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ragon (猎鹰), 信区: Green
标  题: 巴士海峡--优良的潜艇伏击区
发信站: 紫 丁 香 (Sun Oct 10 08:04:59 1999), 转信

巴士海峡--优良的潜艇伏击区
  苏森
台湾岛南部、沟通太平洋与南海的巴士海峡是一个经济、军事和政治
价值"含金量"极高的海区,也是西太平洋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海区。由于
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自然地理特征,使之成为重要的军事夺控要冲。
而其具有的特殊海洋水文气象特征,更使之成为优良的潜艇伏击作战区。
位于台湾岛与巴坦群岛之间的巴士海峡,平均宽约185千米,水深一般
在2000-5000米之间,最深处达5126米。巴林塘海峡位于巴坦群岛与巴布
延群岛之间,宽约82千米,一般水深为700-2000米,最深为2887米。
巴士海峡位于台湾构造带和吕宋岛弧构造带的交汇,是太平洋和南海的
天然分界线。海峡海底地形起伏变化甚大,主要是大陆坡,间有海岭海沟,
海槛深度在2400-2600米之间。吕宋岛附近的岛架宽20-110千米,台湾南
端岛架很窄,仅20千米左右。巴士海峡海底表层沉积物以粉沙质为主。巴士
海峡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海洋性气候,海洋气象特征突出地表现为高
温多雨,季风盛行,雷暴较多,台风影响频繁。
巴士海峡季风性、高频率大风大浪的气象因素,使该海域的潜艇在与水面
舰艇和飞机的相互对抗性搜索中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投放声呐浮标是舰艇
和飞机搜潜的重要手段之一。流速较大的海水表面流会很快地将空投入水声
呐浮标移位带走,从而影响对潜艇目标的定位精度。有时,海流还会造成固
定目标沿海流相反方向移动的假象。
巴士海峡是西北太平洋的大浪区之一。受季风的影响,大风大浪频率
终年较高。在盛行东北浪的冬季,6级以上的大风频率高达37.5%-40%,
大浪频率50%-60%,大涌频率70%,平均波高均在2米以上(11月和12月
更高达2.6-3.2米),最大波高7-9.5米。相对于冬季,海峡夏季的海浪要
小一些(台风期除外),但大浪大涌的频率仍有20%和30%-40%,平均波
高1.5米,最大达6-7米。
高海况对直升机搜潜和反潜将带来极大的困难。海面波浪很大时,直
升机很难在舰上起飞降落,变深声呐和拖曳声呐很难放下和回收。波浪会对
声呐浮标的探测性能产生极大的影响,3.04米高的波浪将使声呐浮标的传
输信息损失75%,4.57米高的波浪几乎使声呐浮标的传输信息完全丧失。
此外,雷雨及其产生的海面破碎波会在大面积的海域内增大环境噪声,使声
呐接收机的信噪比降低,从而降低其对探测目标的识别能力。在水下活动的
潜艇探测声呐较少受海面波浪的影响,从而在与水面舰艇和飞机的相互对抗
性搜索中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巴士海峡的特殊海况使潜艇的这种优势得到
了进一步的扩大。
巴士海峡存在着强度较小、上界深度较深、厚度较大、较持久稳定的海
水跃层,利于水下通信和潜艇的隐蔽行动。跃层是海水温度、盐度、密度、
声速等状态参数随深度变化而显著变化的水层。
在海水层结相对稳定的海洋中,海水温度、盐度、密度、声速等状态
参数的垂直分布通常不是渐变的,而是在海面很薄的一个近乎均匀的混合层
之下,呈阶跃状变化。在海洋科学中,将海水温度、盐度、密度、声速等状
态参数出现急剧变化或不连续剧变的阶跃状变化水层,称为海水温度跃层、
盐度跃层、密度跃层和声速跃层。温度跃层在海洋中经常存在,并影响盐度
跃层、密度跃层和声速跃层。通常,海水的密度变化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
,在海水盐度跃层垂直梯度变化不大的海区,其海水的密度跃层大体上与温
度跃层相重合。
海水对大多数辐射能的传导性都很差,只有声能是一个例外。声音在
水中的平均传播速度约为1450米/秒,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快4倍。象
在空气中一样,水中的任何固体都能反射声波,被反射的回波可被灵敏的接
收机检测到。与在空气中不同,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取决于海水的温度
、压力和盐度,其传播路径也不是直线的,而是按斯涅尔定律呈圆弧形。斯
涅尔定律是空气中光波的传播定律,但适用于声波在水中的传播。
