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YONEX ISO-97VF), 信区: Green
标  题: 从朝鲜半岛到西亚——地缘战略的高危地带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Feb 18 20:31:45 2002) , 转信

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研究员 王海良

  当前的世界格局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如果把目光投射到世界各个“战争、紧张、动荡”的局部,并观察它们之间的地缘联系
的话,便不难发现,这些局部实际构成了一个地理链条,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有机联系
。社科院的专家从地缘战略角度提出:这个地理链为控制“大弧圈”埋下了伏笔,有着更
大的战略意图。

举足轻重的“大弧圈”

    从朝鲜半岛到西亚有一条“大弧线”,上面布满了国际冲突焦点,而美国推进的战略
与其对立面(包括对手和抵抗者)的强烈反应,必然使“大弧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危地
带。

    “9·11”以后开展的反恐战争在阿富汗这个中亚国家刚打完,新一阶段的打击目标似
乎已被锁定,这就是海湾地区的伊拉克,甚至包括伊朗。可见,从中亚到海湾地区,两个
多事之地是彼此相连的,而在西亚,巴以冲突正在硝烟和枪声中不断升级。从阿富汗往东
南看,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对峙依然严重,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因为两国间的矛盾没有
解决。这样,从西亚经中亚到南亚就形成了一条战争、紧张和动荡的链条。统观这些连成
一片的“局部”,我们不能不惊叹一声:半个亚洲正处在动荡之中啊!

    尽管如此,事情并非到此为止,还有一个在平静的外表下潜伏着危机的链条,那就是
另外半个亚洲——东亚的整个海岸线。从现象来说,这一地带目前既没有战争,也没有动
荡,只有局部紧张,似乎不可与那动荡不定的半个亚洲同日而语。但用战略的眼光来看,
这个从朝鲜半岛到孟加拉湾的重要地带历来是世界主要力量都力图控制和争夺的地区,仅
二战以后就曾经发生过朝战和越战那样激烈的局部战争,现在仍然可能爆发严重危机,其
战略上的分量决不轻于另半个亚洲。这里所谓的东亚海岸线,用美国战略家在《2001四年
防务评估报告》中使用的术语来说,就是东亚沿海地区(EastAsianLittoral),不过他们
划定的范围更大,是“从日本海以南经澳大利亚到孟加拉湾”的广阔水域。在这条线上,
散布着一些重要战略要地,如台湾海峡、马六甲海峡等,以及日本岛、台湾岛和东南亚诸
岛构成的所谓“海岛防卫链”。

    显然,东亚沿海这个链条与西亚到南亚的那个链条在孟加拉湾相衔接,形成了一个兜
住亚洲的弧圈,用美国战略家的话来说,从朝鲜半岛到西亚有一条“大弧线”,上面布满
了国际冲突焦点、热点地区等等,而且一些被美国贬斥为“无赖国家”的国家都在这道弧
线上。最近被布什贴上“邪恶轴心”标签的朝鲜、伊拉克和伊朗正处在这条线上的两端。
布什用“邪恶”这个概念把这三个国家连在一起,虽然不乏明显要乘反恐战之胜收拾“无
赖”的打算,但从地缘战略角度看,可能是为控制“大弧圈”埋下的伏笔,有着更大的战
略意图。

    笔者以为,由于现阶段大国关系的相对稳定,尤其是中美关系的改善和俄美关系的转
变,美国暂时不需要也不可能把矛头直接对准中俄这两个大国,而是要先扫清外围,为最
终主宰对全球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欧亚大陆铺平道路。这个外围便是位于“大弧圈”上的海
湾地区、中亚、南亚、东南亚和东北亚局部地区,其中较为突出的目标自然是两伊和朝鲜
。不过,美国不会同时在海湾和东北亚对两伊和朝鲜动手,它的选择只能是先对伊拉克动
手术,震慑伊朗,同时给朝鲜颜色看。伊朗可能是伊拉克之后的目标,但朝鲜情况有别,
美国不能不考虑中俄两国的态度。所以,近期从海湾地区到中亚一带爆发危机的可能性极
大,而南亚仍将处于紧张状态,东亚会相对平静,但美国会不断加强在东亚的战略部署并
因而引起一定的反应。不过,这个判断并不意味着美国的战略目标是有限的和局部的,只
意味着美国的战略会按部就班地推进,大目标依然如布热津斯基在《大棋盘》中所指出的
,是通过操控欧亚大陆边缘的各个板块来主宰欧亚大陆。客观的判断应当是,美国推进这
一战略与其对立面(包括对手和抵抗者)的强烈反应,必然使“大弧圈”成为名副其实的
高危地带。

显而易见的动因

    形成这一高危地带的动因基本上是地缘战略和文化冲突的作用。地缘战略的主要因素
一是战略位置,二是战略物资即能源。文化冲突主要是民族、宗教及思想冲突。

    面对这样一个高危地带或战略弧圈,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战略态势
?国际矛盾和冲突为什么会汇集到这条线上?答案并不复杂,主要是战略位置、战略物资
和文化冲突使然。这就是说,形成这一高危地带的动因基本上是地缘战略和文化冲突的作
用。地缘战略的主要因素一是战略位置,二是战略物资即能源。文化冲突主要是民族、宗
教及思想冲突。

