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ongboat (方远), 信区: Green
标 题: 中国军队对台新战略中国军队打击的五大目标
发信站: 紫 丁 香 (Thu Aug 19 07:45:16 1999), 转信
来源: 《信报》 于 August 17:
一旦双方开战,中国军队将集中优势兵力重点打击台湾的通讯指
挥系统、机场雷达系统、交通枢纽、发电厂、导弹阵地五大目标。
台湾很多人相信,台湾的“强网防空系统”可将战斗机、防空导
弹、高射炮结合起来,组成个铜墙铁壁,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每一
次大陆战机来袭,打他个百分之十五至二十五的折,并非不可能,一
般的空军都经不起这样的损失,势必叫停。
“强网”无法发挥作用
台湾的“强网防空系统”是最新花一亿多建成的。“强网”比台
湾过去的防空系统强得多,但如果将“强网”同其他国家的地区的防
空系统横向对比,其结果如何就不得而知了,然而台湾的电脑防空系
统毕竟未能发现台湾空军林贤顺近年飞回大陆。一些东亚安全事务专
家也表示,“强网”可阻止一、两架间谍飞机或误入台湾上空的飞机
,但对大规模进攻不起任何作用。那么“强网”究竟如何?下面具体
分析。
首先,按台湾军方的思路,大陆的第一轮战机损失了百分之二十
五,另有百分之七十五的战机退回大陆,这回满意了吧?但不要高兴
得太早,大陆余下还有百分之五十的战机呢,仍然足够打掉台湾的预
警机,炸毁台湾“强网防空系统”,破坏军用机场和防空导弹。如此
三两回,台湾的“强网”就被撕成碎片了。因此即使按台湾当局最乐
观的假设,仍必败无疑。
另一方面,无论防御空袭还是防御导弹,都需要一定的防御纵深
,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和伊拉克军的空防导弹纵深都在300百公里到
1000公里以上。但台湾的地理特点,使台湾的防御纵深几乎为零,这
就引发了下面一系列问题。
雷达监视系统漏洞大
“强网”在运行中完全依赖雷达和预警机提供空中目标的情报,
没有这些情报,“强网”和防空导弹将成为废物,战斗机不能有效作
战,高炮的命中率也会很低。
台湾的防空雷达站暴露在太冈山等高山上,体积很大,不堪一击
。台湾的雷达就在海边,而无法像大多数军队那样,将雷达站设在安
全的后方,由其他部队提供掩护。只要一艘安装了火箭炮的渔船冲过
去,就可将设在台湾高山的雷达站打掉。防空雷达是不能藏起来的,
暴露在外的雷达站是飞机导弹和海军火炮的极好目标,战斗一旦开始
,台湾的雷达站将很快被摧毁。当然台湾还有E-2C预警机。但只有四
架,每架实际持续值勤时间少于四点五小时,这种飞机在海湾战争中
的可靠性是百分之六十九。因此台湾的预警机数量不足以组织连续二
十四小时的空中警戒。同时预警机雷达作用距离小,一架飞机不足以
覆盖整个台湾空域。美国航空母舰损毁率同台湾比起来小一点,但它
一般都需要配备五架E-2C预警机,显然台湾E-2C的空中雷达监视体系
有极大的漏洞。
地理环境不利预警机发挥
同往常一样,台湾的E-2C美军已经用了近十年,E-2C是舰载预警
机,由于航母舰上严格的体积重量限制,美海军预警机功能比美空军
预警机性能差了一代。海湾战争中证明,E-2C的雷达在海陆交界处失
效,而台湾的E-2C又是专门为它一家“特制”的,美军自己和日本、
埃及等国全都用改进的E-2C。从机上主要设备看,美军在十年前就有
了AN\APS-139雷达,但问题还是不少。1990年后美军的E-2C装备了更
完善的AN\APS-154雷达,其性能接近了美军空军15年前的E-3A预警机
的水平。但台湾新买的E-2C,据说为了保密,美方卸去了机上一些重
要的“模块”,使台湾的所谓预警机在台湾海峡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实
力大减。
另一方面,毫无抵抗力的预警机的标准使用方法,是将其部署在
自己纵深地区上空,由部署在预机前的其他防空力量保证它的安全。
但台湾岛这样小,哪有纵深?台湾预警机部署海峡上空自身尚且难保
,部署在台湾岛上空其航线仍在危险区内,甚至在大陆上发射的防空
导弹也能打倒它,大陆的海空军在台湾海峡中线发射导弹也能对其实
施打击。
预警机退到台湾东部海上仍不安全,那里台湾空中力量薄弱,大
陆战机可以绕过台湾自东向西将台湾的预警机击落或者攻击预警机的
机场,以及出动轰—六电子战飞机实施强大干扰,在此情况下,台湾
的雷达和预警机将无法生存,更无法向其防空系统提供空中目标的警
报。可以说台湾不能组织有效的空防,这不在于武器是否先进,主要
是现代武器射程,航程的增大,使台湾岛显得太小。
不过台湾对防空作战的失败也不必过于介意,利比亚和伊拉克的
防空系统比台湾的还完善,但他们也不是败得很惨?以色列防空有效
是大国直接介入的结果,并非自己的本事,当时中国的边境上设立了
很多雷达站,其中安装有当时很先进的巨型远程雷达,为越军提供了
大批关键性的空中情报。而以色列则有美国第六舰队提供空情。台湾
若没有大国帮忙,失败也是正常的。(二)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bbs.ndc.neu.edu.]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119毫秒