根据斯涅尔定律,当水的密度发生变化时,声波会出现折射现象。也
就是说,声波在水中从一种密度层向另一种密度层传播时,其传播路径是弯
曲的:声波从低密度层向高密度层传播时,向法线方向折射;相反,从高密
度层向低密度层传播时,则向偏离法线方向折射。此外,海面和海底还会使
声波产生散射,出现圆弧会聚现象,使从某一声源发出的声波不能从某一海
区通过。这一海区称为会聚区,会聚区与声波的强度无关。因此,处于会聚
区中的潜艇即使离声呐发射机的距离很近,也较难被探测到。第二次世界大
战期间,潜艇击沉水面舰艇的战例中,有许多就是存在会聚区现象。
声速跃层是指因海水温度、盐度、压强的不均匀,使声音传播速度在
垂直方向发生突变的水层。声波在海洋中的传播,不仅与声速的大小有关,
而且与声速的垂直梯度有关。在上层,以水温变化的影响最大,随着水温的
急剧下降,声速急剧减小,在温度跃层达到最小值,称为声道轴(也称深声
道)。在温度跃层以下的深海中,温度的垂直变化趋于平缓,声速随着压强
的增大而增大。
声速梯度在声道轴上下方向相反,声源辐射声线在声速跃层最大的地
方产生向声道轴方向的弯曲,使声音在水中的传播产生了两个结果:一是
声信号不易穿过跃层;二是声信号在深声道中的衰减较小,传播距离可以很
远(特别是低频声波),一般在1000千米以上。
声速跃层对水下通信和潜艇的隐蔽具有积极的作用。水声设备在深声
道中的使用效果最好,在深声道中航行的潜艇可以探测到距离很远的目标。
在声速跃层之上发射的声呐信号,不易探测到跃层之下的目标,潜入跃层以
下的潜艇被发现可能性大为减少。
受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和特殊水文地理因素的综合影响,巴士海峡海
水的温度、盐度垂直结构分为黑潮表层水、亚热带次表层水、中层水、深层
水和底层水五个性质各异的水团。巴士海峡终年存在着强度较小、上界深度
较深(50-150米)、厚度较大(50-150米)、较持久稳定的深海型海水密
度跃层,极利于潜艇的水下通信和躲避水面、空中搜寻的潜艇隐蔽行动。
巴士海峡的海水密度跃层可以为潜艇产生"液体海底"效果,便于潜艇的
设伏和隐蔽攻击。海水密度跃层对潜艇的操纵具有很大的使用意义。海水密
度跃层通常较为稳定,能有效地阻止海水的水下对流。在上层密度小、下层
密度大的正密度梯度跃变层中,海水的浮力增大,俗称"液体海底";在上层
密度大,下层密度小的负密度梯度跃变层中,海水浮力减小,称为"海中断
崖"。较为稳定的正海水密度梯度跃层可以使潜艇相对静止地旋浮在跃层水
中,可以通过调节自身的浮力,在"液体海底"中慢速"静音"巡航,而不易
被发现,象雄狮慢慢接近羚羊一样,在对方全无知觉的情况下,搜索并接近
目标,确定截击方位,对水面舰只实施快速的攻击,然后隐蔽潜航,迅速脱
离攻击战位。
受气候、季风、黑潮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巴士海峡表层海水温度终年
较高,一般在25-29℃,季节性变化不大(冬季24-27℃,夏季28-30℃)
。经海峡东口北上的黑潮主轴水深为50-150米,受其影响,巴士海峡表层
温度梯度变化不大,从表层到100米深层的温度变化很小,到200米深层时
水温才开始发生明显变化(一般为14-20℃),温度梯度随着水深的变化而
增大。巴士海峡的温度跃层终年存在,而且稳定持久。
巴士海峡的盐度表层变化较小,冬季为34.5,夏季为34.1。受高盐的
黑潮影响,盐度梯度变化很小。以深海型标准,巴士海峡的海水密度跃层为
正跃层,以温度跃层为主,终年存在,稳定持久。巴士海峡水色湛蓝,透明
度较大,总的趋势是夏季高,冬季低;东部高,西部低;南部高,北部低。
2月至10月,海水透明度大于30米;11月至翌年1月,海水透明度为24-
26米。巴士海峡高透明度海水虽然对潜艇的隐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由
水深适度(上界深度50-150米)、厚度较大(50-150米)、持久稳定的海
水密度跃层形成的"液体海底"和占有优势的气象通信条件,可以在很大程度
上弥补海水高透明度对潜艇活动造成的影响。宽厚狭长的巴士海峡"液体海
底"为潜艇慢速"静音"巡航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巴士海峡以及与南海东北部
东沙水域共同组成的大深度、大范围水体,为潜艇战术机动和攻击提供了宽
阔的空间。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4.8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1.67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