    例如中东地区的巴以冲突是典型的民族与宗教冲突,而美国等国的卷入却更具战略色
彩。又如当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主要是为了攫取石油,美国发动海湾战争也不单单是为了
解放科威特,事实证明它主要考虑的是确保对中东石油的控制。可以说,中东的战略价值
就在于石油的战略价值,以色列的优势和它的幸运正在于它地处中东而不在撒哈拉。

    同样,中亚因富有石油和天然气而成了一块引人注目的肥肉,加之它自古以来就是战
略要地,更有战略价值。有识之士都发出了预言,美军即使活捉了本·拉丹以后,也不会
从中亚撤军。确然,拉丹只具有象征作用,中亚的丰富油气和战略位置才是美国心仪已久
的东西,它当然不会轻易撤离该地区。美国不仅要控制中亚的能源,还要设法在那里建立
军事基地,以便对俄罗斯和中国构成压力和牵制。从俄罗斯的角度看,中亚是它的传统势
力范围,前苏联曾在阿富汗打了10年仗,它是不会放任美国对中亚的蚕食的。俄美在中亚
的角逐将是中亚出现危机和动荡的主要原因。

    至于南亚,虽然印巴之间的紧张关系主要起源于与民族和宗教冲突相关族的领土之争
,但美国、俄罗斯等大国的因素在战略上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只要美国不愿意让印巴打仗
,南亚是不大会爆发全面战争的。南亚和印度洋对美国具有一定的战略价值,在现阶段美
国需要这一地区保持相对平静,但印巴关系的紧张也有利于美国的另一个目的,就是给中
国造成一定的压力,牵制中国在东部实施国家统一战略。

    再看东亚,由于美国的战略调整和反恐行动,这一地区在平静的外表下,正在酝酿着
新的危机。美国在东亚继续屯兵10万的同时,不断在关岛增加尖端武器的部署,同时变本
加厉地对台湾出售武器,显然是有重大战略意图的。美国的这种行动正在重新造成朝鲜半
岛的紧张,也在起到为台湾岛上的台独势力助威的作用,因而可能引发新的台海危机。

    在东南亚,美国正在采取反恐行动,不论其方式如何,都将引起该地区穆斯林的反应
,而且是反美的反应。其结果必将是使该地区发生动荡和危机。不过,美国的战略需要这
种动荡,以便美国有理由增加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美国已经渗透到了马六甲海峡,眼下
正在设法重返菲律宾的军事基地,还在觊觎距中国不远的金兰湾。把这些部署和举动联系
起来看,一幅地缘战略的地图已赫然展现在人们眼前。美国一向看重马六甲海峡和台湾海
峡的战略地位,它的盟国日本更视这两个海峡为其生命线上的咽喉,必欲竭力协助美国控
制它们。南中国海也是日本的生命线,对美国也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这些都与石油运输
线相关,同时也与东亚的地缘政治架构和有关国家的地缘战略有直接关系。此外,一向有
东方巴尔干之称的朝鲜半岛也是美国极为重视的战略要津,美国仍在半岛上的韩国驻军4万
,并时刻对朝鲜保持高度戒备。更加重要的是,美国的战略家们对中国实力的增长忧心忡
忡,担心中国的崛起将威胁美国在东亚乃至亚太地区的利益,认为中国将是全球最接近与
美国同等级的军事对手,并依据这种判断来调整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制定美国对东亚的
安全战略。所有这些都将酿成东亚潜在危机和动荡的源头,是十分令人担忧的。

不对称与冷对抗

    从“大弧圈”上的力量结构来看,不对称性非常明显,它将决定“大弧圈”上的国际
关系格局,其基本趋势将是走向冷对抗

    从“大弧圈”上的力量结构来看,不对称性非常明显,美国与两伊之间不对称,美国
与俄罗斯在中亚不对称,印巴之间不对称,中美之间不对称,美朝之间也不对称。

    如果细致观察,还有若干力量对比不对称的个案。这些不对称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
大弧圈”上的国际关系格局,笔者以为,其基本趋势将是走向冷对抗。国际上曾有人断言
,中东将出现“冷和平”,结果根本没有和平而言。中东的发展趋势,与其说是冷和平,
还不如说是冷对抗。

    笔者使用冷对抗这一概念的内涵是,在力量对比具有非对称性的条件下,冲突的双方
不可能走向大规模战争,但严重的矛盾又使双方处于对立和对抗之中,双方的关系比较紧
张,发生武装冲突的可能性较大。巴以冲突是如此,印巴关系也是显例,朝美关系有此特
点,其他国际矛盾也可能呈现这种格局。

    这种冷对抗不同于冷战之处就在于力量对比的不对称性。冷战的基本特点是美苏两个
超级大国势均力敌,都有可以确保摧毁对方的核力量,因而不可能选择发动针对对手的大
规模战争,只能采取整体对峙,局部出击的方式进行争夺。冷对抗既有局部性,也有整体
性。其局部性表现在前面列举的一些实例中,当然远不止这些实例。

    其整体性则表现为美国与一些力量的对立,因为美国是当今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任
何与之有严重冲突的力量(包括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都只能选择与之进行冷对抗。在“
大弧圈”上汇集了具有冷对抗的这两种特性的对立和冲突力量。

    因此,无论是当前,还是未来,这一地带都会危机频仍,动荡不定,严重的对抗此起
彼伏,谋求和平、安全、稳定和发展要花费巨大的力量。对此,人们应当有充分的认识和
准备。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20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