  一方面,古人的华夷之辨是基于文化,而非血统,只要接受中华文化,便是
中华;另一方面,中国历史上几次种族大融合,更进一步冲淡了种族间的距离。
今天的汉族,在血统上和两千年前已有很大不同。西晋末年五胡乱华,衣冠南渡
;北宋末年金兵入寇,二帝北狩;每一次的大动荡,都伴随着种族的大融合。今
天我们再也找不到匈奴,鲜卑这些民族,因为他们已经和汉族融为一体,而全国
能通满文的人寥寥无几,盖因满汉之间的差别,几乎完全消失。

  由于我们的祖先重文化,轻血统,几千年来,朝代屡屡更迭,中华却屹立不
倒,即使偶尔有外敌问鼎,也无不被中华文化征服,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古时的
中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有的是“天下主义”,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
是也。正是由于文化的中华重于种族的中华,明末大思想家顾炎武认为,改朝换
代和老百姓没关系,而文化的兴亡才是和每个人戚戚相关的天下大事。顾炎武的
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本来指的是这个意思。

  中华民族的概念

  然而这一局面到近代就难以为继了。西方的入侵,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中国面
对着比自己强大的敌人,更重要的是,这个敌人有着优秀的、强势的文化。中国
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靠自己的文化来保护自己了。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中国人
很自然的像西方一样,建立起自己的民族国家,在民族的基础上保卫自己。清末
革命党人一方面排满,一方面又提出了包括汉族和所有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
的概念。中华民族,自然是针对“非我族类”的一切外国而言。

  从此,中国人效忠的国家,不再是一个建立在朝廷之上的概念,而是一个建
立在中华民族之上的概念。国家兴亡,不再是“肉食者谋之”,而是关系到中华
民族每一个成员的大事。此为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起源。辛亥革命将中华民族的
概念根深蒂固的根植在中国人心中,有着极重要的意义。正是因为中国人团结在
中华民族的旗帜下,而非效忠于哪个朝代,日本的入侵,才不被视为试图改朝换
代的举动,而视之为亡国灭种的威胁。中国人在民族主义的激励下,“人不分老
幼,地不分南北”(国民政府抗战檄文),经过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终于拖垮
日本,成功的保卫了新兴的民族国家。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

  然而中国的民族主义在近年来似乎屡招非议。中国人的爱国举动,在使馆“
误炸”事件和中美撞机事件中的抗争,不但西方媒体诬之为极端民族主义,就连
部分中国人也随声迎合。须知西方在捍卫自身的民族国家上,从不犹豫。八十年
代初爱尔兰共和军囚犯在狱中为争取政治犯待遇而绝食,英国政府视人命如草芥
,听任十余人活活饿死,手段之残忍、极端,实属罕见。何以西方的民族主义可
以横行无忌,而中国的民族主义却举步维艰?

  我认为,原因有二,一为外因,一为内因。从外部因素看,中国是一个崛起
的大国,必将打破现有的世界秩序,直接威胁西方大国的利益。这一地缘政治的
基本事实,与中国的政治制度无关,甚至与中国在外交中的一些具体作为也无关
。一个民主化的中国,就像现在民主化的俄国一样,照样是西方的心腹大患。而
中国在外交上的技巧,顶多只能暂时缓解一下这种冲突除非中国俯首称臣,甘做
二流国家,否则必然会动辄得咎。

  中国的外交政策、手段,确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可外交是国际政治的一部分
,国际政治又服务于各国的基本利益,难道羊更温顺一些,叫得更好听一些,狼
就不吃羊了吗?简言之,中国的崛起不同于四小龙的崛起,不符合西方的根本利
益,中国的民族主义,不过是个现成的靶子罢了。

  但是,更重要,也更容易被忽略的,是内因。孙中山提出民族、民权、民生
的三民主义。这三民一个都不能缺,否则一个都保不住。中国民族主义在今日的
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其他的两个“民”没有做好。

  从民生的角度看,中国今天远远不能说富裕。我们依然有庞大的贫困人口,
国有企业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我们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仰人鼻息。

  邓小平一代强人,却不得不将钓鱼岛问题搁置,留给后代解决,何也?邓小
平自己解释:“今天是中国求日本多一些,但总有一天,是日本求中国多一些。
”(大意如此)。离邓小平说这些话二十年了,虽然中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
中国求日本,求西方多一些的局面,并未得到很大改变。既然有求于人。又如何
能挺直腰板,大张旗鼓的推行民族主义?

