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razy (雪山), 信区: Green
标  题: 是谁?想把台湾推向战争
发信站: 紫 丁 香 (Wed Mar 15 16:34:35 2000), 转信

蒋氏父子反共但不分裂中国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崩溃后,蒋介石残余势力逃到台湾
,尽管坚持反共立场,但蒋介石从50年代到70年代,乃至到蒋经国手里,始终坚持
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

  在蒋介石看来,搞“台独”就是大逆不道,台湾只不过是一个“复兴基地”,
只要时机成熟,马上就要反攻大陆。可以认为,这一时期,海峡两岸虽然是武装僵
持共处,但在“一个中国”问题上,国共两党是有共识的,即:台湾是中国领土不
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在国际社会上只能有一个代表中国主权的
中央政府,台湾不具备任何“主权”,当然更不能以“国家”自居;中国的分裂是
暂时的,统一则是必然的,这是历史潮流,不可违背;台湾不能从中国领土上分离
出去,任何人想搞“台湾独立”或“一中一台”、“两个中国”都是绝不允许的。


  在蒋经国统治时期,他提出“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实行与大陆“不接触、不
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两岸和平僵持共处。在台湾前途问题上,蒋经国
始终把住两条主要原则:一是中国只有一个,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是光复
大陆的基地”,台湾不能与祖国大陆分离。二是中国必须统一。蒋经国多次提出,
台湾的出路是与祖国统一。台湾离开了祖国大陆将没有前途。后来,在中国共产党
的感召下,蒋经国解除了长达38年的台湾、澎湖地区“戒严令”;取消了台湾民众
赴港澳地区观光的限制规定;开放了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逐步实现了两岸间接贸
易交流等。两岸关系向着和平统一的方向迈进。

  ●李登辉走上了分裂祖国的道路

  按理,李登辉上台后,两岸关系更应出现新的和平统一景象。一方面,岛内民
众与大陆探亲交流越来越多,实现“三通”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祖国大陆
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不断地开放,提供优厚条件,呼吁尽快促成谈判。但是,李
登辉随着权力、地位逐渐巩固,却开始对“一个中国”的政策进行调整,由蒋氏父
子时代的“一个中国”转向了“两个中国”,朝着“和平地走向分裂分治”,达成
实现“两个中国”的目标,阻挠祖国统一的方向发展。

  李登辉上台后,通过“宪政改革”,将“中华民国”改造成在“台湾的中华民
国”,将其统辖范围确立为台、澎、金、马,从而实现国民党的“台湾化”和“中
华民国”的台湾化。在政策取向和社会意识上,以台湾为中心,培育台湾“生命共
同体”意识,其目的是培育台湾民众的“独立建国”意识,使其升级为抗拒祖国统
一的社会思潮。在军事上,调整战略,大肆采购,实现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并反
复宣传“中共仍是威胁台安全的最大的敌人”,“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国防武力,才
能应付大陆的任何统战挑衅”,将过去的“防卫固守、有效吓阻”战略调整为“积
极防御、有效吓阻”。90年代以后,台湾的“国防开支”年平均按6.94%增长,
年均实际预算超过120亿美元,1998年高达150亿美元,一直在为抗拒统一,分裂祖
国作军事准备。在两岸关系定位上,李登辉通过“修宪”,开始承认中国政府为“
统治大陆地区的政治实体”,从而在法理上将两岸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一
个合法中央政府”定位为“一个中国,两个对等政治实体”和“特殊的国与国关系
”,以图“拓展国际生存空间”,谋求“独立国际法人”。在国际上,积极利用国
际形势剧变及西方大国对外政策调整之机,为谋求“独立的国际人格”铺路,从大
陆台湾“不两立”转变到搞“双重承认”;以经济实力为后盾,进行全方位的“弹
性务实外交”,发展与台湾当局无“邦交”国家的实质关系,在世界各地发展了
962个非政府组织,扩大与外界的联系,企图挤入官方性的国际性组织,等等。

  李登辉虽在两岸关系上采取一些渐进开放的措施,但对“台独”势力情有独钟
,在统一问题上,漫天要价,以此来阻碍祖国统一的进程。他极力追求所谓“分裂
分治”,搞“两个中国”,尤其是1999年相继抛出“七块论”和“两国论”,更是
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中国历史上确有那么一些“奸雄”,以牺牲民族利益而换取自己的荣华富贵
,今天的李登辉以“流芳百世”为个人的终极目标,实际上已经注定要“遗臭万年
”。
--
                          文武之道,一张一驰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2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5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