  我们说落后就要挨打,这个落后包括政治制度的落后。北洋水师船坚炮利,
亚洲第一,却依然全军覆没。可见一个落后的政治制度,不能有效利用物质资源
和人力资源,在民权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无法捍卫民族主义。

  殷鉴不远,岂能掉以轻心!苏联不可谓不强,但民权问题始终没处理好,等
到病入膏肓,改也晚了,偌大的帝国一夜之间分崩离析,为天下笑中国的国力离
当年的苏联差了一大截,如果中国不下大力气保障民权,那么苏联无法避免的,
有什么理由认为中国可以避免。

  一个昌明的政治制度,同样有利于民生。我的家乡浙江,自古为鱼米之乡,
可从父辈口中听来的关于大跃进的一鳞半爪,足以让人恻然。像大跃进这样的事
,绝不可能在一个民主法制健全的国家发生!试想当年若有完善的制度,能使领
导人知道民意,能约束领导人的行为,能容纳彭德怀的正确意见,又怎会有河南
信阳那样十室九空的悲剧?由此可见,生存权固然是最重要的人权,但如果人的
政治权利得不到保障,生存权也无从谈起。

  在这样的情况下,又拿什么来保卫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改革开放二十
多年来,中国人的民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正如邓小平所言,不进行政
治改革,经济改革的成果照样保不住。既然经济保不住,难道国家的主权,领土
的完整,甚至民族的存亡,就保得住吗?

  中华文化是天下主义

  正是由于中国在民生和民权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中国人捍卫自己民族的努
力才受到挑战、攻击,甚至辱骂、嘲笑。民族主义想要解决的问题,不能头痛医
头,脚痛医脚,不能只靠民族主义本身。如果我们拿出公务员加薪的热情给教师
加薪,如果我们把给北京申奥、粉刷胡同的钱用在希望工程,如果我们有一套行
之有效的制度来杜绝贪官污吏,如果每一个官员都在新闻舆论和立法机构的有效
监督下行事,何愁民族不强盛!而一个强盛的民族,才能很好的保卫自己。

  我坚信,虽然中国人在当代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中国正在朝民族、民权、
民生全面进步的方面前进。什么时候这三者都做好了,中国也就能在世界上取得
真正匹配中国伟大文明的地位,一百多年来为这一目标奋斗的无数仁人志士,才
能在地下安息。这不仅是中国的大事,也是全人类的大事。我们的雄心,不应当
局限于做世界强国。

  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言,中国文化比西方文化更能领导世界。我认为,这不是
大师一时兴起的溢美之词。前面说过,中华文化是天下主义,是超越种族的。如
果人类要实现天下大同,中华文化责无旁贷。中国的崛起,绝不能只看几个有限
的指标,如国民生产总值。一个全球超强的中国,在我看来,不过是成就了霸业
,而霸主的地位,是不稳定的。

  历史上各个大帝国,无非是各领风骚数百年,不能千秋万代。而强大的文化
,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才是王道的根基。我相信,虽然中国暂时告别天下主义,
屈就西方舶来的民族主义,终有一天,我们会回到天下主义的传统,以中华文化
征服世界。一个天下主义的中国,将和盛唐一样,四夷宾服,远人来归。天下即
中华,中华即天下,这样的中华,根本不需要民族主义来保卫。如果中华文化能
像在历史上打破中国境内的种族区别一样,打破世界上的种族区别,那才是中国
的全面复兴。
  
  
--
摊开你的手掌
爱情线很长
于是我相信我的未来
会幸福富有像个君王
    

--
※ 修改:·ersy 於 04月27日21:18:32  修改本文·[FROM: sparkle.hit.edu.cn]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zty365@0451.com]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sparkle.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08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